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2.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会诊合作机制,共享会诊资源,提升区域内的医疗服务水平;
3.积极参与国际会诊交流,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医院在国际医疗领域的影响力。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是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患者体验的重要措施。通过明确会诊目的、范围、组织、程序、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了会诊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通过会诊团队建设、病例资料准备、会诊时效性保障、跨科室协作、应急预案等措施,增强了会诊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此外,评估与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伦理考量、监督与改进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促进了会诊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医院将持续推广和优化这一制度,以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3.定期举办患者教育活动,介绍会诊制度在提高诊疗质量方面的作用,提升患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十一、会诊制度的激励机制
1.医院应建立会诊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会诊、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患者康复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会诊专家的绩效评价应充分考虑其在会诊中的贡献,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3.鼓励科室间通过会诊合作,共享诊疗经验,提升整体诊疗能力。
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会诊相关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2.建立会诊人才发展计划,鼓励优秀医务人员参与国内外会诊交流,培养会诊领域的专业人才;
3.会诊经验丰富的专家应承担导师职责,指导年轻医务人员,传承会诊经验和技巧。
二十八、会诊制度的推广与交流
1.医院应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会诊制度的成果和经验;
五、会诊质量管理
1.会诊专家应秉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专业、合理的诊疗建议;
2.医务科应对会诊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定期对会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制度

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制度

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多学科诊疗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医疗模式,通过不同学科的医务人员协同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为了促进医院多学科诊疗的有效管理和运作,制定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度目的1.保障医院多学科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确保所有人员的工作按照相应职责和规定进行。

3.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

三、诊疗团队组建与管理1.医院设立多学科诊疗委员会,负责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2.根据医疗需求和学科特点,确定各学科的参与医生和护士,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力。

3.设置诊疗团队主任,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学科的诊疗工作,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

四、诊疗过程管理1.医院建立多学科诊疗流程图,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明确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人。

2.诊疗团队成员应按照流程图和规程开展工作,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准确、完整。

3.诊疗团队成员应及时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疑难病例和诊疗方案,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五、信息共享与交流1.医院应建立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2.诊疗团队成员应及时上传病历和病情资料,并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3.医院应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六、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1.医院应制定多学科诊疗绩效考核指标,定期对诊疗团队进行绩效考核。

2.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团队成员进行奖惩,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多学科诊疗工作。

3.医院应为优秀的诊疗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七、培训和教育1.医院应定期组织多学科诊疗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2.医院应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研究,提高医院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3.医院应建立导师制度,培养优秀的多学科诊疗人才,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医院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规定

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规定

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规定为了加强交叉学科诊疗工作的协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们制订了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管理规定。

根据规定,下列情况必须向医务科申请组织MDT讨论: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疑诊恶性肿瘤病例、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以及其他临床科主任认为有必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此外,建议向门诊部申请组织MDT讨论的病例包括糖尿病足病例、甲状腺结节病例、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以及其他有需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MDT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室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参与诊疗的人员。

参与MDT讨论的诊疗医师应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或相应资质医师担任。

科室主任因故不能参加的,可指派科室副主任、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参与诊疗,但不允许住院医师参与。

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必须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如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未涉及的地方可参照国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

参与MDT相关学科应为病种相关的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如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精神心理科等)。

拟组织院内MDT讨论时,申请诊疗科室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或门诊部递交《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并明确诊疗牵头人(牵头人须为科室主任、副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医师)。

医务科或门诊部根据申请确定参与诊疗专家,将拟诊疗的患者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资料发给支持专家团队的专家,让专家们做好准备,同时将参与诊疗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八、在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前,组织诊疗科室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受邀的诊疗专家也需要准时到达会诊地点,并认真负责地完成诊疗工作。

会诊后,需要及时书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并请专家签名保存。

管床医师需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诊疗意见和执行情况。

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方案

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方案

关于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有关规定的通知各部门、各科室:根据国卫办医发〔2016〕7号《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及〔2021〕513号《关于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我院肿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诊疗,积极推行“单病种、多学科”的诊疗理念,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肿瘤多学科协作(MDT)诊疗小组,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肿瘤多学科协作(MDT)诊疗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秘书:成员:二、肿瘤MDT病历范畴1、肿瘤初诊患者治疗方法未明确。

