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

合集下载

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

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

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摘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探讨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以及对唐代文学、后世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诗歌;文学价值;影响;唐代文学;后世文学;中国文化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唐代文学、后世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因此,研究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及其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分析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探讨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包括对清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影响;(3)研究杜甫诗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第二章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2.1 杜甫诗歌的文学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乐府等,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社会、历史、风景、哲学等主题,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杜甫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深刻问题和矛盾,体现出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此外,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体现出对人性的探讨和关注,传达出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2.2 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杜甫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艺术:杜甫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感和音乐感。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深刻抒发了他对爱国、和平、平等、自由以及人们的渴望和承诺。

他的诗歌融合了小令、新乐、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创造了独特的艺术美学,被人们奉为中国古典诗歌统领之宝。

杜甫的诗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神态、气势和修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表现的便是杜甫的神态,诗人以健美的语言,描绘出了滔滔不绝的黄河,宏大而又雄浑婉约的气势,神采奕奕的神态,真实写出了壮丽的景观。

此外,杜甫的诗句修辞运用的技巧也很厉害,他很善用排比、拟人、对比、间接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诗歌的精彩绝伦之技,充分展现了诗人怀揣深情和热情。

杜甫的诗歌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集中了大量社会形势和历史景色,把复杂的历史信息简化地表现在诗歌里,真实地反映出杜甫在朝代变迁、君臣之间的宫廷斗争以及地方衰乱时与之相容的沧桑之思,呼唤未来的展望,可以说,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宋历史的各个视角。

另外,杜甫的诗歌里也具有哲理性和智慧,他把民意、民生、民心写进诗里,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体现在诗歌里,让人深刻地思考自身的生活,这也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美学价值之一。

总之,杜甫的诗歌通过表现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美学价值。

李杜诗歌比较阅读

李杜诗歌比较阅读

李杜诗歌比较阅读摘要:如果说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瑰丽灿烂的星空,那么,并称李杜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毫无疑问是星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

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风格与思想内容不同,各自的追随者亦不同。

关键词:李杜诗歌比较阅读李杜诗歌高下,历来就有许多争执,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评价:第一,认为李杜难分轩轻。

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第二,认为李杜两人各有所长。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第三,认为李白诗歌远高于杜甫。

比如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

”1.以为杜甫诗歌长胜于李白。

比如元種:“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厉其藩翰,况堂奥乎!”此外王安石亦云:“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笔者以为,第三与第四种评价,虽能各自找到实例自圆其说,但已落入第二种所言。

而第一与第二种表面看来立场仿佛相同,却有着“比”与“不比”的前提区别,前者是作比较后确实感到不相上下。

要试图为诗词建立一套客观的评断标准,甚至比尽悉李杜两人“一二妙处”更难。

所以,笔者为了避免失之于主观的评析,本文就从诗歌鉴赏的两大角度即思想性与艺术性来试对李杜诗歌作个相对客观的简略比较。

一、思想性中国历代的文人对文学作品思想性的评价方法,大抵分为三种,各自对李杜作品思想性的认识如下:第一,受“文以载道”影响,认为文章应该反映社会、表现人生,而李白正缺乏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肯定李白豪侠任气的浪漫情怀;第三,力辩李白除了出世超脱的思想之外,并非无社会苍生之念,是因遭小人排挤,不得已借花月抒其情怀。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因为大多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在叙述上具有强烈的慕史意识,在叙述的自然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品质----强烈的逼真性。

他的诗史性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杜甫;杜甫诗歌;诗史性;思想基础;价值与影响AbstractAs our literary history du the great realistic poet, his poem because most rich social content and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times colour and political bias, and full of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love the people, the lofty spirit at self-sacrifice. Therefore, his since the tang poetry is known as "epic," on the narrative with strong covet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cess of natural narrative form unique quality - strong lifelike. H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sex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lofty, status unshakable, hav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Theory of Du Fu's Poetry Epic Value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题 目 (中、英文)Keywords: Du fu;Du fu's poetry; history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Thought foundation; Value and effect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引言 (1)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 (1)二、杜甫“诗史”的思想基础 (4)三、杜诗的“诗史”价值与影响 (5)(一)实录历史,补正历史,以诗证史 (5)(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李白杜甫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李白杜甫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 篇,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和《潼关吏》)和 “三别”(《新婚别》、《无 家别》和《垂老别》)。
来源:《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李白诗歌风格形成于 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 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 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 与追求。
李白的诗,充分体现 了他自由奔 放的性格特 征,而不拘 泥于格律音 韵。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深入社 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 视写实。
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 族任务的 沉重责任, 忠实描绘 时代面貌 和自己内 心感受。
总结
李白和杜甫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之大小, 一直存在争议。
我们小组成员通过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 了解了两位伟大诗人风格之迥异,每名成员根据自 己对诗歌的理解,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见 解也许还显肤浅和稚嫩。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他 们用不同手法,以及各有侧重的诗歌内容,携手将 唐朝诗歌推向了巅峰。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白、杜甫之比较
队员各自喜爱:李白、杜甫
对于李白、杜甫在诗歌史上的成就,以及对
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小组成员从各自对诗歌作品

