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习作三《我的发现》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下习作三《我的发现》教案范文大全

苏教版三下习作三《我的发现》教案范文大全
四、当场写作。
1、现在,就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发现的过程,用三五句话将自己发现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照片上的内容,如果你想到了更有意思的发现,也可以换个内容写。
2、学生写作。提醒:身体坐直,注意写字姿势。写完读一读,做到文通字顺。
3、谁来读一读自己的发现?
出示要求:读的同学:语速放慢,读出自己发现时的心情。听的同学:想象画面,捕捉让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
附:
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光彩熠熠 装点得格外精神 蒲公英: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
小降落伞随风飘荡
石榴: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花越来越密,越来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花瓣:像绒布一样,淡淡的清香味呢!
第二篇:苏教版三下《习作6》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运用有力的事实和数据,把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的。
3、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写出来。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1、(老师镜头)欢迎同学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快乐作文。今天我们学习
(课件镜头)习作3《我的发现》。
(老师镜头)有一次我到一个班上课发现同学们坐得非常端正,姿态优美,大家桌子上的学习用具摆放得特别整齐,同学们的每一张笑脸都那么漂亮、可爱。
我和姐姐玩了好久,觉得很累,就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突然我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怪模怪样的虫子。它长着一身弯弯曲曲的外壳,一碰它,外壳就圈成了一团。我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姐姐那个怪虫子是什么,姐姐说是西瓜虫。“西瓜虫?”我惊奇地说,“哪有这种怪名字,不过,它圈起来还真有一点像西瓜。”我半信半疑。直到查了资料才相信。
小黑板、文字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感到困惑,或者是对某些问题缺乏兴趣。

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的发现教案就是一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教学方法。

概念我的发现教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步骤我的发现教案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主题教师需要确定一个主题,例如“环保”,“科技发展”等等。

主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引入主题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引入主题,例如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等。

引入主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步:提出问题教师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问题应该与主题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第四步:组织学生探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式来探究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步:总结归纳学生需要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六步:展示成果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例如制作海报、PPT等等。

展示成果的目的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效果我的发现教案能够达到以下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的发现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的发现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总结我的发现教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观察与发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2. 第二课时:实验与探究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制作简易温度计、观察磁铁的性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科学现象。

3. 第三课时:分析与解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原理、磁铁的极性等。

4. 第四课时: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在观察、实验和分析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第五课时:拓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如制作小风车、探究太阳能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反思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分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科学》2. 实验器材:温度计、磁铁、植物等3. 教学课件:观察与发现、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解释等4. 网络资源:科学实验视频、相关科学知识文章等5. 教学评价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观察与发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我的发现》主题单元,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第一节“探索日常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培养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日常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日常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a. 案例一: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得更快?b. 案例二:为什么放在冰箱里的饮料更凉爽?c. 案例三:为什么煮熟的鸡蛋更容易剥壳?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现象,并尝试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现象,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我的发现》2. 内容:a.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b. 案例一:湿衣服晾晒原理c. 案例二:冰箱冷藏原理d. 案例三:煮熟鸡蛋剥壳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个科学现象,并阐述其原理。

b. 为什么冬天室外的铁器容易生锈?2. 答案:a.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b. 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家庭小实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我的发现》这一单元,该单元主要涉及第一章“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我的发现”。

详细内容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能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实物展示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并提出问题。

2. 探索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观察、记录并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探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互相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我的发现》2. 主要内容: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常见的生活中科学现象观察与发现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并记录一个科学现象,分析其原理。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和发现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提出问题。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发现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整理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发现: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实验和验证: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的现象,如制作天气预测卡片、种植植物等。

3. 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发现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整理和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和现象,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归纳法: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发现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整理和表达。

五、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教师准备:为学生准备简单的实验材料,如植物、天气预测卡片等。

3. 教学场地准备:保证教学场地安全、宽敞,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发现: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 实验与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4. 归纳与总结:学生将发现的现象和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与提升: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我的发现作文教学设计-演示文稿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我的发现作文教学设计-演示文稿

