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合集下载

第七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第七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升初三化学第七讲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一、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知道大气圈的结构与臭氧层的作用,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

3、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知道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二、知识梳理:有关空气你知道些什么?1.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成空气的物质各自所占的体积分数大约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空气中各种成分有哪些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和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及物质燃烧时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但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实验」磷与氧气的反应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记录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与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

(1)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会流入集气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集气瓶内剩下的主要是什么气体_________________「注意」1.在水中加入少许红墨水,能增强实验的观赏性。

2.红磷与空气接触会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极易吸水的五氧化二磷,这就是红磷易潮解的原因。

所以红磷应保存在密闭容器中。

大气污染造成的全球性的两大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2.酸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 X O Y)三、精讲精练:1、空气是(“纯净物”或“混合物”),它由、等气体组成,分别占空气体积分数和。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的成分已有了初步认识。

但要让他们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却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情实际,设计教学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重新安排。

课内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重点之一是通过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后,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重点之二是对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归纳,清晰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污染的迫切性。

本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先让学生给李峤的诗起名。

随后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并预设二个环节让学生认识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一是在做证实空气存在的小实验时,让学生用吸耳球吸掉集气瓶内部的空气;二是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

既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作铺垫,又使学生明白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课的重点。

由于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学生既有切身感受,又时常耳闻目睹。

因此,在课前布置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与原因,并提出防止污染的措施。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知道大气圈的结构与臭氧层的作用,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

(3)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知道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辅导讲义(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辅导讲义(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给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李峤之手的诗起个诗名。

[想一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否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追问]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空气的存在?拿两个塑料袋,任意装东西,比谁先装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一、认识空气大家族2007年11月,嫦娥一号登月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它必须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月球,那大气层的结构怎样?带着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33第一自然段[问题]①大气圈的构造如何?②各种天气气象出现在哪层?③臭氧层(O3)在哪层?有何作用?④登山运动员已经很辛苦,为什么还要背氧气瓶?1、大气圈的构造对流层──各种天气现象平流层──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中间层电离层外层2、空气的成份阅读文本P34[拓展视野]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谁发现的?早在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1.拉瓦锡实验(1).为什么容器中空气的体积会减少?(2).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3).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实验探究】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2.当代实验由于汞是有毒的,所以我们用红磷代替汞,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氧气含量的测定仪器:集气瓶、燃烧匙、乳胶管、烧杯、弹簧夹装置:药品:红磷(过量)、水注意事项:⑴弹簧夹夹紧胶皮管(防止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逸散)⑵红磷要过量(将氧气耗尽)⑶点燃后立即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塞子(防止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逸散)⑷红磷熄灭待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防止瓶内气体在受热时仍然膨胀)讲授原理:过量的红磷燃烧时基本耗尽了集气瓶内空气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里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精品课堂第05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同步课件)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精品课堂第05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同步课件)

5、实验结论
点燃
(1)、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2)、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
6、实验反思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 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 (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5)有部分水留在导管内未进入集气瓶等等。
工业发展,排放有害气体、烟尘等。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 坏生态平衡、全球变暖、酸雨等。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③工厂废气经处理后排放,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处理装置;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化学性质较稳定
在一定条件下可 与某些物质反应
液氮是医疗的冷冻剂
物理性质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
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不活泼
氦气用来充填升空气球
用于激光技术
制作霓虹灯、航标灯等多种电光源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污染指数 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等六项。 空气污染的原因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5.下列气体中,在医疗麻醉和食品防腐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的是( B)
A. O2 B. N2
C. CO2 D. H2O
典例分析
6. 【2023上海崇明一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B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7.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N2,

环保教案:《洁净的空气》

环保教案:《洁净的空气》

环保教案:《洁净的空气》第一章:空气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空气的作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1.3 教学活动: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通过实例说明空气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第二章:空气污染的来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工业污染: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等;农业污染:农药化肥使用、养殖业排放等;生活污染:垃圾焚烧、家庭装修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通过实例说明各种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第三章:空气质量的评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评估方法及其相关指标。

