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名词解释(A)
史上最全细胞生物学题库(含答案)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点:本章重点阐述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发展及目前的现状和前景展望。
要求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或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二、填空题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和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的、、、和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1、生命活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
2、年英国学者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
2、1665,Robert Hooke,Leeuwen Hoek。
3、1838—1839年,和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
3、Schleiden、Schwann,基本单位。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和。
4、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5、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5、细胞来自细胞。
6、人们通常将1838—1839年和确立的;1859年确立的;1866年确立的,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6、Schleiden、Schwann,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
7、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几个时期。
7、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
三、选择题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b、Leeuwen Hoekc、Grewd、Virchow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和Leeuwen Hoekb、Crick和Watsonc、Schleiden和Schwannd、Sichold和Virchow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是指()。
细胞学名词解释
1.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从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各级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亡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规律的科学。
2.cell theory:(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也与其他细胞相互影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3.protoplast(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之外的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
4.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5.Prokaryotic cell(原核细胞):无核膜,DNA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细胞小,多在0.2—10 um之间至今未发现细胞骨架。
6.eukaryotic cell(真核细胞):有膜结构围成的细胞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基因组至少有两条染色体;有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具有细胞骨架系统。
7.archaeobacteria(古细菌):又称原细菌、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核生物为产甲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盐细菌、硫氧化菌等。
8.plasmid(质粒):细菌内除了核区的DNA外,存在的可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1、resolution(分辨串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9.f1uorescence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技术):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 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荧光素直接标记技术。
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10.autoradiography(放射自显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定量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细胞(cell)是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基本单位的含义即包括结构上的,也包括功能上的。
2.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生长、运动、遗传、变异、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的学科。
3. 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cell biology)以人体或医学为对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或学科。
4.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且遗传信息量小,因此进化地位较低。
5.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主要特征是有细胞膜、发达的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体系。
6.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也称多聚体,由许多小分子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7. 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组成的肽称为多肽链。
8. 细胞蛋白质组(proteome)将细胞内基因活动和表达后所产生的全部蛋白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在正常或异常情况下,某种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状态,从而阐明基因的功能。
9. 拟核(nucleoid)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核仁,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就称为拟核。
10. 质粒(plasmid)很多细菌除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双链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
11.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所组成的生物膜。
12.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人们把生物膜和细胞内各种模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13.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呈现出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基础医学名词解释
基础医学名词解释1. 细胞(Cell)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们由细胞膜包围,并包含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体。
2. 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胞膜是包围细胞的一层薄膜,它由脂质双层组成,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选择性通透性。
3. 细胞核(Cell Nucleus)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部分,它包含遗传物质(DNA),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并决定细胞的特征。
