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磷光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分子发光光谱法

分子发光光谱法

内转换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 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 跃回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 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移能 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 猝灭”。
系间跨越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 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 耦合进行。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
一般地,随温度降低,溶液中荧光物质的量子效率和荧光强
度将增大,并伴随光谱的蓝移。温度增加,碰撞频率增加, 使外转换的去激发几率增加。
(3) pH的影响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如苯胺:在pH 5-12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有荧光。
pH< 5时以苯胺阳离子形式存在,无荧光
ex em
(3)可变波长同步扫描荧光法:使两单色器在扫描过程中以 不同的速率同时进行扫描,即波长可变。
同步扫描荧光法的特点:
优点:
(1)使光谱简化; (2)使谱带窄化;
(3)减小光谱的重叠现象;
(4)减小散射光的影响。
例如:采用同步扫描技 术检测如图萘、蒽、菲 、芘混合物,可简化光 谱,减少光谱重叠,提 高分辨率。 缺点: 因为同步扫描荧光损失了 其它光谱带所含的信息, 对光谱学的研究不利。
比较法:
在线性范围内,测定标样和试样的荧光强度,直接
比较。
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可采用直接测定法或间接测定(荧光猝灭)法
1、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与有机试剂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定;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荧光和磷光是物质光致发光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它们可以被用来检测材料的性质、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以及在科学研究和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荧光的基本原理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

当某些物质被激发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在吸收后发射光子。

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M +hυ(excited state) → M* → M + hυ(emission) 。

其中M为物质,hυ为光子,excited state和emission分别表示激发态和发射态。

荧光在荧光检测和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它可以用于探测药物、发现病毒、细菌和细胞,以及跟踪DNA和RNA等生物大分子。

荧光还有广泛的应用,如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等。

二、磷光的基本原理磷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与荧光相似。

它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M + hυ(excited state) → M* → M + hυ(emission) 。

在此过程中,“excited state”可以分为单重态和三重态。

单重态和三重态分别对应于分子的不同电子的自旋状态。

在很多情况下,荧光和磷光都可以同时存在。

磷光通常比荧光持久,因为在它的发生过程中,光子被释放的能量不是来自分子的振动能,而是来自分子的旋转能。

在这种情况下,分子释放出的能量被分散到周围的基体中,而不是以光子的形式释放。

因此,磷光可以从几纳秒持续到数百微秒。

三、荧光和磷光的应用荧光和磷光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材料科学到医学和环境科学。

在材料科学中,荧光和磷光被广泛用于表面分析、光辐射测量和固体物性等方面。

在医学中,荧光和磷光能够帮助识别肿瘤和病原体,优化药物筛选和治疗方法。

在环境科学中,荧光和磷光可以用于监测水体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的分布和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荧光和磷光的应用通常需要结合化学、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例如,荧光和磷光分析需要分析样品中的存在物种和激发条件,并根据荧光和磷光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和荧光染料。

荧光和磷光

荧光和磷光

荧光和磷光荧光和磷光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光学现象。

这对现象都是由光子和原子因素造成的,荧光源可以是天然现象,也可以是人造的,而磷光则主要是人工合成的。

两种光学现象有着不同的来源和用途,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类似之处。

荧光是紫外线照射物体表面后释放的可见光,是一种自发辐射现象,可以使物体显得特别耀眼。

它的主要原理是激发态经过一段时间,从激发态向某一较低能态转变,释放出可见光。

像耀斑、流星、火星、月牙等天然现象都能够产生荧光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有机荧光染料等进行人工合成。

此外,荧光还广泛用于衣服上的发光图案,常用的物质有荧光染料和发光粉,可以使衣服发出荧光,从而增添色彩和魅力。

磷光则是微小的化学物质由于能够激发而发出的放射性光,主要由磷原子放射出来。

它是一种计划激发态,只有在做精确控制的情况下,原子才能被激发,并发出有节律的可见光。

磷光主要用于生物学检测,如蛋白质、抗原、抗体等检测,还可以用于全息成像、光照明和能量转换等领域。

荧光和磷光的共性有:首先,它们都需要能够激发原子,以及原子经历一段时间后才能释放出特定的可见光。

其次,它们均可以适用于光学仪器和设备,提升其精度和灵敏度,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研究宇宙构成。

