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文件全(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基础教案设计
02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 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 能,提高其社会适应能
力。
0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 心理机制,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与重点
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众行 为、服从行为、攻击行为等。
社会认知过程:印象形成、归因 理论、社会记忆等。
05
04
03
01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群体决策、领导力培养、跨 文化交流等。
态度对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二 者之间并非完全对应,还需考虑其他 因素的影响。
态度形成
受个人经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 多种因素影响,经过认知、情感、行 为等过程逐渐形成。
态度与行为关系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行为改变等方 式来改变个体的态度,但改变过程可 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
04
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02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 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 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特点
社会心理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 、实证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它采 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 察、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 体,研究他们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 理和行为。
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
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获 得正确的信息而采取从众行为;规范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而采取从众行为。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和个体特征等。群 体规模越大,个体越容易从众;群体一致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从众;群体凝聚力 越强,个体越容易从众;个体特征如自信心、自尊心等也会影响从众行为。
大学四年级社会心理学教案
大学四年级社会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3. 掌握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4. 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4. 社会情感和情绪调节;5. 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6.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2. 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进行介绍;3. 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二课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2.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3.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挑战。
第三课时: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1. 解释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概念;2. 探讨认知偏差和认知失调等社会认知现象;3. 分析社会知觉中的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等内容。
第四课时:社会情感和情绪调节1. 阐述社会情感和情绪调节的基本概念;2. 探讨情绪传播和情绪调节的机制;3. 分析社会情感和情绪调节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第五课时: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1. 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 解析社会影响力的来源和机制;3. 探讨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心理学机制。
第六课时: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介绍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组织、医学等领域的应用;2. 分析社会心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等)占30%;2. 期中考试占40%;3. 学期论文撰写和报告占30%。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适用专业: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4、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定义和构成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量表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测量法(四)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定义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定义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的定义和类型社会促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社会抑制的定义和原因4、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定义和表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五)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的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3、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职场关系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技巧(六)社会行为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七)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2、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3、营销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消费者行为与广告宣传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4、健康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杨彬讲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在20 世纪初相互靠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新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 不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学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化❖研究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等❖社会角色的形成研究人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认知,又叫人际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又叫自我认知❖归因问题,研究人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研究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吸引:如喜欢、爱恋等❖人际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如合作、竞争、模仿等研究个人行为❖包括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从众、顺从、服从等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转变❖社会态度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改变的条件及过程研究团体心理❖团体和成员的关系❖团体领导人❖团体一般心理:模仿、流行、流言、暗示、竞赛研究社会心理差异❖团体差异、文化差异❖比如东西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的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在社会团体影响下发生、发展和变化❖三、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社会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阐释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最高原则❖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系统论的原则❖矛盾发展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它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在不进行干预被观察者的情况下, 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研究者需预先明确目的和要求,设计好的观察程序, 作好记录, 方法很多:笔记、录音、录象等技术都可以使用❖一般观察法;指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2024鲜版
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都研究社会现象,但社会学更侧重于 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关 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 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关注同一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在社会 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21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的概念
是一种强烈的、浪漫的、具有排他性的感情,通常 涉及对另一个人的深厚情感和性吸引力。
婚姻的概念
是一种法律和社会制度,规定了两个人之间的权利 和义务,通常涉及经济、情感和社会方面的联系。
2024/3/28
爱情的发展阶段
包括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和制度化等阶段。
家庭的概念
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 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具有 生育、抚养、赡养、教育和社会化等功能。
3
减少社会认知偏差的方法 如增加对认知对象的了解、保持开放心态、多角 度思考等。
2024/3/28
9
印象形成与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的概念
指个体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形成整体评价的过 程。
刻板印象的定义
指对某一群体或个体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 念或看法。
ABCD
2024/3/28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包括外表、非言语行为、言语表达等。
社会认知与个体认知的差 异
社会认知强调认知对象的社会属性,如他人的 身份、地位、角色等,而个体认知则更关注认 知对象的物理属性。
8
社会认知的偏差与影响因素
2024版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角色定型与刻板印象
角色定型的表现与影响
角色定型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固定 化认知和期望,如性别、职业等角色 的刻板印象。这种定型可能导致对个 体的误解和歧视,限制个体的自由和 发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破除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基于有限的信息 和片面的经验,因此具有不准确性和 误导性。为破除刻板印象,需要增加 对多元群体的了解和接触,促进不同 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色转变与适应过程
角色转变的动因与过程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经历不同的角色转变,如职业变动、家庭地位变化等。这些转 变通常由内部动机或外部压力驱动,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
角色适应的挑战与策略
角色转变可能带来适应上的挑战,如新角色的期望与原有角色的冲突、新环境中的 不适应等。为应对这些挑战,个体可以采取积极应对、寻求支持、调整期望等策略。
角色转变 领导者应根据组织发展和团队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 定位,从单纯的管理者向领导者、协调者和创新者等多重 角色转变。
领导力提升 领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和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
激励与引导 领导者应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通过合理的激励和引导措 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组织目标的实 现。
角色过度占据时间和精力。
05
社会角色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角色定位
01
根据组织目标和结构,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包括职位、
职责和权力范围。
职责划分
02
将组织任务划分为不同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职责
范围和工作要求。
角色期望
