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之别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之别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安徽文学ANHUIWENXUE安徽文学2014年8期总第373期摘要: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作为人类艺术领域中两颗璀璨的宝石,一直传承至今,除了其艺术本身的魅力以外,其身后的文化支撑也同样渲染着它的魅力。

本文将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分析同为风景画题材,为何两者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不相同,但却同样让这一艺术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意西方风景画写实文化成因思维方式差异一、引言“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此言出自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成就没有精确的评判标准,不可能对两种艺术进行优劣评判,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心怀感恩之心去体味这两种艺术背后的文化以及它反映出的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中西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作为平行的两种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没有让人们迷茫也没有让人们去抨击它,而是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美以及美背后的故事。

二、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写意性,写意性不仅仅是山水画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

何谓写意,写意就是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外在形态的真实再现,而偏重于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除了自然事物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或者一些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这些情感和哲理的表达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建立在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之上,否则作品就是无本之源,让人不知所云。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会在一幅作品上作诗一首,以写出作者做此幅画的背景,作者的所思所想,让观者能更清楚地读懂画的意思。

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性扩大了画的范围,提升了画的高度,让每一幅画都拥有了灵魂。

西方的风景画最先源于宗教人物画,根据西方基督教的教义,西方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所以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画家们要到大自然中去真实地感受自然、观察自然、分析自然,然后用丰富的色彩调和出最接近自然的色彩,以及运用微妙的光感来真实地再现风景,他们追求的是尽最大可能地接近自然以及真实地再现自然,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描摹自然,甚至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以达到真实的效果。

山水画的写意与写实技法对比

山水画的写意与写实技法对比
情感抒发
画家在创作写意山水画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 引发共鸣和思考。
写实山水画技法
03
线条勾勒
精细入微
写实山水画注重线条的精细勾勒,通 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山石的纹理、树 木的枝叶以及水流的波纹等细节。
严谨构图
写实山水画在构图上注重严谨性,通 过线条的组织和安排来构建画面的层 次感和空间感。
准确造型
画家在写实山水画中追求形象的准确 性,通过线条的起伏、转折和疏密变 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色彩渲染
1 2 3
丰富多样
写实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上追求丰富多样性,运用 各种颜色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使画面更加 生动逼真。
细腻过渡
画家在写实山水画中注重色彩的细腻过渡,通过 色彩的渐变和层次叠加来表现光影变化和物体的 质感。
构图布局
灵活多变
写意山水画的构图布局灵活多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画家的创 作意图自由组合。
简约概括
在构图上,写意山水画往往采用简约概括的手法,突出重点,省略细节,以达 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意境营造
诗意表达
写意山水画注重诗意的表达,通过画面中的物象、笔墨和构图等元素,营造出一 种超越现实的意境美。
构图与色彩对比
写意山水画
构图灵活多变,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追求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气势。色彩 运用简练概括,注重墨色的层次和变 化,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和装饰性。
写实山水画
构图严谨,遵循透视和比例原则,追 求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色彩表现 丰富细腻,注重自然光的色彩变化和 物体的固有色,强调色彩的写实性和 逼真感。
融合技法的实践探索
以写实为基础,融入写意元素
在山水画创作中,可以运用写实技法精细刻画自然景象,同时融入写意元素,如笔墨的 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变化等,以增强画面的意境和表现力。

“似与不似之间”与“似”“不似”——中国写意画与西画“两种写实画”比较

“似与不似之间”与“似”“不似”——中国写意画与西画“两种写实画”比较

“似与不似之间”与“似”“不似”——中国写意画与西画“两种写实画”比较作者:暂无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2期朱敏一、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之由来齐白石论画,有著名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之说。

显然,齐白石的这一说法中,区分了三种绘画,即“似与不似之间”的“妙画”“太似”或“似”的“媚俗之画”“不似”的“欺世之画”。

在齐白石看来,“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或中国文人写意画的艺术标准,也是所有的绘画艺术应有的标准或最高境界。

所谓“似与不似之间”,简言之,即“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往往被列为中国画术语。