最后,它们都能够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使人们觉得惊叹不已。

在总结荧光和磷光的特点之后,不难看出,它们的独特性质给科学家和大众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感受,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种使得物体发出可见光的光学现象。

此外,它们也为研究宇宙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在光子学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无论是荧光还是磷光,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扩大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大的宇宙,探索一个新的世界。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1.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荧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至电子激发态,然后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最后跃迁回基态时发射的光激发态振动弛豫内转换振动弛豫发射荧光S磷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至电子激发态,然后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和系间窜越到了第一激发三重态,最后回到基态时发射的光激发态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振动弛豫S发射荧光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概念,有何异同(1)激发光谱:固定发射光的波长,测量激发光的波长与发射光强度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激发波长)(2)发射光谱:固定激发波的波长,测定发射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的关系(选择最佳发射波长)同:都是给样品能量使之发光测量发光强度异:控制的变量不同。

3.化合物荧光与结构的关系a.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b.具有合适的结构如:大的共轭π键、刚性平面结构、最低的单重电子激发态为S1 为π * π型、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4.荧光量子产率、荧光猝灭、系间跨越、振动弛豫A.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

B.荧光猝灭:指荧光物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导致荧光强度下降的现象,荧光猝灭分为静态猝灭、动态猝灭等。

C.系间跨越: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分子由激发单重态跨越到激发三重态。

D.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异热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地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时间为10-12s5.实时定量PCR与普通PCR的区别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1],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起点检测,实现了每一轮循环均检测一次荧光信号的强度,并记录在之中,通过对每个Ct值的计算,根据获得定量结果。

荧光磷光基本原理

荧光磷光基本原理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
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
图 2 ,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
‘ 2
>
2
>
1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 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荧光和磷光解析

荧光和磷光解析

一、基本原理
(1)螯合物中配位体的发光
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但由于不是刚性结构, 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因而不发生荧光。若这些化合物和金 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随着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的增大, 常会发生荧光。
如8-羟基喹啉本身有很弱的荧光,但 其金属螯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
一、基本原理
(2)螯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特征荧光 这类发光过程通常是螯合物首先通过配位体的跃迁激发, 接着配位体把能量转给金属离子,导致dd 跃迁和ff 跃迁, 最终发射的是d*d跃迁和f *f 跃迁光谱。
一、基本原理
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 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 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一、基本原理
1.2 激发态分子退激 辐射跃迁方式 无辐射跃迁方式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 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 (EC)等
一、基本原理
(3)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S2
S1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一、基本原理
(3)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由基态激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 级形成的。其形状决定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 振动能级的分布 情况。
激发波长的选择与发射波长的判断
一、基本原理
2.3 荧光发射光谱的普遍特性: (1)Stokes位移 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称为Stokes位移。这是由于受激分子通过振动弛豫而失去能 量,也由于溶液中溶剂分子与受激分子的碰撞,也会有能量 的损失。因此,在激发和发射之间产生了能量损失。

