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大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1.古代文学的时期划分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诗经》
1.《诗经》的特点和内容
3.《诗经》的主要传世版本和研究意义
三、《楚辞》
1.《楚辞》的特点和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
3.《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论语》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论语》的思想和主要内容
3.《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五、唐诗
1.唐诗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唐诗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六、宋词
1.宋词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宋词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七、元曲
1.元曲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元曲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元曲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明清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九、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阅读技巧
1.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如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十、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2.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复习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
和扩展,重点掌握每个部分的基本概念、代表作品和相关研究内容。
同时,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相关文献和参加讨论,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提高复习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纲要总结超重点
我国远古神话大量亡佚的原因A、我国文字繁难:B、时代过于久远:C、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D、未受到文人的重视:E、神话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始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F、神话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使人长生不老或者幻化成仙的故事。
古代神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a、思想:如精卫、夸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素材:后世文人对上古神话中题材多有利用。
c、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
d、文学形象:悲剧艺术:《离骚》、《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诗经1、在创作方法上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如实地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尊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实基础。
人们通常称该种作品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
《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被后世谓为“风雅精神”,2表现手法上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即铺陈直叙,即诗人将主观思想感情或客观的事件直接地表达出来。
如《氓》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
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运用兴的情况有三: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3能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或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较强的节奏感用韵不拘一格篇章结构反复4丰富的词汇,准确再现出事物的特征地位:1奠定抒情诗的传统2、风雅传统与文学革新 3、比兴手法的垂范后世楚辞楚辞主要特点,首先是充满激情和想象,构思奇特,结构宏阔,词采华丽,带有强烈个性,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七魏晋南北朝部分一、建安诗赋1、基本常识:(1)建安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
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曹操是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家。
曹操善于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王粲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七子之冠冕”。
蔡琰的代表作是五言《悲愤诗》。
(2)何谓“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的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都曾经历社会动乱,饱尝战争的忧患和颠沛。
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理想。
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优良传统之一。
2、重要作家及作品※曹操《短歌行》:(1)解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厌:满足。
周公:名姬旦,西周初政治家。
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
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人才而“一饭三吐哺”。
归心:民心归附。
句意为: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水不满足于它的深,我也不会满足于人才的多。
我要像古代的周公那样虚心接纳人才,使天下民心都归向于我。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
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②曲折跌宕、反复咏叹的情感表现本诗在谋篇构思上独具匠心。
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这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似连贯,似不连贯,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纲要《诗经》: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1.《氓》选自《诗经&S226;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S226;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这里指丈夫。
《将仲子》1.选自《诗经&S226;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1.选自《诗经&S226;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中国古代作品选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提纲一、诗句默写与鉴赏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赏析]山不满足高,海不满足深。
周公吐出咀嚼着的食物,天下的人衷心拥戴归顺。
前两句诗,曹操化用了《管子。
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名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表达了自己仰望贤士之情。
后两句用典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 我(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曹操在这两句诗中以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自喻,礼遇贤才,以博得天下贤士的衷心拥戴。
此名句运用拟人和比兴的修辞,表现出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2、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咏史〃其二》[赏析]“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3、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赏析]“林壑”以下六句,则实写、详写湖中晚景: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
湖水中,那田田荷叶,重迭葳蕤,碧绿的叶子抹上了一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桨剪开的波光中摇曳动荡,左偏右伏,互相依倚。
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
