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公共艺术品的表现媒介
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调研报告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调研报告一、引言公共艺术是指为公众提供的大众艺术品,旨在提升公共空间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氛围。
为了深入了解公共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我们选择了城市中心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调研对象,并采取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调研时间为一周,共观察了十处公共艺术作品,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
三、调研结果1. 艺术作品的外观表现我们所调研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各异,有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创造,使这些作品在空间中显得突出而独特,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精细的立体雕塑和色彩斑斓的壁画给人以视觉冲击,同时也带来美感和情感的传递。
2. 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涵。
有的作品以抒发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的思考;还有的作品强调社会意义和价值,通过艺术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环保、和谐和平等议题。
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也是社会共识和价值的体现。
3. 艺术作品的社会反响公共艺术作品在市民中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许多市民会驻足观看并拍照,一些人甚至主动与作品互动。
一位市民表示:“这些艺术作品给城市增添了艺术气息,让人感到愉悦和惬意。
”但也有一些人对公共艺术作品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中部分作品过于艰深或过于当代,在传递艺术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困难。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共艺术作品的外观表现多种多样,形式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丰富多样,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但也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在公共艺术作品的选择上,可以更加注重多样性和代表性,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接纳。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报告公共艺术媒介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公共艺术媒介是指由国家、社会机构或个人出资,在公共场所以及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内设置的艺术装置、雕塑、壁画等艺术品。
它旨在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为城市空间注入艺术氛围和美感,激发公众对艺术的关注和参与。
本报告旨在调查公共艺术媒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市民对公共艺术媒介的认知和参与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观察则是对重点城市的公共艺术品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调查结果1. 市民对公共艺术媒介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25%的受访者知道公共艺术媒介的概念,且大多数人只能将之与城市景观联系起来,对其艺术意义和背后的意涵缺乏了解。
2. 公共艺术媒介在城市中的存在感较低,大多数城市中只有零星的艺术品或装置,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
部分城市中存在一些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但多数市民对其缺乏关注和理解。
3. 公共艺术媒介的影响力较弱,缺乏与市民互动和沟通的渠道。
市民很少主动去了解公共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也没有相关的教育推广活动和宣传机制。
4. 公共艺术媒介建设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浮夸性。
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满足政府、企业的宣传需要,缺乏艺术性和深度,无法真正引起市民的共鸣。
5. 少数城市在公共艺术媒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规划和策划,使公共艺术媒介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并通过活动和展览等形式,与市民进行互动。
四、建议和对策1. 提高市民对公共艺术媒介的认知度。
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举办公共艺术展览等形式,让市民了解公共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2. 加强公共艺术媒介建设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政府和市政机关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公共艺术媒介的规划与设计,引入有才华和经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品质和水平。
3. 加强公共艺术媒介与市民的互动。
艺术市场中的公共媒介——那特艺术学院
艺术市场中的公共媒介——《艺术市场》之艺术媒介学习总结(下)之前谈到了在艺术市场中私人部门的媒介,主要为艺廊、艺术评论家、拍卖行这三个主要媒介。
但谈到公共部门的媒介,范围就相对于较广了。
因为一切公共事务立足于政府,由政府管理的公共文化领域的艺术机构都属于公共媒介,代表性较大的主要有博物馆、艺术中心等。
在仔细探讨公共部门媒介之前,首先要明确当下所学习的《艺术市场》这门课程,是立足于法国来谈论艺术市场,而法国有一大特色是——政府在文化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法国坚持“文化例外”原则,实行文化保护主义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保护主义政策,旨在将文化产品排除在自由贸易之外,由政府主导。
事实上,这一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概念,增强民众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
直到现在,法国对于国内文化产品的保护仍然十分重视。
这一保护政策最主要是用于电影和视听领域。
例如,法国法律规定国内市场所播放影视作品的60%必须是欧洲出产的作品,而且其中40%必须是法语作品。
所以在艺术市场中,博物馆馆长、主要策展人的作用在公共部门中就尤为显著。
以法国当代艺术馆的负责人为例,当他们决定为博物馆或艺术中心的收藏购买某位艺术家的某件作品时,如果这位艺术家是当代艺术家,那么便会对艺术市场造成影响。
一旦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博物馆展出了,由于博物馆的公共性,能够吸引众多参观者、媒体前来参观,那么这位艺术家的知名度就会大大提高。
博物馆可以看作是最高级别的评定认可机构,其权威程度远远胜过了艺廊和艺术评论家等评定认可机构。
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对艺术家来说是极大的认可。
在法国,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归文化部所管辖,如果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得到博物馆认同并且收藏,那是极高的荣誉,艺术家的身价也会由此而上涨。
但是,博物馆的馆长同样也要为他所收藏进馆的藏品的价值负责。
因为法国博物馆的有规定,收藏品不能出让,一旦成为公共博物馆的藏品了,就不会再转手出让。
论公共艺术品的表现媒介
论公共艺术品的表现媒介摘要: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各种表现媒介的不断交融、更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
从载体到自我表现、从外部形态到内部蕴含、从自身的表现到创造力的释放,无不彰显了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设计语言所呈现出的生命力。