4. 细胞器(Cell Organelles)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功能结构,它们负责维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常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5.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是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它由水、溶解物和细胞器构成,提供细胞内物质交换和生化反应所需的环境。
6. 遗传物质(Genetic Material)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常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人类中,遗传物质通常指DNA(脱氧核糖核酸)。
7. 基因(Gene)基因是DNA序列的功能单位,它携带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物体的生物合成与发育。
8. 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所组织成的线状结构。
它们通过携带和传递基因,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9.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转化成生物活性产物的过程。
它涉及DNA 转录为RNA以及RNA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的步骤。
10. 代谢(Metabolism)代谢是生物体对进入细胞的物质进行转变和利用的过程。
它包括物质的合成(合成代谢)和分解(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11. 酶(Enzyme)酶是一种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它参与和调控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如消化、呼吸和能量产生等。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是维持身体免受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免疫机制。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2.细胞生物学:从细胞整体,亚显微结构和分子三个不同层次上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统一起来研究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3.拟核(nucleoid):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仅含有一DNA区域,无核被膜包绕,该区域称之为拟核,拟核内仅含有一条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裸露的DNA链。
4.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质膜,又称质膜。
5.相变:由同一类型的磷脂合成的脂双层,可在一个凝固点上由液态转变成晶态(凝胶状态),这种物态转变称为相变。
6.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7.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A输出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exportin。
8.着丝粒:处于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9.主缢痕: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称为主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10.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上除具有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浅的缢痕部位称为次缢痕,其大小和范围是恒定的,常存在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11.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
通常由一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进化上高度保守。
人体细胞中序列为GGGTAA。
12.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中除核被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
又称核骨架。
13.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
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14.核仁趋边(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常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该现象15.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胞(cell)是生物有机体形态和结构的基本单位。
2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从细胞整体、超微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ine cell biology)是应用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人体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等生命活动规律和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科学。
4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蛋白质、酶、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被称为生物大分子。
5肽键(peptide bond)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羟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去一份子水而形成的酰胺键(—CO—NH—)。
寡肽(oligopeptide)一般由10个及以下的氨基酸形成的肽叫寡肽。
多肽(polypeptide)一般由10个以上的氨基酸形成的肽叫多肽,多肽呈链状,所以又称肽链。
氨基酸残基(residue)在多肽链中,各氨基酸因脱水而基团不全,故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6酶(enzyme)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
特性:高度的催化能力,高度特异性,高度不稳定性,活性可调性。
7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称为核酶。
8细胞膜(cell membrane)也称质膜,是细胞的重要组分,包围在细胞质的外周,将细胞与外界微环境分隔,从而形成一道特殊的屏障。
9细胞内膜:在真核细胞中,除了质膜以外,细胞内还有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复合体膜、溶酶体膜以及核膜等,这些总称为细胞内膜。
相对于细胞膜内膜,细胞膜也成为外周膜,外周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10细胞表面(cell surface)是指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的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包括质膜、质膜外表面的细胞被或糖被以及质膜内侧的膜下胞质溶胶、细胞连接、细胞膜特化结构,如鞭毛、纤毛和微绒毛等。
11膜脂(membrane lipid)生物膜上的脂类称为膜脂。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细胞cell细胞是由膜包被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构件分子building block molecules细胞内的各种元素构成的30种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所以把它们称为构件分子。
3、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re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主要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以及它们的复合体,其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称为生物大分子。
