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

合集下载

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关系考辨及文学史写作的反思

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关系考辨及文学史写作的反思
则 凸显了文学 的商 品性 ,无论古今 ,但究其根底 , “ 流通 ”与 “ 世俗”即为通俗 , “ 通 ”与 “ 俗 ”内在规约 了与规约着通俗文学 审美规范 的模式化 、世俗化 、娱乐化 及最大范围的接受性 。神话 、传说 、小说 、民间歌谣 、俗谣俚 曲、山歌 、门联 、俗 语 、民间故事 以及流行歌曲 、网络文学等 ,都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
言其情 , ” 自当与 “ 俗 ”难分 ,但后来转入个 人创作 ,使其 “ 民间性 ”着上 了个人 性及复
杂性与宏大化 ,于是 “ 雅” “ 俗 ”分流 。至
学样式 的 “ 传奇” 。 白行 简的 《 李娃传》 即为代表 ,它吸 于汉代董仲舒将 《 涛》 一变为 《 涛经》 ,更是
收了 民间流行 的 “ 一枝花话 ”及 “ 市人小说 ”等而写就 。
文学 同样属于大众文学 。以传 统心理机制与民族欣赏习惯为 内容之核心 ,继承 中国 古代小说传统程式 ,追 尚趣味性 、娱乐性及可读性 ,亦不失 “ 寓教于乐 ”的道德教
化亦或宗教布道之效应 。 “ 形成 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 ,并 被他们视为精神
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社会价值观的商 品性文学 。 ” 显然 ,近现代通俗文学
”⑤ 而 同期 “ 小说”的启蒙教化功能以致远离 了 “ 小说 ”的趣 味性及 润为本 ,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 宗 。 审美性 。 “ 五四”时期 , “ 小说 ”霸领文坛 ,且形成通俗 的钟荣则 说 : “ 五言居文词之 要 ,是众作 之
1 9 世纪末 ,梁启超 、夏 曾佑 、吴趼人 、徐念慈 、狄葆贤等 标 准 。再 比如 ,从两 汉乐府 而来 的五 言诗 ,
启始即与民歌有着密切 的关联 ,当属于俗的 ,
重视 “ 小说”的社会作用 。但此等 晚清改 良派 因过于重视 故而刘勰 曾如是说 : “ 若夫 四言正体 ,则 雅

精英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转变

  精英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转变

精英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转变由于文学传播方式(媒介)的演变、人们政治立场的变化、文化观念、文学观念的更新等因素的影响,精英文学逐渐去精英化。

文学接受期待视野的形成首先是由于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读者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

受到教育背景、教育环境、文学的传播力、读者的生活阅历、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阅读兴趣、理解程度(文学的欣赏能力)、气质类型、接受心境、期待遇挫等多方面的影响。

读者的期待遇挫,比如有些文学作品由于媒体的炒作,作品不如人意,阅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期待遇到挫折。

从而读者会一如既往地选择自己偏好的文学作品。

读者的接受心境,比如读者在身体状况、自然环境、个人境遇良好的状态下去阅读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更能被接受。

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更能复现作者创作的原意。

高雅文学和大众文学可以相互转换,也就是说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存在异变。

读者对文学大家的界定慢慢倾向于写通俗文学的作家,文学研究尤其注重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他们阅读文学作品更加倾向于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消费文学,而不追求突破技巧的高雅文学,高雅文学往往变得没有消费文学受欢迎,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文本构成内质与形态的错位。

高雅文学也被称为“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它不追求写作技巧,是非功利性的文学,阅读高雅文学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

每个读者的主体条件不一样,对同一作品的感受、想象、理解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有些读者文学水平受限,因此会更偏向于通俗文学。

而大众文学是当今时代环境下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文学载体,符合大众的思维、价值、审美等因素。

大众文学具有多元性特点,不仅仅表现为固定单一的模式,从图、文、声、像等各方面形成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学载体的表现形式更便捷,更高效,从而受到大家欢迎。

多种文学营养的汲取方式让当代读者更容易去接受,更方便的去阅读欣赏。

当然,多元式的方式也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年轻一代更喜欢追求新潮、创新的新时代产物,通俗文学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更容易被当代年轻读者他们所接受。

通俗文学作品

通俗文学作品

通俗文学作品
通俗文学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官方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通俗文学以内容的大众性、形式的娱乐性、语言的亲和性为特点,有易于传播接受等优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通俗易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是通俗文学的基本特征。

通俗易懂,是指作品的语言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以至深人浅出。

老少咸宜,是指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比较适合少年和老年阅读,适应面宽。

雅俗共赏,是指作品既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而是介乎二者之间,能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和爱好。

通俗文学通常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随笔等文学形式存在,它们以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展现出来,深入人心。

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它们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审美情趣。

总之,通俗文学作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如需更多关于通俗文学作品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文学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the art of mt名词解释㈠、小说类型①、伤痕小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2个人物宋宝琦:愚昧无知的中学生典型。

谢惠敏: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一个农村老汉几十年的人生苦难。

]、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其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②、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应问题: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几个著名反思小说作家:一,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二,张一弓的反思小说三、高晓声的反思小说(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四王蒙反思小说五、张贤亮的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分别表现为:《肖尔布拉克》:苦难对人生的锤炼;《绿化树》:非常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获救;六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解放前后四十年中国历史进程的寓言、《九月寓言》: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③、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残雪小说(1、“他人即地狱”——人际关系的恶化。