八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十大热点

八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十大热点

八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十大热点郁贤皓/胡振龙【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2【复印期号】2002年02期【原文出处】《文史知识》(京)2001年10期第15~23页【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白研究肇始于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论著,然成果较少,仅有宋杨齐贤、元萧士赟、明胡震亨、清王琦数家注及各种诗话文集中的片断评论。

这和宋以来千家注杜的盛况显然无法相比。

进入20世纪,李白研究的局面有了改观,70年代后更是硕果累累。

因而本文所述详今略古,着眼于争论较多和创获较丰的问题。

一、家世李白家世的原始记载,见于李白诗文中自叙、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但李白所说和李《序》、范《碑》叙述都有不契合处,从而引起后世种种推测,出现了汉人、胡人、胡化之汉人三说。

1.汉人说又有唐宗室说和非宗室说。

李白自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说其祖先曾“遭沮渠蒙逊难”(《上安州裴长史书》),即谓凉武昭王暠之子李歆被沮渠蒙逊打败而死。

李《序》、范《碑》均云白为“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这实际上说李白与唐室同宗(李暠为唐高祖李渊七世祖),《新唐书·李白传》、王琦《李太白年谱》等从之。

而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文学研究》1957 年第2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等则认为李白的祖先为汉人但非唐宗室。

2.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0卷1期,1935年1月)提出李白之父本为西域胡人,至蜀地才改姓李。

詹锳《李白家世考异》(《国文月刊》第24期,1943年10 月)也认为“白之家世或本商胡”。

3.胡化之汉人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第1期,1936年3月)认为李白的先世曾寓居在呾罗斯城的南面十馀里,是突厥化的中国人。

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11期,1936年11月)支持此说。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唐诗、宋词以及后世文人见证文化历史、传承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甫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表现出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抗争、悲天怜人、主持公道、弘扬儒家伦理学说以及倡导“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

一方面,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激情与主观思考,他的作品批判的是腐朽的帝国政治,对当下的社会情况,杜甫充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切思考,他看到社会矛盾,并将这些矛盾表达出来,投射到自己的诗歌之中。

他的“归去来兮辞”、“哭父母”、“蝶恋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写出苍茫宏大的哀愁,深刻
反映了他心中对民族复兴、家国和平的强烈愿望,充满了极
大的鼓舞性。

另一方面,杜甫诗歌的审美价值贯穿始终,他重视诗歌中表达形式与内涵的融合,主张“诗情画意”,他的诗歌中不单融合了文字,而且将文字与画面融合起来,赋予诗歌更多的意象性与艺术性,从而使其更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例如《芙蓉楼送
辛渐》中“闻道黄金点点,历仙下泥龙头”,以非常细腻的绘
画思维,把金钱点点洒落,仙子们捧着彩纸从泥龙头上跃出,把宴会的气氛表现地很有生气,艺术感极强。

总之,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表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既表达出他强烈的抗争性和激情,又充满对社会的敏感,更具有独到的深度与表达能力,在唐代文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令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美学小宇宙。

