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合集下载

数学评课稿优秀5篇

数学评课稿优秀5篇

数学评课稿优秀5篇数学课评课稿篇一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

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朱教师从数字1开始,问:你会用1来表示数量吗?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样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桃子个数的变化都能够用1来表示,说明这个“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课。

之后让学生经过画图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体会、领悟单位“1”,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能够看做单位“1”,我们都是在把单位“1”平均分。

最终经过四幅图、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几、几分之几让学生充分交流,适当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意义。

在分数单位的教学中,朱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单位,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分子都是1?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找准分数单位的`准确方法,即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由分母决定的。

整个新授过程,朱教师扎实高效地推进教学,不断经过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朱教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在不一样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

异常是习题中的两次提问,一是: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的个数不一样?二是:同一个点,为什么能够用不一样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朱教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整节课简便、流畅,值得我学习。

数学评课稿篇二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幼儿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只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讲解,那些零散、无意识的知识,他们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怎样引导幼儿简便自主的学习呢?〈〈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最小公倍数》听课有感1听课笔记五今天参加了县小学数学研究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2.师生共同寻找: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30以内4的倍数 30以内6的倍数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

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

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

五年级数学《位置》评课稿(7篇)

五年级数学《位置》评课稿(7篇)

五年级数学《位置》评课稿(7篇)五年级数学《位置》评课稿(通用7篇)五年级数学《位置》评课稿篇1一、说教材《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共分为2课时,我今天主要说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主要学例3、例4内容。

二、说学情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已经能够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方向知识还是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具体情景,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会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2、会确定观测点,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重点)3、利用所学的方向知识,准确流利地描述行走路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4、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空间感受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就学过一首方向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现在我请几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一边背儿歌,一边用手指相对应的方向,其他同学都是小老师,看看他们所指的方向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师提示:东面设计说明:利用学过的知识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动手指,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

(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每天早晨,我们的同学都从四面八方来到我们美丽的常山路小学校园里,现在,老师提问,同学们举手:谁是从东面一中方向来的?生:谁是从西面华叶新城小区方向来的?生:谁是从北面水韵佳诚小区方向来的?生:谁是从南面天山小区方向来的?生: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举手,那这部分同学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四面八方”老师刚才确实只提问到四个方向,那除了这四个方向外,还有哪些方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

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精选5篇)评课作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是培养教师课堂观察,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那么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篇1本节课,费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评课稿(通用10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本课的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代数法的优越性。

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老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中的数学问题上,感受古代数学文化。

新授课用的是讲授法,讲授了假设法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明白了:把1只鸡换成1只兔就会多2条腿,10里有5个2,所以多余10休腿就可以给5只鸡每只添上2条腿换成5只兔。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此方法,效果很好。

接着学生又尝试假设都是兔,自己解决了问题。

建议:在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一种是假设都是鸡,一种假设都是兔。

相同点:都是把两种动物化成一种动物来研究,把繁琐的尝试过程化成了简便的算式。

接着教师又讲授了列方程的方法,这个内容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建议让学生自己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如何解这个方程上,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解出答案后可让学生不尝试验证:4×5+2×3=26(只)。

到此建议教师作一个小结,比较假设法和列方程,来体现列方程的优越性。

使学生初步体会代数的方法特点是:数量关系明确,便于理解。

假设法需要进行调整、替换;列方程不用考虑怎样调整比较简捷。

练习的设计注意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师老态亲切、自然,讲授条理清晰,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210月18日,一个特别的日子,全市小学青年教师集约化培训启动仪式在我校展开。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刘成喜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看图找关系》研究课。

一节课,一面镜子,折射学生、教师的两个方面,渗透有教学改革的一个影子,有许许多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评课稿一、课前做了上节课的小数除以整数的口算题,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好预备,而且在课堂开始是从三组题引出课堂,有整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以及小数除以小数,设计特别奇妙,第一组渐渐扩大倍数,第二组渐渐缩小倍数,第三组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可谓设计特别奇妙,联系新旧知识特别紧密。

二、授课环节,一环套一环,引出商不变规律后,冯老师又紧接着用两个练习题巩固练习,一那么是掌控商不变的规律,一那么是为同学提供解决本节课新知识的方法,所以紧接着就用第二题让同学练习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算式,通过同学板书和小组沟通争论完成,得出计算方法,特别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在练习题中,冯老师设计题型逐层递进,从被除数是小数到除数是整数,层次分明,把本节课中的内容层层呈现出来,重难点突出,在同学易错点出做出重点点拨和引导,让同学掌控本节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四、引导和精讲上面,冯老师做到了细致入微,刚开始强调同学“除”和“除以”的区分和不同,在计算方法上,运用商不变扩大倍数和商的小数点是同学易错的地方,冯老师标着重点,反复强调,每道题都做到了让同学意识到这两点内容,加强同学的留意力,课堂效果达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对本节课看法和建议:1、探讨之处:在除数是零点几时移动小数后,前面的零冯老师没有让同学划掉,可能是为以后学习小数点前面不是零的做预备,我觉得可以划掉,可以提示同学整数第一位数不能为零和让同学明显感知这个已经成了一个整数。

