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王实甫的《西厢记》)【圣才出品】

第3章王实甫的《西厢记》3.1 复习笔记一、《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1.作词章风韵美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尨尨捶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作为剧本,它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2.体制的创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
(2)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3)有些折段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
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
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
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题旨的改造(1)王实甫突破了《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与张生的结合为“才”与“貌”结合,而强调他们“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2)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
他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前期诗文)【圣才出品】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3.1 复习笔记一、明初诗歌与散文明初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1.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1)高启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他会在诗中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因而使此诗散发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如他在元末时所作的《青丘子歌》,就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3)高启还有不少涉及登览怀古的题材,这些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如《登阳山绝顶》《雨中登白莲阁望故园》《吴城感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2.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1)杨基的一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如《新柳》。
(3)袁凯诗学杜甫,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秋日海上书怀》等。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1)宋濂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
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
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①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刘基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宫体诗的特点及意义、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小说发展状况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文论的兴盛【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厦门行》;曹丕《燕歌行》、《与吴质书》;曹植《白马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洛神赋》;蔡琰《悲愤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咏怀诗》;左思《咏史》;陆机《赴洛道中作诗》、《文赋》;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鲍照《拟行路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王孙游》;庾信《拟咏怀》、《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哀江南赋》;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核心考案1、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原因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上。
2、乱世文学的三个主题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
(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
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圣才出品】

第2章两晋诗坛2.1 复习笔记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1.概念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背景(1)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之后不久,天下重归于一统。
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复杂,文人在政治斗争旋涡中几经浮沉,演出了多幕人生悲剧。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故重视辞赋。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3.主要特征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为“繁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如陆机的《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4.评价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运、谢朓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二、左思、张协与刘琨1.左思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其《咏史》诗八首奠定其文学地位。
(1)咏史诗的渊源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张协也有《咏史》诗。
后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变体”,而左思之“变体”,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2)左思咏史诗内容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
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
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一.宋文:(一)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二)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
1.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2.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3.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三)功能:1.散文具议论、叙事、抒情3种主要功能。
宋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完善,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
2.欧、苏为代表的作家更注意三种功能融合,加强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如欧阳修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
(四)风格丰富多采。
1.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2.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二.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始自杜甫,中唐韩、白、孟、贾及晚唐皮、罗隐等有所发展。
(二)诗中发议论始自杜、韩,晚唐杜、李诗中屡见不鲜,宋后成为普遍风气。
(三)宋人对唐诗最初学习模仿。
之后创新:1.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料,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2.抒情主人公更多是普通人。
3.平易近人但缺乏唐诗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四)宋诗创新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梅尧臣平淡,王安石精致,苏轼畅达,黄庭坚瘦硬,陈师道朴拙,杨万里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整体性风格—平淡为美。
“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五)唐宋诗差异。
1.严羽批评宋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
2.近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或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3.宋诗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温和内敛,不如唐诗热烈、外扬;4.宋诗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色泽丰美;5.宋诗长处在于思理,是对生活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三.宋词。
(一)地位提高,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
(二)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三)总体成就:1.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建立了严格规范。
2.题材和风格。
开拓表现领域:晚唐五代词多风格柔婉的艳词,宋词人继承并改造之,创作出大量抒情意味更浓的爱情词;经苏、辛等人努力,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
3.艺术风格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第一章宋初文学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初是“宋初”,此时文学沿续五代文风同时呈现出新气象。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一.五代十国入宋的如李昉、陶谷原是后周词臣,徐铉、刁衎是南唐词臣,入宋后散文多为骈体,风格浮艳。
二.王禹偁。
(一)思想。
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人民命运。
文集题《小畜集》,表示“兼济天下”之志。
(二)不满晚唐五代浮糜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
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结合,堪称欧苏散文先导;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河店妪传》等。
三.理论上的复古主张。
(一)柳开。
1.《应责》:“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
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主张道统文统合一。
2.把文看作明道的工具,并因此反对文体华艳:“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
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
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
”(《上王学士第三书》)。
3.过于强调道而忽视文采;而所说的“道”又仅仅是“圣贤之道”,因而易使文学沦为道统附庸;加上为人粗豪狂诞,文章艰涩难读,因而实际影响不大。
(二)穆修等倡导韩、柳古文;姚铉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专录古文。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一.宋末方回:“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送罗寿可诗序》)。
(一)“白体”诗人。
1.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有李昉、徐铉等。
2.宋初朝廷优待文臣,提倡诗赋酬唱,馆阁之臣酬唱成风,且编成许多唱酬诗集,如李昉、李至《二李唱和集》,李昉等《禁林宴会集》、徐铉等《翰林酬唱集》等。
3.诗歌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仅仅模仿白诗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二.王禹偁。
(一)被看作白体诗人,但与李昉、徐铉等同中有异。
虽多闲适的唱和诗,但更重视讽谕诗,尤其谪居商州时,自觉学习白新乐府诗精神,多写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感流亡》对他人同情与自己身世之感结合。
(二)闲适唱和诗多作于早年,后对此自省。
之后学杜,对杜诗的借鉴导致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三)王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清吴之振“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一.“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一—贾姚派。
(一)宋初模仿贾姚诗风的诗人,因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故名“晚唐体”。
(二)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僧人,以惠崇成就较突出。
(三)继承贾姚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因此颇多精警的断句,如“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惠崇《池上鹭分赋得明字》)等,但全篇意境往往不完整。
(四)内容单调贫乏。
二.“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二—隐逸诗派。
(一)代表: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林逋最有名。
(二)作风稍异于九僧,模仿贾字斟句酌,也颇有白诗平易流畅倾向,表现生活内容较“九僧”诗稍为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