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合集下载

试析情深意浓的夫妻情、父子爱更添杜甫诗的色彩(一)

试析情深意浓的夫妻情、父子爱更添杜甫诗的色彩(一)

试析情深意浓的夫妻情、父子爱更添杜甫诗的色彩(一)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夫妻情父子爱论文摘要: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关心祖国命运、关注人民痛苦的诗人,同时也有大量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妻儿蜜意柔情的眷恋的诗篇流传。

诗人由自家的不幸虑及天下寒士安危,从个人的伤悲体察广大百姓的痛苦。

本文从这些诗作中领悟出:杜甫的呼吸、脉搏经常是随祖国的命运而起伏着、跳跃着的。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他忧国忧民的作品风格赢得世代人们的赞誉。

他的大部分诗作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前后动乱不宁的社会现实,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过程,这些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史”。

同时也有相当的篇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妻子儿女的亲密柔情,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杜诗中有诉说夫妻离别而刻骨相思和依恋难舍的《月夜》,也有表达久别重逢悲喜交集百感挚情的《羌村三首》,还有痛惜生活于苦难之中对妻儿悲枪吟诉的《北征》,更有因安定生活和谐幸福所促发愉悦欢鸣的《江村》、《进艇》等。

这些诗的字里行间,都显露着笃笃夫妻情,充满了拳拳慈父爱。

一、高尚纯情的婚姻道德观念是诗人夫妻笃情的不尽源泉杜甫一生只娶一个妻子,即杨氏。

他既不像封建官僚那样三妻四妾,也不像封建文人那样喜欢进出秦楼楚馆,寻花问柳。

他的婚姻道德观念高尚而纯情,十分鄙视那种朝秦暮楚的浪荡行为。

他曾劝告李梓州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曲二首赠李》)。

诗人的这忠言相告乃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伦理道德的体现,从而更使作者那种纯洁高尚的思想情操得以展现,为后人所称道。

杜甫的高尚婚姻道德观念还表现在他对被遗弃的妇女深切同情上,如他在《佳人》一诗中写到:“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作者一方面通过佳人的口述慨叹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变化,同时有见物兴感,以合婚鸳鸯的守信,坚贞忠于爱情来反衬夫婿的轻情寡意,在哀怨中颇有愤激之情,特别是作者写出了封建意识对佳人的毒害,更表现了诗人对被遗弃的旧人充满了同情,对薄情的夫婿流露了极度的鄙夷。

论杜甫咏怀诗的和谐思想

论杜甫咏怀诗的和谐思想
对 尧 、 、 太 宗 等 君 臣 和 睦 的 关 系 予 以 赞 扬 , 对 唐 玄 宗 舜 唐 而 晚 年 亲 近 小 人 、 戮 贤 臣 的行 为 屡 加 谴 责 :忠 贞 负 冤 恨 , 屠 “ 宫 阙 深 旒 缀 ” 《 哀 ・ 邕 》; 对 唐 肃 宗 猜 忌 贤 臣 也 十 分 不 八 李 )他
的 弟 妹 的 安 危 (忆 弟 》 《 元 中寓 居 同 谷 县 作 歌 七 首 》 《 、乾 等
诗) 。
主 张 各 种 社 会 关 系 的 和谐 。他 对 朋 友 十 分 讲 诚 信 , 希 望 “ 下 朋 友 皆 胶 漆 ”《 昔 二 首 》 二 )都 成 为 管 、 之 天 (忆 其 , 鲍 交 , 恨 “ 手 作 云 覆 手 为雨 ” 贫 交 行 》的 人 。他 交 的朋 友 最 翻 ( 《 )
情。

