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点

合集下载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江苏地图
• 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
苏北
从理论上划成三块:
• 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 苏州、无锡、常州、镇 江);
• 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 (扬州、泰州、南通);
•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 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 得到推动力,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 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地区差距将 在很长时期内进一步扩大。
• (5)从理论上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 性。
• 梯度推进理论只注重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忽略了后者对 前者在人才、自然资源、粮食等方面的支 撑作用。
四、关于辐射问题的几点说明 1.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三者具有共同的特点: (1)都意味着经济资源和人文环境的流动和传播,促使
地区之间逐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辐射,都是双向辐射。 2.需进一步讨论 : (1)点辐射、线辐射都是一种抽象; (2)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并没有既定的顺序; (3)从辐射的机制来看,点辐射是最简单的;线辐射,
• (2)四类地区内还可以根据经济水平的发展高低进行调 整,四种程度的发展方式相嵌,形成多元化、复杂的辐射 网络。这种多元化辐射网络是不能够用梯度理论解释的。
• (3)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梯度转移理论不能解决。
• (4)按照辐射理论,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 即把若干省市自治区的交界地区、若干行政地区、 若干县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 ●中心城市的优势: • ①技术、人才、资金;②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③管理水平;④生活方式和习惯。
• ●周边地区的优势: • ①资源、劳动力、土地等;②生态、环境

产业经济学题库(含答案)

产业经济学题库(含答案)

产业经济学题库(含答案)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政策:政府制定的关于产业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的政策总和。

3、产业: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讲,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讲,产业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

4、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关系。

5、产业组织: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

6、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

7、产业布局: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8、秩序型产业政策:是指与产业经济行为有关的规则性产业政策,它一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或者通过诱导、说服和规劝等方式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

9、过程型产业政策:是指对产业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的变更或调整,以改变具体经济变量,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10、产业管理: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套管理措施的总称。

11、自组织理论:是探索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的理论。

12、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

第二章1.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是说是资本有机结构水平较高,在其生产的产品中物化劳动即投入资本量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

2. 产业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主观因素和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3.高技术产业:是指其应用的技术水平高、研究开发投入高,且在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的产业。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 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 ),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 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21/2/2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2021/2/2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同心圆〉法则(1925);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至少包括三种内涵: ▪ 第一, 在经济意义上的某一推进型产业或企业; ▪ 第二, 在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单元, 即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它通过极
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及相邻企业的经济发展; ▪ 第三, 在经济意义上的和地理意义上的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城市。
精选ppt
3
二、理论内容
▪ 狭义经济增长极
精选ppt
8
六、理论影响
▪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 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
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
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
11
七、如何培育增长极
▪ 首先,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首先应该打破行政界限的分割。
▪ 如果只在单一的行政区内考虑增长极的建立一方面势必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 割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地方之间争夺资源,使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 形成工业项目遍地开花、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另一方面破坏经济在空间 中的联系,也就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用理查 (Richarson)的观点来说就是:“重要的是应该看到,即使在工业并不高 度发达的区域中,空间结构也以微弱的形式存在。”可以看出,这里把佩鲁 的大的经济空间发展缩小到一个具体小区域的经济空间,把增长极更加具体 化到一个点上,这个空间也必须一个按经济活动联系所界定的空间,在这个 空间中寻找经济增长极。

b. 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增长极在就业机会、工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1)产生背景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帕鲁(Francois Perroux)。

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帕鲁在195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经济空间”的概念,他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类, “增长极”是在第二类经济空间—作为力场的空间中出现的。

他主张,20世纪的经济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为了分析有支配效果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帕鲁引入“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帕鲁提出时,并不是应用于产业区位理论,而是经济增长理论。

这一概念之所以被移植到区位理论中,因为在帕鲁195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结果发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就是从这条思路出发,1966年保德威尔(J.Boudeville)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保德威尔威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使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增长概念变成地理空间术语,并不断流传固定化。

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就产生了(Gore,1984)。

2)主要论点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1966年,布德威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极

