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多联机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

多联机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

多联机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一、技术要求:1.1产品规范及标准产品的设计、制造、性能、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检验、产品的测试等,都应按国内外通行的现行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执行。

若标准跟新则以新标准为准,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冷却器与空气加热器》 GB/T14296-93《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JGJ174-201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 18837-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21454-2008《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 GB 9237-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GB4706.32-2004《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空调用通风机》 GB/10080-88《空调与制冷用无缝铜管》 GB/T17791-1999《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GB/T21087-2007《盘管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 JB/T9064-1999《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755-2000《整体式机电一体化空调机组》 JB/T-8544-1997《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18836-2002《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 JG/T22《采暖通风与空调设备噪声声功率级测定-工程法》GB9068-88/HS5618《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3《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T4942.2《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7251《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33841.2基本要求:1.2.1空调系统应在当地气象参数条件下,能满足多种运行负荷和工况的需要,达到室内设计参数规定的制冷、制暖效果。

1.2.2工作环境温度:1.2.3制冷运转范围:15℃~43℃(DB);制热运转范围:-15℃~15℃(WB)。

艾默生涡旋变频压缩机和电控解决方案说明书

艾默生涡旋变频压缩机和电控解决方案说明书

艾默生全系列涡旋变频压缩机和电控解决方案全面的安全保护和可靠性谷轮涡旋TM 压缩机传承了CoreSense TM 保护技术,将产品可靠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通过将主动保护算法集成于电机控制变频器中,确保压缩机和变频器在各种异常工况运行的安全性。

主要有以下保护特征:• 电机和涡旋温度保护• 电机堵转检测• 相序保护和更正• 最大运行电流检测• 排气温度保护• 频繁启停循环保护该系列变频压缩机产品建立在高度的可靠性和经过验证的高性能基础之上,融合了艾默生25年的涡旋压缩机技术及全世界超过1亿台的运行经验。

为了帮助客户应对变频化的市场趋势,艾默生开发了4~25HP 变频压缩机和变频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系列产品搭载多项创新技术,以业界顶级能效水平助力系统进入能效升级新时代。

结合谷轮引以为豪的喷气增焓技术,超低温环境下也能保证系统强效制热安全可靠。

同时推出的艾默生EVD 系列变频器专门针对永磁电机设计,完美匹配变频压缩机,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变频压缩机型谱图浮动密封圈变容积比涡旋喷气增焓技术(可选)导油管高效集中卷六极永磁电机3.4mm厚壳设计柔性液体刹车容积式油泵谷轮涡旋™变频压缩机优势:• 优异的性能和噪音表现• 卓越的可靠性• 搭载高效艾默生永磁电机有效提升节能效果• 中国研发中心为亚太市场应用量身打造,苏州生产• 广泛适用于变频多联机、柜式空调、地暖等应用• 900-7200rpm 宽广频率范围,让系统设计更加游刃有余• 可变容积比技术(VVR)显著改善涡旋低转速下的能效运行范围喷气增焓(EVI)技术特点:• 专利技术的喷气增焓结构设计• EVI 回路气体进入压缩机后,通过特殊设计的通道注入涡旋, 注入涡旋的气体经过压缩,和吸气口吸入的气体一起排出,进入制冷循环• 喷气增焓带来制热能力的上升和排气温度的降低• 喷气增焓可取代系统辅助电加热艾默生谷轮涡旋™变频压缩机给家用制冷和制热系统带来了变革。

多联机VRF系统设计浅谈

多联机VRF系统设计浅谈

VRF空调系统的设计浅谈时间:2009-12-3 10:15 来源:互联网发布评论进入论坛一、前言VRF空调系统全称为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Volume系统,即变制冷剂流量系统。

系统结构上类似于分体式空调机,采用一台室外机对应一组室内机。

控制技术上采用变频控制方式,按室内机开启的数量控制室外机内的涡旋式压缩机转速,进行制冷剂流量的控制。

VRF空调系统上世纪90年代进入国内市场,与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相比,使用灵活,易于安装,管理维修简便,空调系统运行成本核算精确,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使用要求,且空调设备占用的建筑空间比较小,更能符合节能要求。

该空调系统在办公楼、别墅及住宅楼等建筑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使用中与传统的空调系统有些不同,本人结合分析与实例说明了VRF空调系统的设计体会。