杜 甫 咏 怀 诗 中 的社 会 和 谐 理 念
在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方 面 , 甫 一 向 主 张 平 等 相 待 。他 的 杜 儿 子 虽 然 在 贫 困 中 饿 死 . 比起 “ 业 徒 ” “ 远 卒 ” 平 但 失 和 戍 的
向往 和谐 的君 臣关 系 。杜 甫 特 别 向往 儒 家 君 明 臣 贤 的 理 想 君 臣 关 系 。 他 心 怀 稷 契 之 志 , “ 君尧 舜 上 。 使 风 要 致 再 俗 淳 ”奉 赠 韦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韵 ) f ;他 心 目中 的 圣 明 之 君 是
摘 要: 中 国古代诗 人 中, 甫 受 中 国和谐 文化 影 响 最 深 , 谐 文 化在 杜 甫的 思 想与 诗 歌 中有 强 烈 在 杜 和
体现 . 对后 世产 生 了深 刻影 响 。 甫精 神 主要 指他 的忧患 意识 、 并 杜 民本 思 想 、 自觉的社 会 良知 与社会 道 德 情 感 , 杜 甫理 想 的社会 蓝 图里 , 终 贯 穿 着社会 和谐 思 想观 念 。杜 甫咏 怀诗 透视 了他 的精神 主 旨, 讨 杜 甫 在 始 探 咏 怀诗 与 中 国和谐 文 化 的密切 关 系, 当代社 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建 设 具 有积 极借 鉴 意 义。 对 关键 词 : 和谐 社会 ; 和谐 文化 ; 和谐 审 美思想 中 图分类 号 : 0 I 7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9 0 (0 9 0 — 0 5 0 10 — 0 4 2 0 ) 1 0 3 — 3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1. 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而杜甫则是唐代最具影响力和才华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感人的抒情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在其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思想以及他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

2. 杜甫的社会思想2.1 社会关怀与反映杜甫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困境非常关注。

他通过描绘农民起义、战争童子等题材,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的动荡和贫困现象。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民生活艰难,城乡矛盾日益激化,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2.2 封建道德与人性之辩在杜甫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探讨了封建道德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对封建伦理制度下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谴责,并呼吁追求社会公正与人性的光辉。

2.3 抱负与理想尽管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他并未放弃对美好事物和前途的向往。

他渴望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民众过上幸福生活。

3. 杜甫的诗歌表达方式3.1 真情实感杜甫的诗作坚持真实情感和真实描写,他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对社会问题和个人遭遇的感受。

通过细腻而真切的语言,他打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3.2 丰富多样的题材杜甫涉及广泛丰富的题材,从战争到自然景观,从官场生活到个人难题,他用诗歌包容了各种各样的主题。

这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3.3 英雄文化与哲思表达杜甫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关于英雄文化和人生意义方面的思考。

他借助历史和传说,探索了关于生命、责任和人的尊严等问题。

4. 结论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而敏感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困苦,还表达了他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光辉的向往。

通过独特而真实的诗歌表达方式,杜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是对"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思想与诗歌表达"这一主题所做的简要介绍。

希望能为您提供有关该主题的一些基本信息。

如需深入了解,您可以进一步研究相关资料或阅读更多杜甫的作品来拓宽视野和加深理解。

论杜甫的亲情诗

论杜甫的亲情诗

论杜甫的亲情诗
杜甫的亲情诗中描写家庭情谊的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江畔独步寻花》,诗中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颂扬了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孝子白晋和他的家庭爱心。

其次,《子夜四时歌》也渗透着杜甫对父母的情愫,用形象的语言,将自己的父母比作“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以催人泪下。

此外,《问刘十九》、《怨情》等也都在叙述中淡淡地抒发出了杜甫内心里隐藏的柔情,强烈地表达了他作为子孝与父慈的执着和爱心。

论杜甫的亲情诗

论杜甫的亲情诗

论杜甫的亲情诗
杜甫的亲情诗,在书写上有着显著的特点:
首先,诗词中所表达的亲情,展现出的是一种深沉而又优美的情感。

杜甫在《宣州谢脁书》写到:“嘉树乱山后,万物平无声,天晚流传出,野渡团圆情”,这是对归乡又被顺利结束的欢聚的温馨的情感的深沉抒发。

其次,杜甫的亲情诗通常洋溢有一种深厚而宽宏的思想气息。

正如他在《送董大归江东》中所写:“排萧萧随士去,平明送客还,唯有老君在,闲望东林桥,还有一滴泪,滴在杏花时”,这深深地反映了杜甫对朋友情义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再者,杜甫表现亲情的特点是凝重而具有深远意义的。

