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3章 课程目标
Compuls Selective Selective ory credit credit credits II I (≥22) (116) (≥6)
10
foreign language
mathematics politics
10
10 8
history
geography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 课程性质 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 说明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分学段内容要求(有案例)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n 课时安排 n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n考核与评价 教学目的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
1、普通目标、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 标(按照目标取向分)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 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 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 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 的需要 出发,跨学科选择、组织内容,它关注个 人与社会生存问题,追求社会问题的解决、 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 其具体形式为:生活情境设计、核心设计、 社会问题或改造主义设计、能力设计、过 程技能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
1、制定课程计划
2、研制课程标准 3、编写教学材料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 四、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一、课程目标概述
1、课程目标的概念 aim ——goal——objective 教育目的(见《教育法》) 培养目标(见《课程计划》) 课程目标(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包含: 科目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 课程目标指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对课程设计与 实施具有导向、调控、评价功能。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目标 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 的具体要求。 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积累性 2.教学目标 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特征:1.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 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 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 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 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 特点: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生成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 特点: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 价值取向: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
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1.价值: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 己的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 2.缺陷:过于理想化。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 训练。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 力。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可能很难找到适切性。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规范做题的习惯;培养基础题保证 得分的基础意识;表扬进步者,鞭策退步者,达到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目的。
这个教学目标的陈述的问题:首先,是行为 主体不明,“帮助学生…”、“使学生 … ”, “培养学生 …”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非 教学的预期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缺乏操 作性,例如“纠正在前一阶段学习中模糊 的概念、错误的认知”,是哪些模糊的概 念、哪些错误的认知?这样的目标陈述, 对于导学、导教没有帮助。最后,这个目 标体系的三个维度不明显,知识与技能目 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相混淆的。
1)能在地图上 标出元谋人、 北京人发现的地点并说出 他们距今的年代。 2)观察图,描述北京人与 现代人的不同。 3)能够说出反映远古人类生 活的有:考古文物、神话 传说、遗址等。 4)想象北京人的一天。
5)收集我国各地远古人类的 考古资料,并按照时间顺 序排列,感受中国是人类 的起源地之一。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元谋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地 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 与山顶洞人的生产与生 活; •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 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 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感 情。
课题:《电离平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使学生理解深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历史课:《帝国主义国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7项)(没必要列出) 2.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大大推动 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3.培养阅读能力,设计简表概括材料的 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教学)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育怎样的人,培养怎样的人)-------------也就是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就是上的课的目的1.课程目标(1)涵义: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设计书本),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都是要求但是与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2)特征: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
--------整体性是指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也是,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目标有大有小的,有总体的,有具体的,积累性是指目标是积累下来的。
(3)表述方式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泰勒等人主张“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认为课程目标是学习者预定发生的变化。
?斯坦豪斯则主张用“过程目标”或“内容目标”,即将课程目标表述为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活动情境和过程。
-------------------------都是预定的,计划好的内容,活动情境,过程变化。
由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其具体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当代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价值取向不同,制定的课程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4)课程目标的分类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的。
以新课程《语文》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方面给了具体说明。
总目标共提出了10项要求,分别是: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健 康
科 学
社 会
语 言
艺 术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纵向的层次
终期
幼儿园教育目标 (课程总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
时 限
近期
概括
年龄阶段目标
表 述
单元目标
具体
教育活动目标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 幼儿园课程目标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系统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 材料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标明,幼儿期,人的各种感觉 知觉能力相对比较发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认知兴趣大 大提高,另外由于初步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口语,因此,时分 乐意与人交往和分享经验。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不少幼儿对 事物缺乏敏感性,主动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相互 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评价
目标
四要素
实 施 内容
生成性目标
涵义: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来源:杜威—教育即生活
斯坦豪斯—过程模式
根本特点:过程性
训练——动作技能 教学——知识信息 引导——批判性、创造性能力
评价:
1、尊重了儿童的自主权,在学习过程中发 挥了儿童的自主性。
2、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对教师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难以实施。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1、表述的角度,要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
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
2、明确用表述目标的类型
3、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 要交叉重复。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学生的答案
