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论文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方法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方法研究
3、提升跨文化意识: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4、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如与当地居 民互动、参加文化节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和提高跨文化交 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入式教学、专题讲座、文化实践活动、对比分析法、 课外阅读法和互联网辅助教学等多种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教师应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 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进行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文化 因素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例如,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 了解中国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帮 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因素教学和学生文化意 识的培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因素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文化自觉: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 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2、培养文化鉴赏能力:通过文化因素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和价值。
3、多样性: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和学习风格。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一直是一个瓶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外汉字教学的特殊性,注重了汉字的工具性而忽略了汉字的文化性。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得到启发,分析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探讨了如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导入文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升汉字教学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汉字;汉字教学;文化因素;一、引言文化与汉字可谓是形影不离。

每个汉字都可以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考证出一段中国文化历史典故,因而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是汉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要了解东方文化,就需要懂得汉字;要懂得汉字,同样也需要了解东方文化(毕彦华2010)。

汉字是外国人学汉语最困难的地方,赵金铭就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

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

二、汉字(一)汉字的特点瑞士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索绪尔最早对于汉字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可以分为两类:表意文字体系和表音文字体系。

前者是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词,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后者是把词中一连串连接的声音模写出来。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十分准确的概述了汉字的性质,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从文字的形体直接显示语义信息的。

汉字在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由于早期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过渡而来的,所以独体字大部分呈两维平面,合体字大多是形合的组成方式。

汉字的意义和形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造字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不断的生活中提取的精华所在,是人们历代生活方式的传承,换言之,汉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元素(李冰2013)。

(二)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小篆,再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汉字的演变以小篆为分水岭,小篆以前的文字为“古汉字”,秦汉隶书以后的文字,统称为“今汉字”。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论⽂⽂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论⽂【摘要】语⾔是⽂化的载体,⽂化是语⾔的源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化教学,可以让学⽣在学习中减轻“陌 【摘要】语⾔是⽂化的载体,⽂化是语⾔的源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化教学,可以让学⽣在学习中减轻⽣感”、增强“认同感”、培养“成就感”,事半功倍地提⾼学习效果。

【关键词】⽂化对外汉语教学运⽤ 【关键词】⽂化对外汉语教学运⽤ 随着我国综合国⼒增强和国际地位提⾼,使⽤汉语的⼈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位,仅次于英语。

“汉语热”的⽇渐升温,也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很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结构系统和⽂字的学习掌握,却忽视了⽂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学⽣在交流中因对民俗民风、交际礼节、历史沿⾰等⽂化因素的缺失,导致理解不达意、表达不得体的尴尬。

因此,将⽂化教学引⼊对外汉语教学之中,选择恰当的⽂化教学⼿段,提⾼外国留学⽣的跨⽂化交际能⼒,已成为提⾼学习效果的有效⼿段。

⼀通过⽂化背景引⼊,减轻学习中的“陌⽣感” 语⾔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化的体现和传承。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引⼊⽂化背景的熏陶,可以让学⽣更容易理解汉语的字、词、语法,从掌握语⾔的表⾯到了解⽂化的内涵,做到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减轻学习中的“陌⽣感”。

1.“⽅块字”中蕴含的⽂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最⼤难点是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的眼中,⼀个个汉字就好像⼀幅幅⽅块的“图画”,彼此相似变化繁杂,很难掌握。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汉字的学⽣,⼀定要通过对汉字所含⽂化信息的⽣动诠释,帮助学⽣形象理解汉字的取意和构形,克服初学时的畏惧⼼理。

可以从汉字构字的象形原理帮助学⽣学习汉字。

如“⽠”字,两撇表⽰藤,中间竖钩表⽰结的果⼦,捺表⽰叶,传说仓颉造字,就是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之迹”,创造出了原始象形⽂字,所以“⽇”、“⽉”、“⼭”、“⽔”,最早在甲⾻⽂时,就是描绘的图案。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学习语言,掌握其语言知识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在语言交际中运用。

因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的教学,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文化对外汉语引言:“学习母语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语言环境中,认识周围世界和自身,学习有关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同时学习语言的。

[1]”吕必松先生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2]”洪堡特指出,“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主张语言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应该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相结合。

[3]”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

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像,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要想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一语言。

