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座的笔记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
生发 收敛
北 水
收藏
菊花 得秋冬二期, 补肺 肾。8
以妄为常 许多都是妄 。
上网。懒惰
名的欲望,老想让别人说自己好。 这种人一定会肝郁。
习性造病。
中国文化没有遗传这个词,还怕你是不肖子孙。
不孝顺。 所谓遗传 因为生活习性太一样了,生活习惯 情知 教育 。
不去胡来。
肝主握 握不住了 都是肝藏出问题了 握固 固住自己的魄 说明他的肝气特别足。囟门 突突的 。
人死了 撒手而去,说明肝魂散了。
"未知牝牡之合而逡做,精之至也",小鸡鸡硬,精气特别足。
小孩子整天哭,嗓子不哑 和之至也,哀而不伤。
最初的经典都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的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6
亥时 21-23点三焦经当令。 焦 上边是个小鸟 下边是 小火。
上焦 心肺
中焦 脾胃
下焦 肝肾
肾里是真火 思春时 下巴颏子长痤疮。
亥 《说文截字》 一字开始,亥字结尾。
22点是做爱最佳时间,心包 喜悦出焉。身心不二
易经六十四卦后 阳就不能创造新的东西了 生命进入下一个轮回。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8
出处
/forum/viewthread.php?tid=69668&extra=page%3D1&page=1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8
作者:行之唯艰
曲黎敏教授s所讲《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8
人有次序叫 人伦 水有次序叫水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阕阴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0《素问. 经脉别论》(节选,第二段,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下面我们讲《经脉别论》的第二段。
就是67页的那段原文,这段原文我们可以给它命个题,就是“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
下面我们读一下原文,【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经文,好象在学中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在其它课时老师也有时候引用,但是不一定是全段,一句一句的经常引用,说明了这段理论的重要性。
水谷精微的输布,还不单是讲的输布问题,特别提出来还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特点的所在了。
饮食输布,谁不讲,所有的医学都得讲这个问题,饮食精微在人体内输布,凡是谈医学都得谈这个问题,但是不见得凡是谈医学这个问题都要和四时阴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医特点的所在,要和四时五脏阴阳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谷食之气首先入于胃。
“散精于肝”,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输布到肝脏起什么作用呢?它可以,“淫气于筋”,这个“淫”就是流溢的意思,满溢,满溢于筋,营养筋脉,肝主筋嘛,所以水谷精微之气输送到肝脏,肝脏就可以营养人的筋脉,筋才能够柔,柔韧。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这个“浊气”,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不是指糟粕。
“浊气归心”才能够产生营气,产生血脉,特别是心生血,才能产生血液,食气入胃归到心脏的时候,可以化生血液。
“淫精于脉”,化生血液之后,它可以充实于脉中,血脉之中、脉管之中,形成血脉,它叫心主血脉嘛,使得脉管充盈,营血在脉中可以流动。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座(最全面的整理笔记)
曲黎敏讲座1曲黎敏曲黎敏:女,山东人,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
著有《易道气功养生》、《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有《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中医抗击瘟疫史》、《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中医学?人的学说》等30余篇。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1)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2)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3)圣人为什么重医药圣人为什么重医药《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
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这也是中国古代为什么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第一天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第一段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第一段解析:关于这一段的意思我的理解是:黄帝认为阴阳为天地万物以及生命的根本,天上地下、万事万物、所有生命、人体脏腑均依赖于阴阳之气的互通。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的变化规律,我们的身体就会受到邪气的伤害,所以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持寿命的根本。
像苍天之气清净的话,我们人体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苍天之气的变化规律,人体就会阳气固守,即便是有不良贼风邪气侵袭,也不能伤害到人体,这因为顺应了天地自然之气以及阴阳变化。
圣人能够持守精神,顺应天地阴阳之气、通晓阴阳变化之理。
如若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阻闭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因为人们不能顺应自然阴阳变化之故,使阴阳之气被削弱了,是属于自伤。
而人的阳气,就像是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若阳气紊乱失调,失了正常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折损甚至夭折、生命的既能也会暗弱不足,自然天地正常运行需要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所以人的阳气也是在外在上,才能起到抵御外邪、维持身体健康。