《山上的小屋》2、人性的异化或畸变:《黄泥街》:心肠的癌变。

3、生存的卑微(无意义))马原小说(虚构性)④、女性主义小说其中林白和陈染又以“当代中国大陆最激进的女性主义文本”成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

王琦瑶人生悲剧命运的内涵在小说中,从她解放前的小家碧玉到成为李主任的情妇,到解放后的与康明逊的爱情到被“长腿”杀死的人生轨迹来看。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以时间为经、作家为纬整饬教学内容,但并不刻意强调文学史知识的学习,而是构建出一个由不同作家、不同人物与不同风格所构成的群体景观,在文学的丰富与宽广中呈现中国,在(世界)文学(文明)历史进程中诠释中国,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人性表达中构建跨文化对话与理解,通过课程学习最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

二、本课程的难点: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留学生在知识层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极其陌生;语言技能的不足又导致他们在阅读写作时困难重重;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在理解作家作品时常常出现误读。

三、解决办法:
在教学法、教师教学语言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整,尽量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讲解,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置于世界视野中,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进行文化比较,以人类在人性和情感上的共通性为桥梁打通并拓展学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对话的空间。

具体知识模块对应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中国通俗文学的性质和批评标准的论定(一)

中国通俗文学的性质和批评标准的论定(一)

中国通俗文学的性质和批评标准的论定(一)当代中国通俗文学创作十分繁荣,比较之下,通俗文学的批评显得相当冷落,即使是这些很零落的批评文章有些也很难说服读者,为什么呢?是批评家们不够努力么?显然不是。

在我看来,是众多的批评家对通俗文学的性质认识不够,以至于对通俗文学的批评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

严格地为通俗文学下一个完整的界定相当困难,可以明确的是:通俗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也是大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通俗文学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大众文化,中外众多的论家们有很多不同的论述,我认为与通俗文学有关联的要素有四个方面,它们是都市形成、媒体发达、市民意识和本土形态。

都市是通俗文学的创作空间和创作土壤,几乎所有的通俗文学都是表现都市生活或者都市人的思想情绪,说通俗文学是都市文学也不为过。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性质决定了通俗文学的性质。

都市生活要求着都市人的社会分工细致,把人从“乡土社会”自食其力的自然形态改变成互相依赖又互相索取的利益形态。

通俗文学正是这样的利益形态所产生出来的文学艺术,它成为都市生活利益环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具有商品性质的“消费品”。

既然是都市“消费品”,它自然就有了趋利性、趋众性的要求。

对大众来说媒体不仅仅是接受信息的载体,也是他们身外生活的全部的视野,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媒体霸权”。

对通俗文学来说媒体不仅仅是讯息传播的渠道,还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只有四通八达并且大量复制,通俗文学才有利可图,只有表现形态符合媒体的要求,媒体才能接受,通俗文学对媒体依赖性越强,通俗文学就越来越走向媒体化。

市民意识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品质。

通俗文学一定是表现当下市民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时尚,是当代社会情绪的释放者;通俗文学也不断地扩大、巩固、发展当下的社会情绪,是当今社会情绪的引导者。

不同民族的大众社会具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生存和活跃于不同民族的大众社会中的通俗文学当然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通俗文学一旦跨到另一个文化圈就成为了精英文学,举例说,丹尼尔·迪福(DanielDefoe)的《鲁滨逊漂流记》,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tchell)的《飘》,这样的作品在美国都是通俗小说,在中国都成为了精英小说;同样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演义》、《西游记》是通俗小说,一出国门也就成为了精英小说。

【高中练笔作文范文】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

【高中练笔作文范文】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

究竟何为经典?自是佳作当之。

最近,某大学的一份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网上引起热议。

其中由于《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赫然在列,于是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之争再次爆发。

有人认为,经典能让我们与哲人对话,收获智慧的果实,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而现如今网络上流行的通俗文学作品俗不可耐,只会让人越发肤浅。

但我想说,“通俗文学”并不等于“庸俗文学”,那些足够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也必将成为新一代经典。

尽管现如今一眼望去,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霸总宫斗文,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呀。

其实,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是其有着大部头一样的外表,也非其历史悠久,更非其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因为其文章优秀,内涵丰富发人深思。

故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的作品都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即使是通俗文学作品。

并且事实上,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如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也曾经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

这意味着,经典文学作品并非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

它可以是阳春白雪,却也可以是下里巴人。

它和通俗文学作品并不相斥,何必非要多此一举,硬生生的将两者分开处于对立面,整个你死我活呢?说实话实在没必要也不能这么做。

通俗文学作品,不过是由于其通俗易懂,而非其内容俗不可耐,入不得眼。

那些认为通俗即庸俗者,实在是对“通俗”二字有着天大的误解。

诚然,现如今网络文学由于娱乐化、商业化的泛滥,创作门槛逐渐被拉低,许多作者少有阅历和积淀,导致文字作品良莠不齐。

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攻击网络文学的理由,甚至连带通俗文学一起抹黑。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写作新形式,正处于摸索、自由生长的阶段,姿态难免野蛮了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霸总宫斗穿越之类的题材,也许在现在看来,剧情俗套,套路多多甚至于有点无脑。

