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604e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7.png)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
一般为临床最常用、最常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低格适宜的抗菌药物。
只要具备临床职业医师资格就可使用。
2.限制使用级。
临床疗效好,但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字才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
疗效好,价格高昂,用于特殊耐药菌或临床使用时间较短,安全性等临床资料较少,使用要求有严格指征或依据,应有专家或科主任会诊,开具处方需由副高或以上职称医师签名才能使用。
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分哪三级
![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分哪三级](https://img.taocdn.com/s3/m/9d19536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9.png)
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分哪三级
抗菌药物的使用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产生耐药菌株,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根据管理的严格程度,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通常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管理
一级管理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的、容易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轻度腹
泻等。
这些疾病通常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即可治疗,不需要使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
一级管理中的抗菌药物多为口服给药,使用方便,副作用相对较小。
二级管理
二级管理适用于一些中度疾病或高风险人群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膜炎等。
这类疾病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来治疗。
二级管理中的抗菌药物往往需要通过静脉给药,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使用,以防止药物滥用或产生耐药菌株。
三级管理
三级管理针对一些重症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重症肺炎等。
这类疾病对抗菌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有很高的要求,往往需要使用高级别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以有效控制感染病原体的扩散。
三级管理中的抗菌药物常常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等特殊环境下使用,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分别针对不
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感染性疾病进行管理,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医务人员和患者应严格按照管理要求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5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066d8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4.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合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____号)和《重庆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____年版)》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本院目录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二、本院目录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最低要求。
各科室可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将“非限制使用级”品种提升为“限制使用级”,或将“限制使用级”品种提升为“特殊使用级”以加强管理,但不得下调抗菌药物管理级别。
三、各科室应加强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分级管理,建立培训、考核和权限授予机制,有效控制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
(一)我院按以下原则授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各级医师均具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
主治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具有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
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无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的科室由科室主任开具处方或医嘱。
(二)医务科要定期组织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和调配权限。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住院病人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四)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____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及具体划分标准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及具体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92bb43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f.png)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及具体划分标准
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6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dddb9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8.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多省已发文明确____年____月____日,国办发布____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____〕____号。
____号文中就提出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其中包括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分级护理、手术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安全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等。
随后不少省份都跟进发文。
____年____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陕西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____年____月____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____自治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____内政办发〔____〕____号。
____年____月____日,河南省发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____〕____号。
豫政办〔____〕____号提出,到____年,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大幅下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近____年的全国范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率和平均费用呈下降趋势。
笔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出版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中了解到:从____年到____年,全国住院患者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从____%下降到____%;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____%下降到____%;抗菌药物占药品总收入比例从____%下降到____%,人均抗菌药品费用呈现递减趋势。
多地基层抗菌药物限制使用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发布的____年____月《北京卫生监督行政处罚公示》显示:北京家圆医院有限公司因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五十条第(一)项相关规定,被警告、罚款____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bb37d5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3.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产生而制定的系统规定。
该制度将抗菌药物按照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药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类依据及标准抗菌药物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性和抗菌谱等,同时也要考虑公共卫生意义、耐药性监测和医疗资源使用的可行性等因素。
一般而言,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1.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治疗其中一种或几种常见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低毒性和较低的耐药性风险。
该类药物应该被广泛应用于一线诊疗单位,如基层医疗机构,含量适中,价格相对便宜。
常见的一线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
2.二线药物二线药物是指治疗一些特殊感染疾病或一线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的药物。
该类药物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较高的毒性和较高的耐药性风险。
应在有实力的综合医院使用,一般在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情况下采用。
常见的二线药物包括头孢噻肟、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和聚胞糖肽类等。
3.三线药物三线药物是指治疗抗菌药物极高耐药性菌株引起的感染或涉及特殊感染科室的抗菌药物。
该类药物具有狭窄的抗菌谱、较高的毒性和非常高的耐药性风险。
只能在专科医疗机构使用,由专科医师从事临床严密监测,且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
常见的三线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等。
二、分级管理制度措施根据不同的抗菌药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线药物的推广与应用一线药物应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农村诊所、社区医院等。
相关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要对一线药物有充分的了解,合理选择和使用。