所以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机体健康不外乎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生活规律、明了顺应四时天气阴阳变化、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是养生保健、长寿的根本,违法此法则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而阳气在外、在上、向阳,由着卫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维持阳气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更好的护卫机体健康。
黄帝内经笔记
曲黎敏《黄帝内经》笔记上次王姐推荐给我的曲黎敏讲《黄帝内经》,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用心看了,收获颇多,当时记了一些笔记,不是很全,也许就是我现在这个水平所能看到的东西,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没有太多条理性,也没有什么发挥,只是把曲老师所讲的我能听明白的记下来,目的一有两个:第一是复习,第二是分享。
天下即人身。
天人合一。
上医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人的身体结构及其功能决定命运。
有诸内必形之诸外。
从医入道,道以医显。
常见词语与身体的关系:魄力:魄为肺神。
肺气足则神足。
力为肾精的外显。
所谓魄力其实是人的身体决定的。
精神:精为肾精,神为心之神。
精神说的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识:胆主决断,有无胆识说的是胆气足不足的问题。
意志:脾的精为意,脾主运化,志为肾精,意志讲的是脾肾相交的能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所以聪明讲的是肝肾相交的能力。
所以人的状态与本身身体有极大的联系。
人身难得,真理难闻,中国难生。
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
修身修心为正道。
天地自然感悟,因天之序即为养生。
五行相象:东:青龙,木,肝,春,青,风,酸,魂,泪,眼,主生发,怒,仁南:朱雀,火,心,夏,赤,热,苦,神,汗,舌,主生长,发散,喜,礼西:白虎,金,肺,秋,白,燥,辛,魄,涕,鼻,主收敛,悲,义北:玄武,水,肾,冬,黑,寒,咸,志,唾,耳,主收藏,恐,智中:土,长夏,脾,黄,湿,甘,意,涎,口,主运化(开花到结果),忧思,信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健康长寿靠自己:积累精气,吃好睡好,身体病症都是自作自受。
皮毛:肺气,主肃降与宣发肉:脾主肉血:心主血骨:肾主骨筋:肝主筋此为每个手指头皆可看出你身体健康的原理。
十二时辰养生:子时:23-1,胆经当令,养胆气,胆为决断之官,一阳初生,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这个时候需要睡觉。
胆为少阳。
失眠的原因:1、心肾不交。
2024年《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2024年《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经典,其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对现代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我重新阅读这部经典,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健康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外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黄帝内经》的观念提醒我们,要关注外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阴阳平衡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平衡,导致身心失衡。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提醒我们,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五脏六腑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提醒我们,要关注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情志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认为,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身体内部阴阳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情志养生是养生的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导致各种情绪问题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情志养生方法提醒我们,要关注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饮食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饮食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营养失衡和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原则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笔记[好]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我倒并不因此感兴趣。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有帝王的支持,好办事啊。
不过百姓也有命,生命之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如今能医好病的即为好医生了。
倒是我们自己,除了病以外,多学点知识调理自己,让自己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
上医医国,似无先例,现今更无可能,为国策把脉,参与评说,且能命中要害倒是有可能。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讲真理而又拥有受众,的确是圣人的特征。
本人肺气不足,肾精不强,从未有由人而王的欲望,离圣人也远。
学习圣人,提高克服不良生活习惯的自制力,是很实惠的目标。
天 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
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 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
如果肾经不足 典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
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
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中国文化强调从医 入道(和)道以医显。
