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垂直优质课教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初中垂直优质课2. 教学年级:七年级3. 教学科目:物理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垂直方向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垂直方向的基本概念;(2)掌握垂直方向的测量方法;(3)学会应用垂直方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垂直方向的基本概念;(2)垂直方向的测量方法;(3)垂直方向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垂直方向的概念理解;(2)垂直方向的测量方法;(3)垂直方向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现象,如建筑物、树木等,引导学生思考垂直方向的概念;(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垂直方向的测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垂直方向的测量方法。
3. 应用练习(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搜集生活中与垂直方向相关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动手能力等;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垂直的教案设计
垂直的教案设计标题:垂直的教案设计引言:垂直的教案设计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本文将从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出发,为您提供垂直的教案设计建议和指导。
一、幼儿教育阶段的垂直教案设计:1. 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幼儿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语言、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注重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强调综合性学习:幼儿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小学教育阶段的垂直教案设计:1. 确定学科核心概念:小学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明确学科的核心概念,并将其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 强调跨学科整合:小学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注重跨学科整合,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中学教育阶段的垂直教案设计:1. 强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中学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高中教育阶段的垂直教案设计:1. 强调学科的专业性: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并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案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研究学科知识。
结论:垂直的教案设计是一个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的过程。
无论是幼儿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育阶段,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要求,设计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教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提升。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案一. 教材分析《垂直》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几何图形》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垂直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后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对直线、射线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尚在培养中,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可能缺乏足够的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垂直的定义,掌握垂直的性质,能运用垂直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垂直的定义。
2.垂直的性质。
3.运用垂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直。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垂直的性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规律。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垂直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如墙壁、窗框等,用于展示垂直现象。
2.准备垂直的模型或教具,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3.设计好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如墙壁、窗框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垂直的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垂直现象,教师总结垂直的定义。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垂直的模型或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垂直的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垂直的性质。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尝试找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2.各组汇报操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巩固(10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垂直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拓展《垂直》教案
小学拓展《垂直》教案垂直教案引言:垂直是一个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垂直的概念,学生们可以了解垂直线的特性以及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垂直的概念,并帮助学生们理解垂直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解释垂直的概念;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3. 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垂直的特征。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垂直的图形或图片,包括垂直的线段、直角等,以便引发学生对垂直概念的兴趣;2.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垂直的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激发学生的思维;3. 教师准备一些纸、铅笔和尺子,以便学生们练习画垂直线。
三、教学过程:1. 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图纸,上面有一些平行的线段。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线段的特点。
提问学生:你有没有看到哪些线段是垂直的?- 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解释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相交,且相交时的角度为90度的关系。
- 继续观察并讨论图中的直线和角,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垂直直线和直角的特征。
2. 探究:- 让学生自行实验,将两条线段画在纸上,观察它们是否垂直。
-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垂直。
鼓励学生们尝试不同的方法,例如用尺子测量两条线段的角度或通过观察两条线段的方向。
- 让学生用纸和铅笔尝试画出垂直的线段,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纠正。
3. 拓展:-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垂直情况,如建筑物、电线杆等,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这些事物中的垂直直线和垂直关系。
- 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地上,他的身体与地面是否垂直?-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垂直的应用场景,如日晷、钟表等。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垂直的知识和技能。
- 强调垂直的重要性及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2.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垂直线段,记录下来并进行描述;3. 查找一些关于垂直的实例,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是初中学段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线的性质和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垂直的定义,垂直的性质,以及如何利用垂线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垂直的性质,从而加深对垂直概念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图形的初步认识,对于图形的垂直和相交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垂直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深,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垂直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垂直的概念,垂线的性质。
2.难点: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垂直的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垂直的概念。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垂直的实例和性质。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直线、垂线等教具,用于直观展示垂直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垂直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垂直实例,如建筑物、电线杆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这些实例中有哪些是垂直的?垂直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垂直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垂直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垂直的性质,如垂线与平行的关系,垂直的判断等。
垂直-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垂直-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能够掌握垂直概念并能够用语言表述;
2.让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3.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垂直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垂直的概念及其特点;
2.根据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
2.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几张图,让学生尝试从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然后引出垂直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幻灯片或黑板图案来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及其特点,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3. 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垂直的概念和判断垂直关系的方法。
4. 拓展知识并运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垂直的例子,让学生把垂直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学生对垂直的概念是否掌握;
