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中药药理中药药动学[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5
现代医学
水湿: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消化功能 低下、变态反应性疾病、肾病、代谢 异常、慢支的痰积、胸水、腹水、水 肿等。
6
主要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半边
莲、车前子、通草、木通、萹蓄、瞿 麦、金钱草、茵陈等均具有不同程度 的利尿作用。其中猪苓、泽泻较强。
7
利尿机理
• 猪苓、泽泻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 吸收;茯苓素抗醛固酮;泽泻增加心 钠素(ANF)的含量等。
• 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 退黄药。
3
水机

水液
胃脾

清 肾阳气化 肾
尿 膀胱 浊
4
病因病机
• 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 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 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 三焦水道失畅,水湿停聚。
• 水湿致病,或泛滥于全身而水肿; 或侵犯脾胃而为温阻;或同其他外 邪(加湿热)相夹杂,湿热熏蒸而 发黄。
21
(4)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 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 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含量。
22
2. 其他药理作用
(l)抗肿瘤
• 茯苓多糖与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抑 制存小 活鼠 时实 间体 。瘤S180生长,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
• 茯胞抑苓 和 制多 人 作糖 慢 用对 性 。体 骨外髓培性养白的血小病鼠K5腹62细水胞型增肉殖瘤有S1显80细著 • 茯殖苓 有素 显对 著体 抑外 制培作养用的。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增
15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 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 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

《中药药动学课件》

《中药药动学课件》

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实例
中药与饮品相互作用
举例中药与茶和咖啡等饮品的相 互作用,如药效增强或减弱。
中药与西药相互作药与常用西药的相互作用, 如解剖学和药效学层面。
介绍中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临 床应用案例,如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总结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最新 进展,如药效评价和生物标 志物。
探索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测量方 法,如色谱和质谱。
药物测量设备
介绍药物测量中常用的仪器设 备,如高效液相色谱。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机制及处理方法
1
不良反应类型
列举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如过敏
发生机制
2
和药物相互作用。
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如药物代谢
和剂量选择的不当。
3
处理方法
提供处理中药不良反应的策略,如剂量 调整或用药替代。
研究趋势
展望中药药动学未来的发展 方向,如模型建立和药物创 新。
应用前景
探讨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潜在 应用领域,如个体化治疗和 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物质量控制与药效学的关系
药物质量控制
介绍中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 性和方法,如成分鉴定和污染 检测。
药效学研究
探讨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和 方法,如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
剂量与给药途径的选择与影响
剂量选择
讲解中药剂量的选择原则,如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
给药途径的选择
介绍不同给药途径的优缺点,如口服和外用。
影响药效的因素
探究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包括速度和持续时间。
药物测量技术及方法的介绍
质量测量技术
介绍药物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 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
概括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新进展
4
总结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Ad谢d y和our排tit泄le i,n h用ere数学模型来定量描 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 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以有效成分为观察 指标
1.使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2.联用技术(色指标的动力 学研究
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结合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用药为目的进行研究
中药学研究学的新概念—— 2.证治药动学
1.中药胃肠药动学 3.中药血清药理学
资料来源
• 《中医药通报》2003年2期“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春丽 刘建芳 刘会臣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
• Contents
药浓度测定
定量分析检测一种或数种成分,用 数学模型进行处理

生物效应法
反映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协同和综合 效应及药物的量在体内变化的情况
中药体内 揭示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 代谢
药浓度测定法
• 毛冬青甲素(IA)的药物动力学——单剂量静注或口服, 二房室模型描述IA体内动力学过程,用统计局分析方法。
• 冰片体内动力学过程——气相色谱法检测比较冰片在脑内 和血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冰片对血脑屏障的作用。
生物效应法
• 药理效应法
• 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 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富杭 育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 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 分析属二室模型。