——非常同意前半部分所述,很有启发,以积极 的心态,让自己的身心和谐。
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常言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又由人身而定。
似乎有点不够全面,一个身心健壮的贫儿似乎不能与病怏怏的 王子的命运相比。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并无大差别,即使有差别,其命运也未必由此定论,人的主观努力起很重要的作用。
在大环境中,在你的活动范围内,的确 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对命运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我们三肾人、四肾人,与正常人的命运有所不同。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
不治已病治未病。
肾精足了 你才能往外散,
疾病 病字旁 说文解字 床部。
疾 是小病 病是 重病。
南方丙丁火
心病难医。林黛玉的 病 难医。除非贾宝玉娶了她
没有不能 治的 病 只有不能治的人。
脂肪 藏元气的 地方 有点 。
道者 圣者从之 愚者佩之。
夏天就是 花钱 就是 发散。 夏天 就一定要发散出去。
经脉通畅 吃什么 都型。
夏天 是 心火
到秋天 会咳嗽 奉收者少。
睡觉的重要。拔节就一定会在夜里。
夏天要 发散好 秋天才 好 收敛 冬天无物可收。
秋三月 荣平 燥气 正气。
烦躁 烦是 心病 。 心血 虚火往头上飘。
人不是靠指标活的 。人 是靠感觉活的 。
靠 精神活着的人 有事可能很好 ,没事就没精神。
生病的原因 :天地自然 给你的 影响
情致导致的 疾病
五痨
久视伤血。 电脑 特损人的 心肝
久卧伤气 。
久坐伤肉 就是 伤的 脾
懒人 的 脾湿特别重。
曲黎敏教授《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3
夏天的养生
夏天 茂盛 谷物抽穗。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开花结果。阳气开花 阴气才可结果。
男子能有子 女子才可 养子。
夏天 夜卧早起 晚上晚点睡 早上 早点起。
空调 夏天该出汗就出汗 。不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发为肾之华。
胡须由奇经八脉主
白说明衰败了
头发干枯 肝血不足
烦恼白发生。
人生四惑
酒色财气
喝酒: 酒 气彪悍。酒到胃 胃气往上走 。肝胆就横起来 。胆子 就大
色 : 欲不可早 ,欲不可 乱
黄帝内经听课笔记
亥时: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肺主皮毛
脾主肉
肾主骨
心主血
筋主肝 肝主握 握固 小孩子握力大 表示肝气足 (老人撒手而去)
阳爻 乾 天 父 马 气宇轩扬 天行健
阴爻 坤 地 母 牛 厚德载物 地主藏
聪明—肾为聪,肝为明
黄帝内经—培养我们向内看的能力,关注我们的内心生活,顺应我们脏腑的运转,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五行:(天地顺序)
东: 木;生发; 肝 仁;文化 青龙
西: 金;收敛; 肺;礼;肃杀之气 白虎
南: 火;生长; 心 义;朱雀
北: 水;收藏; 肾(精) 智;(志)玄武
中: 土;运化; 脾 信;
泰山崩与前而面不改色—肾精足而不恐
鼓—生发
肚脐—神阙穴,只可灸,不可针。
人中穴—督脉(起于会阴循脊柱到人中,大阳经,主精,男人修督脉)与任脉(主血)交汇的穴位。深、长、宽的人中,身体好,子女多,寿命长。
冬吃萝卜下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疾病与生活密切相关,天人合一。
酉时:5点—7点,肾经当令,肾主蔵精。鸡要炖,鸭要烤。酉时发低烧,肾气大伤。欲不可早。肾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元气藏与肾。肾为老大。盐掉元气,咸入肾。肾精外泄:1、房事(釜底抽薪),2、情志(暗耗肾经)。
戌时:7点—9点,心包经当令,阴气正盛,阳气将尽。檀中穴,喜乐出焉。
生命中的20分钟:
1、 每天跟自己的身体交流10分钟
黄帝内经听课笔记
圣人—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及欲望(服从自己的身体),可以让别人听从自己的人。
《黄帝内经》笔记第二讲
《黄帝内经》笔记第二讲无名氏讲《黄帝内经》笔记(第二讲)文字部分各位朋友,大家好!(亲:这个系列的讲述,是我个人学习《黄帝内经》的心得笔记。
我不是医生专家,也不是中医科班出身,只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和深度探索者,一个很奇葩或者讲,不太正经的超级中医粉。
我是玩的,但我希望自己玩的极专业、极有深度,多少有点水准,不要给咱家丢人太多。
信者你就信一点,不信者你慢慢来,我就是天花乱坠讲故事。
我和你一起学习读经,这是我的笔记。
仅供亲们参考消息。
)(亲:视频讲的,虽然经过了好多思考,但都是即兴讲的。
在发布文字版时,我就稍加修改,写稍详细一些了。
错的请你指正。
)这一讲大家就当我讲故事,讲神话故事,不要太当真,相信就相信,不相信的就当故事听,这是我讲的《黄帝内经》笔记第二讲。
这一讲题目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的宗旨是什么?它的核心精髓是什么?一句话,《黄帝内经》主讲的是长生不死之道,就是让人如何永远活着。
我个人意思,这才是这本经的真正的核心思想。
至于治病,只是副产品。
病好了,才能起修,才有可能长生。
所以,治病是长生不死的基础呀。
这是治病和长生不死之道的关系。
一句话,《黄帝内经》讲的是长生不老之道。
讲人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人如何长生不死?人是个什么物件。
其实,所有的宗教,讲的全是这个意思。
只是讲法和概念不同罢了。
我看,你要是理解错了,你对宗教的理解全错。
长生不死?我不是为基因产品作广告。
现在大家听到了可能哈哈一笑,但是我们中华文化就是这样,道家的道教的文化就是这样。
我们在汉代以前唐代以前我们的祖宗他追求的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这样,这是我们民族很长很长时间真实的信仰,这个信不信在大家,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黄帝内经》他的精髓核心灵魂所在。
那么因为《黄帝内经》他首先不是一个医经,大家搞明白了,他首先不是一个医学的经典,他首先是一个道教道家的经典,他是收录在《道藏》中,那么《医藏》咱们现在国家在投资在编还没有编出来,《儒藏》他不可能收这个《黄帝内经》,所以此经分类的话就是这样子,属于道教经典。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内经》的成书和地位、《内经》的教材、学习的意义、课程的安排本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王洪图,有幸与大家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这门课程。
我就想先介绍一下这门课程的有关的情况,或者说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我们国家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