3.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AQI):表示空气质量的好坏;污染物浓度:PM2.5、PM10、NO2、SO2等;空气质量标准:国家、世界卫生组织等。

3.3 教学活动:讲解空气质量的评估方法;介绍相关指标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

第四章:空气质量与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4.2 教学内容: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雾霾、支气管炎等;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空气质量与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力、哮喘等。

4.3 教学活动:讲解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防护措施:戴口罩、通风换气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第五章:保护空气质量,从我做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5.2 教学内容:绿色出行: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节能减排:节约用电、用气、用水等;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

5.3 教学活动:讲解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分享环保实例:环保志愿者、低碳家庭等;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同步练习)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同步练习)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的了解,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及污染与防治。

学习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一、自主探究:㈠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空气的主要用途:①。

②。

③。

2、空气的性质特点:空气是、的气体,成分比较固定,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密度为1.293g/L。

3、主要成分:⑴氧气:※物理性质:、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为1.429g/L。

※化学性质:能供给呼吸,本身燃烧,但能燃烧,性质。

※主要用途:(阅读课本P28页图片及文字内容,进行归纳)①供给呼吸方面:如、、②支持燃烧方面:如、、、、【交流讨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弊端,试举例说明。

⑵氮气:【交流讨论】进行课本P29页“讨论”,归纳氮气的有关性质:※物理性质:、的气体,(填“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阅读课本P28页内容,进行归纳)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制和②提供低温环境:如、③用作保护气:如、、⑶稀有气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①②③④⑤㈡保护空气:【交流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及P30页“图2-8”,讨论以下问题: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㈢空气质量日报:※阅读课本P31页“资料卡片”,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暂定为:、、、和。

【注意】①空气质量标准确定的依据是看各项污染物的最大数据。

赖以生存的空气

赖以生存的空气
[想一想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否凭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空气看不见 摸不着, 想一想 空气看不见、 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1. 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 2.矿泉水瓶里倒底有没有东西? 矿泉水瓶里倒底有没有东西? 矿泉水瓶里倒底有没有东西 3.如何证明? 如何证明? 如何证明 [试一试 试一试] 试一试 1.将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中,挤压它 将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中, 将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中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减少的空气体积与进入集瓶中水的 减少的空气体积与进入集瓶中水的 体积有什么关系? 体积有什么关系?
过 江 千 尺 浪 , 入
解 落 三 秋 叶
代 : 李 峤 唐 课

? 风
引 入

1.作者描述的是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什么 风 2.它是如何产生的? 它是如何产生的? 它是如何产生的 空气流动产生的 风是流动的空气,今天 风是流动的空气, 来认识空气的真面目。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
[问]我们是否能够借鉴拉瓦锡的实验原 问 我们是否能够借鉴拉瓦锡的实验原 设计一个或多个更为简单的实 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设计一个或多个更为简单的实 验,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分数 ? [提示 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提示]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提示 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现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药品: 现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药品: 如燃烧匙、烧杯、集气瓶、止水夹、 如燃烧匙、烧杯、集气瓶、止水夹、 导管、木炭、白磷、蜡烛等。 导管、木炭、白磷、蜡烛等。 所选实验仪器及药品: 燃烧匙、白磷、 所选实验仪器及药品 燃烧匙、白磷、 集气瓶、止水夹、导管、烧杯。 集气瓶、止水夹、导管、烧杯。

空气-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空气-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主题一空气一、空气-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背景介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领域与人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所接触的物质密切相关。

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自然就要关注和探究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空气是人类接触最直接也是最多的化学物质,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往往从对空气的探究开始。

空气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石,离开空气,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将停止。

一方面,动植物需要空气进行生命活动。

人(动物)通过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在2万次左右,吸入空气量约1万立方米,大约14千克,这个数值为人饮水量的10倍。

人可以5天不饮水,一周多不吃饭,但没有空气,5分钟就会因为窒息而死亡。

同时,植物需要空气进行光合作用。

另一方面,空气还是重要的资源。

人们在进行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原材料需要从空气中获得。

【基本素材】1.空气的组成成分对于空气里有什么,人类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许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它的组分可以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类,如图1—1所示。

