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38383

合集下载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有效:经济运行达到最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要改善处境,必须以使另一部分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2、帕累托更优/帕累托改进:如果资源配置改变之后与改变之前相比,同时符合下面的两个条件:1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2没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坏。

3、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4、一致同意规则:这种规则要求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任一投票人都拥有对方案或决策的否决权。

5、投票悖论:多数票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均衡,而是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6、中间投票人: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7、利益集团:有共同利益的个人通常会组成集团,通过对公共选择施加影响和压力以增进他们所认可的共同利益。

8、寻租:是试图利用政治过程让利益集团获得超过他们机会成本的经济报酬的行为。

9、逆向选择: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少,因而承担了较高成本的现象。

10、道德风险:一般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合同或协约后,一方以损失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11、政府管制:是政府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授权,通过制定规章、设定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处理行为,对各种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

12、公有企业:是指产权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企业。

13、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4、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一个社会内部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和占有,即把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产品分归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所有的行为和活动。

15、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府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2、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部分)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部分)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部分)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府及其政府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3.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4.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它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性、垄断、公共产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5.公共支出:狭义的公共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费用。

从广义上来说,公共支出还包括政府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法规所导致的私人部门增加的开支。

6.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的一半影响:第一,公共支出有助于你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第二,公共支出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分配公平。

第三,公共支出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目标。

7.衡量公共支出规模的指标: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公共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相对量指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当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8.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1)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基础性决定因素:公共支出需求,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你补市场失灵的公共财政需求规模;公共财政能力。

(2)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促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会引起一系列新型的属于补救性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推动公共支出扩张。

政府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提纲

政府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提纲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提要一、名词解释1.财产税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

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

2.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地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地区差别定额幅度税率,按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分别规定每平方米土地使用税的年应纳税额。

3.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房产税的纳税人是房屋产权所有人。

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

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两种。

与之相适应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分两种:即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

4.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占用耕地面积,规定税收一次性定额征收的税种,属于对特定土地资源占用课税。

耕地占用税的征税对象,是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

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是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耕地占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6. 流转税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称。

与其它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5.契税契税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7.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税法列举的各种应税凭证。

印花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书立、使用、领受上述应税凭证并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德创编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德创编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中央电大政府经济学名词、简答、论述汇总

中央电大政府经济学名词、简答、论述汇总

《政府经济学》历年考题(名词解释和主观题)汇总共80分名词解释2个*5分=10分1.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5.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6.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7.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8.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们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

2014年春季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提示: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提示: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提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信息的不对称提示: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提示: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6.洛伦茨曲线提示: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7.消费的非竞争性提示: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8.消费的非排他性提示: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某项特定的物品被提供出来,便不太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

9.公共物品提示: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混合物品提示: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指处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间的产品或服务,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

1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提示: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手段。

2.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除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3.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4.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个财政年度内)可以组织的财政收入数量或者资金总额。

5.流转税:也称之为商品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6.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7.利益集团: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利益而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特别是意见表达功能的社会群体。

8.政府收人:一般也称之为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的社会资源的总和。

9.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二、筒答题1.简述所得税的优点。

答:所得税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

(3)征税环节单一,不存在重复征税。

(4)具有“内在稳定器”的特征。

2.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项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们作为政府调节总需求的基本手段服务于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2)政策目标有区别。

(3)政策手段有区别。

(4)政策时滞不同。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四、名词解释(一)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旬效开展公干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5.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7.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8.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9.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多数裁定原则还可以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10.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1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3.公共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14.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一、政府收入的概念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就在于:首先,政府收入是政府理经济的重要环节。

只要政府收入政策设计合理,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使财源更加充裕。

其次,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这就必然形成政府的公共支出,而政府公共支出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有收入。

再次,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收入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

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二、政府收入的内容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

1、税收。

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并非是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已排版)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已排版)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政府经济学简答题

政府经济学简答题

政府经济学简答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过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2.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答: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4.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答: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

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

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5.简述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性分析。

答: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时,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6.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

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第1章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提示: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提示: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二、简答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提示: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政府所参与分配的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国民经济系统;(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2章一、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提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2.信息的不对称提示: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3.社会公平提示: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4.洛伦茨曲线提示: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5.消费的非竞争性提示: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说明:内部考试资料,更新至2020年1月试题;涵盖期末纸质考试试卷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

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

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庇古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如果政府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

这一补贴被称为庇古补贴。

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部门预算: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

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不动产指的是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动产指的是除不动产以外的,各种可能移动的财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

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名词解释A1.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B1.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2.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

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3.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C1.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2.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3.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

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财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4.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部门登记的车船。

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

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单项选择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二、单项选择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三、判断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四、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提示: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提示: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提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信息的不对称性提示: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提示: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6.经济发展提示: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

7.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提示: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公共物品提示:公共物品,是指和私人物品相对应,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生产、供给,而主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来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9.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提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不能排除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享受公共服务。

10.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提示: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同时享受。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全)本政府经济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2、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

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3、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4、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二、单向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B2、A3、B4、D5、C6、D7、B8、A9、A10、D三、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够得分)1、ABCD2、BC3、ABC4、ABCD5、ABC6、ABCD7、ABCD8、ABC9、ACD10、ABC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1.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

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

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

政府经济学复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政府经济学复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3.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4.帕累托最优在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如果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增进,必须以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减少为代价,此时,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

5.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家把价格使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叫做“市场均衡”。

自由买卖、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有可能使许多商品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样的状态成为“瓦尔拉斯均衡”。

6.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1) 在政府目的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

(2) 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只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

(3) 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透明行政的政府。

(4) 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治的政府。

7.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8.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标准。

9.公用地悲剧哈丁在“公用地悲剧”理论中,他设想了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畜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只承担公用地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现象。

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局限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的增加牲畜的制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1、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2、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4、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 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0、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

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

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1、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2、公共定价法: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

这种满足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公共定价。

23、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6、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28、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不能维持最低生活,以及因其他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提供保险、救助、补助和补贴等形式的保障。

29、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0、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1、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2、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3、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4、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5、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6、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

37、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8、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39、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0、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1、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2、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

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4、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5、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P46、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

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7、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48、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49、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0、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它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51、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