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精神》读书笔记
江南诗性文化

读书笔记
一本学术性书籍,读起来并不枯燥,仿佛置身于诗意栖居的江南,由有一颗懂江南的心的作者引领着穿越时 空,领会江南诗性文化及其独特自由的审美精神。
目录分析
在江南发现诗性文化 石器时代的江南印痕
江南轴心期与诗性精 神生成
江南诗性文化与江南 生活方式
《世说新语》与江 南美学精神
江南诗性主体与江 南文化精神
这是《江南诗性文化》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江南诗性文化》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江南诗性文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化
发展
吴侬软语
诗性
夜莫愁湖
江南
明月
文化
江南
个人 文化
五亭
诗性
诗性
诗境
城市
桥
包子
精神
内容摘要
《江南诗性文化》是作者刘士林十多年来关于“江南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合集,从“时间与文脉”“空间 与变迁”“此在与诗境”三个层面对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化及个人体验等方面进行阐释。江南诗性文化 善于处理和协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社会和个人”的矛盾关系,能最大限度实现物质与精神、功利主义与审 美主义的融合发展,对社会来说,可以为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指导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方向;对个人来说,书中描绘的诸多江南生活细节,可以思考如何在当下物质世界 生活得更诗意。
江南佛教与诗性文 化
诗性文化与江南城市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许倬云先生说:“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中国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类在整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当中,有没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选择?有没有可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想法、过日子的方式能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参考?”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在一味的怀古、而是希望中国文化的`特色能发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现代文明的困难”。
本书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出传承的文化的特色。
读起来让人感觉是在追寻着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中中国文明丢失的、遗忘的精神余沥,触摸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浸润着“时间文化”的生活美学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中作者提及,他小时候刚刚能握笔的时候,每个识字的儿童恰逢冬至这天,都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
字帖上写了这么几个字(繁体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然后每天早上起来孩子们都要拿着毛笔在那个描红的字上写一个笔画。
等把这九个字写完的时候,正好八十一画。
八十一画写完意味着春天来了!因为当一个小孩子拿着笔,把这八十一画写完了,正好从冬至这天走到了柳条垂丝、燕子回飞的时候。
对于传统的中国儿童,这是一种注意时间的教育,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对于自然与自身关系的全盘融合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渐渐培养出来的。
二、平衡着“各种因素”的圆融之道许倬云老先生谈到了八卦这个图形。
他说其实这幅图中蕴藏着一个细节,从圆心出发放出去一根半径,这个半径绕着这个圆随便转,你不会发现这个半径有一个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阴阳调和的。
中国人讲这叫“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随之慢慢地构造出了五行生态的相生相克。
五行观念指出了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
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们生存的环境。
2024年《江南记忆》读后感范文(二篇)

2024年《江南记忆》读后感范文《江南记忆》是一部以江南地区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小说展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其中的情感和人性之美,也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物质条件相对贫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情感。
小说以三兄弟为主线,通过对他们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志向、选择和命运的转变。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哥,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并为家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的坚定和努力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对江南地区的描写也令人印象深刻。
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著名,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例如,对江南水乡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和特色。
同时,小说中还涉及了江南地区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让我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江南记忆》,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快乐,也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感悟和体验,它使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对江南地区的描写也让我对人性和地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人的力量和家庭的重要性。
大哥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为家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去追求,人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