它们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4、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在体外加热或体内由酶催化,可以脱水缩合成多肽,此新生成的酰胺键被称为肽键5、肽peptide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6、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包括生成二硫键的两个Cys残基的位置。
7、DNA的一级结构DNA中脱氧核糖核苷酸残基的序列8、特定化学物质的区室化分布(compartmentalization )真核细胞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将细胞内环境分隔成许多功能不同的区室。
区室化使每一种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酶系统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行使不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不同代谢过程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充分发挥各自在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或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9、核酸nucleic acid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10、脱氧核苷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由dAMP、dGMP、dCMP和dTM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1、3’,5’磷酸二酯键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各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主要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π螺旋、随意卷曲主要化学键:氢键13、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些二级结构单元,可有规律地聚集起来,形成ααα,βββ,βαβ等结构称为超二级结构。
细胞名词解释
1.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在细胞膜的有被小窝上,特定受体与相应大分子物质结合,引发形成有被小泡而实现选择性快速吞入某物质的过程。
2.多聚核糖体:附着或游离的核糖体常由mRNA串连在一起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被串连的核糖体排列成环状或玫瑰花状。
3.核糖体循环:在细胞质中,不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是分开的,当开始合成蛋白质时,大小亚基结合在mRNA上。
在合成多肽链的过程中,核糖体不断向前移动,多肽链合成完毕后,大小亚基从mRNA上分离、脱落,再进入下一个多肽链的合成。
4.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由mRNA上位于起始密码后的信号密码编码翻译出的肽链。
它可与胞质中SRP结合,形成SRP—核糖体复合物,然后把核糖体带到内质网上,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5.蛋白质分选:在某些细胞器如高尔基体复合物中,蛋白质经修饰加工后带有分选信号,然后通过分选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被送到细胞的不同部位,这个过程~。
6.残余小体:吞噬性溶酶体到达末期阶段时,由于水解酶活性下降,还残留有未消化分解物质,形成在电镜下电子密度较高、色调较深的残余物。
这种溶酶体~。
7.基本微粒:是存在于线粒体嵴膜上的有柄小颗粒,由可溶性ATP酶(头部)、对寡霉素敏感蛋白(柄)和疏水蛋白(基片)构成,是偶联磷酸化的关键装置。
8.电子传递链:即呼吸链,主要由四种酶复合体组成,分布于内膜上,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进行电子和氢的传递,并释放出能量。
9.核孔复合体:是指核膜孔及其相关的环状结构体系。
除了膜结构外,核孔复合体的基本组分包括环孔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细纤维。
10.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死亡。
是一种有秩序、受控制并按某种预定程序发展的生理性自然死亡过程。
11.原癌基因:也称细胞癌基因,指正常细胞中与病毒癌基因高度同源并未激活的基因。
12.成斑现象:专一性抗体或外源凝集素可与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抗原或膜表面糖蛋白和糖脂上的特异糖残基结合,从而诱导膜蛋白分子或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互相交联,使之在细胞表面的分布由均匀逐渐向某一区域集中,变以成簇分布,然后便聚集成斑,这种现象~。
细胞名词解释
解释: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例如植物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 解释 下可培育成正常的植株。
核孔复合体
(Nuclear pore complex)
解释:核被膜上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解释 细胞周期 (Cell cycle)
解释: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解释 人工脂质体 (Liposome)
解释:在基因工程中,可与包括目的基因的外源 DNA 片段构成重组体,并将重组体导入受体菌细 解释 胞使目的基因得以复制和表达的 DNA。 转基因学 (Transgenics)
解释:运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动植物合子或胚胎细胞中,观察和分析外源基因表达的生 解释 物学效应。 转基因生物 (Transgenic)
解释:利用工程菌分解原油中的蜡来降低原油的黏度和提高油层内的压力,从而增加石油的流出 解释 量。 器官培养 (Organ Culture)
解释:在体外维持器官、器官的一部分或器官原基的培养法。 解释 受体细胞 (Receptor Cell)
解释:在基因工程中指接受重组体 DNA 并使目的基因得到复制或表达的细胞。 解释 放射性探针 解释: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探针。 解释 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 (Radioactive Probe)
解释:细胞丧失了发育成个体的能力,但具有分化成有限细胞类型及构建组织的潜能。 解释 信号假说 (Signal Hypothesis)
解释:分泌蛋白 N 端序列作为信号肽,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合成结束之前 解释 信号肽被切除。 接触抑制 (Contact inhibition)
细胞学名词解释
细胞学名词解释1.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从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各级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亡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规律的科学。
2.cell theory:(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也与其他细胞相互影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3.protoplast(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之外的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
4.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5.Prokaryotic cell(原核细胞):无核膜,DNA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细胞小,多在0.2—10 um之间至今未发现细胞骨架。
6.eukaryotic cell(真核细胞):有膜结构围成的细胞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基因组至少有两条染色体;有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具有细胞骨架系统。
7.archaeobacteria(古细菌):又称原细菌、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核生物为产甲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盐细菌、硫氧化菌等。
8.plasmid(质粒):细菌内除了核区的DNA外,存在的可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1、resolution(分辨串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9.f1uorescence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技术):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 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荧光素直接标记技术。