评价李杜

评价李杜
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李杜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 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杜甫是中国古 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 盾迸发出激情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杜甫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 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 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 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 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 元盛世”。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因 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 唐气象”。在这些诗歌中多表现这种盛世的自豪感,多追求个人价值,重在精神生活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扬; 而诗歌情调又多布满着健康、乐观、奋进向上的气氛。自信心理、通达胸怀在李白身上表观的非常突出。李 白一生,从“仗剑去国”,出蜀远游,到供奉翰林,乃至流放,虽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 但一辈子也没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官吏,“供奉翰林”只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弄臣而已。李白不愧为盛唐文化心 理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诗人,虽屡遭挫折,但仍不屈不挠,昂扬进取,坚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道路上前进、 探索;李白在盛唐时代精神的哺育下,养成了一种感情奔放,乐观激愤,兴奋超越抑制的心理特征;他的理 想,他的苦闷,他的忧伤,都具有当时思想解放浓厚的时代特色一—狂放的理想主义。正如范传正所说:“慷 慨自负,不拘常调。”(《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这种狂放的理想主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 成了盛唐气象的代表、典型。他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中所反映的就是盛唐的时代精神、面貌。因此说李白将 盛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随着公元 762 年他的去世,盛唐诗风也就告一段落了。李白诗歌特征是积极浪漫主 义——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方面,即表现理想与观实的矛盾,表现反权贵、轻王侯、 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等方面。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火热情绪不断地从他的 诗中流露出来。从李白所处的时代看,“开元盛世”繁荣昌盛的背后,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李白的“济苍生”、 “安社稷”的思想,是为了要使帝国在统一、安宁、昌盛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这种理想必然同黑暗的现 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由于现实的险阻,使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在 广袤的世界上竟没有自己的一条出路。李白的理想主义往往带有狂放性、幻想性,而这与他的自负、自信的 性格相连结。他常以大鹏自喻,要“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还常以鲁仲连、范 蠡、乐毅、吕尚、管仲等自许,又常追韩信、郦食其,以壮士自居,幻想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凭着个人的 才智和勇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铰》其二)“终燃不 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现实社会却是“谁贵经 纶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尽管如此,他对自己的前途仍布满自信,“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基于自负与自信,他又有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傲岸不屈的思 想性格,“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李白的傲岸正是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对王侯的轻 视。他揭露权贵的肮脏灵魂和血腥罪恶,怒骂他们是鸡狗。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一方面抨 击讽刺了斗鸡者、哥舒翰辈,一方面又将董龙之辈靠崇上邀宠的行径,视为令人不耻的鸡狗;而他自己却是 “一生傲岸苦不谐”。他以严子陵自喻,表明无心于朝政,“达也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钟鼓馔玉不足 贵。”这种思想是盛唐诗人的普遍思想,富贵者也可以没落,贫贱者亦可能富贵。因此不能一味追求富贵, 不能为富贵所束缚。诗人的磊落襟怀,放荡无羁的精神,为他的诗作披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在作品中诗人 的自我形象,非常鲜明,他激情如火,浩气如虹。突出表现了李白粪土王侯,浮云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 污的反权贵精神。李白对权贵是高傲的、桀骜不驯、飞扬跋扈的,对帝王也敢于不驯,“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饮中八仙歌》)他明确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与黑暗现实不合拍,与世俗庸碌不相融。而对一般老百姓则是谦逊、亲切的,如《丁都护歌》、《宿五顶 山下荀媪家》等,都表现了对穷苦人的关切和体贴。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还表现在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 由方面,这一点在吟咏山林、隐逸求仙或描写饮酒的诗中显得最为突出。他在现实黑暗中找不到出路,他在 现实中所见到的“富贵之家”多是腐朽、庸俗的,使他深切感受到庸俗虚伪世态炎凉的可怕,以及封建礼教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李杜诗歌的风格具有流畅性,它们结构紧凑精致,呈现细节和审美
景象,使人可以更深入地体验诗句中的意象。

他的诗歌确实展示了一
部多元个性的文学作品,透过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将审美情感展现出来,包括宇宙的宏观象征性、人体的小观现实性以及忧愁、哀痛、讽
刺和冷峻的尖锐见解。

其中最显著的意象,就是将空虚和乏味展现出来,以及尊重自省和尺度,充分展现了审美情感。

他的诗歌给人以浪漫之情和凋零之意,将
现实的困境和未来的希望之照耀。

他的诗歌像一座生命的大桥,联系
着宏观审美意象和小观现实性。

他以审美的诗歌调和了平静和活动的
思考,以凌乱的情感叙事和拒绝投机的诗性,让空无的孤独有了照亮。

杜甫诗歌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下是对杜甫诗歌价值的全面解析。

首先,杜甫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表达深入浅出,意境深远。

他通过对自然、人物、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描绘,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创造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他的诗歌中,不仅有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还有对人性、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这些思考和探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真理。

因此,杜甫的诗歌具有普遍的思想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第三,杜甫的诗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他的诗歌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通过描绘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杜甫的诗歌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的诗歌成为人们反对社会不公、追求社会公正的重要精神力量。