同时,小说中对江南地区的描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江南地区的美和独特之处。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也愿意更加积极地去了解和体验其他地区的文化。
《江南记忆》是一本很有意义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江南地区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人性的美和地域文化的魅力。
江南城市文化传统学习心得

学习“江南城市文化与传统”心得——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文化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通过网络授课学习了江南城市文化与传统,收获颇丰,课后我也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在自身对江南城市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我将所阅读的内容及课上苏学知识结合,就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文化展开论述。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在同时期全国城市中居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其时的江南城市,从层级来说,从都城、省城到府城、县城以至市镇,可谓级级皆具;从城市功能或性质来分,既有作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型城市的南京,最为典型的工商城市苏州和杭州,交通中转型城市镇江,又有新兴的通商都市上海,还有一大批因商品经济而兴起和发展的市镇,可谓种类齐全。
江南城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全、联系密而构成明清时期全国特有的庞大城市群体。
一、城市布局以苏州府的市镇为典型分析,各县各乡市镇数量多少不一。
规模大小不等,并不存在如人所说的以县治府治为中心的层层辐射的分布格局,也没有形成如人所说的等距离有规则的分布网络。
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位置又往往偏居一隅,市镇也就不可能以所庄县城为中心。
苏州市镇只在它们所在的地区发挥经济辐射的作用,与或近或远的县治府治关系不大,因此并不呈现出村乡市、镇县府间进行商品交流的地理层次,苏州市镇如此,他府他县市镇大率如此。
江南市镇的分布,既要受到水陆交通线的限制,又要受到各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但各府各县之间极不均匀,多寡悬殊,即或一府一县之间也情形各异,很难一概而论,不能用某府某县或某地市镇的分布特征来简单概括整个江南地区市镇的分布状况。
要说江南市镇有什么分布特征,那就是它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经济结构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至于其具体形状,市镇往往位于河网平原的某一区域中心或枢纽点上,镇环四流,河流横贯镇市,商店、民居多傍水而立,因水成衢,因水成市。
而其基本格局为,小市镇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于上塘或下塘的某一中心地段,余则疏落为民居,而从明代中叶开始,许多新兴市镇的气派与旧市镇迥然不同,形成丁字型与十字型的大中型市镇。
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影响

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影响作者:何雪莲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首先对江南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它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政治动荡导致的政权南北分治,江南文化被强加了浓浓的政治性,其原有的审美性受到了弱化。
其次对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至柔则至强、江南文化的启蒙精神以及经世致用精神进行了一一阐述和分析。
即,水性江南,至柔则至强;富有启蒙精神和批判意识;经世致用精神。
最后解析了江南文化对地域的深远影响,指出,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会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继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江南文化;精神特质;影响一、江南的内涵江南的范围和含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人们用得最多的地域文化概念大体上有这样两类:一类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别而定的,诸如楚文化、秦文化、吴文化等。
第二类是以地域相区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等。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江南文化属于第二类。
大体上,一般将江南理解成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杭州、南京、扬州三个城市为代表。
纵观历史,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政治动荡导致的政权南北分治,江南文化被强加了浓浓的政治性,其原有的审美性受到了弱化。
从历史上来看,南北分治的时间是短暂的,江南的繁荣富饶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唐朝和北宋时达到了顶峰。
江南的繁荣得益于自己的山水禀赋以及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
二、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中华一体的华夏文明格局中,江南文化因受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鲜明精神特性。
(一)水性江南,至柔则至强江南文化,固然水性十足,有所谓“诗性江南”之说;但正如古代哲人老子所说,水至柔,但也至坚,因为“攻坚强者”莫若水;诗性江南固有其柔美的一面,但更有其坚韧的“南方之强”的品格。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给出了“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的评论。
朱熹注解说:“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
《江南记忆》读后感样本(2篇)

《江南记忆》读后感样本《江南记忆》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籍,作者通过细腻描绘江南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沉淀。
在书中,作者以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
在读到书中描写的灵动的小桥、流水的河流和郁郁葱葱的植被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江南之美。