二、设计的关注点从很多工程实例来看,VRF空调系统设计时,以下各方面应予重点关注:1 舒适性VRF空调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舒适性空调,在考虑空调室内机布置、空气气流的分布、室内温度湿度的设定、空调室内机风压的设定、空调室内机送风风速核定风口型式以免风口结露、新风系统方案的选用、工程地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等。

特别要引起设计人远员要注意的是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在夏季制冷工况时,现有室外气象资料的滞后性。

2 合适性VRF空调系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设计人员对此空调型式也是情有独钟。

但在实际应用时,VRF空调因其设备本身限制,影响到其使用场所的限制,如VRF空调室内机风压不高,在有些净高H>3.5米的高大空间场所就难于保证效果;建筑物面积在2万m2以上时,空调系统采用VRF的方式时设备投资就会偏高, COP值也远低于水冷离心式机组,今后空调系统运行费就偏高,这类建筑物采用VRF不是很妥;对于逐时负荷比较稳定的建筑物,空调系统采用传统的中央空调时比采用VRF空调就显得更合理。

3 节能性VRF空调系统的节能充分体现在部分负荷的高效性,更为节能。

并联机组电子控制器 XC440C 使用手册说明书

并联机组电子控制器 XC440C 使用手册说明书

1.1.11.22.概述 (4)3.首次安装 (4)3.1设定制冷剂类型 (5)3.2设定压力探头范围 (5)3.3设定显示类型:相对压力或绝对压力 (5)4.用户界面 (6)4.1显示 (6)4.2键盘 (6)4.3指示灯 (7)5.查看及修改设定值 (7)5.1查看压缩机或风扇设定值 (7)5.2修改压缩机或风扇设定值 (8)6.参数编程 (8)6.1进入“P R1”参数层 (8)6.2进入“P R2”参数层 (8)6.3更改参数值 (9)7.终止输出 (9)7.1在维修时终止输出(一个或多个) (9)7.2输出停止时显示屏上的信号指示 (9)7.3输出停止时的能量调节控制 (9)8.负载运行时间 (9)8.1显示每台负载运行时间 (9)8.2复位每台负载运行时间 (10)9.报警菜单 (10)9.1查看报警 (10)10.编程钥匙使用方法 (10)10.1将控制器中数据传输到编程钥匙中(上载) (10)10.2将编程钥匙中参数下载到控制器(下载) (10)11.锁键盘 (11)11.1怎样锁键盘 (11)11.2键盘解锁 (11)12.参数表 (11)12.1设备数量和能量调节类型 (11)12.2探头设置 (12)12.3其他输入设置 (12)12.4显示和测量单位 (13)12.5压缩机调节 (13)12.6风扇调节 (14)12.7压缩机报警区 (14)12.8风扇报警区 (14)12.9模拟输出 (15)12.10其它 (15)13.能量调节控制的类型 (15)13.1中性区或死区控制(对压缩机而言)(推荐使用的控制类型) (15)13.2线性区(对压缩机或者风扇而言)(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控制类型) (16)14.安装固定 (17)15.电气连接 (18)15.1探头连接 (18)16.RS485 串行连接 (18)17.技术参数 (18)18.报警列表 (19)18.1报警和信号处理方式 (19)18.2中止报警 (20)18.3报警状态一览表 (20)19.线路连接 (21)20.参数表 – 出厂默认值 (22)1.∙此控制器不得作以下说明以外的其他用途,不得作安全保护设备使用∙控制器投入运行前检查应用量程∙不要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使用,防止因大气湿度过高引起温度骤变而导致结露。

MDS-ER5 super商用变频多联机使用说明书(M08019472032)

MDS-ER5 super商用变频多联机使用说明书(M08019472032)
4.1 机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 7 4.2 用户须知 .................................................................................................................................................................. 7 5 机组的故障排除 ............................................................................................................................................................ 8 6 数码管状态显示 .......................................................................................................................................................... 12 7 售后服务与保修事项 .................................................................................................................................................. 13 8 技术参数 ...................................................................................................................................................................... 14 9 维修及维护记录 .......................................................................................................................................................... 23

空调压缩机并联控制逻辑

空调压缩机并联控制逻辑

空调压缩机并联控制逻辑
在大型中央空调系统中,通常采用多台压缩机并联运行的方式来实现所需的制冷量。

并联控制逻辑是用来协调这些压缩机的启停和负载分配,以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下面是并联控制逻辑的一些基本原理:
1. 压缩机轮换运行
为了平衡每台压缩机的运行时间,控制逻辑会根据预设的优先级顺序轮流启动各台压缩机。