最后,杜甫的诗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和历史事件,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杜甫的诗歌,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价值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艺术价值、思想内涵、社会意义,也包括历史价值。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更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人们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思考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珍视杜甫的诗歌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西北大学的一堂文学课

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西北大学的一堂文学课

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西北大学的一堂文学课西北大学校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国画)□戴敦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国画)□戴敦邦正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文学经典也都是当代经典。

经典的魅力之光,如何能穿越时空,照进现实?在西北大学的一堂古典文学讨论课上,师生们对于李白、杜甫这两位大诗人经典诗篇的当代阐释,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李浩(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我们今天讨论课的主题是: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围绕讨论话题细读李杜作品集,刚好最近各方面都在谈经典阅读,我们以李杜作品为细读研讨对象,也算是对此热点的一个回应。

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开始发言。

胡永杰(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李白、杜甫的杰出成就是在学习、继承前代优秀文学、文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对我们当下如何正确对待经典文化极具启示,可以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广泛阅读、吸收与借鉴,就没有这两位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文学伟人。

李白曾说过:“颇尝览千载,观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窃攀屈宋宜方驾”“颇学阴何苦用心”,不仅自己努力践行,还教导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

可见二人都是在熟读传统经典方面下过一番苦功的,有着广泛学习借鉴文化传统和文学经验的自觉意识。

李白和杜甫的精神世界都以儒家的淑世情怀为主,对国家、天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胸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则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这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他们同时也对道家、道教、佛教思想有程度不同的兴趣,其思想体系呈现出儒释道三家互补的格局,这也是汉魏六朝以来中国士人思想构成的主要趋势。

就诗歌而言,他们对传统的继承与借鉴也有很多不同。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一、杜诗在中国叙事诗中的历史地位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拥有“诗圣”的极高地位,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史”的称谓,反映了杜甫叙事诗所具有的历史的、叙事的诗歌总体特征,也赋予了后人研究他的叙事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按照叙事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事件、情节、叙事者、人物行为者、时间、空间等){1},对《杜诗全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进行了初步梳理,发现有以下特点:一是杜诗中完全具备叙事因素的叙事诗大概只有五十多首左右,在其全部诗作中,大概占到了3.5 %左右;二是单个事件的叙事诗歌大概有六十多首,占到其全部诗歌的4.4 %左右;三是感事、抒情的篇章大约占了全部杜诗的60%以上,是杜诗的主体,即大部分杜诗叙事诗的叙事性比较微弱。

杜诗虽然不像西方史诗一样具有严格的叙事要素,但却是一部拥有精炼的具备叙事基质的几百首叙事短诗的集合体,尤其是他创造性地赋予了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叙事功能。

尽管具备了叙事特性的诗歌只占了杜诗的极少部分,但杜诗的叙事特征极大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特质,在中国叙事诗中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叙事学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将杜诗放置到中国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杜诗的叙事特点和艺术地位。

在杜甫之前,即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叙事诗中,叙事者已经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参与到了诗歌叙事中。

但诗人明显还没有足够意识到在叙事诗中表现叙事主体的存在,即还处于借用“史传”手法写叙事诗的初期阶段。

作品中叙事者基本上呈现为固定的状态――没有视角的交叉和转移,事件始终由一个叙事者来叙述。

即便极少数的作品中出现某些交叉,也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

在杜甫之后,即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元白等人的叙事长诗等,则明显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者的转变,但与杜甫相比,他们的叙事者明显缩小了,为了事件的完整叙述,他们往往有意放弃了杜诗凸显的叙事主体。

与之对比,杜诗最为独特或者显著的特征在于叙事者的成功运用。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从李杜作品中探讨文学的认识功能

从李杜作品中探讨文学的认识功能

从李杜作品中探讨文学的认识功能【摘要】如今我们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十分重视,重视到仿佛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审美的人,审美的物。

这样的现象本应该是无可置疑的,它说明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往往在思维的时候是单向度的,我们在肯定一个事物的同时会否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价值.本文就是想从李白、杜甫这两位人人皆知的作家创作出的作品来说明,文学的认识功能是不应被审美价值取代的,也是无法取代的,它们是能并存在作品中。

