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的相关问题

合集下载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已经成为关键要素,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是落实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践中,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

随着法制化建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但是由于领导干部的职能,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人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法律程序,无法准确地辨别社会问题的正误,因此对自己的工作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次,旧的行政思想影响了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思维。

很多领导干部直接奉行旧的行政思想,容易倾向于在决策和行动上把道德和法律混为一谈,或者以“方便”为借口妥协“标准”,破坏法制秩序。

再者,司法理念不充分。

很多领导干部忽视了法律和司法权威,在某些问题上偏重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轻视法律,把权力放在自己手上,容易做出超出职权范围的行为,这不仅会损害公权力的威信,而且也会影响被管理者的法治意识。

最后,社会反映声音的失准。

在实践中,很多领导干部注意到政策反映的社会声音不准确,往往以自己的个人理解来取代政策解释,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偏见融入该项规定,从而导致工作行为失准。

为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引导领导干部把法治思维贯彻到实践中,因势利导,广泛接受公众意见,积极寻求政策参考。

同时,完善司法保障制度,加大对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教育,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司法裁量范围,加强司法监督,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正义。

总之,政府要充分考虑法律问题,加大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训力度,完善法制秩序,深化司法制度,严禁“自行其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正义,为社会司法公信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决策能力是每个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能力。

然而,有时我们可能会面临决策能力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决策能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问题一:缺乏全面的信息在做决策时,我们往往依赖于所拥有的信息。

但是,如果我们缺乏全面的、准确的信息,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种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不够全面- 信息不够准确- 信息来源不可靠整改措施:- 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多方面获取信息,包括借鉴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问题二:缺乏分析和评估的能力除了拥有全面的信息外,评估和分析能力也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

缺乏这方面能力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未能充分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 无法辨别利弊关系- 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整改措施:- 研究和提升分析和评估能力,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制定决策的框架和标准,用来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 与他人讨论和交流,以获得其他视角和看法问题三:缺乏积极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态度对于做出有效的决策至关重要。

缺乏这方面能力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拖延决策,导致失去时机或错失机会- 容易被他人影响,缺乏独立的决策思考- 缺乏自信和决策的果断性整改措施:- 培养积极主动的决策态度,按时做出决策- 坚持独立思考,避免盲从他人意见- 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决策能力,并果断地执行决策问题四:缺乏灵活应对困难的能力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缺乏灵活应对这些困难的能力会导致以下问题:- 无法适应变化的情况和新的挑战- 对决策失败或挫折缺乏处理的能力- 缺乏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整改措施:- 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应对变化和挑战- 研究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决策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结论决策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需要全面的信息、分析评估能力、积极的决策态度和灵活的应对能力。

对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几点思考摘要: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职能,决策水平的高低不仅是领导干部能力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工作的成效和成败。

本文从领导干部的涵义入题,论证了决策的重要性,阐述了决策的原则,探讨了决策的艺术,以期对我们的决策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决策能力思考领导干部的关键是“带领”和“引导”,即凝聚群众力量,完成既定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目标和任务的“抉择”的问题,也就是决策问题。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有无绩效及绩效的大小,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兴衰成败。

一、科学决策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出主意”是制定方针政策,是确定工作的方向;“用干部”是进行人事决策,是实施决策的重要保证。

因此,决策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全过程,影响并决定着其他职能的发挥。

领导水平高低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发现问题,能否适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概括地说,决策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职能决策是领导干部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活动,它涉及领导干部活动的各个领域,贯穿了领导干部活动的全过程。

任何单位、部门和层次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

一般来说,领导工作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说是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决策——执行决策——再决策——再执行决策的循环过程。

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只要有领导就必须要决策。

(二)决策是领导干部能力的反映决策是领导干部水平和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志。

无论国家、地区,还是单位、部门,任何一项工作的成败得失,主要取决于主要领导人决策的正确与否。

在情况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决策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是不可能的,但水平高的领导者必须而且能够保证大多数决策是正确的。

只有少数决策正确的领导者就是不称职的或者说是低能的。

决策执行力不强地表现、成因及对策建议

决策执行力不强地表现、成因及对策建议

决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建议执行力是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决策执行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重大决策得以有效落实的客观要求。

最近,县纪委分别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相关部门,客观分析了我县决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加强决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当前决策执行力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决策执行力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执行力不强、执行力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效率,制约了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不执行。

