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相关推荐(二)能力训练点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醉翁亭记》的文学背景及作者欧阳修的生平简介。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欣赏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欧阳修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深刻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介绍文学背景:本文作于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期间,描绘了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写法。
2.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讲解课文1.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在醉翁亭的所见所闻。
3.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三、讨论课文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哪些主题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谈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醉翁亭的游记。
2.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写一篇关于与民同乐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初二语文28课《醉翁亭记》教案
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在乎”、“与民同乐”等。
(3)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意和作者的观点。
2.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文中某些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醉翁亭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观点,探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林壑尤美(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八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醉翁亭记》的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散文之美。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品味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欧阳修,回顾其生平事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醉翁亭记》吗?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析重点词语。
三、讲解课文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写作特色,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醉翁亭记》中的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之美,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二、拓展延伸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模仿《醉翁亭记》的写作风格,写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教师点评。
2.强调文章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复习《醉翁亭记》,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醉翁亭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精选12篇)
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精选12篇)《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下面是一篇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篇1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
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的段落。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领悟到“与民同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的段落。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对比学习(1)将《醉翁亭记》与其它山水游记进行对比,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
(2)分析不同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方式。
2. 文化探究(1)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探究其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8
第 28 课《醉翁亭记》教课设计(人教新课标初二下)8一、教课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认识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得本文写景抒怀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要点解析1.第1段重要写醉翁亭的什么?解析:第1段重要描绘醉翁亭的地点环境,讲明醉翁亭的命名缘故。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旺盛,深幽艳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筑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川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地点环境?解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地点环境。
先写滁州四周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括几层意思?解析:这段包括两层意思:①〝假定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时各有不一样的风景。
②〝朝而往无量也。
〞写太守来此,不论春夏秋冬,都能赏析〝山川之乐〞,其乐趣无量无尽。
4本段描绘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解析:本段描绘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不描绘,后总收讲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绘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类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括几层意思?解析:本段包括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绘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轻盈情况。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绘太守与众贵宾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什么缘故写滁人之游?那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解析:上段写太守赏析四时不一样之景〝而乐亦无量〞,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常常,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腾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 ?丰乐亭记 ?中有言:〝夫宣上恩惠,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首领,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识课文内容:1、生字: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密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暗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叉:酒杯;酒筹三、朗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其次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把握重点字词含义的根底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一段:1、朗读,留意句中停顿。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2024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2024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醉翁亭记》的熟读背诵。
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醉翁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篇文章的初步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主题思想、表达技巧、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讲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简介、生僻字词等。
5.深入解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醉翁、渔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醉翁亭记》。
7.课后作业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写一篇关于《醉翁亭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文言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导和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醉翁亭的图片、生僻字词的注释等。
2.参考书籍:《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选》等。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掌握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醉翁亭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要求学生标出生僻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4. 课堂练习:(1)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练习。
(2)挑选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和点评。
5. 总结课堂:(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醉翁亭记》。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欣赏美好事物”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理解这篇散文的文意了,但学习文言作品光理解表面的文意是不够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②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③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语句形式的特点与表意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②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在经过了前两节课对文章词义的疏通后,现在同学们都可以正确的理解这篇散文的文意了,但学习文言作品光理解表面的文意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将进一步探究学习《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散文向人们传达的更深一层的涵义。
一、朗读全文,注意个别字词的正确读音。
二、走进文本,把握主旨:1、文章中贯穿全文、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乐”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⑵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游人的乐趣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3、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醉翁亭记》教案篇一“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在文中抒发的政整治想和流露出的多而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赏识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二、自学引导(一)——预习与交流1.引导同学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繁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遍布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暗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合;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设,摆开。
觥筹交叉: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合)太守归而客人从也(回家)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快)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欢乐”)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繁盛)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4)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优质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难点】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欧阳修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胸怀天下、忧民在心的情怀,“醉能同其乐”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文中追寻他的足迹,一起去感受滁州胜景---醉翁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二、出示活动任务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3. 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文意。
2.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含义。
2. 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实践法:通过朗读、翻译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 课文翻译: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5.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表达的哲理。
6.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4.2 朗读与翻译:评估学生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3 写作与思考:评估学生的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醉翁亭记》原文。
2. 参考书籍: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教材。
3.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
5.2 辅助材料1. 生词表:列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及其含义。
2. 译文:提供课文的参考译文。
3. 讨论题:提供相关的讨论和思考题目。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觥.( )筹交错林霏.( )开
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岩穴暝.()
C 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山肴野蔌.()
D 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泉为酒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②日出而林霏.开
()
③苍.颜白发()④伛偻
..提携()
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二、自主学习
朗诵课文方式:小组合作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记录疑难。
三、合作探究。
(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5.名之者谁名:
6.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9.云归而岩穴暝归: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
11.吾谁与归归: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 14.休于树于:
15.山肴野蔌肴:蔌: 16.宴酣之乐酣:
17.非丝非竹丝:竹: 18.弈者胜弈:
19.觥筹交错觥:筹: 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
21.树林阴翳翳: 22.鸣声上下上:下:
23.太守谓谁谓: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四、我的收获
恒安一中三卡教学模式操作做卡
年级:八年级班级:班科目:语文主备教师:胡荣成审核教师:全体教师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过程
五、精彩分析
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
2、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怎样写乐-醉的?(与民同乐)
①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泉酿——醉翁亭②亭由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③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无穷④游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⑤归去: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⑥点题:太守之乐其乐
4、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5、本文都写了谁的?(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6、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7、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8、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9、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10、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10.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
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六、当堂达标
1.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这段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
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3.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轻读________B重读________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4.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
5.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6.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