2、多种治疗方法可供患者选择,且效果相当。

3、可进行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未能明确各种治疗序贯。

4、病情较复杂,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已有进展。

三、肿瘤MDT团队工作职责1、在院长、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对全院需多学科协作诊疗的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工作。

2、参加讨论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必须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本次讨论内容,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提出科学的、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3、负责对诊疗小组通过的治疗方案的执行进行追踪,确保肿瘤患者得到科学、有效、规范化的治疗。

4、定期由组长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5、秘书负责肿瘤协作诊疗小组相关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四、工作流程1、门诊医师发现的肿瘤患者,首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如病情较复杂可邀请相关科室会诊确定后续治疗及收住科室。

2、住院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患者,入院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如患者治疗指征明确(如早期首选手术,晚期首选化疗、放疗等),则先安排相应科室治疗;涉及可进行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的(如肝癌、宫颈癌、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等),应提交至医务科申请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3、外科手术后的肿瘤患者,待病理结果回报后,应即刻邀请肿瘤科会诊,如需术后辅助化疗的则转入肿瘤科治疗。

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管理制度

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管理制度

XXXX医院
多学科联合会诊管理制度
1.多学科联合会诊是由专科医师、护理人员及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制定符合患者全面情况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由专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负责实施治疗和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

2.组织及人员组成如下:
(1)按专科(病种)成立多学科联合诊疗组,每个诊疗组包括专业组、护理组。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专科医师可提请多学科联合诊疗组共同商讨。

(2)多学科联合诊疗组成员由正(副)主任医师/技师/护师担任,部分学科可以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主管护师担任。

设立诊疗组秘书,由专业组成员担任。

3.多学科联合会诊适用于诊断不明确、诊断明确但疗效欠佳、治疗涉及多个专科等情况的患者,各多学科联合诊疗组可以按照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4.多学科联合会诊的流程及要求如下。

(1)各多学科联合诊疗组在诊疗组组长的主持下,按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诊疗组的工作制度。

(2)多学科联合会诊时间采取预约制,原则上自提出会诊申请72小时内完成。

各诊疗组成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准时出席诊疗组织的诊治活动和学术活动。

跨领域协作诊疗(MDT)管理制度

跨领域协作诊疗(MDT)管理制度

跨领域协作诊疗(MDT)管理制度跨领域协作诊疗(MDT)管理制度1. 简介跨领域协作诊疗(MDT)是一种多学科医疗团队合作的模式,旨在提供更全面、综合的诊疗服务。

为了有效管理和运作MDT,制定一套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2. MDT管理制度的目标- 提供明确的MDT组织架构,明确各个角色的职责和权限。

- 确保MDT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 保证MDT诊疗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提高MDT工作效率,优化资源利用。

3. MDT管理制度的内容3.1 MDT组织架构- 设立MDT核心组,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

- 确定MDT核心组的领导者,负责组织和协调MDT工作。

- 设立MDT工作小组,由各领域的专家和相关人员组成。

3.2 MDT工作流程- 确定MDT工作的时间安排和频率。

- 制定MDT工作会议的议程和流程。

- 确定MDT成员参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义务。

3.3 MDT会议管理- 设立MDT会议主席,负责主持会议并确保会议纪律。

- 规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

- 安排会议记录员,记录会议内容和决策结果。

3.4 MDT诊疗决策- 确定MDT决策的标准和程序。

- 强调MDT决策的科学性和证据依据。

- 提倡团队共识,避免个人主观决策。

3.5 MDT成员培训和评估- 制定MDT成员培训计划,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定期评估MDT成员的工作表现和贡献。

- 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鼓励MDT成员不断和成长。

4. MDT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 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各项措施和时间节点。

- 设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MDT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 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对MDT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5. 结论跨领域协作诊疗(MDT)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通过明确的组织架构、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科学的决策标准,可以有效提高MDT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多学科会诊与合作管理制度

多学科会诊与合作管理制度

多学科会诊与合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章制度的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内多学科会诊与合作管理的流程和要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二条定义1.多学科会诊:指由不同学科的医生构成的会诊团队,依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对病情进行全面讨论、分析,并供应综合、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2.合作管理:指医生之间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协作与合作,共同订立、实施治疗方案,并进行联合病例讨论与评估。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生组织多学科会诊和进行合作管理的情况。