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学习起来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我今天和各位讲的,大致是讲到大学本科生的层次。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下达的教学计划,本科生的《内经》课程是72小时,当然又允许各个学校可以有些放松,所以我给各位讲的《内经》课是准备讲80学时,我们这次课所使用的教材,是使用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内经讲义》是由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个教材当时设计的时候,是从70到100学时之间,所适用的对象是大学五年制的本科生和七年制的也就是本硕连读的学生共同使用的,也就是所说的五七共用的教材。
就是这个教材(笔记者插图:)我讲课的时候就按这个教材的顺序,但是由于这本书是本硕连读的,所以有些内容我们讲不了那么多,特别是这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下篇的内容我们基本上不讲,这是使用的教材的情况。
《黄帝内经》这门课的性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有过规定,当然是在专家们论治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本科生的后期提高课,所谓后期,我想是在大学教育整个课程系列当中,它是排在相对靠后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学过一些基础,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甚至于学了某些临床课的时候,才开的课程,是后期。
提高,也就是它是在理论方面提高,临床方面提高,还有在学生的知识面方面,甚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提高,所以我想提高应该包括那样几方面,因此这门课的性质是后期提高课。
下面我就想介绍一下,《黄帝内经》这门课的,再有进一步的一些情况,也就是说大学本科,当然据我所知现在中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的专业也要学习《内经》课,有一些中医专业的博士生还要学习,还要上《内经》课。
为什么在中医各个层次上的学习当中,都要学习《内经》课呢?这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这部书,《黄帝内经》这门课在我们整个中医学,在我们整个中医教育当中,它所处的地位问题,所以,有关这个问题我想给各位作一个初步介绍。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王洪图)上课笔记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王洪图)上课笔记黄帝内经视频讲座(王洪图)上课笔记2015 年 6 月 26 日中医爱好者暂无评论黄帝内经视频 01 上课笔记绪言黄帝内经视频 02 上课笔记书名由来、作者、成书年代背景及流传黄帝内经视频 03 上课笔记《内经》的学术体系——结构与形成黄帝内经视频 04 上课笔记《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黄帝内经视频 05 上课笔记阴阳五行黄帝内经视频 06 上课笔记阴阳转化及应用、阐释、临证黄帝内经视频 07 上课笔记阴阳应像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08 上课笔记阴阳应像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09 上课笔记阴阳应像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10 上课笔记阴阳应像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11 上课笔记《阴阳应像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12 上课笔记《阴阳应相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13 上课笔记《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视频 14 上课笔记《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视频 15 上课笔记藏象概述黄帝内经视频 16 上课笔记十二官相使黄帝内经视频 17 上课笔记医学探源黄帝内经视频 18 上课笔记论藏象黄帝内经视频 19 上课笔记《素问.五脏别论》黄帝内经视频 20 上课笔记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黄帝内经视频 21 上课笔记病例治法:《经脉别论》黄帝内经视频22 上课笔记理论阐释: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视频 23 上课笔记《素问.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视频 24 上课笔记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黄帝内经视频 25 上课笔记《灵枢.本神篇》黄帝内经视频 26 上课笔记神志受伤及临床表现黄帝内经视频 27 上课笔记《营卫生会》黄帝内经视频 28 上课笔记营卫运行与会合(续)黄帝内经视频 29 上课笔记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功能黄帝内经视频 30 上课笔记《灵枢.决气篇》黄帝内经视频 31 上课笔记《素问.骨空论》黄帝内经视频 32 上课笔记水腧五十七穴即寒热病灸法黄帝内经视频 33 上课笔记《素问.生气通天论》论黄帝内经视频 34 上课笔记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阳气烦劳则张黄帝内经视频 35 上课笔记风为百病始;阴阳消长黄帝内经视频 36 上课笔记五味偏嗜所伤黄帝内经视频 37 上课笔记《玉机真脏论》黄帝内经视频 38 上课笔记病气的逆顺传变黄帝内经视频 39 上课笔记五实五虚及其生死黄帝内经视频 40 上课笔记《素问.调经论》黄帝内经视频 41 上课笔记有余和不足及调治黄帝内经视频 42 上课笔记阳虚外寒和阴虚内热黄帝内经视频 43 上课笔记《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病机)病机十九条黄帝内经视频 44 上课笔记病机十九条(续)黄帝内经视频 45 上课笔记《灵枢.百病始生篇》黄帝内经视频 46 上课笔记病气传变及其机理黄帝内经视频 47 上课笔记内伤病的机理及治则黄帝内经视频 48 上课笔记《素问.热论》黄帝内经视频 49 上课笔记两感病症状及预后黄帝内经视频 50 上课笔记阴阳交病症病机及预后(续)黄帝内经视频 51 上课笔记肾风病症与病机《素问.咳论》黄帝内经视频 52 上课笔记《咳论》黄帝内经视频 53 上课笔记《举痛论》黄帝内经视频 54 上课笔记《风论》黄帝内经视频 55 上课笔记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五脏六腑风黄帝内经视频 56 上课笔记《素问.痹论》黄帝内经视频 57 上课笔记营卫逆乱受邪为痹以及痹症寒热与多汗的病机黄帝内经视频 58 上课笔记《痿论》黄帝内经视频 59 上课笔记《痿论》病因、病机和分类(续)黄帝内经视频 60 上课笔记《灵枢.水胀篇》黄帝内经视频 61 上课笔记肠蕈、石瘕黄帝内经视频 62 上课笔记《素问.脉要精微论》四诊决死生法黄帝内经视频 63 上课笔记脉应四时与梦幻黄帝内经视频 64 上课笔记《平人气象论》黄帝内经视频 65 上课笔记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黄帝内经视频 66 上课笔记《五色》望面之部及五色主病黄帝内经视频 67 上课笔记《素问.