新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品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在不同的背景下与时代对话、与环境对话、与大众对话。
而艺术家、设计师认识材料、领悟材料性能、感受材料的质地美,在探求材料内部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材料与公共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统一,公共艺术品与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公共艺术品媒介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不仅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从艺术表现来说,更是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的载体。
这里所说的“艺术语言”是指其在被艺术家或设计师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中,构成某种艺术语境时,它便具有了语言的因素,材料便成为艺术语言,成了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
在材料的发展过程中,从使用纯天然的材料制造器皿的初级阶段到人们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从材料的复合阶段到材料的智能化阶段,艺术家及设计师实现了从意识到观念、从使用到审美意义上的转变,即材料作为一种装饰语言、一种造型要素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
从材料自身角度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材料媒介往往会使公共艺术品显得单薄,只有找到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材质美的结合点,才能彰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材质所附加的精神内涵。
如何将材料媒介的这种“物质性”转变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属性”,真正体现材料媒介的自然美、生态美及带给公众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是我们研究材料作为公共装饰艺术品的表现媒介的出发点;如何借助媒介语言来表达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大环境的融合、艺术家或设计师与公众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是理性与神秘的交织,是我们需置身其中探求的领域。
从材料媒介的发展历史出发,笔者将作为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的材料分为传统型媒介、新型媒介和超媒介。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公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公共艺术空间也称之为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当中,公共艺术更多被应用在城市环境美化,人文精神注入,有效提高现代社会文化品质。
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载体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公共环境空间,是人类可以行使公共权力的地方。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篇1浅析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摘要:地铁穿线于城市的跨度与密度代表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地铁既是地下交通功能的承载体,也是连接当地历史文化结点的重要脉络,每天成千上万流动的乘客都是地铁供信息的接受者。
城市地铁站为公共艺术提供载体,让乘客最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市。
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站,无不彰显着各地独特的气质,地铁公共艺术成为了文明与文化之间的纽带。
探究发展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必要性,要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现状出发,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了解城市地铁空间构成因素,分析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功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地铁公共艺术空间。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功能一地铁公共艺术起源1.1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到多元化的艺术长廊在20世纪的自动化大潮中,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主流工具,同时车辆拥堵、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也接踵而来,1856年伦敦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
它长约7.6千米,隧道横断面高5.18米、宽8.69米,为单拱形砖砌结构。
当时是以蒸汽机车牵引列车。
(图1)当时的地铁站依旧是满足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以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从2015年7月1日至8月1日,北京地铁官方的网站网站公布数据统计,一个月来地铁公司所辖15条线共运送乘客2.71亿人次,日均846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为7月10日965万人次,北京地铁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如此巨大的社会使用频率,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
地铁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平台,从地铁空间的室内装饰到公共艺术品的展示,地铁传播着文化、传承历史、展现时代潮流,城市地铁多元化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壮大的。
浅谈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浅谈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摘要:现在这个时代我国的地铁交通开展迅速,地铁空间里的公共艺术创作在社会引起广阔的关注,其发展出现更加成熟的趋向。
本文从南京地铁站点的艺术创作出发首先介绍了南京地铁一号线鼓楼站公共艺术的设计建造背景以及构想,然后在第二段讲述了该作品使用了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手法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作品的摆放定位与方式考究,并通过从与乘客之间的交流中感官要点去设计,最后描述了该公共艺术作品使人们引起的思考,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作品放置;感官焦点;艺术表现形式;现代手法;传统文化在地铁车站里,艺术文化墙、壁画能够说是公共艺术较为重要的表示方式之一,也较容易变成乘客的视觉交流对象。
艺术文化墙属于建筑空间设计的一部分,所处在的空间位置应该为交通枢纽的车站,在很多时候该艺术对乘客来说是强制性的、被动的接受,所以壁画的方式相对内容更加可以给乘客留下印象。
一、南京地铁站一号线鼓楼站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建造背景地铁是当代城市新进程化的重点标识。
虽然地铁的场地大多都处在城市的地底下,但要了解的是城市的文明气息却有可能延伸到这所城市的每一片空间,所以地铁也会遭到地域文明的影响。
其中地铁的公共艺术作品无疑是该影响下形成的艺术载体,它将一座城市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呈现出来,乘客在陷入审美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南京城的非凡魄力。
在2003年的5月,南京艺术学院接下这份“订单”,组成专家方案小组并协调校内各力展开公共艺术创作。
此环节包含对地铁站公共艺术详细地位现场的勘察,对其中地铁空间周围环境的调查,通过种种了解使用电脑做出创作品的三维模型。
南京古都一直就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说法,“其龙蟠虎踞之势,长江卫护之雄,群山拱翼之严,此天地所造设也。
”解放军攻下南京城总统府时,伟人写下了有着非凡历史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宏伟诗篇中有“虎踞龙盘今胜昔”,虎踞龙盘不仅描述了地势的严峻,还是悠久文化的南京古都的意味,这是以虎踞龙盘为创作主题开始新的构想。
