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滑铁卢之战
滑铁卢之战目标:1.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重点: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点。
预习自学1、导入新课:世界战争史上,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一生几起几落的人物并不多见,拿破仑就是其中一位。
1815年的那一天,如果老天爷肯帮忙,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者非他莫属。
2、作者作品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
3、背景简介:拿破仑是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整个欧洲,法兰西帝国的强盛发展到了顶峰。
但是,1812年的莫斯科战役和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却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败涂地。
从当时的天气不难看出,前者因为严寒,后者因为暴雨,使得拿破仑的锐气大大受阻。
1815年3月,拿破仑带领千余名官兵,趁着黑夜,偷偷渡海,在法国本土登陆,顺利进入巴黎,再次登上皇位。
并决定在6月份与联军决战,以实现他称霸世界的野心。
战场就在今天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边的小村滑铁卢。
由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的22万英国、普鲁士联军与拿破仑率领的12万法军在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经过几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双方都损失惨重。
在决战的紧要关头,因暴雨造成的道路泥泞,他发出的让下属的格鲁希部队迅速靠拢的命令推迟了5个多小时才送达,致使法军的援军未能及时赶到。
给了联军充裕的时间,使援兵及时赶到了战场。
精疲力竭的法军遭到了前后夹击,致使战局急转直下。
晚上8点,威灵顿看到法军越来越混乱,便决定从正面发起进攻。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语文试题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富贵不能淫》和《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两章分别出自《告子下》和《滕文公下》。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列子,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朝花夕拾》。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成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有“昆虫的史诗”的美誉。
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天子·咏喇叭》表面是一首吟咏喇叭的词,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清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B.《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深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C.《南京大屠杀》从体裁上来说属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结合成为一种独立的样式。
3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都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C.《列子》,即列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D.《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
本“书”即书信,题目意为朱元思写给友人的一封信。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内容提要: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联姻,它是介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双向边缘文体。
报告文学既不是完全同于新闻报道,也不完全同于文学创作,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两种特性。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运用形象思维,利用典型形象说话则是报告文学的必由之路。
必须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达到文学形象化与典型化,并做到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真实形象化典型化一、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Reportage的译语,是从外语而新造的术语。
对于报告文学的定义,历来学术界都有些不同的看法。
美国《韦伯斯特大辞典》对“reportage”(报告文学)与动词“report”(报道)两词诠释为:reportage:指这类作品——对于直接观察过、或者有文件资料认真地记载下来的事件和场面,给以真实的、详细的描述。
Report:注意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发展。
《辞海》中解释为:散文的一种。
是文艺性通讯、速写、特定等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虚构,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发挥社会作用。
以上两种看法,都强调了报告文学文学性与新闻性这两个最基本特征。
但从报告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上述的定义显然是涵盖不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现在有一种观点大家较认可:报告文学是用一定的文学审美手段与政论方法真实、及时、形象、有针对性地报道具有特殊传播价值体裁的样式。
在主体分类属性上,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体裁;在主体属性上,报告文学是新闻性、文学性与政论性的统一。
本文将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与新闻性作重点论述。
二、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关系溯源关于报告文学是新闻起源论还是文学起源论早有争论。
刘白羽同志认为报告文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诸如《左传》、《史记》……”(1)。
可以看出,刘白羽认为报告文学是由中国古代文学起源的。
教学包身工
33—34.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 度的发展及其罪恶 ) 35—47.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 制度必然灭亡
2012年丹寨民高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质课
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使结构完整严谨。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慈祥‛这个褒词贬用,实质上却是心怀鬼 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压榨更多的利润。 ‚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 得及质量之粗,暗含挖苦的意味。
4·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 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 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 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 没有不同?
(二)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课 文穿插记叙了哪些内容?