这些景色与自然的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自然风光,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作者通过描写江南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让读者了解到了江南的独特魅力。
江南人民勤劳智慧,他们在书中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书中描写的诗词书画、园林建筑和传统手艺等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江南所吸引。
无论是风景还是文化,江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期待有一天能够亲自踏足江南,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要好好保护江南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片美丽的土地。
《江南记忆》读后感样本(二)读完《江南记忆》,我深深被书中所描绘的江南风情和人文景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朴而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将江南的山水、古镇、历史文化等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江南的柔情和韵味。
首先,书中对江南山水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水乡景色,江水悠悠,莲叶漂荡,仿佛在眼前展开一幅幅古人笔下的山水画。
我可以想象到江南的小桥流水、村庄旁的古老柳树和清澈的水面上,细小的船只穿梭其中,这种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时光倒流到了古代。
其次,书中所描述的江南古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古镇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每一处都散发着古代文化的气息。
我仿佛可以看到街道两旁的青石巷子,以及古老的民居和各种各样的店铺,这些都是江南古镇独特的魅力所在。
同时,这些古镇也是江南文化的传承者,书中所描述的民俗风情、传统生活方式等也让我深感江南的独特之处。
中国文化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精神》读书笔记《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著作,该书详细阐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如思想、政治、道德、艺术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由衷的赞叹。
书中的思想观念让我受益匪浅。
中华文化中,注重人文主义和整体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思维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强调从全局出发看待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观。
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这些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中华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书中介绍了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精神》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笔记(一)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笔记(一)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1.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它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周易、诸子百家等多元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符号。
2.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3. 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读物,如《论语》、《道德经》、《大学》等。
•其次,要注意读书方法,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文字,要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需要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思考,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为自己和社会带来启示和帮助。
4. 中国文化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神一直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对于建设和谐、开放、包容的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5.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的意义•通过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深刻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让人更加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更好地影响和带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6. 结语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我们应当秉持开放、包容、多元的精神,以阅读的方式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文:江南读后感

作文:江南读后感江南,一个梦中的美丽乡土,一个诗意盎然的人间仙境,宛如世外桃源,天堂般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
读了《江南》这本美妙的小说之后,我对江南的向往更加浓烈了。
《江南》这本小说由作者苏童所著,是一部以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对比为主线,展现了江南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迥异差距和文化碰撞的作品。
整个故事通过主人公苏渊的覆述展开,通过他对自己出生地江南的回忆,细腻地描绘了一个浓郁的江南乡村风土人情。
在小说中,江南被描绘得如诗如画。
金黄的稻浪、蓝天白云、翠绿的田野,如画般的景色尽显江南的秀美。
而那些宛如瓦当般的小村庄、狭窄而古朴的小巷、通向林间小桥的田园小道则让我心生向往。
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江南的乡村生活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纯朴的幸福。
小说中描绘的乡村人物性格鲜明,乡村生活诙谐幽默。
苏童以细腻的笔调刻画了那些朴实无华的农民,他们勤劳智慧,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