公共艺术调研考察报告
公共艺术调研考察报告公共艺术调研考察报告一、背景公共艺术是指艺术作品在公共场所展示和开展活动的形式,旨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由于公共艺术对城市环境美化、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参与的重要性,我决定开展这次公共艺术调研考察。
二、调研内容1. 艺术品内容和形式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
在内容方面,既有传统的雕塑、壁画等作品,也有崭新的数字艺术、投影艺术等形态。
在形式上,可以分为独立的艺术品、景观结合的艺术品以及艺术活动。
这些形式既展示了艺术创作的先进性,又满足了市民的观赏需求。
2. 参与方式和互动性除了艺术品,公共艺术还提供了多种参与方式和互动性。
例如,一些艺术作品鼓励市民加入其中,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还有一些活动以艺术为媒介,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参与方式和互动性为公共艺术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3. 地点选择和规划公共艺术作品的地点选择和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们观察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选在繁华地区或重要节点,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
此外,艺术作品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也很重要,需要考虑景观和建筑的融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调研发现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公共艺术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传承、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比如,艺术作品的设置使城市更加有特色,成为城市的名片;一些公共艺术活动带动了社区文化建设,让市民有机会参与艺术创作和互动;此外,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公共艺术的设置和规划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意见,以确保作品能够为市民带来真正的益处;其次,公共艺术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更加重视,以保证作品的品质和长久性;最后,公共艺术在吸引市民参与方面还有待提升,需要更多的创新和互动性。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置,充分考虑地点选择、环境协调以及市民需求。
城市的艺术探索城市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的艺术探索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城市的艺术探索: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近年来,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公共艺术是指以城市空间为媒介,通过艺术的形式为公众带来美的享受、文化的启迪和观念的传递。
它不仅装点了城市的面貌,还为居民提供了艺术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推广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建设。
一、公共艺术的作用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公共艺术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味。
无论是雕塑、壁画还是艺术装置,它们都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让人们对城市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情感连接。
其次,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让艺术与民众之间建立起密切互动和交流的桥梁。
居民可以在闲暇时欣赏艺术品,也可以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使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此外,公共艺术还具有教育和启发的功能,可以通过艺术表达社会警示、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引起居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成功案例分析1.芝加哥的“云门”芝加哥的“云门”是一座高达66英尺的不锈钢雕塑,它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之一。
这个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光线反射的效果,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师。
人们可以通过云门的洞穴看到周围的城市景观,这种互动引发了人们对空间感的体验和对城市美的理解。
2.巴黎的“鸟笼树”巴黎的“鸟笼树”是一座以铁艺为材料的艺术装置,造型像是一个巨大的鸟笼,里面装饰着各种植物。
它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景观色彩,还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地标。
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享受到城市中的绿色氛围。
三、推广和加强公共艺术建设的措施要想推广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公共艺术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持他们的创作。
其次,要加强艺术教育,培养更多的公共艺术从业人员。
媒介在公共艺术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
媒介在公共艺术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媒介的引出――连接公共艺术要素的纽带公共艺术在当代学术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它时,就会感到对于它的核心内涵未必十分明了。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和当代性的艺术形式,其与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然是跨学科、跨文化的。
然而,公共艺术本身并非把这些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概念置于某种文化氛围下加以简单相加与组合,而是有其自身特性。
问题在于,我们从何种视角去认识公共艺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
在这个理论框架内,艺术品作为艺术文本而存在,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作品与世界、作品与艺术家、作品与欣赏者(公众)之间的内在联系。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为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分析艺术要素关系的理论框架。
要认识一种艺术活动,可以首先从区分这四个部分着手进行理解。
这几部分的界定非常清晰,不同部分之间可以交流,却不可以改变。
艾氏的理论考虑到的四个要素明显地倾向于以作品为中心建立由世界、艺术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艾氏在提供理论框架的同时,也为之后的学者研究艺术活动指明了方向。
之后,陈旭光先生沿袭艾氏的思路,提出在世界与作品之间存在某种交互关系,并由此引申出欣赏者在与艺术世界存在对话关系的同时,也与艺术家发生互动,进而推断出欣赏者的接受活动不仅仅体现在欣赏作品、阅读艺术文本这一单边对话语境中,而且也体现在对艺术家的解读以及与当下社会环境的互动语境中。
总而言之,在艺术欣赏和接受活动中存在多边互动关系。
这一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共艺术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这个视角的指引下,“空间――作品”和“艺术家――欣赏者”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还存在着以某种功能性因素为中介的间接关系。
这种功能性因素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创作欲望、艺术构思等投射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并能实现作品在艺术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无障碍流转。