第二章多学科会诊管理第四条会诊团队的构成1.会诊团队由相关学科的医生构成,包含但不限于内科、外科、影像学、病理学等。

2.会诊团队应依据病情的多而杂程度和患者需求,敏捷构成。

第五条会诊申请与布置1.会诊申请由主治医生发起,并供应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2.医院将依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会诊团队的可用性,合理布置会诊时间。

3.会诊时间一般不得超出48小时,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沟通并协商解决。

第六条会诊过程1.会诊团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会诊,以确保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2.会诊团队应充分讨论患者病情,结合各自专业知识和经验,供应全面、综合的诊疗方案。

3.会诊团队应将会诊结果书面记录,并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

第七条会诊结果的处理1.主治医生应认真研究会诊结果,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解释会诊结果,并订立治疗计划。

2.如有需要,主治医生可与会诊团队进行进一步讨论,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章合作管理制度第八条合作管理的原则1.医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订立患者的治疗方案。

2.严禁医生之间显现争持、抢夺病人资源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九条联合病例讨论与评估1.医院应定期组织联合病例讨论会,邀请相关学科的医生参加。

2.联合病例讨论会应对近期的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评估,共享经验和研究成绩。

第十条合作管理的授权与责任1.医院鼓舞医生之间进行合作与协作,共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1. 引言多科室协同诊疗(MDT)是一种协作的医疗方式,通过多个医疗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和促进MDT的有效实施,提高诊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2. MDT组成与职责2.1 MDT成员MDT由以下成员组成:- 主治医生:负责患者的整体管理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 多学科专家:各个领域的医疗专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 护士:协助MDT的运行和患者的护理工作。

- 支持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2.2 MDT职责MDT的主要职责包括:- 综合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定期召开MDT会议,讨论病例和治疗进展。

-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共同决策最佳的治疗方案。

- 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MDT会议管理3.1 会议组织- MDT会议由主治医生负责组织,定期召开,并通知所有成员参加。

- 会议时间、地点和议程应提前通知参会成员。

3.2 会议程序- 会议由主治医生主持,按照议程进行讨论。

- 每位成员应准备相关病例和专业意见,并在会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 会议记录应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和决策结果。

3.3 决策与共识- MDT会议应以共识为基础进行决策,充分听取各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 在决策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意愿和权益。

4. MDT信息管理4.1 患者信息保密- MDT成员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 在信息共享和讨论过程中,应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2 信息记录与共享- MDT应建立信息记录和共享的机制,确保各个成员能够及时获取和共享相关病例资料和检查结果。

- 信息记录应准确、完整,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归档和保存。

5. MDT绩效评估5.1 绩效指标- MDT绩效评估应考虑以下指标:患者满意度、诊疗效果、病例讨论质量等。

- 绩效指标应定期评估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对于患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单科诊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疾病诊治的需要,因此,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逐渐被引入临床实践。

本文将重点探讨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意义、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意义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医疗知识趋向专业化、细分化,医生们往往只掌握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然而,很多病患所患疾病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进行协作诊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引入,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提升医患沟通与协作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全面的诊疗服务。

二、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患者需求是制定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核心,应充分尊重患者意愿,为其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2. 协作共识:多个学科的临床专家应增强沟通合作,形成共识,确保各学科治疗措施的统一性和协同性。

3. 信息共享:各专科医生应及时、准确地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共享,确保每位医生在诊疗时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

4. 知识更新: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要求各临床专家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三、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实施方法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充分调配医疗资源,明确各学科专家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1. 建立学科会诊组: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需求,组建多学科学术会诊组。

该组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负责制定诊疗计划、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和制定协调治疗方案等。

2. 完善信息共享系统:建立院内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全流程记录和共享。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系统查阅和更新患者的诊疗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多学科团队管理制度

多学科团队管理制度

多学科团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多学科团队是指由不同学科的医务人员构成,协作完成疾病诊断、治疗和病愈工作的专业团队。

第三条多学科团队应依据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及需要,合理配置人员,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及工作效率。

第二章组建与管理第四条组建多学科团队应由医院行政部门牵头,邀请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共同参加讨论与确定。

第五条多学科团队的构成人员应具备相应学科的专业执业资格,并具备肯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第六条多学科团队应有特地的负责人,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多学科团队负责人应具备较高的医学水平和管理本领,在协调组织、决策分析和问题处理等方面表现出色。

