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复习:《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向所写的一篇传记性文章,主要讲述了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杰出代表,他既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一、屈原的生平背景:1.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他的家庭背景和荣誉地位都非常突出。
2.屈原天资聪慧,热爱学问,年轻时便游学四方,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深受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屈原的文学成就:1.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杰出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
2.他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3.屈原的诗歌风格独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充沛的想象力。
三、屈原的政治活动:1.屈原曾经担任楚国官员,他积极参与了楚国的政治活动,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屈原主张和平统一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守土有责,攘外有功”的口号,呼吁楚国加强内外交战的准备。
四、屈原的悲剧遭遇:1.屈原的忠诚和才华招致了一些官员的嫉妒和排斥,他被诬陷为奸臣。
2.屈原遭受了楚王的冷落和追杀,最终被迫投江自尽。
五、《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1.《屈原列传》以宣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传递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2.屈原的悲剧遭遇引发了后人的深思,使人们认识到了保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性。
3.屈原以其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成为后世文人所敬仰和崇尚的榜样。
六、《屈原列传》与屈原的评价:1.《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屈原的忠诚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被视为中国民族英雄和文化偶像。
综上所述,《屈原列传》通过对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和创作的记载,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屈原列传》课件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
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
⑧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 ⑧形容词,稀疏
⑨ 《谏太宗十思疏》
⑨一种文体
(2)称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①动词,称述、称说、说
②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②动词,称赞、赞扬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③动词,声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④动词,称作、号称
《苏武传》
(3)闻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
《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 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 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 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 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 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 品德。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时,说屈 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 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 人格。
三、赏析列传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 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 简略。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 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 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 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 书之况。
6.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 么“悲其志”?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
《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讲义一、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官职【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三、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受)2.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无不透彻明白。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自动地远离污浊。
)6.屈原既绌(通“黜”,被罢免官职)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联合抗秦)8.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
委,呈现)10.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 亡走,逃跑)(二)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学识 ||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2)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宰,泛指地方官吏。
)(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何况乡间没有名气的人呢?草野,乡野,民间。
与“朝廷”相对。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3)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在一篇诗词中再三流露这种意愿。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1.屈原的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大臣。
在他时代,楚国正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威胁,他在这个危机时刻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屈原的才华: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给楚怀王建议抵抗秦国,劝说楚王与周边国家合作,以建立反秦联盟。
他还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3.屈原的触怒:然而,由于内外交困的局势,楚怀王在屈原的建议中没有采纳,反而与秦国和谈,这使得屈原非常愤怒和沮丧。
他被楚国的敌对势力诬告,被国王放逐。
4.屈原的离任:在被放逐后,屈原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长江流域地区。
5.屈原的投江:在流亡期间,屈原对楚国的命运感到极度痛心和不安,他决定以死去祭告楚怀王,希望能唤醒楚国人民的觉醒。
他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忠诚。
6.白蛇救屈原:传说中,屈原自尽后,一条大白蛇从江中浮出,吞食了他的尸体,以此来保护他的尊严和纪念。
这个传说象征着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敬仰和怀念。
7.屈原的影响:屈原的投江事件震惊了楚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忠诚、爱国主义精神和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楚国后来的政治家、士人和文人的楷模。
他的作品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湘夫人》等。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9.自由思想:屈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的自由思想。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政治现实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0.屈原的遗产: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和爱国主义的先驱。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该篇文献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屈原列传》(解析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楚国的作为。
该篇列传以叙述屈原的生平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屈原的政治主张和辞章才能,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屈原忠诚正直、倡导爱国精神的形象。
以下是对《屈原列传》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一、屈原生平与楚国政治1.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呼吁君主要为民众着想,重视民生。
2.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主张重视农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亿兆千万百家,肆行赋敛以为不厌”的政治理念;他也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3.楚国政治黑暗:《屈原列传》透过屈原的生平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包括官员贪污受贿、压迫百姓等问题。
二、屈原的爱国精神1.忠诚正直:屈原始终忠诚于国家,直言进谏,不惧权贵,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而奋斗。
2.爱国主义:屈原以身作则,提倡“民资百倍,不待戮辱之殃”;他以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为重,呼吁君主为民众着想。
3.抱负壮志:屈原忧国忧民,有志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他言辞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壮志。