浅谈公共艺术毕业论文
浅谈公共艺术毕业论文公共艺术中已经容纳了抽象艺术的形式,抽象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殊意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艺术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艺术毕业论文范文一:论公共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内容摘要: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并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的艺术,体现公共空间与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人文主义精神,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载体,又有本身设计与制作的规范,它属于艺术与设计的范畴。
公共艺术的规划与研究已成为当今以艺术设计为主体,综合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内涵应用理论研究系统。
其中有功能与文化的综合、文化消费与文化教育熏陶、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空间人文精神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
它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公共艺术设计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形成,不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
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的学科。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关注城市文化艺术与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公共艺术含义与环境空间的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将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它不仅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是人们寻觅的一个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
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要求艺术家在改造时空的活动中发现新的造型和空间元素,而且要求观赏者所有的感官同时参与和感应。
公共艺术又是一种纯粹赋予物体以形式和结构的载体,或者说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美学活动。
作为一种试图赋予物质观察和文化现实秩序的创新行为,它始终关联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公共艺术媒介是指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艺术作品将文化、美学、艺术元素融入公共空间,为社会大众带来审美享受和文化建设。
公共艺术媒介的形式多样,包括雕塑、壁画、景观设计、装置艺术等,为城市环境增添了生动的艺术色彩。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公共艺术媒介在城市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机构和艺术创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专题等,对公共艺术媒介的定义、类型、案例等进行综合分析。
2. 实地调研:选定多个城市,考察其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装置等,了解作品的风格、主题和艺术家背景等。
3. 专家访谈:与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于公共艺术媒介的认识和看法。
四、调研结果1. 公共艺术媒介在城市中的应用:a. 雕塑:穿插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中,具有装饰和纪念意义,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
b. 壁画:出现在建筑物的墙面上,通常以生动的图案和色彩吸引人们的目光,增加城市的艺术氛围。
c. 装置艺术:通过创造性的安装和组合,将艺术作品融入公共环境中,赋予其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d. 景观设计:将艺术元素和自然环境结合,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
2. 公共艺术媒介的影响:a. 触发公众对艺术的兴趣和认知,促进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
b. 为城市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c. 打破传统的艺术与观众的隔阂,拉近了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引发互动与思考。
d. 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
五、未来发展趋势1. 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公共艺术媒介将更多地涵盖虚拟现实、光影投影等创新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艺术体验。
2. 群众参与的拓展:公众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参与度将进一步提升,例如通过公众征集设计方案或参与作品创作,增强艺术作品与社区的联系。
公共艺术媒介1A
• 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
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的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 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回溯社 会历史的发展,可以读到这样一部关于环境艺术和公共艺 术的发展历程。
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点缀性纪念性休闲性实用性游乐性等1公共壁画艺术装饰壁画漆画陶瓷画标志壁画图案壁画人物壁画动物壁画风景壁画公共装饰浮雕艺术石材浮雕玻璃浮雕木材浮雕金属浮雕等纪念性浮雕主题性浮雕装饰性浮雕抽象性浮雕公共景观造型艺术标志造型广场中心造型广告造型室内艺术品造型公园艺术品造型小型建筑造型展示造型植物造型地面铺装造型公共设施造型艺术卫生设施造型体育设施造型交通设施造型通讯设施造型游乐设施造型灯光设施造型城市环境雕塑艺术3地景艺术地景艺术的出现将公共艺术带入了一个恢弘的境界它是对景观艺术的发展和突破
2. 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线性的模式,在公 共艺术的过程中, 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许多作品是艺术家,设计 师和公 众共同完成的,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 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 真正成为公众的艺术. 真正成为公众的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时代性 公共艺术的时代性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 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 代主义艺术 克莱斯.奥登伯格 奥登伯格: 克莱斯 奥登伯格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 作 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 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 , , , . 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 艺术,因 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 了变化,因而具有 较强的公共性.他的作品让老百姓身边 的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不仅仅是 物品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
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壁画
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壁画
壁画是一种艺术形式,用来在墙壁上通过绘画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