•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 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 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呀’,说明他对同学、 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 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 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韩麦尔的神情、手势、语言、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 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来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 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实际上存在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 静态的语言相当于科学意义上的“语 言”,动态的语言则包括科学意义上的 “言语”。 •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 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 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 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 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 理解和运用。 • “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 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 结果。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与言语的辨析 • 强调言语性:实践活动 ;应用过程;生活 化、个性化。 • ——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 言语是活跃的,发展的,运态的。语言则 在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调整。 • ——读不懂的语言 :“I服了U!”;“恐 龙”;“青蛙”;“灌水”;“蛋白质 ” ; “PPMM”、 “TMD,7456,我恨不得一 脚TST”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 一、语文课程 • 1、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 2、语文课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从学科角度) • 1、工具性: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2、人文性:语言不仅是用作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 更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 • (于漪、王荣生)
第三章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教学目标展示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常犯的错误
把教师当作目标的行为主体来表述 例: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把教学目标当成教学任务来表述 例: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前后内容、比较等
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
例: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抽象,不具操作性
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 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案例: 1、分析给你造成挫折的是哪一类因素
2、观察喜、怒、哀、惧等情绪表现并能加 以区别
教学目标的分类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分类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②技能 :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 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 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 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了解水平行为动词: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 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例: 1、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2、列举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理解水平行为动词:
例:解释、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计划与操作功能 4.评价功能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普遍性目标(教育宗旨或原则) 课程与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生行成为性性目目标标自杜具泰行然威体为勒而可变、生布操化鲁作姆
表现性目标艾个斯性纳化表现
价值取向
普遍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
特点
(1)特征: A 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B 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
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
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4.不可行 5.没有功能 —未能反映目标所代表的价值 3.空洞 —未能指明学生行为所适用的生活领域内容
7.不适切
—与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不适应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结果性目标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体验性目标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认同)、领悟(内化)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2.教育目的体系 —教育目的:国家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学校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活 动的直接目标;总体目标(与培养目标一致);学科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的 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评价,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和 重要性,而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一对 应关系。
—优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缺点:过于模糊;更适用于部分学科的学习
—学生能力、现有教育资源
8.通俗性 —易于理解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二、课程目标叙写中常见的错误
1.目标体系不完整 —未能涵盖所有的价值追求(不同层面的目标) 2.没有指明学生的学习成果 —描述教师的表现而非学生表现,譬如使学生……;培 养学生…… 3.陈述不准确 —行为主体的错位
—用词(行为动词)不准确,譬如灵活运用……;培养 学生……的精神、态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第三章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
设计《称赞》的教学目标
行为性目标
会写板、但等4 个生字,书写端庄整洁,笔顺正确,间架 结构规范。
表现性目标
列举出同桌的3个优点,亲口夸一夸你的同桌。 表达自己对称赞别人这种行为的看法。
行为目标的叙写方法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audience学习者,表述句中的主语
B——behavior行为,学习后能做什么,谓/宾语 C——conditions条件,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状语
4 、联系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些目标是高了还是低了? 如何进行调整?
合理的教学目标:合乎课标、教材和学生现有水平
课后任务
1、预习第三章第二节
2、分组为吉州区某小学设计适于四年级学 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内容,制作 ppt,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 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藐视、怀疑 摈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案例: 1、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关心班集体。 (行为样例: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校 运会。) 2、尊重他人,愿意欣赏同学的优点。 (行为样例:与同学和睦相处)
领悟(内化)水平行为动词:
价值取向
特点
优点
缺陷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模糊性、 宏观、适应性强 规范性
不彻底、不完整、 不可操作性
行为性目标
精确性、具体性、 具体、可操作性强 可操作性 有些学习结果很难 行为化
只强调行为结果, 忽视内在心理过程;
生成性目标
注重过程
教师工作量大 ; 关注过程、发挥师 学生学习盲目性 ; 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理论知识的 有效学习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1.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 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 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3.课程目标与教育宗旨、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宗旨 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 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2.如何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
民主性原则。
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 教育先行原则。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学科的发展
1.两层含义: (1)从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目标。 (2)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 据之一。
2.确定课程目标应注意到学科的两个功能: (1)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 (2)学科所能起到的教育功能。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 的基本线索或脉络,故又称课程组织的要素, 简称组织要素。 (一)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不同层次的看法
1.宏观角度: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作 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2.中观角度:古德莱德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 序列、整合等四个方面。 3.微观角度: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本章小节
本章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1.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确定; 2.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语文课程设置情况,学习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讲述、自学课时:3课时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章_幼儿园课程目标(第一节)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社会的研究原因: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责之一是让儿童为 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作准备。在考虑幼 儿园课程的目标时,必须研究社会对儿 童成长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研究什么?