他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感受着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这样的乡村生活,让我心生羡慕与向往。
然而,与乡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都市生活的喧嚣与繁忙。
小说中塑造的城市人物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为了物质而奋斗,忙碌于高楼大厦之中,生活既充实又忙碌。
相比乡村的宁静和纯真,都市的喧嚣和压力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疲惫。
读后感着实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一个在都市长大的孩子,我感触颇深。
在都市的喧嚣中,虽然可以拥有物质的丰富,但是却会失去了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当机械化的社会让人疲惫不堪时,我会常常想起江南这个迷人的乡土,渴望能够远离尘嚣,回归自然。
读遍苏童的文字,让我对江南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我想象着自己身临其中,漫步在江南的小巷中,聆听着水村的潺潺流水声,感受着江南的恬静与宁神,体会着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感。
江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如诗如画的景色,与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读完《江南》,我更加期待有一天能够亲身感受江南的美丽。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领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领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自己坚定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包括了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和真谛。
在当今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保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
因为只有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面对来自外界的挑战。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首先,在家庭中,我更加注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践行。
其次,在社交场合,我更加注重礼仪和谦和的待人态度。
这不仅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修养,更可以传递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我发现,最重要的是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将中国文化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我会积极参与到学校和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将自己所学所知传递给更多的人。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精神》,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基,更不能永远站在别人的文化阴影下。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照。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领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自己坚定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中 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在阅读了有关《中国文化精神》的相关书籍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又奇妙的文化之旅。
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阐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自身文化认知的道路,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精神体系。
这种精神并非是抽象而难以捉摸的,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传统的节日习俗到日常的礼仪规范,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价值观,无一不彰显着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
中国文化精神中,和谐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信“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这种观念并非是让人类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强调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与自然相互作用,实现两者的平衡与协调。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就体现了这种和谐,人们依据季节变化进行耕种,遵循自然的节奏,收获大自然的馈赠。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延续与创新,力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仁爱”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
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成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准则。
这种仁爱不仅仅是对亲人、朋友的关爱,更是一种对陌生人、对社会大众的广泛同情和关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仁人志士心怀仁爱,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从古代的岳飞精忠报国,到现代的众多志愿者投身公益事业,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整个民族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同样令人动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从古至今,每当国家面临危机,总有无数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为了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英勇奋战。
在和平年代,这种家国情怀则体现在每个人对国家发展的关心和贡献上。