他在《忆秦娥》中,抒发了“山中相逢无纸笔,天涯若比邻,夜夜邀明月”的情怀,这一精神的凝重,在亲情写作中更加深刻和难能可贵。

最后,杜甫的亲情诗更具有一种悲哀的抒写感,正如他的诗句“冰雪未消冻,花落杏花时”所表达的,上天给予一定的限度,而彼此相伴终将要分别,这是饱含深深哀愁和亲情之情的。

总之,杜甫的亲情诗,以深切多情、抒发深思全文的恳切及对亲情的牵挂感召动全国文人爱国主义精神,其书写的高度和影响力超越了一般的作家,被永不变旧的传统文化的深厚记忆所记载。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
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笃于兄弟情谊 的杜甫,在不绝于耳的战火声中,写下此诗。“舍弟”, 即家弟。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 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颔联 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了时令。“月
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 两种不同的情况。
• 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 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 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 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 理感受的形象。
沉郁顿挫
•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 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 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 •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感情深沉苍凉; •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 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唐庚云:“过岳阳楼观 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 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 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 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 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馀
诗虽大而小。”(〔宋〕强幼
安《唐子西文录》)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 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 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最能够代表他对中
钱谦益《钱注杜诗》:“秋兴之发端也。江 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 紧。末二句结上生下。”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首从秋入,见 因秋起兴,为八章发端。” 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对秋而伤羁旅 也。上四因秋托兴,下四触景伤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中国诗歌的“诗圣”。

他的诗作充满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和热爱贯穿其诗歌之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呢?这里将从他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探析。

杜甫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家国情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有过仕宦的经历,对国家政治有着深刻的感悟。

从小,杜甫就接受了严格的家教,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家庭的熏陶下,杜甫对国家的兴衰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培养了他浓烈的家国情怀。

杜甫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杜甫曾经历过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这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公。

他也曾历经战乱、流亡、风雨飘摇的艰辛生活,这让他对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困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这些经历使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的家国情怀也因此更加浓烈和真挚。

唐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也对杜甫的家国情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时代。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一系列动荡的政治事件,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百姓的疾苦让杜甫对国家的兴衰更加关切和深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甫的诗歌浸透着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这也是他家国情怀的重要来源之一。

杜甫的浓烈的家国情怀来源于他的家庭背景、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最终造就了杜甫的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特色。

他的诗歌中对国家政治、民生疾苦、社会变迁等方面充满了关怀和热爱,这也是他被后人誉为“诗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刻思考和热爱,他的家国情怀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心灵。

杜甫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情感感染了后人,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他的家国情怀贯穿于其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深沉思考和无尽热爱。

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其渊源。

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的、家学的渊源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渊源。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是杜甫诗歌中的主调。

孔子提出“天下归仁”的思想,指出“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泛爱众”(《论语·学而》)。

此外还有儒家的“和为贵”(《论语·学而》)与“致中和”(《礼记·中庸》)思想,形成了杜甫以儒学为框架的“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理念。

《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天下为公”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社会理想,也是杜甫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世界。

除了儒家的思想资源以外,道家文化的“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顺物自然”(《庄子·应帝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释家文化中“众生平等”《大般若经》卷三五)、“普度众生”(《普曜经》卷三)的慈悲思想及墨家文化中“兼爱”、“非攻”(见《墨子》中《兼爱》、《非攻》篇)的和平理念等,也从不同的思想层面为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提供了精神的滋养。

实际上,杜甫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从中原文化开始的。

在中国诸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是中国元文化的渊源和发祥地;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其源头都在中原。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的青壮年时代,是在唐代洛阳、长安两京地区度过的。

他35岁以前,基本上是生活在他的家乡洞南巩洛地区,之后的十多年则生活于长安。

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包括长安、洛阳两京地区)自周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制礼乐制度以来,两汉、北魏、隋唐都盛行儒风。

中原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

起源于中原的老庄的道家和首传于中原的释家的文化思想,也在中原地区相当流行。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

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读来令人悠然神往;“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读来令人宁静平和;“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满纸血泪,千古常新,杜甫的作品有一种跨越时代的穿透力,这力量不仅来自他出众的文采,而且来自他倾注笔端的深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浓重的家国情怀。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无法割舍的亲情牵挂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杜甫对于家庭十分看重,他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于家人的描写。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秋,杜甫因安史之乱困居长安,他思念着位于鄜州(今陕西富县)的妻儿,写下这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兵荒马乱,家人离散,在这样的秋夜,妻子想必也在望月怀远,不知道她会不会云鬟沾湿、玉臂生寒?而儿女年纪尚幼,可能还不知道思念身在长安的父亲吧?字里行间,真情流露。