异法方宜论》黄帝内经视频 68 上课笔记《素问.汤液醪醴论》水肿病黄帝内经视频 69 上课笔记《素问.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视频 70 上课笔记饮食五味调养五脏、释要黄帝内经视频 71 上课笔记标本从逆、先后缓急的治则黄帝内经视频 72 上课笔记《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73 上课笔记制方法则(含服法)黄帝内经视频 74 上课笔记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视频 75 上课笔记肾气与生命阶段及生殖能力的关系黄帝内经视频 76 上课笔记养生水准不同、结果亦不同黄帝内经视频 77 上课笔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视频 78 上课笔记四时阴阳从则生逆则死、治未病黄帝内经视频 79 上课笔记《灵枢.天年》黄帝内经视频 80 上课笔记人体生命各阶段及生理特点。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0《素问.痹论》(二、五脏痹的病证特点,及病机)【原文】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肿,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以小便,上为清涕。
----------------------------------------------串讲,“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内舍五脏六腑,这不单是在筋骨脉肌皮,邪气还可以深入,“舍”就是停留。
停留到五脏六腑,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呢?什么原因使得邪气停留在五脏六腑呢?岐伯回答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 五脏和五体是相联系的,肺合皮毛,心合血脉,肾合骨,肝合筋,脾合肌肉,是这样一种相合。
所以说五脏皆有合,是指这个合。
“病久而不去”,上面所说的那五种痹证,筋骨脉肌皮的痹证,久而不去,那么就可以内舍于其合也。
就是内舍于其相应的内脏。
因此说,“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肾主骨,冬季感受了邪气容易出现骨痹,但是骨痹没有痊愈,同时又复感于邪,又感受更寒湿之邪,那么就传入到它所合的脏腑。
骨之合,肾。
因此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同样道理,“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灵兰秘典论》藏象理论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藏象,藏象学说、藏象理论,其实都是一回事,过去我们叫藏象学说,后来有人提出来应该叫藏象理论,其实学说本身就是理论问题。
藏象学说是我们《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关于这个说法,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来过,那时说的还不是《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叫藏象学说,这个是六十年代初,湖北中医学院办的西学中班,这个西学中班的学员和老师们一起写的文章,我记得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当初他们提出来说它叫脏腑来着,就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当然他们所说的脏腑,实际上就是说的藏象。
因为藏象不单是个脏腑问题了,“以象而不以质”讨论的是以象为主,说“不以质”就是没有质,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它强调的是象。
所以说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提的比较早。
我在写《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那是91年动笔写的,藏象我还没有说它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就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一个提法,但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就相对比较笼统一点吧,免得在学术上出现一些分歧。
其实看来这个问题,倒没有什么分歧可说的,也就是说把它看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在学术界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意见。
关于藏象的概念。
什么叫藏象,历来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较占统治地位的,或者说在学术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以前关于藏象的概念。
那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就是这么个观点。
因为内脏藏于体内,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
还有一个说法,王冰的说法,“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又加个“可阅者也”。
五脏藏于体内,它的功能表现,它的形象可以表现在外,而表现在外这一部分,是可以看得到的,“阅”不是见吗,至于那个“现”字,我写成见字,古时候就没有现这个字,没有斜玉旁的那个现,见这个字,有时候作表现的现,有时候则是看得见的见,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思。
认为“可见者也”就说这个见可以,说“形现于外”那就是这个见字,就读成现了。
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
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大学的学问,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与不合理。
”——陈钢教授1、华佗原名华元化。
2、人类通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法,大量、长时间的观察了自然与人,归纳、提炼和总结出了阴阳。
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道:普遍规律神:变幻莫测谓之神。
拓展:人的生理是阴阳平和,病理是阴阳的偏盛偏衰,诊断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是恢复阴阳的平和。
“《内经》谈天谈地,是为了谈人。
”2“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由气构成,轻清向上为天,浊阴向下成地。
3“阴静阳燥”这说明了阴阳的一种特性。
天主动,地主静,天圆地方亦是此意。
(不要随意去否定那些你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