第八条多学科团队的成员应乐观参加团队工作,履行职责,提高专业水平,共同完成团队的使命与目标。

第三章工作机制第九条多学科团队应以病例讨论为重要形式,通过团队内部的协作、讨论与研究,共同订立治疗方案和医疗流程。

第十条多学科团队在病例讨论中应乐观参加,包含病历报告、影像学资料、试验室检查结果等,并供应相应的专业看法与建议。

第十一条多学科团队应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病例讨论会,确保各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第十二条多学科团队的成员应定期参加团队内部的培训与学术沟通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将所学知识与团队成员共享。

第四章工作要求第十三条多学科团队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不绝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和研究本领。

第十四条多学科团队成员应乐观参加团队的日常工作,定时完成工作任务,并自动向负责人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五条多学科团队应重视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病例疗效的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第十六条多学科团队应与其他临床科室、护理部门和医疗技术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五章荣誉与嘉奖第十七条医院将依据多学科团队的工作表现,设立相应的荣誉与嘉奖制度,激励各学科之间的团队协作和产学研相结合。

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

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

xxxxx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
(MDT)制度
为更快适应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趋势以及医院未来发展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各专业临床诊疗水平,加强学科间协作,使涉及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疑难病例得到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诊治,特制定本制度。

1、下列情况必须申请医务科组织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
(1)临床确诊困难(一般入院后超过7天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患者;
(2)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院内多科室会诊(超过3个专业)的病例;
(3)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
(4)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

2、院内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或医疗组长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3、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会诊医师应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
4、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前一天通知医务科并明确会诊主持人(主持人须副高或副高以上医师)。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会诊专家后,将会诊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5、组织会诊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的完成会诊工作。

会诊后,应及时书写院内会诊记录,并登记。

应将会诊意见以及执行情况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6、申请科室做好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评价分析工作,每年至少开展2次评价分析。

7、医务科将不定期对会诊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不按规定执行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每季度检查汇总全院会诊落实情况,有奖罚。

8、其他事宜参照医院会诊制度中的院内会诊部分执行。

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管理办法

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管理办法

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管理办法为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宗旨,提高医务人员对疑难病症的诊治能力,促进各学科融合,协调多学科(亚专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规范、高效地开展临床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多学科联合诊疗”来自三个及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进行定期定时的临床讨论会,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即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 Disciplinary treatment)团队,以下简称MDT 团队。

MDT是医疗业务协作组织不属于二级业务科室,不具备独立人事权,不作为独立经济核算单元,原则上不新增工作场地和人员编制。

团队的运行实行负责人负责制。

第二条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1、门诊或住院病人所患疾病病情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或综合解决者;2、门诊病人就诊3个专科或者在一个专科就诊3次以上尚未明确诊断者;3、恶性肿瘤患者;4、其他需要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患者。

第三条申请或成立MDT团队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团队负责人应为本院内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其他相关学科参与MDT的成员原则上应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特殊情况下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也可参与,参与科室之间有较强的专业互补性,其合作预期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二)团队有明确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对诊疗相关病种有明确界定,制定相关疾病的诊疗常规、治疗方案及工作流程。

(三)团队成员自愿参加,人员相对固定,定期、定时、定址进行会议,提出诊疗意见。

第四条 MDT团队的申报和审批遵循以下流程:(一)团队负责人填写并提交《XXX疾病MDT团队申请表》;(二)医务处初审;(三)院内公示;(四)医务处组织专家评审;(五)院长办公会审议批准,各类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在院内只设置一个;(六)在医院网站上发布公告。

门诊患者多学科诊疗制度

门诊患者多学科诊疗制度

门诊患者多学科诊疗制度一、诊疗对象(一)门诊病人已经就诊3个专科或在一个专科就诊3次以上;尚未明确诊断者。

(二)门诊病人所患疾病诊断较为明确,但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的患者。

(三)外院建议转诊的疑难病例。

二、诊疗申请(一)接诊医师认为有必要进行多学科诊治,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向门诊办公室提出申请,病人或其家属到门诊办公室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二)病人或其家属认为疾病须多学科协作诊治的可直接向门诊提出会诊要求,经门诊办公室甄别,符合接诊要求的,办理多学科会诊相关手续。

