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配伍药对详解
关于附子配伍的讨论
• 4.相反配伍: • 关于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
白及、白蔹之说,未见于《神农本草 经》,至《本草经集注》在乌头条后始 有记载,但未言附子,附子与乌头同为 一植物之块根,故相沿附子亦反上述诸 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 版),规定为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 贝母、白及同用(疑脱漏白蔹)。
关于附子配伍讨论
1.相须为用:附子配干姜治疗亡阳证, 干姜能够增强附子的回阳救逆的作用; 2.相杀为用:姜、甘草对许多中药有 解毒的作用,在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甘 草,取干姜、甘草降低附子的毒性的作用, 此为七情当中的相杀配伍;
• 3.相使为用: • (1)用于气虚欲脱,每与人参相使为用, 附子可助人参大补元气; • (2)用于脾胃气虚,寒湿内盛:则每与白 术相使为用,如张元素 所言:“附子以白术 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 (3)用于阴虚证:每与生地黄相使为用, 用大量生地黄时,配少量附子,可防生地黄之 腻滞之性,又可取“阴得阳升而源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十四)于凯成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20g,常用以下配伍:——配桂枝、白术、大腹皮、葶苈子,治心衰水肿。
——配麻黄、桂枝、细辛、淫羊藿,治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人参,治休克。
于氏认为,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十五)马连珍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0~2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即参附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配桂枝,治阳虚血瘀型胸痹。
——配白术,治心脾阳虚证。
——配黄芪,治心衰,有补气固表之力。
——配桑白皮、葶苈子,治心衰喘咳。
——配大黄,治心衰,可降气通大肠。
——配水蛭,治心脏病,可逐瘀止痛。
马氏认为,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其性辛热燥烈。
一般用10g,先煎,根据病情可用至18~20g。
(十六)王乐善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炙甘草,治四肢厥逆。
——配人参、白术、炮姜,治中寒呕痢腹痛。
——配甘草、白术、桂枝,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十七)石景亮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枣、沉香、炙甘草、太子参、麦冬、枸杞子,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茯苓、刘寄奴、白术、白芍、淫羊藿、生姜、仙茅、陈皮、生黄芪、地龙、益母草、玉米须,治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配红参、干姜、大枣,治阳虚大汗、休克虚脱。
石氏认为,附子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十八)朱良春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麦冬,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配党参、炮姜、白术,治脾阳虚之久泻。
——配桂枝、细辛,治风寒湿痹。
——配桃仁、红花、败酱草,治慢性肾炎。
——配黄芪、金刚骨,治慢性肾炎。
朱氏认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蜂蜜一匙,以防中毒,也可将附子先煎半小时。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
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
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
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
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
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
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
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
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附子配伍治六顽疾
附子配伍治六顽疾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
其药大辛大热,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
临床应用只要辨证恰切,配伍得当,可治各种病症,尢其对疑难急症、沉寒固疾,屡起捷效。
现举例如下:附子配麻黄治疗肾咳肾咳,又称肾经咳嗽。
证见咳嗽,腰背引痛,甚则咳涎等,是肾受寒邪所所致,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中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助麻解表、助附温经。
麻附相配,一发一补,使表解而无损于阳。
如治朱姓老妇,值秋咳嗽30年。
近旬咳呕并作,涕泪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脉弦,诊断为肾咳证。
药用附子5g,麻黄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参15g,制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细辛3g,服10剂后症状消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综合征妇女年届40~55岁之间,月经从不正常到绝经,其所表现的生殖生理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症侯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现肾虚症状,治用桂附地黄丸。
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附子温补脾肾、扶阳散寒。
桂附相配,温经散寒,又生肾气。
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