极个别单位对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等执行不到位,存在对抗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还有的逃避执行,单位部门之间、内设机构之间等对工作有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是乱执行。

表现为选择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歪曲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附加执行,加塞搭车,地方保护;盲目执行,素质不强,能力平庸;机械执行,照抄照搬,唯上唯书。

三是慢执行。

落实工作自觉性不强,工作拖拉,效率不高。

执行者对工作缺乏计划性,缺乏细节管理,工作不细致,不认真,不到位;遇到困难不主动想办法。

四是虚假执行。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决策部署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五是被动执行。

不推不动,消极怠工,管理者没有带头,没有常抓不懈;办事有头无尾,办成办不成无反馈,工作缺乏完整性;还有的等待观望,左顾右盼,推一下动一下,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得力。

六是难执行。

极个别单位和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只考虑本部门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工作强调客观,推卸责任;部门单位之间协作不够,甚至有贪权争利、胡乱插手设障的现象,造成决策的执行难。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志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2期摘要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既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顺利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但在我国现阶段,党员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现象依法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完善法治环境,增强法实践来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现实可行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作者简介:李志浩,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10-02我国在2010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其中对于政府官员进行了如下规定:在经济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定要运用法治的方式通过法律来进行解决。

而且,在我党所召开的十八大中,再次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一次明确要求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上述国务院和党的文件中一再强调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足可以看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我们目前必须着手解决的紧要问题。

一、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大意义(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纵观全世界的发展,可以明显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在法制方面做得非常良好,拥有者完善的法律制度。

我国共产党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党的任务、发展目标、执政标准与之前相比有着非常巨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推进,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不断进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要得到改善。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升领导干部的依法履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法治观念: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这要求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坚定法治信仰,行动上严格依法办事。

2. 学习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应当系统学习宪法、法律和法规,掌握与自己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决策水平:在决策过程中,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调查研究,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民主性。

4. 严格依法行政:在执行公务时,领导干部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公正用权,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率性。

5. 强化监督意识: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主动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

6. 增强服务意识:领导干部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7. 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依法履职的考核机制,将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激励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推动法治工作的落实。

8.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高效、廉洁的法治工作队伍,为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依法履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全面探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依法意识不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

他们在工作中更多地侧重于行政命令和经验主义,忽视了法治原则的制约和规范。

在具体问题上,他们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擅权妄为的情况,给依法行政蒙上了一层阴影。

2. 法律知识缺乏部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在现代社会,法律体系越来越复杂,要求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复杂情况时能够正确地处理。

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当的法律处理。

3. 执法能力不足领导干部在执法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他们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往往缺乏公正、公平的原则,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情况。

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对策建议1. 强化法治教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培训和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依法行政理念,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2. 加强法律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的培训班、请专业人士进行法律沟通等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使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法律规定。

3. 严格执法纪律要严格执法纪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对于违法违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对于公正执法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

总结回顾在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希望能够引起广大领导干部和各界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共同努力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行政领导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行政领导学结课论文

当前我国行政领导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行政领导学结课论文

当前我国行政领导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系0912082班级,学号0912082摘要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系统中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和行政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及控制等职能活动,依法行使其权利,发挥其影响,确定并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

决策是行政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之一,行政领导的过程是否有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

本文将针对行政领导工作中的决策职能,分析当前我国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对我国行政领导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行政领导决策机制行政领导决策对策分析行政领导决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行政领导和行政领导中领导发挥的决策职能的过程即领导决策。

行政领导指国家行政机关领导者依法运用行政权力,通过行政组织和公务人员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行政活动;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经过评估选择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因此,行政领导决策即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为解决国家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对诸多处理方案或方法的提出与选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科学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能够保障政府工作目标实现、决策落实和各项政策顺利实施。

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事关全局方向目标的重大问题,是决定国家社会公共事务能否合理解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现行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的发展及现状(一)我国现行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的发展行政领导决策的体制和方式是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简单,政治环境较稳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就形成了个人经验决策,以行政领导者的个人阅历、经验和胆识来决定政策的体制.这种决策方式大多被称为“拍脑袋"式的决策.由于缺乏决策的制约机制,一项重大的决策失误,往往会造成巨大损失。