)老师引“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来说明阴静阳燥。
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说明了阴阳的三种关系,即相互关系、主从关系(阳主阴从)、辩证关系。
5“阳化气,阴成形”阳的功能是作用于有形之物,使之转化为无形之气。
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阴是作用于无形之气,使之转化为有形之物。
那么在这里是否可以提示治疗肿瘤的方法呢?也许黄芪建中汤是不错的选择。
6“清气在下,则升飧泄”阳气下陷(位的异常),不能化气,水谷并走大肠。
所以治疗时应健脾升阳,才会“离照当空”,用风药升阳,如羌活、防风、白芷等。
7“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浊气在上,则气机不通,如半夏泻心汤。
拓展:墨子讲“法,意、规、圆,三也俱。
”所以学方要注意四点:方的机理,方的法则,方证,方药,如此才能真正领悟一个方。
8“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9“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上升的本于下降的,下降的本于上升的。
所以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
因此“升降相应”。
案例:一女,左眼珠上出现一芝麻粒大小的凹陷。
西医诊断为角膜溃疡。
一师遂开补中益气汤,12剂痊愈。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前言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前言一、《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古代人给书起名字的时候非常讲究。
像《扁鹊内经》《白氏外经》这些书的名字毕竟带有一些个人的偏见,而“黄帝”二字,是个天大的名号。
能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岂不妙哉?!所以给这本书起名字的人无非是在借势,但至少没有给自己留名的私心。
再有就是“道统”问题,中国文化讲究“道统”,就是一切都要按五行生克来,比如关于谁做皇帝这件事,古人认为是天定的,按五行相生来说——第一代帝王一定具有东方生发之特性,故称之为青帝,青帝的代表就是伏羲氏;木生火,然后就是赤帝(炎帝),也就是神农氏;火又生土,就是黄帝(轩辕氏);土生金,就是白帝(少昊);金生水,然后就是黑帝(颛顼[zhuān xū])……刚开始是一个相生的系统,再往后,就又有相克的秩序,比如明代为火,清代就属水,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水克火之意。
我们不管帝王学,只说道统,黄帝就代表“中央之神”,所谓“中央之神”在我们身体里的表现,就是脾土,所以《黄帝内经》一书,重在中央脾土。
人,出生之前为先天,父精、母血、灵魂等至关重要;出生之后为后天,脾胃运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称“后天之本”。
道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上源于我们身体里的五脏:肝、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之所以以黄帝为名,就是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思想。
从胎儿的生命系统讲,肾是先天,脾是后天。
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
所以所谓先天、后天,都应该灵活看,一旦拘泥,就不明了了。
人活着,要靠后天养先天,先把脾胃调好了,你的肾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伤什么都不能伤脾胃之气。
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小孩吃西药?因为吃了西药,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
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在20岁之前,40岁之后,代谢化学药物的能力很差,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要想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时刻牢记中国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
如果你能把这四样东西弄明白的话,古书看起来就容易了,而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最透彻的,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4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4下面我们讲《灵兰秘典论》的第二段,在教材的第55页中间。
这一段,我们可以给它概括说,它是讲医学探微,或者说是医学探原,这个意思是一致的。
我把这一段先读一下,《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釐([lí],同厘),毫釐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下面串讲,““至道在微,”- 就是讲的医学道理,至高无上,至真至微的道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微妙的,非常高尚的。
“变化无穷,”- 医学理论是很复杂的,不单是微妙,而且是很复杂,是不断地变化的,人的生理也好、人的病理也好,它是很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受人体本身的影响,尤其受外界的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讲医学理论是变化无穷,不单是讲人体,天、地、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至道在微,变化无穷。
“孰知其原?”- 谁知其原,谁能掌握它的根源,掌握它的最本源的东西。
就是提到了医学理论的高尚,医学理论的微妙,医学理论的艰深的问题。
“窘乎哉!”- 说这个实在太难了。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消者”,是说有学问的人。
“瞿瞿“”,是说很勤勉的样子。
这些很有学问的人,很勤勉的深入研究医学理论,谁能掌握它的要领呢?这无非是说,尽管是有学问的人不断的钻研它,有的时候也还是很难的,真的把医学理论钻研透了,真的是很难。
这个我说,到现在,医学理论也还没有钻研透,到现在,人类要上月球,要准备上土星,准备上很多行星去了,但是对人类自己本身的认识,现在还是非常初级的阶段,确实,医学理论变化无穷,确实是“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我们说,有高深学问的人,掌握了相当多的理论,他还是(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医学而言,还是这样,有很多的问题,现在病没有解决的了,因此,《黄帝内经》时代说的这样的话,到现在,我认为还是符合实际。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9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95《灵枢.五色》【理论阐释】【临证指要】【理论阐释】讲了两个问题:1. 望面色诊病之理233页,又提到了望面色诊病之理,不仅是《五色》篇,在《内经》里还有若干篇,都讲这个问题。
