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竞争力”理论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规模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技术、灵活管理均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瑞典学者约翰森和麦特森(Johanson and Mattsson)是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的主要代表任务,他们在1988年一篇题为《产业系统的国际化一种网络研究方法》的论文中,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产业内企业的国际化问题。网络理论的分析出发点是企业在网络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认为产业是由众多从事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活动的企业所组成的,即构成企业的关系网络。
一、关于国际化经营的概念的描述
不同的研究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著名学者约翰费耶维舍(John Fayerweather)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际化经营一个非常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 s.welch和Reijo 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国际化经营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跨国经营: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过程。常立勇(2006)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朱玲艳(2007)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超越国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经营活动,从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的过程。
桑杰亚.拉奥(Sanjaya 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学者约翰.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和帕兹.托兰惕诺(Paz EstrellaE.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二、关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的描述
(一)传统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R.Vernon)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开发期、成熟期、衰退期三个阶段。
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卡森(M.Casson)和加拿大的鲁格曼(M.Ragman)等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企业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必须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不得不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来取代外部市场。
(三)新兴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约翰逊和瓦尼(Johanson and Vahlne,1990)为代表的北欧学派,使用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也有学者称之为“乌普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约翰逊和瓦尼对瑞典四家企业的海外经营过程进行比较时发现,企业海外经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体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
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于1979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刘易斯.韦尔斯(Louis T.W-ells)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提出的。该理论注意到发展中投资母国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定优势"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是投资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营市场逐渐跨国,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跨国经营的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和迎接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国际化经营概念和国际化经营理论为背景,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问题进行分析: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应对复杂管理能力不足,产品开发、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并结合国际化经营问题探讨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企业集群、合适的海外投资方式、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作用、发展电子商务等对策。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问题的分析
(一)关于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问题的分析
欧阳翰夫(2006)认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多数文化水平低下,尤其缺乏国际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迅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常常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工人,三流的管理。郭赞伟(2009)认为有些企业不少涉外项目的工作人员不懂基本的国际贸易、国际技术标准、WTO规则、国际财会和税收知识,外语水平低,不熟悉当时的社会和法律环境等,这些知识的匮乏也为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损失。李书光(2008)认为现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些年我国国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出国留学一去不返,虽然近些年有所回流,但是人才流失的现象仍在继续,不仅表现在外流上,还表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流失。朱晋伟(2008)认为由于国际化人才的匮乏,使得中小企业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难以减少和转移风险。王竹青(2002)认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与当今以知识、以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相适应。赵永宁,王红云(2007)认为以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求来衡量,企业普遍缺乏懂国际金融、贸易、法律以及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因素影响,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胡溶(2010)认为任何形式竞争的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而浙江的中小企业多数都是民营经济起步,其领导人往往没有充实的知识储备,在开展国内经营时还可以利用相关经验运筹帷幄。赵思语(2010)认为由于浙江大部分企业为家族式企业,家族观念非常强,外来人才往往被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因此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无法招聘到人才,更无法留住人才。
瑞典学者约翰森和麦特森(Johanson and Mattsson)是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的主要代表任务,他们在1988年一篇题为《产业系统的国际化一种网络研究方法》的论文中,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产业内企业的国际化问题。网络理论的分析出发点是企业在网络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认为产业是由众多从事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活动的企业所组成的,即构成企业的关系网络。
一、关于国际化经营的概念的描述
不同的研究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著名学者约翰费耶维舍(John Fayerweather)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际化经营一个非常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 s.welch和Reijo 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国际化经营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跨国经营: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过程。常立勇(2006)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朱玲艳(2007)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超越国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经营活动,从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的过程。
桑杰亚.拉奥(Sanjaya 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学者约翰.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和帕兹.托兰惕诺(Paz EstrellaE.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二、关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的描述
(一)传统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R.Vernon)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开发期、成熟期、衰退期三个阶段。
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卡森(M.Casson)和加拿大的鲁格曼(M.Ragman)等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企业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必须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不得不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来取代外部市场。
(三)新兴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约翰逊和瓦尼(Johanson and Vahlne,1990)为代表的北欧学派,使用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也有学者称之为“乌普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约翰逊和瓦尼对瑞典四家企业的海外经营过程进行比较时发现,企业海外经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体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
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于1979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刘易斯.韦尔斯(Louis T.W-ells)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提出的。该理论注意到发展中投资母国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定优势"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是投资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营市场逐渐跨国,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跨国经营的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和迎接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国际化经营概念和国际化经营理论为背景,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问题进行分析: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应对复杂管理能力不足,产品开发、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并结合国际化经营问题探讨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企业集群、合适的海外投资方式、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作用、发展电子商务等对策。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问题的分析
(一)关于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问题的分析
欧阳翰夫(2006)认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多数文化水平低下,尤其缺乏国际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迅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常常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工人,三流的管理。郭赞伟(2009)认为有些企业不少涉外项目的工作人员不懂基本的国际贸易、国际技术标准、WTO规则、国际财会和税收知识,外语水平低,不熟悉当时的社会和法律环境等,这些知识的匮乏也为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损失。李书光(2008)认为现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些年我国国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出国留学一去不返,虽然近些年有所回流,但是人才流失的现象仍在继续,不仅表现在外流上,还表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流失。朱晋伟(2008)认为由于国际化人才的匮乏,使得中小企业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难以减少和转移风险。王竹青(2002)认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与当今以知识、以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相适应。赵永宁,王红云(2007)认为以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求来衡量,企业普遍缺乏懂国际金融、贸易、法律以及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因素影响,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胡溶(2010)认为任何形式竞争的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而浙江的中小企业多数都是民营经济起步,其领导人往往没有充实的知识储备,在开展国内经营时还可以利用相关经验运筹帷幄。赵思语(2010)认为由于浙江大部分企业为家族式企业,家族观念非常强,外来人才往往被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因此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无法招聘到人才,更无法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