它
是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壁画不仅仅只是装饰,更是一种
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媒介。
本文将探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壁画的发展趋势、特点和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当代壁画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在
过去,壁画一般被用来宣传政治理念和颂扬伟大人物。
现在的壁画更注重艺术性和记录社
会现象的功能。
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起公众关注。
当代壁画的特点之一是其多样性。
艺术家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来表达自己的
艺术创作。
一些壁画采用明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引起公众的注意。
而另一些壁画则选择了写实主义的方式,通过真实的描绘来反映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
这种多样性使得壁画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艺术形式。
另一个当代壁画的特点是其多功能性。
壁画不仅仅能够装饰建筑物,还可以传达信息
和教育公众。
一些壁画通过图像和文字来宣传环保意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还有一些壁
画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传递历史知识,提高公众的历史意识。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壁
画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社会活动。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调研报告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各种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广告牌等。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表达方式,为公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调研,可以深入了解其功能、价值和发展趋势,为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分类和特点: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了解其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如雕塑作品的立体感和广告牌作品的宣传功能等。
2.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功能和价值:探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城市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如美化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等,以及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如激发公众创造力、增进社会凝聚力等。
3.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比较,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不同城市和国家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如巴黎艺术街区的街头雕塑、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灯艺术等。
4.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趋势:研究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趋势,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参与式艺术的兴起等,探讨其对未来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与挑战。
三、调研结果1.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分类和特点根据表现形式和材质的不同,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分为雕塑作品、壁画作品、装置艺术作品等。
其中,雕塑作品以其立体感和雕刻技巧为特点,具有长久的历史传统。
壁画作品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图案的创作,丰富了城市的建筑物,使之生动活泼。
装置艺术作品则注重材料的选择和环境的融合,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2.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功能和价值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空间品质,还能够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
在社会层面上,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社会互动性和文化传承性。
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案例分析典型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有卢浮宫前的玛丽安娜雕像、巴黎圣母院前的修女壁画、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广告牌等。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
龙源期刊网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作者:赵祎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1期摘要:在当今时代,现代艺术以及公共空间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城市文化需求,使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与载体。
本论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当今时代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进行的探讨,指出城市公共艺术由单一传播模式趋向亲民互动模式,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阶层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在未来发展中成为新文明生发的媒介。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公共艺术;媒介一、走出公共艺术的单一传播模式在公共艺术的初步阶段,艺术品在公共空间的展出方式,更多是在公有空间中设置壁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样态,功能在于提供简单的符号信息和教化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城市雕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卫塑像……都在此过程中成为鲜明的政权或城市文化符号与象征。
此时的传播者为城市的上层意识形态,然而传播者与受众无法面对面交流,受众在时间和物理空间上与传播者都是分离的。
这种以艺术作品為媒介的传播方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实现,并有效地形塑着城市上层的意识形态。
特别是以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主题性雕塑,塑造领袖模式或者崇拜对象,意义上也可以象征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心中事物,也可以传达城市上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彰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的陈列”,这种形式与观念的对称性随着印刷品、影像等媒介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最终成为不同的社会共同采纳的主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重要传播模式之一。
在公共空间矗立可移动性雕塑与影像,是以某种强势概念进入这个空间的一种普遍方式,普通人传统的公共艺术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往往是传统无法拒绝这种进入的,艺术的传播方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传播媒介的进化密切相关。