空气这种相对稳定的组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自从地球诞生以来,空气从无到有,各种成分和含量逐渐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过程,直到近十几亿年才稳定到目前的状态。

空气中各成分参与自然界中诸如生物生死腐败、岩石风化。

雨雪雷电等各种变化,不断地被消耗和生成。

这种循环平衡的建立,维持了其主要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的适宜环境。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了,在距现在约25亿年前的某个时期,原始海洋中突然出现了一种名为蓝绿藻的低等生物,它的大量繁殖和所具备的光合作用能力开始给地球的大气输送氧气,但是所产生的氧气一直被大气中的还原性气体和海底存在的大量金属铁“无情地”消耗着,使大气中氧的浓度只能长期地维持在 1%左右。

直到距今约17亿年时,源源不断的氧气终于战胜了来源日益枯竭的各种还原性物质的“抵抗”,浓度突升至 20%左右,后来便长期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上。

《认识空气》课件

《认识空气》课件

空气的质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气污染
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源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空气净化
介绍一些常见的空气净化方法和设备。
空气的应用
氧气的应用
探索氧气在医疗、焊接和潜水 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空气压缩机
了解空气压缩机的原理和各种 应用。
气垫船
介绍气垫船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场景。
结论
通过这个课件,我们深入认识了空气的定义、成分、特性、质量和应用。空气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 于地球和人类有着巨大影响。
占空气的0.04%,参与光合作用和温室效应。
氧气
占空气的约21%,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气 体。
氩气
占空气的0.93%,主要用于充填灯泡。
空气的特性
1 可压缩性
空气可以被压缩并占据更小的空间。
3 可流动性
空气可以像流动的液体一样运动。
2 可扩散性
空气分子可以自由地在空间中扩散。
4 气定律
空气服从一定的物理定律,如玻意尔定律和 查理定律。
《认识空气》PPT课件
欢迎来到《认识空气》课程!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空气的奇妙之 处,了解空气的定义、成分、特性、质量和应用。
什么是空气?
空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含了我们呼吸的氧气以及其他多种气体。让我们深入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空气的成分
氮气
占空气的78%,是空气中最多的气体。
二氧化碳

第05讲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第05讲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第05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引入:大气层分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层。

臭氧的作用: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辐射。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1、实验:磷与氧气的反应现象:磷燃烧时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

打开止水夹,水倒流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反应表达式:磷 +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问:1、集气瓶内水位为什么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是因为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证明了氧气体积约占空气的1/5。

2、集气瓶内剩下的是什么气体?留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3、空气的成分实验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 利用过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容器内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容器内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有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拓展延伸]实验误差分析因素 影响 测定结果小于1/5 装置漏气 反应结束后外界空气进入 红磷的量不足 氧气不能完全被消耗 未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温度较高,气体膨胀,剩余气体占有较大的体积4、氮气的性质与用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

作用:作保护气,食品保鲜,重要化工原料,医疗冷冻剂等等。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性质很稳定,“惰性”——作保护气通电时发出有色的光——作霓虹灯、小太阳等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燃料燃烧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2.了解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3.了解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4.发展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和行动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及污染物的危害。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初识清新空气1.通过幼儿园看视频等方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经验,讨论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二、了解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1.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了解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2.让学生理解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影响人们的健康、影响植物的生长、破坏大气层等);3.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水污染、土壤污染等);4.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严重危害。

三、了解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相关行为,让学生自己掌握如何实现自我保护;2.通过现实案例了解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等方法和措施;3.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政府和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和行动意识1.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对环境的影响;2.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将环保意识付诸行动;五、总结1.通过回顾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整理环保方面的知识;2.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采用以讨论、观察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及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思考,通过自我实践和实际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逐渐感受到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意识。

同时,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反思性,细致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评价和指导。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精品PPT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精品PPT