1—6.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7—11.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 成 12 —14.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包 身 工
15—22.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三大威 胁、三种罚规)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蠕动(rú) • 拷绸衫裤 (shān) • 呵欠(hē) • 裸体(luǒ) • 睡眼惺忪 (xīng) • • 咳嗽(sòu) • • 芦柴棒(chái) • • 水门汀(tīng) • 弄堂(lòng) • • 褴褛(lánlǚ) • • 游说(shuì ) •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题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题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题(26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唾.手可得(tuî)文质彬彬.(bīn)嗫嚅..(niâ rú)拯.救(chěng)B.义愤填膺.(yīn)滑稽.(jī)忸怩..(niǔ ní)肆.无忌惮(sì)C.彷徨..(rïu lìn)倏.然(shū)..(páng huáng)骇.人听闻(hài)蹂躏D.毛骨悚.然(sǒng)岿.然不动(kuī)心弦.(xián)鄙.视(pǐ)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触目伤怀.(心)令人发指..(伸出手指)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B.肆无忌惮.(怕)义愤填膺.(胸)衣衫褴褛..(破烂)C.记忆犹.新(还)惨绝人寰..(人世)骇.人听闻(惊吓、震惊)D.望.九之年(接近)变卖典质.(抵押)不知所措.(安排、处置)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春天的雁鸣湖是美丽的季节。
C.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D.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张待人接物坦荡如砥....,深得同事好评。
B.石林奇石耸立,天然成趣,真是巧夺天工....。
C.有些人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却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5.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B.《永久的悔》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
C.《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从体裁上来说属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
童工是指未成年的儿童或少年工人。在中国, 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儿童或少年工人。法律严 禁使用童工,某些特殊行业需要录用未满16周岁 的少年工人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工作 时间、禁止从事有害健康工作等方面给予特殊保 护。
(五点)上工 23~33段 恶劣的劳动条件
34段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段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段
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包身 工制度必然灭亡。
深入探究
学习任务(3): 新闻作品除了叙 述新闻事实,还 会交代一些背景 材料。请勾画课 文中提供的背景 材料,并简析这 些背景材料的作 用
内容
名字与外貌(6)
重病遭毒打(16) 身体像骷髅(36)
时间
上班前 劳动中 下班时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 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 悲惨命运,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对于“包身工”的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 控诉、义愤、同情、沉痛……
4.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1932年)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 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包身工苦难生活的?
“吃”——(第12段)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
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 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 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 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土地沙漠化报告文学,作者引用相关史料,结合详实数据,既回顾了罗布泊美丽富饶的历史,又描绘了它荒凉恐怖的现状。
通过今昔对比,把人类破坏环境而引发的悲剧触目惊心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强烈的呼声警示世人,呼唤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
1.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2.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3.文学性.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
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包身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包身工》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本教材在阅读鉴赏部分设置四个单元,内容主题分别是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
这篇课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以文学性叙事来展现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文学性与真实性双重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期进行过半,进入高一的学生也逐渐适应高中教学节奏。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也曾经涉及到新闻文体的教学,如《新闻两则》,所以对于新闻这类文体具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涉及到。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理解,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有何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形式,形成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 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运用在平时的作文中。
3. 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形成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进行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2. 体会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形成对人权和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六、预习要求阅读全文,了解本文大致写了什么一个事件,重点描写了谁?主要对象是怎么样的一个处境?通过对于时代背景的大致掌握,分析“包身工"现象产生的原因?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同学们,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对新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新闻是展示实时事件的一种体裁,但我们知道新闻以科学严谨性著称,在表现力和形象性方面无法和文学类的文章媲美。
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报告文学的一篇佳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工人这一词,也对当代的工人有大概的了解,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工人是社会的建设者,其工作是受人们尊重的、其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语文版八年级下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期末试卷香莲中学:曹胜利一. 积累与运用(25分)1.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侧翼(yì)目眩(xuán)稀罕(hǎn)嗫嚅(nuò)B. 悚然(sǒng)褴褛(lǒu)蛊惑(gǔ)黯然(àn)C. 倏然(shū)瘫软(tān)怯懦(qiè)谩骂(màn)D. 舟楫(jí)投掷(zhí)蹂躏(lìn)沧桑(sāng)2. 下面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
(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
)B. 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C. 他们惊呆了,山坡上早已站满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
(指凶恶的神)D. 内伊是那样的鲁莽勇敢,而格鲁希又是那样的优柔寡断。
(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3. 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杨柳/青青/著地垂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野芳发/而幽香4. 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从体裁上来说属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
B. 《日出》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断,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经理潘月亭展开的,让人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C.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D. 戏剧剧本中的人物主要靠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5. 从句意明确顺畅的角度看,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去掉的4处是_________(2分)月饼,在我国①有着悠久的制作②历史。
报告文学
• 2、精心刻划人物
•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 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 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 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 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 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 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 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 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 3、巧妙安排结构
