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力学过关教学内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力学复习课教学课件共14张PPT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新的电动滑板,好开心!
• 8.若小明滑到冰面上后,他不在用脚蹬,滑 这几天都在下雨,没法出门滑滑板了!
问题三:已知电动滑板的牵引力是总重力的0.
板滑行的距离将_______(填远或近)若滑 若小明滑到冰面上后,他不在用脚蹬,滑板滑行的距离将_______(填远或近)若滑到光滑的水平面上,滑板如何运动? 今天爸爸给
——小明
问题一:已知小明家到学校路程为3千米, 求用滑板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那么跑 步时的平均速度呢?
滑板:T=10min=10×60s=600s V=S/T=3000m/600s=5m/s
跑步:T=(10+5)min=(15×60)s=900s V=S/T=3000m/900s=3.33m/s
记得我刚学滑板的时候,我一只脚踩在滑板上,另
• 3. “往后一蹬,我与滑板就前进了”这说明了力
。
4. 若站在滑板上,脚若向前踹,滑板将往
• 滑动(填“前”或“后”),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 的 有关。
• 这几天都在下雨,没法出门滑滑板了!——小 明
• 5. 请对静止在地面上的滑板进行受力分析。
• 6. 画出斜靠在墙上的滑板的重力示意图。 若 发现重锤线如图所示,请问墙体往 倾斜。
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问题三:已知电动滑板的牵引力是总重力的0. 2.物体发生形变
1.作用点 2.方向 3.大小
这几天都在下雨,没法出门滑1.重滑力板了!
2.弹力
——小明
3.摩擦力
问题一:请对静止在地面上的滑板进行受力分析。
若滑板质量
F=G=25N
始终竖直
为2.5kg,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与应用2. 章节二: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2.3 人体生理与健康3. 章节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3.2 天气与气候3.3 宇宙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等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圈中生物的认识,了解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帮助学生建立地球与宇宙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的原理;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简单机械、电路图、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典型例题、随堂练习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清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2.1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简单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如下: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3.1 人体的结构3.2 人体的功能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概貌4.2 宇宙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对人体健康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地球与宇宙的概貌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探索宇宙的奥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生物标本人体结构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画图工具生物观察盒健康知识手册地理地图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导入: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原理。
通过观察生物标本,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通过人体结构模型,学习人体的奥秘。
通过地球仪和天文望远镜,认识地球与宇宙。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人体结构、地球与宇宙2. 板书右侧:重难点知识、例题、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实例分析。
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标语。
绘制人体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描述地球与宇宙的概貌,以及我国在其中的地位。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正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如制作简单机械模型、观察身边的生物等。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通过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物体运动演示装置。
学具:学习资料、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运动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速度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速率。
(2)分析物体运动图像,求解加速度。
3. 知识讲解:(1)速度和速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运动图像的识别。
(3)力的概念及作用。
(1)如何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2. 内容:(1)速度和速率:定义、公式、计算方法。
(2)加速度:定义、公式、运动图像识别。
(3)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数据,求解速度、速率和加速度。
(2)分析题: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图像,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力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探讨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斜面、摩擦力等)的运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精品教案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速率。
2. 掌握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能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了解力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和速率的计算,运动图像的绘制与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运动图像的识别,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计时器、尺子、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的速度和速率,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2. 新课导入:讲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速率。
a.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b. 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小车实验,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计算速度和速率。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速度和速率计算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速度和速率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新课导入:讲解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绘制小车运动的图像,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运动图像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9.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图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10.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11.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观察物体在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12.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力的作用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13.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江初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与运动”的4.1节“力的概念与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力。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了解力的分类,知道各种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分类。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各种力的实物模型。
学具: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演示用小车,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分类。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分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力的示意图卡片,让学生识别和分类各种力。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和分类。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意图。
3. 各种力的特点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课后练习题4.1.1、4.1.2、4.1.3。
2. 答案: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确保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精彩课件全册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精彩课件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物的奥秘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章节二:人体的奥秘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体健康与疾病3. 章节三:力的世界力的概念、分类与作用简单机械与机械原理4. 章节四: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形式与转换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各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力的作用、能量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动植物实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基础,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习方法。
4. 课堂小结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概念、公式、实验步骤。
2. 板书布局:左侧为主题内容,右侧为实例、图示、表格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
力的作用与简单机械选择题。
能量转换与应用计算题。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观察动植物、设计简单机械等。
