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咬文嚼字1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咬文嚼字》赏析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咬文嚼字》课件36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
文艺随笔
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 篇幅短小; 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 形象。
朱光潜
(1897--1986)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 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 国现代学》《论诗》等
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
——《史记》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 不能入。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
举一反三
1.鲁迅《秋夜》中写到“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 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是否可以改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 枣树”
1.逸马杀犬于道 。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 (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1.视点不同:①以马为主角,②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 而毙之”准确、精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 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 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 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 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 词找出来。
举一反三
1.有歌言“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 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那么,辣妹子什么时候最 能吃辣?
2.曾国藩率湘军讨伐太平天国初期战势失利,幕 僚人员写的报告中提到战况是“屡战屡败”,时曾国 藩改为“屡败屡战”。试比较其不同效果?
王若虚改句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 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烟”苏 点铁成金 轼写诗 生发联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 味地咬文嚼字 。
( A)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跳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 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 果上有什么区分?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 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 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 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 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 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
举郭沫若的例子,为了说明 什么?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 切。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 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 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释字义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 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 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 字让我们好像看到抒情 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
绘 景 象 点作用
谨严
留意玩索
艺
刻苦自励
术
推陈出新
的
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 与互相吻合
完
美
小结
艺术的完善
咬文嚼字
意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炼时 吻求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背景:《咬文嚼字》主要是想告诉别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生字词整理:【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 )厌恶、痛恨到极点。
【逻辑】:(luo ji )【锱铢必较】:zī zhǚ bì jiòo 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较: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斟酌】:(zhen zhuo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 )形容枯燥乏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鲁莽】:(lu mang )【清沁肺腑】:(qing qin fei fu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
其实,在学习生物时也要注重“咬文嚼字”,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一.介绍: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高三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咬文嚼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语言的表现力”中的第二节“咬文嚼字”,详细内容涉及对词语、语句的深入理解和品味,通过咬文嚼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学会对词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通过咬文嚼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词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咬文嚼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方法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举例:请同学们欣赏一句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请思考:这句诗好在哪里?如果将“明月光”改为“白月光”,效果会有何不同?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
(2)分析课文中具有典型性的词语和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3)结合课文,讲解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咬文嚼字的示范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课文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1)咬文嚼字的方法(2)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3)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请从课文中任选一句你认为具有咬文嚼字价值的句子,进行分析。
2. 答案:(1)示例:“绿”字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方法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咬文嚼字》课件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咬文嚼字》课件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咬文嚼字》是一篇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散文,是由元代的吴自信所写。
这篇文言文文风简练,篇幅较短,却表达了作者对字词的认真态度和字词对一篇文章的影响。
以下分几个部分谈几个自己的感悟。
一、认真对待字词“夫言者犹饮食也,非啖毒而何?”文中引用的这句话让我感到深刻。
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善待言语也是同样重要的。
在写作中,字词的选择对于文章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用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才能达到文章的高峰。
因此,我们要多用心琢磨每个字词,仔细挑选,才能写出思路清晰的优秀文章。
二、字词和文章的相互作用在文中,“远近欢哀,文辞所加,衷情之所见。
诛求任以达情,心目清然,诸子共欣。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字词是文章的基础,它们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而文章又反过来影响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写作中,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并打动读者,让读者对文字产生共鸣。
三、用心读书课件中对《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进行了讲解和注释,使我对这份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像这样的读书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人们看书往往只是为了寻找信息和娱乐,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和美学内涵。