2.二线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二线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和应用的指导,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283420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a.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定义指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4.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三、抗菌药物分级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非限制使用级: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新上市的,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四、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如何使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品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要求合理选择。
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如下:01非限制使用级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02限制使用级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3a01c0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4.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以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以及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二、分级管理办法(1)明确各级医师和药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医师和药师经抗菌药物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明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进行严格限定。
(2)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3)患者需要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后,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4)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074d44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e.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 为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现对《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定, 具体如下:一、门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2.主治以及以上职称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3、副高职称和专家组成员也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二、急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仅限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
2.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3、主治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4、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可以开具一线、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但是三线药物需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经特殊使用级药物会诊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审批后才能开出来。
5.专家组医师开具三线药物时无需审批。
三、住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住院医师, 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二线以及三线抗菌药物。
2.主治医师, 只能开具一线和二线抗菌药物, 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3.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 可以开具一线、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但是开三线抗菌药物时, 必须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发送给专家组审批。
待会诊专家审核后即可使用。
4.专家组成员, 开具三线抗菌药物时无需审批。
5.副高及以上医师开三线药品时需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并选择“会诊专家”, 原则上由本科室会诊专家完成会诊审批;如果本科室会诊专家不在, 也可向其他科室会诊专家和临床药师申请会诊, 但务必电话通知会诊专家。
6.会诊专家审核后, 副高及以上医师就才可以开出抗菌药物, 审核不通过, 仍无法开出该药品。
7、副高及以上医师提交的《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会诊专家必须在24小时内审核, 如果超过24小时未审, 该《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自动作废。
执业药师抗菌分级管理制度
![执业药师抗菌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2edc0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a.png)
执业药师抗菌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统一全国范围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保护公众的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与原则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利用效率,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保障公众健康。
2. 原则: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根据不同病原体和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用药,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
三、分级管理1. 分级原则: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管理,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
2. 一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病原体感染,如敏感菌株引起的轻微感染,适用于初次出现的、无并发感染症状的患者,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3. 二级抗菌药物:适用于较为严重的感染,或初级治疗无效的患者,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4. 三级抗菌药物:适用于重症患者,或对一、二级抗菌药物耐药的患者,如碳青霉烯类、利福霉素类。
四、使用原则1. 临床确诊:抗菌药物应当基于临床确诊,明确病原体类型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用药时机:抗菌药物应当根据感染症状的出现时机,及时用药,防止感染恶化。
3.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用药量引起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4. 严格控制:对于三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实行严格控制,每次使用前需经过专家评审,并在患者的用药记录中进行签名和审批。
五、抗菌药物监测1. 监测内容:对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剂量和频率、疗效评价等。
2. 监测措施:建立医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库,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用药情况,每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评价。
3. 效果评估:对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良的医生,应当进行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适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六、抗菌药物知识普及1. 医护人员: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普及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63aba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2.png)
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分级管理制度。
一、适应症限制
1. 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2. 对于病原菌未明确或细菌感染概率低的病例,暂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药物选择
1. 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且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2. 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三、使用时机
1. 尽量推迟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患者的健康状况需要立即进行
治疗。
2. 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评估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四、治疗疗程
1. 在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后,应及时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不应过长,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五、监测与评估
1. 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
2. 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六、培训与宣教
1. 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宣传。
2.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知识普及,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意识。
以上为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我们期望通过这个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的发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ce855b4f5335a8103d2209c.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
1.“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由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经科主任同意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
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全科医学科
2020.12.15。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62a213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e.png)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是根据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级别,以确保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
以下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的主要内容:1. 一线、二线和三线药物:根据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临床价值,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药物。