组织科学小竞赛,提高学生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及时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和拓展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需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科学设定。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优质教案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第4节《力的作用》。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钩码等)。
学具:学习笔记、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弹簧测力计,邀请学生上台体验拉弹簧测力计,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 知识拓展(5分钟)教师讲解力的单位、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应用。
学生了解力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简述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力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力的大小?答案:(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如推、拉、提、压等。
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变形。
(2)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它们的效果相当于一个力的效果,这个力叫做这两个力的合力;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时,这两个力的效果相当于原来这个力的效果。
如: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沿直线运动,可以看作一个力F 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沿直线运动。
2024年推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推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力与运动》的5.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
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方式,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磁铁、小车、图钉、气球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橡皮、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吸引铁钉、手推小车等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等。
举例说明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梳理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及分类。
强调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3. 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种不同的力的作用方式,并说明其作用效果。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作业题目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及分类掌握较好,但在力的测量方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为学习牛顿三定律奠定基础。
附录:作业题目答案1. 三种不同的力的作用方式及其作用效果:重力:使物体向下运动,如苹果从树上落下。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章 运动和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1 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 节机械运动
第3 节力的存在
第4 节力的图示
第5 节物体为什幺会下落
第6 节摩擦的利和弊
第7 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 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教学内容】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2 章第1 节“运动和能的形式”:运动的多种形式和能的多种形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的存在,从而确认能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事例让学生确认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
【教学难点】。
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精品教案,完整版下载
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主要围绕第四章“力与运动”展开,具体内容包括:4.1力的概念、4.2力的作用效果、4.3运动与力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力的作用。
3. 让学生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与力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1)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力,了解力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运动与力的关系:讲解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
3.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运动与力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运动与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
(2)分析一个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简述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生活中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实例:拉弹簧,弹簧伸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运动与力的关系: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验验证,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0417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下同步科学教案:3.2.3 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_0
第三课时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感受用示意图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以及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力的三要素【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00~10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当增大拉力,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会变长。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而用力压弹簧时,弹簧将缩短。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2.在“把手拉起”的活动中,如果在靠近肘部处向上拉,很难将手臂拉起,但如果在前臂的腕部向上拉,则很容易将手臂拉起。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点拨】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只有力的三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
任意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跟进训练】1.下列各要素中,不属于力的三要素的是(D)A.力的方向B.力的大小C.力的作用点D.力的施力物体2.用扳手拧螺丝,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扳手的中部省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C) 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方向有关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3.小明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拉力,同时水桶对他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C)A.都相同B.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C.只有大小相同D.作用点、大小相同,方向不同知识点二力的示意图【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
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
2.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教师点拨】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1)定作用点:一般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通常也被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4浙教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会用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实验过程,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力的图示法”的学习过程,感受用图示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体验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否有关。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小铁球、锯条、弹簧测力计。
2、演示实验器材:弹簧、钢尺、气球、锯条、弹簧测力计。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图片霍元甲与对手搏斗设疑:霍元甲与对手搏斗,他战胜了对手,是因为力气比对手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有关。
引入课题力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效果活动1:学生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现象: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活动2: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
活动3: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从侧面靠近(但不要接触)运动的小铁球。
活动4: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放在运动小铁球的前方或后方(但不要接触)。
现象:小铁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归纳: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1、熊猫用力使竹枝弯曲,这现象表明力可以。
2、运动员用力把足球踢出去,这现象表明力可以。
二、力的三要素猜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浙教版