但是各篇所讲的部位划分不完全一样。
都谈到了,道理都一样,但是具体的面色的分布与五脏的关系,五脏固尽有部嘛,但是呢,在不同的篇章里,划分不完全一样,大体相同,这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问题。
因此,你要想全面的研究这个问题,还要去学习其他的篇章。
2. 望面色之诊断意义望面色之所以有诊断意义,只不过是我们《内经》教材的作者提出来说,说这可能是经络信息有关。
经络作为一种载体,信息的载体,那么可以反映到它相关的各处去。
这绝对是一种分析,等于是一种猜想。
(这种以局部为整体一个缩影的论述,与现代生物全息思想有相通之处。
根据生物全息律的一般原理,人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的部位,如每一肢节,每一器官,也应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说经络是人体信息的通道,气血是信息的载体,十二经脉指气血皆上于面,将整体的信息传输于面部,使面部成为全身的缩影,因而通过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可以诊断全身疾病。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临证指要】在望面色那确实很重要。
临床看病,望闻问切,首先病人一来,什么都没做时,先做的是望诊。
望诊首先看到的是面色、眼神。
所以,望面色重要性是很大的。
咱们教材给它归纳这几个方面:1. 察色应当要做到,这对医生而言,要做到全神贯注,细心观察。
积神于心嘛。
2. 从面部的病色,出现在脏腑肢节相应的部位,也就是面部和脏腑肢节有相关。
教材没有具体提出来。
它只是说“王宫在于下极”,只是指出那么一个具体位置。
只指出心来了。
3. 察色浮沉,可以辨知病之浅深。
4. 察五色,颜色不同,可以知道病因、病性。
比如黄赤为风,青黑为痛。
5. 可以判断某些病证,比如黄而膏润者为脓,痛甚为挛。
6. 察色散抟,以知病程长短与远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讲座的笔记主讲人:杨志勋主办方:中美大都会人寿凤凰营业处时间:2009-2-21笔记:韩重斌一、中医与西医中医分为三个层面,从高到低分别是:道上中医、里上中医、术上中医。
所谓养生,是生命的自我超越。
道上中医的核心讲究人生的修养。
人生要重视目标而非结果。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范畴是结果?生是一种结果而非目标,目标是健康的生。
很多事情的发展会出现一些结果,但是有多少人一直把结果当成目标啊。
错位了。
减肥是一种结果而非目标,如果只关注减肥,体重可能减下来了,但是身体不健康了,生命没有活力了。
在体型与生命活力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就是目标和结果的选择。
结果不是使命,不是目标。
健康的生是我们的目标,体型好看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结果而已,一个阶段性结果而已。
西医是细胞层面的系统论。
按其发展阶段分为传统西医和现代医院。
传统西医的着眼点是细胞,细胞的新陈代谢,机能的正常与否,所谓内环境稳定理论。
现代医学的核心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细胞液。
西医最大的问题是医与药的分开。
医生只负责看病,不负责发明药。
医生看完病以后,开处方时只能有什么选什么。
传统西医进入临床后分科太细,无法给病人整体和系统性的解决,有时候病人为了看好一个病要转好多科,好多科的开的药又可能是相互打架的。
西医的全科大夫很少,中医的全科大夫相应就多。
传统西医另一问题是依赖抗生素,对于无菌性疾病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在药物路线上,西医主要处理“敌我矛盾”,所以中医一是用抗生素,二是动手术。
实在不行就切,这就是西医。
某一天这个病人最终见上帝了,上帝看到可能都会很惊讶,我是造物主,给你们的是全乎人,怎么等你们回来的时候,这里少一块,那里少一块呢?所以手术成功不等于病好了。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流派。
第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营养派,主要观点是,身体不好是营养不够造成的。
世界营养学的发源地是美国,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氧化剂也只有美国有,叫OPC-3。
第二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植物药派,比如芦荟、银杏的运用,银杏提炼技术最好的是德国。
但是这种植物药,合成的原料最多不能超过6味。
第三个是以日、韩为代表的仪器派,比如针灸、经络、按摩、食疗、保健手链或项链等。
中医是宏观层面的系统论,讲求整体性、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
比如在饮食上,中医认为不要过于讲究吃什么,顺其自然最好,因为污染太多了,你躲不过去,也改变不了。
从这个角度说,西医是标量,代数量,中医是矢量,是几何量。
所以中医、西医是不会相互替代的,各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方向。
而且西医越发展,也越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因为西医在从细胞层面给中医各种证明。
西医越发展,给中医的证明也就越多,对中医的发展也就更有利。
二、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中医认为世界万物的关系就四个字:阴阳五行。
生生克克,是普遍联系的。
黄帝内经讲的就是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的。
黄帝内经是道上中医的经典。
黄帝内经是生活化的哲理,首先是生命科学著作,而非医药学著作。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生命的宣言书。
它是全书的“纲”,其他则是“目”。
它直接指出了中医的使命:最高境界是“百岁未衰”,最高目标是“无疾而终”,由此推出,中医的根本宗旨是“调为不治”。
中医最重要的是讲究“调理”,而非治疗,调理的目的是为了不必再治疗。
所以在中医看来,生命是有规律的,寿命是可以超越的。
所以黄帝内经首先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寻找“圣度”。
所谓“圣度”,是与天地相通。
达到“圣度”的人分为四种: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真人是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之道相通的人。
至人是达到天地之道标准的人。
圣人是遵循天地之道而行为的人。
贤人是符合天地之道要求的人。
境界自高而下。
所谓“圣度”,其实就是“平常”,顺应自然。
这个道理知道很容易,做到很难。
比如谋生,首先就是要不侵犯别人。
再进一步就是不仅为自己创造利益,也为别人创造机会。
与之相反的人,可能就会侵犯别人。
所以“圣”,繁体字是“聖”,就是王者耳听天地之道,口传天地之道,王者就是通天地的人。
中医认为,人生有“六气”,当“六气”变为“六淫”时,人就生病了。
所以,所有病因都是“外不平常”、“内不平常”造成的。