运行时间最少的压缩机将获得最高优先级被启动。

这样可以避免某台压缩机长期超负荷运转而导致过早老化。

2. 分段启动
为了防止同时启动多台大功率压缩机对电网造成冲击,控制逻辑会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分阶段启动各台压缩机,而不是一次全部启动。

3. 需求跟踪
控制系统会根据制冷侧或取暖侧的实际负荷需求,决定启动或停止压缩机的数量。

当需求增加时,会依次启动更多压缩机;当需求减少时,则相应停止部分压缩机。

4. 防止短循环
为了避免压缩机频繁启停导致效率低下,控制逻辑会设置压缩机的最短运行时间和最短停止时间,防止发生短循环现象。

5. 安全保护
并联控制逻辑还需要结合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如高压、低压、过载等异常情况发生时立即停止相关压缩机,防止发生故障或损坏。

通过合理的并联控制逻辑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多压缩机并联系统的优势,实现高效、可靠的空调运行。

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设计规定

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设计规定

目 次前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定义与缩写 (3)4 分工界面 (3)4.1 现场仪表 (3)4.2 控制室仪表 (3)5 现场仪表选型 (3)5.1 通用要求 (3)5.2 温度仪表 (3)5.3 压力仪表 (3)5.4 流量仪表 (3)5.5 液位仪表 (4)5.6 调节阀 (4)5.7 接线箱 (4)5.8 机组轴系监测仪表 (4)5.9 导压配管 (4)5.10 仪表配线 (4)5.11 伴热配管 (4)6 监控系统 (4)6.1 通用要求 (4)6.2 机组监测系统(MMS) (5)6.3 温度监测 (7)6.4 机组控制系统 (7)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关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标准研究与编制项目启动会议纪要》(集团公司[2006]第1号)编制的。

本标准共分6章。

本标准主要内容有:规定了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采购的最低要求。

包括仪表的分工界面、选型、安装、资料交付。

主编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设计院主要起草人:范宗海 林 融 王为华本标准于2008年首次发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采购的最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化新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包括仪表的分工界面、选型、安装、资料交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EC 61000-1996/2004 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3 定义与缩写CCR: Central Control Room 中央控制室CCS: Compressor Control System 机组控制系统MMS: Machinery Monitoring System 机组监测系统4 分工界面4.1 现场仪表或安装在机组就地盘上的仪表应随机组成套供应,由机组供货商提供数据并保证控制品质的关键设备如防喘振阀等应随机组成套供应。

CCC控制系统在首套PTA机组中的应用

CCC控制系统在首套PTA机组中的应用

CCC控制系统在首套PTA机组中的应用胡茜;张娜;彭洪斌【摘要】介绍了国内首套PTA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的配置方案与CCC控制系统的特点,结合工艺流程,说明了CCC控制系统在PTA压缩机组中的控制应用.%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first set PTA compressor control system, and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CC control system, combined with technical process,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s of CCC control system in PTA compressortrain.【期刊名称】《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PTA;压缩机组;CCC控制系统【作者】胡茜;张娜;彭洪斌【作者单位】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技术部,西安710075;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技术部,西安710075;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技术部,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0 引言随着聚脂工业的飞速发展,其原材料PTA(精对苯二甲酸)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PTA生产技术及装置。

在国内首套PTA的生产流程中,陕鼓压缩机组成为整个工艺系统的心脏,为氧化单元化学反应提供能量,而压缩机控制系统则是机组的“大脑”,它保证心脏正常供养,因此更好地控制PTA压缩机组则是装置生产安全的重要保证。

1 PTA压缩机组控制系统配置PTA机组由2套相同的压缩机组共同构成,每套压缩机组配有一套控制器,每台操作站均可以操作2套压缩机组共同给工艺供风。

控制系统配置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PTA机组的控制系统配置控制系统共有3台操作站,2台打印机。