03
成员应了解并符合组织、团队和领导对其角色的期望,以实现
社会心理教案
社会心理教案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了解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以及应对社交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观念、偏见和态度的形成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的原理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群体行为对于教师来说很有帮助,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互动和学习。
教师可以运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学习,并解决群体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三、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常常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决策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社会影响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并教授他们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应对他人的影响。
四、解决冲突社会心理学知识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解决冲突的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和谐的社交环境。
五、培养情商情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情商是指个体在情感、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情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技巧,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结论:社会心理学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交问题,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
通过教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群体行为能力和解决冲突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1.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3).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 Pearson.2. Baron, R. A., & Branscombe, N. R. (2014). Social psychology (13th ed.). Pearson.3. Myers, D. G., & Twenge, J. M. (2017). Social psychology (12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社会心理学教案
0102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群体心理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0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0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0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表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导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群体心理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多个主题和子主题。
时间表本课程共36学时,每周3学时,共12周。
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校安排。
03解释感知是如何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解释环境信息的。
感知的定义与过程探讨个体如何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注意的选择性分析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个体的感知方式和解释。
感知与文化的关系感知与注意阐述编码、存储和提取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记忆的三个阶段学习理论与记忆记忆偏差与失真探讨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学习理论对记忆的影响。
分析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如先入为主、近因效应等。
030201记忆与学习思维与决策思维的类型与特点介绍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不同类型的思维及其特点。
问题解决策略阐述算法式、启发式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其适用场景。
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方案评估和选择等阶段,以及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如价值观、情感和社会压力等。
人们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现象描述个体认为他人拥有更多信息或更准确的信息。
信息影响个体希望被他人接纳和认可,避免被排斥或嘲笑。
规范影响从众现象及原因分析角色期待:社会对某一角色有一系列的行为期望,个体在扮演这一角色时会受到这些期望的影响。
原因分析个体希望符合社会期望,以获得认可和接受。
权威人物的专业性和地位使得他们的指示更具可信度。
服从权威:在某些情境下,人们会更容易服从于具有权威地位或专业知识的人的指示或要求。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刘兆军2016 年8 月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30分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社会心理学学习意义及学科基本定义。
教学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义。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宏观意义: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微观意义:考研、就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涵义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沈德灿)3研究领域:个体:3 、4 、5章人际:6 、7章团体:8 、9 、10章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1。
酝酿2。
起步(40年代)3。
发展4.反思(70年代)5.大发展(80年代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4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6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78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910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112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3141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617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819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223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42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627则不利健康.▲罗伦茨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
发展冒险性体育运动,以耗散侵犯本能挫折-侵犯学说【直接侵犯【外向侵犯【侵犯的激发【替代侵犯(受挫反应个体归因挫折【内向侵犯(自杀、自残)有很大关系)(目标受阻)【其他反应(退缩、冷漠、无能)*体罚教育创造暴力社会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会或消除)。
社会心理学教案 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教案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教案: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导语: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行为和互动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群体行为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引入群体行为(250字)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当个体置身于群体环境中时,他们的行为和个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随处可见,比如演唱会上的观众欢呼、足球赛中的球迷欢呼等。
二、集体决策与群体思维(300字)1. 集体决策:群体中的决策过程称作集体决策。
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的行为和意见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这种压力有时会导致个体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迎合群体中的主流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集体决策的复杂性和个体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采纳大多数人观点的心理倾向。
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个体对个人观点的质疑减少,容易陷入盲从行为。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群体思维的局限性,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社会规范与群体影响(350字)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群体对个体行为设定的行为准则和规定。
例如,穿着得体、诚实守信等都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不同社会规范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思考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指群体中成员对个体行为产生的非直接影响。
群体影响通常分为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根据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来获取信息和决策;规范性影响则是个体受到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和实验的方式,深入探讨群体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心理效应。
四、群体互动与集体行为(350字)1. 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相互作用和沟通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教案
一、教案名称: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交影响与从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交影响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分析社交影响的两种形式:直接和间接。
3. 探讨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交影响的定义与分类2. 直接社交影响:朋友间的互动、模仿与服从3. 间接社交影响:观察学习、大众媒体的影响4. 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内在动机、外在压力5.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匿名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交影响的定义、分类和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交影响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从众行为,增强对社交影响现象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心理学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
2. 案例视频:选取与社交影响相关的案例视频进行教学。
3. 幻灯片:制作精美的幻灯片,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社交影响的日常例子,引发学生对社交影响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交影响的定义、分类和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交影响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5. 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从众行为。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九、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比赛,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示他们对社交影响的理解。
2. 邀请社会心理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专家交流社交心理学相关问题。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一:社交影响的定义与分类(1课时)2. 教案二:直接社交影响与模仿(1课时)3. 教案三:间接社交影响与大众媒体(1课时)4. 教案四: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1课时)5. 教案五: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课时)六、教案名称:社会心理学教案态度与态度改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态度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一、课程概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关系。