三、诊疗要求(一)门诊办公室结合医院具体情况,会诊在接收申请后的每周四下午完成。

(二)由专人负责多学科诊疗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要求负责确定诊疗专家。

(三)参加会诊的专家职称要求副主任医师或以上。

(四)参加每例会诊的专家数量不得少于3名。

接到会诊通知后,专家必须在预定的时间准时参加会诊,若不能按时参加会诊,应提前通知门诊办公室更换专家。

(五)会诊病人必须携带门诊病历,检查报告,化验结果等全部资料如约抵达指定地点,等候会诊专家问诊及体查。

四、诊疗程序(一)会诊由门诊办公室工作人员主持。

(二)接诊医师报告病历与诊疗经过,提出会诊目的。

(三)请病人进入会诊现场,回答专家提问,接受专家体格检查。

(四)专家集中讨论,病人及家属回避。

(五)会诊记录因根据当时讨论情况整理后,及时归档,记录讨论时间、参加人员、简要病史及会诊目的、发言人意见、会诊诊疗意见、记录人签名。

(六)讨论结束后,会诊组须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或医嘱写出书写意见,一式两份,一份交给病人,一份留门诊办公室保存。

(七)会诊完毕,主持人委托申请会诊的医生将会诊意见转告病人,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如有保护性医疗方面的考虑,会诊意见或结论只向病人家属反馈。

五、诊疗追踪门诊办公室须对会诊后病人的去向、治疗效果进行追踪了解,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电话随访,收集病人或其家属对会诊工作的反馈意见。

六、诊疗管理(一)门诊办公室负责门诊多学科会诊的管理、协调和持续改进。

医院多学科诊疗制度

医院多学科诊疗制度

医院多学科诊疗制度
为加强医院各科室之间的协作,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制订多学科诊疗制度。

一、此制度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
1.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患者;
2.危重患者;
3.新诊断的恶性肿瘤;
4.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
5.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
6.符合多学科综合门诊管理的患者。

二、流程
对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患者,科室应进行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对效果作出评价,科室讨论后认为诊治方面还需要多学科会诊,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医务科根据科室提出的问题,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并根据实际情况通知临床药师参加多学科诊疗工作。

三、讨论内容包括
患者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是否准确、适宜,需要进一步进行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最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并发症的处理,预后分析,确定今后诊疗方案,最后讨论结果记录于病历中。

四、其他
1.受邀请参加会诊的科室应派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参加会诊,并按时参加。

会诊医师需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了解本次讨论内容,对诊断、临床分期、病理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方案等作出判断。

2.多学科联合查房,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决定需要由多学科联合查房时,向医务科申请,并将患者病历资料发送至相关科室。

医务科协调相关专家并派人参加查房,做好记录。

查房时按照三级医师查房标准进行,查房后认真讨论,得出下一步诊疗方案。

3.组织讨论科室必须按照讨论结果意见,认真执行。

孕产妇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

孕产妇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

孕产妇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1.目的:为孕产妇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制定孕产妇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孕产妇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孕产妇综合诊疗水平和患者医疗服务舒适性,降低危重孕产妇死亡率。

2.使用范围:全院各科室。

3.定义:是由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临床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模式。

4.内容:4.1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的范围:疑难重症孕产妇需向医务科申请组织MDT讨论。

4.2 管理机制:4.2.1 住院孕产妇MDT由医务科负责管理,门诊孕产妇MDT由门诊部负责管理,设孕产妇MDT管理联络员1名。

4.2.2 参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相关部门有:产科、妇科、新生儿科、医务科、病案科、检验科、麻醉科、急诊科、ICU 、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普外科、介入血管外科、药剂科、输血科、泌尿外科、放射科、超声科、手术室等。

4.2.3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纳入会诊专业组的科室必须保证参与诊疗的人员及时到位。

4.2.4 参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讨论的诊疗人员的资质要求:应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4.2.5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必须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如出现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未涉及的内容,可参照国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

4.2.6 住院孕产妇MDT地点设在产科医生办公室;门诊孕产妇MDT地点设在门诊二楼多学科会诊办公室。

4.3 工作要求:4.3.1 拟组织院内MDT讨论时,申请科室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提交《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申请表》并明确诊疗牵头人(牵头人须为科主任或副主任)。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参与诊疗的专家,并将拟诊疗的患者基本情况和需解决问题等资料发给诊疗团队的专家提前准备。

4.3.2 会诊患者和受邀诊疗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

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

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

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1. 总则1.1 目的为了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明确了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的组织管理、运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多学科协作医疗的科室和人员。