❖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空间维度方面: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 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
❖主要依据: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章·第一节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价值性遴选
第一步, “可能性筛选” 其主要任务是将从三方信息加以综
合整理,将那些相互矛盾的、重迭的、 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社会需要的内 容,或删除、或合并、或修正,构成 一个可能性目标体系。
第二步,“价值性筛选”
它将决定着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这 里的过滤网和调节器是教育哲学和学习 心理学。
❖例如,在美国一个采用瑞吉欧教学法的幼 儿园里,几个孩子对一只小猫发生了浓厚 的兴趣,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后,拿来摄像 机,教给他们拍摄方法和慢放、定格等播 放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 制作了猫的录像片,然后专门分析小猫的 跳跃,又摄下了小朋友跳跃的镜头进行比 较。老师还教会孩子查阅参考书,向专家 请教,了解猫的解剖学特点和它跳跃的关 系。最后,孩子们编辑出一部关于猫的跳 跃的短片,还建了个小网站呢!
1、添画、制作一本连环画故事书 2、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有表情地表达。
❖瑞吉欧教学法因发源于意大利的城市 Reggio Emilia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强调 孩子自主性的学习,选择主题时不是以 教师为主导,而是充分重视儿童的兴趣, 教师再加以引导。学者专家、家长和教 师多方合作,帮助孩子发展主题,开展 各种活动。它重视艺术活动在儿童学习 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多媒体档案,用 声像手段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是其他维度目标实现的前
提和基础。
一、总体目标
2.过程与方法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是一种课程经历,经历活动
过程,获取相应的方法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 目标的重要方面。将“过程”的“经历”与“方法” 的“获得”及“过程”的“体验”紧紧结合起来,这 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和组织教学过程。
一、总体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维度的目标一方面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独有的目标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对学生一般价值观的形成及情感的一般发展方面所 作出的贡献。
一、总体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内容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
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 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 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作用:
其次,课程目标一旦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技术、媒体的选择也就随之明确了。
再次,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很多,但最 基本的标准还是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
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 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 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 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1.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评价
综合 分析 应用 领会 知识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2.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 (1)接受。 (2)反应。 (3)价值化。 (4)组织。 (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Page 27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 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 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 织的四大要素。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 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 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Page 18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涵义。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 科知识、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 尊重学生经验。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Page
7
2.行为性目标:
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即目标 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明确、具 体和可操作。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 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Page
三种课程的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
Page 26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 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 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 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 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 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 放出来。
Page
11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就空间维度看,它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民族、国家 乃至整个人类的需求;
第三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 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热情、动 机、求知欲、兴趣等)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 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 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
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 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
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 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 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 的“过程与方法”中。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举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从小 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觉悟及 相应的道德行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保护自然、关爱其它生命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界,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教学目标因其超前性而引起了中学生的 心理矛盾, 心理矛盾,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 兴趣。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动力。 兴趣。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分类
1、活动目标:可分为四级 、活动目标:
(1)课程目标 (2)年级目标 (3)单元目标 (4)课时目标 四类目标的顺序: 四类目标的顺序:由大到小
4、提供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 提供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的效果, 评价教学的效果,主要看教学是否达到 预期结果。因此, 预期结果。因此,教学目标是学科评价 的主要标准。 的主要标准。只有始终坚持以教学目标 为标准的评价, 为标准的评价,才能实现对教学的有效 控制。 控制。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三章目标)
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追求。它往往以教 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 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 策的总概括。
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 目的的基本途径。
(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具体活动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中的不同取向
目标设计中不同的的价值观就会表现出 不同的目标取向。
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主要有: 普遍性目标 行为目标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举例:活动“参观海底世界” 教师关注的是“讨论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 达对海底世界的喜爱”等,而不是“幼儿能够说出 海底世界鱼的种类”。
4.喜欢听老师讲述故事和朗诵儿歌,能初步理解作品的主 要内容。能独立地朗诵儿歌。
5.喜欢阅读,爱护图书。养成正确的看书姿势,学会按顺 序看图书,逐页翻阅,能看出画面的主要变化,在成人的 帮助下看懂图书的内容。
单元目标 (学期目标)
小班上学期“社会领域”的目标:“熟悉 幼儿园环境,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教育目的 具体化 教育目标 具体化 课程目标
小班:
学年目标 (各年龄阶段目标)
中班: 五个领域均有对应的目标
大班:
以小班语言为例:
1.喜欢听普通话并愿意学说普通话,逐渐发准易错音。
2.能认真安静的听别人讲话。
3.愿意和别人交谈,能用简短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请求 和愿望。学会礼貌用语。