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4. 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本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a. 知觉和注意力b. 记忆和认知结构c. 推理和判断d. 智力和智商2. 自我与社会a. 自我概念和自尊b. 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c.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3. 社会影响力a. 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b. 权力和领导力c. 遵从与抵制4. 社会关系a. 人际互动和交往行为b. 爱情和亲密关系c. 合作与竞争5. 群体与团体a. 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结构b. 集体决策和群体思维c. 小组动力和合作机制四、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系统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心理学的整体认知。
2. 学生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集思广益地探讨社会心理学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实验与观察设置课堂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和直接感受社会心理学现象,从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 文献阅读与研究报告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相关的社会心理学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讨论表现、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论理解、实际应用和批判思维能力。
4. 研究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独立撰写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第X版2. 辅助教材:a.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选读b.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集3. 在线资源:a. 学术期刊数据库b. 社会心理学研究组织网站七、参考文献1. 肖恒. (2009). 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0). 社会心理学(第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以上为《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一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高中一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高中一年级心理学教案 - 社会心理学基础导语:在高中一年级的心理学课程中,社会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模块。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引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学,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情感,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二、社会认知1.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体对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对我们的社会交往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 个人建构理论:个体对他人的认知是通过归因、态度和刻板印象等方式进行的。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了解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交往。
三、群体行为1. 群体行为指个体在集体中的行为和影响。
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和机制,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影响理论:学生将学习社会影响理论,了解人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被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所影响的。
3. 对抗性群体行为: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将分析对抗性群体行为的成因和后果,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亲社会行为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亲社会行为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2.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学生将深入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包括互助原则、亲属选择和互惠理论等。
3. 决策与亲社会行为:学生将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探讨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五、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核心内容,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对我们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2. 亲密关系:学生将了解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系,探讨有效沟通、信任和支持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
3. 领导与权威:学生将学习领导与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影响力和服从的心理机制。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培养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理解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市场营销、社会工作、教育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引导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讲解: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二、第二章: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2.1 教学目标理解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探讨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个体社会化的概念和阶段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和形成过程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个体社会化和自我认知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三、第三章:人际关系与沟通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探讨人际关系和沟通在社交活动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分类:亲密关系、友谊关系、社交关系等有效沟通的要素和障碍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活动情景模拟:让学生们模拟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场景沟通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们的人际沟通技巧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模拟和训练结果四、第四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动力4.1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团队动力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探讨团队动力在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概念和分类团队动力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团队动力在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的应用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群体行为和团队动力的关系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团队动力的重要性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活动结果五、第五章:社会影响与顺从行为5.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掌握顺从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探讨社会影响在广告宣传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社会影响的分类: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顺从行为的原因:如社会规范、群体压力等社会影响在广告宣传和社会变革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广告宣传案例,了解社会影响和顺从行为在其中的作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影响和顺从行为的关系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六、第六章:态度与偏见6.1 教学目标理解态度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机制探讨态度和偏见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态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偏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态度和偏见在社会互动和冲突中的作用6.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态度和偏见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偏见和歧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七、第七章:Stereotypes 与刻板印象7.1 教学目标理解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改变机制探讨刻板印象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刻板印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刻板印象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和策略7.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影响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刻板印象的案例,了解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八、第八章: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8.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认同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探讨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在个体行为和群体冲突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社会认同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在群体冲突和合作中的作用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群体归属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九、第九章:网络社会心理学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掌握网络社交行为和影响因素探讨网络社会心理学在网络传播和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网络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网络社交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网络社会心理学在网络传播和社交网络中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网络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和现象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网络社交行为的案例,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十、第十章:应用社会心理学10.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教育、市场营销、社会工作等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作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重点环节: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以及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以及个体认为如何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个体如何感知、处理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和社会情境的。
【小节一】人的认知构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人们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个体认知的。
从认知模式、注意力选择到信息加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们是如何根据个体经验和社会环境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小节二】社会知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们是如何感知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
