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精品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略读课文,圈点勾画文章主要信息。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把握中心论点。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号,别号,思想家、,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
二、整体感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
恩惠.( )如释.重负( )契.约( )揽.( )卸却( )监督.(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三、细读课文1.作者开头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3.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的?请你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
4.本文的题目是《最苦与最乐》那它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吗?5.本文的语言有“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主要借助不同的句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来体现,分析下列各句的好处。
(1)开头五个设问句的作用。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3)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四、拓展延伸我们通过分析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懂得了责任的重大,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参考答案一、了解作者卓如任公饮冰室主人学者《饮冰室全集》二、整体感知1.huìshìqìlǎn xièdū2.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三、细读课文1.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篇一: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及有关学问,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课前积存】1.《最苦与最乐》的是,字,号,别名,代资产阶级改进主义者,学者。
曾参加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2.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揽() 悲天悯人( )卸却〔〕....3.解释以下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课上突破】〔一〕师生商量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相互沟通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商量,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商量以下问题。
1.认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什么?2.认为人生最大的欢乐是什么?3.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课后提高】1.以下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躲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似乎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怜悯。
〔〕课后反思】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宏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习难点】2.体悟宏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 解析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背景链接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
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文体知识议论文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初一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
【预习积累】1略
【感知探究】
1.人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2.作者并列地安排了两个论证层次。
首先分别提出两个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然后分别论述,明确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并然有序地进行论证。
3.①举例论证,如第一自然段拿“称、失意、老、死”做例子,论证什么是苦,第五自然段中,列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苦中得乐,证明他们是“乐”而不是“苦”②对比论证,如第二自然段把“贫、老、病、死”之苦与“应尽的责任没尽”之苦相比较,突出
后者才是最苦的事,再如课文最后一段把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没有苦、与“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进行对比;③引用论证,引用古语、俗语如孔子、孟子、曾子等人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④道理论证,各个段落基本都是在讲道理。
4.人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人应尽的责任尽了。
5.提示:可以就自己苦乐观的改变去谈,可以就自己准备怎样去尽职尽责去谈,也可以从如何对待人生的苦与乐去谈。
【学习测评】
1.(1)qì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
(2)huì好处(3)mǐn同情(4)xìe 解除(5)shì放开,放下
2.(1)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责任已尽,身心轻快。
(2)指哀叹时世的
观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3)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4)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3.(1)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2)便处处快乐便时时快乐
4.(1)对(2)错(3)对(4)对。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15最苦与最乐根底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正确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创造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以下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容许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重而道远(曾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为创立省级标准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2022年部编版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精品)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 ,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 ,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短时间〔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内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 ,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从而联系实际 ,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 ,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一生中 ,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 ,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 ,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环节二自主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 ,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 ,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 "小说界革|命〞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清政府统治腐败 ,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乐 ,苦乐循环 ,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 ,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 ,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 .二、语言赏析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特点 .1.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 ,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 ,多了一份深思熟虑 ,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 ,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朗朗上口 ,比较流畅 .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美的词藻 ,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再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 ,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 ,易于接受 .3.运用修辞 ,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①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②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 ,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③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 .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 ,问题鲜明 ,有趣味性 .三、探究写法通读全文 ,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每局部的论据〕〔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3段〕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支持作者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4、5、6段〕 .〔2〕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第4、5、6段〕 .②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5段〕 .③比照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比照论证 .〔3〕论证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略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感知文本大意 .其次 ,让学生自主搜集有效信息 ,交流收获 ,在教师的帮助下整合相关信息 .最|后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对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 .此时 ,适时引导学生交流 ,如文本写了什么 ,自己有何感受 ,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学习框架 ,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 .对文章的精彩之处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对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的欣赏和对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收到不错的效果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根底上 ,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 ,学习根本的抒情方法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 - -学生习作 - -批改讲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环节二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写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 ,抒发某种情感 ,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 ,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环节三一、写作指导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情呢 ?1.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防止矫揉造作 .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背景链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3、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怎样来证明)。
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常见的论证结构: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
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
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4)论点与论题①定义不同。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②形式不同。
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
③位置不同。
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和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和最乐(导学案及答案)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学者。
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最苦与最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理解梁启超所表达的关于人生苦乐的态度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哲学思考。