【关键词】认识功能;审美价值;李白;杜甫李白、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诗人。

两个人风格迥异,李白为人,本偏于浪漫的气氛,故其论诗亦崇尚自然,破弃格律,近于浪漫的主张。

他欲以浪漫的作风变更古典的作风,李白之所以能成为唐代伟大的诗人就在此。

杜甫的思想则是以儒家为主,他对文学与现实的看法也主要是继承儒家的观点。

他的文学作品重在可观的叙述。

尽管二人作风显然不同,但我们从文学的认识功能去分析,二者的伟大就可以用同一标准来衡量。

无论是西方,古代或是现代,文学都是人的一种活动。

那么,这种活动就具体性质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活动呢?马克思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去分析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是有现实意义的。

尽管今天,我们以前所未有过的激情去肯定,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我们都在说文艺作品的认识功能应该被压缩为最小化,一切以审美为主,一切以美感为主。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太现实,不需要用很纯洁的文艺来反映这个不单纯的社会,我们只需要文艺的审美功能净化我们已被污染的心灵。

这种想法、做法固然有自己的道理,但要想科学的分析一种文学现象,还是应该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每一时代都有属于那时代特有的文明,强调文艺的审美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李杜诗及比例我发现

李杜诗及比例我发现

李杜诗及比例我发现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杜诗歌的地位,在历代唐诗选本中是有很大变化的,或者说是逐渐升温的,李、杜诗歌的经典化,体现在唐诗选本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李、杜诗的关注度,在明代唐诗选本中达到顶点,这又与明朝“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时代风气若合符契。

当代学者唐诗选本研究成果丰硕,如卢燕新《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陈斐《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等,这些成果对本文均有重要启发,但上述著作对李、杜诗歌的经典化进程,多语焉不详,这也给本文留下了进一步深究的空间。

一、唐五代:滞后期唐人选唐诗,据记载有170种之多,现存较全的汇刻本是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该书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唐人选唐诗》(十种)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共收入唐诗选本十六种,其中有些选本,或因年代原因,或因地域因素,未选李、杜诗。

如《翰林学士集》收录唐太宗时期君臣唱和诗51首;《珠英集》(又称《珠英学士集》)五卷,成书与《三教珠英》同时(公元701年)或稍晚(702年左右),现仅存卷五之残卷,存沈佺期、崔湜等人诗59首;《搜玉小集》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曰:“自崔湜至崔融三十七人,诗六十一首”,以上三种选本,均只收初唐诗人的作品,不可能选李、杜诗。

再如殷璠《丹阳集》,只收润州诗人(共十八人,起丁仙芝,止申堂构),每位诗人名下都有殷璠简短的评语(缺三人),这批诗人生活年代虽与李白相近(早于杜甫),但因其为地域性选本,李白非该地人,其诗不可能入选。

专选盛唐诗歌的殷璠《河岳英灵集》,是现存影响最大的唐人唐诗选本之一,成书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该书选录盛唐24位诗人之诗230余首*,就数量而言,王昌龄16首列第一,常建、王维均为15首,并列第二,李颀14首,列第四,李白、高适均13首,并列第五,对李白的评语亦较简短:“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与文化价值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与文化价值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与文化价值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八位文学家,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与文化价值。

一、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李白和杜甫被誉为唐朝诗歌的双璧,他们的诗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奔放著称,他的创作思想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真正的文学家应当追求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用天赋的才能去创造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由、奔放、豁达的向往。

杜甫的诗则强调“道之所在,虽远必至”,他认为文学家应该投身现实社会,用文学的力量去推动社会改革,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李白和杜甫的不同诗歌思想,反映了唐朝时期文学家们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白居易和王维的诗歌艺术白居易和王维是唐朝诗歌史上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非常优美,其中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清新、柔情、情调高雅等特点,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王维的诗歌则主要以山水、田园、禅思等为题材,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和强烈的禅意色彩。

他的《山居秋暝》、《画鸟》等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和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为后人提供了极佳的文学鉴赏材料。

三、苏轼和欧阳修的散文思想苏轼和欧阳修同为宋朝文学家,他们的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的散文表现出坚持真实、尊重人性的思想,尤其是他《东坡杂录》中所体现的自由、民主的精神,至今仍在不断地启迪人们。

欧阳修则强调文学要为民生服务,他提倡三不政策,即不美言、不谄词、不讲虚话,用文学的力量为社会谏言,呼吁政治改革。

欧阳修和苏轼的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四、黄庭坚和文天祥的文学情怀黄庭坚和文天祥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学情怀。