所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
如治王妇患更年期综合征2年,畏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肿,大便溏薄,月经紊乱,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参10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服药45剂而诸症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
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内伤,有虚证、实证,外邪与湿胜有关,所谓“湿胜则濡泄”。
内伤与脾虚有关,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若泄泻日久不愈者脾阳虚衰,进而导致脾肾阳虚,常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纳差,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温肾暖脾,力宏效速,《证治要决》谓“附子无干姜不热”。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下)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下)二十一、附子配薏苡仁附子温中通阳,散寒止痛;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能舒筋缓急,通利关节,附子配薏苡仁温阳化湿,除痹止痛。
主要用于:1、寒湿痹痛,关节痛甚者及小腿腓肠肌痉挛疼痛。
2、现代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
二十二、附子配苍术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苍术辛散苦燥,能祛风湿。
二药合用散寒除湿。
主要用于:急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等。
二十三、附子配虎骨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虎骨辛通温补,壮骨强筋,散寒通络、止痛。
相配有强筋骨、散寒止痛作用。
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关节筋骨疼痛。
(注:现在虎骨属于禁用药品,此药对列此仅供参考)二十四、附子配丹参附子为强心要药,丹参能入心包络破淤,二药合用,可直达心包络温阳活血。
主要用于:胸痹心悸脉结代。
二十五、附子配酸枣仁附子温通心阳,兴奋强壮,强心。
酸枣仁滋养阴血,益心肝安心神。
二药辛通酸收,温阳养阴并施,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兴奋寓静养,共奏温心阳养心阴安神之功。
主要用于:1、祝味菊经验,二药配伍具有强心之效力,胜于西药之毛地黄,夫毛地黄之强心,固为西医所推崇,但药效不能持久,何况毛地黄对有些病人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枣仁之强心则无此流弊。
常于辨证中加用二药,重用附子18克,酸枣仁30克,有较好温养强心作用。
2、陈苏生经验,二药合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治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
从中医辨证应以心阴阳两虚,阳虚无以温阳心神,心阴血不足无以柔养而虚烦不寐,心悸,心动过速,脉细数或脉律不齐者为宜。
3、药理研究认为,二药各自有导致心律不齐或心搏停止的可能。
临床虽然多配伍应用,但仍需注意观察。
二十六、附子配磁石附子药性刚燥,气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温里扶阳要药。
磁石辛寒,为重镇安神、益肾纳气、潜阳要药。
二药合用,一主兴奋主强壮,一主静主抑制,动静相合,温阳不失升浮燥烈,镇静不失于沉降郁遏,共奏温阳镇静安心神之功。
附子常用药对配伍整理分析
用法用量: 附子:6-12g。白术:9-30g。
临床应用: 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白术: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主治: 1、腹痛便秘,手足厥冷。2、痛经,经闭。
配伍机制: 大黄苦寒攻下,荡涤胃肠积滞,泻下逐瘀力强。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二药配伍寒温并用,互制互补,互制,攻下无伤阳之弊。互补,能温经散寒,通瘀调经,共下寒实。
用法用量: 大黄:6-9g。附子:6-9g。
临床应用: 大黄:治湿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期,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虫,溲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药对名称: 附子、细辛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细辛:辛、温。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2、风湿性关节炎。
配伍机制: 附子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
药对名称: 附子、人参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人参:甘微苦、温。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人参:归脾、肺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
附子不同配伍不同药效第41个(完)
附子不同配伍不同药效第41个(完)
四十一、附子配全蝎
附子温阳祛寒,通经止痛,全蝎熄风止痉,祛风通络止痛。
二药合用,温阳以熄风,取日丽风自和之意;通阳以开痹,取阳通阴寒自散之旨。
主要用于:
1、祝氏常用附子与全蝎同用治疗抽搐。
2、阳虚寒湿痹痛顽麻、偏头痛也用为要药。
此外尚有:
附子配橘核、川楝子治疗寒疝作痛。
厥阴之脉络阴器,厥阴失于疏泄,加以中阳不足,气虚下陷,而致疝气作痛,治当祛寒疏泄。
橘核、川楝子以疏泄,附子以祛寒,使阳气盛而寒气祛,疝痛自解。
附子配鹿角、仙茅、仙灵脾峻补元阳、温补督脉。
治疗督脉为病,背强而厥,以及代谢低下之疾病。
附子配白薇、银柴胡治疗低热、虚热,表现为形寒怯冷,虚汗倦怠,而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
附子配小柴胡汤治疗恶寒发热日久不解。
虚人外感后正不胜邪,身热不退,邪难外透,若投辛温发散多易伤阴,予辛凉解表又恐遏阳,惟宜投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为两全之法。
11附子配麻黄——附子配伍汇粹
11附子配麻黄——附子配伍汇粹11附子配麻黄——附子配伍汇粹11、附子配麻黄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
二者相配,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