1957年2月 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应 该是首次有“教育方针”一词的表述。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百年嬗变
• 1904年1月 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 1912年11月 中华民国《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1923新制《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为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 ,养成表达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 力” • 1929,1932,1936,1941,1948南京国民政府先后 颁布了五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
• 一、树立语文教学的“学段”意识
特殊的葬礼
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 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葬礼仪式。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 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 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 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量因此逐年减少。 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 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 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 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同 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他们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 地球”的行动中。 1986年9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 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 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 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
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
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
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
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
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合理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渗透了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教育信念。
一般来讲,社会、学生和学科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
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应当从整合的角度全面考察学科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要、社会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但是,在具体发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往往强调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如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核心是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如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认识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我国古代的《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即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
在古代西方,采用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也大有人在,如柏拉图提出的培养“哲学王”(理想国的统治者),视“有德行的生活”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他们为教育实践所设置的科目就直接指向“有德行的生活”和“幸福”;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斯宾塞提出的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等。
我们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学校的校训都是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仅体现为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原则,这为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提出了广阔的背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
但普遍性目标的涵义比较模糊,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人容易模糊或模棱两可而产生歧义,不具有可操作性。
某门课程也有普遍性目标,如高中生物学科中“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等等”(2)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如高中生物:能够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等等。
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行为性目标具体、可操作、容易评估、但它的局限性:一,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等。
二,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做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行为性目标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支解了“完整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本性。
三,实现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人的行为是主体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
行为性目标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这是爱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必须考虑的目标。
如果说行为性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它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萌芽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命题,他认为,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
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在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一些规定的东西作为教育目的或结果来评价学生,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持一种审视、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创造的主体。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
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罗杰斯指出,凡是可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即对人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有些极端)。
当代受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较明显地体现了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伴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
如“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查阅资料说明现代通信技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成性目标的优点是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属于自己的目标,它不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所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有权力自己选择要学的东西,同时,教师也被从目标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主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
这一目标的缺陷在于:面对着这种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时机的把握,社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各种要求等方面,始终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较多的不确定性与教育教学的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存在严重冲突,势必导致教学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一般来讲,它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则是开放的。
因此,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开放性。
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认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教学性目标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通常是从既有文化成果引出的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
表现性目标主要描述儿童在教育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与个性。
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可以运用已经学到的技能和理解的意义。
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那些技能和加深理解,并使其带上个人特点。
相信表现性目标的教师有时使用一些粗略的一般性术语陈述的目标来表示学生将要做什么。
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同的课程目标已经拥有各自的地位,正在发挥各自的作用;复杂的课程目标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多元价值这个“利器”,多元的目标在课程活动中存在切合点、融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