蜻蜓低飞为什么下雨?
• 通常在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湿度相 当高,而在蜻蜓飞翔的时候,一遇 到潮湿的水气,往往会把翅膀沾湿; 此时就是蜻蜓捕捉猎物的好时机, 所以,才会有看见蜻蜓低飞。尽管 蜻蜓的飞翔能力再强,由於沾湿的 身体较重,也就很难像往常般的在 较高处飞,而只能做低空翱翔。
小鸡为何吃石子?
• 鸡除了吃米粒、麦粒之外,还吃一 些小石子、煤灰,这样不但不会影 响鸡的消化,还可以帮助消化,原 来鸡是没有牙齿的,它把食物吃下 去以后,要经过前胃初步加工,一 部分被消化,而大部分被肌胃吸收, 即鸡肫。鸡吃了小石子和煤灰后, 就象人磨麦打到了“磨盘”一样, 将麦粒和米粒磨碎,有利于提高消 化和吸收能力,另外,煤灰等含有 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鸡吃后可 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份。
我发现了乒乓球的秘密
1
•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处处留心,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发现。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正要去打 乒乓球,却发现放在门后的乒乓球不 知什么时候被压瘪了。怎样才可以使 它鼓起来呢?我忙跑去问爸爸:“爸 爸,怎样才可以让被踩瘪的乒乓球鼓 起来呢?”“你学过热胀冷缩的原理 吗?”爸爸反问道。“学过呀!这跟 乒乓球有什么关系?”“你根据热胀 冷缩这个原理做一下实验就明白了。”
童年的发现
3
• 回到家后,我又找来了一只蚂蚁做实验, 将它从高处扔下去,蚂蚁摇摇晃晃地降落 在地上,我仔细一看,它依然毫发无损。 我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带着 疑问,我询问了知识渊博的爸爸,爸爸微 笑着说:“你自己去查查资料呀!”“对 呀!”我急忙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 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蚂蚁的重量轻,当 它从高处落下来时,会随着空气中的风慢 慢降落,所以到达地面时才会安然无恙。
• 问题四:你现在发现了其中的

公开课《我的发现》教案

公开课《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妙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并乐于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准备一些关于生活发现的图片、故事等素材。

2.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自己发现的物品或故事,准备进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活发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分享:让学生依次分享自己带来的发现,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个发现展开讨论,讨论如何关爱和保护身边的事物。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妙,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2. 写一篇关于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和感悟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公开课中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妙的能力。

2. 表达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公开课中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分享。

3. 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评价:评价学生在公开课中对身边事物的关注程度,以及是否具备关爱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自己在公开课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师反思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分享机会,是否对学生的分享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点评。

3.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教案: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2.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
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开始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细节。


励学生发现一些他们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并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2. 引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测一些事物的特点或相关信息。

例如,根据图片中的细节,让学生推测图片所在的场景或时间等。

3. 探究:
分发一些实物或者展示一些有趣的现象,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和发现。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颗苹果,并引导他们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点,并鼓励他们发现苹果表皮上的细微变化或瑕疵等。

4. 分享:
让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鼓励他们用清晰的语言将自
己的观察和想法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发现的过程和经验,强调观察和发现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6. 拓展:
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领域的观察和发现,如自然界、社会环境等。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观察和发现事物的特点和细节,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我的发现》教学设计(苏教版三下)

《我的发现》教学设计(苏教版三下)

永远记录我眼中的精彩——《我的发现》教学设计(苏教版三下)【写什么】我的发现——永远记录我眼中的精彩【怎么写】1.明白自己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写下自己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精彩发现。

2.从范文中明白,写“我的发现”都是一些小事,把看到的小事按照顺序写明白就行。

3.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学用打比方、拟人的写法,把“我的发现”写得有意思。

【为什么写】到写这篇文章之前,三年级的孩子都看了十多年世界,按理说应该有无数个发现可以写下来,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看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用笔写下来,大多数会被遗忘。

像范文《小草中的发现》都是非常小的发现,如果不写成有意思的文章,早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一课时引导写作书写草稿一、速写发现师:按照要求快速回忆,将答案立即写在纸上。