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10.autoradiography(放射自显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定量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细胞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生物学:以动态观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探索其各种生命现象规律(生长、发育、分化、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亡及进化等)的科学。
核心问题: 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结合起来。
3.“细胞学说”:1839年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有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类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最简单的致病因子,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一裸露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仅含300~380核苷酸。
5.古核细胞:指生长在一些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是洗白生存的一种更为原始的类型,其在形态、DNA结构及基本生命活动方式上鱼原核细胞相似,但在分子进化特征上更接近真核细胞。
6.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它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
7.病毒: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8.蛋白质感染子蛋白(简称PrP):由Prnp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人20号染色体,小鼠2号染色体。
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这种蛋白质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表面上,可能起信号转导作用。
9.放射自显影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溴化银或氯化银)的感光作用,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10.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细胞群中筛选出的具有特定性质或标志的细胞群。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胞系。
有限细胞系、无限细胞系。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细胞:是生命体活动的基本单位。
原位杂交:确定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在上染色体或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称为原位杂交脂质体: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其极性端插入水相而非极性尾部面向空气界面,搅动后形成乳浊液,即形成极性端向外而非极性尾部在内部的脂分子团或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主动运输:有载体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此种转运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
转移序列:存在与新生肽连中使肽连终止转移的一段信号序列,可导致蛋白质锚定在膜的脂双层中。
因终止转移信号作用而形成单次跨膜的蛋白质,那么该蛋白质在结构上只有一个终止转移信号序列,没有内部转移信号,但在N端有一个信号序列作为起始转移信号。
P34cdc2/cdc28:是有芽殖或裂殖酵母cdc2/cdc28基因表达一种分子量为34X103细胞周期依赖的蛋白激酶。
细胞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指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密切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膜、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Caspase家族: Caspase活性位点是半胱氨酸(Cysteine),裂解靶蛋白位点是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因此称为Cysteine aspartic acic specific protease,即Caspase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细胞分化。
或:由于基因选择性的表达各自特有的专一蛋白质而导致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差异。
分泌型胞吐途径:真核细胞都从高尔基体反面管网区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稳定过程。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它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与外侧的细胞膜和内侧的核膜存在一定的结构联系,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二、三章:细胞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2.细胞:由膜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细胞器:存在于细胞中,用光镜、电镜或其他工具能够分辨出的,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并执行特定机能的结构4.原核生物(prokaryote)和真核生物(eukaryote):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叫原核生物;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体积较大,结构胶复杂,进化程度较高的一类细胞叫真核细胞。
5.质粒(plasmid):细菌细胞核外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为裸露的环状DNA,可从细胞中失去而不影响细胞正常的生活,在基因工程中常作为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的载体。
6.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器官的总体积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7.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出的电离射线作用于感光物质(如卤化银)晶体,从而产生潜影,再经过显影、定影处理,把感光的卤化银还原为黑色的银颗粒,成为可见的像。
利用该技术可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研究。
8.非细胞体系(cell-free system):指来源于细胞,但已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而包含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物质组成的体系。
主要用于研究DNA的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等问题。
9.原位杂交:用带有标记的特定核酸分子作探针,来测定染色体上特定的核酸分子具有互补结构的技术。
10.免疫荧光技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
用一种荧光素与抗体相结合,然后再组织切片上使之发生反应,再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素发出荧光,从而测定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情况、位置和分布等。
细胞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4、细胞黏附分子( cell adhesion molecule):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众多分子的统称。
大多数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
5、间隙连接:是动物细胞间专司细胞间通信的连接方式,相邻细胞质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形成中空的完整的间隙连接结构,以利于小分子通过。
6、桥粒:细胞与细胞间的一种锚定连接方式,在质膜内表面有明显的致密胞质斑,为与之连接的中间丝提供锚定位点。