从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今天的电子传播,历史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进化,都意味着信息、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普及。
二、亲民互动交流的媒介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潮流,不仅使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变迁,同时也深刻影响公共艺术的界定、生产与传播。
探析公共艺术各功能之间的关系
探析公共艺术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便利功能;认识功能一、公共艺术的功能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公共艺术首先它是一门艺术,因为艺术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审美性,那么审美功能当然就是公共艺术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功能,如果不存在审美性那么也就当然不能称之为艺术。
审美功能能够激发欣赏着的感情,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它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样也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唤醒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热情,如果不能成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那绝对就是一件失败的公共艺术作品,就算它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便利但是那也只能称它为“功能性道具”而不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在公共艺术的诸多功能中承担着教化和引导的作用。
充满正能量和思想性的公共艺术可以引导人向善,庸俗、恶劣的公共艺术能降低人们的人品素质,虽然它并不是直接使人们产生这些影响,但是在人们的行为中,它们的作用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所以公共艺术必须符合当下社会的道德规范。
周恩来也曾多次强调指出,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使自己的作品起到教育人民、教育后代的作用,要人民从艺术中“得道鼓舞,受到激励,奋发起来”。
[1]而公共艺术作为处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艺术,更需要传达积极的精神内涵,所以就必须要受到道德、法律等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不能像常规艺术品一样只负责传递创作主体想要表达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意图,公共艺术作品的好与坏应受到全体公众的共同检验。
公共艺术的便利功能:人们通常称赞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在于它外表的美观而且也在于它的实用性,所以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集审美功能和便利功能于一体。
决定便利功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材料和科技。
适合的材料能够增强公共艺术的便利功能,因为公共艺术作品一般都处于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必须了解当地的地理等其他元素的情况,不然的话公共艺术可能就变成了一场灾难。
比如在地震频发地区,就不适合做高大且低强度的公共艺术作品,一旦事故发生可能会使人受伤。
互动的深化——世博会公共艺术品之互动性探析
互动的深化——世博会公共艺术品之互动性探析世界博览会作为展现与交流科技、文化的重要舞台,“互动性”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地被引入其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中。
大量的公共艺术品案例表明:互动性的意涵与表现方式随着世博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逐渐的,互动性强的公共艺术品不仅展示着人类文明成果,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还以多元化的展现方式帮助大众在娱乐中学习、感知、体验、消费,深刻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
标签:互动;深化;世博会;公共艺术一、世博会公共艺术互动性的发展趋势美国总统威廉·卖金莱曾说:“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世博会已从单一的工业展览逐渐成为了集展览、娱乐、消费、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盛会。
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品以通信交流和现代娱乐的方式成为互动性极强的信息传递之先锋。
纵观各届世博会,其公共艺术品互动性的发展趋势大体可概括为“单一的展现方式——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二、世博会公共艺术品的互动性之案例解析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是世博会的首次亮相。
虽然它的初衷是展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最新发明,但比起那些令大英帝国具有民族自豪感的工业展品来说,使今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由玻璃、钢铁构成的辉煌灿烂的展馆——水晶宫。
因为它以世博会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第一打动了参观者。
第一座由金属与玻璃预制件在短短四个月内就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筑,预示着钢铁、玻璃建筑时代的到来。
这将人的注意力从欣赏展品的层面转移到领悟新技术的层面。
崭新的技术、晶莹的外貌、浩大恢弘的尺度震撼人心,实现了人与公共建筑间的互动。
更进一步来说,室内的观者走在阳光灿烂的温室中的感觉是任何一座冰冷阴暗的古典欧洲建筑所不能实现的。
室内与室外的隔断被弱化,人们在欣赏室内工业产品时随时瞥一下玻璃幕墙外,景色便可尽收眼底。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展览馆,还是一件大型互动性的公共艺术品。
它同时实现了人与建筑、人与新技术、室内的人与室外环境间的互动。
作品艺术媒介分析报告
作品艺术媒介分析报告一、引言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本报告将对几种常见的艺术媒介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用途和对观众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并欣赏艺术家的创作之美。
二、绘画绘画是一种以色彩、线条和形状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可以用于创作风景画、肖像画、抽象画等多种类型的作品。
绘画的特点是色彩丰富、表现力强,通过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绘画可以通过形象和符号来传递信息,展示艺术家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观众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雕塑雕塑艺术是一种以立体作品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如石头、金属、木材等)创作,并通过雕刻、塑造等技法展现出细腻的造型和质感。
雕塑作品常常具有空间感和触觉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观众在欣赏雕塑作品时,可以通过触摸和感知作品的形状、质地和重量来获得更深入的感受。
四、摄影摄影是以相机为工具记录现实世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光线和焦点,摄影师可以捕捉瞬间的美与真实。
摄影以其直观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透视视角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构图、色彩和对焦等手法传递摄影师的情感和主题。
观众在欣赏摄影作品时,可以通过感受作品所展示的场景和情感,感受艺术家所记录的瞬间之美。
五、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故事、人物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演员通过行动、表情和声音的表达,将剧本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观众。