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极
【 摘
要】增长极形成的条件、种类和主要特 点:增长捉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本原则;我目点;选择
增 长极 理 论 是发 展 经济 学 的重 要 分 支 ,它 是法 国经济 学 家佩 鲁提 出的,经过其他经济学家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现在 已经成为 区域发展经济学中的一支重要理论。增长极理论的实质是强调区 域经 济 的 不均 衡发 展 ,把有 限的 资源 集 中投 入 到 发展 潜 力 大 ,规 模经济和投资效益 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其经济实力强化 , 同周围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通过扩 散作用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 的 发 展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虽 然 主 观 卜 有 实 施 增 长 极 理 没 论 ,但 客 观 上 对 东 部 地 区给 予 倾 斜 政 策 ,加 大 投 入 , 已经 形 成 了一些增长极 ,东部经济发展 的实践说明了这~点 。 增长 极 的 形 成 和类 别 增 长 极 有 大 有 小 , 小 的 就 是 我 们 平 时 所 说 的 增 长 点 , 即 增长单 元 。它可 以是对 经济起 推动 作用 的某~ 企业或 某一 产 业 。 大 的 可 以 是 某 一 城 市 或 地 理 区 域 ( 市 群 ) 。增 长 极 从 形 城 式上看可 以分 为产 业增 长极和区域增 长极 。区域增长极主要是 说具有 区位优势 ,资源优势 ,和市场优势的城市和城市群通过 强 有 力 吸 引 、集 聚 的极 化 效 应 和 辐 射 、 传 导 的 扩 散 效 应 ,促 进 区 域 经 济 的 发 展 。从 增 长极 形 成 和建 立 的 过 程 来 看 , 增 长 极 建 立 有 两 种 途 径 。一 种 是 由历 史 先 天 自发 生成 的 增 长 极 。 它 是 由 市场机制和 自然选择长期作用 的结果 。主要是 自发 调节、引导 企业和产业在某些大城市与发达地 区集聚发展 而 自然产 生的增 长极 。另一类 是后 天 自上而下人为构筑的增长极 。它是 由国家 政府通过经济计划 、政 策倾 斜和重点投资建立 的。同时,也有 两 种 形 式 混 合 在 一 起 的 增长 极 , 这 种 增 长 极 既 有 先 天 产 生 的成 份 ,也 有 后 天 国家 控 制 投 资 建 立 的 做 法 , 它 具 有 两 种 增 长 极 的 长 处 ,又 能 克 服 各 自的弊 端 ,是 增 长 极 的最 好 形 式 , 选 择 和 培 育这种把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 的混合型 经济增长极具有 现实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区域实施增长极 战略成 功性很大 。 从世 界各国实施增长极战略 的实 际看 ,增 长极 具体有 以下几种 基本形式。 1 自然 区 域 型 。这 种 增 长 极 形 成 的 关 键 是 由于 优 越 的地 理 . 位置和 自然环境所 决定 的。主要 是人们在这块特殊 的区域上 , 经过长期 的历史经济活动积 累推 动而形成的。主要形成在一些 有特殊交通条件的海港城市和一些具有特殊 陆路交通通 道上 。 从我 国来看 ,香港 、澳 门 、上 海等 城市 都是这 种类 型 的增 长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 (1)支配效应 • 佩鲁认为: “一个单
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 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 可逆转的影响”,就 是“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增长极通 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对周围地区发展产生示 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 这种作用不断强化和放 大,使其影响范围和程 度加大。
乘数又叫“倍数”,它本是 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来的 ,指经济活动中一个变量的增减同 与其相关的变量发生反应的倍数关 系。
位、大到国家发展格局,等等)
【考研真题】
名词:4分 乘数原理(兰州大学2020) 简答:10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兰州大学2020) 增长极理论(兰州大学2019,2018)
论述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7)
• 若极化小于扩散,则溢出为正,有利于 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实质
➢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 各个环节互为因果; ➢ 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
负向的)。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冈纳·默戴尔(冈纳·缪尔达尔) ➢ 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 的是社会地位;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 中,追求的是音乐。
香港中文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萧条时期促生娱 乐经济学,经济下行,娱乐上行”。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大 萧条时期唱红《汾河湾》;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 代》因在大萧条时期反映失业和机械化条件下工人高劳动强 度的内心痛苦引起共鸣;2009年春晚赵本山力推小沈阳使其 年票房超过1亿。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

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

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

他指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是相对活跃的集合体(一些领头产业、在地理上聚集的产业极与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受推进产业和依存于地理上集聚的一些活动极的地区)的组合。

前者导致后者产业增长现象”。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

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

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

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在其1955年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支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在产业之间、经济元素之间的差异。

认为富于创新的优势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一、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1.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佩鲁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

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

2.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总体上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发展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二是将发展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这二方面缺陷。

(1)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使用“回波”和“扩散”的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赫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认为,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布代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