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依法决策能力作者:孙立樵周淼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12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依法决策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观念不强、依法决策能力不足,导致违法决策事件频发。

因此,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根本要求。

一、培养法治思维习惯是提高依法决策能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进行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标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维方式。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首先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思维习惯。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长效机制,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的制度化、用法的常态化,逐渐改善法治环境,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能力。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前坚持“三不”原则:一是不想明白不决策;二是不查清楚不决策;三是不问透彻不决策。

“不想明白不决策”就是领导干部在决策前要想明白所作的决策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要求、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不查清楚不决策”就是领导干部在决策前一定要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熟悉相关的法律案例,消除一切法律法规方面的疑问。

“不问透彻不决策”就是领导干部在决策前要向政府法律顾问、法制机构人员以及法律专家和律师咨询,弄清楚相关法律问题。

《决定》明确指出:“积极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明显不足原因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明显不足原因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明显不足原因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明显不足的原因可能存在多个方面:
1. 法律意识不够强: 有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程度不够高,导致执政时容易忽视法律约束。

2. 培训和教育不足: 一些领导干部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未接受到充分的法律培训和教育,对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掌握不够充分,缺乏对法律的适用和运用能力。

3. 执法环境不够健全: 有时执法环境不够健全,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执法机关的调查取证能力和执法水平有待提高,这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4. 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些领导干部在依法执政中可能面临的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对于监督机制和惩治体系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可能导致领导干部违法乱纪。

5. 部分领导干部的个人意志和权力倾向: 一些领导干部可能会因为过于强调个人意志或权力维护,而忽视了法治原则,导致依法执政能力不足。

为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法律培训和教育,提高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2. 完善法律环境,加强执法机关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执行力度。

3.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4. 通过引导和激励,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价值观念,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

改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需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和法治文化的普及,使法治观念融入干部队伍的每个环节和工作中。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教育引导,形成长效机制。

提升领导干部 依法决策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 依法决策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作者:兰措卓玛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21年第03期决策是生活当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小到个人行为,大至安邦治国。

在我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以及经济调控都被视为政府的主要职能,行政机关也因此被赋予大量关涉公民生活和国家事务的决策权。

实践中,直接作出行政决策、参与行政决策过程的往往是各级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的职业活动离不开行政决策,其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其个人的荣辱与得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决策的内容也愈加专业复杂,以往的经验决策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尤其是本文所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

决策过程中稍有不慎,导致决策失误,就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杜绝决策行为的随意性,有效避免决策失误,实属当务之急。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其中,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要求,法治政府建设对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因此,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

行政决策位于行政管理的起点,并且贯穿整个行政管理过程的始终。

规范行政决策是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点,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端。

因此,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提升地方治理法治化水平,进而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式上特别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其中就包括科学决策能力。

领导干部决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领导干部决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领导干部决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7期吉林省司法厅副厅长禹治洪决策是行政、管理行为的起点。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领导干部在“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布局下如何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全面落实中央精神,保证领导干部在具体实践中决策正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决策要符合宪法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最高的法律权威、最高的法律效力。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有待提高。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对宪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特别是不按宪法决策,不依照宪法办事,公然违背宪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地方领导者随意决策,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明显违背宪法,出现“大法”管不住“小法”的严重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宪法的权威地位,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保证领导科学依法决策,首先,要推进领导干部树立宪法意识,要强化宪法知识的学习,没有必要的宪法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维护宪法的意志和理念,更不可能按照宪法要求认真履行职责。

其次,要强化决策中的宪法精神。

我国现行宪法是现今最符合中国国情,最符合人民意愿的一部好宪法,其宪法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这些精神体现了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公共权力、增进公共福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这也是对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本质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思考
提升思维能力
培养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使其能够 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鼓励领导干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决策
运用大数据技术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 、准确的数据支持。
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复杂问题进行建模和分析,为领导干部提供更加精准的决 策建议。
案例三:某县局科学决策的实践案例
背景介绍:某县局作为基层政府部门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 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和推动地 方发展,该局积极探索科学决策的方 法和实践。
科学决策过程:在服务群众方面,该 局建立了群众需求征集机制,充分了 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根据需求制定 服务方案。同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 和互动,及时反馈服务效果。在推动 地方发展方面,该局注重调查研究, 了解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同时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为企业 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政府科学决策的成功案例
背景介绍:某市政府在过去几年中面 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为 了应对这些挑战,该市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科学决策措施。
科学决策过程:在城市规划方面,该 市政府引入了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 手段,对城市进行了全面规划,实现 了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疏导、环境治 理等方面的优化。在环境保护方面, 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推广了环保科 技,加强了环境监管。在产业结构调 整方面,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 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 升级。
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现状及问
02
题分析
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存在的问题
01 缺乏全面的决策信息

