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溶解度》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溶解度曲线。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氯化钠等。

3. 溶解度曲线图。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溶解度定义实验演示:观察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数据。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溶解度的四要素。

3. 绘制溶解度曲线教师指导: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学生实践:分组绘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特点。

4. 应用溶解度曲线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预测固体物质的溶解情况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解度曲线在化学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7.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及应用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变化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1. 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演示:观察硝酸钾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数据。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规律。

2. 溶解度方程式的计算教师讲解:溶解度方程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溶解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固体溶质、溶剂。

2. 课件:溶解度曲线图、相关动画。

3. 教学资源:溶解度实验报告单、问题讨论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

2. 探究溶解度概念实验演示: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溶解度四要素解释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的含义。

4. 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 应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组成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单位(克/100克溶剂)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溶解度的基本单位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溶剂)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2.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饱和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重难点: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掌握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生活实践,应用溶解度知识: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解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解度》优秀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正确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能力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以此来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观点、发展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2)通过对物质溶解度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多重性;结合物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通过亲手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品质(4)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探究”和“讨论”为线索来组织教学。

先以一个活动来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在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课时建议:本单元安排3课时第1课时饱和溶液;第2课时溶解度的概念;第3课时溶解度曲线教案:《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方案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 使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3.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3.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4. 讲解: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5. 练习: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对溶解度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化工厂,了解溶解度在生产中的应用。

3. 开展溶解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溶解度相关的知识点全面、系统地呈现。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教学评价:完善评估体系,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解度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四要素。

3. 案例分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溶解度曲线的变化。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继续编写。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课堂氛围: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溶解度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来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和讨论来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温度计、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课件和资料。

一、溶解度的概念: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二、溶解度曲线:1. 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图,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特点。

2. 讲解: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 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2. 讲解:讲解温度、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1. 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五、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溶解度在制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溶解度问题。

六、实验探究:溶解度的测定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某种固体的溶解度,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变化趋势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 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溶解度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物质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器、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课件: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 教学素材:相关案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溶解度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3. 分析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溶解度曲线。

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物质,分析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概念。

6.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转化过程。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2.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3.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1. 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固定为100g;饱和状态是指溶质不再继续溶解的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2. 溶解度曲线提出问题: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学生回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讲解: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曲线。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不变的,随着温度的改变,溶解度会发生变化。

3. 绘制溶解度曲线提出问题: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回答:首先收集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描点连接成曲线。

教师讲解: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首先在一张纸上画出温度轴和溶解度轴,然后根据实验数据,在相应的温度处标出溶解度,并用点连接起来,最后得到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17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17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17篇〕篇1:溶解度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p 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答复】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才能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才能也不一样。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才能。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参加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参加KN03都到达饱和状态。

比拟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二者的溶解才能?2.向40g20°C水中参加NaCl,向100g20°C水中参加KN03,都到达饱和状态。

比拟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二者的溶解才能?.3.向100g20°C水中参加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 水中参加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拟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出二者的溶解才能?【归纳总结】定量描绘物质的溶解才能(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

3.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实验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溶解度相关知识,准备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溶解度概念:给出溶解度的定义,解释溶解度四要素。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

5. 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演示如何阅读溶解度曲线。

6.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收获、提问题。

六、教学内容:溶解度的测定与表示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包括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2.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溶解度,包括溶解度表达式和溶解度单位。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溶解度的表示。

2. 教学难点:溶解度数据的处理和溶解度的单位转换。

八、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溶解度的测定与表示。

九、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溶解度测定实验方案,数据处理方法,溶解度表达式和单位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完成溶解度测定实验,准备数据处理所需的工具。

十、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溶解度的概念,引出溶解度的测定与表示。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液状态)。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溶液组成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含义。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4.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八、教学难点:1. 溶解度单位的换算。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测量技巧。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 难点: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定义。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的四要素。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定几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

4. 讲解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绘制一张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所反映的信息。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四要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溶解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考虑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和配套练习册。

2.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

3. 相关领域的资料和文献。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溶解度概念和四要素。

2. 第2周: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第3周:总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和绘制方法。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7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7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溶解度》教学设计《溶解度》教学设计【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方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

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响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溶解度是溶液的根底知识。

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拟明确的解释。

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根底。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力目标: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拟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比照,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比照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拟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1.2 教学内容:1.2.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2.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用“S”表示,单位为“g”。

1.2.3 溶解度的四要素:温度、溶剂量、溶质质量、饱和状态。

1.3 教学方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导学生回顾固液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能否无限溶解在溶剂中?1.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的曲线2.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2 教学内容:2.2.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2.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步骤:2.4.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的关系。

2.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2.4.3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4.4 实例分析: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第三章:溶解度的计算3.1 教学目标: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3.2.1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S = (m溶质/ m溶剂) ×100%3.2.2 溶解度的计算步骤:确定实验条件,称量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正确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能力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以此来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观点、发展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2)通过对物质溶解度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多重性;结合物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通过亲手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品质(4)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探究”和“讨论”为线索来组织教学。

先以一个活动来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在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课时建议:本单元安排3课时第1课时饱和溶液;第2课时溶解度的概念;第3课时溶解度曲线教案:《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方案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教学设计对概念的建立,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具和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挂图实验用品:烧杯、酒精灯、试管、玻璃棒、铁架台、蔗糖、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碘、酒精教学过程一、饱和溶液师(情景引入):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可以随意放糖,你能让糖水更“甜”吗?生:讨论师:糖水是不是更甜,取决于糖在水中溶解的量的多少。