读书是一种知识获取和思想交流的方式,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每一本书,领悟其中的含义,而不是浅尝辄止,匆匆而过。
综上所述,《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教会了我们用心对待字词,理解与文章的相互作用,以及用心读书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对于字词的选择和运用要更加谨慎,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在读书中,我们要注意深入阅读,品味内涵,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每一篇文章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知识点: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知识点:咬文嚼字(一)学习方法朱光谦先生是一位精通中西研究的著名美学家和作家。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年轻学生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精妙,趣味性强,趣味性强,这与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坚实的基础密不可分。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
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
”“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
《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总结段落的意思。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词汇的积累,结合语感,体会文章的美。
(二)学习要点提示1.明确上下文,掌握关键句子。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对禅娟台词的修改“是词语精炼的一个好例子”。
同时,分析了文本修饰的原因和功能,强调了文本修饰与情感表达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对李光一段的原文或修改文本的比较,强调“从来没有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过一个句子,但其含义保持完全不变”原文似乎很累赘,但“意思”一词非常重要。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精选教案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精选教案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精选教案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下面和一起看看有关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精选教案。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案1学目标: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预习提示:1.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套板反应举不胜举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自鸣得意索然无味不即不离点铁成金一时兴会尺牍下乘玩索流弊援例冷寂岑寂拘礼游离蕴藉2.文学常识朱光潜谢灵运韩愈贾岛李商隐贺铸3.背诵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长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惠山烹小龙团宋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附录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
贾岛③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二、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课件
06
课堂互动与小结
Chapter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咬文嚼字的意义和重要性
01
通过咬文嚼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
达技巧。
常见的咬文嚼字方法
02
包括分析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语境等,以及比较不同文本
之间的异同点。
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
03
结合具体例子,展示咬文嚼字在文学鉴赏、写作和演讲等领域
《咬文嚼字》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针对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认为 ,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提高,同时也要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这一观点与当时 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念相呼应,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思考和敏锐洞察。
主要成就
朱光潜在美学、文艺理论、教育学等领域都有卓越 的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 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译著有《美学》、 《文艺对话集》等。他的美学思想融合了中西方的 美学理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
时代背景与文学观念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观念
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文学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传统文学观念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强调文学 的审美功能和教化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新的文学观念逐渐兴起,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 创新性,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阅读理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提高阅读 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学习本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如比喻、对比、引用等,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模仿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2篇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精选2篇(一)课题:咬文嚼字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2. 分析“咬文嚼字”的利与弊;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2. 分析“咬文嚼字”的利与弊。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及相关案例;2. 学生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出示:“咬文嚼字”这个词,让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2.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猜测结果,并简单陈述自己的理解。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2. 学生阅读完毕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什么是“咬文嚼字”?b. “咬文嚼字”的利与弊有哪些?c. 你认为自己属于“咬文嚼字”的人吗?为什么?第三步:讨论和讲解(2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2. 教师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讲解“咬文嚼字”的利与弊;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语言文字。
第四步: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单独完成一篇关于“咬文嚼字”的文章,要求包含以下内容:a. 对“咬文嚼字”的理解;b. 对“咬文嚼字”的利与弊的分析;c. 自己对于“咬文嚼字”的观点和态度。
2. 学生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和修改。
第五步: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总结“咬文嚼字”的含义、利与弊以及正确看待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延伸:1. 要求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2.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运用简练明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并能够描述宇宙的未来形态;2.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三语文上册课件咬文嚼字_咬文嚼字课件
高三语文上册课件咬文嚼字_咬文嚼字课件课件网权威发布高三语文上册课件:咬文嚼字,更多高三语文上册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即举事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
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高中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2篇
高中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高中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2. 分析“咬文嚼字”现象产生的原因;3. 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语言,避免过分追求形式化。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 教学重点1:介绍“咬文嚼字”的定义和背景;a. 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b. 分析“咬文嚼字”现象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c.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咬文嚼字”现象。