一、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的相异之处,会造成言语理解、学习和运用的中的困难。

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汉语中蕴含的汉文化的影响。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1.汉语言和汉文化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摘要:实际上语言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那么如何从文化这个角度解释汉语言知识教学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语言性质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关注到知识,同时也需要重视文化,那么本篇也将通过文化这个角度,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文化沉淀;文化内涵;语法习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的统一性,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而且汉语言各组成要素中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一、汉语语音中的文化沉淀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语言结构,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

因此外国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们在发音上还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其次是理解接受汉语语音系统能够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从音乐构成方面来看,在汉语中,实际上每一个音节都需要包含韵母和声调,而且声母一般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有时也可以不需要。

在每个音节中,其要素最多为四个,其中至少有一个需要是原因,这使得它们发音响度相同,以便于更精确表达其内涵。

二、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在汉语的构成要素中,其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而且其最能表达出文化特征,而且文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词汇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从这个角度也就可以说词汇可以是影响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汉语语词的最基本形式,汉语词的基本构造比较复杂,它的书写形式是汉字一个单子实际上可以是一个词,同时也可以与别的词共同组成新的词汇。

在表达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发现,单独的词也可以表达一个独立的概念,当词与词之间相互组成时,又可以构成一个新的语言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先树立自己的意识,那么从大多数汉字中可以发现,单独的字能够表达一定的概念,这种观念是属于语言的同时也带有文化内涵。

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在现代语言中词的组成是双音节,而双音节词,除了少数音译的外来词,不能够从字面上分析单字词之外,那么其他大多数的单字都表达一定的含义,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及其理解和揭示的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语言不仅仅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义、分类、影响以及揭示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文化因素的定义与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是指那些影响语言学习、理解和使用的非语言性元素。

这些因素涵盖了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等多个方面。

它们与语言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因素,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

对于文化因素的分类,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

从文化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所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物质设施,如饮食、服饰、建筑等;制度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精神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观念、思维方式等。

从文化交际功能来看,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交际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

交际文化知识指的是那些直接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非语言性因素,如礼仪、习俗、禁忌等;语言文化知识则是指那些与语言形式和运用直接相关的文化因素,如词汇的文化内涵、语法的文化背景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深入理解和科学分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教学论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的论文

教学论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的论文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地位,试图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帮助其学习汉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所以学习汉语就成了他们进行一切活动的首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许多人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学习,并且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仍然不能顺畅自如地交流,还经常会出现交际双方都不知所云的情况。

这就使许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甚至埋怨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一门语言。

实际上我们发现,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问题外,对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东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他们交流的突出因素。

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素不容忽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种语言由特定的文化而产生,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物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产品。

由于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融入了该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相当数量反映该民族社会生活、价值观念、道德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文化语言,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此类语言的国俗语义,交际就会遇到障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

而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国文化。

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在汉语理解中所产生的问题和障碍,主要是由生活方式上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问题[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问题[论文]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这个民族的一些生活及思考方式。

对外汉语一直肩负传播文化的使命,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意识,了解中国的文化,是汉语学习者减少和避免跨文化冲突的最有效途。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给语言习得者建立一种文化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一致性以及相关性,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并掌握汉语,而不是只会使用汉语符号。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又像一个窗口发,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学习语言的同时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为语言而研究语言”、“为语言而学习语言”是不可能真正学好某种语言的。

语言渗透了文化,文化又靠语言来记录和阐释。

只有深刻体会到某种语言中的文化意蕴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种语言。

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中有很多理论因素在影响着教学效果,其中包括语言学因素、教育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等,而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文化因素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在一些外国留学生的经常产生的交谈偏误问题中,其实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很多词汇乃至于我们交谈的方式,都有特有的“中国特色”。

如汉语中“戴绿帽子”一词,单纯地翻译成英语就是“to wear a green cap”,但这种翻译却未能体现出“戴绿帽子”在汉语中所含有的妻子对丈夫的不忠,在这里,语言所包含着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仅仅通过语言本身的学习,是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

试论对外汉语的文化因素教学

试论对外汉语的文化因素教学

试论对外汉语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因素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还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跨文化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汉语,外国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多方面内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对外汉语教学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希望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

掌握汉语,成为他们融入中国社会、参与国际交流的关键。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我们能够帮助这些外国人士更好地适应中国环境,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我们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掌握汉语将成为一种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2. 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论文题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学院:文学院年级: 2009级专业:对外汉语*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2年3月3日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又是一种文化教学。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在教学中要统一起来。