一线药物是常见且疗效较好的广谱抗菌药物,临床上首选使用;二线药物是常见但疗效较一线药物弱的广谱抗菌药物,一般作为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菌感染的替代药物;三线药物是疗效较好但使用频率较低的特定用途、有严格适应症限制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优先级:将抗菌药物划分为关键用药、重要用药和一般用药三个优先级。
关键用药一般是用于治疗重要或威胁生命的感染,其疗效确切且无其他治疗选择;重要用药是用于治疗一般感染,如对耐药菌种有较好活性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一般用药是用于治疗轻度、常见或对细菌种类不具选择性的感染。
3. 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医生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性、感染类型和患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药物过量,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广谱和狭谱抗菌药物的选择:在治疗感染时,应根据临床需要和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活性,但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狭谱抗菌药物只对特定细菌有效,减少了细菌耐药性问题,但选择范围较窄。
5. 药物监测、评估和更新:对抗菌药物实施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不断更新的疾病流行情况、细菌耐药性和新药开发等因素,及时更新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
总之,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旨在合理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5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f16fa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2.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____〕____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____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考核办法(一)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67f4eb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6.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一、介绍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病患者的重要药物之一,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级原则1. 一级管理一级管理针对普通感染病例,主要以符合指南推荐为原则。
在这个级别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守标准处方规范,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2. 二级管理二级管理主要应用于疑难感染病例,此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在这个级别中,需要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3. 三级管理三级管理主要针对重症感染和特殊情况下的抗生素应用,需要由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抗菌治疗方案。
在三级管理中,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三、分级管理的实施步骤1. 制定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机构特点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并明确各级别管理的具体标准和程序。
2. 建立评审委员会医疗机构应成立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小组,负责参与和审查各级别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确保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开展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针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水平。
4. 定期评估与调整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结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有效管理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努力,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三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ae54e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c.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逐渐被建立和完善。
该制度旨在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延缓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优先使用低级别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应首先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对细菌的选择压力较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临床需要为导向: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为依据,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3. 合理的联合使用:对于复杂和严重的感染,可以考虑合理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4.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情况,通常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对大多数细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在细菌感染治疗中应首选使用,因其广谱性,疗效较好,并且耐药性相对较低。
2. 二线药物:当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药物进行治疗。
二线药物包括宽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林可霉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对某些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广谱性较一线药物要差,耐药性较高,因此使用时应慎重考虑。
3. 三线药物:三线药物是指对少数耐药细菌具有特殊疗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酰胺等。
这些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并且通常仅作为后备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包括某些特定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些药物使用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通常仅用于严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7140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2.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管理措施。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1. 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根据不同疾病的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将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从而减少抗菌药物对细菌的选择压力,降低耐药性的发生风险。
3. 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鼓励药企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满足医疗机构在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的需求。
4. 降低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推广使用价格较低的一线抗菌药物,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5. 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排放,降低环境中抗菌药物的浓度,减少对环境中细菌多样性的破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1. 制定抗菌药物分类标准:根据药物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价值和临床安全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如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2.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委员会: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和审查。
3.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4.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滥用和不当使用的行为。
5. 开展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工作: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的工作,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抗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
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1. 一线药物的推广使用:一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药物,应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69df67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e.png)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由相关部门制定的一项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政策,旨在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药性问题的发生。
该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二是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特性、药效、毒副作用和抗菌谱等方面的特点,将抗菌药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
具体划分的原则是:一类药物为限制使用药物,主要用于严重感染疾病或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二类药物为特定诊疗领域药物,主要用于特定部位感染疾病或特定细菌感染的治疗;三类药物为常规使用药物,用于常见感染疾病的治疗;四类药物为儿童专用药物,主要用于儿童感染疾病的治疗。
针对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
一类药物的使用受到了最为严格的限制,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并需经过临床专家评审和报批才能使用;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较广,但仍需要医生的处方,并进行临床用药监测;三类药物则可以由医生自行处方,但需保证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四类药物则专门针对儿童疾病,应由儿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其次是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药性问题的发生,新制度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二是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对医生的监督和考核,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予以惩罚和制度约束。