半封活塞并联机组操作及维护手册

半封活塞并联机组操作及维护手册

1半封闭活塞并联机组操作及维护手册北京市京科伦冷冻设备有限公司BEIJING JINGKELUN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LTD2 目录制冷系统一.机组及制冷系统特点--------------------------------- 3二.机组部分---------------------------------------------- 5三.冷凝器部分------------------------------------------- 10四.蒸发器、膨胀阀部分--------------------------------- 12五.维护及日常操作-------------------------------------- 13六.故障现象及排除-------------------------------------- 18 附. 制冷剂性质表-----------------------------------------21 电气系统前言---------------------------------------------------------24一.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25二.触摸屏操作说明---------------------------------------- 261、压缩机的操作------------------------------------262、冷凝器的操作------------------------------------32三.京科伦机组常见电气故障及处理方法----------------- 39四.末端集中控制操作说明-------------------------------- 42五.京科伦末端常见电气故障及处理方法----------------- 47 附页---------------------------------------------------------481制冷系统为了使制冷系统各设备的操作科学安全,保证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从而确保生产顺利进行,保证冻结、冷藏产品质量,冷库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对机组操作之前请仔细阅读京科伦并联机组产品说明书和和本手册以下内容。

VRV(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与介绍[详细]

VRV(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与介绍[详细]

C
A
A 与室内机连接的管道尺寸与室内机冷媒管管径相同 B 其它主管道尺寸取决于主管道所连接室内机的总和 C 与室外机连接的管道尺寸与室外机冷媒接头相同
A 与室内机连接的管道尺寸与室内机冷媒管管径相同
室内机型号
28-40型 56型
71-140型 224型 280型
管道尺寸(Dmm) 气管 液管 12.7 6.35 15.88 6.35 15.88 9.53 19.02 9.53 22.2 9.53
液管 9.53 9.53 9.53 12.7 12.7 15.88 19.05
分支管 E-102SN
E-162SN
E-
E-
242SN 302SN
C 与室外机连接的管道尺寸与室外机冷媒
接头相同
当量管道长度小于100米
室外机 RAS- RAS- RAS- RAS- RAS- RAS- RAS型号 224FS 280FS 335FS 400FS 450FS 500FS 560FS
2.5HP 4.0HP 5.0HP 8.0HP 10.0HP
室外机匹配室内机数量(以海信日立产品为例)
Outdoor
Max. No. Min. No. Indoor Indoor
RAS-140FS3Q
8
1
RAS-224FS3Q 12
2
RAS-280FS3Q 12
2
RAS-450FS3Q 16
2
RAS-560FS3Q 16
(11) 新风系统
a全热交换器
●室内的浑浊空气和 室外的新鲜空气进 行热量交换,最低 限度地降低能量的 消耗
●高效率的热交换器 大大节约能量
● 型号 (4 种)
Air Flow

PLC在三并联螺杆压缩机组速冻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在三并联螺杆压缩机组速冻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控 制 ,可把 它分 为7 。其原 理如 图2 示 。 档 所
两台压缩机 10 0 %工作 ,一台压缩机7 %2作 ; 5 1 2 O X:两 台压缩机 1 0 0 %工作 ;H:一 台压缩机
性 、大时滞等情况, 根据现场熟练操作者长期工 作经验, 得出如表 1 所示控制规则。
表1 模糊输 出状态的隶属度表
其 中:O D:三 台压缩机 1 0 0 %工作 ;O Z:
图2 模糊 控 制 系统 逻 辑 框 图
模糊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主要是设定 各输入与输出变量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 、 模糊变 量 的量化域 、模糊控制规则 、输入输出变量的比 例 变换 因子 。 模糊控制器选用双输人单输 出控制方式。两 个输入为机组温度在线检测值与内存数据库资料 比较得到的偏差e以及其偏 差变化率 ae ,一个 输 出为压缩机运行 台数及压缩机能量电磁阀开关
强 ,且 环保 节 能 。
参数 的变化而发生不确定变化 ,传统控制【 3 难以
达到控制要求 。因此采用P C 为控制的核心器 L作 件 ,将 目标温度作为反馈量 ,编写相应 的算法 , 构成 闭环 系 统 ,应 用模 糊控 制 理论 ,控 制 多 台压
缩机 并联 方式 的联 动 运行 。
模糊控制规则生成 :考虑到控制系统的非线
由P C L 控制程序根据压缩机运行过程 中隧道 温度的变化 ,采用模糊控制原理【 1 ,动态启动和 卸载压缩机。模糊控制具有实现简单 、成本低 、 对采样要求不高 、无需建模等优点 ,它与传统控 制相比,在处理非线性大时滞系统上具有 良好的 效果 。 模糊控制对象 :冷库温度是一个 比较复杂的 被控对象 ,由螺杆压缩机并联运行的工作性质,根 据工艺技术要求,将冷库温度作为模糊控制对象。