所以我认为在讲授文化内容时要注意符合交际性原则,并且分阶段的导入,而且要在与实际结合的同时定量导入。

关键词文化因素交际性分阶段量化结合实际Abstrsct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both a language teaching is a cultural tea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erdependent and to unify the teaching. So I think to teach cultural content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ve and phased import, but also with the actual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import.KeywordsCultural factors Communicative Phased Quantify With reality目录摘要 (I)Abstrac (II)前言 (1)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要符合交际性原则 (2)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要分阶段的导入 (2)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意文化因素导入的量 (3)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要与实际结合 (3)结论 (5)参考文献 (6)前言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时,往往是在脱离相关语言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所以要想地道的学习好外语或第二语言,要加大对相关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的研究。

否则在实际的交往与沟通中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互相的意思,掌握不了语言的精髓,这样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的 , 但 可 以 帮 助 留学 生 正 确 地 书 写汉 字 , 不 而且 还 可 以帮助 他 们形 象地 学 习字 义 。
对外 汉 语词 汇教 学 的重 点在 词 义方 面 , 从跨 文 化 和静态 文 化 因素角 度 出发 , 们 可 以把词 义 分 为 我 理性 义 和文 化义 两类 。 性义 是 指词语 在 语 言交 际 理 中所 表达 出来 的最基 本 的意 义 , 是对 客 观 事物 主要
为:
A 汉 语 中所 特有 的词 。 这类 词 其 文 化 义 即是 理 性 义 。如点 心 、 饺子 、 腐 、 头 、 术等 。这些 词 豆 馒 武 为汉语 所 特有 , 他语 言 中无 对应 词 。它们 的理 性 其
字 形 体 和其意 义 之 间的关 系 。当然 , 字经 过 几 千 汉 年 的发展 演变 ,字形 和字 音 都有 了很 大 的变化 , 但 还有相 当一部分汉字是可 以用造字方法进行讲解
特征 的反 映 和概 括 。 化 义是 指一 个 民族 的语 言所 文 特有 的 、 包含 本 民族 特色 的文 化 因素意 义 。不 同语
文化 的一 部 分 , 它蕴 含着 丰 富 的文 化 因素 。接 触 某 种语 言 , 必然 要 了解 这种 语 言 的文 化 。 对外 汉语 教 学作 为 一种 语 言教 学 , 直接 目的 其 就是 培养 学 习者 的交 际 能力 , 此必 然 要进 行 两 方 为 面 的学 习 ,一 是 对作 为本体 的汉 语 言 知识 的学 习 , 这是 进行 交 际 的基础 ; 是对 汉语 言 中所 蕴含 的文 二 化 因 素 的学 习 ,这 是 交 际 能够 正 常 准 确 进 行 的保 障 。针对 对外 汉 语教 学 的特 点 , 文 所 说 文化 因素 本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究的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究的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究的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究的论文论文摘要:在此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入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文化因素教学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哈特曼(hartmann)和斯托克(stork,1981)曾说过:“在语言学家眼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学家眼里,语言是文化行为的方式;在社会学家眼里,语言是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在文学家眼里,语言是艺术媒介;在哲学家眼里,语言是解释人类经验的工具;在语言教师眼里,语言是一套技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不断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关注度同样日益升高。

一、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

它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教学,属于同一性质。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又被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认为,对外汉语研究是以语言学作为本体论的汉语本体研究,以心理学作为认识论的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以教育学作为方法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工具论的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赵贤州和陆有仪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文学教学或为了单纯传授知识;第二,对外汉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第三,汉语有本身的语言特点;第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张占一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分为文化因素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

文化因素,是指没有独立的单位(词汇)、形态标志(语法)和物理形式(语音),文化因素的体现,是在其它语言要素形式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如汉字、词汇、句子等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1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1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璀璨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及周边的国家。

今日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的交流也日趋紧密。

汉语不仅仅是使用者最多的母语,而且是很多外国友人去学习和想要学习的语言。

学习汉语目前成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这股“汉语热”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热”。

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

所以在对外汉语热的背景下,对外汉语的教学显得很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末《周礼》及秦汉之初《礼记》中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

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汉代(“匈奴遣子入学”) ,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