8、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一种由特定载体蛋白介导的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9、linked receptor:12、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指糖类、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出能量储存在ATP中的过程。
13、氧化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随有ADP 磷酸化形成ATP。
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生成ATP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内能量转化的主要环节。
16、细胞质基质:在细胞内,除膜性细胞器之外的细胞质液相内容物区域。
17、初级溶酶体:呈球形,直径0.2~0.5nm,内容物均一,不含有明显的颗粒物质,外面由一层脂蛋白膜围绕,厚度为7.5nm,属于酸性水解酶。
19、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构成的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状结构。
20、中等纤维:存在于真核细胞质中的,由蛋白质构成的,其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在支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纤维状结构。
23、核仁周期: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核仁出现一系列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核仁周期。
24、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核膜上的篮状复合体结构,主要由胞质环、核质环核篮等结构域组成,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细胞名词解释
1.愈伤组织:原意是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创伤刺激后,在其伤口表面新生的一团薄壁细胞。
在组织培养中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已经分化的外植体的细胞重新分裂生长而形成的一团无特定形状、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离体状态的植物组织中已经分化并停止生长的细胞重新分裂生长所形成的无组织结构的细胞团。
2.外植体:指植物组织培养中作为培养材料的离体组织块离体器官或离体细胞。
3.胚状体:由外植体或愈伤组织产生的与正常受精卵发育成的胚相类似的胚胎状结构。
据来源分为体细胞胚与生殖细胞胚。
4.极性:高等植物均具一主轴,各器官沿此主轴有顺序的进行生长分化。
主轴的首尾两端在生理形态上都有着明显差异,通常首段生芽尾端长根(形态学上端下端)这种现象叫极性。
5.植株再生: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等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6.形态发生(形态建成):指生物个体发育或再生过程中生物体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
7.试管苗:指在无菌离体条件下的人工培养基上对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培养所获得的再生植株。
8.玻璃苗:指外表呈玻璃状,幼茎、叶片呈现半透明水渍状态的畸形试管植物。
9.体细胞无性系:指由同一个外植体反复进行继代培养后得到的一系列后代。
在细胞培养中,由单细胞形成的后代叫但细胞无性系。
10.培养基:用于满足植物正常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总和。
11.初代培养:指从植物体上分离外植体进行的第一次培养。
12.继代培养:将初代培养的培养物(愈伤组织、芽等)重新切割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继续扩大培养的过程。
13.固体培养:指加入琼脂等固化剂使培养基呈固体状态所进行的培养。
14.液体培养:指不加Agar等固化剂使培养基呈液体状态所进行的培养。
U11、细胞工程: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案,通过在细胞、亚细胞或组织水平上进行实验操作,获得重构的细胞、组织、器官以及个体,创造优良品种和产品的综合性生物工程。
2、摇床:常用来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可根据震荡方式分为水平往复式和回旋式两种,震荡速度因培养材料和培养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震荡速度为100r/min.3、培养瓶:一般的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常用玻璃三角瓶、试管、各种大小的广口玻璃瓶时,有时甚至牛奶瓶和罐头瓶也都可以利用,特别是在进行快速繁殖时更常用造价较低的培养器皿。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
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病毒(virus):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3、病毒颗粒: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4、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5、原核(拟核、类核):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DNA区域,这种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6、细菌染色体(或细菌基因组):细菌内由双链DNA分子所组成的封闭环折叠而成的遗传物质,这样的染色体是裸露的,没有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结合也不形成核小体结构,易于接受带有相同或不同物种的基因的插入。
7、质粒:细菌细胞核外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为裸露的环状DNA,可从细胞中失去而不影响细胞正常的生活,在基因工程中常作为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的载体。
8、芽孢:细菌细胞为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产生的休眠体。
9、细胞器:存在于细胞中,用光镜、电镜或其他工具能够分辨出的,具有一定开矿特点并执行特定机能的结构。
10、类病毒:寄生在高等生物(主要是植物)内的一类比任何已知病毒都小的致病因子。
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游离的RNA分子,但也存在DNA型。
11、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器官的总体积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1、分辨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2、细胞培养:把机体内的组织取出后经过分散(机械方法或酶消化)为单个细胞,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传代,观察其生长、繁殖、接触抑制、衰老等生命现象的过程。
3、细胞系: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有的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而且带有癌细胞特点,失去接触抑制,有可能无限制地传下去的传代细胞。
4、细胞株:在体外一般可以顺利地传40—50代,并且仍能保持原来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行为的传代细胞。
细胞名词解释1
细胞生物学名词及其释义α-actinin 辅肌动蛋白一种使肌动蛋白成束的蛋白,有两个相距较远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故形成的肌动蛋白纤维束较为松散。
A kinase (PKA)A激酶因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被激活催化靶蛋白磷酸化的酶。
accessory cell 辅佐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摄取、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又称抗原提呈细胞。
actin 肌动蛋白真核细胞中含量丰富,构成肌动蛋白丝的一种蛋白质。
单体称球形肌动蛋白(G-actin);聚合物称丝状肌动蛋白(F-actin)。
actin-binding protein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细胞中与肌动蛋白单体或肌动蛋白纤维结合的、能改变其特性的蛋白质。
actinin 辅肌动蛋白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集中分布在Z线和与质膜结合的应力纤维点状黏附端。
actin-related protein(ARP)肌动蛋白相关蛋白促进肌动蛋白丝集结的蛋白质复合物。
active transport 主动运输溶质通过细胞膜逆浓度梯度运输的现象,是一个耗能的生理过程。