但不得不说,这总归是对于新。

浅析通俗文学受欢迎的原因

浅析通俗文学受欢迎的原因
原 因 以及 某 些 非议 的 不合 理 。
文 学 的 ,但 到 了后世 被 奉 为 了永恒 的经 典 。这样 的 事例 充 分说 明
了对通 俗 文 学 ( 文 化 )与精 英 文 学 ( 文化 )进行 区 别 的可 变性 与 片面性 。
关键 词 :通俗 文学 ;词语 内涵 ;伦理学

问题 展 开论 述 。
二 、通 俗 文学 与伦 理学 亚 里 士 多德 在其 著 作 《 诗 学 》中 说道 ,诗人 的职 责不 在 于描
通 俗 文 学 属 于 通 俗 文 化 ,而 精 英 文 学 则 属 于 精 英 文 化 。此
处 “ 通 俗 文学 ”与 “ 通俗 文 化 ” 中的 “ 通俗 ”一 词在 英 文 中的对 述 已发 生的 事 ,而在 于 描述 可 能 发生 的事 ,即按 照 可 然律 或 必然 应词为 “ p o p u l a r ”。 而 “ p o p u l a r ”视 情 况 也 可 以汉 译 为 “ 民 律 可 能 发生 的事 。笔者 认 为 ,通俗 文 学作 品较之 于 精 英文 学 作 品 众 ”。其 译 为 “ 民众 ”时与 “ 大众 ( 英 文对 应 为m a s s )”意 义相 所 受 到 的形 式方 面 的约 束 更少 ,于是 在 内容 的 书 写上 更具 自由:
近 。通 俗 文 化 ( 大 众 文 化 )可 以理 解 为 通俗 的 ( 民众 的 、 大众 加 上 其 亲 民性 的特 点 ,所 能够 书 写 的题材 范围 比受社 会主 流 价值 的 )文化 ,以及 与 民众 ( 大 众 )有 关 的文 化 。那 么很 明显 ,通过 观 制 约 的精 英文 学 更加 广 泛 , 因此有 理 由相 信 ,通 俗 文 学作 品 在 探讨 “ 民众 ”与 “ 大 众 ”二 词 的含 义 则 有 助 于 更 加 充 分 地 理解 操 纵 亚里 士 多德 所 说 的可 然 律 及 必然 律 可 能发 生 的 事 时 能够 更 “ 通 俗文 学 ”其 词 及其 文 学作 品 的 内涵 。在 相关 词典 ( 《 文 学 理 加灵 活 , 即能够 书 写 更多 可 能发 生 的社 会 生活 中 的人 与 事 ,能 够 论 批 评术 语 汇释 》 ) 中 , “ 民众 ”的 意义 是 指一 个社 群 , 即 由共 生发 出更 多样 与丰 富 的不 同的故 事 内容 ,为现 实 生活 提 供 更多 的 大 众 )的 文 学 ,其 内容 题 同 的利益 、劳作 、传统 、价 值 标准 和 情趣 彼 此联 结起 来 的一 个 群 可 能性 的参 照 。 由于 通俗 文 学是 民众 ( 大 众 )现 实 生 活的 土壤 ,那 么其 效 果较 之 体 。该 定义 与 “ 大 众 ”一 词 的含 义相 当 ,与 乌合 之众 、下层 民众 材必 定 无法 离 开 民众 ( 等词 语 相联 系 ,带 有贬 义 。此 种含 义 曾被 许 多学 者用 来 批 判文 化 于精 英 文 学则 更 加像 现 实生 活 的镜 子 与对 现 实生 活 的模 仿 。笔 者 工业 现 象 中那些 不 计其 数 消 费所 谓文 化 工业 产 品 的人们 。由此 可 认 为通 俗 文学 的 上述 特 点与 其 受到 普遍 大 众 的欢 迎 是有 密 切联 系 以看 出 “ 通 俗文 化 ” 与 “ 通俗 文 学 ”所 具有 的被 贬 的社 会 文化 含 的。

雅俗共赏的意思_雅俗共赏皆相宜

雅俗共赏的意思_雅俗共赏皆相宜

雅俗共赏的意思_雅俗共赏皆相宜关键词:普通读者期待视野精英读者摘要: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规范和审美意识以及评价体系,而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之中,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张爱玲却奇异地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成就了她的文学史地位。

本文则通过解读小说《花凋》,分析她何以能既得到普通读者喜爱,又能深得精英读者赏识的原因。

张爱玲,在1943年―1945年的上海和1980年代―1990年代的大陆文学界,都是一个影响力极大的作家,尽管其间批评的声音屡屡浮现,甚至也有不少人认为,“张热”有商业包装和学术包装的嫌疑。

然而,“从张爱玲作品几十年接受历史望过去,肯定地说,长了我们一重浅近而重要的见识,就是让我们看到何谓可以传世的作家作品:无论岁月尘烟掩蔽多久,终究还是不胫而走。

……要说有什么‘炒作’,‘作祟’者只能是她作品自身。

”①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一个跨越时空几十年的“文学事件”,那么其关联“首先是在同时代的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和作者的文学经验的期望视野中沟通的”②。

即是说,作品的生命力只有在阅读和再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构成历史延续性,任何外在的包装和炒作也许能够红极一时,但绝不能左右几代读者的选择。

更何况,读者在具体的文学接受活动中,其阅读经验、历史环境、教育素质以及道德理想和文学观念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要求,即所谓的“期待视野”。

而要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个轻易就可实现的文学梦想,但张爱玲却奇异地化解了文学“雅俗”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雅俗共赏皆相宜”的境界。

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花凋》为例,分析该作如何满足“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的“期待视野”。