2、被除数扩大倍数后变成整数或补零后,可以让同学在末尾处标出小数点,提示新小数点的位置,减削同学的错误。

五班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评课稿2听了冯老师执教的《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收获颇多。

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奇妙、思路清楚,流畅,重点突出,充分表达老师主导,同学主体作用。

详细评议如下: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旧引新。

在课堂开始,采纳复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评课稿(20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20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20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20篇)小学数学评课稿(一):今日听了高教师的《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真是受益非浅。

我从中得到启发,对这个资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射线和直线,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射线仅有一个端点,能够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能够向两端无限延伸;复习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够延伸。

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可让学生能掌握,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教师却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过度自然。

这一概念。

之后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找出不一样。

然后依次出示直线、线段、射线。

再比较。

比较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个知识,经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一样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二、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我真羡慕射线,你们都把它记住了!”“直线它好悲痛呀,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习”,“她懂得用小手告诉教师”高教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进取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不难看出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三人行,必有我师。

小学数学评课稿(二):今日听了汪蕾教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教师的这节课,经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构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本事培养探究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7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7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7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7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听了XX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智慧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分析的能力。

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1.导入部分通过交流问题生成单,让学生提炼出最想提最有价值的问题,找准了学生的问题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营造了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小组活动时,XX老师多次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转化思想。

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这一环节使课堂充满了实效性,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课末检测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

设计了A类和B类,有基础性练习,也有拓展思维练习,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2用字母表示数看似简单浅显的内容,但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难。

用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转折,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莫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开始就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接着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个特定的数,接着教学例2用字母表达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关系,再接着看书自学通过判断辨析讲解简写的规则,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环节。

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层次分明,扎实有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节好课。

其中本人也提两点不成熟的想法,根据书中编者的意图,例1是为学习新知打下迁移的作用,而既然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那么把例1中的符号换成字母是否更有正迁移的作用。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优秀8篇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优秀8篇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优秀8篇(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

往往可能事半功倍。

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篇四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的内容,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更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运用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王老师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有简单到复杂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

出示了例题之后,放手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逐一汇报,课堂上得到了“列举”、“计算”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老师先让学生用有序列举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研究了框2个数,接着马上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每次框4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

之后,老师把活动中“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作为表格栏目,引导学生结合每一次操作的过程和得到的具体数据进行填表和思考。

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便于简明地反映“每次框几个数”、“平移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几组数据的关系。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各次活动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适当提升。

提出“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和交流。

并通过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帮学生理清了思路,这样便能引导学生顺利发现并概括相应的规律。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点评及教研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点评及教研学习

镇泰小学五、六年级数学听课评课稿(第一周)第一节是赵瑛老师的课。

她讲的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优点:她的课重点和难点比较突出,层层深入,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并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能在讲课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的思考问题,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足之处是:组织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较少;较多的内容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自主性学习较少。

教学的建议:多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倡导采取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是孙永梅老师的课,她讲的是《小数除以整数》。

优点: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铺开,展开教学,系统性很强,使得本节课很有条理。

使得重点和难点内容得到了保证。

在教学中,例题的解决她设计了三种方法。

通过比较综合,得出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也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本节课的难点处理上,她处理的还是不错的。

通过教学课件的展示,由学生得出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并讲了一些学生在列竖式时注意的一些地方和易错的地方。

整节课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学生知识的获得轻松快乐。

不足之处:因为本节课是计算部分,她在设计教学时,练习的设计较少,学生在本节课中知识的巩固不够,要多练习。

多进行知识的巩固才行。

教学建议:多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强化。

第三节是王丽君老师的课,她讲的是五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观察物体》。

优点:引课形象,能创设合适的情景,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果很好;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上看,学生参与课堂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课例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本课的教学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得本课形象生动;该老师语言节奏控制强,语调适中,并能用肢体语言,使得学生轻松获得知识。

不足之处:教师要多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的研究》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的研究》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的研究》评课稿1. 课程内容概述本节课将介绍数学中的"可能性"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进行探索和应用。

通过这个主题,学生将学会如何评估和量化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教学目标- 了解"可能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使用简单的方法评估和量化可能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教学方法和流程- 提问导入:通过提出明确问题,引起学生对"可能性"的兴趣并激发思考。

- 情景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情景,并请他们描述这些情景发生的可能程度。

-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体验和探索"可能性"的概念。

- 数量评估: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概率概念,引导学生评估和量化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小组合作:划分小组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

-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归纳所学的知识。

4. 课堂资源和教辅材料- 板书:相关定义和示例- 实物:用于观察实验的物体或图片- 计算器:用于进行数量评估的计算5. 课堂评价方法-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度:评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的准确度-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互动和表现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小组作业,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6. 课后拓展为了巩固学生对于"可能性"概念的理解,可以布置以下拓展活动:- 小组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情景,设计并展示一个与"可能性"相关的小组项目。