5.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 的维护 就是要 维护其 生物物 种的多 样性, 所以维 护社会 和谐的 基础也 就是文 化的多 样性。
6.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在维护 民族团 结和和 睦之中 具有最 根本的 作用, 因此就 要建设 好各民 族共同 的精神 家园, 培养中 华民族 的共同 体意识 。
2. 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 土和木 为主要 材料的 中国古 建筑留 存至今 的并不 多,以 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 这种建 筑的实 物。
3.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 发达, 一直到 明清时 代,在 技术条 件完备 且有需 求的 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

4.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 样性决 定了以 民族为 载体的 文化的 多样性 ,这种 文化的 多样性 也意味 着各民 族文化 的差异 。
• 观察课本58页的图片,从 四幅图片中找出污染空气的 共同要点。
燃烧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我们需要大量的使用各种燃 料作为能源,那么燃料在燃 烧时除了放出能量,还为我 们带了什么呢?
实验:
• 实验目的:观察蜡烛燃烧时有哪些现象。 • 实验器材:蜡烛、石棉网、火柴、酒精
灯。 • 实验步骤:点燃蜡烛,将干净的石棉网
请选出你喜欢的生活环境
• 假如让你选择下面的两种环境中 的一个作为你生活的地方,你会 选择哪一个?
现代化大都市,经济 繁华、交通便利。
乡下山村,空气清新、风景秀美
思考后,请选择
• 说说你的答案,并说明 你选择它的理由。或说出 你不选它的理由。
我们想要什么?
• 清新的空气使我们感 到舒适。Βιβλιοθήκη 污染空气的因素:•

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尝试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本地的空气质量,树立关心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

2.道德修养: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能自觉在生活中远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行为。

3.法治观念:了解国家有关防治空气污染的法律法规,树立初步的防治意识。

4.健全人格:学习应对空气污染的保健常识,知道如何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

5.责任意识:培养收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和生活体验,知道清新空气是个宝,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2.通过调查讨论等形式,了解本地空气质量的状况,能根据相应的指标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知道如何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难点)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进行“空气质量小调查”。

教学过程一、空气清新真好1.空气,我们需要你(1)导入:同学们,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它的名字藏在谜语里,请大家来猜一猜。

(课件展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

生命世界当个宝,每时每刻少不了。

(谜底:空气)(2)体验:我们真的少不了空气吗?大家来试一试!请你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来憋气。

要是憋不住了,立刻松手呼吸!准备——开始!(课件播放“滴答”计时的声音)(3)采访:刚才我们都尝试憋气,你有什么感受?预设1:一会儿我就憋不住了,人很难受。

预设2:如果没有空气,我们会死的,人类离不开空气。

(4)过渡:看来,不管憋得时间长还是短,只要不呼吸空气,我们都会觉得不舒服。

那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需要空气吗?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播放视频)(5)小结:原来,除了人类,自然界的每个生命,都离不开空气。

所以说“生命世界当个宝,每时每刻少不了”。

(板书:清新空气是个宝)2.清新空气,我们喜欢你(1)提问:我们离不开空气,更需要清新的空气。

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预设1:周末,我们去郊外玩,空气可新鲜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认识空气“大家族”》_6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认识空气“大家族”》_6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引言: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落实双基、增强实验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学习中重过程、重方法、重精神、努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古人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方法之一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逐步建立有利于促动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体系。

本节课从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开始,通过讲述科学家发现空气成分的小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调查和收集空气污染情况,了解酸雨和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拓展了学科内容。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空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理解。

选择以空气为题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实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本课题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空气成分的探究,第二部分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第三部分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在第三部分内容中包括空气的污染物的种类,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和防治,酸雨的危害和防治等三个板块。

在这部分教学中结合08年北京奥运自然引出我国对空气污染的整治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多媒体演示、观看Flash小影片、讨论等形式展开学习过程,把化学知识融于现实生活中,较好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人为的空气污染源和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水平和实验设计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含量的测定和空气成分的研究,让学生初步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理解保持空气洁净的重要性,养成关心空气质量,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与责任感,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和孩子一起学认识空气教案,共同关注环境健康

和孩子一起学认识空气教案,共同关注环境健康

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含有许多氧气和氮气,它们反射着蓝色的光线。

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须条件,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