1.3 定义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定期会议,共同讨论和制定患者诊疗方案的一种工作模式。

2. MDT组织与管理2.1 MDT团队的组建2.1.1 每个MDT团队由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2.1.2 MDT团队成员应包括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各学科专家,如内科、外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

2.1.3 MDT团队负责人负责邀请成员参加讨论,确保讨论质量。

2.2 MDT会议的举行2.2.1 MDT会议每周定期举行,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

2.2.2 MDT会议的邀请通知应提前发送给相关成员,并明确会议主题、时间和地点。

2.2.3 MDT会议记录应详细记录参会人员、讨论内容、决策意见等,并由负责人签字确认。

2.3 MDT团队的管理2.3.1 MDT团队负责人负责定期评估团队工作效果,持续改进MDT工作流程。

2.3.2 建立MDT团队成员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3. MDT运作流程3.1 患者纳入MDT3.1.1 由首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出MDT讨论申请。

3.1.2 MDT负责人收到申请后,判断是否符合MDT讨论条件,符合条件的安排进入MDT流程。

3.2 MDT会议准备3.2.1 MDT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收集患者病历资料、检查结果等,提前发送给参会人员。

3.2.2 参会人员根据提供的资料,准备讨论发言和决策建议。

3.3 MDT会议讨论3.3.1 MDT负责人主持讨论,确保讨论有序、高效。

3.3.2 各团队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共同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诊治管理制度最新版

多学科联合诊治管理制度最新版

多学科联合诊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制度旨在建立和完善多学科联合诊治管理机制,提高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效应,优化患者的诊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多学科联合诊治管理工作,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和优化医疗流程,提供全面、高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第二章诊疗团队的组织和管理第四条诊疗团队应由不同学科的医疗专家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师、康复师等。

第五条诊疗团队应由一名主治医生负责组织和协调,确保团队成员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

第六条诊疗团队应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病例诊治方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第三章诊疗流程的优化和协同第七条诊疗流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确保诊疗过程的连贯性和协同性。

第八条诊疗流程应包括初步诊断、综合评估、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执行和随访等环节,每个环节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工作内容。

第九条诊疗流程应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流转,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安全性。

第四章质量评估和结果监测第十条诊疗团队应定期对诊疗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通过临床路径、指标监测等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第十一条诊疗团队应对治疗结果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第十二条诊疗团队应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学术地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确保多学科联合诊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诊疗团队的培训和评估,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协作能力。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其他学科和机构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服务的综合效益。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补充。

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

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

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1. 背景多学科诊疗(MDT)是一种协同管理模式,旨在提供综合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该模式通过医疗团队的跨学科合作,有效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案。

2. 目的本管理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多学科诊疗(MDT)的顺利进行,促进医疗团队的协同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3. MDT协同管理的原则- 跨学科合作:各专业成员应积极参与MDT会议,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 尊重和信任:各专业成员应相互尊重,建立信任关系,以实现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 信息共享:各专业成员应及时、准确地共享患者相关信息,确保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 共同决策:MDT会议应以共同决策为目标,确保制定的诊疗方案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和支持。

4. MDT协同管理的流程4.1 MDT会议组织- MDT会议由医疗机构组织,定期召开。

- 会议由医疗机构指定的协调人负责主持,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4.2 MDT会议成员- MDT会议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 每位专业成员应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并在会议上积极参与讨论。

4.3 MDT会议内容- MDT会议应重点讨论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 各专业成员应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4.4 MDT会议记录- MDT会议应有专人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和决策结果。

- 会议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及时通知各专业成员。

5. MDT协同管理的效果评估- 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MDT协同管理的效果。

-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和团队协作情况等。

6. MDT协同管理的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整和改进MDT协同管理的流程和规定。

- 同时,医疗机构应鼓励专业成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MDT协同管理的持续改善。

结论本文档规定了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的基本原则、流程和评估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各科室、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诊疗工作的协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按照《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有关工作安排,根据国家卫计委《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以下简称MDT)管理规定,现予以颁布,请遵照执行。

一、下列情况必须向医务科申请组织MDT讨论: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疑难关节疾病、脉管性疾病、癫痫等);4.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6.其他临床科主任认为有必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二、下列情况建议向门诊部申请组织MDT讨论:1.糖尿病足病例;2. 甲状腺结节病例;3.椎间盘突出症病例;4. 其他有需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三、MDT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室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参与诊疗的人员。

