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六单元电子备课
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备课)
![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e6a980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e.png)
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备课)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六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有关天气变化和天气预报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天气的产生原因,学会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并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意义和方法。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气与季节:介绍了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如春天的雨水多、夏天的炎热等。
2. 天气变化的观察:教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云彩、风向、温度等变化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3. 天气预报:初步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4. 天气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在阴雨天里需要携带雨具。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知道各种天气现象的表现形式。
2. 学会观察云彩、风向、温度等变化,判断天气的变化。
3. 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和方法,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4. 理解不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养成相应的惯和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包括:1. 天气与季节的关系,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表现形式。
2. 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包括观察云彩、风向、温度等。
3. 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单元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云彩、风向、温度等变化,让学生直接感受天气变化。
2. 实验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如观察冰块的融化速度与气温的关系。
3.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不同天气场景,让学生感受不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如在阴雨天里携带雨具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和天气影响的理解程度。
3. 设计一些练题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对《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备课)》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14f6f2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5.png)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集体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为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科学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草木的生长过程和需求,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 草木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长茂盛。
- 草木的需求:水、阳光、土壤、空气。
- 草木的保护:对植物的基本保护方法和意义。
3. 教学方法:- 前后激发:通过观看图片、讨论和讲解引发学生对草木的兴趣和好奇心。
- 模拟体验:让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和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与植物生长相关的任务。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植物的不同角色,从而深入了解草木的需求和保护方法。
4. 教学活动:- 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了解草木的生长过程。
- 利用实验室或户外环境,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生长的差异。
-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植物的养护,如浇水、修剪等。
-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植物的角色来表达草木的需求和保护方法。
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发言、主动参与活动以及对植物保护的理解和意识。
2.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口头回答问题: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小组活动成果,以及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3. 小测验: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测试学生对于草木生长和保护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参考资料-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 相关科学教育资源网站- 相关科学教学参考书籍。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35c91767ec102de2bd8989.png)
教材实设计说明本单元属于综合活动单元,由《自制旋翼》和两个“做中学”活动组成。
教学准备提示1.教师准备(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包括直尺、卷尺)秒表。
(2)记录工具;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3)其他计时工具:单摆、节奏感强的音乐等。
(4)场地与环境:晴朗、无风的天气,在一个空旷的场地,有一个能使学生从两米高处放飞自制旋翼。
2.学生准备自制旋翼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橡皮泥、薄塑料袋、塑料纸、透明胶带、重物。
3.教学方法的准备掌握对比试验的要求。
教学建议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有这样才能取得较为准确的结论。
1自制旋翼教学要点借助测量工具,探究影响自制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教学目标(1)能借助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整理试验数据,从中分析出实验结论。
(3)在探究的基础上,知道影响自制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4)能互相配合,协作完成探究工作。
教学准备(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包括直尺、卷尺)、秒表。
(2)记录工具: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3)纸、剪刀、回形针(4)其他计时工具:单摆、节奏感强的音乐等。
(5)场地与环境:晴朗、无风的天气,在一个空旷的场地,有一个能使学生从两米高处放飞自制旋翼。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玩过旋翼吗?好不好玩?今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旋翼好吗?板书:自制旋翼二.确定活动目标,填写“计划书”,分组,组内分工。
仔细阅读“通知”,我们知道需要哪些材料吗?学生:长10厘米,宽6厘米的纸。
剪刀,回形针。
通知上还要求了那些东西?学生:纸的大小不能改变。
学生:自制旋翼要能旋转。
学生:比赛谁的自制旋翼下降的慢。
三.怎样才能让自由旋翼下降的慢?我们知道了需要的材料和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制旋翼下降的慢呢?你认为会有那些因素影响自制旋翼下降的快慢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上第六单元电子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上第六单元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6d8206f12d2af90242e699.png)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进行简源自的小组比赛。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6.1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板书设计】
降落伞
高度下降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
六
课题
自转旋翼
课时
2
课型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常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围绕研究目标选择适合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会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协助完成探究工作。
重点
探究自转旋翼
难点
探究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教法
观察法猜想与假设
学法
制定计划提出问题
准备
自制旋翼,材料超市(纸、剪刀、回形针、秒表、计算器、笔、记录表。)
预习
准备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6.1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509057e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b.png)
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消化与呼吸18食物的营养19食物到哪里去了20肠道传染病21我们的呼吸22呼吸道传染病第六单元消化与呼吸18食物的营养【教材分析】《食物的营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消化与呼吸》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引导学生在对食物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通过开展一些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教材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我们的食物多种多样,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同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一样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做好资料的准备。