普通读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文学更多时候承担的是消遣、娱乐以及宣泄等等的功能,因此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往往是遵从个人以往习惯的美的要求,以求能顺利地享受到阅读快感。

一般说来,他们喜欢一种较为世俗化、日常化的故事情节,喜欢平常人、平常心的随意与亲和,喜欢一种民间戏谑的趣味与滑稽,而张爱玲正是通过“市井小说的色彩”紧紧抓住了普通读者。

2021通俗文学被大众喜爱的原因分析范文2

2021通俗文学被大众喜爱的原因分析范文2

2021通俗文学被大众喜爱的原因分析范文 一、文学的高与低 与通俗文学相对应的是所谓"高雅文学",一个"高"字显示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中的"俗"相对,显示了二者的不同.若深究起来,这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于它们在主流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艺术地位的高低之上.从二者的命名上便可以会意到高雅文学较之于通俗文学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较高的艺术地位的.这中情况可能会让许多只关注"阳春白雪"的社会之人对通俗文学不屑一顾.本文作者试图论述此种"高低"之分的标准并不能完全作为二者"好"与"坏"的评判标准而决定人们对它们的阅读接受与评判.一言以蔽之,这样的"高低"区分对于"通俗文学"显得不很公平,因为此处的"高低"二字已经替读者作了一个预先的判断,是"高低"二字的语义外延意义的暗示效果发挥了作用.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这种在地位上的评判标准并不能代表它们所有的特点.本论文接下来此部分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通俗文学属于通俗文化,而精英文学则属于精英文化.此处"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中的"通俗"一词在英文中的对应词为"popular".而"popular"视情况也可以汉译为"民众".其译为"民众"时与"大众(英文对应为mass)"意义相近.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可以理解为通俗的(民众的、大众的)文化,以及与民众(大众)有关的文化.那么很明显,通过探讨"民众"与"大众"二词的含义则有助于更加充分地理解"通俗文学"其词及其文学作品的内涵.在相关词典(《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中,"民众"的意义是指一个社群,即由共同的利益、劳作、传统、价值标准和情趣彼此联结起来的一个群体.该定义与"大众"一词的含义相当,与乌合之众、下层民众等词语相联系,带有贬义.此种含义曾被许多学者用来批判文化工业现象中那些不计其数消费所谓文化工业产品的人们.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化"与"通俗文学"所具有的被贬的社会文化含义. 而"精英文化"所暗示的情况则与上述情况恰恰相反."精英文化"是属于社会中的少数"精英"人士的.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属于社会的中上层阶层.他们享受着较好的社会资源,充满了优越感.有理由认为他们将比下层民众更加容易对社会现状感到满足,并且他们的价值观将比社会下层"民众"更加接近于受主导的社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将会体现在他们的文化与文学之中.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于社会文化的品味将更加注重其形式的精雕细琢.而且他们有社会优先权来维护自己创造及属于的文化. 笔者认为,此处对于大众及其民众定义的外延联想及暗示影响了大家对于通俗文化的印象及理解.平心而论,下层民众与乌合之众并无必然联系;而受众广泛与粗制滥造也无必然的逻辑联系.这种命名上的区分体现地更多的是"精英"与"民众"的区分.这种区分更像是前者对于后者的一种"他者化",甚至带有歧视之嫌.况且在历史中,这种区分并不是完全清晰、一成不变的.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属于通俗文化与通俗文学的,但到了后世被奉为了永恒的经典.这样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对通俗文学(文化)与精英文学(文化)进行区别的可变性与片面性. 与上述情况相类似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民众的含义并不只是代表单一、相似的群体,民众群体的多样性及多元性特点得到发展与强调;而通俗文化也逐渐从主要指文化工业产品转而指向了社会风俗、民俗等人类学含义.笔者认为,这样的发展趋势更加合乎事实的情况,并将有利于修正由于词语内涵的能指对其与社会文化现象相关的所指带来的负面及受贬的影响. 因此,可以认为,通俗文学的通俗之名不应该成为其一个"不受欢迎"的理由而被社会的主流媒体或者主流文化教育机构拒之门外.笔者认为,恰恰相反的是,通俗文学的"通俗"之名将赋予该文学更加宽广与多元的内涵、题材、意义与社会效应. 况且在当今社会,民众与大众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比上个世纪又有了显着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也有所上升,并且这个群体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多样性特点.这些使得民众(大众)与精英及其文化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与不定了. 二、通俗文学与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在其着作《诗学》中说道,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笔者认为,通俗文学作品较之于精英文学作品所受到的形式方面的约束更少,于是在内容的书写上更具自由;加上其亲民性的特点,所能够书写的题材范围比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制约的精英文学更加广泛,因此有理由相信,通俗文学作品在操纵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然律及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时能够更加灵活,即能够书写更多可能发生的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能够生发出更多样与丰富的不同的故事内容,为现实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的参照.由于通俗文学是民众(大众)的文学,其内容题材必定无法离开民众(大众)现实生活的土壤,那么其效果较之于精英文学则更加像现实生活的镜子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笔者认为通俗文学的上述特点与其受到普遍大众的欢迎是有密切联系的. 人类是能够从模仿以及对模仿的观看中获得快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通俗文学能够更容易与直接地给民众(大众)带来快感.伦理学关注人们的幸福问题.而一个人的幸福则与其满足需求、获得快乐紧密相关.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孙英,2004,8),往往源于人们的机体对某些东西的缺乏.当这些缺乏得到了补充,当需要得到满足之时,人们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幸福被分为物质幸福、人际幸福与精神幸福;也可分为创造性幸福与消费性幸福(孙英,2004,43).这样的划分对应了人们相应的需求,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对应了精神幸福与创造性幸福,而归属感的需要对应了人际幸福.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通俗文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需求使人们获得精神幸福,同时获得其消费幸福.并且,由于每个人在生活中不一定时时都能如意,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立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那么当此种需求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时,人们可以在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特别是相关通俗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作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里涉及得到幸福的虚幻性与真实性问题,但由于幸福的主观性,只要当事人能在虚幻中获得幸福感,那么他就是幸福的,此种虚幻似乎也具有真实性. 可以说,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个人来说,其生活的终极意义便是获得快乐的心灵体验,与他人发展更好联系,以及过上更好的生活.伦理学的讨论总会围绕"人之何以为人",而这则与人及其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的联系息息相关.通俗文学能够更自由、灵活地探索生活的多样性,能够描绘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这能够指导读者掌控自己的生活,能够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悲观地说,似乎绝大部分的这些可能性都在马克斯主义者文化领导权所允许、框定的范围之内,但对于个人来说,这些生活的可能性对他自己掌控生活,获得条件允许的更好的生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也就是说,读者们,特别是民众(大众)读者,既能够在阅读通俗文学作品中体验观看被模仿的现实生活的快感,又能够学习到如何发展自己生活的经验.何以见得人们可以在通俗文学的阅读中学到这样的经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做出选择来体现自身价值与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总是会面对选择,也时常在面对选择时不知所措,因为选择时常带给人一个新境遇,把他与未知的情况联系在一起.此时,通俗文学作品中广阔的生活内容的书写与发展方式能够为之做一些参考,帮助人们做出选择. 再者,通俗文学的受大众普遍欢迎的特点及其来源于现实生活土壤的特点往往能够激起对其麻痹大众,维护固有传统及社会现状的诟病,但在伦理学视野下,即时通俗文学真的引起了这样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效应与后果,其后果对其本身并无责任. 因为它的价值已经体现在其对读者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效果中了,一切快乐皆为善(孙英,2004,137). 三、结论 作为通俗(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通俗文学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同时也与前者一同遭受着来自精英文化的非议.本论文通过论述和比较通俗(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从命名上由于词语通俗(大众)与精英这三个词语的内涵以及外延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暗示,认为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与恒定的,并且通俗文学由于其名称中"通俗"二字的内涵外延中所具有的贬义色彩而有遭受歧视之嫌,因此"通俗"二字并不能成为决定该类文学作品的档次的一个标准.而结合伦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分析通俗文学则可认为通俗文学比精英文学更容易接近生活,更容易使读者幸福.。