这一段的写法,不仅路线贯穿、井然有序,而且笔触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
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两对偶,工巧精美。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名词解释:古文运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发起的一次文体之风改革运动,倡导“文以明道”,用文章表达儒家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独特作用。
他们为写好文章而博聚前任遗产,对唐代以及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宣扬政治理想,展示强势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几转名篇,以史笔法,传者闻异事,传者注重作品的文采和想象的审美特点,以及愉悦性情的功用,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或相当于乐府歌的言乐管理机关搜集,保有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行政长官是乐府令,武帝到城帝期间的一百多年的是乐府的昌盛期。
志人小说:记述任务的逸闻轶事,言谈争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的一些面貌。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异物,佛法灵异,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艺术。
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按音乐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事歌颂祖先的功业,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填空:唐五代: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葚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八五、南朝乐府民歌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西洲曲》,这是一首“侬亦吐芳词”的闺情诗,一个少女倾诉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
诗中虽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但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这类带有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时序的变迁还是非常清楚的。
此诗表情细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两句,结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写照,言外便含有无限自怜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颖,属对自然。
又如从“采莲”,更生出“弄莲”“怀莲”等事,便觉一往情深,无限低回。
按《子夜夏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则此处“莲”字亦属双关,有望“怜”意。
又此诗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
结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是涉想新奇,余味无穷。
范云《闺思》诗:“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又李白的名句:“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从此化出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六、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木兰诗》、《敕勒歌》。
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
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
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
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
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
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重点目录
聂夷中
咏田家
杜荀鹤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山中寡妇
再经胡城县
王禹偁
对雪 村行
林逋
山园小梅
杨亿
泪
梅尧臣
田家语 汝坟贫女 鲁山山行
苏舜钦
庆州败 淮中晚泊犊头
欧阳修
戏答元珍 丰乐亭游春
画眉鸟 边户
王安石
河北民 明妃曲 题西太一宫壁
白居易
忆江南
温庭筠
菩萨蛮 更漏子 梦江南
张先
天仙子 木兰花
欧阳修
踏莎行 蝶恋花 采桑子
晏几道
临江仙 鹧鸪天
柳永
雨霖铃 望海潮 八声甘州
王安石
桂枝香
北陂杏花 出郊
泊船瓜洲 王令
暑旱苦热
苏轼
游金山寺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吴中田妇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新城道中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 题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荔枝叹
澄迈驿通潮阁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 插秧歌
初入淮河 其一 初入淮河 其二 初入淮河 其三
陆游
游山西村 剑门道中遇微雨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关山月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 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
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 夜读范至能《揽辔歌》言中原父老见使者 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杜甫
望岳 房兵曹胡马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兵车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月夜 春望 哀江头 羌村三首 其一 羌村三首 其二 羌村三首 其三 北征 新安吏 石壕吏 新婚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其一 江畔独步寻花 其二 茅屋为秋屋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送路六侍御入朝 丹青引 白帝城最高楼 秋兴八首 其一 秋兴八首 其二 秋兴八首 其三 秋兴八首 其四 秋兴八首 其五 秋兴八首 其六 秋兴八首 其七 秋兴八首 其八 登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登岳阳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期末考试说明一、期末考试要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一书。
该书的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了本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也即不求注重对文学史或文学整体发展线索和面貌的把握,而将重点放在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上。
本次考试即以此教材为中心,考试内容基本不超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篇目。
二、组卷原则试卷组合主要依照“难易适中”、“知识点积累与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考核并举”的原则进行。
考核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
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的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述。
原则上一套试题较容易部分的识记内容(一般了解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约40%,有一定难度的部分(掌握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约30%,体现一定离散效果的较难部分(重点掌握)占试卷总分值约30%。
三、试题类型考试题型分填空题(续写古诗文)、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四种,满分100分;其中填空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20%,简答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20%,论述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30%,材料分析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30%。
四、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形式采用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形成性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为平时四次作业,题目由浙江电大统一安排(详见浙江电大在线学习平台);期末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80%,形式为一纸开卷考试,试题由浙江电大统一命题。
