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供大家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导入

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是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第二章:认识痛苦

2.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痛苦的来源,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生理疾病等。2.2 学生分享自己的痛苦经历,教师给予倾听和支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痛苦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3 教师介绍痛苦的处理方法,如积极面对、寻求帮助、调整心态等,并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痛苦的有效策略。

第三章:体验快乐

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来源,如成功、友谊、爱情、兴趣爱好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教师给予倾听和支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快乐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3.3 教师介绍快乐的创造和维持方法,如培养积极心态、关注当下、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并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和享受快乐。

第四章:苦乐交织的人生

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苦乐交织的人生,即生活中既有痛苦也有快乐。

4.2 学生分享自己在苦乐交织中的经历和感受,教师给予倾听和支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苦乐交织是生活的常态。

4.3 教师介绍如何在苦乐交织的人生中保持平衡和积极的心态,如学会接受和放下、寻找意义和支持等,并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痛苦和创造快乐,并写下感悟和计划。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经历和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痛苦和快乐的认识及应对能力的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转变。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教案

情感目标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4、5段中找答案)提示: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

责任卸却”。

(二)根据以上问题的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

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

痛苦”。第二部分(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第二自然段通过列举例子来具体说明未尽责任的痛苦

之处。这样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优点?

明确: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3.第然段提出“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责任,这与前两自然

段有何联系?

明确:前两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的痛苦之处,第然段提出“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责任,呼应前两自然段,提出解决问题的

方法。

4.第四自然段提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通过列举

例子来论证。这样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优点?

明确: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5.第五自然段进一步阐述尽责任的快乐之处,并提出“尽责任是为了自己”的观点。这与前四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前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的快乐之处,第五自然段进一步阐述并提出“尽责任是为了自己”的观点,呼应前四自然段。

6.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人生应当勇于尽责任,不

能逃避责任。这与前五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前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的快乐之处,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人生应当勇于尽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呼应前五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梁启超的苦乐观,也学会了如何阅读议论文,理清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同时,我们也要树立责任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为家庭、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运用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阐述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并提出了应该勇于负责任,不逃避责任的具体做法。

在文章开头,作者通过一系列设问句,逐步引出了未尽责任的痛苦状态,从而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苦难,也有乐趣。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

3. 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简介。

2.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4. 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

4. 实践法: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

2. 讲解课文,分析“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意义。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观点的看法。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跟进,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检查。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其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案

16《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

教案

班级:课时:课型: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记叙文比较熟悉,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最苦与最乐》的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议论文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乐?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张潮在随笔写道:“人莫乐于闲。”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

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2.字词检测。

契约()揽()悲天悯人()恩惠()卸却()纵然()

《最苦与最乐》 优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  优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二)教学建议

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

《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

《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诱导法一一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一一一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学法:讨论探究法一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

2.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自读课文写出阅读时遇到的生字。

2.结合资料了解作者。课时安排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

前言:

在教育界,教师们所编写的教案是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

要手段。因此,编写一份好的教案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在教育界,

每年都会评选出最优秀的教案,其中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堪称是最

具代表性与权威性的奖项,得到该奖项的教案是章章可读、实用性强

的精品佳作。下面将介绍几份最近获得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的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一、语文教案:初一《荷花》

本教案针对初一学生,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荷花》的人物形象特点,领悟意象与哲理,进一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的全过程。

教案中既有艰辛的教学实践过程,又有幸福的教学收获,让学生在读

完这篇文学作品后,既收获了知识,又感悟了人生。

二、数学教案:初二《解常用对数方程》

这份教案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分式化简,掌握对数方程的基本解法,快

速解决常用对数方程。教案中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

学生对解决对数方程的思路更加清晰,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学习数学。

教案的编写不仅详细、严谨,而且注重实践环节,学生在完成课后习

题后,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三、英语教案:高三《探究英语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这是一份充满创造性的教案,让英语学习对很多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总结不规则动词的变化规律,拓展了学生的学

习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编写中,创造性地划分语

言现象的层次,通过多种手段拓展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识。

结语:

获得最苦与最乐教案一等奖是一位教师所能获得的最大荣誉之一。通

过这些优秀教案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获奖教师每个人所教的

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市一等奖)

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市一等奖)

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通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2.词义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他们眼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

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 年中举人。1891 年至 1894 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 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 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

qìlǎn mǐn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3、学习文中的苦乐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过程设计

(1)导入课题:

(2)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

(3)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①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②分析课文: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梁启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责任的精辟认识。文章从苦和乐两个方面辩证地谈论人生的责任,启迪人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尽责任中收获超越小我的快乐。本文和本单元其它课文一起,从不同角度彰显中华美德,感召启迪人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文语言表达方面庄重而灵动,流畅而简洁,具有口语化特点,平易亲切,有不少语言营养值得去汲取。本文又是新编教材初中阶段第一篇议论文,之前有过记叙文到议论文学习的过渡篇目,如七上的《纪念白求恩》和七下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关于设问句式、对称句式都有出现过,但没有形成本文这样的鲜明的特色。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尚在形成中,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引领和帮助。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锻炼,学生基本学会独立查字典解决词语问题,初步学会整体感知文意。这个学段的学生乐于表达、展示,但责任意识薄弱,生活阅历有限,语言表达往往肤浅苍白,缺少形式之美。恰好运用这篇堪称责任教育的典范文,层层深入地解读责任的内涵和人生的苦乐观,潜移默化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语言特点,流畅、深刻、小有特点地表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识记“悲天悯人”“契合”等词语,层层深入地领悟责任的内涵及苦乐观。

2、在自主批注初步体会语言特点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变换形式反复品读比较,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并试着仿写其中的一两处。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 ) 如释重负( )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监督( ) 凡属( ) 纵然( )

〔答案〕huì shì qì lǎn mǐn xiè dū fán zòng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6《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16《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16《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一等奖

创新教案

(共22张PPT)

梁启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目标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我想,只有品尝过生活滋味的人才能说得出它们的准确含义。至于同学们,你们想说“苦”或“乐”,未免有些“为赋新辞强说愁”了。

但梁启超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我们今天来

学习一下他的《最苦与最乐》,了解一下名人的苦乐观。

新知认知

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

(引论)

分析问题

就是摆出论据来

证明论点。

(本论)

解决问题

就是得出结论。(结论)

预习交流

认识作者

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曾参与“戊戌变法”,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梁启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梁启超(1873—1929)

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给文字注音

恩惠

huì

如释重负

shì

契约

lǎn

卸却

xi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品析表达

1.小组分析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几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来论证观点。如: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归纳出背负未了的责任是痛苦的。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伦比,极具说服力。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逃避责任只能是“自投苦海”,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2.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引用、反问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五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