战乱之中,杜甫热情盼望收到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是又怕家书传来噩耗,所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从盼家书到怕家书,这种惴惴然微妙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让人唏嘘。

杜甫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次子宗武生日那天,写下对他的勉励:“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杜甫分外珍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虽是寻常生活,读来却让人觉得平和幸福。

但杜甫没有沉湎于个人和家庭的悲欢,而是将视野扩大到对家国民众的关注。

他既是一个家庭的领路人,又是整个时代的记录者。

他将对亲人的惦念和对人民的眷恋融合,将小家的浮沉与国家的兴衰融合,真挚而博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杜甫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因而年轻时对仕途充满信心,立志在为官之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君主以济天下苍生。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特征和情感渊源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特征和情感渊源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特征和情感渊源
1.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特征:
(1)亲情诗中体现出杜甫乡情深厚的思想,他情真意切,爱不释手;(2)他对亲情的特殊关系表达出朴实敦厚的格调,给人深刻的感受;(3)他对父母的炎热的关爱,落落的心血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4)他的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面对生活的智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5)他也展现出了亲情中不分贫富、冲破一切地域界限而跃然夺目的
情感。

2. 杜甫亲情诗情感渊源:
(1)他的童年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是杜甫亲情诗的重要灵感;
(2)杜甫的家庭出身优良,他的父母杜秀和母亲王氏为他树立了家庭
教育的标准,他深受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从他的诗歌中溢出的是深
深的亲情;
(3)杜甫的家庭中受到的文化修养和礼义教育也是他亲情诗情感渊源;(4)也有可能是杜甫追求家国之梦的积极影响。

他期望在家乡中受到
更多的爱护和关怀,而对家国歌颂的凝神激昂,可能也引发了他写亲
情诗的情感。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社会现实和表达浓厚的家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杜甫的家国情怀浓厚主要有以下原因: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动荡时期,社会问题频繁出现,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

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严重影响,这些问题触动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展现出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悲伤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杜甫重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

他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安定团结,人民能够生活安稳、幸福美满。

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切,探讨了政治问题,批评了朝廷腐败和昏庸无能的现象。

杜甫渴望国家领导者能正视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使国家得以稳定发展和繁荣。

杜甫对家庭和亲人的情感深厚。

他是一个家庭意识特别强烈的诗人,他对家庭的思念和亲人的关怀常常渗透在他的诗作之中。

他多次写到离别的痛苦、家庭的团聚、亲人的离世等情感,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杜甫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他对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和人伦关系非常重视。

这些思想影响了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他更加关注民生,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这也是他在诗作中经常谈及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原因之一。

杜甫之所以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因为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目睹了战乱和灾难的严重影响;他对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非常关注;而且,他对家庭和亲人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注重仁爱与忠诚等价值观念。

这些因素使杜甫的诗作充满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杜甫诗歌中不同的写作对象探究其家庭观念

基于杜甫诗歌中不同的写作对象探究其家庭观念

027[摘 要] 亲情诗由《诗经》肇始,到唐代已相当成熟。

杜甫可谓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亲情诗饱含着他的至情至性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从杜甫诗歌中不同的写作对象角度出发,对具体的诗作进行剖析和探究,结合多篇作品探究杜甫的家庭观念。

[关 键 词] 杜甫;写作对象;家庭观念基于杜甫诗歌中不同的写作对象探究其家庭观念崔 杰提起杜甫,脑子里闪现的词都是忧国忧民、愁苦凄惨之状,哪怕是他的诗作似乎也离不开沉郁顿挫这个词。

的确,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为生计四处求告,为官职八方干谒,可凄惨的现实从未湮灭他心中的温暖,无论何时心中总有一片柔软之处留给妻子儿女、兄弟姐妹。

综合杜甫的诗篇来看,书写对象主要有手足兄弟(妹)、妻子和儿女,基于不同的写作对象,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杜甫深情爱妻、舐犊情深、珍视骨肉之情的家庭观念。