五、答题时间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六、其它说明本课程自本学期始实行“一纸化”考试,故填空题(续写古诗词)部分会考虑从全部篇目出题(超出大纲要求),考试前学生应按本期末复习指导所列内容进行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先秦两汉部分先秦部分一、神话我国现存远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是原始人以幻想的形式对所接触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本是配乐的歌词,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称作《风》,又称《国风》,共160篇。
《诗经》中周天子王城地区的乐歌称作《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诗经》中,用于王室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称作《颂》,共40篇;宋代以后通行的《诗经》注本是朱熹的《诗集传》。
2、诗经从各个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1)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
如《豳风·七月》以哀哀倾诉的语气叙写了农夫全家一年到头各种繁重的劳动和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还会受到人身侵凌。
(2)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如《豳风·东山》、《魏风·伯兮》等。
(3)恋爱、婚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秦风·蒹葭》、《卫风·氓》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4)此外,《周南·芣苢》等诗篇反映了劳动的情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比,即打比方,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
《诗经》创始的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注意: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除了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发端作用外,还具有引起联想、比喻、寓意、象征、渲染、烘托等多种微妙的意味,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由于兴中往往具有比的意味,后世诗评家往往分不清《诗经》中哪一篇是比,哪一篇是兴,于是就往往将比兴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一种字面或诗面的意义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1、诗词填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所谓达则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阮籍《咏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刘琨《重赠卢谌》)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左思《咏史》)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鲍照《代白头吟》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西洲曲》)楚歌非取乐之方,唯别而已矣。
(庾信《哀江南赋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庾信《寄王琳》)2、名词解释题1、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2、乐府:乐府是中国秦﹑汉至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汇编
一、诗歌
1.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2.《诗经》及其特点
3.《楚辞》及其特点
4.唐诗的盛世和特点
5.杜甫和李白的代表作品
二、词曲
1.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2.赏析唐词的艺术特点
3.纳兰性德及其作品
三、曲艺
1.南京话剧和扬州评弹的发展历史
2.高阳山和沪剧的代表作品
四、小说
1.古代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五、戏剧
1.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京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品及特点
3.昆曲和越剧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六、故事
1.《孟子》的作者、主要内容及精彩片段
七、散文
1.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袁宏道的散文作品欣赏
3.柳宗元的散文作品欣赏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主要知识点汇编。
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全国)考试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鲁仲连形象:①特立独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②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
文章详解
★ ★ ★ ★
不帝秦”;③品德局尚,决不求名逐利,功成不受赏;④有排难解纷之心,以
挽救天下为己任。
《侍坐》
文章内容
★ ★ ★
(2)文中众人(侍坐的人)理想:①子路理想:治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②⅛有理想:治方六七十之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逍遥游》
文章内容
★ ★
(1)本文选自《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点明了文章主旨。第一段,用“
列子御风而行”说明犹有所待。第二段以许由不接收天下,说明“圣人无名
末段说到大树樗,也是为了说明,无用才是大用”。(2)文中寓言:鳗鹏变
化、尧与许由、藐姑射山的神人、宋人资章甫点,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2)进言方式:“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丑师箴,艘赋,朦诵”。
《战国策》简介
★ ★
本书为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曾加以整理,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
国策》,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注释
★
(1)题解:选自《战国策》。苏秦:战国纵横家。说:劝说,说服。
鬻矛与盾”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其中,“鬻矛与盾”出
自《难一・舜之救败》,故《舜之救败》运用了寓言形式。
《离骚》(节选)
注释
★ ★ ★
(1)“怨灵修之浩荡兮'’中,"灵修”代指君王,此处指楚王。(2)“固众芳之所
在”中,“众芳,指众多香花美草,比喻众多贤臣。(3)“原依彭咸之遗则”中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提纲(最终版)
1.《诗经》解释极其赋比兴手法的解释
2.《氓》淇水三次出现的作用。
本诗的最大特点
3.《七月》的艺术特点(个人觉得不是重点)
4.老子道的解释,与孔子的区别
5.《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曾皙后的原因(两点)
孔子为何将公西华的“司仪”想法看的很大?
孔子为何看重曾皙所言?(三点,我觉得这个是重点)
艺术特色
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孔孟的异同
孟子文章的特点(重点)
7.《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比较。
(十分重要)
8.《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亲自攻打的原因
“继而悔之”原因
艺术特色
9.《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艺术特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解析
10.《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拜箱前后家人对比
艺术特色
11.大重点《史记》创作动机(用意)
创作倾向
艺术成就
12.四首古诗的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3.离骚觉得没讲什么内容(打算放弃)如果有能力看看书上文章前的绪论。
古代文学作品选重点版
元代文学概述•一、A叙事文学的兴盛(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杂剧南戏•二、a元代的抒情文学散曲•三、a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自然显畅元曲•“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a 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
–a 实际主要包含了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种文体。
•宋金时期,北方崛起了蒙古族。
•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了统一的蒙古国,被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很快强大起来。
•1234年,其子窝阔台大汗灭金,统一北中国。
•1271年,其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称元世祖,再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元代文学1234——1368(元被朱元璋义军推翻),约134年。
•元代历史短暂,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面向大众。