第5中药药理中药药动学

第5中药药理中药药动学

§3
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方法
1.吸收研究方法
中药常口服给药,胃肠道是主要的吸收途径
研究方法:在体肠回流法、在体肠灌流法
外翻肠囊法、 肠襻法 分离肠黏膜法、Caco-2细胞模型法
2.分布研究方法 测定吸收相、平衡相、分布相和消除相各组织脏 器的药物浓度
如马钱子体内的分布实验:
√给药方法: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 √取不同时间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脑 、肌肉等组织和器官,采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 度法检测士的宁的含量
有学者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建立中药中多种有效成分中药PK-PD同步分析的统 一模型,探讨血药浓度为指标的PK与以生物效应为指 标的PD的相关性研究
§2
中药药动学的基本特点
一、中药药动学的辨证观思想 多种假说:“证治药动学”、“辨证药动学” 实验:GC法测定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在冠心病稳定 性心绞痛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结果: 冠心病人的AUC显著增加,Cmax明显高于健康人 原因: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辨证属胸痹的范畴, 患者由于血管狭窄、血液黏度增高、血流 减慢 在服用冰片后,冰片在其体内的转运速率 和代谢速度比在正常人体内慢,结果使得 血药浓度增高和AUC值增大
4. 代谢
大多数脂溶性药物(中药中可吸收成分)主要在肝 脏代谢,部分也可在其他组织,被有关的酶催化而 进行化学变化 研究内容:代谢途径及相关的代谢酶 代谢产物及其有无活性或毒性现象 肝药酶诱导或抑制现象 肝功能不全时对药物转化的影响 中药肠菌代谢情况
代谢方式:I相氧化、还原、水解;II相结合 代谢结果: (1)代谢物活性降低
实验:大鼠在体小肠原位灌注法,发现附子总生物碱中乌 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属于一级 吸收动力学过程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学 中药药动学