当前传媒影响下的通俗文学创作

当前传媒影响下的通俗文学创作

第一、当前传媒的影响下的精英文学尼葛洛庞帝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变革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们的生存方式。

”[1] 随着数字、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介质的媒体在高科技的作用下日新月异。

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旧的精英文学的统治地位在慢慢消解,新的通俗文学在当前传媒迅速嬗变的过程中姿态各异。

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而通俗文学尤为迫切。

它彻底冲破了精英文学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一种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它极大地改写着现有文学创造的版图和游戏规则,使旧有的写作模式和叙事方法日渐式微,催生着与这一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创作模式;特别是,数字化传媒在颠覆精英文学的同时,更创造着新的文学。

当某种文学活动模式得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理论共同体的普遍认可,即成为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pattern)”时,就成长为了一种文学活动范式(paradigm )。

范式“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2]不过,世界上并不存在着具有永久解释效力的理论范式。

任何范式都有它的历史文化限度,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中对象事实的演进变化和主体对对象事实的重新发现,都会带来范式转换或革命,“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3] 第二、电子传媒影响下的通俗文学创作:电子传媒兴起之后,消解了自主性艺术的权威,导致其丧失了活力,这使得精英文学失去了强大的后援和同盟军,从艺术和文学领域双双败北。

电子传媒时代,没有哪一种文学生产继续保持绝对权威的文学力量,用以支配其他文学保持统一的文学场。

在电子媒介带动的通俗文学创造的时代中,在后现代社会思潮文化的蓬勃发展,精英文学和高雅艺术的势力在逐渐减弱,今天,自主性文学的生产成为小众的代名词。

“纯文学”的创作还在进行,“纯文学”的杂志还在出版,但其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