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当代价值

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当代价值
李杜来自歌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当代价值
丁桂香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依相通、爱物和仁民并重的生态美学追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不 断恶化的当代社会,从李杜诗歌中汲取营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美丽生态环境,构建具有时代价值的绿色生活风 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收稿日期]2018-12-15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李杜诗歌的生态美学思想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1624004105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桂香(1964—),女,河南郑州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86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
[关键词]李杜诗歌;生态美学;成因分析;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1-0085-03
中国生态美学理论诞生于 20世纪 90年代。 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生态存 在论审美观。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 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 关系,以实现人的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为其指 归。”[1]中国生态美学引生态学进入美学,突破了 自然美学 的 局 限 性,建 立 起 人———自 然———社 会 之间的联系。
食以待行人,店 有 驿 驴,行 千 里 不 持 尺 兵。”唐 朝 文人依托便利的水陆交通,能够跋山涉水,抒写大 自然的壮美。
经济的富足是漫游活动的物质保障。唐代是 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国运昌盛, 经济获 得 飞 速 发 展。 人 口 增 长 快,耕 地 面 积 多。 据史料统计,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 705年,全 国有六百一十五万户人口,到了天宝十三载,即公 元 754年,就增加到了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余户, 五十年间平均每年增长七十多万户。人口增加 了,垦地必然会扩大。天宝年间的实际耕地面积, 大概在八百万顷到八百五十万顷之间。正如元结 的诗文集《元 次 山 集 · 问 进 士 》中 描 述 的:“四 海 之内,高 山 绝 壑,耒 耜 亦 满。”《资 治 通 鉴》(216 卷)中也有 类 似 说 法,“是 时 州 县 殷 富,仓 库 积 粟 帛,动以万计”,足见社会富裕的程度。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

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

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

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

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

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

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

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

"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

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作为一个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诗人,杜诗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等无不兼备。

王安石曾说:“(李)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至,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

盖公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像其中所说的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表现。

杜诗风格之所以如此多样,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他除了忧国忧民的反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的篇章外,其他题材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诗论文之作,都各具特色。

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

李杜诗之比较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杜诗之比较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杜诗之比较读书报告读后感第一篇:李杜诗之比较读书报告读后感李杜诗之比较--读《唐诗选》有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次:2003-4-1字数:560千字ISBN: 9787020072439中国唐代诗歌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唐代诗歌创作繁盛,题材丰富、风格多变、流派云集、体制齐全,作家作品普遍量多质高,据《全唐诗》收录,诗歌总计有4.89万余首,有姓名查证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非常卓著,是在封建政治和经济进一步地发展加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文化艺术普遍高涨的催促下,诗人们继承并且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创作风气,广泛地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结果。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已进入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唐诗高峰或奇峰绵延迭起,它使得写诗吟诗的风气在一种经典化的水平上变的社会化了。

这应该算是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是中国人精神素质的一种新局面。

后世景仰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为高峰中的双峰,在盛唐算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即古人所谓“枕藉骚选,死生李杜”,他们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发放着光芒。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

或者说,李杜以盛唐气象和魄力改写了或新创了中国诗学。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有着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他们的默契就是现实主义的发扬。

两位诗坛圣者怀着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的远大抱负,以满腔的爱国激情,充斥着对国家的那份炙热情感,使得国家的忧患或强盛、对人民的热爱及对战争的憎恶尽流露于他们的笔下。

但终是由于两位大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家庭背景差异,且生活境遇不曾那么相似,以至他们的诗歌创作思想上虽有一致性,但无论内容上亦或是风格形式间却兼不尽相同。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吴光兴关键词世纪之交、“兴寄”、陈子昂、杜甫、韩愈、诗歌风格(晚唐)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

”汉武帝刘彻“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史实。

中国诗史上也有过类似的“独尊”事件,相当于学术史上的孔夫子,被独尊的是八世纪的诗人李白(701一762)、杜甫(712一770)。

从考察诗史的原生状态的角度看,八世纪是一个风尚统一、相对独立的诗史阶段①。

李白和杜甫在他们的同时代人当中没有得到尊崇,这与八世纪的诗歌观念和风尚有很明显的关系。

那么,李杜的神圣权威最初是由谁、以什么方式建立起来的,“独尊李杜”的诗歌理想究竟意味着什么,伴随着“李杜独尊”而来的对八世纪诗史的价值重估,其内容如何。

本文试作这方面的考述。

李白、杜甫在生前得名程度稍有不同。

孟棨《本事诗·高逸》:“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之。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竞,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据学界的新考证,此事约在天宝元年(742)②。

