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精品)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青山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青山是我们的朋友,它给我们带来美丽的景色,还给我们提供清新的空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青山的课文《青山不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如“青山不老”、“青山绿水”、“青山含笑”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一座青山。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山的重要性。

2. 学生发表自己对青山的感悟,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反思:《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通过美丽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体会青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我还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说课稿:《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说课。

《青山不老》教案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青山不老》教案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教学难点
-课文情感的理解: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人生的深层感悟,这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表达效果和创作意图。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究问题,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青山不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表达有着很高的热情。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让他们谈谈自己遇到过的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这样的导入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语文技能,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和文学美。
举例:
-在讲解“崎岖”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实际情境描述,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意,并举例说明在课文中是如何描绘山路崎岖的。
在讲授课文重点和难点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表达。我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在活动组织方面,我认识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以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到青山不老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章:《青山不老》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对这幅画的看法。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问答环节:针对文章内容进行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 总结:引导学生领悟到青山不老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表达青山不老意义的画。

2. 写一篇关于青山不老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对青山不老意义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准备《青山不老》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2.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估表。

4. 准备问答环节的问题列表和评分标准。

5. 准备作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角色。

3.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16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通过填表格、想想说话等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研读重点段落,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3、通过读写迁移,体现对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媒体出示:人物奇迹张衡杂交水稻詹天佑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茅以升地动仪袁隆平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

2、交流。

(1)出示词语,齐读。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治理风雨同舟归宿劲挺恭敬淤泥荡漾日月同辉领悟风雨同舟(2)理解词语的含义,媒体出示: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年级语文上《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会通过课文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敬老人、传承优秀品质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作者的观察角度及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段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题思想,联系生活实际。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小短文。

3. 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发现美好,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以梁衡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第一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青山不老》教案范文

《青山不老》教案范文

《青山不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

(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理解。

(3)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译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列表。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生字词的意思,如有困难可以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生字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挑选几个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

5. 讨论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作者的表达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l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

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

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预设交流点: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

引导板书(美丽壮观)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秀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秀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描绘青山、老人、树木等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人生价值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感悟人生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青山不老”的传说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此为题的课文。

2.齐读课题,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青山”、“老人”、“树木”分别象征着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其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如对比、排比等。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青山不老”的感悟文章。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渡: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同学们,我们跟着作家梁衡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3、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奇迹、宏伟、价值、命运(2)理解字词肆虐、盘踞、归宿、劲挺、淤泥、荡漾(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谁做了什么2.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三、感悟“奇迹”1、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4)朗读指导:师: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渡: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小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内容,学习写作方法(重点)。

2、借助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培养自主与合作能力,抓关键句提升阅读理解(重点)。

3、体会老人艰辛与决心,激发敬佩之情,培养环保和社会责任感(重点)。

4、理解文中深刻语句,内化老人精神为行为准则(难点)。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图片、视频等,制作成教学课件。

-准备课文的朗读音频,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准备相关的教具,如黑板擦、粉笔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查找有关环保的资料,了解我国当前的环保形势。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美丽的山林风光视频,视频中展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的溪流、欢快的鸟鸣等景象。

2、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美丽的山林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教师接着说:“然而,在一些地方,山林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但是,有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改变了一片山林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教师介绍作者梁衡的简介,包括他的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等。

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记者,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自然生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教师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作者基于对一位植树造林老人的真实事迹的采访和报道而创作的。

当时,我国正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旨在弘扬老人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认读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o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o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o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o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o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领悟“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茂密的山林图,提问学生:这参天的树林,郁郁葱葱,苍翠挺拔,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松涛声声,如诗如画。

你可知这美景背后珍藏着多少心血与汗水,寄托着多少不老的情怀?2.揭示课题:青山不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提问: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o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汇报。

o引导学生体会“了不起”的含义,重点把握数字:15年、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2.提问: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o学生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汇报。

o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老人生活的艰辛。

3.提问: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o学生联系课文,思考并汇报。

o引导学生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即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永存。

四、精读课文,领悟精神1.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老人的艰辛和决心?o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汇报。

o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和决心,以及他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2.提问:老人是怎样实现自身价值的?o学生联系课文,思考并汇报。

语文教案设计《青山不老》

语文教案设计《青山不老》

语文教案设计《青山不老》《青山不老》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此外,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方面,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1.1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感受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过程。

- 体会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坚定的决心。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 例如,文中对晋西北恶劣环境的描写“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这一描写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地环境的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坚持植树造林,更加凸显了老人的伟大。

通过这样的语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2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A案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