除此之外,时不时地还有一些自诩为精英文学的作家,放弃坚守已久的文学阵地,接受通俗文学的招安。

台 港 文 学 专 题

台 港 文 学 专 题

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 、 年代的香港 年代的香港, 小说的背景是 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 世纪 主人公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职业作家。 主人公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职业作家 。 他 就有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 就有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 , 做过报纸编 多年从事文艺工作, 移居香港后, 辑 , 多年从事文艺工作 , 移居香港后 , 因生活所迫卖文为生。 因生活所迫卖文为生。
对倒》 《 对倒 》 的结构形式来源于一张双联邮 这可以说是作者的专利。 票,这可以说是作者的专利。 对倒》的篇名译自法文,为邮票学上的 《 对倒》 的篇名译自法文 为邮票学上的 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反的双连邮票 指一正一反的双连邮票。 专有名词 指一正一反的双连邮票。
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只描写了淳于白和亚杏恰恰 小说没有故事情节 只描写了淳于白和亚杏恰恰 相反的意识流动或白日梦,其复调的交叉对应给 相反的意识流动或白日梦 其复调的交叉对应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生命力靠回忆来推动”的老者,一个是 一个是“生命力靠回忆来推动”的老者 一个是 青春气息骄人、燃烧着未来幻想的少女,二者从 青春气息骄人、燃烧着未来幻想的少女 二者从 旺角街的两端相对行走,怀着不同的联想 怀着不同的联想,最终 旺角街的两端相对行走 怀着不同的联想 最终 不期而遇地走进了电影院和公园的同一张椅子 相互间各自做着风马牛不相及的推测,之后 上 ,相互间各自做着风马牛不相及的推测 之后 相互间各自做着风马牛不相及的推测 二人又各自东西,回家各自做着好梦。 二人又各自东西 回家各自做着好梦。 回家各自做着好梦
故事新编尊重的不是历史逻辑的真实而 是心理逻辑的真实。 是心理逻辑的真实。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 三 )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 长篇意识流 小说《酒徒》 小说《酒徒》 中国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写于1962 中国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 写于 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成, 年 。 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成 , 塑造了酒徒 这样一个心灵被扭曲的作家形象。 这样一个心灵被扭曲的作家形象。

谈通俗文学的定位转化

谈通俗文学的定位转化

谈通俗文学的定位转化作者:蔡健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5期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也可以说,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学。

自古以来,这类文字都被许多正统学者看作是“下里巴人”,登不得大雅之堂。

但有时“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因为它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

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当时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

即算是如今,我们也可认为它们可以归属到通俗文学范畴内。

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毕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

在人类群体中,“大众”才是真正的绝对概念,而精英永远只能是相对概念。

正因为“大众”是永恒的绝对多数,可以说,通俗文化将永远存在。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

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

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

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认为俗文化、俗文学是孕育催生高雅文化、高雅艺术的母体。

雅与俗能相互转化,也就有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和彼此间的独立性。

也许,有的人会赞同阿诺德?豪泽尔的说法:“民间文学使精英文学简单化,通俗文学使精英文学庸俗化。

”甚至就对通俗文学的概念来说,郑振铎先生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一句话说,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的,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汉语大词典》说:“通俗,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水平和需要的。

第四讲 通俗文学

第四讲 通俗文学

• 五四前后小说出现雅俗分流。梁启超《论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新小说》 1902年创刊号)
• 小说的主流向高雅文学、严肃文学方向发 展;旧式小说仍大量存在,被冠以“鸳鸯 蝴蝶派”称谓(言情、武侠、侦探、推 理),受到新文学阵营的批判和否定。 • 新中国成立后,通俗文学在大陆基本绝迹, 而在台港地区继续兴旺发达。
• 20世纪20年代,由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的《江湖奇侠传》掀起武侠小说新高潮, 其后出现赵焕亭、还珠楼主(李寿民)、 宫白羽、郑证因、姚民哀、王度庐等武侠 小说家。 • 以上统称为旧武侠小说。
• 50年代以后在台湾和香港以新的面貌出现, 被称为新武侠小说。
• 柳苏《侠影下的梁羽生》:‚新派,新在 用新文艺手法,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 绘环境,渲染气氛,……而不仅仅依靠情 节的陈述。文字讲究,去掉陈腐的语言。 西学为用,有时从西洋小说中汲取表现的 技巧以至情节。‛ (《读书》1988年第2 期)
• “侠”:封建社会初始阶段为民请命、伸 张正义、扶危救困的正义之士,具有叛逆 性。
• 《韩非子· 五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 犯禁。‛ • 最早的武侠作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批评侠 士的行为。
• 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是武侠 文学的一大突破。 • 首先,转换立场,站在民众尤其是弱势者、 落难者的立场对侠进行褒扬:‚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 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 《我的前半生》:依赖丈夫、没有追求的 子君。 • ‚你辛苦吗?我不觉得,我觉得你除了喝 茶逛街之外,什么也没做过。家里的事都 是萍姐和美姬做的,钱是爸爸赚的,过年 过节祖母与外婆都来帮忙,我们的功课有 补习老师,爸爸自己照顾自己。妈妈,你 做过什么?‛ • 亦舒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的外表, 纯洁的灵魂,真诚的生活态度,独立的人 格。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4,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赢得了最为广泛的读 者和市场。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现象”都与传媒有关,人们 对文学的关注,是受传媒左右,在传媒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1、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三元鼎立格局 的形成。
①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 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 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②中国的大众通俗文学经历了“从支流到合流再到主流”这样 一个曲折的过程。进入90年代后,大众通俗文学以颇具规模的文化 市场为依托,更加锐不可当,颇顺利地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不 作家弃雅从俗,从雅文学队伍中分化出去,加盟大众通俗文学创 作阵营。 ③主流意识形态文带有强烈的中心意识形态色彩,是国家权威 意志和利益、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在文学上的代表。
在情节处理方面,几乎看不到贯穿始终的一条情节线索,
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许多人在同一背景下活动。不过,尽管文 学形态改变了,但“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这种现实 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
②现实主义创作实践:
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张炜的《九月寓 言》、贾平凹的《怀念狼》、张平的《抉择》、王蒙的《季 节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池莉的《来来往往》、 张洁的《无字》,以及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大厂》、 《穷人》、《年前年后》、《破产》,刘醒龙的《分享艰 难》、《威风凛凛》,李贯通的《天缺一角》等。
②对于“人文精神”的界定:袁进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 在’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王蒙则强调:“人 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 ③讨论的焦点问题: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 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 值和功能。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 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为什么有些作品被称为“通俗文学”?