1.今天,你有哪些发现?能写几条写几条。

2.昨天,你有哪些发现?不要说假话,想几条写几条。

3.前天,你有哪些发现?能想出一条就写一条。

4.一个星期前,有哪些发现?仔细想想看,想好了再写。

5.一个月前,有哪些发现?动动脑,使劲地想,肯定能想出一两条来。

6.一年前,有哪些发现?拍拍脑袋,拼命地想,你肯定会高兴地写下自己的发现。

看看自己所写的一条条发现,你发现了什么?解说:通过学生们快速加快自己的发现及思考,他们一定明白,最近几天的发现最多,过去的很多发现想不起来了,而能够想起来的,都是印象深刻的。

而这一条条发现,当然利于下面的习作。

二、小事变大师:大家都有一双眼睛,每天都会发现到很多东西: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了,闯红灯的越来越少了,天越来越热了,小草变绿了,花儿开了,斌斌太脏了,英英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了,自己比昨天聪明了……从同学们刚才所写的发现来看,你们今天、昨天、前天的发现最多。

其实过不了几天,这些发现都会被你们忘记的,因为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发现,好像不值得记在大脑中。

像一星期前、一个月前、一年前的发现,可能因为太有意思了,印象比较深刻。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习作3我的发现讲评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习作3我的发现讲评
四、修改
五、展示优秀习作,激励学生兴趣。
阅读优秀习作,从别人那里吸取“营养”。
在学会评价的同时,并且能够帮助同学修改,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
教学过程
侧记
生提出优点:
词语用得好
观察的事物或现象写得很详细
生提出意见:
标点符号用错
提出错别字
指出病句
指出写得不够具体(比如可以加上想象的内容)
让学生针对小伙伴提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四人小组交流,根据要求小组里评选一篇写得好的文章
1、四人小组交流
2、掌声表扬四人小组里写得最棒的小朋友
3、选一篇文章进行讲评
1)听了他的习作,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2)有没有什么建议?
3)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能和大家说说吗?
三、学习小伙伴互赏、互评
1、找到小伙伴,互提意见
2、同学互评
板书
设计
习作3 我的发现
观察细致
写的具体
教学
后记
此次作文学生选材范围很广,可见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内容写,而且有一点做得很好,都选择了有新意的问题写。题目也是五彩纷呈。大多数同学都文通字顺地把发现过程写出来了。这些都是令我欣喜的地方。但也发现了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把发现的过程写生动、写具体。
师:谁愿意把自己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师:老师还发现很多同学的作文都修改得很不错,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读到这里了。不过,老师有个建议:把我们的这些好的文章,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书,你们说这本书取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在改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个别对于自己习作很有信心的孩子乐于展示自己的习作。课题:习作3Fra bibliotek导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3》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3》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3 我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开展“晒晒我的新发现”活动,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把新奇有趣的发现记入小组循环观察日记,逐步养成留心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2.借助例文,学习小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具体、生动地写下来的。

尝试把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在观察中展开合理想象,把自己感觉新奇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做到文通句顺。

3.重点围绕是否“把自己的发现写得有意思”评价并修改自己的习作,编辑小组“我的新发现”手抄小报,展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开展“晒晒我的新发现”活动,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把新奇有趣的发现记入小组循环观察日记,逐步养成留心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2. 尝试把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在观察中展开合理想象,把自己感觉新奇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做到文通句顺。

难点:把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在观察中展开合理想象,把自己感觉新奇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做到文通句顺。

三、教学评价设计1. 习作指导前,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提前一周进行观察,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积累习作的素材。

2.借助观察记录卡与例文比较,在师生对话中推进学生感受小作者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自己的发现的,学习小作者善于观察并且能展开合理想象的好习惯。

3. 习作后,在自主修改、师生共同修改的基础上,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

同时渗透修改方法,让学生明白修改自己的习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把修改习作落实到实处。

4.开展班级作文编辑活动,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习作,注重推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组织开展“晒晒我的新发现”观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卡,提前一周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

可以走进树林、草丛、花园、麦田……,把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在观察记录表上,还可以画出自己的观察发现。

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循环日记本,循环使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新发现,并利用早读进行交流。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3 我的发现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3 我的发现

习作教学:《我的发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提示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为:1、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

2、通过例文,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力求有新的发现。

3、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写出来。

二、教学流程第一板块:激趣导入1、(老师镜头)欢迎同学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快乐作文。