三是鼓励发展新型抗菌药物,并减少对已有抗菌药物的依赖。
鼓励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展对多药耐药菌的抗菌药物研究。
四是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流通管理。
对于一、二类抗菌药物,要强化药品的追溯管理,确保其售出目的的合法性和使用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将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行为,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药性问题的发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fa4bbf8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5.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一、非限制使用级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等。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二、限制使用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钾、舒巴坦等。
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三、特殊使用级
特定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类等。
注:以上仅为示例,并不构成完整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实际应用中,目录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地区、医院、政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抗菌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医疗规范,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级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种类,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的一些 特殊情况
• 6、四环素只限用于成人骨、关节、泌尿生殖器感染。 • 7、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 老人为限制使用抗菌素药物。 • 8、氯霉素只限于伤寒病人使用,其它使用属限制使 用抗菌素药物。 • 9、抗菌药物联用应控制在二种以内,临床医师使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及特殊使用抗菌药 物,必须经科主任同意。 • 10、一般病种抗菌药物使用应控制在3-5天,如根据 病情需要延长给药时间,必须经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方 可 • 使用;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禁止使用 三代头孢菌素。
•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
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必须经具有高 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或科主任签名并应 有相关记录,或经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 严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或科主任将 处方权限下放下级医生。 • 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4、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 人群,当班临床医师可以使用高于权限 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一天用量,并做 好相关病历记录,如需继续使用,必须 按以上分级管理要求输相关审批手续。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 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源菌 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先用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 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限制使用以上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时仍 应使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第二种情况: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 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癌 化学疗法; ③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 ④艾滋病病人。
头孢类的分代---第三代
头孢类的分代---第四代
头孢匹罗 头孢吡肟
•1.广谱、高效、对某些革兰阴和阳性菌均有较强大 的抗菌作用。 •2.对B-内先胺酶稳定性最高。
•3.无肾毒性。
•4.主要用于难治感染。
• • • •
头孢孟多(头孢羟唑) 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呋肟) 头孢克洛(头孢氯氨苄) 头孢尼西钠
头孢类的分代---第二代
• 作用特点应用。 • 1.对革阳菌较弟一代略差,对革阴菌做用明显增 强,,部分厌氧菌高效。 •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 • 3.对肾毒素较第一代小。 • 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泌尿感 染等。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 1、所有注册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 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 2、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人员才能开具限制类抗菌药物处方,同时 因患者病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 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有相 关记录和签名。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头孢菌素类
其它β -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酰类 喹诺酮类 硝基呋喃类 硝基咪唑类 抗真菌类
奥硝唑
伊曲康唑(口服剂型)
头孢类的分代---第一代
• • • • • • • • • • 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号) 头孢噻啶(先锋2号) 头孢氨苄(先锋4号) 头孢唑啉(先锋5号) 头孢拉定(先锋6号) 头孢羟氨苄 作用于特点临床应用。 1.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 3.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 道感染等。
霉素类
非限制使用级 限制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 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 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 美洛西林氨苄西林/ 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 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 舒巴坦磺苄西林 克拉维酸 林/舒巴坦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头孢氨苄、头孢唑啉、 头孢克肟、头孢哌酮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舒巴坦、头孢西丁 氨曲南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 链霉素 罗红霉素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甲硝唑替硝唑 制霉菌素氟康唑 大观霉素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 依诺沙星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 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 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 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 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 小、价格合理、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货 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2、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疗效好、但毒副反应 相对较大、价格比较昂贵或对细菌耐药性有 影响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3、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价格 昂贵、或不宜随意使用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 药性的药物、或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应严格 控制使用。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限制使用以上抗菌药物进行 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非限制使用抗菌 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第一种情况:①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败血症、感 染性休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经心肺复 苏存活之病人;④脏器穿孔者;⑤感染性心内 膜炎;⑥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 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⑦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 感染者。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限制使用以上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时仍 应使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 第三种情况: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 以上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
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的一些特 殊情况
• 1、喹诺酮类药物只应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 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感染,其它系统 感染,应参照药敏结果,除泌尿外科手术外,不 得作为其它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 2、对18岁以下儿童,所有喹诺酮抗菌药物都属 于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权衡利弊同意,签 名后使用。 • 3、林可、克林霉素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颅内感 染者不宜使用。 • 4、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只限于使用:阿莫西林、甲 硝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 • 5、腹腔感染一般以G—杆菌多见,阿奇霉素不宜 用于腹腔手术病人。
1、 头孢克肟 2、头孢噻肟 3、头孢曲松(菌必治) 4、头孢他定(复达欣) 5、头孢哌酮(先锋必素) 6、头孢他美酯 7、头孢米诺钠 • 作用特点应用、 1.对厌氧菌及革兰阴性菌较强,(包括酮绿假单胞 菌)对革阳菌作用不及一、二代。 2.对B-内先胺酶更稳定。 3.对肾基本无毒性 4.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泌尿系,肺炎, 脑膜炎,败血症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其中“头 胞他定”目前作用于抗铜绿假单胞菌最强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