李白以其诗歌“奇之又奇”的特色,在京城长安引起过一次小小的轰动效应,应是确凿的。

殷璠《河岳英灵集》编成于天宝十二载(753),对李白的评语是:“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

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但是,李白只是个特色很鲜明的诗人而已,当代诗歌的正宗是五言和律体,而他主要擅长古乐府,《权载之文集·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记韦渠牟,“初,君年十一,尝赋《铜雀台》绝句,右拾遗李白见而大骇,因授以古乐府之学。

”这说明李白对古乐府之学确有精研。

当时,他周围的追随者也远不能与王维相比。

盛唐诗人储光羲、祖咏、卢象、崔颢、綦毋潜、丘为,包括钱起等,都与王维过从密切,形成一个主持当代诗坛的诗人群体。

而仰慕李白的,除杜甫以外,只有当时既无诗名、又无实绩的魏万(颢)、任华等。

杜甫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又谓“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阴铿、庚信、鲍照都是曾经代表过一代的诗人,杜甫的称誉,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当代对李白的基本评价。

与李白相比,杜甫在当代诗坛的遭遇则更为艰难,他基本上被忽视了。

杜甫与当代诗人王维、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李白等人或共同赋诗,或有诗歌往还,但他的诗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形式的赞扬。

相反,对于同时代诗人,杜甫则多所称赞。

即以薛据这个在后代读者眼中几乎已被淹没的诗人为例,在杜甫眼中,他却是杰出的,杜甫《喜薛三据授司议郎》有句,“文章开窔奥,迁擢润朝廷。

”又有《寄薛三郎中》诗云:“与子俱白头,役役常苦辛。

虽为尚书郎,不及村野人。

天未厌戎马,我辈本常贫。

子尚客荆州,我亦滞江滨。

闻子心甚壮,所言信席珍。

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

乃知盖代手,才力老亦神。

”高适也尝称薛据:“故交负灵奇,逸气包謇谔。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杜甫一直在辛勤地写诗,却没有从诗坛得到什么积极的反应。

直到晚年,在西川(约762),严武称杜甫“最能诗”(((巴岭答杜二见忆》),在湖南(769),韦迢称他“大名诗独步”(《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郭受称道其“新诗海内流传困”,“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

严、韦、郭并非有品评权威和眼光的诗人或论者,其称誉之中,难免虚美和恭维。

杜甫生前,他的诗运和他的官运一样的不亨通,这当是不可怀疑的。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应在此一提。

李、杜同时代有一个任华,曾作杂言体诗《寄李白》、《寄杜拾遗》。

据《寄杜拾遗》诗内证据,此诗约作于上元元年(760)。

二诗分别对李、杜作出高度评价,“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算高格,清人心神,惊心动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

”(《寄李白》)“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

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

势攫虎豹,气腾蛟螭。

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

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

”(《寄杜拾遗》)有论者据此作出如下结论:“赠李杜二诗,题同,体同,遣词造语亦相类,为一时之作,可视作《旧唐书·杜甫传》‘天宝末诗人李白与甫齐名’的佐证。

”③笔者认为,这种推断是不可靠的,李杜齐名应是指其作为一种诗歌理想的代表被发现而受尊崇,他们没有被作为普通诗人而齐名的可能。

作为一种新诗歌观念的重要主张,独尊李杜的理论论证,它的基本条件是:(l)诗歌风气需要改变,成为一种时代性的要求;(2)李杜具备被阅读的条件,李杜集开始行世;(3)论证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已经成熟。

这些条件的具备,大约在八、九十年代。

所以,任华的评论最多只能被视为可能有过的并尊李杜的现存最早的个人尝试。

要论李杜进一步的社会影响,文集的行世是一个重要方面。

李白文集,最初由他的族叔李阳冰编定,时间约在宝应、广德(762、763)之后。

李阳冰在编定李白集之后所作《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已从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度来评价李白,类似于八世纪初卢藏用为陈子昂编集后在《陈集序》所作的努力。

首先,《草堂集序》将李白置于整个时代风气的对立面,要求以李白的风格来矫正时俗,称李白“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

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所为著述,言多讽兴。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其次,虽然李阳冰犯了一个类似于卢藏用当年的错误,以主观意愿来抹煞客观事实,但那种意欲以李白式的诗歌精神批判当代诗歌风尚的意志却是非常坚决的,当然也很可贵。