日语,韩语都是从汉语发展而来,然而汉语的某些表达并不适合于日语,韩语。

这是因为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

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要想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掌握这一语言。

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极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不准确把握有关语言的文化内涵及相关的社会习俗背景,就很难掌握汉语的精髓,灵活而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

汇 、 达 方式 和 语 言 习惯 等 方 面 , 举 了六 种 最有 可 能 直 表 列 接 影 响 语 言 的 学 习 和 使 用 的 文 化 因 素 。既 包 括 特 定 的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 定 的物 质 生 活 条 件 、 定 的 精 神 生 活 、 特 特 特
定 的 风 俗 习 惯 影 响 的语 汇 .也 包 括 特 定 的 语 言 习 惯 和 表
层 次 ・ } 生
定 位 范 围
关 于语 言 和 文化 关 系 的探 讨 延 续 至今 。现代 语 言 学 家 和 文 化 语 言 学 家 对 这 一 对 关 系 的 认 识 也 不 一 致 。 在 第 二 语 言 教 学 中 ,引 入 文 化 的 认 识 虽 然 打 破 了 语 言 教 学 纯 粹 注 重 语 言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局 面 ,但 同 时 也 导 致 人 们 对 文
化 在第 二 语 言教 学 中 的作 用 和地 位 认识 不清 。
1 外汉 语教 学 中文 化 因素 的 定位 . 对 关 于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的 文 化 教 学 , 有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 外 汉 语 教 学 ” 是 一 种 语 言 教 学 , 时 又 是 一 种 文 化 对 既 同 教 学 。语 言 教 学 中 的 文 化 教 学 和 游 离 于 语 言 教 学 之 外 的


李 倩
404 ) 0 0 7
浅 析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文 化 因 素 的 教 学
( 庆师 范 大 学 文 学 与新 闻学 院 , 庆 重 重 摘 要 : 化 因 素 的 教 学 已 成 为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不 文
面 是 由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的 性 质 决 定 的 ,另 一 方 面 也 跟 学 习 者 的接 受 程度 有 关 。 们 在 教 学 中 的体 会 是 , 出 中国文 我 突 化 的课 文 , 生 虽 然 对 内容 感 兴趣 , 却 难 用课 文 的生 词 学 但 说 话 , 极性 反 倒 受 挫 。 积 2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文 化 因 素 的 范 围 . 对外 汉 语 教 学 的最 终 目的在 于 培养 学 习者 的汉 语 交 际 能 力 . 其 是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 此 文 化 因 素 的 内 容 必 尤 因

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

文化元素与语言使用在交际过程中相互间不断发生作用,所以单纯的语言规则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

跨文化交际蕴含在语言中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心理状态的体现,所以要完成好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必须处理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教学法和教学手段中使语言和文化保持平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

“文化”在学术界的定义有很多,在跨文化交际和二语教学方面,“文化”定义为“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

不同民族的自然物质条件、历史、风俗因素,造就了各种特点的文化,而文化就决定了人们因遵循的习俗规范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同时决定人们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会影响人们交际行为中所表达的信息。

一、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二语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学习,还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规则得以形成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人群的行为、思维模式。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传递信息的模式,是与此语言使用地域的自然、历史、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文明的文化模式是由表达那种文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影响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人们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而是极大地受到语言的影响,而语言已成为社会中表达思想的主要媒介”。

在使用目的语交际过程中,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者的母语文化不断地交互发生作用,这对交际的质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

不了解其文化内涵的语言学习者是没有灵魂的语言使用者。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完全是交际能力,更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指人内化了的语言语法知识,是对语法知识由了解到遵从,与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并不完全等同。

现在的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脱离了使用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环境,语言能力也仅只是纸上谈兵。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浅析摘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给文化因素一个正确的定位,并且懂得遵循一些原则。

关键词:文化因素定位原则引言: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第二语言的教学。

诚然,这种教学是离不开语言的,然而语言和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并处理好语构、语义、语用等文化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一些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

一、语言文化因素——不同层次下的文化内涵(一)语构文化下的文化内涵所谓语构文化就是按照一定的词、词组和句子等构成的,具有语言本体的一些文化特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文化因素是最基础的。

中国的语构文化是注重意合很少在意形式的,也就是说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而在印欧语中,形态标志是很丰富的。

