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座的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讲座的笔记

主讲人:杨志勋

主办方:中美大都会人寿凤凰营业处

时间:2009-2-21

笔记:韩重斌

一、中医与西医

中医分为三个层面,从高到低分别是:道上中医、里上中医、术上中医。

所谓养生,是生命的自我超越。道上中医的核心讲究人生的修养。人生要重视目标而非结果。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范畴是结果?生是一种结果而非目标,目标是健康的生。很多事情的发展会出现一些结果,但是有多少人一直把结果当成目标啊。错位了。减肥是一种结果而非目标,如果只关注减肥,体重可能减下来了,但是身体不健康了,生命没有活力了。在体型与生命活力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是目标和结果的选择。结果不是使命,不是目标。健康的生是我们的目标,体型好看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结果而已,一个阶段性结果而已。

西医是细胞层面的系统论。按其发展阶段分为传统西医和现代医院。传统西医的着眼点是细胞,细胞的新陈代谢,机能的正常与否,所谓内环境稳定理论。现代医学的核心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细胞液。西医最大的问题是医与药的分开。医生只负责看病,不负责发明药。医生看完病以后,开处方时只能有什么选什么。传统西医进入临床后分科太细,无法给病人整体和系统性的解决,有时候病人为了看好一个病要转好多科,好多科的开的药又可能是相互打架的。西医的全科大夫很少,中医的全科大夫相应就多。传统西医另一问题是依赖抗生素,对于无菌性疾病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在药物路线上,西医主要处理“敌我矛盾”,所以中医一是用抗生素,二是动手术。实在不行就切,这就是西医。某一天这个病人最终见上帝了,上帝看到可能都会很惊讶,我是造物主,给你们的是全乎人,怎么等你们回来的时候,这里少一块,那里少一块呢?所以手术成功不等于病好了。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流派。第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营养派,主要观点是,身体不好是营养不够造成的。世界营养学的发源地是美国,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氧化剂也只有美国有,叫OPC-3。第二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植物药派,比如芦荟、银杏的运用,银杏提炼技术最好的是德国。但是这种植物药,合成的原料最多不能超过6味。第三个是以日、韩为代表的仪器派,比如针灸、经络、按摩、食疗、保健手链或项链等。

中医是宏观层面的系统论,讲求整体性、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比如在饮食上,中医认为不要过于讲究吃什么,顺其自然最好,因为污染太多了,你躲不过去,也改变不了。

从这个角度说,西医是标量,代数量,中医是矢量,是几何量。所以中医、西医是不会相互替代的,各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方向。而且西医越发展,也越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因为西医在从细胞层面给中医各种证明。西医越发展,给中医的证明也就越多,对中医的发展也

就更有利。

二、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世界万物的关系就四个字:阴阳五行。生生克克,是普遍联系的。黄帝内经讲的就是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的。

黄帝内经是道上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是生活化的哲理,首先是生命科学著作,而非医药学著作。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生命的宣言书。它是全书的“纲”,其他则是“目”。它直接指出了中医的使命:最高境界是“百岁未衰”,最高目标是“无疾而终”,由此推出,中医的根本宗旨是“调为不治”。中医最重要的是讲究“调理”,而非治疗,调理的目的是为了不必再治疗。所以在中医看来,生命是有规律的,寿命是可以超越的。

所以黄帝内经首先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寻找“圣度”。所谓“圣度”,是与天地相通。达到“圣度”的人分为四种: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是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之道相通的人。至人是达到天地之道标准的人。圣人是遵循天地之道而行为的人。贤人是符合天地之道要求的人。境界自高而下。所谓“圣度”,其实就是“平常”,顺应自然。这个道理知道很容易,做到很难。比如谋生,首先就是要不侵犯别人。再进一步就是不仅为自己创造利益,也为别人创造机会。与之相反的人,可能就会侵犯别人。所以“圣”,繁体字是“聖”,就是王者耳听天地之道,口传天地之道,王者就是通天地的人。

中医认为,人生有“六气”,当“六气”变为“六淫”时,人就生病了。所以,所有病因都是“外不平常”、“内不平常”造成的。所以如果你身体有问题了,先反思一下,最近做人是否有问题?比如,最近是否经常晚上不好好休息?人随天地动,应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过夜生活,总是与自然相反,身体能没有问题吗?再比如,最近是不是和别人生气了?为什么要生气?人一生气,“六气”就转变为“六淫”,身体就会有状况了。