2.学生是否能够从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3.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垂直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
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响来调整教学策略。
最后,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做出改进。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是初中学段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主要介绍垂直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对于三维空间中的垂直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垂直的定义,掌握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垂直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难点:垂直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引导、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模型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垂直的概念。
2.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如建筑物、电线杆等,引导学生关注垂直概念。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什么是垂直?2.呈现(10分钟)介绍垂直的定义,利用几何模型和图片进行直观展示。
讲解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出垂直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给出的几何模型,尝试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垂直。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涉及垂直的定义和性质。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垂直》是初中学段的一节重要课程。
它主要介绍了垂直的定义、性质以及垂直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概念,会运用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垂直的规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垂直的实例,如建筑物、道路等。
但他们对垂直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判定方法也未必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垂直的定义,掌握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垂直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和验证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实例、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卡片、小棒等操作材料。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垂直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垂直实例,如建筑物、道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垂直现象。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垂直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垂直的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垂直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初中数学垂直教案
初中数学垂直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及性质2. 垂直与平行的判定3. 垂直与平行的应用教学重点:1.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及性质2. 垂直与平行的判定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和判定2. 运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例子,如墙壁、地板、铁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垂直与平行的例子,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手工绘制,验证垂直与平行的性质。
3. 教师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手工绘制,验证垂直与平行的判定。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墙壁与地面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3. 教师评价学生的解决方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垂直与平行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应用拓展,评价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小学垂直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垂直的概念,并能识别和描述两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识别并画出垂直线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
- 能够识别和画出垂直线段。
2. 教学难点:- 理解垂直与角度的关系。
- 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垂直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白板、直尺、量角器、彩色粉笔、学生练习本、几何图形卡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垂直实例,如建筑物的墙壁、楼梯扶手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实例,激发学生对垂直概念的兴趣。
(二)概念引入1. 通过课件展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的情景。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角?”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直角的概念。
(三)探究活动1. 分组活动:每组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板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并找出直角。
2.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垂直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四)实践操作1. 学生使用彩色粉笔,在白板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判断垂直的方法。
(五)应用拓展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墙壁的高度、确定物体是否垂直放置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运用垂直的概念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垂直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学生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垂直
小学数学教案垂直
【教学内容】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
2. 能够辨别图形中的垂直线和水平线;
3. 能够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重点】
1. 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
2. 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区别;
3. 如何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难点】
1. 如何正确辨别垂直线和水平线;
2. 如何准确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准备】
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铅笔、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老师向学生介绍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应用;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图形,找出其中的垂直线和水平线。
二、讲解
1. 老师向学生讲解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垂直线和水平线;
2. 老师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识别其中的垂直线和水平线。
三、练习
1. 学生分组练习,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2. 学生互相检查表现,纠正错误,及时指导。
四、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记忆;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
【板书设计】
垂直线和水平线
- 垂直线的特点
- 水平线的特点
- 区别
【作业布置】
练习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图形,并通过绘制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绘图能力。
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垂直线和水平线的认识将对学生解题提供帮助。
《认识垂直》教学设计
《认识垂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 42、43 页例题。
42 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 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2.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垂直-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垂直-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垂直的含义,理解垂线的性质,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并能运用垂线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 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垂线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运用垂线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垂直的概念、垂线的性质、垂线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线的性质,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并运用垂线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墙角、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垂直现象,激发学生对垂直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垂直的含义,总结出垂直的概念。
(2)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性质。
(3)设计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垂线,并运用垂线进行计算。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垂线的性质,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并运用垂线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 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垂线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运用垂线进行简单的计算。
初中垂直教案
初中垂直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垂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 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垂直线段和垂直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垂直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垂直线段的作图和垂直线的判定。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案、直尺、圆规、白板等。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现象,如建筑物、道路、电线杆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这些现象中有哪些是垂直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垂直”二字。