一、对妻子:伉俪情深、老妻柔情在浪漫恣肆、诗酒风流的唐代文人中,杜甫是少有的专情和专一者,他的一生只娶了一位杨氏为妻,再未另娶。

这位比他小了11岁的杨氏与杜甫三十载风雨与共、不离不弃,为他生儿育女,而杜甫对妻子也是满含着爱意与深情。

杜甫写给妻子的众多诗作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该诗作于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八月,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拘禁在长安,与妻子杨氏分隔两地。

诗中写作者秋夜望月怀远,遥想妻子在孤月下对自己惦念不已的情景。

杜甫将心中惦念妻子表现到了极致,担忧妻子“独看”的寂寞,挂念妻子对自己“未解”之“忆”,不忍妻子“泪痕”背后的辛酸与心痛。

由此,借妻子思念自己,将自己的无尽的相思之情推移到妻子身上,更有种情意绵绵之感,凸显出了夫妇两人“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的意味。

除了这首诗作,杜甫诗中对于妻子的描写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杨氏爱之深、情之切。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出自《羌村三首(其一)》),在乱世之中杜甫得以回家省亲,长久的沓无音信后,本以为杜甫早已生死难测,却不曾料想有一日会突然相逢,“怪”杜甫久无音讯,“惊”喜于还能再次相逢,将杨氏的喜极而泣刻画于纸上。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家国情怀与自省意义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家国情怀与自省意义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家国情怀与自省意义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以真实、深刻的感受描绘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动荡和困苦。

其中,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以家国情怀和自省意义而闻名。

家国情怀在《月夜忆舍弟》中,杜甫表达了对故乡和家族的思念之情。

他回顾了与兄弟在故乡渭川生活的美好回忆,并替代兄弟在远离故土之后依然保有牵挂之心。

这首诗凸显了杜甫对家庭、家乡和亲人的深沉情感,展现了他对于传统价值观与纯真友谊所抱持的珍视态度。

同时,杜甫也将他个人的家国之恋融入到更广阔的国家命运之中。

他通过描写祖先事迹、古代英雄壮举等途径,表达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关注。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源于个人的感受,更是响应了时代的呼唤和目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深远影响。

自省意义《月夜忆舍弟》中,杜甫对自己与兄弟在逆境中所处境遇进行了反思。

他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达到了作为兄长的责任与担当,并对自身行动进行自省。

他坦诚地评价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并非常真诚地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通过这种自省,杜甫提出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处世态度的深刻思考。

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世间无常,从而呼吁人们珍惜眼前,在有限时间内追求真理、美和正义。

这种自省意义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及精神操守。

总结杜甫《月夜忆舍弟》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内心深处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的一面。

他既是一个痴情于故乡和家族的人,又是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刻关切的思想家。

通过杜甫的诗作,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感受到他那种深沉而真实的情感以及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犀利洞察力,不仅带给我们强烈共鸣,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深思和反省的机会。

注:文章内容为百科全书小助手自己撰写,并非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浅析杜甫家国思想

浅析杜甫家国思想

浅析杜甫家国思想本科生毕业论文标题:杜甫家国思想探析专业代码:050101环境:艺术学院2021年12月20日聊城大学毕业论文目录摘要一、杜甫家国的思想意义阐释 (2)(一)封建知识分子的忠君情怀与爱国情怀1、忠君思想是杜甫家国思想的重要内容...........................32、忧国爱国是杜甫一生的现实写照...............................3(二)家庭生离死别的现实写照 (5)一.自己的家62。

《世界人民的家园》6(三)民族身份的诗意诠释61、家国同一性.................................................62、家国的同一与社会的和谐. (6)二、家庭与国家观念与自我推销的艺术传播(一)推己及世人.................................................7(二)推己及友人.................................................9(三)推己及古人.................................................9参考十二1聊城大学毕业论文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丰富的生活经历,逐渐形成了杜甫博大的慈悲、亲情和爱国情怀。