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成具有更广泛的区域范畴,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2018年第5期【摘要】本文以被证监会处罚的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智慧)为例,从舞弊迹象,舞弊手段,舞弊动机,分析了大智慧公司的财务舞弊,进而提出了相信的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财务舞弊;虚增利润一、案例简介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14日,前身为上海大智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大智慧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之一。

公司基于互联网为核心平台,凭借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长期积累,向投资者提供及时、专业的金融数据和数据分析,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平台应用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于2011年01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二、舞弊迹象大智慧上市成功后并没有如外界期待的那样平稳发展,2011,2012年巨亏,2013年微盈利,到了2014年,大智慧主营业务利润亏损额较2013年翻两番,出现了巨亏的状况。

上市公司3年2亏损,1年微盈利,如此波荡起伏的业绩反映出其经营状况恶化,存在着较强的舞弊动机,其业绩值得怀疑。

大智慧年报前后描述不一致使得外界对大智慧的业绩和财报真实性疑虑重重。

2014年,大智慧有一笔1.8亿元投资收益,年报解释系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同时注明大智慧2013年在这一项目获得的投资收益为2.19亿元,而2013年报关于2.19亿元投资收益来自贵金属交易投资。

作为上市公司其盈利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好的营利模式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大智慧无论是通过软件设置白银对赌盘,还是卖产品的经营理念,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脱离了主流的通过产品免费来提升平台流量进而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跟不上主流的盈利模式必将被淘汰,大智慧很难摆脱业绩下滑的命运,然而在业绩下滑严重时存在某些年份微盈利,其真实性不得不让人怀疑。

以上种种迹象均表明大智慧的年报存在着重大的疑点,应该引起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

三、舞弊手段大智慧2012年度及2013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均为负,2013年四季度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并使公司全年实现盈利。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9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简本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简本
第十页,共71页。
(2)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充分就业的 长期稳定均衡增长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 整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从而改 变资本—产量比率来实现的。
(3)主要创新: 索罗运用了新古典主义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
产函数理论,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数纳入 增长模型,并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份额作了定量分析,引起人们对技术进 步问题的关注。
第十一页,共71页。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模型及评价
•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主要有: • △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冈纳·缪尔达尔、卡尔多的“累积的地
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即循环累积因果原 理)。 • △赫希曼的“区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 △ 弗里德曼等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第十二页,共71页。
第二十八页,共71页。
• ② “核心区”是指发展一般源于区域内具 有较高相互作用潜力的少量的“变革核 心”,创新由这些核心向周边潜力较小的 区域扩张,周边地区依附变革核心而获得 发展。而一定空间地域内的其它地区叫 “边缘区”。
• ③弗里德曼结合城市中心论,提出经济的 空间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 第一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只存在一些孤 立的区域性中心;
• 化效应,可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从而得 出应大力发展城市增长极的结论。
• (3)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理论 • ①经济发展应该选择具有最大联系效应的
投资项目来进行,以其优先增长带动其它 部门的发展。 • ②优先产业将表现为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 弹性最大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通常表现 为进口替代工业。
第二十六页,共71页。
• 一、均衡发展理论模型及评价
• 均衡发展论既包括区域各产业、各部门的 同步发展,又包括区域内各地区的同步发 展,前者是产业均衡发展论,以R.纳克斯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哈罗德—多马模 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即同时 对许多项目大量投资)理论等为代表。后 者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以新古典主义 增长理论为代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 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

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

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

他指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是相对活跃的集合体(一些领头产业、在地理上聚集的产业极与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受推进产业和依存于地理上集聚的一些活动极的地区)的组合。

前者导致后者产业增长现象”。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

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

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

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在其1955年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支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在产业之间、经济元素之间的差异。

认为富于创新的优势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案例:上海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很快。是“长三角” 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 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 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 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



首先,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 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 其次,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 金水道”龙头的港口,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 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经济辐射 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有专家预测上海的GDP每增长1%,苏 州的GDP增长1.19792%,杭州增长1.22646%,无锡增长1.20845 %,宁波增长1.23415%。可见中心城市的经济的增长,带动周边 地区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3)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比较复杂。 总的来看,人才的流动就是人尽其才。应该允 许人才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充分流动。