戏剧作品通常结合了视觉、听觉和表演等元素,通过剧情发展和冲突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观众在欣赏戏剧时,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发展和对话的互动,体验戏剧带来的情绪和故事所传递的思想。
六、音乐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乐器、音调和旋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浅谈影视媒介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浅谈影视媒介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个艺术门类的交融成为了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今天。
当我们驻足于公共艺术作品时,会发现公共艺术作品早已不是仅由壁画和雕塑组成的艺术形式。
教化、膜拜也不再是创作的唯一目的。
在众多新的表现形式中,影视媒介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语言,同时也契合了公共艺术走向艺术化和公共化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公共艺术;影视媒介;综合运用;影响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所在时代的一面镜子,是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载体。
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它自诞生之日便与城市的进化、公共观念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公共艺术广义上是指公共空间中的一切以艺术的形式或以艺术的名义存在的事物,包括雕塑、壁画、建筑、装置、地景、广告、综合性的场景空间设计等。
公共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是被置于公共空间或公共语境之中,基于公共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的不断开拓、公共性的日益加强,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媒介变革都使得现代公共艺术不再只是向历史的英雄人物致敬的纪念碑,也不只是画家由架上到架下的媒介转化。
现代公共艺术已成为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
当代,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寓化居住环境及快节奏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人际冷漠,加速了人类观念表达和精神沟通的需求。
由此,公共艺术的新语境应运而生,“共同享有”“共同协作”“民主参与”必然成为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这些因素都预示着公共艺术将向着更高的要求迈进,它必然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走向多元。
而对于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媒介运用的多样化为公共艺术的多元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成了公共艺术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科技的飞跃给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介拓展,光电技术创生的新的艺术媒介之一——影像媒介,如今已发展成为新型的艺术门类,并成为大众艺术最突出的代表。
公共艺术表现元素2
公共艺术品的抽象形体
• 公共艺术品的抽象形体是指以抽象的形态和体积进行艺术创 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不以描述自然物象为目的,而是揭示 事物的本质和精神。根据它的表象特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自然对象进行提炼、概括和简约,抽取其中的 最典型、最本质的生命与精神内涵重新构建。有人把这一类 作品称为“有机形雕塑”。如法国雕塑家让阿尔普。 另一类抽象形体不以自然对象为参照,而是以圆形、方 形、三角形等几何行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 创造空间形体。
[
[
[
[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
[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公共 艺术 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公共艺术品的表现媒介
摘要: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各种表现媒介的不断交融、更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
从载体到自我表现、从外部形态到内部蕴含、从自身的表现到创造力的释放,无不彰显了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设计语言所呈现出的生命力。
新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品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在不同的背景下与时代对话、与环境对话、与大众对话。
而艺术家、设计师认识材料、领悟材料性能、感受材料的质地美,在探求材料内部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材料与公共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统一,公共艺术品与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公共艺术品媒介
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不仅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从艺术表现来说,更是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的载体。
这里所说的“艺术语言”是指其在被艺术家或设计师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中,构成某种艺术语境时,它便具有了语言的因素,材料便成为艺术语言,成了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
在材料的发展过程中,从使用纯天然的材料制造器皿的初级阶段到人们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从材料的复合阶段到材料的智能化阶段,艺术家及设计师实现了从意识到观念、从使用到审美意义上的转变,即材料作为一种装饰语言、一种造型要素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
从材料自身角度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材料媒介往往会使公共艺术品显得单薄,只有找到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材质美的结合点,才能彰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材质所附加的精神内涵。
如何将材料媒介的这种“物质性”转变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属性”,真正体现材料媒介的自然美、生态美及带给公众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是我们研究材料作为公共装饰艺术品的表现媒介的出发点;如何借助媒介语言来表达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大环境的融合、艺术家或设计师与公众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是理性与神秘的交织,是我们需置身其中探求的领域。
从材料媒介的发展历史出发,笔者将作为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的材料分为传统型媒介、新型媒介和超媒介。
这种分类有其相对性。
依其作为语言要素来分析它的语境意义及与大环境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清晰与模糊、是确定与不确定、感性与理性的综合。
传统媒介——感官与直觉的延伸与交融
我们生活在各种媒介交织的世界里,被各种形式及媒介的公共艺术品所影响、所感染。
不同材料的公共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信息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千差万别,这不仅是因为不同审美公众的感觉有别,更是他们的感觉与直觉相交融的复杂性的表现。