杜甫在诗歌中采用了与他人接触的方式,这使得他的诗歌凝聚了对国家和人民、妻子、亲戚朋友,甚至狗、马、鸡、鱼、昆虫和蚂蚁的深深的爱或同情。

同时,它有效地避免了诗歌内容的矫揉造作和空洞,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杜甫;家国思想;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我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摘要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inheriting,therichlifeexperience,formeddufutobemo anthestateoftheuniversegradually,lovesthefamilypatrioticgreatmood.dufuutilizes thetransmissionwayinthepoetrywhichputsoneselfinanother'splace,causesittomentio nthecountry,thepeoplegreatly,smallmentionsthewife,therelativesandfriends,evenc ategoriesofthingsandsoondog,horse,chicken,fish,insects,allarecondensingdeeplov eitalyorthetakepityonsentiment.whilewasdemonstratingshallbegratefulasapersonal favorlifethoughtcharacteristic,avoidedinthepoetrycontentbeingaffectedlyunconve ntionalpowerfully,emptily,strengthenedthepoetryestheticeffectandtheartisticpow er.关键词:杜甫;家庭国家思想;关心国家和人民;在别人的脸上涂上Neselfinii聊城大学毕业论文谈及杜甫,往往最易让人想到的是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切关注,“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已是古今定论。

杜甫《江村》:和家人一起共享幸福时光

杜甫《江村》:和家人一起共享幸福时光

杜甫《江村》:和家人一起共享幸福时光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天,杜甫在友人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处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江村》一诗,原文如下: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澈的江水蜿蜒曲折地绕村流过;在漫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静起来。

诗人开篇点题,从大处着笔,概写江村的特点,以“清江抱村”写江村的地理特征,以“长夏事幽”点出江村环境幽静的特点。

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之后,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以“抱”形容清江,以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他对清江的喜爱之情;他以“幽”来形容江村,反映了他平和而充实的心态。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在堂上筑巢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翔;水中的白鸥亲密无间。

这一联承接上联,正因为江村环境幽静,鸟儿们不受惊扰,所以,在浣花草堂里,诗人能看到燕子自由地来去;浣花溪中的水鸟相亲相爱。

无论是在堂上筑巢的燕子,还是生活在浣花溪中的鸥鸟,它们都展现出了最美好、最自然的生命状态。

此时,生命与生命之间产生了共鸣,诗人与鸟儿无需交流,便能感觉到心意相通。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上了年纪的妻子正在纸上画一副棋盘;小儿子正敲打着针制作一只鱼钩。

在这一联中,诗人的笔触由景及人。

在安顿下来之后,心境恢复安宁与充实的,不仅仅是诗人,更有他的家人们。

妻子画棋盘,或许是想陪孩子们下棋作乐;小儿子制作钓钩,或许是想到浣花溪畔施展钓术。

在这不经意间,诗人就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

此时,相亲相爱的不仅仅有水中的鸥鸟,更有诗人一家。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我体弱多病,所需求的只有药物;除此之外,我这微贱的身躯还有什么奢求呢?诗人需要药物来疗治疾病,以便能更好地享受眼下的天伦之乐。

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杜甫诗歌体现出儒家的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唐代诗人中,杜甫的诗歌最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中和精神。

无论是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从选择的诗体形式看,从有意使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看,还是从继往开来的诗史意义看,都是如此。

其一,杜诗在表达感情时体现了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中庸色彩。

杜甫的儒家思想非常纯正。

杜甫不但“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而且发展了儒学。

莫砺锋说:“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

”生活于离乱艰难之际,杜甫即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发挥到极致,显示了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王安石笔下的杜甫:“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

”(《杜甫画像》)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极端痛苦中,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看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句,但其表现出来的思想仍然是儒家的“怨而不怒”。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至于杜子美则又不然……乃圣贤法言,非特诗人而已。

不但如此,杜甫也说自己的诗法是从儒家而来,“法自儒家有”(《偶题》),这是最鲜明的态度。

其二,“和而不同”的诗体形式。

杜诗对于当时的.各种诗体,都积极参与创作,并大胆探索。

根据莫砺锋的统计,杜甫有五古263首,七古141首,五绝31首,七绝107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7首。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诗体形式非常全面,古体诗与近体诗同样得到了发展。