同时准备馒头、花生、黄瓜、香蕉、熟鸡蛋等材料课上进行探究。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教材通过展示食物图片,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每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都有重要作用。
通以过展示压一压,是否留下油渍,滴碘酒食物是否变蓝,烧一烧是否闻到烧焦头发的气味,分别检验是否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证精神。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哪些食物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
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食物的营养已经有基本的认识,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也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亲自动手实验检测这些营养成分,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物质。
2.知道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知道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科学探究目标:1.能借助资料设计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
2.能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并作实验记录;能用较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对食物营养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部编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b111d4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0.png)
部编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单元目标本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植物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描述不同的动植物特征,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分类动植物。
2. 动物的饲养和保护: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需求,学会正确地饲养和保护动物。
3. 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特征和需求。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植物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的动植物特征,学会将它们分类。
2. 动物的饲养和保护: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需求,培养他们正确饲养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 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特征和需求。
4.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让他们通过实验来探索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情景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观察和讨论:组织学生观察动植物、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提问和思考。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4.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情境导入和观察讨论。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3. 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编制相应的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4.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方便教师备课和解答学生问题。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ca1d218e9951e79a892715.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六单元我爱做实验.我学习了实验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一.教学导入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经验交流会.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整理概括(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课后反思: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一.教学导入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二.活动研究降落伞.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1观察与描述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1观察与描述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7a039167ec102de2bd89cf.png)
观察与描述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2.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二.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各种食品、布袋、纸喇叭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
2.眼睛是我们重要的器官,它有些什么作用呢?(二)自主学习:1.观察眼睛:(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镜子看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2)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眼睛,并在P88的圆圈中画出你眼睛。
(3)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眼睛。
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1)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邮票、布料、书中的画面、手心……(2)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分析观察到的人民币的情况:(以下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
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10”、面额“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
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问: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防伪措施?问:第五套人民币50元、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新技术?答:第四套人民币防伪技术有十几种,主要包括: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1990年版]、手工雕刻头像、雕刻凹版印刷、对印图案等。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电子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40625964bcf84b9d57b72.png)
打开三球仪上的小电珠,自西向东转动三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那部分被照亮,那部分没有被照亮。
(4)、教师演示实验:
(5)、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呢?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什么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地方呢?
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确立“昼夜变化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造成的”这一认识。
教法
学法
猜想、讨论法 阅读资料法
教学准备
关于科学家哥白尼的资料、地球仪、电筒等。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情景引入
1、激趣:
(1)你知道我们生活的球叫什么名字吗?
(2)你知道地球上面有哪些自然变化吗?
2、出示白天、黑夜两张照片。
3、激发思考: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白天黑夜有什么区别?白天你一般做什么?黑夜你做什么?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重点
难点
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
学法
实验、观察法 讨论法 查阅资料法
教学准备
三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科学问题。
(四)介绍哥白尼。
【板书设计】白天与黑夜
影响活动
变化 地球自转
有规律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
第 单元
课题
6.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课时
1课时
三年级科学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科学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7c2b6af242336c1eb95e68.png)
第六单元空气教材简析:本单元在上一单元学习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以空气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本单元由“认识空气”、“风”、“纸飞翼”三课组成。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单元学习水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可以通过比较观察,设计制作、对比实验等活支,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观察比较、设计制作、对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性质。
通过使用感官比较水和空气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一样都会流动,空气的流动也有力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会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
教学时数:大约需要6-7课时教学时间:2017年11月20、2212、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共5课)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共5课)](https://img.taocdn.com/s3/m/d604091f81c758f5f71f67c3.png)