actomere 肌动蛋白粒由未聚合的抑丝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和一小段肌动蛋白丝束组成的结构。
一旦抑丝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发生解离,则引起肌动蛋白聚合成丝。
actomyosin 肌动球蛋白肌肉收缩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瞬时接触形成的复合物。
adaptin 衔接蛋白参与成笼蛋白衣被形成的一类蛋白质,能同时与跨膜受体以及成笼蛋白结合,在两者间起衔接作用。
adaptor protein 衔接器蛋白在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中,凡是在不同蛋白质间起连接作用的蛋白质的通称。
adducin 聚拢蛋白质膜骨架蛋白,为异二聚体。
在钙离子浓度为mmolar级时,加速血影蛋白到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的装配。
adherens junction 黏合连接在质膜的胞质面附着有肌动蛋白纤维的细胞连接,包括连接相邻的上皮细胞的黏着带和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底面的黏着斑(focal contact)。
细胞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 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细胞:细胞是有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同时细胞是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只能称为“半生命”。
细胞质:细胞质是指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的原生质。
原生质体(protoplast):由脂双层膜包围着原生质的活细胞。
也有这样说的原生质体是除去全部细胞壁的“细胞”,或是一个为脂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细胞器(organelle):凡是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能够分辨出的,具有一定形态特点,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细胞器。
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胞质溶胶细胞质中除了膜围细胞器以外的部分,胞质溶胶属细胞质的可流动部分,并且是膜结合细胞器外的流动部分,它含有多种蛋白和酶以及参与生化反应的因子。
胞质溶胶是蛋白质合成的的重要场所,同时还参与多种生化反应。
RNA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序列,在性质上不同于酶蛋白,是细胞中的另一种催化剂。
膜蛋白质膜上的蛋白质,按其存在位置分为两类:外在膜蛋白(外周膜蛋白或称边周蛋白)和内在膜蛋白(整和膜蛋白,多为跨膜蛋白)膜镶嵌流动模型1972年Singer 和Nicolson总结了当时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研究新技术的成就,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附在内外表面, 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 有的贯穿膜的全层, 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
流动相嵌模型有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蛋白质不是伸展的片层,而是以折叠的球形镶嵌在脂双层中,蛋白质与膜脂的结合程度取决于膜蛋白中氨基酸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第一章1.细胞学说(cell theory)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④新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2.(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cell biology)从细胞角度研究生命的发展与分化、发育与生长、遗传与变异、健康与疾病、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
它从细胞整体、亚细胞结构、分子三个不同水平出发,并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三章1.生物大分子(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细胞内由若干小分子亚单位相连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独特性质的多聚体,能够执行细胞内生命活动的所有功能。
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 molecular double helix model )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其主要特点是: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互补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盘旋而成。
DNA分子全部碱基处于双螺旋内侧, 按碱基互补的原则配对并由氢键连接。
3.蛋白质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发生折曲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包括以下类型:①α-螺旋: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而成的空心筒状构象;②β-折叠: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③三股螺旋:胶原独有的构象,由原胶原的3条多肽链共同绞接而成。
第五章1.单位膜(unit membrane)现指在EM下呈现“暗-明-暗”三层式结构(内外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为电子密度低的明线)、由脂蛋白构成的任何一层膜。
2.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主要内容为:①细胞膜由流动的双脂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②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生物膜骨架;③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④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但忽视了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控制作用和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3.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运输,跨膜动力为梯度中的势能,不消耗细胞本身代谢能。
4.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运输,需消耗细胞代谢能,依赖特定转运蛋白。
5.易化扩散或帮助扩散(facilities diffusion)一些非脂溶性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等,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需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该过程消耗浓度差势能而不是消耗代谢能。
6.膜泡运输细胞在转运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过程中,涉及一些有界面的小囊泡有顺序地形成和融合的物质运输过程。
在物质运输过程中始终由膜包围,形成小膜泡。
根据运输方向有: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7.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一种有受体参与的从胞外吸收专一性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特异性胞吞作用。
细胞在摄取特定的大分子物质时,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结合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通过细胞膜局部内陷形成有被小窝,小窝与细胞膜脱离形成有被小泡而将胞外物质摄入细胞。
8.通道扩散一些带电荷的极性离子如Na+、K+、Ca2+ 等难以直接通过脂双层,可通过离子通道高效率转运。
通道蛋白由α螺旋蛋白构成,其肽链多次穿膜,围成亲水通道,允许适当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
根据通道闸门性质可以分为电压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9.Na+-K+泵钠泵实质为 Na+-K+ AT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
其必须在Na+、K+、Mg2+ 存在时才能激活,催化ATP水解提供能量驱动Na+、K+逆浓度对向穿膜运输。
并具有如下功能:①维持细胞的渗透性;②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③帮助物质吸收。