唐朝前期,一度出现过古、近体诗互相排斥的现象,初唐的宫廷诗人喜欢写近体诗,陈子昂则对其大加鞭挞,他本人也很少写近体诗。

即使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还在高喊“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杜甫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着超越周公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在“丈夫誓报国”的背景下,更多的情况下都在离乱与奔忙,因此大部分诗歌都与景物有关,记录描绘与朋友交往以及观赏风景,所以又把自己的人生的无奈比如陶渊明,“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後汝期。

”【1】(386)以《可惜》为题。

某种意义上说诗兴在于消闲无奈。

但杜甫对自己的家庭还比较关心关注,诗歌大约有上百首涉及到家庭婚姻和子女。

这些诗歌还表现了杜甫对家庭人生的态度,但在家庭情感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对于了解杜甫的人格、性格与时代,认识杜甫的诗兴发生具有很重要作用。

因此,很有研究价值。

人类的亲情本自天然,因此在人生积累中往往最为丰富,也是作家表达感情、感受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是重要的诗兴发生方式途径。

《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庄姜是诗人等都有表现。

比较起来,楚辞中屈原的诗歌25篇,有《离骚》、《招魂》等诗兴大发的名作,涉及亲情却几乎没有,说明屈原的个性强烈,把自己放在家庭之上,或者之外。

汉代的乐府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夫妻、母子、家庭等情感关系。

到陶渊明才大量地写自己的子女,有的还写得很好,如《责子》诗等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2】(1002)在抒情本体上表现出特别的诗兴,逐步成为中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方式。

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亲情表现传统,表达了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多元复杂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诗歌来源与诗兴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好学习,“读书破万卷,”因此“下笔如有神”等。

亲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构成,也是诗兴之一。

但引起他诗兴的内容与对象又各不相同。

可以是自然环境,如《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

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说:“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1】(308)杜甫诗歌常写到下雨,春雨秋雨,都看作喜庆的象征,比喻清明政治。

古礼把下雨看成是天的恩赐,《礼记》说:“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杜甫诗承传统,风俗不易,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关体现。

杜甫诗歌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家世与少年时代。

《赠蜀僧闾丘师兄》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

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

”【1】(117)对于祖父的诗歌,杜甫应该知道他的实际水平,也不是太高,但称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显然过于赞美了。

杜甫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作品中有自卑、自责、自夸的成分。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以前人生的深刻总结。

与《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歌体现了杜甫的自豪、欣赏与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

,但也充满了矛盾,虽然知道“儒冠多误身”,但又无法自拔。

《进鵰赋表》中说:“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矣。

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

明主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1】(669)考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此成书。

”【3】(1)扬雄和枚皋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就是“致君尧舜上”,而随时敏捷,就是对社会现实迅速作出判断和反映。

沉郁出自《楚辞·思美人》,说的是冷静思考与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而不断进谏又成为屈原的思想行为。

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屈原非常相似,这也是悲剧人生的思想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李白是精神上关于楚辞,本质上杜甫出自屈原,但比较人性化。

杜甫关于家族与兄弟等的诗歌主要写在乱离当中,因此充满了思念、痛苦与悲愤之情。

《恨别》说:“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377)时空的距离,让杜甫产生思念家与亲人的感情而难以入眠。

这是纯洁的思念之情。

而《示从孙济》似乎完全是出于无聊【1】(19)在无聊无所适从时刻,杜甫才寻诸孙,能够入诗的还是他们的贫穷。

至于无聊为什么要寻诸孙,只是同姓古所敦的缘故,而没有真正的功能请投入,换言之,不是很在乎。

但是当他感受到家族亲人的关怀时情感才略有所不同。

《示侄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说:“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1】(358)因为佐来看他,他就夸最好。

显然常态的杜甫对亲情也就是形式上的关注,乱离时就会想念,而病中的杜甫,感情就出现极端化的倾向。

在亲情与理想发生矛盾时,杜甫把理想当在亲情之上。

如《前出塞九首》【1】(93)在不能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的上表文字形式不行,进取失败的情况下,杜甫能不顾生死向前,放弃家庭情感。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而且无怨无悔。

又如《曲江三章章五句》。

【1】(23)杜甫对家族成员的进取发展非常重视,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长者风度。