人才浪费是最大浪费。 中心城市发展了,周边落后地区必然受益,才能吸 引大量的人才。 长远来看,中心城市发展必然会带动周边落后地区 的发展,为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周边地区的人才回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劳动力的流动不论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都有着几 点作用:①把城市的技术、资金带回农村,发展农村经 济;②把知识、管理经验带回农村;③留在城市减少了 农村人口,增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④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等。 资源的流动问题:①资源是有限的,流向发达地区,落 后地区后备资源会减少,甚至会耗竭,以后没有发展机 会;②资源的定价问题,中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 定价太低,实质是对落后地区资源的一种掠夺,拉大了 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例如西辐射是指经济发展 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 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 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



人的经济行为是追求自身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对 于自然是生产,对于社会是交换或者更为广泛的 交易。 交易过程中,必须确定产权,支付交易费用。由 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越大, 交易成本越高。使用企业这种组织可以替代这种 不确定性交易。 空间距离、交易技术和交易方式能够影响交易费 用,货币的出现减少了交易等待的时间和费用, 市场的出现,降低了搜寻成本。
3、规模经济





产出增长的倍数大于投入增长的倍数,规模利益。规模是 指生产批量。 规模变化:(1)生产设备条件不变,生产规模的变化;(2) 生产设备条件变化时,生产规模的变化。 规模经营:随产量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地降低。 规模经济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 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即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 一般指工厂的规模经济;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指若干工厂 联合成一个经营实体,形成规模的扩张和纵向一体化。
4、规模经济的四个层次




(1 )工厂 plant 的规模经济:工厂内部。干中学对于工人 熟练程度的提高;规模扩大,实行专业化,节省劳动转换 过程中闲置的时间;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新技术。 ( 2 )企业 Firm 的规模经济,企业规模大有利于各工厂的 专业化分工和各工厂的协作,节约企业间交易成本。 ( 3 )产业 industry 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 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 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使国际贸易的范 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
三、优位效应
1、优位效应


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 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 济活动聚集。 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 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 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
2、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2、引起初始聚集的原因


城镇等区位点特殊的有利条件,运费和劳动费的 最低。 城镇具有高度的聚集性,是区域人口、经济、信 息、技术、活动等的集中地,集中程度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强而提高,是区域内高质量的点。
3、聚集的次序



(1)原始聚集,农产品的流通交换以及农业生产 工具的生产和交换。 (2)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的聚集。聚集: 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类工厂的集中 ――不同产业的集中。 (3)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机构、 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 校。 (4)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筑业、 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
四、创新效应
1、创新

(熊彼特):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 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是一种内生因素。
2、创新的内容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定型、 产业投资、产品商业化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等复 杂的过程。 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主导产业群 所在城市就是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地的 发展。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 域经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7.1 区域间相互关系
一、聚集效应 三、优位效应 五、辐射效应 二、规模效应 四、创新效应
一、聚集效应
1、运输成本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 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 市场的集中。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 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 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对某一地区进行纵向考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 现正相关。好的基础环境设施,使企业或某一单位内 部的经营成本降低。这种成本的降低不需要支付任何 成本,由大家共享,即具有外部经济效益。
2、城镇的合理规模
城市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是最好,争议很大 主张大城市论者认为,发展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其边际 产出和经济效益较高,如测算各类城市每百元固定资产原 值提供的利税。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城市只有达到15万人的聚集,经济效 益才能表现出来,而还没有事实证明城市大到什么程度才 不经济。 讨论: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城市规模越大,工资水平越 高,地价也越高。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 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往往形成城镇; (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 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 如在硬化公路产生以前,城市往往在水边建立;在航 海业发达的国家,沿海地区城市崛起;铁路产生后, 铁路沿线开始出现大量城市。
4、聚集的效益来源



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集中 管理。 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 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更多的企业将聚集 该点。 聚集效益服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有一定的限度。 拥挤后下降。
5、聚集经济的来源
一种外部经济





(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价格较低 的专门服务的共享。 (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人际交往进行传 播和互相学习。 (3)高效率的区域劳动力市场。 (4)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强。 (5)相互竞争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
7、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较高级的生活方式、安全、舒适吸引了一些 富人居住。富人的城镇。 (2)较高的收入,吸引了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及其 家属。有一定技能的人的城镇。 (3)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入,所 有人的城镇。 (4)穷人的城镇。
二、规模效应
1、规模效应



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 销两旺。 城镇不断发展,人口集中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越 来越大的规模,生产者和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城市 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追求规模经济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潜力,生产 出来的产品应该有销路才行,这就在客观上需要 市场的集中。城镇的存在正是满足了企业的这种 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