三、屈原的文学才能1.辞章才能:屈原擅长辞章之艺,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他的辞章语言优美,表达深沉,具有感染力。
2.形象描写:屈原通过对楚国的描写和自己的表白,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
他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忧虑。
3.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辞章成为了楚辞的主要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1.政治迫害:屈原因为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楚国的贵族和权臣的排斥和压迫,被赶出宫廷并被流放。
2.自杀身亡: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失望绝望之余,选择投江以自杀,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爱和忧虑。
3.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屈原,后世人们形成了端午节等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屈原列传全篇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全篇知识点总结一、成长经历1. 屈原的家庭背景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上是楚国的大臣。
由于家族世代为政,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 屈原的求学经历屈原年幼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非常喜爱读书,对经史典籍的研究颇有心得。
他曾师事老师屈参学习经史,深得老师的赏识。
3. 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屈原在楚怀王的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楚国的一名重要官员。
4. 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历任楚国大夫、左徒、太子四端,是楚国政治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政治生涯中,以忠诚勇敢著称,颇受楚怀王器重。
5. 屈原的流放经历由于楚怀王变心废黜,屈原遭到流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流亡生活。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思想观点1. 忠君爱国屈原是中国古代忠君爱国的典范代表,他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尽管在政治上曾遭遇流放,但他始终忠贞不渝地爱国家,为国家的利益无私奉献。
2. 文学观念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尊重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主张以人民生活为创作的题材,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3. 社会政治观点屈原对政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主张国家应该以民为本,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为宗旨。
4. 道德伦理观念屈原提倡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主张做人要有良知、正直、忠诚、慷慨等品质,以及对待朋友要真诚、信任和忠诚。
5. 自然观念屈原对自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宇宙间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立意高远的诗篇。
全篇以写屈原流放的境遇为主线,以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诗意载体,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忠贞与挚爱之情。
《离骚》不仅被誉为楚国之神韵,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 《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它是一部表现屈原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忧虑的诗篇。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默写重点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默写重点(最新版)目录一、前言二、屈原的生平简介三、屈原列传的重点句子及翻译四、屈原的作品及其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前言《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政治家屈原的一生。
本文将从高中课文默写的角度,概括《屈原列传》中的重点句子及其翻译,并探讨屈原的作品及其影响。
二、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约公元前 340 年 - 约公元前 278 年),名平,楚国丹阳(今湖北黄梅县)人,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
他曾担任楚国左徒的要职,为楚国政治改革建言献策,主张国家强大、百姓富足。
后因朝堂失宠,他离开都城,开始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如《离骚》、《天问》等,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最终,屈原投身汨罗江,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三、屈原列传的重点句子及翻译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翻译:屈原痛心楚王不明智,被谗言谄媚蒙蔽,邪恶的小人危害国家,正直之人不容于世,因此他忧愁幽思,创作了《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忠诚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感到怨恨呢?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翻译:屈平正直行事,竭尽忠诚和智慧,侍奉君主,却受到谗言中伤,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
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翻译:明确道德的广泛崇高,治理混乱的条理贯穿,没有不淋漓尽致的。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青苔蔓延在台阶上,绿草钻进窗帘里。
四、屈原的作品及其影响屈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诗歌形式优美,内容丰富,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感。
如《离骚》通过讲述自己遭遇谗言、流亡的遭遇,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担忧。
《天问》则以对话的形式,对天地万物提出一系列问题,展现了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屈原的作品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象征。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小说,主要记载了屈原的一生。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一、屈原的生平2.仕途经历:屈原曾担任楚国官员,但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谪至湘江流域。
3.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赏。
二、屈原与楚国政治1.政治背景:楚国是屈原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国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
2.楚怀王与信陵君:楚怀王是当时的楚国君主,信陵君则是楚怀王的弟弟。
3.李斯的进言:李斯是楚怀王的大臣,他通过进谏让楚怀王对屈原产生了猜疑。
三、楚国内外形势1.内政困境:楚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腐朽的领导层,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对外战争:楚国与秦国、齐国等周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四、屈原的爱国思想1.爱国情怀:屈原对楚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充满热爱,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抱负与愿景:屈原希望能够为楚国带来和进步,使其成为一个强大而富裕的国家。
3.草木离合:屈原通过描写草木凋零和离合的景象,寓意着楚国政治和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五、屈原与楚国人民1.敬佩与喜爱: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才华使他受到楚国人民的敬佩和喜爱。
2.群众基础:屈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并且通过诗歌等方式与民众交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不合时宜:由于时代的不合适,屈原的理念和观点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崇和认可。
六、屈原的悲剧命运1.流亡之路:屈原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至湘江流域,流亡生涯艰难。
2.绝望自杀:屈原在负笈之时,因对楚怀王失望和世态炎凉感到绝望,选择了投江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七、屈原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成就:屈原的辞章作品,特别是《离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人有着重要影响。
2.爱国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怀、忠诚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对后世爱国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化传承:屈原对楚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考点大全