荧光基本原理

荧光基本原理
态对称 性被破坏,因此在优选计算开始的时候就将 基态几何结构做稍微的扰动,将对称性破坏 这一步又分为两个小步,第一步是首先做基态计算,在PCM输入部 分指定NonEq=write。第二步是实际的特定态的计算,需要用 NonEq=read读取非平衡溶剂化的必要信息。 第三步实际上分成两步: 1、第一小步是基于基态的平衡结构准备基态非平衡溶剂(因为溶质 吸收了光子跃迁到激发态的过程太快,溶剂没有跟上变化,因此溶剂 仍然是基态时的状态,但需要用到非平衡方式考虑溶剂) 2、第二小步是基于上一小步准备的基态非平衡溶剂计算基态平衡结 构的激发态的能量(也就是考虑了基态的非平衡溶剂对激发态能量的 影响)。 这个能量减去在第一大步中使用平衡溶剂得到的基态平衡结构能量, 差值就对应了紫外特征吸收的能量,经过转换可以得到吸收波长。
经过这套精确考虑溶剂效应的计算之后,你不可能只从一个输 出文件中就能读出你需要的激发或者发射光谱。 而是需要从第一步和第三步读出的能量差值手工计算得到特征 吸收波长(紫外); 从第六步和第七步读出的能量差值手工计算得到特征发射波长 (荧光)。 如果只从读第二步的结果作为紫外光谱,只读第四步的结果作 为荧光光谱,那么你就还没有领会到为什么要用非平衡溶剂处 理顺势的激发及发射过程。
发射荧光光子数
吸收光子数
nF kF n A k F ki
i
kF荧光过程速率常数, 由物质粒子本身决定
吸收强度越大,被激发到高能级的粒子数越多,则向下跃 迁产生的荧光越强
吸收光谱 强度 强度
荧光光谱
波长
波长
第一步是基态的结构优化和频率,得到一个 1.chk 第二步是垂直激发的TD-DFT计算,用第一步的 1.chk 文件得到一个新的 2.chk 第三步是垂直激发的特定态溶剂化。 第四步激发态几何结构优化计算,用第二步的 2.chk 文件得到一个新的 4.chk 第五步激发态几何结构频率光谱,用第四步的 4.chk 文件得到一个新的 5.chk 第六步

荧光和磷光

荧光和磷光

第七章分子发光分析一.教学内容1.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光谱的产生、各种光谱的特征、光谱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等)2.荧光和磷光仪器3.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大致应用4.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发光类型、仪器及大致应用二.重点与难点1.分子的去激发过程及荧光、磷光的发射2.荧光、磷光的发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各种光谱的特征、区别与联系4.荧光(磷光)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及影响因素三.教学要求1.基本掌握荧光和磷光发射的原理及与物质结构的关系2.了解各种光谱的绘制方法、特征与联系3.掌握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影响因素及适应性4.掌握荧光、磷光仪器的组件、工作流程及异同点5.基本了解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发光类型、仪器、特点及大致应用6.了解荧光、磷光分析的大致应用第一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一、基本原理(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在电磁辐射基础中,已经简单地讨论过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这里将根据分子结构理论,将进一步讨论。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

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荧光磷光tadf发光原理

荧光磷光tadf发光原理

荧光磷光tadf发光原理英文回答:The principle of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in TADF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TADF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excitons (electron-hole pairs) generated in the organic molecules can undergo intersystem crossing (ISC) from the excited singlet state to the excited triplet state, followed by reverse ISC from the excited triplet state back to the excited singlet state. This process is known as 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 During RISC, the excitons can emit light, resulting in fluorescence or phosphorescence.In TADF materials, the energy gap between the singlet and triplet states is small, allowing for efficient ISC and RISC processes. This means that both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ons can contribute to the emission of light. When an electric current is applied to a TADF material, electrons and holes are injected into the organic molecules, creatingexcitons. These excitons can undergo ISC and RISC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emission of light.One example of a TADF material is TADF emitter TADF-1, which consists of a donor and an acceptor unit connected by a conjugated bridge. When an electric current is applied to TADF-1, the donor unit donates an electron to the acceptor unit, creating an exciton. This exciton can undergo ISC and RISC processes, resulting in the emission of light. The emission color of TADF-1 can be tuned by modifying thedonor and acceptor units, allow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DF materials with various emission colors.中文回答:荧光磷光TADF(热激活延迟荧光)的发光原理可以如下解释。

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磷光机理和各自优点

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磷光机理和各自优点

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磷光机理和各自优点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和磷光是三种不同的发光机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点。