中药学 中药药动学
(3)建立T-E关系:应选择较大剂量(ED85左右) 给药,定时测定给药后效应经时变化。
(二)效应作用期法
药效作用期法指药效持续时间而言,在 ED20~ED80范围内按一定剂间比选3~5 个剂量,分别给药,观察剂量和药效作用 期的关系。以lgD为横坐标对药效作用期作 图,若基本成直线则按直线回归法求斜率 Bp,计算效量半衰期t1/2(ED) = 0.301×Bp。
(二)LD50补量法
第四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药动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复方活性成分的确定 • 中药给药后常出现多峰现象:原因如肝肠循环、
多部位吸收、其他再循环过程及代谢产物肠道水 解后再吸收等。双峰及多峰现象不能采用房室模 型拟定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
发展方向
• 肠道菌丛的代谢作用 • 中药吸收机制的研究
(一)效量半衰期法
以中药的药理效应为指标,先分别求 出该中药的量-效(D-E)关系和时-效(TE)关系,再根据D-E关系将T-E中的E转化 成效应相关的量,从而求出时-量(T-D) 关系。求得的T-D关系,即可按一般的药代 动力学方法绘制T-D曲线,进行模型分析和 计算药代动力学相关参数。
2. 方法
第五章 中药药动学
•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代谢动学 的基本原理,研究中药(包括其活性成分、 组分、单味药材及中药复方)在机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动态变化 规律的一门学科。
发展
• 第一阶段(1949-1970年),主要进行活性 成分的体内过程研究,仅少数文献进行了 房室模型拟合及参数计算。
特点:1 pH影响;
2 药物转运体
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
有别于西 药的单一 成分
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使中药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丹参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抗心肌缺血
改善微循环
促组织修复
抗血栓
抗脑缺血
对胃肠作用
对肾脏作用
镇静、镇痛
对呼吸系统
对免疫影响
抗菌、抗炎
丹参
抗心肌缺血: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的疗效。 作用机制: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2)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3)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此外丹参素可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抗脂蛋白氧化,使氧化脂蛋白中脂质过氧化物减少,减少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
川 芎
川 芎
延缓慢性肾损害:川芎嗪可显著增加肾 血流量,可加速肾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 川芎嗪可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 使肾组织合成TXA2减少,有效抑制血小 板激活与聚集,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肾小 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炎细胞浸润,减轻肾小 球肿胀,从而减轻肾小球病理损害和保护 肾功能。
川 芎
银 杏 叶
对呼吸系统影响:槲皮素有较好
的祛痰作用,可促进痰液分泌和气管纤毛运动。银杏叶醇提物及总黄酮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及氧化铁所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可松弛豚鼠离体支气管平滑肌,腹腔注射可对抗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银 杏 叶
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银杏叶总黄酮可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皮下注射和侧脑室注射银杏叶总黄酮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
01.
根据功效特点可分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活血止痛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破血消癥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5.
活血疗伤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素的代谢产物为大豆黄素4’,7-二-O-硫酸盐、大 豆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大豆黄素4’-O-硫酸 盐、 大豆黄素而失效
(2)形成活性代谢物 ★经肠道菌群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后发挥作用,如大黄结
合性蒽苷需在大肠内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苷元,刺激 大肠黏膜下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而发挥泻下作用
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 跨膜转运
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 首要环节是跨膜转运 * 跨膜转运有两种形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弱酸性药物
HA
H+ + A-
弱碱性药物
BH+
H+ + B
[H+][ A-] Ka =
[HA]
[H+][ B] Ka =
[BH + ]
10pH-pKa =
[ A-] [HA]
*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腺癌细胞,能分化成上皮样 单层细胞,其渗透特征与小肠类似,故可作为研究小肠上 皮细胞药物转运和代谢的体外模型
2. 吸收
中药大部分为血管外途径给药,其中口服是最常 用的给药方法
研究内容:吸收量 吸收机制 吸收速率 生物利用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等
中药成分复杂,存在着可吸收和不可吸收的部分
4. 代谢
大多数脂溶性药物(中药中可吸收成分)主要在肝 脏代谢,部分也可在其他组织,被有关的酶催化而 进行化学变化
研究内容:代谢途径及相关的代谢酶 代谢产物及其有无活性或毒性现象 肝药酶诱导或抑制现象 肝功能不全时对药物转化的影响 中药肠菌代谢情况
代谢方式:I相氧化、还原、水解;II相结合 代谢结果: (1)代谢物活性降低
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 (2)分布定量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d):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的 假想容积,可反映中药分布 的特点
(3)消除定量参数
消除速率常数(Ke):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 百分率,可反映消除的快 慢,Ke大,消除速率越快
消除半衰期(t1/2):一般指血浆半衰期,也反 映药物消除的快慢程度, 与Ke关系式为: t1/2=0.693/Ke
10pH-pKa =
[BH + ] [ B]
当 [HA] =[ A- ]或 [ B] =[BH + ]时, pH=pKa。 所以 pKa: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中药成分复杂,又很难确定其pKa,故研究中药 的跨膜转运难度较大
如:采用Caco-2细胞模型观察了川陈皮素的跨膜 转运机制,结果发现川陈皮素的跨膜转运主要是被 动扩散,并在转运过程中存在P-糖蛋白(P-gp)的 外排作用
B 60
40
A:静脉注射
B:血管外给药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0
4
8 12 16 20 24
t(h)
基本参数
(1)吸收定量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反映吸收的快慢情况 生物利用度(F):吸收利用的程度 药峰浓度(Cmax):指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 药峰时间(Tmax):指给药后达到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吸收半衰期(t1/2Ka)
为描述这种动态变化,一般采用绘制曲线图,选配 合适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数学方程,然后计算出药动 学参数
1. 中药时量关系
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的数量(如血中药量、血 药浓度、累计尿药量)为纵坐标,绘制出反应药物 (中药)时量关系的曲线,以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 动态变化规律
C(ng/L)
120
100
80
A
研究意义:
1. 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的物质基础,有 助于阐明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2. 阐明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 3. 指导中药制剂的工艺筛选、质量评定及剂型
改革,为中药新药研制提供研究思路 4. 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优化给药方案提供依
据 5. 使中药更易被世界医学所理解,促进中西医
文化的交流
清除率(CL):指体内各消除器官(肾、肝、 胆…)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液 中的药物被清除。它也反映药物 消除的快慢,与Ke、Vd的关系为 CL=Ke ×Vd
平均滞留时间(MRT)
多次给药时,还可计算出: (1)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是药物多次
给药后血药浓度上升达到稳态水平时的浓 度,一般需经4-5个t1/2基本达到稳态水 平,此时的血药浓度呈水平波动,故有最 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之分
★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代谢后产生活性代谢物发挥作用,如
天麻中的天麻素吸收入血后分解为天麻苷元,发挥镇静、 抗惊厥作用
5. 排泄
中药可吸收成分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 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
研究内容:主要排泄途径如经尿、粪、胆汁排泄 的比例及排泄速率 尿中有效成分的原型和/或活性代谢物 有无肾小管主动分泌和被动再吸收 肾功能不全时对排泄的影响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有无肝肠循环
实验:大鼠在体小肠原位灌注法,发现附子总生物碱中乌 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属于一级 吸收动力学过程
3. 分布
药物(中药可吸收成分)在体内分布大多是不均匀的, 这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官的血流量、 组织亲和力、血脑屏障等因素
研究内容: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情况 分布的速度与数量和分布范围 组织的亲和力 各种屏障效应等
(2)平均坪值浓度( C ):是指稳态时间隔τ 内的血药浓度在最大和最小之间的“平 均”值,若在单位时间内用药量不变,不 论如何分次给药,稳态水平的均值是不变的
(3)负荷剂量(Xo*):首次给药就能达到稳态 血药浓度的剂量
这些参数的测定主要适用于单一 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中药药理中药药 动学
§1 中药药动学概述
中药药动学( ):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K of TCM
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
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 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 的一门学科
如:人口服中药复方麻黄汤煎液,发现:麻黄生物碱除一 小部分的甲基麻黄碱以原形排泄外,麻黄碱、伪麻黄碱、 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则主要经代谢后从尿液排出
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中可吸收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
泄使其在不同器官、组织、体液间的浓度不断发生着 变化,这些变化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