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3)作者由生活情境展开论述,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然后将 责任的范围逐渐扩大,再用两个“凡属”对所有的责任进行概括,这 样由浅入深,能使文章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3.精读第 4 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 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 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段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 作用。
第二课时
◉重点: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梁启超名言 1.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2.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 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 之。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 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5.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 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6.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7.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一、活动:精彩语段赏析。 1.读下面的句子及赏析,思考: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风格?
句子: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 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 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 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 教口吻。
可以回忆历史书中学过的知识或者在平时读书 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贾戈中学语文“三以三导”《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授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序号:【导入】一、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重难点)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导学】一、自主学习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2.解释词义达观: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二、合作探究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5、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6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导练】三、拓展提升A、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生)
课题: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契.( )约揽.()悲天悯.()人恩惠.( ) 卸.却( ) 纵.然( ) 监督.( ) 循.环( ) 如释.重负()2、解释词语达观:如释重负:心安理得:无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苦海:3.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
4.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一)研读课文谈苦部分回答: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研读课文论乐部分回答: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担责任部分回答: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人教版
15 *最苦与最乐【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2)词义契: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部编版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
课时计划授课口期年月R 总笫15课时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教沖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文章流畅而乂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丿J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新授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吋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述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冇关报道:冇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 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家主人,曾参与“戊戍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1、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1注音:契约(qi)揽(lan)悲天悯人(min)%1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H得、悲天悯人%1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徳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课前布置学牛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冇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2、师牛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是人牛•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牛当,而不能O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笫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022年部编版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精品)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 ,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 ,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短时间〔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内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 ,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从而联系实际 ,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 ,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一生中 ,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 ,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 ,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环节二自主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 ,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 ,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 "小说界革|命〞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清政府统治腐败 ,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乐 ,苦乐循环 ,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 ,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 ,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 .二、语言赏析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特点 .1.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 ,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 ,多了一份深思熟虑 ,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 ,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朗朗上口 ,比较流畅 .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美的词藻 ,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再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 ,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 ,易于接受 .3.运用修辞 ,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①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②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 ,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③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 .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 ,问题鲜明 ,有趣味性 .三、探究写法通读全文 ,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每局部的论据〕〔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3段〕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支持作者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4、5、6段〕 .〔2〕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第4、5、6段〕 .②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5段〕 .③比照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比照论证 .〔3〕论证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略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感知文本大意 .其次 ,让学生自主搜集有效信息 ,交流收获 ,在教师的帮助下整合相关信息 .最|后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对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 .此时 ,适时引导学生交流 ,如文本写了什么 ,自己有何感受 ,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学习框架 ,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 .对文章的精彩之处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对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的欣赏和对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收到不错的效果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根底上 ,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 ,学习根本的抒情方法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 - -学生习作 - -批改讲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环节二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写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 ,抒发某种情感 ,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 ,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环节三一、写作指导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情呢 ?1.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防止矫揉造作 .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 .教学反思。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凝重而又轻灵的语言表达风格。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中“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掌握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形成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见解。
(2)理解文章富有哲理和逻辑严密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 1922 年 8 月 12 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从人生的苦乐角度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达观()海阔天空()2、解释下列词语(1)如释重负:(2)无入而不自得:(3)悲天悯人:(4)任重而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任。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作者首先论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未尽责任所带来的痛苦。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第十六课孩子与学校里的橡皮树】【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最苦”和“最乐”的含义;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导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的事情和努力做成的事情。