四、参与MDT讨论的诊疗医师应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或相应资质医师担任。

科室主任因故不能参加的,可指派科室副主任、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参与诊疗,不允许住院医师参与。

五、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必须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如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未涉及的地方可参照国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

六、参与MDT相关学科应为病种相关的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如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精神心理科等)。

七、拟组织院内MDT讨论时,申请诊疗科室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或门诊部递交《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并明确诊疗牵头人(牵头人须为科室主任、副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医师)。

医务科或门诊部根据申请确定参与诊疗专家,将拟诊疗的患者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资料发给支持专家团队的专家,让专家们做好准备,同时将参与诊疗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八、组织诊疗科室须提前做好诊疗前期各项准备;受邀诊疗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完成诊疗工作。

会诊后,应及时书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并请专家签名保存。

管床医师将诊疗意见以及执行情况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医务科全程参与并做记录。

牵头人与管床医师(必要时医务科参与)共同将多学科诊疗意见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

九、监督管理1.门诊患者MDT由门诊部负责审定,住院患者MDT由医务科负责审定。

2.接诊科室必须按照专科专治收治病人和MDT意见转诊病人,否则,违规科室及接诊人员将按照医院《专科专治管理办法》给予处罚。

3.接诊科室必须为每一例符合的患者按照本管理规定确定治疗方案,对于未按照MDT程序而直接给予相关治疗(如手术、化疗等)的科室,由医务科负责督查,并在全院通报批评;对于未按照MDT程序治疗而导致医疗纠纷的科室,还将按照医院《医疗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制度》给予双倍处罚。

4.参与MDT的相关科室、部门,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派遣有资质的人员参与MDT,对于未按时派遣参与MDT的科室或派遣无资质人员参与MDT的科室负责人,将在全院通报批评。

5.对于经过医院MDT程序的再次入院患者,接诊科室可根据患者是否调整诊疗方案而确定是否申请MDT程序。

6.主持MDT的科室必须做好每一例MDT登记工作,每季度总结持续改进,并将总结分析报告由下月前3个工作内上报到医务科;医务科负责全院MDT的监督管理工作,每季度统计分析、反馈MDT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7.科室每申请一例院内多学科协作诊疗按医疗质量管理绩效方案奖励相应的绩效分值。

8.医务科每季度对MDT诊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汇总,并在全院进行通报。

9.因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未执行该规定而造成的医疗纠纷或赔偿,由科室负全责,并根据医院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本管理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医务科。

附件:组织架构及人员职责2.住院患者MDT工作流程3.门诊患者MDT工作流程4.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5.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9日附件1MDT组织架构及人员职责一、组织架构1.主管院领导:2.医务科长:3.专家组成员:(1)牵头人:发起MDT诊疗申请的各临床科主任。

(2)支持专家团队:各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的专家(科主任、副主任或高年资中职以上职称医师)。

(3)管理专家:医务、护理、质量管理中心、院感等。

4.秘书:5.记录员:经管医师6.其他参加MDT人员:相关科室护士长必要时参加;医院相关科室年轻医师、规培医师和进修医师可申请共同观摩学习。

时间:原则上每周一次,特殊情况报请医务科或门诊部批准后组织执行。

地点:具体地点每次会议前确定。

二、人员职责1.医务科长职责:⑴负责审核MDT申请表,决定是否召开MDT会议。

⑵组织督导、追踪诊疗意见的落实情况。

⑶负责MDT的对外宣传、品牌建设。

⑷负责组织相关讲座、学术会议。

⑸如本人不能参与MDT诊疗,需委托副科长参与。

2. 专家组成员职责:⑴牵头人:负责MDT病例的提供及申请;安排病人预约,准备患者资料例如:患者病情摘要,影像科专家提前阅片,病理科专家提前阅片或提供讨论需要的特殊检查项目等;提出专业层面的讨论问题;主持MDT会议;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负责对自己提交讨论的病人的MDT讨论结果做最终的表态并安排病人的下一步处理;审核医疗记录,负责签名。

与管床医师一起将诊疗意见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

⑵支持专家团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需请某个学科专家参与讨论,由MDT秘书提前发出诊疗邀请,所受邀专家不得拒绝、推诿,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需指派另外一位相应专家代替参加(代替者应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对病人进行相关的查体,对每个病例进行讨论,根据本专业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提出本专业领域的观点,解答其它专家的问题,达成共识,为患者量身打造,提供全程、综合、系统的个体化诊疗方案;3.记录员职责:⑴负责对MDT会诊全程记录,包括专家讨论的发言及最终意见等。