以下是对这三种机理的详细介绍:1. 荧光:定义:荧光是一种常见的发光现象,发生在某些物质吸收光能后。

当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到某些物质上时,物质内部的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释放出光子,产生荧光。

优点:荧光材料具有高亮度、低能耗、长寿命等优点,因此在显示器、照明、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荧光材料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和标记技术进行定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调性。

2. 热激活延迟荧光:定义: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是一种特殊的荧光现象,发生在某些具有较低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隙的有机分子中。

这些分子在受到光激发后,能够将部分激发能以热量形式散失,避免非辐射衰减,从而提高荧光量子效率。

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或光照射条件才能激发,但一旦激发,它们可以持续发出亮丽的荧光。

优点:TADF材料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低成本、易于合成等优点。

此外,TADF材料在蓝光和绿光区域的发射光谱较窄,有利于实现高色纯度和高显色指数的照明和显示应用。

由于这些优点,TADF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磷光:定义:磷光是一种长寿命的发光现象,发生在某些具有多重最低激发态的物质中。

当这些物质受到光激发后,电子通过不同的能级跃迁进入不同的激发态,然后通过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返回到基态,释放出磷光。

磷光的寿命通常较长,可以达到毫秒级别,因此可以用于时间分辨实验和生物成像等应用。

优点:磷光材料具有高亮度和长寿命等优点,因此在显示器、生物成像和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磷光材料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掺杂技术进行定制,实现高性能和多功能的应用。

由于磷光材料在长波长区域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发射能力,因此它们在红外光谱区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综上所述,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和磷光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点,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磷光的产生原理

磷光的产生原理

磷光的产生原理磷光是指当物质受到激发后,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时所发出的可见光。

磷光的产生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激发、激发态的存在和从激发态返回基态。

首先,磷光的产生需要通过激发。

当物质受到能量的输入,其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

这种激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电子激发、光子激发、粒子激发等。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通过外加能量(如电磁辐射)使得物质受到激发。

其次,在激发态可以存在较长时间的情况下,磷光就能够发生。

当物质处于激发态时,其内部的能级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能量的激发态。

在这些激发态中,存在着与基态不同的电子布居状态。

由于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存在能量差,使得激发态具有较长的寿命,从而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这种能够存在较长时间的激发态是实现磷光的关键。

最后,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是产生磷光的最后一步。

当激发态发生能量差距足够大的跃迁,电子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就会释放出能量并发出磷光。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自发辐射。

由于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异,释放出的光子具有特定的波长,从而产生了独特的磷光颜色。

总结起来,磷光的产生原理可以归结为:物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形成激发态,激发态通过自发辐射返回基态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子,形成磷光。

磷光的产生原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在照明方面,无论是荧光灯、荧光屏还是LED背光灯,都是基于磷光的原理。