江南文化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江南文化的讲座,主讲人是著名文化学者张教授。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江南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讲座中,张教授从地理、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江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气候湿润,山水秀丽,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
江南文化以其婉约、细腻、柔美著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江南园林艺术江南园林艺术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江南园林起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江南园林以山水为骨架,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点缀,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等,都是江南园林艺术的典范。
2. 江南戏曲文化江南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讲座中,张教授重点介绍了昆曲、越剧、评弹等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形式。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以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艺术而闻名于世。
越剧则以其清新的唱腔、明快的节奏而深受人们喜爱。
评弹则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丰富的表现形式而独具特色。
3. 江南饮食文化江南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讲究色、香、味、形。
讲座中,张教授介绍了苏、杭、宁、嘉、湖等地的地方特色菜肴。
如苏州的松鼠桂鱼、杭州的西湖醋鱼、宁波的宁波烤鸭等,都是江南饮食文化的代表。
此外,江南茶文化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碧螺春、龙井茶等,都是江南茶文化的瑰宝。
二、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展江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中,张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江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 深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要传承与发展江南文化,首先要深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
这包括对江南园林、戏曲、饮食、民俗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加强江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江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对其保护与传承。
【读书笔记大全】《江南文化精神》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江南文化精神》读书笔记在薄阴的秋雨天写这个读书笔记,一种若有若无的思绪翩然而至。
连日来静静翻阅着书的一页又一页,不知不觉中揭开了江南那一身薄如蝉翼的面纱。
有人说江南是诗性的文化,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样的诗性文化,同样是“借人物说话”,而在江南文化中我仿佛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到当年的江南烟雨中。
习习熏风中,长夜未眠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王朝频繁更替,世间的百转千回,在历史的夹缝中,还有这么样一些人生活过,他们被政治家称作“顽固派”、“反革命”和妄想“开历史倒车”,他们被“与时俱进”的“识时务者”叫做“迂腐”、“死脑筋”、“螳臂当车”。
汪元量,一个琴人,靠着自己柔弱的十指于琴弦间的拨弄和颤抖,以琴声面对强权,面对不顾疆场血战正酣的爱国将士,只知一味自保的南宋官室,一口气写了十首七绝,用史笔记下了真实的历史,记下了他作为宋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宋室王朝的偏安,到头来犹如一场缥缈若虚的梦,在瞬间化为乌有。
1283年腊月初九,文天祥被斩于燕京北郊的柴市,南宋彻底败亡。
这时一个已年到43岁的江南遗民,郑思肖进入到我的眼帘,“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这是一句很熟悉的诗,它的作者就是郑思肖,他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
在古代,一个江南的文人善画能诗并不足奇,然而郑思肖却是位不同寻常的的诗人画家,非同寻常到因故国的陆沉而生命走向了变态和癫狂。
郑思肖爱画兰,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
兰花有着坚持与操守,张扬个性的主题。
春去秋来,梅凋兰萎,怎样的人生才是理想?在怀疑中坚守,在坚守中怀疑,或许这一切都是坚守者的共同心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时我们曾熟读这一首诗,在今天,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诗中的游子,游学他乡。
如今的中国,有很多人在他乡工作求学,所以在江南的故土上,在久去他年的那些夜晚,枫桥夜泊,灯火愁眠,异乡者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清晰的足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面对船上的琵琶女,浅浅几句的交谈,江州司马发出如此的感叹。
《江南记忆》读后感范文(2篇)

《江南记忆》读后感范文《江南记忆》是李继宏所著的一本关于江南地区的人文历史书籍。
书中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讲述了江南地区的历史风情和文化特点。
读完《江南记忆》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江南记忆》给我展现了独特的江南地区的文化风情。
在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城市景色和乡村乡土气息。
他用熟悉而又深情的态度描述了江南的运河、桥梁、园林等景点,使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和特色。
我被江南古镇的独特韵味所吸引,被江南人们的淳朴热情所感动。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江南历史文化,还体验到了江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其次,《江南记忆》也让我深入了解了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在书中,作者以个人和家族的经历为线索,将江南的历史和个人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讲述家族的兴衰起伏,作者展现了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