如中国辞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中即载有:不似之似:中国画术语,“不似之似”之说,初见于明代沈颢《画题》:“似而不似,不似而似”。

清代石涛题画诗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近代画家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齐白石论画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以上各家,虽用词不一,但都和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意思相同,或者说,齐白石对“不似之似”的“解释”更为明确或鲜明。

二、“三种观看方式”中的“似”、“不似”、“似与不似之间”对任何绘画艺术属于何种类型的问题无疑与“观看方式”具有“相关性”。

以发明“默识”理论而闻名于世的博兰尼( MichaelPolanyi),曾提出对绘画作品的“三种观看方式”,其可以概括为:“自然的观看”、“人工的观看”、“艺术的观看”。

笔者认为用这种“观看方式”的区分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分析和理解以上所说的“三种绘画”。

所谓“三种观看方式”的具体内容和解释是:(1)“自然的观看”方式:注重看绘画作品所画的景物,这是由心灵发出的“集中意识”的观看方式,由此得到的“名言知识”(名称或概念性的知识)。

(2)“人工的观看”方式:注重看绘画作品的笔迹、色块或笔墨,这是由“身体感知”发出的“辅助意识”的观看方式,由此得到的是“非名言知识”(存在论的意义)。

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优秀课件

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优秀课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 是宇宙的本原,但这本原又“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是无法为感官所把握的。对这样一个 无始无终、无所不在的感知对象,人们只有通过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静观过程才能加以观 照。
►故在老庄看来,包括艺术美在内的任何事物只有 还纯返朴,才能回归于道,从而获得永恒。艺术 美也只能以无法限定的形式加以表现。
1. 宁静淡泊的闲情逸致
►1)“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所谓“ 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它强调对立面的朴素的和 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 观、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强调按照一定的文化法 则把多样或相反的因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C. 建筑
►中国建筑中的宫廷、宗教建筑为实现其现实功能
和精神功能而呈现出较为统一的高达森严的审美 特征,而园林艺术则全力追求着前者所无暇顾及 的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
►作为园林艺术代表的苏州园林,无处不体现出对
自然情趣的追求。
►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其本身,而在于
引导居游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对空 间美的感受。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浪漫 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 不论风格如何演变,模 仿自然、坚持以反映客 观为尺度的真实感的原 则始终不曾放弃。
►总而言之,西方艺术受西方宇宙意识制约和外向 型美学致思的引导,总体上选择了科学化的道路, 并呈现出渗透着一定主体色彩的忠实自然的风格。
►其艺术的进步往往离不开科学进展,如透视学、 解剖学、光学等,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更新。这一 点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文科学的进展和 艺术家的悟“道”的深入程度大相径庭。
二、中和婉约与激情奔放
►从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看,中国艺术在儒家倡 导“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 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 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

中文语言中的写意与写实

中文语言中的写意与写实

中文语言中的写意与写实中文语言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表达工具,既包含了写意的表达形式,又有写实的表现手法。

写意与写实是中文语言中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它们在表达形式、描写方法以及意境传达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点。

本文将就中文语言中的写意与写实进行探讨,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写意的表达形式写意,是指通过文字表达出具象事物的内在形象和情感意境。

它不拘泥于事物的外表,而是追求对事物内在特质的感悟和把握。

在诗歌、绘画以及文言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到写意的表达形式。

诗歌是中文语言中写意最为明显的形式之一。

通过诗人的抒发感情、表达心境,以及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感悟,诗歌创作中注重意境的营造。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对世界的感悟。

绘画作品也常常运用写意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水墨画中,通过对意境的塑造和笔墨的隐含,艺术家传递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岳飞画像中的力与美、堤岸独幽的画面,就展现了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特点。

此外,文言小说中也有写意的表达。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通过高度的抽象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比兴手法等,将内心世界和真实世界相结合,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效果。

二、写实的描写方法相对于写意,写实更多地注重对事物的真实描绘和客观呈现。

写实描写方法一般追求客观事实和生动细致的描述,以使读者获得真实感受。

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常运用写实的描写方法。

小说作为长篇故事的文学形式,通常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展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描绘社会现象。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对一个农民的命运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和生活现实。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比如,郭沫若的《沂蒙山小品》以真实且生动的笔触,写实地描绘了沂蒙山区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写意与写实的结合运用在实际创作中,写意与写实并非是严格对立的。