3. 教学重点2: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语言,避免过分追求形式化;a. 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什么;b. 分析现实生活中,在哪些场合和情境下可能会出现“咬文嚼字”现象;c. 提醒学生在使用语言时要注重意义而非形式;d. 给出几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练习: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练习,如写小短文、演讲或角色扮演;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引入: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咬文嚼字”这个主题有所了解和兴趣;a. 展示电视节目或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咬文嚼字”现象;b. 引导学生讨论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咬文嚼字”现象。
2. 教学重点1:介绍“咬文嚼字”的定义和背景;a. 向学生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并让学生进行理解;b. 通过幻灯片、图表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咬文嚼字”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咬文嚼字”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 教学重点2: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语言,避免过分追求形式化;a. 在班内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下,带领学生思考语言的主要作用;b. 通过展示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咬文嚼字”现象,让学生分析在哪些场合和情境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c. 提醒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应注重表达的意义,避免过分追求形式化;d. 分组活动:给出几个带有主题的简短观点,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讨论和比较。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_3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下面是由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2024年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精彩课件【】
2024年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高三语文上册教材,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详细内容包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从汉字的特性出发,阐述文学创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分析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的主旨,认识到汉字在文学创作与阅读中的独特魅力。
2. 学习文章中精彩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词语的选择与锤炼,提升作文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深奥的理论和实例,如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词语的选择与锤炼等。
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主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汉字,引发学生对汉字魅力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咬文嚼字》一文,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3. 例题讲解:挑选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详细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咬文嚼字”来达到艺术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作文质量。
七、作业设计例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2. 答案提示: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关注其中的语言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咬文嚼字》一、汉字的魅力二、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三、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四、实例分析五、写作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提示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咬文嚼字》不仅是朱光潜先生对汉字文化的深刻阐述,也是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
析
“不免”是副词,表示客观上不能或不易避免,
只用于肯定句,可用于事情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的时候。
3.含糊 模糊
①在任何情况下,都矢志不移,服务社会,来 不得半点 含糊,这才是真正在履行社会责任。 例句 ②水企业提供的成本中有众多是 模糊的成本,比 如人员工资、污水处理费等生产成本。
“含糊”指不明确、不肯定,多用于文章、态度、 语言等,属于贬义词,此外,还有马虎、不认真和 辨析 示弱的意思。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香茗.(mínɡ) (2)婵.娟(chán) (4)岑.寂(cén) (5)斟.酌.(zhēn )(zhuó) (7)付梓.(zǐ) (8)搅.扰(jiǎo) (10)尺牍.(dú) (11)下乘.(chénɡ)
(3)箭镞.(zú) (6)词藻.(zǎo) (9)烹.饪(pēnɡ) (12)清沁.肺腑(qìn)
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 的事物。 4.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5.学富五车: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7.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索然,没有意味,没 有兴趣的样子。
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
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
不周,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解析: ①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
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根据语境,选“感
(1)zī缁衣 zī辎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读音yǎo wén jiáo zì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后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学习文件不能只~,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近义词字斟句酌细嚼慢咽反义词走马观花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灯谜书虫;书蠹;啃书;秀才会餐英文 speak like a book <literarism; chop logic;pay exc 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杂志名称《咬文嚼字》月刊主办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咬文嚼字杂志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2390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01/H 邮发代号4-641《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
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鲁迅笔下的《咬文嚼字》一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来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人,却偏喜欢用轻靓艳丽字样来译外国女人的姓氏:加些草头,女旁,丝旁。
不是“思黛儿”,就是“雪琳娜”。
西洋和我们虽然远哉遥遥,但姓氏并无男女之别,却和中国一样的,——除掉斯拉夫民族在语尾上略有区别之外。
所以如果我们周家的姑娘不另姓绸,陈府上的太太也不另姓蔯,则欧文〔2〕的小姐正无须改作妪纹,对于托尔斯泰〔3〕夫人也不必格外费心,特别写成妥鉐丝苔也。
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来介绍世界文学的文人,却偏喜欢使外国人姓中国姓:Gogol姓郭;Wilde姓王;D’An-nunzio姓段,一姓唐;Holz姓何;Gorky姓高;Galsworthy也姓高,〔4〕假使他谈到Gorky,大概是称他“吾家rky”〔5〕的了。
我真万料不到一本《百家姓》〔6〕,到现在还有这般伟力。
一月八日。
二古时候,咱们学化学,在书上很看见许多“金”旁和非“金”旁的古怪字,据说是原质〔7〕名目,偏旁是表明“金属”或“非金属”的,那一边大概是译音。
但是,鏭,鎴,锡,错,矽〔8〕,连化学先生也讲得很费力,总须附加道:“这回是熟悉的悉。
这回是休息的息了。
这回是常见的锡。
”而学生们为要记得符号,仍须另外记住腊丁字。
现在渐渐译起有机化学来,因此这类怪字就更多了,也更难了,几个字拼合起来,像贴在商人帐桌面前的将“黄金万两”拼成一个的怪字〔9〕一样。
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1 0〕。
我想,倘若就用原文,省下造字的功夫来,一定于本职的化学上更其大有成绩,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是决不在白种人之下的。
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丞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