例如:你一生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通过什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1. 分析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你认为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内容?2.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橡皮树有什么特点?橡皮树给校园带来了哪些问题?(2)故事里的邵顺川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3)哪些人对橡皮树的问题表示了关心?3.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4.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样度过的?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6.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7.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8.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体验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例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情况,里面有什么现象?树长得慢,但它独特的形状和高大的身姿代表了什么?9.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导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了解学生对橡皮树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导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
2. 找一颗树,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日记。
3. 组织班级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橡皮树的特点珍爱生命,爱护植物学生的感悟和建议【本课教学反思】通过该导学案,学生了解了橡皮树的特点和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无答案)
C.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安理得。
D.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章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四、拓展提升及展示.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
五、课后小结及展示
导入新课
一、自学检查(检测)及展示: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寨子()陡峭()竹篾()
简陋()悠闲()恍惚()
修葺()晶莹()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莫过于。()
(2)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
(3)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
(4)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
3.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三、课堂导练及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号任公,别号思想家、学者,其著作大多收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诚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填写导方相关内容。
七、下节课预学指导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循环()圣贤()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①海阔天空②心安理得③如释重负④任重道远⑤死而后已⑥悲天悯人⑦终身之忧⑧无入而不自得⑨仁人志士⑩忧国忧民3、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第1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第2自然段: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小结:明确第1、2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讨论第二部分:(3自然段)1.什么事最快乐呢?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讨论第三部分:(4-5自然段)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本文的论题:本文的中心论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二、学习课文感知文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2、、解释词语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契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人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清文章结构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6.最苦与最乐(后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自主突破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达观.(guān)落.地(là)包揽.(lǎn)悲天悯.人(mǐn)B.卸.却(xiè)监督.(dū)契.约(qiè)海阔.天空(kuò)C.循.环(xún)排解.(jiě)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D.圣贤.(xián)大抵.(dǐ)失意.(yì)任重.道远(chóng)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达观..,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不如意的事都能够看得开,真令人羡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4.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15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3)
15 最苦与最乐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地结构,感受文章严密地论证。
2、明确作者地观点,理清文章地脉络。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地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地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地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地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地思考,对责任地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地深刻内涵,理解责任地含义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1、注音:契 (qì )约揽 ( lǎn ) 大抵( d ǐ)悲天悯 ( mǐn )人2、根据所给地解释填出相应地词语①不得志。
失意②好像放下了沉重地负担。
如释重负③对社会和人类地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地。
无入而不自得三、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
(自由诵读)读完后告诉老师: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地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地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 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 :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地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地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地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地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地责任:凡属我应该做地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地,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地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地自己和将来地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宁主要思想,理解他对人生苦乐的看法。
2. 分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3.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敬之,号芝轩,江苏无锡人。
清末民初闻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实学”、“自强”、“求是”等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涉及政治、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遥影响。
二、《最苦与最乐》梗概《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人生苦乐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文章以“最苦”的境遇和“最乐”的境遇作为比照,探究人生的真谛。
作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是“生”,最乐的是“死”,因为生活中的痛苦和忧虑常常超过了死亡的恐惧。
但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意义,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三、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最苦与最乐》文章结构清晰,分为“最苦”和“最乐”两部分,通过比照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在写作技巧上,梁启超运用了比喻、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还通过引用典故和历史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深度。
导学问题:1. 梁启超是哪个时期的闻名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 《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人生苦乐的看法的?3. 你认为生活中的苦难和忧虑与死亡的恐惧哪一个更令人痛苦?为什么?4. 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拓展阅读:1. 读完《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后,你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2. 你还能料到哪些与《最苦与最乐》类似的文学作品或哲学思想?它们对你有何启发?3. 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和快乐?导学作业:1. 请结合梁启超的生平宁主要思想,写一篇短文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凝重、轻灵、简洁的语言风格。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六、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观点的?2、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这一观点的?3、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七、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责任”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2、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逃避责任,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材料二: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积极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承担着社会责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一、复习回顾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议论文的常用论证方法有:、、、。
二、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_,号________,别号
_____________。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学者。
2、阅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任重.道远()悲天悯.人()卸.却()如释.重负()⑵根据意思写词语。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 )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 )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 )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 )
三、品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书中批注)。
3、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什么?
4、细翻自己的人生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痛苦的事:
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