很多作品中都同时运用到写意和写实的手法,以达到更丰富的表现。

#中西方写实绘画差异

#中西方写实绘画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

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

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

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

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

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

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

”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

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

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性造型理念。

中国画家不写生,而是通过观察记忆将形象积累于脑海,作画时便全凭记忆,这样既保留了物象的本质特征如种类、规律、结构等等,又主观过滤掉了其非本质的元素如光影、明暗及色彩变化。

中西绘画艺术美术的比较

中西绘画艺术美术的比较

中西绘艺画术美○比术○较111029003611级软件工程项梦霞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

而一幅好的西画首先具备的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

他们看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来描述对象和营造气氛,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的调子充足的结构关系。

从古典画派的经典之一安格尔的绘画中就能看出着一点,他的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的利用点线面的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

还有德国画家德加的素描,看过荷尔拜因的素描的人无一不为他对人的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看德家的素描却常常被他用明暗用明确简单的素描关系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我们会不经意的感受到画面的真挚与诚恳.二、中西绘画审美在空间表现上的差异在空间的表现上,中西两方也存在着分歧。

我们在前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说国画注重意境,其实国画之所以给人强烈的意境效果还有个空间分布上的原因,国画上的树是成片的,山是成群的,主要用分散的视点来塑造画面空间。

这样的分散能形成一种气氛,放眼看去就是一片气息,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个体,而是着重去强调群体带来的视觉效果。

让人感觉到树不仅仅只是树而是处在被树环绕的一息境界之中,着重境界中有大气,有飞禽走兽,有大地万物,有无声无息正在繁衍着的生命。

国画用分散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不是一花一木的繁荣而是一种生态一种世故人情的风情万种。

而西方绘画拿集中的眼光看事物,他们有他们准确的焦点,有明确的定点,他们会合理的安排光线来自何方,和国画恰恰相反他们尊崇自然,画面事物有主次之分,相对国画而言更为直接和理智,西画研究焦点有让事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可信的目的,他们会为一个局部费上很大一趁功夫,会把一个事物完整的描述出来,服从来源于大自然的一切实物。

其实不管从各自观念各自趣味意境还各自特有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空间关系上来说这些分歧都是作为在同一种艺术范畴之内必然要存在的一些各自的特点,就像我们都从属于人类但各自都有特征是一样的道理。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比较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1. 绘画艺术在绘画艺术方面,中西方有着如实写实与写意抽象的不同倾向。

西方绘画追求逼真的形象再现,注重人物和景物的细节描绘,讲究透视与光影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着重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图上强调整体性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积淀的不同特点。

西方雕塑具有神话、历史、神圣和英雄等主题,追求线条流畅和身体比例的准确展现;而中国雕塑注重对人物、动物或自然景象的抽象表达,尤其注重对于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抒发。

3. 建筑艺术中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对空间和构筑物的不同理解。

西方建筑追求对称与对比,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通常采用木结构,以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庭院的构造为主要特点。

4. 戏剧艺术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戏剧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通过对话和表演技巧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中国戏剧则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1. 影响与启迪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近代以来,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透视法使中国绘画受到启发,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西方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2. 融合与创新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中西方艺术家都从对方的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 文化互动与交流平台在科技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庞大不同,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以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当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善恶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转变,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偏向于光学意义上的,加倍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试探。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专门大的特点。

西洋画是表象的,超级写实的,对,更多。

中国画是写意的,那个写意可不是可能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

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中国画不但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

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那个中国画里表现得超级突出。

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

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画人物动身,可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方方面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

而且中国人从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

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成心,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融合,天人合一。

固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融合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再也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气宇标准。

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没必要去知,更无心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核心透视,而善散点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转变;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画;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键入文字]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国的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意境美。

它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

它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

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

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

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

二是抽象派。

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

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

它既符合人的视象在二维空间的真实合理性,又摆脱了像西方写实主义去被动地放映物象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束缚。