10.受体(accepter)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11.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化学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换机构把细胞外信号(第一信使)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第二信使),从而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12.级联反应可由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引起,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可由上一步反应产物激活或抑制。
13.G蛋白(G-protein)全称鸟苷酸结合蛋白。
可与鸟甘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
其特点为:①由α、β、γ三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的异三聚体;②能结合GTP或GDP,具GTP酶活性;③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进一步激活效应蛋白。
G蛋白可分为Gs 家族(αs对效应蛋白起激活作用);Gi 家族(αi对效应蛋白起抑制作用);Gq 家族。
16.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第六章1.残留小体(residual body)吞噬溶酶体到达终末阶段,水解酶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被消化和分解的物质,形成在电镜下电子密度高、色调较深的残余物,这时的溶酶体称为残质体。
2.信号假说(signal hypothesis)指导分泌性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是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即信号肽;而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以及肽链穿越内质网的转移则是在细胞基质中信号识别颗粒的介导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以及被称为移位子的通道蛋白的协助下得以实现的。
大致过程为:①SRP结合信号肽;②核糖体锚着与内质网;③结合成新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④信号肽被切除;⑤肽链合成完成。
3.ATP酶复合体(或F0F1ATP合成酶、基粒)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由头部(F1偶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具有催化ADP合成ATP的功能,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起偶联作用。
4.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产物水解放能,直接使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5.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链中的自由能差造成质子穿膜传递,暂时转变为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梯度,然后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复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
其特点为:需要定向的化学反应;突出膜的结构。
6.细胞呼吸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为线粒体)内,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中。
7.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结合ATP复合酶三位结构提出的理论。
阐明了F1因子利用质子形成ATP。
其基本过程为:ATP复合酶结合ADP 和Pi,然后ADP和Pi脱水形成ATP,质子流引起ATP复合酶120度旋转,ATP释放,每个β亚基构象改变,最后亚基ATP合成前重新定位,开始新一轮ATP合成。
8.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三大营养物质生物氧化的最终共同通路。
循环能够通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提供NADH、氢离子、FADH2。
9.偶联因子F1ATP复合酶的头部,由核DNA编码的α、β、γ、δ、ε五种蛋白构成。
三个α和三个β(每个β含一个ATP合成催化位点)交替组合形成基粒的头部,γ(中央柄)、ε、δ使F1和Fo结合。
10.偶联因子Fo嵌和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合体,其亚基类型在不同物种中差别很大。
在真核细胞中为ab2c12的方式组成,其中a、b和δ形成外周柄,c12形成可动环状结构。
11.氧化磷酸化由底物氧化而产生的电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的磷酸化而生成ATP,是释放代谢能的重要环节。
第七章1.马达蛋白能沿着细胞骨架铺就的“轨道”运动的蛋白,靠水解ATP提供能量,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的运输。
其类型包括:动力蛋白,驱动蛋白、肌球蛋白。
2.肌球蛋白(微丝马达蛋白)由1条重链 + 数条轻链组成,可分为头部和杆部两部分,头部激活后具有ATP复合酶活性。
其与激动蛋白结合时可以水解ATP引起细胞收缩,运动方向为微丝(+)端。
3.驱动蛋白由2条重链 + 2条轻链组成,分为两个球状头部和一个尾部。
尾部可以和不同物质稳定结合,头部具有ATP结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可以水解ATP与微管交替结合、分离,使得驱动蛋白和货物向着微管(+)移动。
4.动力蛋白由两个球状头部和一个尾部组成。
尾部可以和不同物质稳定结合,头部具有ATP结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可以水解ATP与微管交替结合、分离,使得动力蛋白和货物向着微管(-)移动。
5.微管马达蛋白包括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
详见3、4两条。
6.微管组织中心(MTOC,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活细胞内微管组装时总是以某部位为中心开始聚集,这个中心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包括中心体、基体和着丝粒等。
7.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
其具有①维持细胞形态和区域化的网架,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②参与细胞运动、参与物质运输、参与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第八章1.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内处于凝集状态,转录功能缺乏或不活跃的染色质组分,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
其类别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2.核小体(nucleosome)每个核小体单位由约200bp的DNA、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和一个H1组蛋白组成。
其基本结构为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DNA分子螺旋缠绕在核心外共1.75圈,两端被H1锁合。
3.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由多个蛋白质分子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复合物。
其基本模型为捕鱼笼模型。
基本结构包括: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轮辐。
4.袢环模型(loop model)由非组蛋白构成染色体骨架,30nm的染色质纤维折叠成襻环, 襻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伸出,其基部与染色体骨架相连,构成放射环。
5.核仁组织区(NOR, 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核仁内染色质上含有成串的rRNA基因,这个染色体区段称为核仁组织者。
它们在间期时相互融合形成核仁,构成的区域称为核仁组织者区(NOR);在分裂中期时存在于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
人类的rRNA基因位于13、14、15、21、22号5对染色体的端部。
6.核定位信号存在于被转运核蛋白上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4~8个),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为核转运受体识别的位点,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