通过在荧光体中加入特定的磷光粉,激发其发光,实现光源照明。

此外,在材料研究中,也可以利用磷光来研究物质能级结构、电子布居状态和发光机理等。

另外,磷光还被应用在生物标记、红外探测等领域。

总之,磷光的产生原理是物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并发射出可见光的过程。

这一原理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荧光和磷光

荧光和磷光

S2
S1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荧光
一、基本原理
系间窜跃
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例如S1→T1就是一种系间窜 跃。通常,发生系间窜跃时 ,电子由S1的较低振动能级 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 。有时,通过热激发,有可 能发生T1→S1,然后由S1发 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光 的机理。
系间窜跃
在极稀的溶液中,当lc0.05时 If =2.3 I0 lc
当入射光强度I0 和l一定时,上式为: If = K c
较浓溶液,由于猝灭现象和自吸收等原因, 使荧光强度和浓度不呈线性关系
一、基本原理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① 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荧光光谱是激发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 态中各不同能级形成的。所以荧光光谱的形状决定于基态中各 振动能级的分布情况。
基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和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 情况是类似的。 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吸收光谱的形状极为 相似。
由基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 第一电子激发态各个振动能级的 吸收过程中,振动能级越高,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越大, 即激发所需的能量越高,所以吸收峰的波长越短。反之,由
在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形式的无辐射跃 迁,损失能量,所以它们的最大发射波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 ,以磷光波长的移动最多,而且它的强度也相对较弱。
激发波长的选择与发射波长的判断
一、基本原理
2.3 荧光发射光谱的普遍特性:
(1)Stokes位移
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称为Stokes位移。这是由于受激分子通过振动弛豫而失去能 量,也由于溶液中溶剂分子与受激分子的碰撞,也会有能量 的损失。因此,在激发和发射之间产生了能量损失。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原理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原理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原理
荧光是一种不发光的物质在受到紫外光、可见光或者其他射
线照射后,其内部的化学键会断裂,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在重
新结合时就会发出光。

荧光是一种很容易发光的物质,在一些适
当的条件下,这种物质可以发出很强的光。

所以磷光的强度远比
荧光强。

这种现象叫做磷光效应。

我们用荧光粉来做实验,就会看到荧光粉发出一束很强的绿光。

在磷光粉中加入适量的荧光粉就会产生荧光。

人们利用磷光光谱可以进行能量转换,用磷光粉来做光源时,发出的是绿光。

当把磷光粉和其他物质混合时就会产生出红光。

人们还利用磷光光谱可以检测到生物分子内电子转移及离子
对之间的交换等过程,如DNA分子中含有的电子转移、DNA复制
时的离子交换等过程都可以用磷光光谱来检测。

同时利用磷光粉
还可以用来做激光材料,例如用它做激光器时,就可以发出很强
的绿光和红光。

—— 1 —1 —。

磷光 荧光 发光效率

磷光 荧光 发光效率

磷光荧光发光效率
磷光、荧光和发光效率是描述物质在受激辐射下发出光的性能的指标。

磷光是指物质在受到紫外线或其他电磁辐射激发后,发出长波长的可见光。

其机制是物质在激发能量后,电子跃迁到较低能级上,然后释放出激发能量。

磷光通常是一种持久性的、发光时间较长的发光方式。

荧光是指物质在短暂激发后,立即发出光的现象。

其机制是物质在激发能量后,电子处于高能级上,在极短时间内通过非辐射跃迁回到基态时发出光。

荧光发光时间较短,常常在激发光源移除后即熄灭。

发光效率是指物质在受激辐射下转化为光能的效率。

光源的发光效率越高,表示其能够更有效地将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

发光效率受到物质的特性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如材料的能带结构、载流子的寿命和浓度、外部温度等。

高发光效率的光源能够提供更大的光输出功率,同时减少能量的浪费。

第七章 分子发光-荧光与磷光

第七章 分子发光-荧光与磷光

x x2 x3 x4 xn ex 1 1! 2! 3! 4! n!
( 2.30 ε bC )2 ( 2.30 ε bC )3 ( 2.30 ε bC )4 I F I 0 ( 2.30 ε bC ) 2! 3! 4!
荧光
斯托克斯荧光(Stokes): λex < λem 反斯托克斯荧光 (Antistokes):λex > λem 共振荧光(Resonance): λex = λem
分子的活化与去活化
振动弛豫
S2
内转移 荧光
反系间 窜跃
系间 窜跃
1. 辐射跃迁的类型 共振荧光:10-12 sec 荧 光:10-8 sec 磷 光:1~10-4 sec 迟滞荧光:102~10-4 sec 2. 无辐射跃迁的类型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预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率 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激 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

简述荧光与磷光的产生原理及应用

简述荧光与磷光的产生原理及应用

简述荧光与磷光的产生原理及应用,并说明有机物结构是如何影响荧光的。

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其中的电子从基态(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

处于各激发态的电子通过振动驰豫、内转移等无辐射跃迁过程回到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然后再由这个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到基态时,发出荧光。

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

荧光主要用于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荧光测定,照明,印刷防伪技术,生化和医药方面等。