(二)探究新知:1. 教师提问:垂直有什么性质和判定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用直尺和圆规尝试作垂直线段和垂直线。
3. 各组汇报作图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垂直知识。
2. 教师挑选几份答案,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讲解。
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解答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拓展应用: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墙上作一条垂直线?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并动手操作。
3. 各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垂直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布置作业:1. 教师出示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挑选几份答案,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讲解。
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解答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垂直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七年级数学下册《垂直》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垂直的定义:教师详细讲解垂直的概念,强调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形成直角。
2.垂直的判定方法:介绍利用直角三角板、垂直线性质等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垂直的性质:讲解垂直的基本性质,如垂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垂直线段的长度关系等,并辅以图形说明。
4.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平行线、相交线的基本性质,能够识别基本的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垂直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垂直的判定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性质和应用。
七年级数学下册《垂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垂直的定义:使学生掌握垂直的概念,了解垂直是两条相交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能够识别并描述图形中的垂直现象。
2.掌握垂直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直角三角板、垂直线性质等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垂直关系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在平面图形中,利用垂直关系求解线段长度、角度大小等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学习态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垂直》教案
6.5 垂直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教学难点】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垂线的性质以及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描述.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的教学境界. 本节课除了常用的教学手段外,还将利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教学过程 【师】从本册书开始,咱们数学老师就带领着大家用数学的眼光来尝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数字中,存在图形中,更存在于思想方法中。
有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感受垂直情境引入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我来做裁判】课件展示问题。
如果把运动员落在沙坑的两个脚印抽象成两个点,踏板抽象成一条直线,你能测量一下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吗?让学生用皮尺在屏幕上测量。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吗?【生】选对脚印、皮尺要与跳板垂直。
将图画在黑板上,【师】你能画一下吗?一个学生上黑板,其余画在学案上。
在直线AB 上有无数个点,点P 和其中任何一个点连接,都会形成一条线段,这些线段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B 是什么位置关系?【生】相交PO 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B 呢?【生】垂直 此时还相交吗?所以垂直就是特殊的相交。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垂直(板书) B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才是互相垂直的吗?给出一、垂直定义: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展示 边画图边说,如图直线AB 与直线CD 互相垂直,此时的交点就叫垂足 a那么可以记作AB⊥CD,,垂足为点O. (板书)直线AB就是直线CD的垂线,反之,直线CD也是直线AB的垂线。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垂直,指当两直线所成的角为直角时,称它们互相垂直。
这一概念也可推广到两平面间或直线与平面间的情况。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提问: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引言: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反之,(二)垂线的画法探究: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垂直》教案、教学设计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共同分析解题思路。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垂直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和画法。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垂线有哪些画法?”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判断直线垂直的方法和画垂线的技巧。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垂直的定义,总结垂直的性质。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垂线,掌握作图技巧,加深对垂直性质的理解。
-应用拓展: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垂直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垂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准确识别图形中的垂直关系。
2.学会使用直角三角板和直尺绘制垂线,掌握垂线的画法技巧,提高作图能力。
3.掌握垂线段的概念,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运用垂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垂直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垂直的教学设计
6.5 垂直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理解,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会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画垂线;(3)了解垂线(段)的相关概念与性质及简单应用.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的水平.3.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垂线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体验,获得抽象的规律.4.情感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体验探索的成功,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会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2. 教学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的基本性质,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描述.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观察、操作、概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创新.3.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垂直1.看一看:观察图片中两直线垂直的形象.(引出课题)2.说一说:让学生尝试定义垂直.(1)定义: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2)垂直的表示方法:如果用a 、b 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能够记作a ⊥b ,如果用AB 、CD 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能够记作AB ⊥CD ,其中点O 是垂足. b a O D CB A3.想一想: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征?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例子,你能举例说明吗?(二)情境体验,发现性质【活动一】1.画一画:利用身边的工具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如:三角板、量角器、方格纸等工具.(1)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在平面上任意选择一点,然后过该点作已知直线l的垂线.2.折一折:折纸活动.3.说一说:引导学生根据以上的理解,概括总结其中蕴涵的性质规律.结论: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活动二】1.想一想:讨论如何测量跳远成绩,以及这样测量的原因.2.量一量:观察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探究其中的蕴含的性质.结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3.记一记: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4.比一比: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联系与区别.(三)回归实际,应用性质如图,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省,试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AQP(四)总结回顾,提升认识谈谈你的学习感受.(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课本:第172页练一练第2题.2.思维拓展作业:(1)请你利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工具设计一个有关垂直的图案.(2)写一篇小短文,探索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的方法.(3)留心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垂线性质的现象,并把它们记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
运城市实验中学王凤
入可以精减一些素材,突显简洁干炼。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学生活动〕:相交或平行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多媒体显示方框中的平行线图案)观察图中的折线你能说出相邻的两折线所在的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回答〕:垂直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定义并熟记)
〔教师活动〕:由此引入课题——垂直,指出定义
中的关键字眼,明白“互相”的含义,引导学生对比
“平行”的表示与读法来表示两直线垂直,并在图中
标示。
三、垂直的画法
(1)让学生举例身边、生活中的线段垂直、直线垂直的例子并进行评价。
(2)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用量角器或三角尺画两直线或线段垂直,标上字母并表示。
让一至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3)要求学生在方格纸画出两直线或两线段垂直,标上字母并表示和读出来,并总结出有哪些画法。
(4)利用一张白纸,用折叠的方法如何折出两线段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串中提出的问题,跟着大屏幕一项一项完成,通过不同的操作体会垂直画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