就传统媒介来说,通常情况下软质材料传达给人一种随意、温馨、浪漫等感受;而硬质材料则表达一种庄严、力量等;木质材料传达一种自然、原创;金属材料传达的是冷竣、威严……但这些材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具体材料的造型、具体纹理及色彩表现来诠释自身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媒介,是自古以来所运用的如木材、金属、石质、泥料等等,这些材料的使用由来已久并还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故在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设计中,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材料结合新的观念,把传统材料转化成现代装饰设计语言,将传统材料与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材料很好地融合在一件作品中,是公共艺术品设计运用中的重要一环。
如何把传统材料成功地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借以完成对传统材料所蕴含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的反思与批判,完成与现代思想的结合,是公共艺术品设计创作领域值得研究的一项内容。
传统媒介作为材料表现在公共艺术品中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这与传统媒介所具有的性质特点是分不开的,是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品而置于城市环境中。
传统的材料多种多样,不可能一一罗列,笔者将其归纳为土属类、金属类、综合类三类,来分析说明传统媒介作为装饰语言的特质与表现。
土属类包括所有从土地而来的物料如泥质、石质、木质等,土属材料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包容、和谐的特质,具有强烈的亲切感。
例如朱乐耕教授的环境陶艺作品,即他在麦粒美术馆前的大厅里制作的一幅七米高,十七米长的杰作——“生命之光”,以瓷材质的美感来追求一种凹凸的光影效果,其视觉上的冲击力使人感到一种生命内在力量的勃发和颤动。
他利用火和土的语言,不仅巧妙地表现出了具有音乐节奏般的陶瓷肌理的美感、陶瓷材质特有的色泽美感,同时让人通过这犹如土地、岩石般的肌理得到了人和自然的某种亲密感,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而金属包括不锈钢、铜、铁等,具有经久耐用的特征,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
这也是传统媒介一直以来被看好的原因。
综合类材料包括所有化纤合成、塑料、硅胶等,基本取自工业应用。
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新媒介、超媒介的出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而在公共装饰艺术品表现媒介的选择上,艺术家趋向于传统媒介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它既能满足公众的视感又能满足公众的触感。
新媒介——表现介质的多元化
由于现代艺术的蓬勃兴起,引发了材料世界的大变革,艺术家、设计师们开始认识到材料不仅是可视的、可触摸的,而且还是可嗅的。
从有形的材料到无形的材料,从客观的具象到主观的抽象表现,个性化、个人化语言的追求,促使艺术家找出与个人独特语言相适应的材料和技术手段,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当我们面对一种新材料,也许我们会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的独特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艺术信息和文化内涵。
比如说设计师为满足公众亲水的心理要求,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静水、动水、落水、喷水等不同的设计做出了水的精神,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
以水为媒介构成的景观小品如景观喷泉(包括与声、光、雾、电巧妙结合音乐喷泉)、景观瀑布(以建筑物、山体等为背景的瀑布)、水池、叠水等,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用自然元素作为造型要素,给城市人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环境。
当下新媒介公共艺术呈现出非常良好的态势,其创作领域兼容了声、光、水、电以及多媒体技术,它们在表达上的自由完全打破了陈旧的格局。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新媒介艺术对架上艺术最大的贡献,是尝试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与新的媒介之间建立的一种对话。
以声、光、水、雾等媒介作为造型语言的出现,给城市增添了丝丝灵气,也丰富了我们的视域。
以光为媒介构成的公共装饰艺术品是利用光作为造型的主要要素,这类艺术品有两种效果:一种是普通光;一种是各种色灯光。
它们都是通过光影对比造成的光影效果、光色对比所产生的不同光色效果来营造一种内外不同的空间光环境,丰富的光的色彩及层次给公众一种温馨、浪漫之感。
光与传统媒介的巧妙结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像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是新媒介综合运用巧妙的典型。
《印象刘三姐》可以说是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剧场,他利用晴、烟、雨、雾、水、光、声等作为造型艺术语言,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部大型的公共艺术作品,它集艺术性、民族性、视觉性、震撼性于一身,是一次视觉上的革新。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新媒介,如声、光、电、水、雾等,利用这些媒介所创作的公共艺术品的一
大特点是其暂时性,所以具有大的灵活性,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形态、色彩。
这种新媒介的产生符合了现代都市人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
当下设计师与艺术家利用新媒介所创作的公共艺术品呈现给我们的多数是一种形式的表达,而缺少文化内涵及思想性。
超媒介——寻找个性表现语言
超媒介是在传统媒介、新媒介的基础上,借助于多媒体、络来接受和传播
信息,它是非物质性的表现媒介。
公众在接受以超媒介为表现介质的公共艺术品所传递的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关系。
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上一方面表现为真实的呈现,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虚幻的,是真实与虚幻的交织。
与传统媒介、新媒介的公共艺术品相比,超媒介更多的是强调自身语境的重要性,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得较为模糊。
比如城市广场的信息牌、指示牌等,设计者考虑得更多的是画面的广告性、信息量以及画面的装饰性。
而在大的环境上、在公众的心理需求上又做了多少努力呢?画面形式、颜色等信息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画面的造型语言与所处环境的和谐情况怎样?这应是设计师及策划者多多思考的。
今天,我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缩短与国外先进国家城市发展的距离,城市公共艺术亦然。
但在络技术等多媒体作为超媒介在公共艺术的运用上,在规划的整体性、设计观念的更新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说一个城市、一个小区的规划可以说很经典,却缺少具有形象性、象征性的标志;一条街道风景亮丽、极具特色,却唯独不见指示牌,让人难以理解。
有人说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所以我们的设计师要综合利用络、摄像、多媒体等媒介语言来展现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
总之,不管是传统媒介、新媒介,还是超媒介,媒介本身所带来的信息与表现公共艺术品语境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不同的。
在公共艺术品的表现上,它融合创作者的思想观念而传达出文化信息。
这种信息随着不同创作者的不同观念、不同文化素养、不同阅历、不同表现方法而呈现出不同的语境。
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及用不同的方法去挖掘、发现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的意义、审美价值以及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对公共艺术品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费菁.超媒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XX.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
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
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