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18.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一课,建议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以地球上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区别不同类型的水体、比较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体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活动,让学生对地球上的水体有一个初步了解,初步认识水圈这一地球圈层。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地球上的水的分布情况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现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从认识各种水体开始学习,进而通过观察地球仪,比较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通过观察海陆的位置和大小,并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详细特点,再通过亲身体验活动,了解淡水资源的现状,进而进行保护淡水资源的活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制作电子报的活动,提高对淡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水体,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并且对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于这些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的等水体类型;2.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3.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4.知道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数格子活动等方式,比较海洋和陆地的大小;2.能用图示符号、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3.能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对比各种不同水体类型;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ace9b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4.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第一章:Unit 1 Insects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昆虫,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能够观察和记录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3. 能够通过手工制作和观察昆虫模型,提高对昆虫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入昆虫的概念,展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解昆虫的特点,如翅膀、触角、腿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进行验证。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昆虫的行为和习性,如飞行、爬行、觅食等。
4. 进行手工制作昆虫模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资源:1. 昆虫的图片和实物或模型。
2. 手工制作昆虫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1. 引入昆虫的概念,展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解昆虫的特点,如翅膀、触角、腿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进行验证。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昆虫的行为和习性,如飞行、爬行、觅食等。
4. 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昆虫模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结构和特点。
5. 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体会。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昆虫的描述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价学生在手工制作昆虫模型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第二章:Unit 2 Plants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能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植物的吸水和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学内容:1. 引入植物的概念,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解植物的特点,如叶子、花朵、根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进行验证。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的发芽、幼苗的成长等。
4. 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植物的吸水和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学资源:1. 植物的图片和实物。
2. 实验材料,如水、土壤、植物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植物的概念,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d43503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f.png)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掌握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够描述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太阳的特征和作用。
2. 地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3. 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4. 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
2. 利用地球仪和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3. 利用观察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
4. 利用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关系。
5. 利用绘画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太阳、地球和月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探究太阳、地球和月亮特征时的表现。
2. 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和对月亮运动规律的理解。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
5. 评估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作用和影响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图片和模型。
2. 地球仪和模型。
3. 观察实验材料和讲解材料。
4. 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的题目和材料。
5. 绘画和写作材料。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太阳的特征和作用。
2. 第二课时:介绍地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3. 第三课时:介绍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4. 第四课时: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关系。
5. 第五课时: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
6. 第六课时:绘画和写作活动。
八、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其他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讨论太阳系中其他行星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九、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和足够互动。
3. 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我们的呼吸》附反思含板书说课课件
![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我们的呼吸》附反思含板书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9995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2.png)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概念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呼吸的过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2.知道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视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和假设。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视察实验;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比较与分析,理解 对照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的呼吸》说课稿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六年三制)小学科学三年 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我们的呼吸》。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 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师:请同学们说说刚才屏住呼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难受。发晕…… 师:看来人不呼吸是真不行。没有人可以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存 活很长时间,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我们的呼吸” 。 板书:我们的呼吸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体呼吸器官。 (1).了解呼吸器官有哪些。 师:[PPT 4 出示]经过了刚才的憋气活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好好地感受一下我们的 呼吸。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均匀的吸气、呼气。(播放舒缓的音乐1分钟) 同学们感受一下吸气时,气体从哪儿进入,又经过了哪些器官?当我们呼气时,气 体又通过了哪些器官呼出的呢? 师:[PPT 5 出示]同学们请睁开眼睛,哪位同学说一下吸气时,气体从哪儿进入,又 经过了哪些器官? 生:鼻子、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呼气时,气体又通过哪些器官呼出的呢? 生: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