社会知觉涉及到人们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并通过认知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倾向来解释他人行为。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情感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
【小节一】顺应和服从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个体是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产生顺应和服从行为的。
通过经典的顺从实验和社会规范的研究,我们将探讨个体是如何被他人的行为和期望所影响。
【小节二】群体行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我们将探讨面对群体,个体是如何做出决策、表达态度和采取行动的,并深入讨论集体决策和群体思维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社会关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
【小节一】人际沟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际沟通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从非语言沟通到言语表达,我们将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他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小节二】亲密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逐渐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创期、确立期、发展 期和深化期。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以及群体 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等。
情感智商
描述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 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概念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对象(如人、 事、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相对
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探讨了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以 及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
偏见与歧视
分析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可能产生 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以及消除这些 现象的途径。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咨 询技术和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 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动机,为制定 有效的犯罪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 依据。
犯罪预防宣传与教
04
CATALOGUE
人际交往与沟通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定义
指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 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交往的类型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 系等。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育
通过开展犯罪预防宣传和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 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本章学习目标角色的含义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角色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偏差性别角色差异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
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
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
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社会心理学教案
绪论本讲的主要问题: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二、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三、怎样学习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心理学(Psychology)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
Psyche意指“灵魂",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1、心理学的概念: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即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领域: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心理学一直处于哲学的怀抱之中。
千百年来,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
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里脱胎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出发,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出发,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6年2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 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5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二学期2016年2 月25 日订(说明:A4纸打印)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总学分:3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二节态度的形成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第二节压力第三节应对方式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二版2.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习题集及试题库》,李强主编乐国安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深受广大理工农类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它是理论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也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既是理论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也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
本书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范畴,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展,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社会影响,群体心理,文化与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要求学生以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为辅助知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社会心理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形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能力,充分运用科学理论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
本书从结构到内容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尽量吸收国内已有的同类教材的长处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
全部论述力求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维视野下探求人类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传统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述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增加了本土化研究、讨论及体验的最新成果,从而让中国的社会心理学体现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社会、历史的脉络之中。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学生们运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是检验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因此,学习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观点、方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掌握五字诀:读、思、写、练、用。
“读”是阅读教材,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全面、抓住重点。
“思”是善于思考,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以及人和事产生联想,进行比较、分析。
“写’’是做好笔记,教材中的理论观点、重要概念、主要规律、原则和方法都要注意理解,进行消化,认真记录,做到准确、精练地把握知识。
“练”是对教师明确布置的练习题要进行整理和练习,以便分析解决重点、难点和复杂的问题。
“用”是善于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结论等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努力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做到活学活用。
五、改革思路和说明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普通心理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建议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补充基础心理学的知识,学习中强调技术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提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学生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观察实践。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管理经验,实施互动教学。
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学生小组学习做好辅助、引导工作,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组织学生参加网上BBS讨论。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λ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λ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λ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
语言的社会化◇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1、社会化的内容◇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
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
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
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
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早期社会化――基本的社会化,即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他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个体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学习)。
如学校里的教育,企业、军队里的训练。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需要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
◇反向社会化――是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
这在现代社会、移民家庭中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的社会标准,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这常发生在一社会专门机构中,如新兵、监狱、寄宿学校中。
第二节社会化因素社会化的因素即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宏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微观)。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1.关于文化它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代和全部财富中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具体说,是所有物质的制作方式,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
即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总之,人类生活中所在存在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东西。
2.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我理解,这里的社会文化主要是一些无形的、无意的、长期的积淀的观念、思想、制度。
它通常是以潜在方式来影响个体,个体感觉不到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