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治疗
谢谢!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丰隆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率谷;痰浊中阻配中脘、阴 陵泉;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
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益精填髓。取督脉及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肾精不足配悬钟、太溪。 操作:常规针刺,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中医诊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和措施
(一)中医诊疗难点分析
1、眩晕严重的患者常由于头部不能活动,导致在针 刺头后部及后颈部的穴位困难,这就要求医师要有耐心 ,在选择体位时动作要慢,认真摆好体位,选好穴位, 不要伤及延髓。
2、眩晕严重的患者常伴有呕吐,口服中药较困难。
3、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针灸治疗效果较差,如小 脑出血、小脑梗死及贫血引起的眩晕针灸中药治疗效果 较差。
4、穴位注射法:选针灸处方中2-3穴,注 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 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0.5ml。
5、三棱针法: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穴、太 阳穴、百会穴、头维穴等穴,三棱针点刺 放血1-2滴。
(四) 西医治疗方案 1、给予前庭神经镇静剂 安定类药物肌注或口服
;地芬尼多片口服;最好不超过三天; 2、止吐药物 甲氧氯普胺肌注或口服; 3、给予抗胆碱能制剂-抗组胺药 如654-2、非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 ,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门、额、内耳。风阳上扰加肝、胆 ;痰浊上蒙加脾、缘中;气血不足加脾、胃;肝肾阴虚加肝、肾。
3.穴位贴敷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简介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伴有头晕、不稳定感或摇晃感。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1. 食疗调理食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各种疾病。
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适当的食疗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血运行。
一些适宜的食物包括:•陈皮:陈皮有理气、消食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香蕉:香蕉富含维生素B6和钾,可以帮助调理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眩晕感。
•醋:适量的醋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2. 中草药调剂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眩晕患者,中草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缓解经络阻滞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当归:当归有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
•仙鹤草:仙鹤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伴有口舌生疮的患者。
•丹参:丹参可以活血化瘀,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患者。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脏腑功能。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可以缓解头晕和眩晕症状。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骨两侧,可以缓解头晕和颈椎不适引起的眩晕。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3指宽的地方,可以缓解眩晕伴有胃脘不适的症状。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理气血运行。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气功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连贯的运动,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平衡感,缓解眩晕症状。
•气功腹式呼吸:坐于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吐气,重复数次,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5. 心理调控中医强调身心的统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心理调控方法:•放松练习: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练习来减少焦虑和紧张。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疗眩晕的中药方剂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供参考:
1. 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 左归丸: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手脚冰凉等症状。
3. 再造丸:治疗内耳炎导致的眩晕。
4. 参附片:治疗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头晕、眩晕。
5. 小柴胡汤:治疗肝郁脾虚引起的头晕,以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请注意,在使用中药治疗眩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按医生的处方来使用。
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
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1. 温针、电针疗法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如眩晕的病人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
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
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眩晕的中医治疗
•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 眩晕之人应根据各自症情忌食下列食品。
• 禁忌生冷瓜果、甜食和油腻味重的食物, 以免生痰助湿。
• 蜂蜜
• 性平,味甘,虽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但有 黏腻壅滞之弊。因此,体虚眩晕者食之颇 宜,但痰浊中阻眩晕之人则忌食之。
• 大枣
• 性温、味甘,能补气益血,气血不足眩晕者相宜。 但大枣滋腻助痰。《医学入门》中认为“多食动 风”。对痰浊中阻眩晕者,食之则加重痰湿,故 当忌之。
• 5.鲜芹菜500克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每日服一剂, 治高血压、头痛眩晕。
• 患者吃什么好 • 在饮食方面,宜多吃清淡利湿之品,如冬瓜、玉
米、小米、荷叶粥、萝卜、豆类及豆制品、黑木 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橘子、柚子、 桃、豆油、茶、鲤鱼、海蜇等。其中,特别强调 多食金橘、橘饼和萝卜。金橘能理气、解郁、化 痰。橘饼能化痰、宽中、下气,痰浊中阻眩晕之 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红、橘络皆有化痰利 气的作用,对痰湿偏重之人眩晕者,食之皆宜。 萝卜有化痰热,消积滞的作用。《本草经疏》还 说它“去痰癖,化痰消导”。痰浊中阻眩晕者, 食之则宜。
辨证施治
• 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 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 化痰,平肝息风之功。若患者出现痰郁化 热的症状,如头目涨痛,口苦心烦,苔黄 腻,脉滑数时,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 可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 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
辨证施治
• 3.中气不足型 此种类型的眩晕足而发病。正如《灵枢·口问》 中所说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 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二、症状、体征和辨证治疗
眩晕的特点是眩晕为突然发作,患者感 到天旋地转,并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 吐,患者有自发性眼球震颤现象,不敢移 动体位,体位变动时,眩晕加重。除此之 外,发作时,患者经常有心慌不安,面色 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治眩晕秘方(7首)23.1气虚眩晕煎【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 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
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
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
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
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