为什么有些作品被称为“通俗文学”?

为什么有些作品被称为“通俗文学”?一、定义“通俗文学”造成误解“通俗文学”一词源自于西方文学界,通常被认为是指较为普及,受众广泛的文学作品,其内容较为简单易懂,语言通俗流畅。

然而,并非所有被称为“通俗文学”的作品都应该简单等同于平庸,其实很多传统精英文学也能够被普及。

1.1“通俗文学”不等同于低俗文学“通俗文学”并非贬义词汇,它应该被理解为大众易懂、普及广泛的文学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应该相辅相成。

1.1.1普及性和艺术性相辅相成一部被称为“通俗文学”的作品,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思考,其表现形式更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需求,能够触动受众内心的共鸣。

因此,“通俗文学”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正是因为它融合了艺术性与普及性。

1.1.2消除“通俗文学”的偏见社会对“通俗文学”存在着偏见,认为其作品浅显易懂,缺乏深度和内涵。

然而,通过深入分析,“通俗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超越表面,重新审视“通俗文学”的地位和意义。

二、“通俗文学”之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形式,“通俗文学”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1加深人们对社会的认知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视角,许多“通俗文学”作品能够引领读者深入思考社会发展、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重要议题,进而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

2.1.1扩大文化阅历和审美观“通俗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类型和题材,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于情感、悬疑、历史和科幻等多方面的需求,还能够拓展读者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观,丰富其文学阅历和心灵追求。

2.1.2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一些“通俗文学”作品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的转变,激发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和反思。

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探讨人性弱点和挑战当下价值观念,这些作品促使社会更加警醒和敏感。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代园林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可谓。

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武官也纷纷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

他们一方面要借此表示对文人雅韵的,以求得到文士认可;( )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修造庄园。

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象征意义,使得这些园林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

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武官园林由于建造水准日益精湛,甚至明代中后期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登峰造极秘密膺服不惜工本B.无出其右私密钦服不惜工本C.无出其右秘密膺服不惜血本D.登峰造极私密钦服不惜血本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以打破文士对话语权的垄断。

B.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话语权被文士垄断的局面。

C.另一方面打破被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以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

D.另一方面打破话语权被文士垄断的局面,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武官园林建造水准日益精湛,甚至明代中后期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B.武官园林由于建造水准日益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C.武官园林由于建造水准日益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建造园林。

中国当代文学二分法

中国当代文学二分法

中国当代文学二分法
在现代通俗文学的二分法中,一般分为市民通俗文学和知识精英文学两大类,而通俗小说和精英小说就包含在其中。

通俗小说的作者通常来自于民间,其作品也主要在市井阶层流传,具有浅白性、世俗性,娱乐功能比精英小说要突出许多,至于教化功能也并非没有,只是多为“寓教于乐”。

而精英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时代的知识精英,其作品注重自我的表达,具有探索性、先锋性,有强烈的个性解放倾向,建立新的价值观,强调“人”的文学。

例如,鲁迅先生的《伤逝》属于精英小说,它书写了一个女主角因对男主角的经济依附而导致人格丧失的故事,再用女主角的死来警醒世人;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则属于通俗小说,它虽然基本延续了《伤逝》的情节,但改写了女主角的结局,完成了女性的独立和进步。

现代文学研究的“突围”与“合围”

现代文学研究的“突围”与“合围”