⑵填写《MDT病例讨论意见书》,提交参会专家签名后存档。

⑶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5. 秘书职责:⑴协助医务科长进行MDT的全程操作,包括诊疗前准备、诊疗中协调、诊疗后跟踪。

⑵统一受理各专家推荐的病人预约,收集资料,按先后顺序或病情轻重缓急安排MDT顺序。

⑶负责通知MDT成员诊疗时间、特殊安排、注意事项等。

⑷负责协调专家的参会、签到工作,负责MDT工作的数据管理与考核。

⑸负责保管、存档讨论记录及相关资料;统计MDT病例的临床资料; MDT 微信群的维护。

⑹协助医务科长做好相关讲座、学术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

⑺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附件2MDT工作流程主管医师发起申请MDT,经科主任同意后填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交医务科审批↓患者预约缴费↓约定时间地点开展讨论↓申请科室医师汇报病史↓支持专家团队各位专家资料分析,提出个人意见↓MDT牵头人总结↓填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与患者及家属会谈,告知讨论结果↓方案实施↓实施后病例随诊↓医务科开展MDT督导与数据管理附件3MDT工作流程患者本人(或家属)填写申请表申请↓门诊核实相关资料↓确定符合多学科门诊条件↓患者预约缴费↓按预约时间接受门诊↓支持专家团队讨论诊治↓填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出具会诊结论说明:1.预约:病人需要提前预约,可通过门诊、网络、电话、会诊单形式预约。

病人MDT讨论前需完成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内镜、病理检查,讨论前应尽量将资料准备齐全。

2.准备:MDT秘书提前将当次MDT讨论的名单,包括姓名、住院号等,通过微信发送到MDT讨论微信群,方便影像学医师、病理科医师提前阅片,疑难病例组织影像科室和病理科室内部集体讨论,门诊病人的基本资料由门诊医师收集整理。

住院病人资料由管床医师整理、提供。

有特殊情况由秘书电话通知专家及牵头科室成员。

3.病情汇报:门诊病人由接诊医师负责汇报病情,住院病人由管床医师负责汇报病情。

汇报时除汇报病史、诊治经过、检验及检查结果,还要说明病人的疗效期望、经济情况、依从性,提请MDT诊疗的目的及主管医师对本病情分析。

4.影像分析:由影像专家现场分析影像学资料,解答临床各科医师的疑问,提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的建议。

5.专家讨论:在MDT牵头人的主持下,由专家提出自己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明确治疗的目标。

阐述各种治疗手段对该病人的适应症、禁忌症、预期疗效、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

6.决定方案:以NCCN指南、ESMO指南、专家共识意见等标准,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综合各支持团队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并交相关科室具体实施。

7.患者及家属会谈:由科主任与管床医师(必要时医务科参与)负责向病人和家属说明诊疗的意见,解释他们的疑问,并告知他们进一步诊疗顺序及相关专科联系人的接诊时间或者联系方式。

8.讨论记录:记录员将讨论结论记录在册,形成《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打印一式两份,经所有参与讨论专家签名后,一份由牵头科室放入病历,另一份交秘书统一保管。

9.方案实施:具体诊断和治疗措施由相应的MDT专科成员完成。

10.监测评估:由医务科定期抽查,了解MDT执行情况,监督规范化治疗的实施。

11.方案修订:如果具体实施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疾病进展等情况,需及时反馈,再次提请MDT诊疗,重新修订治疗方案。

12.跟踪:所有MDT决策的治疗方案实施后,应对病人进行跟踪。

定期向MDT 成员反馈治疗疗效及预后,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诊断不明确、疑难病例,待诊断明确后重新提出MDT,以帮助大家学习进步。

13. 设立MDT微信群该微信群包括参与MDT会诊的各科医师,成员应用真名,以便识别身份,可及时传达MDT相关的重要通知,例如:MDT会诊时间或地点临时改动通知,待讨论患者资料及会诊目的、知照影像及病理科医师提前阅片,以及拟提请MDT专家讨论的问题,可发到微信群,使会诊更具时效性,提高会诊的效率。

附件4附件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