今天我们学习(课件镜头)习作3《我的发现》。

(老师镜头)有一次我到一个班上课发现同学们坐得非常端正,姿态优美,大家桌子上的学习用具摆放得特别整齐,同学们的每一张笑脸都那么漂亮、可爱。

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比如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坐在课堂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只要你用心去仔细观察,都会可能跟昨天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

上一次老师布置你们用一周的时间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并且要把发现的东西记在本子上。

下面请把你发现的东西说给同学们听听,比一比,谁发现的东西最多。

第二板块:学习例文1、(老师镜头)刘常宁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春天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跟平常不一样的地方,他很惊讶、惊喜,他看到什么了呢?2、(课件镜头)(例文)请你们去读一读,用笔画出刘常宁发现的东西。

3、(老师镜头)刘常宁同学先发现了什么?跟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

(课件镜头)(画出红线)那刘常宁怎么知道蚂蚁是造新家呢?原来他发现洞口有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像细细的沙。

你看他善于发现,观察得多仔细呀。

接着他又发现什么了呢?(师读)你看他抓住周围的信息善于想象。

4、(老师镜头)下面请同学们把例文连起来读一读,看看刘常宁同学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些新的东西的?(课件镜头)春天,因为是春天,所以他想到蚂蚁是在造新家,因为是春天,所以他看到甲虫的两根须在不停地动着,想到它是在接受春天的信息。

(老师镜头)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像刘常宁同学这样,用心观察,用心发现,用心去思考,那你就会经常有新的发现。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1)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1)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我的发现》这一主题,该主题对应的教材章节为第三章“探索与发现”。

具体内容包括: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难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观察记录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如水中的硬币、浮在水面上的针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观察方法介绍: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比较法、分类法、联想法等。

(2)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讲解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如光的折射、静电现象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方法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分析其特点,并尝试解答“为什么这些植物会开花?”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观察方法:比较法、分类法、联想法等。

2. 生活科学现象:光的折射、静电现象等。

3. 作业布置:观察身边的植物,解答相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2)为什么有的植物先开花后长叶?2. 答案:(1)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叶绿素吸收了阳光中的红、蓝光,反射出绿色光。

(2)有的植物先开花后长叶,是为了在生长初期吸引昆虫传粉,提高繁殖成功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解决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观察不仔细、分析问题不够深入的问题。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

2. 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3.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等。

4. 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植物、显微镜等。

3. 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笔记本等。

4. 小组讨论区:设置合适的环境,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提出相关问题。

3. 实验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我的发现》教案_5

《我的发现》教案_5

《我的发现》教案《我的发现》教案1设计理念: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静电现象在冬季是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有关静电的现象。

作为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操作,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再次试验各种方法得出结论,并记录下操作结果,最后鼓励幼儿多观察,勤思考。

活动目标: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摩擦产生的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

2.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并尝试记录实验结果,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活动重难点:本节活动不是要求幼儿认识静电,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物体摩擦产生的神奇魔力,从而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

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发幼儿思考师:冬天来了,天空上飘下了美丽的雪花!(教师边说边抛洒小纸片)小朋友,想不想把小雪花拣起来玩啊?师:可是,小雪花很害羞,一碰到我们的手,就化成水了。

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我们不用手,就能拿起这些小雪花呢?你们桌上有些东西,可以用它们试一试。

二、幼儿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木棒、木头筷子、塑料筷子、纸棒、塑料梳子、木头梳子、小铁棒等)一一试验,看能否成功。

三、做各种物品摩擦毛衣产生的现象师:看这里,老师手里面有一把尺子(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在表格中画一把尺子),老师用尺子能不能拿起小雪花呢?(不能)师:真的吗?看看老师的魔法:神奇一擦,芝麻开花。

(在毛衣上擦)再用尺子去吸引小纸屑,看看有什么变化?幼儿观察师:小纸屑被吸引过来了,小朋友,轻轻一擦,神奇不神奇啊?(在黑板上做记录演示行的表示法)(神奇)师:塑料尺只要我们往身上的毛衣上一擦,它好像就突然具有了神奇的魔力一样,能吸引起小纸屑,真是很有意思。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我发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索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重点:探索与发现的基本方法,以及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的实践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多媒体设备、教学PPT。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科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探索与发现方法,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3.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和例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的发现》2. 主要内容:探索与发现: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发现探索的方法:观察与实验、思考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你周围的环境,找出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一个科学原理。