否取替文学史》 《 谈 困扰 现代文 学研 英文学有 左翼文学和 自由主义文学等 ,这 、 谈 究的几 个 问题》 等文 章 中,试 图为现 代 是深受西方 思潮与 文学观念 影响 的文学 ;
文学研 究 “ 负 ” “ 身 ” 减 、 瘦 ,划 定 “ 边
而旧体文学则是与本土传统文学一脉相承 而来 的 ,包括 旧体形式 的文学 ( 如诗词 )
段 ,导师与研 究生都不免 为 “ 文选题 ” 论
而犯愁 。
开出新局 面 ,创 出新方法 ,产 出新东西 。 其 实 ,如 同现代 中国是一 部内涵非常
这正 回应 了那 句老 话 :大 有 大 的难
处 。现代文学 作为一 门 “ 显学 ” ,这是它 丰富深刻 的诗史一样 ,现代 文学 同样有着
专业 目录》,因而还要 为其 学科地 位 的合 “ 鲁郭 茅 巴 老 曹 ” ,早 已 被 人 摸 得 闪 闪 发
c aoe w 沿 题 域 I 1 晰 Bk V 前 oR I e 5
光发亮 了,鲁 迅 的汗毛都被 人 研究透 了 ; 至于其他二流三流作家 ,也 已被人翻来 覆
谓其 “ ” 显 ,一 是学 科地 位高 。按 照 在 中 国 ,凡 有 大 学 必 有 中 文 系 ( 在 大 现
国务院学 位 委 员会 公 布 实 施 的 《 授予 博 多改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文学与新 闻传 士 、硕 士学位 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 、专业 播学院等 ) ,凡 有 中文 系必有 现代 文学教
教授 ) 、定编定 岗等 事关学 科生存 地位 的 正 由于 有 以上两 大 优 势 ,因而 自然作 为
唯一 “ 定 ” 依据 和最 高 准则 。现 代 文 “ 法 显学” 的现代文学第 三个 特点是研 究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张爱玲大雅大俗的“传奇” 张爱玲大雅大俗的“传奇”
张爱玲(1921年 30日 1995年 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笔 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 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 世纪40 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 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1943年以 沉香屑: 年以《 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1943年以《沉香屑:第一 炉香》成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 炉香》成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 小说合集《张看》 中短篇小说集《传奇》 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 篇小说《半生缘》 赤地之恋》 自传《 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自传《小团 先后经历两次婚姻。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 圆》。先后经历两次婚姻。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 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 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 中秋节” 日——“中秋节”。 中秋节
二、精英文学的新发展
新文学确定大众化的方向, 新文学确定大众化的方向,最富探索性的短篇 小说,逐渐消减先锋姿态,以增加人物、 小说,逐渐消减先锋姿态,以增加人物、情节因 素来扩大阅读面。 素来扩大阅读面。
现代通俗小说的局限性: 三、现代通俗小说的局限性:
1.艺术观念还比较陈旧,小说的叙事口吻和 艺术观念还比较陈旧, 艺术观念还比较陈旧 审美情趣多出自一种封建社会士大夫的视角, 审美情趣多出自一种封建社会士大夫的视角,叙 事者的“名士” 事者的“名士”身份与叙述对象的游离形成一种 赏玩的态度。 赏玩的态度。 2.创作模式仍未摆脱和跨越传统章回体格局。 创作模式仍未摆脱和跨越传统章回体格局。 创作模式仍未摆脱和跨越传统章回体格局
代表作品: 一、代表作品:
1.《春明外史》的主人公杨杏园是以张恨水 《春明外史》 自己为原型塑造的,有着半新半旧的“ 自己为原型塑造的,有着半新半旧的“双重人 在艺术上, 格”。在艺术上,对旧派章回体小说进行改良的 努力。 努力。 2.《金粉世家》张恨水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 《金粉世家》张恨水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 连载时间最久的一部。 连载时间最久的一部。解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 法式家族生活,曾被誉为是“民国红楼梦” 法式家族生活,曾被誉为是“民国红楼梦”。 3.《啼笑因缘》在言情写趣上取得了比较大 《啼笑因缘》 的成功。 的成功。
艺术成就: 二、艺术成就:
1.独特的创作个性,注重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独特的创作个性,注重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独特的创作个性 带有平民化色彩,追求高层次、高品味的文化, 带有平民化色彩,追求高层次、高品味的文化, 雅俗融合。 雅俗融合。 2.在适当吸取西方文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改 在适当吸取西方文学经验的基础上, 在适当吸取西方文学经验的基础上 良旧的章回体小说,并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 良旧的章回体小说,并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 3.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4.小说结构的创新。设计了“言情” 加一些 小说结构的创新。设计了“言情” 小说结构的创新 武侠”模式,使小说融社会、言情、 “武侠”模式,使小说融社会、言情、武侠于一 既保留了他写作社会言情小说的优势, 体,既保留了他写作社会言情小说的优势,又与 原有小说创作模式不同。 原有小说创作模式不同
独特的审美追求及思想价值: 二、独特的审美追求及思想价值:
1.从珠光宝气的世界中看到无可救药的疮痍。 从珠光宝气的世界中看到无可救药的疮痍。 从珠光宝气的世界中看到无可救药的疮痍 2.描写婚恋题材,并以此达到对整个社会和 描写婚恋题材, 描写婚恋题材 人生独特体悟。 人生独特体悟。 3.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揭示人物深层次 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的内心活动,营造奇异的艺术氛围。 的内心活动,营造奇异的艺术氛围。 4.她的小说体现出浓厚的主情主义倾向及小 她的小说体现出浓厚的主情主义倾向及小 说中贯穿始终的“苍凉” 的感情基调。 说中贯穿始终的“苍凉” 的感情基调。
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独特的艺术风格:
1.“传奇性”的故事 传奇性”的故事——汲取中国传统小说 传奇性 汲取中国传统小说 艺术营养的同时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方 法和艺术技巧。 法和艺术技巧。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熏 陶,还将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某些技巧融进对人 物心理感受的描摹,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界 。 物心理感受的描摹, 2.家族史故事 家族史故事——以家族生活反衬社会中的 家族史故事 以家族生活反衬社会中的 人相百态。 人相百态。 3.苍凉的意象 苍凉的意象——为了凸显“苍凉”的人生 为了凸显“ 苍凉的意象 为了凸显 苍凉” 基调,使用大量色彩话语, 基调,使用大量色彩话语,用玄妙绚丽的色彩铺 展人生画面。 展人生画面。
第二节
张恨水: 张恨水:“雅”与“俗” 的 完美融合 -1967) 原名张心 。 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 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 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 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 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 皖江报》总编辑, 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 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 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 编辑,上海《立报》主笔, 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 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 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 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 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 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 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 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
第四章 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 并驾齐驱
第一节 概述
雅俗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雅俗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文学始终无法实现的大众化问题 。 1.新文学始终无法实现的大众化问题 2.通俗小说中这种先锋意识是相对单薄和滞后 2.通俗小说中这种先锋意识是相对单薄和滞后 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以“大众” 的,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以“大众”能够接 受为准绳。 受为准绳。 二者既相排斥对立,又相借鉴滋补,构成一个 二者既相排斥对立,又相借鉴滋补, 互动的矛盾体系。 互动的矛盾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