第三章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A .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减小B .在第6秒这一刻,汽车是静止的C .在 5到10秒这段时间汽车通过的路程是D .在汽车踩刹车前这一刻汽车的速度是图像中,一条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向下倾斜代表物体做减速运动,直线向上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像可知,________车的【答案】甲 60【启发】在s -t 图像中,一条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3题图第10题图 第7题图1.火箭升空时,使火箭上升的力是(第5题图牛顿的拉力时,弹簧第6题.在生活、生产中我们常遇到下面事例:打夯时夯锤被高高抛起又下落,砸在工作面上;打桩机打桩时重锤第3题图a.用弹簧称分别称出排球和足球质量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第16题图1.人推木箱,箱不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重力和支持力.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摩擦力A.t=3s时,物体受到力的合力是1N B.t=6s时,将F撤掉,物体立刻静止 C.2s~4s内物体所受摩擦力逐渐增大D.t=1s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零【答案】A【答案】60,A与水平面还有摩擦力,弹簧测力计12.如图,ABCD是4块质量相同的砖,每块重1. 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1)水对杯底的压力。
(2)装有水的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4)摒弃传力的概念。
如图,我们只能说( )解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C正确。
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如图所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
这时,木箱受到的只需要____________A.压力变大,压强不变B.压力变大,压强变大C.压力不变,压强变小解析:人不管双脚着地还是单脚着地,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都等于重力大小,所以压力大小不变;而人由双解析:若一个物体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若这个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此物体将做变速直线运动,如C图;若此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此物体将做,此时速度突然减小;从8:23到8:27这段时间内,速,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条水平线段,这是图像上所体现的最高速度,其余时刻的速度均低,综上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下力学过关一、选择题1、“体操王子”——李宁在上单杆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上一些镁粉;而在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两者都是增大摩擦C.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D.两者都是减小摩擦2、如图用水平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若水平力F增大,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也随着增大D、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3.某人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4. 科学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5. 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6.关于惯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B.汽车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7、一个重5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1;当推力为22N时,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2,则()A、f1=0N f2=22NB、f1=0N f2=50NC、f1=50N f2=22ND、f1=10N f2=22N8、一架匀速飞行的轰炸机,为能击中地上的目标,应在何时投弹( )A.在目标的正上方. B.在飞抵目标之前C.在飞过目标之后 D.随时都可以9、某人在车厢内用同样的力跳远:(1)车停着向前跳;(2)车匀速行驶时在车内朝车前进的方向跳;(3)车减速行驶时在车内向着车前进的方向跳。
这三种情况下,人相对于车厢地板来说,跳过的距离是( )。
A.第二次最大 B.第一次最大 C.第三次最大 D.三次一样大10. 一行走的人被石块绊了一下,会向前跌倒,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上半身有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性B.人的上半身受到惯性的作用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C .石块作用于脚时,使脚运动变慢,乃至停止,人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向前D.以上说法都正确11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重为500牛的物体,以3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维持这个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力是( ) A.500牛 B.300牛 C.1500牛 D.零12、用手握住瓶子的颈部使其悬空,瓶子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A.手对瓶的摩擦力与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瓶的摩擦力与手对瓶的压力平衡C.手对瓶的压力与瓶颈对手的压力平衡 D.手对瓶颈的压力与瓶的重力平衡13、两架完全相同的直升机,甲机以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乙机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不计空气的阻力,则( )A.甲机受到的举力较大 B.乙机受到的举力较大C.甲、乙两机受的举力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14、起重机吊着5 ×104牛的物体,加速上升时,钢绳对物体的拉力( )A.大于5×104牛 B.等于5×104牛C.小于5×104牛 D.不可能作加速运动15、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16.两人各用50牛的力沿水平方向对拉同一只测力计两端,测力计的示数是。
A.50牛 B.100牛 C.200牛 D.017、弹簧秤的弹簧断了,拆去断掉的较短部分,把剩下的较长部分弹簧仍装在原来的弹簧上,经零刻度调整后,用它测力,结果会( )A.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等 B.测量值比实际值大C.测量值比实际值小 D.无法判断18、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
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图6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二、填空题1.一辆质量为2t的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所受的摩擦力是车重的0.02倍,则汽车的牵引力是 N。
(取g=10N/kg)2.体重为500N的杂技演员在进行爬竿表演时,必须紧紧地握住爬竿,这是靠增大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
当他匀速向上爬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为 N, 方向;当他匀速下滑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
3.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上较新的球鞋,而且不希望地面上有沙子,并选出体重较大一点的运动员参赛。
请你说出上述情形的物理道理:(1)(2)(3)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4、 一个重为50N 的物体在15N 的拉力的作用下,能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施加在该物体上的拉力变为20N ,两次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相比较:后者 前者(填“大于”、“等于”、“小于”)。
5、如右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8N 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左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N ,那么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_,摩擦力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
6、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有关摩擦知识。
例如: A 、轮胎上刻有花纹 B 、车轮做成圆形 C 、塑料套紧套在车把上 D 、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 E 、脚踏板凹凸不平 F 、刹车时用力捏闸 G 、车轴处装有滚珠 H 、车的把手上有凹槽 I 、安装自行车轮胎上气门芯的小橡皮管时,如果把气门芯在水中浸一下 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 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磨擦的是 ; 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磨擦的是 ; 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磨擦的是 ; 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离而减小磨擦的是7.小王同学在端午节时随父亲到嘉陵江上乘船游玩。
当船加速行驶时,船受到 (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此时以 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
8.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滑下进入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可以观察到,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可以推导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物体将 9、甲、乙两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路程之比是3:2,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是__________,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的速度之比是2:3,则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是__________。
10.研究表明: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有关,物体速度越大,其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
若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风速的影响,雨滴由云层向地面下落的过程中,其运动情况是先做 运动, 后做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11、过探究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如图甲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6N 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 、B 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将甲A 、B 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 使它们一起也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则F2是_ ____N ;若要让图乙中的A 、B 在水平桌面上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撤除F2的情况下,应该在B 的右端施加一大小为_ ____N 的水平向左的推力。
三、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 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实验数据如下:(2)分析 (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在第一次实验中如果用0.5N的力水平拉动木块,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2.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