2024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屈原列传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闻()②志()③明()④娴()⑤图议()⑥接遇()⑦列()⑧害()⑨造为()⑩宪令()⑪属()⑫夺()⑱与()⑭谗()⑮伐()2.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釂然泥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离忧()②倦极()③惨怛()④间()⑤淫()⑥明()⑦条贯()⑧毕()⑨获()⑩滋()⑪嚼()⑫滓()⑬推()4.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译文:②译文: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绌()②从()③详()④厚币()⑤委()⑥质()⑦诚()⑧使使()⑨明年()⑩当()⑪顾反()7.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8.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第7段)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①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第8段)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太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方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第9段)令尹子兰闻之,大怒,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卒()②咎()③自为()④自佐()⑤属()⑥治国()⑦累世()⑧其()⑨分()10.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屈 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悲壮,其事迹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屈原列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屈原的身世与早期经历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识,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早年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一职,参与楚国的内政外交,积极推行改革,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试图使楚国强大起来。
二、屈原的政治主张与改革措施屈原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拔贤能: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关键在于有贤能的人才治理,主张打破贵族世袭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官职。
2、修明法度:强调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官员和民众的行为,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3、联齐抗秦: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下,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为了实现这些主张,屈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诋毁。
三、屈原遭受谗言与流放由于贵族的嫉妒和中伤,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
奸臣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进谗言,诬陷屈原居功自傲,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
屈原被流放后,仍然心系楚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等,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和对奸佞小人的愤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
四、楚国的衰落与屈原的悲愤在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外交策略失误,最终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次失利,国土沦丧。
楚怀王客死秦国,楚襄王继位后,仍然没有改变楚国的困境,反而继续听信谗言,对屈原的处境不闻不问。
屈原眼看着楚国走向衰败,心中充满了悲愤和绝望。
他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充分体现了他对楚国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五、屈原的投江自尽最终,当楚国的郢都被秦国攻破时,屈原悲愤交加,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投身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篇目,主要讲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痛苦的遭遇。
以下是《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的知识点归纳:1.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知名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在楚国君主屈原武王的支持下,为楚国出谋划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建议。
然而,由于被深宫中的宦官秦宜禄诬陷,屈原最后被贬谪到江南地区。
2.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对楚国深爱国土,他心系楚国的兴败荣辱,忧国忧民,不辞劳苦地为国家谋划。
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如行皇览之诏、礼继父之官、率官劝耕等。
他的爱国情怀在文中体现得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效法的楷模。
3.屈原与秦宜禄的冲突:文中描述了屈原与深宫中的宦官秦宜禄之间的冲突。
秦宜禄嫉妒屈原,利用屈原的亲信宰臣子墨子将他陷害,使屈原被贬谪到江南地区。
这个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充斥着权谋之争、宦官干政等问题。
4.屈原的放逐:屈原被贬谪到江南地区后,他孤独地流亡在湘江之滨,饱尝人生的艰辛与苦痛。
他深感国家的沦亡与民众的苦难,将自己的志向和忧虑通过《离骚》和《天问》等辞章表达出来,抒发了对国家的忧愤之情。
5.屈原投江的悲剧结局:文中描写了屈原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场景。
在屈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自我牺牲,表达了他对国家深情厚谊的终极表达。
6.屈原的主题思想:《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忠诚、爱国主义和自由的追求等主题思想。
屈原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并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精神。
7.屈原的艺术表现:《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以史传体的形式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
文章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结构严密、语言流畅,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屈原先知先觉、振奋士气、痛心忧国的情感。
总结起来,《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腐败和宦官干政的问题,以及对忠诚、爱国主义和自由等主题思想的追求。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古乐府体裁写成。
本文通过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展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为民请命以及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句式和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例如:“父母之年矣,超越内外矣,四亲兄弟矣,国人矣,则何害之有?”-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如“虽欲往,其谁从?言将行,其谁信?”-使用了拟人修辞,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形容,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了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如“藏之名山,过此太室,是生吾宗,长我维名也”。
-文中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如“踌躇满志,娱以乐,谗谄以进,忠告以退”。
2.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官于文学,为长史、司马,上曰虞舜”的比喻,指代给官之责任。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夸张形容,突出了楚国大夫对屈原的尊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屈原独善其身,而不能用世,反以大篇悲歌自述于斯”。
-文中可以看到抑扬格的运用,如“欲与天下之士士之言也,耳目之祸也,而反其政,振穷厉之兵,雄文明之地,则虞舜之孰能远之。
”3.文言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代词汇,如“应养”(对屈原的恶言中伸张正义)、“诛灭”(指屈原被流放)、“踌躇”(形容屈原内心迟疑)等。
-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句式,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使其侧者则亡”等。
4.文化背景:-《屈原列传》是基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中提到的地名和人物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文中涉及到了古代政治制度,如封建等,借以反映屈原对于政治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屈原列传 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二、通假字。
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3. 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5.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6.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7.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
1. 明年。
- 古义:第二年。
例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 颜色。
- 古义:脸色。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色彩。
3. 形容。
- 古义:形体容貌。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 从容。
-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5. 反复。
- 古义:返回(楚国),扭转形势。
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四、一词多义。
1. 属。
- shǔ.-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zh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 伐。
-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 疏。
-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分条陈述)4. 离。