如,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时态的变化。

名词复数一般用“s”表示,例如,“book——books(书)”。

汉语中的“了”“着”“过”,看似是形态标志,其实不然。

它们虽然都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但是“了”“过”还可以用在动补结构后面“我看完了电影了”“昨天他回来过一次”。

而“着”附在有之后并不表示时态。

所以,把他们看作形态标准是很困难的。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与中国人注重体验、领悟的一种思维方式及一定的文化心理有关。

(二)语义文化下的文化内涵所谓语义文化就是在整个语言系统中语义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内容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以及思维模式。

正因为每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中所特有的事物及概念,在别的语言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词语。

如“新房”一词,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新买的房子或者是新盖的房子,可是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供结婚用的房子”。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长期以来,离合词都以“离”作为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可先以“合”的形式完成词汇教学内容,包括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在认清“合”的用法的基础上学习“离”的用法。

1.词性方面离合词无论“合”还是“离”的用法都跟其词类属性有某种关联,《新大纲》有11个离合形容词,它们是:出名、焦急、大方、难过、厌烦、倒霉、过分、过瘾、合身、随便、调皮。

形容词常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成分,一般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些可带“着、了、过”,不能带宾。

《新大纲》的2个离合副词是迎面、当面。

副词只能充当状语,如“迎面走过来、当面说清晰”,继而其“离”的用法也比较统一。

2.结构类型方面《新大纲》里11个中补式离合词有许多共同特点:(都是动词(“合”的时候除了“起来”都可带宾语(都不行用“着”扩展,除了“提示”,一般不用“了、过”扩展。

最重要的是,类似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它们都可用“得”或“不”扩展为可能补语的结构,用来表示急迫想知道答案的心理,其中只有“提示”不具备此种扩展式。

(二)注意语用离合词无论“合”式还是“离”式,都有其语用环境,能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

1.“合”式的语用价值首先,离合词合用时算作一个词,其表达的意义是一个整体,放在句中实际上是表达大事的整体性,并无特殊强调之处。

其次,从语体来讲,“合”比较书面,“离”比较口语,所以在严厉庄重场合不宜使用或过多使用“离”式,比如“A领导和C领导握了个手,谈了会儿话”就显得太随便,换成“A领导和C领导亲切握手并进行谈话”就合适多了。

2.“离”式的语用价值本文对离合词的扩展式不再赘述,仅以魏淑梅《汉语动宾式离合词讨论与对外汉语教学》(2021)中对扩展式的分类为依据,根据其文中的观点,离合词的扩展主要分为三大类,一为插入成分,二为重叠动词性语素,三为倒装①,“离”式将整个词分为两部分使用,必定会产生对某个部分的强调作用,同时离析以后使语言更加敏捷多变,形象生动,增加了语言的口语性和生活气息。

对外汉语论文文化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探究

对外汉语论文文化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探究

对外汉语论文文化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探究内容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传授,关系着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汉文化的传播,开展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文化教学策略的选用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策略探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

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

”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性行为。

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

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

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交流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汉语教学的国际化发展,同时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分析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以及对文化传播的意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教学效果等。

本文还将关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增进国际交流与理解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内涵。

因此,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因素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仅仅掌握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社交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摘要:差不多所有的新兴学科都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语言不单单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

学习语言, 一方面要学习规范的语言, 另一方面要学习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

这两者是不相同的, 前者是解决发音、用词和结构安排问题, 后者是解决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使用问题。

学习规范的语言就要学习有关的语言知识, 掌握语言技能,学习正确使用语言。

这就离不开人类的社会活动, 离不开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语言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8-01
著名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

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 ,可以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

但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
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
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

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至关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同样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中。

一、词汇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体现在词汇层面上。

因此,词汇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

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

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

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

这是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

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

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

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使来自不同社
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二、语法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法揭示了语言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

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法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表达上汉语讲究顿悟,注重意义的结合,即汉语较少借助语法形式的手段,而是用词语意义间的联系来达意。

这样,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

而英语注重形合,偏重形式,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实现词语、句子的连接,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是一种理性的语言。

所以也有人说英语是“显性的语言”,语法严谨而便捷,汉语是“隐性的语言”,语法宽松而灵活。

三、语用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

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

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

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提问是被认为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子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

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无序再到有序的蜕变。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杨吉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4).
[2]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