2. 答案:(1)例如: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蚂蚁的社群行为和分工合作。

(2)例如:验证“摩擦起电”现象,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和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教案:我的发现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发现的意义和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发现。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呈现发现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发现的理解和观点。

二、新知输入(10分钟)1.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教师通过讲解发现的过程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小组探索(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积极提问、发现和总结。

3.教师给予适量的指导和辅助,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和现象。

四、展示和交流(10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发现结果和总结。

2.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发现的兴趣。

五、归纳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和总结进行归纳和概括。

2.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或在课外时间继续观察和实践,发现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2.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日记,培养学生记录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索中,提出了许多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式,发现了很多规律和现象。

学生们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启发,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同时,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发现
一、课前暖场:
1、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名字叫“找不同”。

2、我们每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用它来发现【板贴:发现】周围的世界。

看看今
天的课堂,你有怎样的发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精神饱满,面带笑容,真好!二拓展思路,丰富素材:
1、春天到了,我们石小的校园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发现了吗?就让我们跟随同学们去
看一看吧!(播放视频)
2、你瞧,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这么多有趣的发现呢!上周,老师布置同学们去观察
周围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发现拍下来或者画下来,把你们的发现都拿出来吧!你想知道其他人都有什么发现吗?等会儿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每人轮流用1句话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2)认真聆听同学发言,评出小组内最有趣,最与众不同的发现。

4、小组代表介绍。

(实物投影:照片学生介绍)
5、我们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啊?老师画学习地图。

* 动物植物人……
6、师总结:你瞧,我们周围的生活多么丰富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可写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三、把一句话写成一段话
板块一写具体
1、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了这两个小家伙(贴:蚂蚁甲虫的图片)并将他的发现写在了作文本
上。

2、读,你觉得他写得具体吗?你有没有问题想问问他?
(根据学生的提问补充脑图板书:哪儿?什么样?干什么?)
3、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作者改过后的习作吧!你们刚才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4、以后,当我们写不具体的时候,就可以像刚才那样问自己几个问题!谁愿意试一试!(先
请学生自己问,然后请同学补充问)
师总结:你问题提得越多,观察就越仔细,内容也就越具体。

(板书:具体【红】)
板块二写生动
(万一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就已经说到要写心情,那么就直接问:刚才有同学提到可以写出
自己发现时的心情,你看看这篇例文中有么有写到?)
1、再来看这篇习作,有没有你喜欢的词句,给我们读一读。

(* 点评:这里写得好,是因为——板书:想象【红】)
2、师补充:我特别喜欢这段话中的“拨开”和“惊喜”,你知道为什么吗?
(* 你瞧,“拨”字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个“发现”的“发”,只要你动动手就能有让你惊喜
的发现。


3、你在发现的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能和我们说说你发现时的心情吗?)
总结:展开丰富的想象,关注自己的心情,都会让你的习作变得生动!
四、当场写作。

1、现在,就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发现的过程,用三五句话将自己发现的内容写下来。

可以写照片上的内容,如果你想到了更有意思的发现,也可以换个内容写。

2、学生写作。

提醒:身体坐直,注意写字姿势。

写完读一读,做到文通字顺。

3、谁来读一读自己的发现?
出示要求:读的同学:语速放慢,读出自己发现时的心情。

听的同学:想象画面,捕捉让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

4、师生点评:具体:发现多角度(看、闻、听、摸)
生动: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语气词标点符号)
把xx想象成xx,真的很形象。

(想象)
5、发现书。

俞老师准备了一本书,名字就是“我的发现”,里面收录着老师写的一篇发现,还将收录全班每一位小朋友的发现。

回去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书,如果你喜欢哪位同学的发现,就给他涂上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五角星最多的那位同学可以到俞老师这儿领取一份神秘礼物。

附:
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

光彩熠熠装点得格外精神
蒲公英: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小降落伞随风飘荡
石榴: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花越来越密,越来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

花瓣:像绒布一样,淡淡的清香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