TRICON ITCC系统在管道压缩机上的负荷分配控制应用

TRICON ITCC系统在管道压缩机上的负荷分配控制应用

TRICON ITCC系统在管道压缩机上的负荷分配控制应用[摘要]文章摘要:详细介绍了三台并列运行压缩机的控制策略。

一套完善的控制方案能够有效地保护压缩机组的安全和节能降耗。

尤其是在多机组串、并联应用时,采用一套完善的、合理的、自控程度高的控制方案时,只要对整个控制目标(主变参数)进行设定,就完全可以达到控制要求,同时减轻工艺操作人员工作强度。

[关键词]tricon;并列运行压缩机;负荷分配控制;itcc中图分类号:tb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9-0308-02前言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煤制气首站压缩机项目,采用日立压缩机,杭汽汽轮机。

三台压缩机并列运行,将天然气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采用一站压缩输送到首都北京。

控制系统采用triconex itcc 系统一.硬件环境triconex 三重化 itcc系统三套,版本 v10.5。

系统间通过硬线连接的方式进行通讯。

二.软件环境下位软件:tristation 1131软件version 4.7,tricon soe软件version4.0,tricon dde软件version4.1;上位画面软件:采用intouch 10.1人机界面软件实现itcc系统的监控操作。

三.itcc实现的主要功能a、机组联锁b、辅机控制c、机组升速、调速控制d、防喘振控制e、多台压缩机的负荷分配控制(本文阐述的重点)四.负荷分配控制1、为何要做负荷分配控制a、保持主控变量稳定(主控变量包括压缩机入口压力、出口压力、流量等)b、当两台或多台压缩机并联运行时,压缩机在距离喘振线的相等距离下操作可使过程效率最高和喘振保护最好。

triconex的负荷分配算法适用于调节并联运行压缩机。

2、方案的实施此负荷分配控制方案为控制压缩机的入口压力(压缩机并列运行和孤立运行的入口压力控制)。

控制器通过控制压缩机的转速,使压缩机的入口压力达到设定点。

当2台以上的压缩机并列运行时需要负荷分配的控制,假设我们用k101a作为主控系统,k101b、k101c为从控系统,只需要在hmi上设定k101a的入口管网的压力,就可以实现3台压缩机以同样的负荷工作,使入口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

i半封闭多并联压缩冷凝机组

i半封闭多并联压缩冷凝机组

41.4
48.2
62.2
25
29.66
37.5
35.2
40.8
52.8
23
27.72
34.5
31.28
36.34
47
21.7
26.28
32.56
-20~-15℃
R22
380V/3P/50Hz
φ54
φ76
φ76
φ22
φ22
φ28
φ35
φ42
φ42
φ28
φ28
φ35
60LB 6G30.2
2
72.4 44.4 61.4 41.6 54.6 39.42
φ133 φ42 φ76 φ54 4450 1000 2000
200MB
6G40.2
5
368 143 337.5 138.5 295.5 132
φ133 φ42 φ76 φ54 4450 1000 2000
250MB
6F50.2
5
437 177.5 401.5 172 352 164
φ133 φ42 φ76 φ54 4450 1000 2000
φ66
φ42
φ54
外形尺寸
L(mm) W(mm)
3800 1000
3800 1000
3800 1000
3800 1000
3800 1000
H(mm)
1850
1850
1850
1850
2000
机组设计工况:蒸发温度-7℃,环境温度 35℃,冷凝器标配按蒸发温度-7℃。
140MB
6H35.2
4
256.8 96.8 235.6 93.6 206 89.2

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设计规定

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设计规定

目 次前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定义与缩写 (3)4 分工界面 (3)4.1 现场仪表 (3)4.2 控制室仪表 (3)5 现场仪表选型 (3)5.1 通用要求 (3)5.2 温度仪表 (3)5.3 压力仪表 (3)5.4 流量仪表 (3)5.5 液位仪表 (4)5.6 调节阀 (4)5.7 接线箱 (4)5.8 机组轴系监测仪表 (4)5.9 导压配管 (4)5.10 仪表配线 (4)5.11 伴热配管 (4)6 监控系统 (4)6.1 通用要求 (4)6.2 机组监测系统(MMS) (5)6.3 温度监测 (7)6.4 机组控制系统 (7)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关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标准研究与编制项目启动会议纪要》(集团公司[2006]第1号)编制的。