一、叙事文学的兴盛•戏剧(戏曲)–(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二)元代戏曲的繁荣•1 、元杂剧•2 、南戏•小说(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是世界文艺舞台上一朵独具特色的鲜花,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形式,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发展演变过程。
–隋以前:戏曲的萌芽期,–唐代:戏曲的发展,–宋金:戏曲臻于成熟,–元:成熟。
(二)元代戏曲的繁荣•a元代戏曲包括杂剧和南戏二个戏曲种类。
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主干。
•形成二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呈现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
戏曲前景•朝阳艺术•夕阳艺术1、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融合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在世界戏剧文化大格局中具有崇高历史地位。
–世界三大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剧、喜剧•印度梵剧2、南戏•南戏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亦称“戏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许洵
5.元嘉诗坛
谢灵运
鲍照
延颜之
谢惠连
谢庄
6.永明体诗
谢脁
沈约
7.梁陈诗歌
分类一
裴子野
分类二
吴均
何逊
阴铿
宫体诗
8.北朝诗歌
温子升
刑劭
魏收
庾信
王褒
9.南北朝民歌
《乐府诗集》
10.辞赋
建安时期
王粲
曹植
正始时期
向秀
阮籍
两晋时期
张华
左思
潘岳
陆机
陆云
傅玄
挚虞
成公绥
南朝
鲍照
江淹
北朝
庾信
11.散文
建安时期
曹操
7.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人性也应该是自然的;“贵真”说。
8.“大音稀声”和“大象无形”
含义
具体的声音、形象不是完美、全面的形象,只有道的表征——“大音”、“大象”才是完美的。
有无相生
道与实有事物之间相互依赖。
9.“养气”说
含义
培养浩然之气。
10.“虚静”说
含义
体“道”的一种方式,即“涤除玄览”,也即洗涤内心,使之无杂念后,诉诸内心超感觉的体验方式。
《霍小玉传》
《潇湘录》
《玄怪录》
《河东记》
《续玄怪录》
《博物志》
《纂异记》
《甘泽谣》
《传奇》
《虬髯客传》
9.变文和俗讲
10.唐五代词
《云谣集杂曲子》
《花间集》
温庭筠
韦庄
冯延巳
李煜
五、宋代文学
1.散文
北宋初期
刘开
田锡
穆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二三、先秦散文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重点内容:(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
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
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
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
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
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
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
《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试重点大纲1、先秦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诗》《礼》《仪》《春秋》
孔子《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叙事散文。
《战国策》是国别体
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名词解释)
风 15国风共160篇,「风土之音曰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朝廷
之音曰雅」,是宫廷正乐,用于典礼。
颂周(31)、商(5)、鲁颂(4)
共40篇,「宗庙之音曰颂」,是宗庙祭
祀时唱的赞歌。
赋——叙述白描法
比——比喻象征法
兴——发端联想法
2、秦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写作理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结合作品评述史记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历史进
行概括和归纳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人物刻画艺术:
★以典型事例表现
人物基本形象
★在典型环境中
揭示人物性格
★用细节描写
增强形象的逼真感
★用对比衬托
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以互见法
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尚林赋》,虚构人物:子虚乌有
3、魏晋南北朝
(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3)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①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陶
诗主体风格。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情景事
理的融合。
③语言自然而精工。
陶诗用语质
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
④风格多样。
陶诗以自然冲淡的
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
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
则又露出如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
式”的雄豪悲慨之气。
(5)《搜神记》《世说新语》前面的介绍P165-P167 4、唐代
(1)苏轼称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杜甫的诗(史诗)为什么?
1、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甫用他
的诗歌,记录了安史之乱中的许
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
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
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
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
史”。
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
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
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
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
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
情。
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
度成熟。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
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或人或
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
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
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3、杜甫的律诗:浑融的境界与
出神入化的技巧
(3)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花间词派(名词解释):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
他们词的内容不离伤春伤别,词风自然缛采轻艳,绮靡温馥,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5、宋代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李清照诗歌的艺术特点:
情感表达上,善于选取自己日常
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
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语言表达上,善于用最平常最简
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
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
流程。
6、元
(1)《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介绍P354
(2)马致远------曲状元
(3)元杂剧体制特征: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小旦等。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7、明
(1)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2)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3)《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表达了对明君良臣、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
(4)为什么“拥刘反曹”?
1、政治上推崇“仁政”:
2、人格上推重“忠义”
3、才能上崇尚“智勇”
(5)“拥刘反曹”的倾向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8清
(1)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
殿)“南洪北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