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一、富强是经济价值的目标

追求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追求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不仅要努力实现短期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进展,能够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应为长远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努力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不仅要努力实现GDP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增长,更应当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我国打造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环保社会。

我们也应当从历史中寻找教训,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往往比GDP更加重要。而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也就是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而积极的因素,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育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是应有之义。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备,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至关重要,近代的中国,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 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中的无数珍宝,就是清朝统治者把本可投资于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奢侈活动的活标本。甲午战争之前的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这种极其落后的经济结构是中国节节失利的重要原因。另外,1890年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只有10公里,日本已达2349公里。

所以,我们国家要富强,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等。三大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日趋合理;通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促使区域结构合理;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城镇化道路,解决好三农问题等。

二、民主是政治价值目标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

是将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治国之道,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权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法制的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渠道更多,更加的畅通,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我国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的亮丽风景。

三、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在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积极与颓废、经典与流行等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中,我们既感受到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色彩斑斓,也体会到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纷繁复杂。因此,无论文化需求是多么的多元化,都应当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强国的目标,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和谐文化,是全体公民共同参与到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中来,目前,我们宣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其一个方面的意义就在于此。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要让小悦悦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要让“扶不扶”的讨论不再成为争议,我们要让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在人间发扬,我们要让平凡岗位上的伟大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是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对内是国民的和谐,文化生产力的迸发,对外是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度不断增强,让中国的时代强音萦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四、和谐是社会价值目标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指的是“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或者是政治和谐,是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又或者是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