磷光分析主要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如石油产品、多环芳烃、农药、药物等方面。

有机物结构对荧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跃迁类型:相对于n→π*跃迁,π→π* 跃迁能发出较强的荧光(较大的量子产率)。

(2)共轭效应: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荧光效率一般也将增大。

(3) 刚性平面结构: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4)取代基效应:给电子基团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团,会减弱甚至会猝灭荧光;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取代基的空间障碍对荧光也有影响;立体异构现象对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电镜题目1、从电子显微镜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答:形貌、高分辨像、电子衍射图象、X射线能谱分析.2、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有何不同?它们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样品?答:TEM采用透过薄样品的电子束成像来显示样品内部组织形态与结构,可同时观察微观组织形态及分析材料的结构与成分;而SEM利用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激发出来的代表样品表面特征的信号成像,可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及做成分分析、成分分布. TEM适用于薄样品,SEM适用于厚样品.3、为取高分辨真实像的TEM相片,制备试样应主意哪些问题?答:TEM的试样制备是获取高分辨率真实像的前提,为了避免或减少电子穿透试样时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少色差,试样要制作得足够薄,一般需小于100 nm ;但又要尽可能保持试样原来状态.。

荧光磷光基本原理

荧光磷光基本原理

荧光磷光基本原理荧光磷光是一种发光现象,它是由于物质在受到能量激发后,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释放出的能量而产生的。

荧光磷光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级结构。

原子或分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这些能级之间有一定的能量差。

在基态(最低能级)下,电子处于最低的能级上,当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跃迁到一个更高的能级上。

第二,激发过程。

能够使电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能量可以来自于吸收光子、电子碰撞、热激发等。

其中,吸收光子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当物质吸收光子能量时,能量被传递给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使其处于激发态。

第三,发射过程。

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处于激发态,但这种激发态并不稳定,电子会很快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上。

这个能级通常称为激发态能级。

电子从激发态返回到基础态时,会释放出一个光子,这个光子的能量等于电子跃迁前后的能级差。

第四,能级跃迁。

能级跃迁可以是无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

辐射跃迁是指电子通过释放光子的方式跃迁到较低的能级上。

而无辐射跃迁是指电子通过其他方式,如振动、晶格等,来失去能量并跃迁到较低的能级上,这个过程中不会释放光子。

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区别在于激发态的寿命。

荧光是指电子跃迁到一个较低的激发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返回到基态。

因此,荧光的寿命通常在纳秒数量级。

而磷光是指电子跃迁到一个较低的激发态,然后在更长的时间内才返回到基态,因此磷光的寿命通常在微秒至毫秒数量级。

荧光磷光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发光二极管(LED)等。

通过调控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过程,可以实现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发光效果。

荧光和磷光的种类繁多,包括有机分子、无机晶体、半导体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发光原理和特性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发光原理和过程是相通的。

总之,荧光磷光是物质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释放出的能量,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光子。

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区别在于激发态的寿命,荧光的寿命较短,磷光的寿命较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 强度最大;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
最大激发波长), 化合物
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I或III)。
内转换 S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S1
能 量 吸 收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 s。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 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 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迁也然。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Leabharlann 200250300
350
400
450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500 nm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2
,l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l ‘2 )。
c.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 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镜像规则的解释
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 与第一激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 分布类似; 基态上的 零振动能级与 第一激发态的 二振动能级之 间的跃迁几率 最大,相反跃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620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 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 图l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2.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1)跃迁类型:*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 常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 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 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4)取代基效应:芳环 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 强。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荧光(磷光):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如何选择?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 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l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 l ‘2 > l 2 > l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 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S0→T1 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见能级图);进入的 几率小;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预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率增加。
3. 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内滤光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
的荧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5.溶液荧光的猝灭
碰撞猝灭; 氧的熄灭作用等。
第一节 分子荧光与磷光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一、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由分子结构理论,主要讨论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 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