•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 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 的经验。主要是: •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 定不变的结构格式。 •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 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 ,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 强艺术效果。 • (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 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 要的调动。
Hale Waihona Puke 报 告 文 学•• 鲜明的新闻性
• 这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文 学体裁的显著标志。新闻性指的是真实性和时 效性。 真实性是新闻性的内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所反映的事物必须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 事物,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无中生有。另 一方面,要反映正确,即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和主流。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全真实。 报告文学同样要讲究实效性,要及时反映现实 生活,感应时代的脉搏。所谓时效性也有两个 含义,一是报道时间要快,一是能够把握住时 代的脉搏与需要,及时抓住生活中具有新意的 东西,回答广大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 一般分为写人、写事两类报告文学。
• 以写人为主的报告文学。大多是集中描写生活中涌现出来 的先进人物及其崇高思想、品质和光辉事迹,充分揭示出 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精神境界,为社会树立学习的榜样。如 《哥德巴克猜想》(徐迟)、《热流》(张锲)、《省委 第一书记》(袁厚春)等;也有把反面人物和“群像”作 为描写的主要对象的,如《人妖之间》(刘宾雁)、《啊, 父老兄弟!》(祖慰)等就是。 • 有完整描写人物的一生,或一生中的重要片断。也有写人 物“群像”的。 • 以写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要求完整地叙述现实生活中发 生的动人事件,形象地揭示出其中所寓有的时代精神、社 会意义和思想意义,赞扬人民群众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 英雄业绩,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极大的优越性。 写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以虽写事为主,然而也离不开写人。 但它的人物始终是围绕着中心密件的开端、发展、结局逐 渐展开活动的。如《黑色的七月》(陈冠柏)、《世界大 串联》(胡平、张胜友)
高中新闻和报告文学知识点讲义
新闻和报告文学知识点讲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接触新闻,那么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特点又是什么?报告文学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陌生但它却脱胎于新闻,那么什么又是报告文学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四单元一起去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二、复习预习新闻新闻的定义: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新闻的特点:(1)真实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二是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实际一致;三是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2)新鲜,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
所谓时间新近,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而不是过去的,很久以前的;所谓内容新鲜,是指新闻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以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尽可能多地为受众提供富有新意的事实和信息。
时间新和内容新,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事实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由于报道者能紧密结合报道时的形势,抓准新闻由头,也能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3)迅速及时。
新闻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时效伴随在一起。
错过报道时机,新闻就会贬值,甚至失夫存在的价值。
新闻要迅速及时,但不是“唯快是好”。
(4)具有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
重大事件固然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那些表面看来是写“小事”的新闻报道,由于它与群众的工作、生活,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同样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五中陈月菊概述:《南京大屠杀》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
它被安排在八年级语文下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八年级上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接触了新闻体裁,这一单元是对前面学习的继续也是深入。
作为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它使学生了解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在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和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记实性,同时本文在内容上涉及历史、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2)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3)能对课文中的生动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描写精彩之处等进行点评。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课前自查资料、课堂听讲、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完成上述知识与能力目(2)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领悟与人合作的好处,意识生命应该敬畏、历史不可忘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的基本史实,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三)学生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霞浦五中初二(2)班的学生。
学生具有较好的朗读能力,语文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理解能力较强这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设计以阅读方式体验文本用朗读品味情感以史实激发感受研讨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注重情感激励和过程点评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任务提示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学生实验-讨论-交流。
初二下册语文《滑铁卢之战》教案
初二下册语文《滑铁卢之战》教案《滑铁卢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三、教学方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
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
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一场的战役。
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
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仓皇拘泥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优柔寡断孤注一掷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公共关系专科阶段练习--完成
公共关系学阶段练习1练习题(1-3章)一、单选1、美国《公共关系季刊》曾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十四个特征。
这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 C)学说观点。
C特征综合说2、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公认的巨大资源,公共关系是信息产业。
这体现了公共关系的(A )职能。
A采集信息3、公众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与社会组织种种活动相关的整体环境。
这反映了公众的(A )特点。
A整体性4、知晓公众是按照(D )分类标准分类的。
A外部公众 B内部公众 C横向分类 D 纵向分类5、学者(D )以其杰出的研究,成为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使公共关系进入了科学化阶段。
D 爱德华·伯尼斯6、(D)是公共关系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公共关系不可能得以扩大并向更高层次迈进D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7、下列关于公共关系认识错误的是(C)C公共关系是商业发展的结果8、公共关系的目的是(C )A组织生存发展 B形象塑造 C管理 D评估9、所谓“市场导向”实际就是( C )。
A.公关导向 B.营销导向 C.顾客导向 D.政策导向10、广州中国大酒店在重大节曰,坚持给住过大酒店的顾客赠送贺卡和礼品,这种公关活动是( D )。
D.维系型公关活动11、(A )指在组织初创时期或新产品、新服务首次推出时为打开局面而采用的公关工作模式,是打基础的模式。
A建设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12、( D )是组织为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而采取的一种公关活动模式。
D防御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13、( C )是一种主动进取、争取公众、创造良好环境时采用的一种公关模式。
C进攻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14、(A )是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机构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通过公众的态度得以表现。
A.组织形象15、一个成功的传播活动必须着力于寻找组织与公众双向之间利益相关的热点,找到热点,抓住双向利益之所在来开展传播活动。