本标准共分6章。

本标准主要内容有:规定了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采购的最低要求。

包括仪表的分工界面、选型、安装、资料交付。

主编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设计院主要起草人:范宗海 林 融 王为华本标准于2008年首次发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采购的最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化新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压缩机组仪表及控制系统,包括仪表的分工界面、选型、安装、资料交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EC 61000-1996/2004 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3 定义与缩写CCR: Central Control Room 中央控制室CCS: Compressor Control System 机组控制系统MMS: Machinery Monitoring System 机组监测系统4 分工界面4.1 现场仪表或安装在机组就地盘上的仪表应随机组成套供应,由机组供货商提供数据并保证控制品质的关键设备如防喘振阀等应随机组成套供应。

活塞压缩机并联系统安装、操作与维护手册-BEIJERREF

活塞压缩机并联系统安装、操作与维护手册-BEIJERREF

感谢您选择西克活塞压缩机并联机组.该手册可为您提供正确的安装及调试指导西克制冷(无锡)有限公司HEATCRAFT REFRIGERATION(WUXI)CO., LTD.目录机组简介 (2)(一)到货检验 (3)(二)设备吊装 (5)(三)设备安装 (7)3.1设备位置 (7)3.2设备防振 (10)3.3电气安装要求 (11)3.4机房通风要求 (12)3.5制冷管路连接 (14)3.6制冷管道固定 (16)3.7制冷管路绝热 (17)3.8泄压阀要求 (17)3.9系统电气连接 (18)3.10系统保证 (19)(四)设备操作 (20)4.1 检漏及抽空 (20)4.2 启动系统 (21)五.电子控制器操作说明 (22)5.1卡乐urack标准压缩机系统控制器(单/双回路) (22)5.2卡乐PCO3并联机组控制器 (25)5.3丹佛斯EKC331T机组控制器 (28)5.4丹佛斯EKC531D1(AK PC530)机组控制器 (29)5.5压力开关 (31)5.6 帝思XC460D 并联机组控制器 (33)(六)系统维护 (37)6.1 维护日程表 (37)6.2 维修诊断表 (38)联系方式: (40)机组简介并联压缩机组是一种采用多台压缩机并联配置,从而使所有压缩机能共用除末端蒸发器外其它几乎所有制冷系统重要组件,如油分离器、冷凝器、储液器和汽液分离器等的压缩机系统。

是超市或者其它食品零售业用于冷冻冷藏的低温食品陈列柜、熟食品陈列柜、果蔬品陈列柜、以及制冰机和冷库的“心脏”。

整体化机组设计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了用户的运行成本,提高了核心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强了系统的集成度,便于用户的维修和管理。

并联压缩机组通常由2到8台并联的压缩机,一个控制面板及安装在一个公共基础框架上的储液器等组成,机组一般被安装在专用机房室内,与之配套的冷凝器一般被安装于室外。

有效、简洁、可靠的设计使得BOHN并联压缩机组成为最可靠,最易于维护和安装的集中制冷机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说明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流和国内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大、中型食品冷藏设施,在解决中转、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食品保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的制冷压缩机组,也已经逐渐从:单个大容量的制冷机到多台中、小容量制冷机一起运作到现在的大型多机组并联的发展过程。

多并联制冷压缩机组因为它高效节能、安全稳定、价钱不高等优点,成为目前制冷工程优先选用的系统,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单位逐渐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低温配送中心,食品加工厂,冷冻设备和大型的冷库,开始使用并联压缩机制冷系统来替换原来的单台压缩机制冷系统。

并联压缩机系统是让多台压缩机并联连接在一起,然后安装在同一个机架上,共用一些部件,例如冷凝器、吸排气管和储液桶等。

自带的高性能中央处理器在其结构中一般是一个高性能PLC 控制器或者是一台专用的并联机组控制器,在其控制下,测量并控制工作参数,优化并协调系统的运行,给制冷系统的主蒸发器或冷库中的冷风机组提供制冷剂。

本设计主要是介绍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的背景,国内当前现状以及当前工艺流程,同时采用西门子PLC来设计控制流程,最后用触摸屏来监控动作过程。