所以如果你身体有问题了,先反思一下,最近做人是否有问题?比如,最近是否经常晚上不好好休息?人随天地动,应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过夜生活,总是与自然相反,身体能没有问题吗?再比如,最近是不是和别人生气了?为什么要生气?人一生气,“六气”就转变为“六淫”,身体就会有状况了。
所以保持平常心理,平常价值观,遵循“四种人”的目标,就是养生之道。
“平常”放在第一位,心态就会改变,生活习惯就会改变,健康状况就会改变,全部都会彻底改变。
实际上,心理学是中医的纵贯,这是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的。
中医的心理学就是讲“价值观”和“时空观”,时空观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平常”就是中医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好?没有战争,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就是最好。
什么是让人满足的?晚上回到家饭桌上有一碗自己的白米饭即可——把自己的标准降到最低,这就是平常。
要做平常人,就不要追求“名”,要追求无疾而终,百岁未衰,追求身后事,身后能给社会留下什么,能给后代留下什么。
很多人讨厌工作,不愿意工作。
我说你工作是应该的。
为什么?从你出生到你长大,你父母养育,拿什么养育你?从社会上拿东西养育你,从市场上拿东西养育你。
现在你自立了,就要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往市场放东西,这就叫“市场经济”。
我们的父母把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好的东西留给后代,这就叫“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现在就把好的东西用完了,把坏的东西留给后代,这样一代一代下来,人类不就完了吗?做人要分清三“Ming”:名人,明人和民人。
名人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明人就是明白人,明白在“道”上的人,就是“四种人”,民人就是平常人。
我们不要追求“名人”,名人活的不明白,很累,人是出名了,身体却垮了。
无论怎样,至少我们要追求成为“明人”,活的要明白,明白自己付出的,明白自己得到的,明白付出的意义和得到的价值。
比如,什么是本事?本事就是在谁都不帮你的情况下,你自己还能活得很好。
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就是不可替代性,就是所谓的绝活。
你有绝活,你就有本事,就有竞争力。
这就是在竞争上明白了。
明白人,苦恼才会少。
初看还不错,近看还可以,仔细看真不错,找对象能这样做,就算明白了。
不要一开始初看就追求真不错,那样要么最后找不到,要么最后仔细看发现很一般,自己失落感很大。
最后,我们要追求做“民人”,就是真正是普通人。
大医家,扁鹊、李时珍,都是“民人”。
世界上只有5%不到的人能够自己买艘船,自己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要买船票的人,我们只能随着大家一起走,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既然我们都是那95%的人,所以我们就应该保持自己是95%的人所以应该有的平常心态。
平常人求圣度:就是自己尽力了,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好,结果如何不重要。
就是平常心。
中医讲究变化。
所谓变,是转变,是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化是过程,是缓慢的变的过程,“化”到了一个接点就会“变”。
所以化是变的过程,变是化累积的结果。
人的健康变坏了,都存在这样一个变化。
现在一点点的“化”,就会导致将来的变。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慢慢让自己养成“平常”心态,让自己逐渐向好的“变”去“化”。
中医的做人是广义的概念。
中医的价值观就是“四种人”。
中医的时空观,就是思维方式,有三方面。
第一是,人随天地动,这是自然观。
比如前面讲的睡觉,按照中医“人随天地动”的自然观,睡觉应该睡时辰觉,而不是睡数量觉。
什么叫时辰觉,什么觉数量觉?按照天地运动的方式,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给身体充电的时间,保证这一时间的熟睡,就算早上4点起来,一天也会很精神。
如果这段时间不好好睡觉,就算后面睡得再多,也会觉得很疲惫。
第二个方面是人文观,人间乃互动。
无心者为圆心,人不能以自己为核心,无心者为人,才能成为圆心,用爱去辐射他人。
第三个是功能间要互动,基本点是“气”,这是核心和关键。
中医的生命观是生命本源气,就是人有“六气”,或者说人生而内有正气和邪气,养生就是要用好一口气。
人要中和圆通无警戒,生命要自律,无警戒就是“无我”。
中和圆通,中——无我,和——仁爱,圆——道、圆满,通——无限贯通。
圆满,到位,不能定势,是阴阳五行的运转。
中医是中国经典文化之一。
中国经典文化按出现时间先后是道、儒、释、医。
看书就要看经典,其他人说的,做参考,但不能“就是”。
解释黄帝内经的经典是《类经》。
人身有正气和邪气,养生就是用好一口气,调谐最关键的是心态。
中医养生分四个层次:心调、气调、食调、药调。
心调是灵魂,气调是根本,食调、药调是术。
很多人偏重于食调或药调,比如吃各种营养品或保健,认为反正没有毒,吃了没坏处。
中医认为,“毒”就是“过”,过了就有毒,过犹不及。
所以什么东西吃多了,就有毒。
所以中医给药,一般给到差不多就行,不能过,成年人六成药,儿童七成药,老年人九成药即可。
吃饭,七八分饱即可。
总结来说,黄帝内经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的价值观就是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做人要做“平常人”,追求平常心。
思维方式就是人随天地动、人间乃互动、功能间互动。
中医养生是“调”而不是“治”,最关键的是心调。
百岁未衰,调为不治。
生命总的就是要友好、和谐、无我、自律。
三、两个礼物现在感冒很多,给大家两个很好的方子。
治疗风寒感冒:一包同仁清热冲剂(感冒清热颗粒)+ 两包板蓝根,一起冲泡,一起吃,一有感觉一压就好了。
针对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中午37度,越到晚上度数越高,夜里24点度数最高,清晨度数最低。
治疗病毒性感冒最重要的就是压制高烧,只要温度不超过38度,就不会有并发症,不会的肺炎。
没有高烧就好治疗。
所以首选“同仁牛黄清心丸”。
这个要与“牛黄清心丸同仁堂牌”区别开,前者没有雄黄和朱砂,后者有雄黄和朱砂,吃多了会汞中毒。
有人说“同仁牛黄清心丸”不是治疗中风的吗?感冒也能吃?用药你要看它的基本功能,它的基本功能是“益气养血”,这才是最重要的,所有需要益气养血的病都可以用它,比如它可以清热、泻肺热、去疲劳、稳压、解酒。
(好方子的用途很多,比如板蓝根也是好药,非典的时候,中医主要就用板蓝根。
)如果发热,先吃一颗,过两个小时再吃一颗。
小孩也可以吃,减半就可以。
如果已经发高烧了,除了“清心剂外”再加以下的方子:连翘(6)、黄芩(6)、茯苓(6)、泽泻(6)、紫苏叶(后下,6)、甘草(3)、竹叶子(3)、佩兰叶(春冬用,6)、苏梗(夏天用藿根,6)。
括号里的数字是药量,吃三付就可以。
再教给大家调气的一种方法:跨立站稳,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平伸,自然向下摆,不要用力,5次;然后半蹲,弹两次,所谓弹,是不站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