我从中了解到江南地区在各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落,感受到了江南人民经历的苦难和希望。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对自己的家族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江南记忆》还让我明白了历史文化对一个地区的重要性。
江南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也因此成为了各地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正是因为历史文化的存在,江南地区才能保留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心灵。
通过阅读《江南记忆》,我更加明白了历史文化的珍贵和必要性,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
综上所述,读完《江南记忆》后,我受到了江南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感染。
这本书带给了我对江南地区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江南的历史文化,江南的美丽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江南记忆》读后感范文(二)《江南记忆》读后感《江南记忆》是一本我读后深受感动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故事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普通江南家庭的生活、变迁和情感。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江苏农村家庭,家里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宽容的父亲,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子女。
浙师大通识课《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第一课笔记

《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陈国灿第一课多彩江南:历史透视与解读从城市的视角来介绍和分析,江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及其地域特征问题。
提问:一句话概括江南的印象从诗句,介绍江南夏日景观、江南水乡、发达的经济、昌盛的文化。
江南是多样的。
一、地理视域中的江南江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环境下,江南具体的地域范围是不同的,按照具体区域大小对江南进行分类:可分为大江南、中江南、小江南大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即通常所说的东南地区,地域比较广阔。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唐朝划全国为十道,其中一道为江南道,唐初的江南道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全部,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南部。
江南道的设置是江南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的一个开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鉴于江南道地域太广阔,难以管理,遂将江南道一分为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
江南东道,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的全部和江苏南部地区;江南西道,包括今天的江西、湖南的全部和湖北、安徽的南部地区。
中江南指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浙江、江西的大部,安徽的南部和江苏的南部地区。
历史上,中江南这一个地域概念,出现比大江南要晚一些。
范晔的《后汉书》里边谈到两汉之际各地的社会状况时,有这样一段话:“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
”——《后汉书》卷七六《任延传》裴松志的《三国志注》在描述东汉末年北方民众大量南迁的情况时也提到,“是时”,就是指东汉末年,“是时(汉末),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
”——《三国志》卷一三《华歆传》注引这两条史料里提到的江南主要指今天的江浙一带。
东汉末年起天下大乱,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六个政权,“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历史上称之为“六朝”。
长江下游地区作为六朝的统治腹地,当时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相对较安定,所以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就较多的用江南来指称长江下游地区。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欢送大家分享。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我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这章内容中了解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
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
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几个大关口(端午、中秋、腊月、冬至)对农业农民家庭生活很重要。
另外,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时,发现与西方人画《蒙娜丽莎》,画《最后的晚餐》,讲究透视、讲究远近效果、讲究立体感不同,看的画,要进入画中去看。
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东西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
其次,读到怎么看待天地人神,关于天、地、龙蛇的神鬼传说和古典小说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在民间所流传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影响的人格形成的。
正义、感恩、公平、勤劳、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这里养成的。
然后,多元互动的秩序中讲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
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环境;从八卦当中也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物极必反”,事物都是从没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同心圆中,每个人视为一个大网络的中心,亲疏远近的不同,决定了他人与中心人物关系亲密的程度。
一方面,亲缘关系内,个人盼望得到团体的庇护。