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
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
另外,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
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要用于:1、外感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阳虚外感、寒性咳嗽等。
2、经络骨节病,如风湿痹证、面神经瘫痪、半身不遂等。
王大经体会二药合用能增强温阳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寒湿痹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应用的方面很广,但鲜有用于水肿者。
近年药理发现麻黄、细辛、附子三药配伍,能加强麻黄抗过敏反应的功能。
4、心肾阳虚咳喘。
虚喘不忌麻黄,肺心病痰饮咳喘、水肿,可随证选用三拗汤、越脾汤、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有较好疗效。
颜德馨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最喜冠此两味。
董建华也善配用二药助阳平喘,对心肾阳虚,痰饮咳喘,或兼有外感风寒者,用之颇有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功效,常又与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虚喘用麻黄的剂量宜随证酌定,有的体会虚喘用麻黄的剂量为治实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
邱祖萍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黄宣通寒滞提高心率以治标,附子温心肾阳气以治本,为治疗心肾阳气不足迟脉症的常用有效配伍。
附子能提高窦房结功能并改善房室传导阻滞。
范昌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增加净麻黄60—120克,熟附子15—30克,并配伍细辛4—15克。
范氏的经验用量可供参考。
但有认为麻黄、细辛增加是拔苗助长。
6、陈耀堂运用二药治疗中风偏瘫属肝阳不足,阳虚生风者。
附子十个药对
附⼦⼗个药对附⼦是⼀味⾟热药,临床适应症⾮常⼴泛。
与温补之品合⽤为常法,与寒凉之药合⽤为变法,如寒热错杂之证,⽤药亦当温凉并投。
《伤寒论》中⽤附⼦就有20⽅。
《医学正传》称其“能引补⽓药⾏⼗⼆经,以追复失散之阳;引补⾎药⼊⾎分,以滋养不⾜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之冷湿。
”黄宫绣推崇为:“补先天命门真⽕之第⼀要剂。
”张锡纯云:“附⼦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切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痹于经络⾎脉者,服此莫不奏效”。
近代徐⼩圃提出附⼦可“引⽕归源,制伏虚热”。
附⼦虽是驱寒补益之要药,但有⼀定毒性,⽤之对证,效如桴⿎,若不对证,祸不旋踵,故前⼈临床多配伍它药运⽤。
如张景岳说:“附⼦性悍,独任为难,必得⼤⽢之品,如⼈参、熟地、炙草之类,皆⾜以制其刚⽽济其勇,斯⽆往⽽不利矣”。
他创制了许多附⼦与温补⽓⾎药同⽤的名⽅。
根据中药配伍的相须、相使原则,前⼈还创制了附⼦与⼲姜、⾁桂、⿇黄、细⾟等配伍的有效⽅剂,但其与矿物介类重镇之药,苦寒清解活⾎之品相配伍运⽤的报道尚不多见。
笔者不揣浅陋,将40余载⽤附⼦与上述中药配伍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归纳为⼗配,供临床试⽤。
⼀、配⽯膏治风⽔、咳喘、疹出难透:《⾦匮》越婢汤条下有“恶风者加附⼦⼀枚”的记载,开后世将⼆药同⽤之先河。
舒驰远在《六经分证》中合⽤⼆药,⼀剂即治愈⼀例痢疾顽症;赵养葵合⽤⼆药,治⼀重症消渴,亦真于即效。
《孙兆⼝诀》介绍⼆药合⽤治风热头痛。
有⼈⽤⼤青龙汤伍附⼦治流脑。
虽⼆药性味功⽤殊异,但笔者体会不论时病或杂病,凡本虚标实或寒热相杂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者,即可放⼿运⽤:①肺经蕴热,肾⽓虚寒;②⾥热炽盛,表虚⾃汗;③风热上受,寒⽔下搏。
⼆、配代赭⽯治崩漏:凡体素虚寒或阴病及阳,⾎分有热之崩漏者,如⽤⽌⾎剂少效,可试⽤赭⽯配附⼦。
张锡纯云:赭⽯“能⽣⾎兼能凉⾎,其质重坠”,苦⽽微寒,主⼊肺经,和⾟热⼜⾛⽽不守的附⼦相配,⼀寒⼀热,⼀静⼀动,有调燮阴阳,固涩冲任之效。
中药附子的配伍应用与药对禁忌
中药附子的配伍应用与药对禁忌【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
有毒。
通行十二经。
【功效】补火回阳,散寒湿,止疼痛。
本品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的要药。
在脏腑能补命门真阳、暖脾胃、温心阳而通血脉;在经络能温经散寒止痛;入补气药能温补散失之元阳;入补血药能温养营血之不足;与发散药同用,能温腠理,可祛在表之风寒;入温阳药能暖下元,祛在里之寒;阴盛阳衰者用之,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功效。
尤其长于回阳救逆。
【配伍应用】附子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但附子性烈,能回阳救逆,肉桂性缓可引火归元。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而能振奋阳气,鼓舞血行。
常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等症,并常与熟地黄、枸杞等滋阴益精药配用,法阴中求阳之意。
附子干姜二药相伍为《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取其温寒水之脏,使其蒸腾阳气。
原方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白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附子长于扶肾阳而破阴,干姜长于暖脾胃而散寒。
相须有温脾肾、助阳散寒之功。
但随配伍与用量的不同,效能亦异。
如配甘草为<四逆汤),重用甘草益气助阳,取附、姜的温通鼓动作用,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治脾肾阳衰的恶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症。
后世《阎氏小儿方论》据《伤寒论》的《理中丸),加附子名《附子理中丸〉,取其助脾阳而散寒,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脾胃虚寒较甚者,效果较好。
附子白术取附子温补脾肾散寒,白术健脾燥湿。
相配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可治阳虚寒湿内盛的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及痰饮水肿等症。
又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益气,相配则温经益气、散寒除湿,可用于治风湿相搏之肢体关节疼痛,并可治阳虚头痛,但白术量应倍于附子。