所以保持平常心理,平常价值观,遵循“四种人”的目标,就是养生之道。“平常”放在第一位,心态就会改变,生活习惯就会改变,健康状况就会改变,全部都会彻底改变。实际上,心理学是中医的纵贯,这是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的。中医的心理学就是讲“价值观”和“时空观”,时空观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平常”就是中医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好?没有战争,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就是最好。什么是让人满足的?晚上回到家饭桌上有一碗自己的白米饭即可——把自己的标准降到最低,这就是平常。要做平常人,就不要追求“名”,要追求无疾而终,百岁未衰,追求身后事,身后能给社会留下什么,能给后代留下什么。很多人讨厌工作,不愿意工作。我说你工作是应该的。为什么?从你出生到你长大,你父母养育,拿什么养育你?从社会上拿东西养育你,从市场上拿东西养育你。现在你自立了,就要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往市场放东西,这就叫“市场经济”。我们的父母把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好的东西留给后代,这就叫“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现在就把好的东西用完了,把坏的东西留给后代,这样一代一代下来,人类不就完了吗?

做人要分清三“Ming”:名人,明人和民人。名人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明人就是明白人,

明白在“道”上的人,就是“四种人”,民人就是平常人。我们不要追求“名人”,名人活的不明白,很累,人是出名了,身体却垮了。无论怎样,至少我们要追求成为“明人”,活的要明白,明白自己付出的,明白自己得到的,明白付出的意义和得到的价值。比如,什么是本事?本事就是在谁都不帮你的情况下,你自己还能活得很好。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就是不可替代性,就是所谓的绝活。你有绝活,你就有本事,就有竞争力。这就是在竞争上明白了。明白人,苦恼才会少。初看还不错,近看还可以,仔细看真不错,找对象能这样做,就算明白了。不要一开始初看就追求真不错,那样要么最后找不到,要么最后仔细看发现很一般,自己失落感很大。最后,我们要追求做“民人”,就是真正是普通人。大医家,扁鹊、李时珍,都是“民人”。世界上只有5%不到的人能够自己买艘船,自己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要买船票的人,我们只能随着大家一起走,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既然我们都是那95%的人,所以我们就应该保持自己是95%的人所以应该有的平常心态。平常人求圣度:就是自己尽力了,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好,结果如何不重要。就是平常心。

中医讲究变化。所谓变,是转变,是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化是过程,是缓慢的变的过程,“化”到了一个接点就会“变”。所以化是变的过程,变是化累积的结果。人的健康变坏了,都存在这样一个变化。现在一点点的“化”,就会导致将来的变。所以我们现在就要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慢慢让自己养成“平常”心态,让自己逐渐向好的“变”去“化”。

中医的做人是广义的概念。中医的价值观就是“四种人”。中医的时空观,就是思维方式,有三方面。第一是,人随天地动,这是自然观。比如前面讲的睡觉,按照中医“人随天地动”的自然观,睡觉应该睡时辰觉,而不是睡数量觉。什么叫时辰觉,什么觉数量觉?按照天地运动的方式,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给身体充电的时间,保证这一时间的熟睡,就算早上4点起来,一天也会很精神。如果这段时间不好好睡觉,就算后面睡得再多,也会觉得很疲惫。第二个方面是人文观,人间乃互动。无心者为圆心,人不能以自己为核心,无心者为人,才能成为圆心,用爱去辐射他人。第三个是功能间要互动,基本点是“气”,这是核心和关键。中医的生命观是生命本源气,就是人有“六气”,或者说人生而内有正气和邪气,养生就是要用好一口气。

人要中和圆通无警戒,生命要自律,无警戒就是“无我”。中和圆通,中——无我,和——仁爱,圆——道、圆满,通——无限贯通。圆满,到位,不能定势,是阴阳五行的运转。中医是中国经典文化之一。中国经典文化按出现时间先后是道、儒、释、医。看书就要看经典,其他人说的,做参考,但不能“就是”。解释黄帝内经的经典是《类经》。

人身有正气和邪气,养生就是用好一口气,调谐最关键的是心态。中医养生分四个层次:心调、气调、食调、药调。心调是灵魂,气调是根本,食调、药调是术。很多人偏重于食调或药调,比如吃各种营养品或保健,认为反正没有毒,吃了没坏处。中医认为,“毒”就是“过”,过了就有毒,过犹不及。所以什么东西吃多了,就有毒。所以中医给药,一般给到差不多就行,不能过,成年人六成药,儿童七成药,老年人九成药即可。吃饭,七八分饱即可。

总结来说,黄帝内经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的价值观就是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做人要做“平常人”,追求平常心。思维方式就是人随天地动、人间乃互动、功能间互动。中医养生是“调”而不是“治”,最关键的是心调。百岁未衰,调为不治。生命总的就是要友好、和谐、无我、自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