另一方面,个体能享有亲缘共同体的庇护,也就必须对这个共同体尽一定的责任。
朱良渠:印象江南之精神文化篇

朱良渠:印象江南之精神文化篇江南的春天是美丽的,江南的经济是繁荣的,江南人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充实的。
这让我想起了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雪初霁,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烧香拜佛。
早起,进餐,匆匆上路,赶早,人少,雪未化,山路好爬。
刚出村头,就看到人头攒动,“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一会功夫,山路已经比肩磨踵,“春节好!”“恭喜发财!”问候声不断。
“胖胖君!”有人叫小名啦,一定是极熟的人,“几年没见你啦?”,二十几老同学相见,深感乡音美好。
人越走越多,到了山顶,已经人多为患,连站得地儿都没了,到处是烧香的人,到处是祭拜的人,一家接一家,一拨接一拨。
我不禁要问同来的姐夫,何时修的,香火这么盛?他说修了好几年啦,今年才全部修缮完毕,平时香火就极盛,春节就更盛一筹了。
站在山顶,南国风光,千里冰封,银光素裹,分外妖娆。
香烟缭绕,期盼美好愿景。
下山之后,马不停蹄,到祠堂祖庙祭拜。
这里也已经修葺一新,雕像画像烛台奢华大气。
祠堂外鞭炮已满地都是,祠堂内烛火通明,虔诚的人们都在嘴中念念有词。
我们则退在外等候,窃窃私语。
我问姐夫,这祠堂也好像是刚修缮的吧?是的,他说,现在,集资办其它事特难,修庙修祠堂大家踊跃。
据说,山上修白塔将军像,有的捐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呢。
是呀,刚才走在路上,看到家家都把关公像、妈祖呀什么的放在院子里,供着祭品,点着香,祭拜,极其气派。
有的还供奉着耶稣,放着音乐,一楼车库也修成教堂拱圈形状,不过,门前两只藏獒,几辆豪华车,有点不伦不类。
这也许就是人家的信仰,人家的追求,人家的生活方式。
按下来,全家人到祖坟祭拜。
这里有爷爷的坟,妈妈的坟,这是去逝人的,也有活着人的坟,这就是爸爸的坟,他老人家已经办自己的坟修好了。
这就是当人的风俗,活着的人有经济条件,有这个想法就可修好坟。
以前的坟,我看极其简单,现在的坟已经非常大气,非常豪华了。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最新)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最新)明清时期上海本是松江府属一县,一直浸润、成长在江南文化之中。
近代上海移民虽说来自全国各地,但绝大部分来自江南。
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近代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基础,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欧美文化的某些因素,经由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集聚、熔铸、升华而成的都市文化。
上海红色文化形成于上海,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关系,一如树木之于土壤。
一、江南文化的六大特点六朝以后的江南,特别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经济结构、文化风格方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其一,民性聪慧、灵活而刚毅、坚韧。
江南气候温润,山川秀美,水域众多,河渠纵横,人民钟灵毓秀,聪慧灵活。
六朝以后,中国北方人口持续南移,人民治理水患的能力大为增强,江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全中国经济重心。
江南文人作品,包括诗词、文章、书画,每每表现出秀丽、婉约、轻灵、善变等特点,与齐鲁的儒雅、敦厚,燕赵的刚直、豪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在长期与江河湖海搏风击浪的斗争中,江南人养成勇敢、强毅、坚韧的品性。
其二,崇文尚贤,重视教育。
江南自然禀赋卓越,其地人民谋生较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便特别重视精神生活,重视文化。
东晋以后江南士族多以文才相尚。
唐宋以降,崇文重教,一直是江南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江南寺庙林立,宗教文化昌盛,是江南人重视精神生活的突出表现。
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科举考试中,江南人成绩最为优秀,状元、榜眼等多出于这一地域。
其三,重视实践理性,发展商品经济。
宋代以后,棉、丝、盐、茶在江南经济中占有相当高比例。
明清时期的江南,由于人口密度高,不同区域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形成了一个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有着充分市场化的经济结构,已有粮食、棉花与蚕桑产区的专业分工。
粮食产区面积最广,涉及苏、松、杭、嘉、湖、常、镇七府,棉花产区以松江为主,蚕桑产区以湖州为主。
江南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江南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
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
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遭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
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薄阴的秋雨天写这个读书笔记,一种若有若无的思绪翩然而至。
连日来静静翻阅着书的一页又一页,不知不觉中揭开了江南那一身薄如蝉翼的面纱。
有人说江南是诗性的文化,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样的诗性文化,同样是“借人物说话”,而在江南文化中我仿佛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到当年的江南烟雨中。
习习熏风中,长夜未眠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王朝频繁更替,世间的百转千回,在历史的夹缝中,还有这么样一些人生活过,他们被政治家称作“顽固派”、“反革命”和妄想“开历史倒车”,他们被“与时俱进”的“识时务者”叫做“迂腐”、“死脑筋”、“螳臂当车”。
汪元量,一个琴人,靠着自己柔弱的十指于琴弦间的拨弄和颤抖,以琴声面对强权,面对不顾疆场血战正酣的爱国将士,只知一味自保的南宋官室,一口气写了十首七绝,用史笔记下了真实的历史,记下了他作为宋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宋室王朝的偏安,到头来犹如一场缥缈若虚的梦,在瞬间化为乌有。
1283年腊月初九,文天祥被斩于燕京北郊的柴市,南宋彻底败亡。
这时一个已年到43岁的江南遗民,郑思肖进入到我的眼帘,“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这是一句很熟悉的诗,它的作者就是郑思肖,他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
在古代,一个江南的文人善画能诗并不足奇,然而郑思肖却是位不同寻常的的诗人画家,非同寻常到因故国的陆沉而生命走向了变态和癫狂。
郑思肖爱画兰,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
兰花有着坚持与操守,张扬个性的主题。