(9).[PPT 14 出示]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小视频,我们得出结论:人呼 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减少。
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备课)
![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902c4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1.png)
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备课)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进行教材分析,并提供备课建议和教学重点。
下面是对该单元的简要分析:
教材概述
- 教材名称: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
- 目标年级:三年级
- 教材单位:第六单元
- 科目:科学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内容展开教学:
1. 天气与季节变化
2. 自然界的日夜变化
3. 动物避寒与冬眠
4. 昼伏夜出的动物
5. 春天的风光
备课建议
- 预览:在备课前,建议教师先预览教材内容,了解主题和重点。
- 概念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天气与季节变化、自然界的日夜变
化等概念,并对其进行简单解释和举例说明。
- 观察实践: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场景、进行实践等方式,加深
学生对动物避寒与冬眠、昼伏夜出的动物等知识的认识。
- 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能力。
- 合理安排时间: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研究进度,合理安排每个内容的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 天气与季节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自然界的日夜变化规律
- 动物避寒与冬眠的原因和方式
- 昼伏夜出的动物特点和原因
- 春天的自然风光
以上是对部编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的教材分析以及备课建议和教学重点。
希望本文档对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a48f7f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6.png)
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学生对水可能比较熟悉,就是在区别上还有待老师进一步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露、霜等还缺乏认知。本节课,针对孩子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需要采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第教学课时
信息窗1································2课时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蒸发;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信息窗6································2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信息窗2································2课时
信息窗3································2课时
信息窗4································2课时
信息窗5································2课时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主备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冰、水蒸气等,它们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它们不断经历着三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与冷热有关。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最新整理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
![最新整理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f716b7310661ed9ad51f3a0.png)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六单元我爱做实验1.我学习了实验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一.教学导入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经验交流会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整理概括(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课后反思: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一.教学导入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二.活动研究降落伞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23965fc77da26924c5b0c0.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一、它是用什么做的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1 形形色色的材料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6b7fb3802020740be1e9bca.png)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冷水与热水教学目标:1.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试图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2.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的冷热的事实材料,整理、研究这些材料。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导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有关冷热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经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材料准备:每组只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冷热不同的水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教学内容三.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四.小结教学媒体一壶热水,一壶冷水,几只杯子.小塑料袋,红墨水,冷水和热水教学媒体气球皮,试管,小秤,皮筋或线绳.教师行为.引入:今天感觉教室外边冷还是热?.准备.好热水与冷水.给热水分类4.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教师行为研究吗?.提出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行为1.学生到教室外体验一下.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先猜后摸摸两种水.3.用一瓶热水和一壶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热不同的水.描述和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课本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学生互相说说,.反馈.1.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装冷水学生行为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自己互相讨论,.实验..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热水中,.又发现了什么?教学思路1.初步感受冷热的变化.2.强调冷热是用触觉感受..具体感受惹热水热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4.应用到实际..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与热水的其他不同.教学思路点.对水的体积的变化的观察,认识到热水上浮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测量工具一、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
●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
●能自制简易沙漏,实现预期的计时功能。
●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点介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建议。
(二)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量筒、天平和沙漏等测量工具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如实讲述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对自制测量工具表现出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态度。
●愿意倾听、乐意与他人分享信息,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因素。
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页说明教科书呈现了量筒、沙漏、天平等实验工具,突出本单元主题一一测量工具教科书的整个画面充满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道性,测量工具的精准性。
3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各自的功能:量简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天平是用来称量轻小物品质量的;沙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
教科书还配有一篇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的使用推动着人类进步和三、教学重点: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量单位进行记录。
四、教学难点: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五、课时安排21.量筒………1课时22.天平………1课时23.沙漏………1课时21.量筒三年级科目:科学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的计量单位。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二)科学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过程;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三)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量筒表现出探究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重点: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难点:制作简易量筒四、教具准备:实验材料、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上课初,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摆放的4种容器,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2.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在:哪种容器能准确测量出水的多少?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观察4种容器的特点,并思考:哪种容器能准确测量出水的多少?3.小组得出结论后,分别派代表表明自己小组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根据经验,学生可能会猜出是量筒。