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
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23.2定眩汤【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
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
每次6g,每日三次(2)痰浊中阻: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眩晕病的一般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不同症状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和气血,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3.疏通经络:中医治疗常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法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
4.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眩晕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等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调整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治疗眩晕病。
常见的一些中药如白术、川芎、当归等,被认为对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
6.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
对于一些特定的眩晕症状,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7.保持情绪稳定:中医治疗眩晕也注重调理患者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保持情绪平稳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病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该首先接受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确保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头晕的中药方剂
治疗头晕的中药方剂头晕是指头部发生不适,症状包括眩晕、头重脚轻、头昏眼花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认为头晕多因气血不足、肝肾虚弱、脑部供血不足等引起,因此中药治疗头晕的方法主要是补气养血,滋肾养肝,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阴补肾、益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
方剂组成:熟地黄30克,山药30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牛膝15克。
将药材煎汤,制成丸剂,每次服用9克,一日三次。
二、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种温补血气、暖胃散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头晕心悸、手脚冰冷等症状。
方剂组成:当归20克,生姜10克,羊肉250克。
将药材和羊肉一起煮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是一种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眼花、头痛、口干舌燥等症状。
方剂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益母草10克,川芎10克。
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四、益智仁饮益智仁饮是一种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等症状。
方剂组成:益智仁12克,麦冬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地15克,玄参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
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五、柿蒂散柿蒂散是一种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口干、便秘等症状。
方剂组成:柿蒂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
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总之,中药方剂治疗头晕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
同时,中药治疗头晕也需要注意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主要是从病因入手,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通常在头部、颈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印堂、足三里等。
3.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黄芪、当归、川芎等,可以改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症状。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性,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常见的饮食调理方法有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其他方法,如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等,以达到调节身体功能,改善眩晕症状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必须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因此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6个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 6个方法眩晕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脑涨、耳鸣恶心、头重脚轻、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重心并摔倒,从而造成不必要伤害。
这种疾病引发原因有很多,一旦出现类似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而言,中医方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以下,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中医治疗眩晕症的常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中药调理药物治疗方法眩晕症在中医治疗中有很多方法,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很多人认为中药治疗见效较快,并且副作用较小。
结合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引发眩晕症的原因无非由风、痰以及虚引起。
这也正印证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所以,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时,需要前往正规的中医医院,找到引发眩晕症的根源,并针对性开几幅中药进行治疗。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控制饮食,杜绝使用辛辣刺激事物,并做好正确的保健措施,从而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避免疾病再次复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针灸、艾灸以及按摩治疗方法针灸、艾灸和按摩是我国传统中医中的精髓和精华。
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社会群众对传统中医手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通过针灸、艾灸以及按摩,能够对患者穴位以及头部经络进行疏通和刺激,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
但是在选择这种治疗方式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中医医院,因为现代社会很多门店打着传统中医名号招摇撞骗,虽然价格实惠,但是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病情加重。
1.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中医治疗强调“调养”,需要患者合理调整生活习惯。
结合以往治疗经验分析,患者产生眩晕症的主要原因,大多来自于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方面。
所以,想要从根源上治疗眩晕症,首先需要患者改善生活陋习,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情况下,保证日常睡眠充足、饮食规律,三餐正常。
同时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
另外,“调养”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改善眩晕症状。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
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
1. 温针、电针疗法
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如眩晕的病人
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
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
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