春去秋来,梅凋兰萎,怎样的人生才是理想?在怀疑中坚守,在坚守中怀疑,或许这一切都是坚守者的共同心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时我们曾熟读这一首诗,在今天,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诗中的游子,游学他乡。
如今的中国,有很多人在他乡工作求学,所以在江南的故土上,在久去他年的那些夜晚,枫桥夜泊,灯火愁眠,异乡者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清晰的足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面对船上的琵琶女,浅浅几句的交谈,江州司马发出如此的感叹。
一身青衫,不如江南,白居易目睹朝政倾轧,难以忍受这种乱成一通的生活,为求外放。
在历史的忠奸斗争中,屈原选择了执着,贾谊一腔的哀怨,而白居易在同样苦到极点之时选择了超越,选择了放情自适,选择一条又有生活宁静、又有物质保障的独特的中隐之路。
“大隐隐于市,小隐之于山林。
山林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官。
似出复似出,非忙亦非闲……惟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在八月桂花香中,东坡又迎来了一个中秋,明月高照,而举杯只能对影成三人。
“乌台诗案”使东坡贬至位于长江南岸的黄州,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却又是不幸流落至江南。
此去非本意,尔心只向北。
定惠院,海棠一株,名花若幽独。
东坡,以海棠自寓,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
佛家的思想使他习惯于淡薄与静定。
尽管如此苏东坡的豪放却不曾有丝毫的收敛。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唱尽世间的盛衰兴亡。
伴随着东坡的豪放,思绪再一次的流入江南。
六月,烟雨绵绵,穿行于江南的青山之中,时有水滴从高处叶面落下,很是轻快。
有人说大江以南,山人诗人如云,而明代中期,山人群落的诞生与科举的独木桥难以通过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
在明朝山人群落中,太白山人孙一元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老辈。
他出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死于正德十五年(1520),区区三十六个人生春秋,不多的年岁,却阅历了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朝代。
又且声明藉藉,影响甚著,就在当时,连狂人李卓吾都对他青眼相看,推崇有加,在《续藏书·文学名臣》里,专门为他立传;后世人修纂《明史》,亦不忘收上一篇他的传记。
孙一元可以说是名标青史的不朽人物了。
在多年的漫游跋涉后,孙一元自关中来到了吴越,一个山清水秀,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水秀江南,然而他竟爱上了这片土地,在诗歌中大量的歌颂江南的山山水水。
有《采莲曲二章》、《吴女词三章》等。
尽管作为山人的孙一元好神仙,喜幽居,可偶然也会睁开眼抒写下他的现实感受。
在《江南大水歌》中,描写的是江南大水,飞来的天灾,朝廷不顾不问,人尽成鱼鳖的残酷。
天灾人祸,天灾是自然形成,但祸患则出自人事上的不肯作为,以及朝廷的不能防患于未然,不愿亡羊补牢。
结末“时闻西北有巡狩,不见东南亲射蛟“,对比中,正见出朝廷对于天下苍生百姓疾苦的麻木不仁、漠不关心。
在其似若平静而淡若止水
的外表,心中却装太多太多的忧愁。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孙一元未能担之大任。
却因心志极苦,在为过不惑之年离开了人世。
作一个美好的试想,他或许如西方宗教所说的那样,在死后进入天界间,过上了真正的神仙日子。
喜欢旅游的人,特别是常在上海游玩的,应该听说或去过一个叫陈眉公的家乡的旅游景点,位于上海松江。
这里所说的陈眉公就是明朝最有名气的山人陈继儒,继儒字中亭,号眉公。
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仅仅为一次科考录遗,还不到而立之年,便弃去青襟,决绝功名,要去作一个社会的另类,这不常见的行为,非同一般的举措,是需要特别的决心,非常的勇气的。
陈继儒是有点经营头脑,在晚明江南繁荣的出版业那里,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信息,编畅销书,便成了他一个赚钱的门路。
陈继儒还有一个谋生手段,则是坐馆授徒。
到此,我突然想起了高考,几年年前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番,三年的时间全都押在了短短的两天。
作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高考犹如一场赌局,总会有人输有人赢,可能有人会说赢的人都是靠勤奋换来的,这我不否定,可我想问在这场赌局里输的人就没有勤奋的人吗?在这里我不再细说,只想说天道不一定酬勤,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对的地方。
就像陈继儒那样,或许读书这条路对有些人真的不合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否定了一批人的存在。
所以我说的这些话,是说给老师、学生、家长,当然还有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明清时期,读书而仕不是这个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几百年前,陈继儒都可以想明白这个道理,我想现在的人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几年,“国学”悄然兴起,有易中天的《品三国》,有于丹的《庄子心得》,还有纪连海的《明清三大臣评传》,所以说到国学,就不得不讲出江南文化。
在江南文化中,学人们午后飞扬的激情与思绪,开拓出国学的新空间,说起周郭颐,大家都会知道他写的《爱莲说》。
“咦,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最后感慨: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趋炎附热、钻营富贵者众多。
同样生活在宋朝,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持论相立。
纷纷秋雨叶,千里旧驿道,两位哲人江南有约,好一个文人,好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大丈夫,说到这样文武兼备的人,那王阳明便是其一。
王阳明青年时代有“五溺”,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
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人。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王阳明实在高中的政治哲学课上,犹记得当年政治老师谈到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而且还举出了王阳明的“心”学,几句反驳之词,便使全班同学大笑王阳明之愚昧。
当时我也是如此的笑了,可在我读过王阳明传后,我为自己当年的笑感到惭愧。
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同学记得清晰,所以把事物分成了两个极端的对立面。
然而事实并不如此,王阳明当时提出物随心动,是他个人体会,或许是某种精神上的超越。
一转眼,我们与其相去几百年了,社会实在不断进步,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现在人故然很有能耐,可这一切都绝不能允许我们去嘲笑古人。
如今的社会很是浮躁,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古人的那份江南文化精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