- 个人作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实际情景,让他们评估每种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并附上适当的解释和理由。

7. 反馈与调整-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5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5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5篇)分数的根本性质评课稿篇1今日上午有幸听了冯教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五年级数学下册关于“分数的根本性质”的课程。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1、从整体看本课程,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主线,奇妙引入——呈现问题——假设猜测——推理论证——总结结果——解决问题,这样将一节课串起了,做到了严谨落实,具有启发性和方向导向性,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导和方法拓展,也为以后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2、新旧学问的连接处理奇妙,从开头计算因此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再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依据两者的联系,让学生特别奇妙的猜想分数的根本性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

3、问题引导好玩,细节处理到位,从开头的悟空分西瓜引出问题,有力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培育了收集信息的力量。

接着从一个除法算式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着重强调了0除外的缘由,在由商不变规律猜测出来的分数根本性质中,也引出了0除外,同样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细节的关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方法多样化,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明,包括计算和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分数大小不变的缘由,并且对为什么用纸张表示出的几个分数相等,做到了精确的讲解。

5、问题引出课题,又用课堂学问做了解决,最终证明了分西瓜的结论。

而且在练习设计中做到了层层推动,由易到难,变化多样性,从乘法延长到加法。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在用正方形纸张折叠出三个分数时,教师已经在上呈现出了图形,学生会受到上的图折叠,思维受到了限制,可能不会再去想其他的方法。

2、课堂的结尾由于时间的紧的原因,教师对于后面两个较难的题做出答案后,没有准时给出方法总结,可以说一说这种题型的做题方法,让学生能够较快的练习。

分数的根本性质评课稿篇2宋贺彩科长和王丽教师的《分数的根本性质》两节课各有特色,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宋科长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精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沟通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力量让人佩服。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精选1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篇1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时间的发生可能的大小离不开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随机试验。

宋双双老师的这节可能性有几点亮点:第一,导入新颖。

课堂开始用狐尼克,兔朱迪用摸球游戏决定去什么地方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三个口袋中球颜色的不同,认识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介绍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第二部分用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首先通过有序的摸球游戏试验,认识到每次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到的是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这是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不能确定是哪一种,学生通过试验切实感受到了随机现象。

其次,第二个摸牌试验将红桃换成黑桃后,进行的摸牌验证了事件中的数量的多少对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有影响,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归纳出红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黑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宋老师在实验后还巧妙地提问,怎样让摸到的可能性相等,当数量相等时,可能性相等。

当然,这次的试验时间上较久,摸牌次数较多,我认为在课前可以训练学生摸牌,排除有人故意摸某一张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最后的练习也是本节课最有亮点的地方,设计十分有趣,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安排了顾客和商人摸奖的练习,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怎么样让自身获利最大,与可能性的知识密切结合,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

第二个练习,随着幸运星一颗颗被敲出,学生感受到下次敲出幸运星的可能性再渐渐变小,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学得有兴趣,知识也掌握的很牢固。

总的来说,宋老师的可能性这节课很成功。

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

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

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1《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下面主要从评价方面予以点评:一、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的使用恰当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

的确数学以理性见长。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曹老师多次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当有学生回答正确时,曹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你们都学会抢答了”让学生记忆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时,曹老师又说:“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三种方案,还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这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想啊,)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曹老师几句富有儿童化的、风趣幽默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充满了激情和趣味,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鼓励性语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

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16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16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16篇)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精选16篇)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篇1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有幸听了陈晓娟老师教学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

主要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网络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清楚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能清楚地记忆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更好的运用知识。

陈老师在设计练习时,突出了平时教学的软肋,设计的题目多是计算,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

不足:在最后一个题目神机妙算环节,第一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也很准确,但没有用到分割法,教师就没有给出明确的肯定。

建议: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亮点。

首先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其他的方法,通过对比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

我参与聆听了赵丽梅老师主讲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深有感受,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总的感受: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赵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
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听了王建平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中我获得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

这节课以“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开始王老师在课的开始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压成平行四边形,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没?学生各抒己见。

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设计一节课时,对贯穿全课,形成线索的东西要格外关注。

值得探讨之处:
在练习中,应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巩固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

我觉得练习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检测教学目标是
否达成的一个途径。

所以,在练习题中,不能只是请一个学生回答就行,要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从而规范他们的书写,同时,刺激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听了鲁老师教学的《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使我感受颇多。

主要优点:
一、知识整理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

这节课的一开始,鲁老师先通过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它们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怎样的联系,并用图形摆一摆。

学生通过整理出的网络图,能清楚地理解这些图形面积推导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梯形是通过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求面积的,它们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是通过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它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二、有所发展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

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宽,方法要更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

三、练习讲究综合性和探索性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

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议: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亮点。

首先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其他的方法,通过对比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