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本课《量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4种容器的特点和不同,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猜测问题的答案,并简单叙述理由,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授认识量筒。
1.教师让学生观察量筒,并思考:应该如何观察量筒?应该观察量筒的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要观察量筒的外形、量简壁上的标识以及量筒的作用。
2.小组合作,观察并记录量筒的材质、形状特征,观察量筒各处的标识,并尝试猜想其作用。
3.结合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教师带领学生正确认识量筒及其各部位的功能,初步了解什么是量程,量程的作用是什么;了解测量单位及其符号;了解刻度线和刻度值。
以此使学生对量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种不同量程的量筒,思考:量程和刻度值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知道不同量程的量筒,每一刻度值代表的体积不同。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量简上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可能会发现量筒没有零刻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得出结论:没有液体即为零,就是量筒的底,没有零刻度以下的数值,所以也就不需要有零刻度。
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有温度标示。
教师可做简单解释:温度标识是指量筒的刻度标识是在某一标准温度下测量出的体积数。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实验要求:(1)每个小组选用一种量程的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2)各小组讨论量筒的使用方法。
(3)小组内每名学生分别读取测量值,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探素量简的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如何选择量简的量程?(2)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水)?(3)小组内各同学读取的测量值一样吗?为什么?3.通过问题引领、方法演示和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量程选择的方法以及读取数值的正确方法,并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在学生掌握量筒的选取和使用后,教师提出问题:70ml的水如何量取?让学生结合前面的知识,掌握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对滴管的使用,并将操作步骤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认识量简、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从而更深刻地掌握量简的正确选取和使用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实践、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制作简易量筒。
1.在学生掌握了量筒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制简易量筒。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如何制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答案后,小组合作展开制作,并将制作过程简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各小组分享作品,并将制作过程进行简单描述,重点解释如何选择量程、如何划分刻度值等问题。
(二)认识更多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有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并进行简单说明。
随后,教师用课件展示典型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并进行讲解。
(四)、作业设置:如何用量筒测量一颗石子的体积呢?把方法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学生学习情况:2.改进措施:22.天平三年级科目:科学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二)科学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
(三)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使下,对天平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乐意与他人分享信息,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新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点: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四、教具准备:天平、砝码五、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生:鸡蛋。
师:大家想知道这枚鸡蛋的哪些信息?生:大小生:重量生:体积。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如何測量它的质量。
谁知道如何测量枚鸡蛋的质量?生:用手掂一掂,估计一下生:用测量工具称一称。
师:我们要精确测量一些轻小物体的质量的时候,需要用到一种专门的工具一一天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好不好。
生:好。
(板书:天平。
)(二)新授1.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天平,大家先分组观察天平的每个部分,看看有什么特点。
你们觉得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观察的时候可以触动一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观察天平,并交流、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生:天平两个托盘,往其中一个放东西,那一端就会沉下来。
生:往两边放物体,哪边物体重,哪边就会沉下来。
生:天平中间的指针会动。
生:天平两边的小盘下面各有一个可以拧动的螺母。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
(教师用PPT展示天平的图片,并结合实物与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师:这次大家都认识天平了吧。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物体质量的单位。
物体的质量般用克、千克、吨作单位,天平测量的是轻小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
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师:我们了解了天平和质量的有关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使用天平。
同学们先估计一下枚鸡蛋的质量是多少。
生:我估计一枚鸡蛋重200go师:是不是这样呢?想不想用天平来测量鸡蛋的质量?生:想。
师:你们认为用天平称量鸡蛋的质量和估计的相比,哪个更准确?生:用天平称量更准确。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估计的和用天平测量的相差多少,好不好?师:在测量之前,同学们先以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天平来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小组内讨论、交流,认真观察。
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生:先把鸡蛋放上,再往另一侧的托盘中放砝码,调整游码,直到平衡。
生:应该先调整平衡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了。
但是,还有一些小地方需要注意教师出示方法指导1.水平放置天平。
游码归零。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左盘放要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
砝码用镊子夹取,夹取时先大后小。
再拨动游码,使指针再次指向分度盘中央。
3.先读取砝码质量,再读取游码的刻度值,两者相加就是物体的质量。
师:掌握了以上方法,我们一起来完成活动手册中对应的内容。
师:下面,同学们分组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看哪一组测量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分组操作。
)师:同学们都已经测量完一枚鸡蛋质量了。
谁能说一下,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用天平测量的质量非常准确。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活动手册中对应的内容。
(三)拓展延伸师:天平是用来准确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比估计的要准确很多。
那除了天平,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呢?可以把它们画在活动手册上。
生:电子秤。
生:磅秤生:体重秤。
师:看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大家看一下我为大家找的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师:在本节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用天平称量质量。
生:我知道了质量的单位。
师:请同学们课下再观察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四)、作业设置:你知道如何用天平测量一粒米的质量吗?写一下(五)、课堂总结: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学生学习情况:3.改进措施:23.沙漏三年级科目:科学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工具;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二)科学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使用简单材料和工具制作沙漏,使沙漏达到预期的计时时长。
(三)科学态度: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沙漏的制作;乐于合作,愿意倾听他(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了解沙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有些技术产品会逐渐被新科技所替代。
二、教学重点: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工具三、教学难点: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四、教具准备:果冻盒、细沙、锥子、胶水、铅笔、直尺、硬纸板、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吃早饭的时候一般需要多少时间?生:10分钟生: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