附子茯苓取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茯苓补睥益气,渗湿利水。
相配有温下元、暖脾胃、消翳祛湿的作用,常用治脾肾阳虚水肿,亦可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泻等。
附子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附子的配伍应用与禁忌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 iD 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处方用名】盐附子、制附子、炮附子、白附片、黑附片、淡附片、熟附片。
【饮片特征及鉴别】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
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速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辛、甘,性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3~15g,水煎服。
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毒性。
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附子强心有效成分为微量的消旋去甲乌药碱。
稀释至十亿分之一仍有活性。
其作用为异丙基肾上腺素样作用,兴奋B受体。
附子川乌经炮制,乌头碱水解而毒性大减,但强心成分不被破坏。
附子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缺氧的耐受力。
对垂体后叶索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其还有抗炎作用。
有人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
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能力及脉鼠血清补体含量。
附子煎液有抗寒冷作用。
能延迟处于寒冷环境中的小鸡和大鼠的此亡时闾,减少死亡率。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亡阳厥逆者本品纯阳燥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以益火,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下所致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的亡阳虚脱证。
用附子回阳救逆,常配伍肉桂、干姜等,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气促喘急等阳气暴脱者,配伍入参、龙骨、牡蛎。
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堕血脱者,配伍入参,寒邪直中三明而见四肢厥逆者,配伍干姜、肉桂、人参。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功能峻外下焦元阳,归十二经补一身之阳气,用于心、脾、肾诸脏阳气不足之证,用附子温肾助阳,常配伍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附子运用秘法:20对附子配伍药对
附子运用秘法:20对附子配伍药对一、附子配干姜附子无姜不热,人尽皆知,附配姜,煽其火力也二、附子配肉桂肉桂如风筝之线,牵住附子不让其随意耗散,加之肉桂引火下行,附配桂,火力之方向全趋于下也三、附子与桂枝桂枝引阳达表,若根处无阳,何来阳引?配附子,兴其根之阳,附配桂,阳冲有根也四、附子配乌头同类大热之药,附配乌,除痹止痛、散寒祛湿之力倍也五、附子配细辛附子兴阳,细辛辛散,附子配细辛,如为火苗铺好道路,使其火四通八达也六、附子配花椒同为辛热,均可温里散寒,一温少阴,一暖太阴,附子配花椒,可谓温暖也七、附子配半夏一兴阳,一治痰,附子配半夏,扫痰之力倍增也八、附子配鹿茸鹿茸填精,附配茸,兴阳补精,如蜡烛的蜡身,二药配合温火填髓也九、附子配艾叶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
十、附子配麻黄麻黄如干燥剂,专于攻其寒湿之气,附配麻,边点火边干燥,去水湿之力其强十一、附子配人参人参滋先天元阴,附配参,温阳而无燥热伤津之弊也十二、附子配黄芪附子兴首都兵力,黄芪建边防城墙,二药配伍,内外兼营是也十三、附子配白术白术入太阴,燥湿补脾阳,附子入少阴,太少二阴为阳气之宅,二药配五,阳宅可安也十四、附子配甘草甘草土气最强,附配甘,既可伏火,又可制附子之毒也十五、附子配当归血无阳不行,当归补血,附子兴阳,活血二字,活者行之义也十六、附子配生地刚柔并济,阴阳双补,水得火为温水也十七、附子配芍药芍药从上到下,从表到里,收相火,附子兴其坎中之阳,一收一兴,阳气归宅速也十八、附子配丹参附子兴阳壮君火,丹参入心包破淤血,二药配伍,直通心血也十九、附子配生石膏附子配石膏,清热而不伤阳的代表作是也二十、附子配大黄大黄为下法之猛将,附配黄,温下之法的根本也-完-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骨伤科:附子常用配伍
骨伤科:附子常用配伍骨伤科附子常用配伍(张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本草汇言》记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其常见药对如下。
附子配苍术附子辛甘而热,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善治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尤长于治寒湿痹剧痛者。
苍术辛散苦燥,长于祛湿,用于风湿痹症以湿胜者尤宜。
二药合用,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
临床适用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关节所致痹症,肌肤顽麻重着,关节冷痛。
附子、苍术合用,方如术附汤(《症因脉治》)。
附子配独活附子辛热,散寒逐湿。
独活苦燥温通,辛香行散,行十二经络,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的主药。
凡风寒湿邪所致的筋骨痹痛,无论新久,均可选用。
《本草正》云其“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二药相合,共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剂。
临床适用于风寒湿毒,脚气肿满,挛急痹痛等症。
方如独活汤(《太平圣惠方》)。
附子配麻黄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的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逐痹止痛的功效,可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
两者相配,共奏温经通脉、助阳散寒之功,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