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来认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附着了时代的气息与时代的特色,如: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即表现出了唐代流行的线描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的背景与生活气息。

西方绘画的写实和中国绘画的写意

西方绘画的写实和中国绘画的写意

二、产生的原因
者情感的活动,是画家心中的感受之境。 意点定,略施丹粉,而神趣自足,亦犹写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过程来看,中、西 因此,明暗光影、色彩变化等都较少考 山水取意到。”[3]李成的山水画,被称为
方艺术家尽管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 虑,而是借助于灵活飞动的线条,挥洒自 “古今第一”,他画山水是为了吐胸中之
且是一个美学原则。“写”是艺术家借助 于含有水墨的毛笔将其观照外物得来的 印象和内在的感受,情愫,自由地,有弹 性有节奏地倾注于绢素, “使万象得以在 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5]
文人画创造性地运用“写”的原则, 实际上又将苏轼“笔减意足”,徐熙的“形 完意足“推向极致。“写意”也作为中国 绘画的一个最高的美学原则,被后来画 家所遵循,“写意”精神也作为一个最高
生了南北两种画体和风格。
看成是比例与和谐,艺术家对人体的各 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倪云林的“逸
宋代中国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 个组成部分,骨骼、肌肉、须发都刻画细 笔草草,不求形似”几乎成了国画的标志
出,风格多样,技法多变。到了北宋末期, 致、高度真实,而且统一在整体形式之 性口号。“写意”传达的是画家的某种情
苦心理,对现实生活悲观失望的情绪和 强烈的个人主义,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 们精神生活的写照。
与西方绘画的画种、画法不同,中国 绘画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 时代绘画,若从原始彩陶算起也有七、八 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起一直延续至 今,从没间断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在奴隶制 时代,绘画还没独立出来,只是工艺母体 的装饰。战国时期开始独立发展,长沙楚 墓出土的帛画,已经具备了中国画基本 特征:以线条造型为主,富有哲理,带有 装饰效果。秦汉时期,绘画有较大发展, 宫廷墓室壁画,汉画像石、砖,肖像画大 量涌现。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艺进 入自觉的时代,绘画发展势头凶猛,绘画 理论超前成熟。“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 论,山水画“畅神论”等美学主张影响深 远。此间产生了最早的专职画家,山水、 人物、花鸟三大画科开始独立发展。随着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表现方 法和绘画样式,为中国绘画注入新的生 机。至隋唐,三大画科都产生了成就辉煌 的名家,人物画达到了高峰。如:阎立本、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传统、风格、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以下将对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传统方面有很大差异。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绘画追求的是形神兼备,强调意境的表达。

主要以国画为代表,注重墨色的运用,通过写意的手法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主要以油画为代表,具有线条清晰、形象具体的特点,注重表现事物的外在形象。

在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中式绘画强调神韵,追求画面的气韵生动,侧重于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而西方绘画追求的是写实性,注重细节的描绘,更加强调物象的真实性。

西方绘画追求透视关系、明暗对比和真实的色彩还原,更加强调事物的具体形态。

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性的表达,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线条、墨色的描绘来表现事物的形象。