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 法律知识不够全面和深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理解不深入或知识较为陈旧,不能及时准确地运用到具体的行政执法中。

2. 执法不规范和不公正: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如滥用权力、徇私舞弊等,导致执法结果不公正。

3. 个别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或违法行政:少数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存在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的情况,如超出权限行事、不依法审批等。

4. 行政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政策效果不佳或不被社会广泛接受。

5. 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不规范:有些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不规范,如信息公开不及时、行政程序不规范等,影响了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行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

同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和调查,提高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机制等,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决策是组织和个人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做出选择的过程,对于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决策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不明智的决策,对组织和个人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问题以下是决策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不全面的信息收集:决策前的信息收集是决策的基础,然而,有时候在时间或资源的限制下,可能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导致决策不够全面。

2.缺乏分析能力:对于复杂的情境,缺乏足够的分析能力可能导致决策人无法全面理解和评估不同的选项和后果。

3.情绪影响:情绪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决策人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做出决策,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干扰,导致决策不客观。

4.缺乏创新性:决策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缺乏创新性,只能做出常规的决策,无法应对变化和挑战。

整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整改措施的建议:1.信息收集的改进:在决策前,尽量充分收集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调查、数据分析和参考专业意见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决策所涉及的情境和因素。

2.提升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

可以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并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绪管理:决策时要尽量保持冷静和客观,避免情绪对决策的干扰。

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和情绪管理训练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确保做出理性和明智的决策。

4.鼓励创新思维:在决策过程中鼓励创新思维,挖掘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可能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和创新工作坊等方法来促进创新和多样性的决策。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和改进。

组织和个人在决策过程中将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提升分析能力、有效管理情绪,并鼓励创新思维,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推动自身发展和成长。

以上是针对决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的简要概述。

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决策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决策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决策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作者:刘玉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公共政策学者W.L.邓恩将“决策问题的难易程度,将决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其中,“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往往是那种决策时涉及到决策目标的多重性、决策问题的时间动态性和决策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等复杂情况的问题。

对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常常是领导干部单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不搞决策“一言堂”,征求决策团队意见,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增加信息渠道、促进决策全面、推动决策实施、分担决策风险。

关键词: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能力;民主;法治;科学决策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26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193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新时代,领导干部决策水平的发挥,既受制于决策者所面临的外部因素,也囿于决策者自身的决策素质,针对特定事项或“非程序性例外事项”的决策,领导干部应主要考虑以下问题:二、政策调试对象的满意性问题政策调试对象,也叫政策的“利益攸关者”。

企业领导干部能力本领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领导干部能力本领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领导干部能力本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的迅速推进,企业领导干部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企业领导干部的能力本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它们。

首先,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缺乏有效的组织
策划和协调能力,导致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这种不良的组织管理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领导干部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积极学习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在岗位上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其次,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在决策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全面分析问题、权衡利弊的能力,导致做出的决策有时不够准确和明智。

企业领导干部应该加强自己的决策能力,积极学习决策分析方法和团队参与决策的技巧,提高自己权衡利弊的能力,确保做出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益。

此外,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在领导风格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
灵活的领导风格,无法适应不同类型的员工和不同的工作环境。

同时,他们的沟通能力可能不够强大,无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领导干部应该积极适应不同的员工和工作环境,灵活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确保与员工之间的信息畅通。

综上所述,企业领导干部在能力本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
决策能力和领导风格、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然而,通过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领导干部可以弥补这些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的相关问题作者:李晓强来源:《行政与法》2013年第12期摘要: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向现代社会制度转变的终极目标,只有法治社会,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平、公正的生活,才能形成安定与和谐的社会。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市场规制的制定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只有领导干部学法、懂法、用法,才能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复杂问题。

关键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干部;法治社会中图分类号:C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3)12-0028-03收稿日期:2013-07-15作者简介:李晓强(1977—),男,吉林长岭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这是我党首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其意义深远。