我们下面来做一组实验,研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的大小。

[实验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搅拌,待全部溶解后,再加入5g食盐,搅拌,观察现象。

待有固体剩余时向烧杯中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生:观察思考师:在这一个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的溶质和溶剂的量在变化,变化可划分为几个步骤?每到一个步骤时溶液状态一样吗?实验中到不同步骤时溶液的状态可分为几种?生:讨论回答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达到这个限度时,即使我们再增加物质的量,它也不能被水再溶解了。

这种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叫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大家再想一想,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是怎样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的?或者是怎样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的呢?生:向溶液中加溶质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向溶液中加溶剂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

[链接ppt课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师:溶液的状态,除了和溶质量、溶剂量有关外,还会不会受某些外界条件的影响呢?[实验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重复上面的实验。

每次加入5g固体。

加了几次后才能使固体有剩余而不再溶解?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向热的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有何现象?等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师(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溶剂的量没有变化,而是加入溶质的量和温度在变化,这种变化可划分为几个步骤?每到一个步骤时溶液状态是否也有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是什么影响了溶液的状态?生:溶液经历了由不饱和到饱和,加热后,又变为不饱和,降温后又饱和的过程。

师: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或者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还可以有什么方法?生(讨论回答):温度。

将溶液加热(升温)可以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将溶液冷却(降温)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链接拓展资料:过饱和溶液]师(提问):按照溶液的状态,我们可以把溶液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大家根据刚才做过的实验想一想:描述溶液“饱和”或者“不饱和”,必须指明什么前提?生:分析讨论。

师:小结得到概念。

板书。

[链接图片: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师:结合实验,介绍结晶现象,播放海水晒盐情景视频资料。

[链接视频:物质提纯方法][链接拓展资料:溶解和结晶的关系]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师:指导阅读教材P35,海水制盐的过程中怎样利用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原理?[链接拓展资料:无穷的盐资源]生:讨论回答练习:课后习题P40页1、5。

[链接拓展资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板书设计:一、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的概念》教案[链接ppt课件类:溶解度]师(情景创设):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在水中的溶解,碘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溶解。

生:[链接视频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链接扩展资料:溶解性]提问:通过上述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思考归纳师(小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学生:体会、感悟师:那我们将如何比较两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呢?例如:氯化钠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跟硝酸钾谁的溶解能力强呢?你能设计实验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对大小吗?生:思考、设计实验师:大家和老师一起看一看老师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链接扩展资料: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方案如下:方案一: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毫升的冷水,另一个烧杯中加入10毫升的热水,再分别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看谁溶解的多.(温度一定)方案二:在20摄氏度时,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毫升的水,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20毫升的水,再分别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看谁溶解的多.(溶剂量一定)方案三:在20摄氏度时,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毫升的水, 再加入3克氯化钠全部溶解了,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10毫升的水,再加入2克硝酸钾也全部溶解了,说明氯化钠的溶解能力比硝酸钾强.(溶液得达到饱和状态)生:分析三个方案的可行性师生:一起分析这三个方案分别得出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三个结论。

师(总结):比较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设计实验要考虑的四要素条件:在一定温度标准:一定量溶剂中状态:饱和状态单位:克生:学会自己分析和归纳师:总结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学:体会、归纳、感悟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A.在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B.在20摄氏度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氯化钠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则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8克。

C.在20摄氏度时,在100克水中加入3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则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D.在20摄氏度时,在100克水中加入36克氯化钠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则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E.在20摄氏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2.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A.1∶2∶3 B.1∶2∶2C.2∶1∶3 D.1∶1∶2板书设计:二、溶解度1.概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涵义:“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一定量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第3课时《溶解度曲线》教案师(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溶解度是定量比较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量度,那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展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表(挂图)[链接扩展资料:关于溶解度和关于溶解度曲线]生:学生回忆数学课上的列表法,回答。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描点画曲线的过程。

[链接动画: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查溶解度]生:学生自己练习将列表法改成曲线法表示。

师:用多媒体展示多种物质在同一坐标体系中的图像,并提问:利用这样的溶解度曲线图给我们能干什么呢?[链接图片: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师:下面请大家看这样几个问题。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2.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

7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

3.在___℃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约为_____。

4.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 (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5.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

师(提问):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用途)生:体会并总结找规律。

①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大小。

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师:多媒体显示下来用途,①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大小。

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师:溶解度曲线还有什么用呢?[链接扩展资料: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生:思考讨论师:利用溶解度曲线还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分离方法,蒸发和降温就是两种常用的结晶方法。

多媒体显示④确定物质的结晶的方法。

(蒸发结晶、降温结晶)师:向氯化钠这样的物质要想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应该怎么办?向硝酸钾这样的物质若要想从溶液中析出晶体该怎么办?那硫酸铜呢?生:听并体会。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物质则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硫酸铜是如何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和我们推测的是否一样?演示多媒体显示硫酸铜的溶解度曲线,多媒体演示硫酸铜晶体的结晶过程。

师:正如我们所推测的,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那你注意没有,刚才整个实验过程中硫酸铜溶液的状态如何?多媒体显示硫酸铜的溶解度曲线生(回答):饱和溶液师:那我若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把它变成饱和溶液呢?生(回答):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师: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采用降温的方法吗?生:体会、感悟师:多媒体显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小结:向溶解度减小的方向改变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