导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4.思考并探讨人生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导学内容:《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生活中苦乐对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颇具哲理的见解。
文章以富有哲学色彩的语言描绘了人生中的苦与乐,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在文章开头,梁启超用“苦”和“乐”作为对比,并通过“最”二字来突出其极端性,引起读者对人生苦乐对立的深思。
文章中作者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生活中的苦难,如“最苦之时,则莫过于爱之不遂”,“失意者,最苦也”,“困苦烦苦,孤苦独苦,生不如死,死不如生,虽然病苦者,其中又有生不如死者。
”这些描写展现了人生苦难的方方面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然而,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苦难之中,他也用“乐”来反衬“苦”,通过对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人生的另一面。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得意者,最乐也”,“政通者,国乐也”,“家乐而国乐,则大乐也”,“人乐而国乐,则天乐也。
”这些描述展现了人生中的喜悦和幸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通过对文中苦乐对比的深度分析,读者可以领悟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
梁启超通过对苦与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认为苦与乐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人生中的苦难和困苦,使人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幸福和欢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苦难和挫折无处不在,但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更加珍惜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在文章的结尾,梁启超通过“乐”之后,又添加“极乐”,再次强调了对生活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经历过苦难之后,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乐趣,只有在苦难之后享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学者。
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梁启超是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优秀人物,其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等。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6.最苦与最乐(后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自主突破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达观.(guān)落.地(là)包揽.(lǎn)悲天悯.人(mǐn)B.卸.却(xiè)监督.(dū)契.约(qiè)海阔.天空(kuò)C.循.环(xún)排解.(jiě)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D.圣贤.(xián)大抵.(dǐ)失意.(yì)任重.道远(chóng)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达观..,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不如意的事都能够看得开,真令人羡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4.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3.学习如何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策略1.阅读《最苦与最乐》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观点,思考作者的用意。
3.讨论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导学步骤阅读导学文本《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梁启超,字梦谷,号苹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在文学、教育、新文化运动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被誉为“近代立宪宪政之先锋”。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在他的《青鸟杂志》上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探讨了人生中“最苦”和“最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享受快乐。
思考问题与讨论1. 梁启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事是什么?你认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2. 文章中提到“忍辱乐,将何所逃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梁启超认为人生的最乐是什么?你觉得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4. 你是否认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部分?你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苦难的呢?实践运用根据《最苦与最乐》的主旨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1.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你会选择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快乐?2. 你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追求和享受这种快乐的?3. 生活中存在很多选择,但有些选择却是“最苦”之选。
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如何做出这些选择?总结反思通过阅读和讨论《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你是否对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能否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享受快乐呢?扩展阅读如果你对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感兴趣,不妨继续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青鸟杂志》中的其他文章,或者《论人生》、《民主与科学》等著作。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或许能让你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宁主要思想,理解他对人生苦乐的看法。
2. 分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3.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敬之,号芝轩,江苏无锡人。
清末民初闻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实学”、“自强”、“求是”等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涉及政治、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遥影响。
二、《最苦与最乐》梗概《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人生苦乐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文章以“最苦”的境遇和“最乐”的境遇作为比照,探究人生的真谛。
作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是“生”,最乐的是“死”,因为生活中的痛苦和忧虑常常超过了死亡的恐惧。
但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意义,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三、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最苦与最乐》文章结构清晰,分为“最苦”和“最乐”两部分,通过比照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在写作技巧上,梁启超运用了比喻、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还通过引用典故和历史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深度。
导学问题:1. 梁启超是哪个时期的闻名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 《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人生苦乐的看法的?3. 你认为生活中的苦难和忧虑与死亡的恐惧哪一个更令人痛苦?为什么?4. 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拓展阅读:1. 读完《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后,你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2. 你还能料到哪些与《最苦与最乐》类似的文学作品或哲学思想?它们对你有何启发?3. 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和快乐?导学作业:1. 请结合梁启超的生平宁主要思想,写一篇短文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最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 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 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 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凝重、轻灵、简洁的语言风格。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六、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观点的?2、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这一观点的?3、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七、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责任”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2、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逃避责任,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材料二: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积极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承担着社会责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2.解释下列词语(在书上勾画、《同步练习》上完成,全班展示。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3.自读课文3遍,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然后互相交流订正。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二、展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A.分内应做的事。
()B.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抄写词语:(二)合作学习●讨论第1-2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讨论第3自然段:1.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2.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讨论第4自然段1.什么事最快乐呢?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讨论第5-6自然段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小结:讨论填写,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本文的论题:本文的中心论点:二、展1.组内展示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反思】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3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的语言特色。
2.积累谚语、俗语。
【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提问并听写文学常识内容。
(二)合作学习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第四步: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二、展1.组内展示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搜集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2.当堂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文中加点的“凡属”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说说画横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后反思】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 qì ) 揽.( lǎn ) 悲天悯.人( mǐn ) 卸.却( xiè)2.解释下列词语(在书上勾画、《同步练习》上完成,全班展示。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3.自读课文3遍,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然后互相交流订正。
作者认为:应尽的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者认为:完成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 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二、展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D)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A.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B.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C.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抄写词语:(二)合作学习●讨论第1-2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讨论第3自然段:1.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讨论第4自然段1.什么事最快乐呢?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讨论第5-6自然段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小结:讨论填写,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二、展1.组内展示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