应该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两个层面上对今后各时期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⒈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指公权力掌握者依其法治理念,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领导干部在处理解决各种问题时,往往要受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多种因素影响,考虑哪些因素就有哪种或哪些思维方式,如,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法律思维等。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不可少,这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维方式。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指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时刻铭记权力法定和权力来自人民的原则,因此,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⒉法治方式的内涵。

“法治方式”,是指公权力掌握者在法治理念和法律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运用法律制度、机制、设施、程序等处理各种社会与经济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与争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

要使法治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将法治内化为法治思维,外化为法治方式。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法治方式” 的核心内涵就是“依宪治国”。

“法治”体现了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价值观。

“法治方式”的内涵是与“法治思维”密切相联的,不是简单的“法制手段”。

“法治方式”是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干部传统治理模式中所欠缺的,因此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法治水平;反复实践,达到运用自如,这才是“法治方式”的基本要求。

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要改变党的领导干部思维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服务等错误观念;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固有的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思想,除去以人代法、以人压法、徇私枉法等有悖法治精神的思维。

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要各级领导干部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工作,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法治方式”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有效地实施宪法和法律,形成和谐稳定的法治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能力的现实意义从我国国情看,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自1986年起开始五年全民普法规划普及法律知识到2006年4月,中央政法委部署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教育。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应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全民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养成,更取决于社会公共决策者及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能力的高低。

⒈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市场规制的制定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因此,更要重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在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离不开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只有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问题纳入法律范畴,将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设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

⒉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的能力,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

“出主意”是决策,“用干部”同样是决策,没有决策,也就无所谓领导。

决策是整个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由于领导决策多为全局性的,因此,关系重大,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决定,每一项决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和交叉效应。

决策一旦失误,必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反思我们党60多年的执政过程,只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法治、较为注重依法施政的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进步就相对快速,人民生活改善的步伐就相对较大,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就相对较高;反之,凡是轻视法律、忽视法治建设的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就下降。

所以,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从意识、理念、思维、观念上,还是在行为模式上,都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正确履行公共职责,发挥领导干部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做事准则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国家政策等来规范和完善领导方式、工作体制和活动机制。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法治建设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贯彻执行,领导干部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一切工作活动都要纳入轨道、走向规范,同时要以对党、对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精神,担当起捍卫法律尊严的历史重任。

只有这样,法治生态才会绿色健康、协调有序,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法治化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重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服务和保障作用。

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领导干部要切实领会和掌握“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宗旨,保证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用权、依法授权、依法监督,全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崇高地位,始终为全社会做好示范和表率,克服和纠正种种不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意识,确保法治建设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行为,增强人们的信任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努力打造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的现代政府。

(三)加强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是我党执政理念、行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

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归宿。

因此,只有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培育和树立权力本位理念,牢记权力来自人民,要为人民服务。

(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既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各级政府部门都是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肩负着法定的任务。

公正的司法是法治的本质要求也是最终目标,而公正司法是中国法治发展到现阶段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急需政府去化解,为此,领导干部要依法运用自身的政治资源,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在强化公正司法进程中,应积极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深度优化和细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相关诉讼法律制度,强化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公正和效率相统一的理念,推动法治标准化管理。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法治的源泉和社会根基在于广大人民群众。

只有人民群众信服法治,实现自觉守法,“法治”才能落实,才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法治社会。

领导干部也只有把握和遵循这样一个思维脉络,才能抓住法治建设的关键和根本。

当然,在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法治化进程中,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权责明确、政社分开、依法行政的现代社会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加强应急处置等相关的社会管理机制。

要使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矛盾,促进社会繁荣与和谐。

(六)恪守自律与他律的道德理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来自执行。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于对权力的依法制约和规范,从而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

权力不同于权利,各级领导干部是权力的执行者和被授予者,手中的权力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的权利,这是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工作纪律和行为准则。

领导干部既要在“自律”方面下功夫,力求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常思能力恐慌,增强法治自觉;又要加强“他律”,通过他律,加强监督和制度约束,时刻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以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1]姜明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J].中国司法,2013,(01).[2]陈继平.把法治中国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03-25.[3]张朝丽.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之问卷报告[J].领导文萃,2013,(03).[4]缪蔕生.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J].中国司法,2013,(01).(责任编辑:徐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