《醉歌行》【1】(15)对杜勤勉励有加,长者风范。

也许是想到自己也没有功名,祖业门风萧条,因此内心充满痛苦,吞声郁闷。

同样是给舍弟书,而且面临洪涝,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似乎只是应付,言不由衷。

由此看来,杜甫把功名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元日寄韦氏妹》诗也是把功名看在亲情之上:“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

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秦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1】(314)杜甫的家族由于在科举中没有取得功名,也没有得力权贵的大力推荐,所以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对此他内心也不是没有痛苦,但正常情况下,不以为意,只有知道消息时才作出响应,但也只是口头上。

如《得舍弟消息二首》。

【1】(341)又《得舍弟消息》也称“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1】(60)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杜甫政治上失意,内心非常孤独,因此对家乡亲人的回忆与怀念有时非常强烈,但他并不满意这种怀念,大发诗兴时也只是为了排遣这诗兴。

《遣兴五首》【1】(89)对生命的流逝,兄弟没有消息出现天然的恐惧,但是他对这样的诗兴不喜欢,坚决排遣,认为“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可以说许国经世,无怨无悔。

《忆弟二首》也是泛泛而谈兄弟情谊。

《得舍弟消息》同样也表达了他随遇而安,许国经世的人生态度。

【1】(341)但如果说杜甫全不念家乡也不符合人情,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月夜忆舍弟》说:“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47)像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寂寞无奈的心情,因此回忆故乡的少年时代,还不能说是思乡,而是把故乡作为情景生活的对比与铺垫。

杜甫只有在自己完全绝望的状态下,才表现出对亲情的依恋与悲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说: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驾鹅後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1】(106)诗歌用楚调写成,悲情清哀,孤独失望,因此亲情才成为诗歌表达的真正主题。

这时候,不仅是兄弟姐妹就是表亲也在怀念之例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1】(372)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能力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了。

杜甫是一个缺少爱的贫困的人。

从上述诗歌我们看出,杜甫的家世与少年时代的生活,产生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感情,因此对家庭祖业怀着崇敬自豪的心情。

也因此,奋斗与诗兴的发生都围绕着经世致用进行。

对家庭兄弟亲情比较冷漠。

只有家庭成员进行与经世致用有关时他才充满热情,而连贫困与灾害他都不是很关切。

在晚年,他生活无依孤寂的时候他回忆关注亲情也只是自己感伤的结果。

所以,杜甫的家庭理想与和谐思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是大诗人,应该说很懂感情,既然以诗歌擅长,也应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亲情诗,但从他的诗歌中,没有发现夫妻之间缠绵的情感生活,个别地方涉及,也非精心构制。

在诗歌中出现的妻子形象都是在中年以后的作品中,很像一个不懂事的家庭妇女。

写到思念妻子与家庭最好情感的大概就是《一百五日夜对月》说: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犹渡河。

【1】(315)这时候的诗人非常寂寞,因此比妻子如美女天仙,但也仅仅限于此,难得思念家庭与妻子。

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写妻子的狼狈可怜,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杜甫是位并不很重视家庭夫妻情感的人,所以他的诗兴亲情具有理性理想特征。

杜甫在得意的时候也会想到家庭亲情,但远没有君主的恩德让他动情忘怀。

《述怀》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担任拾遗以后,非常满意主恩厚,感激涕零,远远胜过亲情。

对亲情,他只是担心“沈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并不放在心上。

他在回家后说到妻子,没有表现出深情或者关切。

《徒步归行》说: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1】(60)长期在外的生活,杜甫与家庭乡亲都很陌生,妻子住在羌村,应该是比较偏僻落后之地,见《羌村三首》【1】(62)对杜甫亲情关系的表达,应该考虑到战争乱离的因素,但是杜甫的主观因素仍是最主要的诗情导向。

在他当上拾遗时,家里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128),心情比较好的时候,称孩子为娇儿,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并不很喜欢。

而子女中,他喜欢的往往是男孩,男孩中又有偏爱。

见《北征》。

【1】(57)对于孩子,杜甫也不是没有舔犊之情,但他说一个女儿是“痴女”,而痴女也不喜欢他。

见《彭衙行》。

【1】(56)痴女在饥饿的时候咬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在许国的理想下,杜甫对亲情确实缺少责任与义务,所以诗歌也包含着杜甫的自责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