-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受)- 约从离衡(使……离散,离间)5. 本。
- 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人穷则反本(根本,这里指祖宗)- 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五、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泥而不滓(染黑)-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天地)2.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3. 使动用法。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使……听觉灵敏,这里指“明辨是非”)- 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六、特殊句式。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知识点梳理
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受,遭遇。
易错误地理解为“离开”)2.人穷则反本(同“返”,返回,这里译为“追念”)3.靡不毕见(同“现”,明白,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污浊)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7.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8.乃令张仪详去秦(同“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10.齐与楚从亲(同“纵”,合纵,联合抗秦)11.亡走赵,赵不内(同“纳”,接纳)12.被发行吟泽畔(同“披”,披散)古今异义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当权。
今义:行事。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5.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7.《国风》好色而不淫(古义:喜好描写男女恋情。
今义: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 恢复 (国家)。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一词多义1.属①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撰写)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动词,连接)③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动词,请托,嘱托) (《岳阳楼记》)④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shǔ,动词,归属、隶属) (《琵琶行并序》)⑤吾属今为之虏矣(shǔ,名词,类,等辈)(《鸿门宴》)⑥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动词,类似)(《核舟记》)2.疏①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促织》)③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上给皇帝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④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形容词,稀疏)(《与妻书》)3.本①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草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③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鱼我所欲也》)④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愚公移山》)4.志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②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④悲其志(名词,志向)⑤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桃花源记》5.闻①博闻强志(名词,学识)②不闻六百里(动词,听说)③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促织》)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知道,懂得)(《师说》)⑥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促织》)⑦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 (《出师表》)⑧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知名、名气)(《五人墓碑记》)⑨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劝学》)6.迁①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②盘庚之迁(动词,迁移)(《答司马谏议书》)7.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②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8.约①其文约(形容词,简约)②仪与王约六里(动词,约定)9.明①明于治乱(动词,明晓)②明道德之广崇(动词,阐明)③月明星稀(形容词,明亮) (《短歌行》)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10.亡①亡走赵(动词,逃跑、逃亡)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灭亡)③亡其六郡(动词,失去)11.疾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③君有疾在腠理(名词,病)(《扁鹊见蔡桓公》)④臣少多疾病(动词,生病)(《陈情表》)⑤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虑)(《伯夷列传》)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劝学》)⑦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快)(《长亭送别》)⑧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王维《观猎》)12.见①信而见疑(介词,被)②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表达)③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动词,见到)④彗星见于东方(动词,同“现”,出现)(《三国志·吴主传》)⑤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答司马谏议书》)13.微①其文约,其辞微(形容词,含蓄隐晦。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翻译:
文言知识点归纳:
1.时序词:作为一篇古文,文中使用了很多表达时间顺序的词语,如「终日」(整天)、「曩者」(往昔)、「吴之东门下者」(东门下的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经历。
2.双音词:文中使用了很多双音词,这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比如
「愄愄」(忧伤)、「泠泠」(清凉)、「骚骚」(忧伤不安)等。
这种
用法可以增加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表达的感情色彩。
3.用典:屈原列传中使用了一些典故和典型的成语,这在文言文中非
常常见。
比如「飞龙乘云」(形容速度快)、「投袂而起」(形容愤怒)、「故园之心」(形容对家乡的思念)等。
4.修辞手法:屈原列传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用来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文中
的「踊跃若飞」(形容跳跃的快速)和「视听焕发」(形容精神振奋)。
5.顺序词:文中使用了一些顺序词来表达事件的发生顺序,如「遂」(于是)、「乘」(然后)等。
这些词语在文中起到连接和衔接的作用,
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整理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3.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6.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使……进)9.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10.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泥而不滓生活在污泥里时秦昭王与楚婚结为婚姻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怀抱2.使动用法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3.名词作状语厚币委质事楚用厚币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朝内,在国外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说短处,诋毁。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方正之人,正直的人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诚之士,贤能之士7.动词活用作名词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中伤别人的小人四、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颜,颜面;今义:色彩5.形容枯槁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7.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
今义:对付,处置。
五、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知道吗?《屈原列传》是节选自司马迁整理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6、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7、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8、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9、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10、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1、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2、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知识复习:《屈原列传》
本文是关于高中文言文知识复习:《屈原列传》,感谢您的阅读!
高中文言文知识复习:《屈原列传》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五、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
(省略句、状语后置)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判断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
10、此不知人之祸也。
(判断句)
六、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