关键词: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西门子PLC;触摸屏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logistic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retail industry, large and medium-sized food cold storage facilities, food preservation issue is resolved in transit,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other aspec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s core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unit, has also been a gradual shift from: a single large-capacity refrigerator to more medium and small-capacity refrigerator work together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multi-unit parallel. Mor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in parallel because it energy efficient, safe and stable, the price is not higher merit, as the current preferred refrigeration engineering system, more and more design units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more and more low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enters, food process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large refrigerator, start using a parallel 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system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single 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system. Parallel compressor systems allow multiple compressors connected together in parallel, and then installed on the same rack, share some components, such as condensers,intake and exhaust pipe and reservoir barrels. Built-in high-performanc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in the structure is typically a high-performance PLC controller or a dedicated unit controller in parallel, under its control,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optimize and coordin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to the main evaporator or cold in the cold unit cooling system to provide refrigerant.Background This design is more energy-efficient compressor control system in parallel, the domestic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urrent process, while using the Siemens PLC to design control process, and finally with a touch screen to monitor the course of action.Key words: More energy-efficient compressors in parallel; Siemens PLC; touch scree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 1 -1.2课题现状.................................................... - 1 -1.3课题内容.................................................... - 2 - 第2章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工艺介绍............................. - 3 -2.1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的结构介绍........................ - 3 -2.2多并联节能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 - 3 -2.3本章小结.................................................... - 4 - 第3章控制要求及方案设计............................................. - 5 -3.1控制要求.................................................... - 5 -3.2方案比较.................................................... - 5 -3.2.1确定控制方案....................................... - 5 -3.2.2确定控制方向....................................... - 6 -3.3本章小结.................................................... - 6 - 第4章硬件设计....................................................... - 7 -4.1硬件控制系统................................................ - 7 -4.2I/O地址表................................................... - 7 -4.3控制系统主回路.............................................. - 8 -4.4外部接线图.................................................. - 9 -4.5硬件选型................................................... - 10 -4.5.1PLC的选型......................................... - 10 -4.5.2压缩机设备的选型.................................. - 11 -4.5.3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12 -4.5.4电磁阀的选型...................................... - 12 -4.5.5压力传感器的选型.................................. - 13 -4.5.6蒸发冷风机的选型.................................. - 14 -4.5.7蒸发冷水泵的选型.................................. - 15 -4.5.8压力开关的选型.................................... - 16 -4.5.9按钮的选型........................................ - 16 -4.5.10指示灯的选型..................................... - 17 -4.5.11熔断器的选型..................................... - 18 -4.5.12交流接触器的选型................................. - 20 -4.5.13热继电器的选型................................... - 21 -4.6本章小结................................................... - 22 - 第5章软件设计...................................................... - 23 -5.1软件设计思想............................................... - 23 -5.2编程理论基础............................................... - 23 -5.2.1高压与数字输出的关系.............................. - 23 -5.2.2低压与数字输出的关系.............................. - 24 -5.2.3温度与数字输出的关系.............................. - 25 -5.3程序流程图................................................. - 25 -5.4本章小结................................................... - 27 - 第6章触摸屏的设计.................................................. - 28 -6.1触摸屏的选择............................................... - 28 -6.2触摸屏画面的制作........................................... - 28 -6.3触摸屏的调试............................................... - 35 -第7章程序的调试与仿真.............................................. - 38 -7.1软件的确定................................................. - 38 -7.2程序的调试................................................. - 38 -7.3软件的仿真................................................. - 39 -7.4本章小结................................................... - 42 - 第8章总结.......................................................... - 43 - 致谢................................................................. - 44 - 参考文献............................................................. - 45 - 附录................................................................. - 46 -1.主电路...................................................... - 46 -2.控制电路.................................................... - 47 -3.外部接线图.................................................. - 48 -4.PLC主程序.................................................. - 49 -5.1#压缩机程序................................................ - 54 -6.2#压缩机程序................................................ - 55 -7.3#压缩机程序................................................ - 56 -8.温度压力处理程序............................................ - 57 -9.故障报警处理程序............................................ - 61 -10.压缩机启动顺序程序......................................... - 67 -11.压缩机运行时间程序......................................... - 71 -第1章绪论1.1课题背景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制冷压缩机行业的迅速发展,全球压缩机组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领先的压缩机生产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渐出现了以德国比泽尔和美国英格索兰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