这体现了传播的(A)特点。
A互利性; B双向性; C情感性; D扩散性16、将10个左右各有所长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组,让大家在毫无约束的环境里围绕相同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进行争论,通过各自观点和思想的相互撞击,摆脱原来思维方法造成的局限,产生新的观念和思想。
滑铁卢之战
二、板块二: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了这篇报告文学,你们觉得拿破仑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本文对这场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扣人心弦,不得不让人赞叹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力。请同学们追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索作者的写作技巧,整体感知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提示: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3、我能了解拿破仑及滑铁卢战役的历史知识。
导学流程:
1、板块一:课前预习,展我成果
初读学法:查找资料,自由诵读课文,辨字识音,完成以下内容:
随堂笔记:1、自己查找来自料,了解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及写作背景并整理记录在下面。
2、关于拿破仑﹑威灵顿﹑格鲁希及滑铁卢之战
3、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字形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逍遥镇中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19、《滑铁卢之战》
课时:第课时(自研课展示课)
主备人:刘广利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领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2、我能学习本文宏观勾勒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板块三:研读课文,具体感知
1、这篇报告文学节选了六个部分,请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理由 。(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谈。)
2、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一秒钟真的能决定“世界的命运”吗?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检测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精选文档】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详细说明如下:1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包身工
对比
——突出包身工的悲惨 身世。
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
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 至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他们没有例外 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得湖绿乃至莲靑的短衫, 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
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管 中 窥 豹 , 可 见 一 斑
比喻
——形象表现出包身工 的悲惨遭遇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
她们一窝蜂——如此质劣的伙食都要抢,可见 包身工生活之凄惨。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她的 骨头会做噩梦!”
骷髅一样——长期的身心透支,让“芦柴棒” 如行尸走肉一般,。
借喻
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 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 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 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 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 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 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 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 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 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 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1、介绍包身工制度形成 的社会原因。 2、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和黑暗及其发展 ⑴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⑴包身工受到的摧残﹝三大 威胁、三种罚规﹞ ⑵日本纱厂因雇佣包身工 而飞跃的膨大
谨 记 :
• 珍惜生活 • 杜绝浪费 • 尊重劳动者
回 归 本 性 , 呼 唤 良 知 !
滑铁卢之战
教学目标:
1.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 征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宏观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 的写作方法; 3.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导入新课:
拿破仑,是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 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滑铁卢战役是他 抱恨终生的一战。这场战役,有多少人分 析研究,有多少人扼腕叹息。奥地利著名 作家茨威格的报告文学《滑铁卢之战》更 是脍炙人口,饮誉世界。今天我们来阅读 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 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 何评价这场战争的。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 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雄心勃勃 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 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 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 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 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 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 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 安 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格 尔 “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各地建 ︽ 拿 立新的政权机构。消除封建残余,保 破 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以稳定 仑 联邦形式统一欧洲……” ︾ ——摘自拿破仑给儿子罗马王的遗嘱
1806
葛罗斯《拿破仑》1796
安格尔《拿破仑》1806
︽ 战 后 的 拿 破 仑 ︾ 葛 罗 斯 ︽ 拿 破 仑 战 场 上 ︾
安 格 尔 ︽ 拿 破 仑 ︾
1804
滑铁卢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 的?
• 拿破仑不甘心失败,1815年2月26日,他率 领部队挺进巴黎,3月19日,重登王位。英、 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第七次反法 联盟,率领70万士兵。准备打败拿破仑, 于是双方在滑铁卢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写作特点:• 1.剪裁技巧高超源自熟 • 2.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滑铁卢之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行了解拿破仑经历和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
课堂上,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教学方法
问题研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手段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段,上课后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
(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段,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
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
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
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场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
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成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
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拘泥怯懦扣人心弦疲惫惟命是从优柔寡断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
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具体感知
结合“思考与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
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
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很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教案点评
本文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讲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属于自读课文,故而适宜长文短教。
本文的教案设计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这篇文章属于战争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故而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段,因为两个战役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而且直观性的战争场面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内容、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借课文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