中式绘画偏重于象征性的表达,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抒发。

而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关系、细节的描绘和配色的运用,追求真实性的再现。

西方绘画偏重于事物的具体形态,更加注重物象的描写和构图。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石涛山水作品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自然万物的根源和制造者,上帝虽然不创造艺术品,但它创造的自然产品,却可以为艺术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若干范例,准备好各种要素,而艺术家不能创造自然产品,他要创造艺术作品即人工产品,就必须以上帝创造的自然产品为范例,模仿上帝创造的活动方式.他说:“艺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模仿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需要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必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西方文论选上卷.可见,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自然和客观现实,而是要求自然的模仿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他以神学改造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说”的结果.总之,基督教神学美学家,主张艺术反映真实,反映自然,但他们的真实观来自上帝,是由上帝创造的真实.莫迪里阿尼油画作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家则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科学来探讨艺术美的规律.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要创作手段.绘画被视为一门科学,如司汤达所说,大卫画派实际上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就跟数学、几何、三角一样”.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面前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达·芬奇论绘画.阿尔伯蒂在论雕刻中也说:“就雕刻来说,需尽量像人.”事实上,达·芬奇、拉斐尔、大卫、安格尔、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运用科学理性进行创作活动,他们追求物象的质感,形体的真实.他们所描绘的绸缎、天鹅绒、大理石、金属、肌肉等,达到了可触、可及、有冷有暖的真实感.达·芬奇在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也就是说,最美的作品,应是描绘真实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虽然继续表现传统的基督教题材,但由于追求真实,他们笔下的神灵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人物,而是具有人性特点的现实人物形象.与西方绘画写实手法不同,中国画注重写意.所谓写意,就是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不模仿物象的外在真实,画家抓住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传达画家的心意志趣.画家所描写的物象,与客观的实际事物并不完全相同,在形似与神似间,更突出神似,在客观与主观间,更突出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画家不追求形体的真实,而是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的深邃.追求神似,以形写神,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原则.龚贤 1687年作湖山天青立轴中国画的写意观念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宗教观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士大夫出身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以老、庄思想来理解佛教和道教的,他们的绘画,也主要是依据老、庄的审美思想来创作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的“道通为一”的观点,都是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生命整体.特别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成为道教和禅宗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思想认为,在精神上,人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道”的体现.因此,表现“道”的变幻之美,朦胧之美,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就成为古代画家创作的追求.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不仅要画出山水之形,更重要的是,要“迁想妙得”,抓住山水的“神”,这个“神”,就是“道”的宇宙本原.只有将万物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灵性融为一体,即外在的山水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这一境界里,物我、物物的界限已泯没,时空的方位也不复存在,便出现了“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雪中芭蕉的景象.沈括解释说,这种景象,是“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南宋时期的水墨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行笔简率,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如着名的泼墨仙人图,都明显地受到写意之风的影响.写意对元、明、清画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窠石平远图北宋郭熙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创作中,中国画的写意,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而在一幅画里,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只有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幻化奇妙,笔到意到,使人浮想联翩,才能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与西方追求写真的绘画相反,中国写意画更注重“虚”,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如潘天寿所说:“空白处理不好,实处也搞不好.所以中国画对虚实问题十分重视.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画理.就是说黑从白现,对空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潘天寿谈艺录.写意画由于对“虚”和“无”的重视,进而产生了“妙在无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的理论.中国写意画之妙,就妙在“无”处,也就是妙在无笔墨无形象之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但中国画中的这种“虚”,并不是西方画家的牛吃草,什么也没有,曰草被牛吃了,牛吃完草走掉了,只剩下了一张白纸.中国写意画创作,遵循着老子的“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辩证思想.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当然,首先要有意境,否则虚而无物”潘天寿谈艺录.这就是说,“无”,有着它特定的内容,“无”首先是一种意境表现,使人们在“无”中,感受到宇宙间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画家的个体精神.这种艺术创造思想,给中国画家带来极大的自由,因而使中国绘画能较早地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天地.中西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差别,一些西方美学家也看得很清楚,如英国美学家哈·奥斯本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认为:西方古代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的区别,西方自然主义追求表面真实,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宇宙原理的“道”,以及与“道”默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的人格.所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应当走中国的道路.哈·奥斯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西艺术的差别,并肯定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难得的.四景山水图南宋刘松年。

中西方艺术差异【范本模板】

中西方艺术差异【范本模板】

中西方艺术差异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地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多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雕塑艺术差异分析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西汉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组雕以高度概括、凝练和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显示出精神饱满、气势磅礴的特点.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比如说,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划式园林及阿拉伯园林林。

中国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含蓄曲折、虚实相生、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则已几何规划园林,讲究开阔、宽敞、通透。

这与西方重理性思考,重数理几何的科学性等文化情结有关,而阿拉伯的伊斯兰园林则完全以《古兰经》中四条河流为造园的理念.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分析传统中国绘画追求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生发,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

艺术中所要求的“意境”又不同于佛家所说的“境界”,但艺术所创造的“意境”或“境界"总是物化之情与情化之物升华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