《古今名医方论》云:“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精自藏而阴不伤。
”麻黄、附子伍用,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子配甘草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补肾壮阳,散寒止痛。
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
二药配伍,附子得甘草则助阳散寒而不过辛烈,毒性大减;甘草缓急作用更助附子散寒止痛之力。
《汤液本草》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主治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
附子配甘草,见于《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伍(3)
附子配伍(3)(八)附子配安神药[代表方]附子养心汤(经验方)[组成]炮附子、淡干姜、白术、茯苓、黄芪、炒枣仁、党参、当归、炙远志、枸杞子、柏子仁、龙齿、灵磁石、木香、甘草[功用]温阳散寒,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阳虚,气血二虚证。
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九)附子配平肝息风药[代表方]附子降压汤(经验方)[组成]炮附子、淡干姜、肉桂、巴戟肉、茯苓、白术、姜半夏、天麻、白蒺藜、代赭石、石决明、灵磁石、荷叶顶、木香、甘草[功用]温肾暖脾,平冲降逆。
[主治]高血压病之脾肾阳虚证,头昏胀痛,伴恶心呕吐,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十)附子配理气药[代表方]附子温胃理气汤(经验方)[组成]炮附子、淡干姜、党参、白术、木香、香附、荔枝核、九香虫、炒川连、淡吴萸、甘草[功用]温补脾胃,行气止痛。
[主治]脾胃阳虚之胃痛证。
畏寒肢冷,呕吐呃逆,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十一)附子配理血药1.附子配活血祛瘀药[代表方]附子温阳活血汤(经验方)[组成]炮附子、淡干姜、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地龙、仙灵脾、巴戟肉、白术、淡吴萸、水蛭、虻虫、甘草[功用]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之阳虚证。
畏寒肢冷,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细涩。
2.附子配止血药[代表方]黄土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阳虚出血。
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或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
故
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
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1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2附子配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3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冠心病、心绞痛),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是附子一味,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
4附子配乌头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
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一般不建议运用)5附子配细辛
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
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
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
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
……”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主要用于: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
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
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30克、细辛6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
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细辛散寒蠲饮之功,而有较好疗效。
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
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6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
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
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
于: 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7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
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
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
清66;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
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
如《金匮》附子粳米汤,《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传言适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小半夏汤,《张氏医通》附子散。
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
半夏
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
所以使用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可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