尤其是,李阳冰恰如卢藏用,他们将李(或陈)置于遥远的风骚传统继承人的位置,实即以复古诗人来确认李(或陈)。

李阳冰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引按:李白)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扫地并尽。

”按:说李白生前使六朝遗风“扫地并尽”,如同说陈子昂使“天下质文翕然一变”,都不符合事实。

其自相矛盾处,两篇序文中即可获见,不待细说。

再次,李阳冰以李白与陈子昂先后相续,开了贞元、元和而下、以陈子昂为李杜先声的千古之论的先河。

总之,力倡复古讽兴、以李白作为标准来变易当代诗风、视李白的先驱为陈子昂,这是李阳冰《草堂集序》所发掘的李白的意义。

李白文集是伴随着这篇极有份量的序文一同行世的。

杜甫生前似曾手定全集六十卷,但是,只流行于江汉之南,偏在一隅。

杜集的真正行世,当视樊晃所序《杜工部小集》为定。

樊晃自己也是诗人,曾有诗一首入选天宝三载(744)编定的《国秀集》,是集题晃名为“前进士樊晃”,《全唐文》小传谓晃“开元时,擢书判拔萃科。

”④《唐文拾遗》小传:“晃,德宗朝润州刺史,历度支兵部员外郎。

”可见樊晃为杜甫同时代人,辞世稍晚。

据论者考定,樊晃《杜工部小集》的编成,当即在大历七、八年间(772、773)的润州。

《小集》收集了杜甫一生各个时期的诗歌,包括《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悲青坂》、《哀王孙》、《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京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新婚别》、《梦李白二首》之一、《后出塞五首》之三、《江村》、《丹青引》、《秋兴八首》之四等。

其中兼收各体,偏重古诗⑤。

樊序文虽简要,然眼力不俗,感叹当代诗坛“曾不知君(引按:杜甫)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

”(《唐文拾遗》卷二十三)实际上樊晃对杜甫的肯定,不亚于李阳冰之于李白。

他们共同地将杜、李二人推到当今一人的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实即欲以此针贬时代诗风。

并且,理由也极为近似,都认为李、杜继承了式微千载的上古“风雅”的传统。

李、杜文集,在八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分别冠以李阳冰、樊晃的序言、带着它们都已被阐明的杰出意义行世,便真正开始了李、杜走向被诗界尊崇的历程。

本文认为,在没有进一步材料证成的情况下,我们对李白、杜甫齐名的最早时间的假设,应以李、杜文集都已行世为限,所以,李杜真正齐名,极可能出现在李、杜文集行世稍后的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为唐德宗建中元年至贞元六年(780一790)。

李杜齐名独尊的具体事实究竟如何,它初起的契机何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观此,以李、杜并称的说法在元、白的时代看来,已是由来已久了。

上引二文分别作于元和八年(813)、元和十年(815)。

我们再来看一些其它论及李、杜的材料:权德舆《吴尊师传》谓吴筠:“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惟筠乎!”孟郊《戏赠无本二首》其一:“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

有时踉跄行,人惊鹤阿师。

可惜李杜死,不见此狂痴。

”杨巨源《赠从弟茂卿》:“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韩愈《感春四首》其二:“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皇甫湜《题浯溪石》:“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我们发现,所有这些材料有一个比较一致之处,“放荡”、“壮丽”、“狂痴”、“狂”、“无检束”、“才海翻”,与元、白二文提到李杜时所用的“奇”、“豪”,所有这些,他们都共同指向一种壮大奇丽的风格。

在他们的论述中,李杜并不如宋代以后的定论那样,分别是“豪放”、“沉郁”两种相异互补的诗歌的典范,恰恰相反,李杜被认为是一种共同风格的代表。

这种认为“李杜同”(而不是“李杜异”)的观点,从八、九世纪之交开始,流行了很长时间。

九世纪中诗人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

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

”晚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有言:“杰出江宁(引按:王昌龄),宏思李杜。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有云:“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这还是以李杜同属“豪放”之格,但是,在《李白杜甫诗优劣说》一文中,欧阳修又说:“‘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篱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大家争唱白铜鞮。

’此常言也。

至于‘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然后见其横放。

其所以警动千古者,固不在此也。

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确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

”从唐诗学术史考察,欧阳修的李杜优劣说的评论,下开以李杜为两种诗歌风格的典范的先声,同时,也大致标志着从八、九世纪之交开始独尊李杜时以之为“奇”、“豪”诗格的共同代表的诗史认识的终结。

王安石说:“诗人各有所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此老杜所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