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学认识空气,让孩子们成为环保意识强烈的后代。

本次和孩子一起学认识空气的教案,旨在通过互动发现、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提高其环保意识,进一步动员家庭和社区力量,共同关注环境健康。

一、认识空气1.1 空气的重要性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空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除了呼吸之外,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许多活动都离不开空气。

比如,飞行、游泳、住房、燃烧、都需要空气。

1.2 空气的成分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微量气体组成,其中氧气、氮气是主要成分。

氧气是人类呼吸的必须气体,能够支持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

氮气是氧气的补充,能够稀释氧气,调节呼吸。

1.3 空气的污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空气污染不仅会危害人类的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主要的污染物质有氮氧化物、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二、环保实践2.1 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环保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更好地回收与再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好垃圾分类,并积极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活动。

2.2 减少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共乘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等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3 种植绿植绿植具有一定的净化空气的功效,通过种植绿植,可以促进环保和生态平衡。

三、互动游戏3.1 空气清新剂游戏准备一瓶透明的空气清新剂乳液,让孩子感受一下清新剂的气味,在互动过程中,告诉孩子们:市面上很多清新剂都包含有害成分,对人体造成伤害,应避免长时间接触。

3.2 空气扫描活动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公园、花园或者校内进行空气扫描活动,使用简单的二氧化碳检测仪,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新程度,进一步感受空气质量对我们的健康有多么重要,提高其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说明《浩瀚的大气》是化学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教版>第二章。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有重点地研究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因此本章是学生走好“化学之旅”的奠基内容。

本章的知识框架基本着眼三条主线:①认识物质组成的主线。

从微观角度,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的。

弄清了这些关系,就为以后研究具体物质打好了基础。

②化学研究方法的主线。

以最熟悉的空气为入口,以氧气为抓手,真实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活动,为以后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理顺思路。

③化学反应中量的主线。

无论化学反应怎样千变万化,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计算的前提,而化学计算的基础是物质的量。

弄懂了这些关系,就为今后化学计算做好了准备。

本章知识结构: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的成分已有了初步认识。

但要让他们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却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情实际,设计教学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重新安排。

课内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重点之一是通过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后,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重点之二是对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归纳,清晰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污染的迫切性。

本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先让学生给李峤的诗起名。

随后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并预设二个环节让学生认识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一是在做证实空气存在的小实验时,让学生用吸耳球吸掉集气瓶内部的空气;二是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

既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作铺垫,又使学生明白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课的重点。

由于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学生既有切身感受,又时常耳闻目睹。

因此,在课前布置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与原因,并提出防止污染的措施。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知道大气圈的结构与臭氧层的作用,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

(3)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知道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调查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感悟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自然、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定量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实验分析。

四、教学用品药品:蜡烛、木炭、白磷、水。

仪器:水槽、集气瓶、广口瓶、燃烧匙、止水夹、导管、吸耳球、烧杯、乳胶管。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学生朗读李峤的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起名。

[4][5][6]学生叙述自己是如何感受到空气存在的,证实集气瓶中有空气存在,并用吸耳球吸掉瓶内空气,感悟进入的水的体积与吸掉的空气的体积的关系。

[7][8][9]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圈的构造及臭氧层的作用。

[10][11][12][13][14][15][16]学生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根据这一原理,自己设计实验,确定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帮助第一次探究实验失败的小组,寻找原因,修正实验方案,进行第二次探究实验,认识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

[17]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具体了解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18][19][20][2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与用途,知道稳定结构。

[22][23][24][25] 交流调查体会,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寻找防治措施。

[26]师生共同回忆学习本节课的具体收获、解决疑问,结束本课。

六、教学案例1. 教学过程2. 主要板书3. 相关链接李峤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拉瓦锡实验的FLASH网址:/view/593420.htm稀有气体的发现:二百多年前,人们已经知道,空气里除了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外,其余的就是氧气和氮气。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中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

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

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 g,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 g。

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

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

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

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

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

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

由于这种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拉丁文原意是“懒惰”)。

以后几年里,拉姆塞等人又陆续从空气里发现了氦气、氖气、氪气和氙气。

稀有气体的得名:稀有气体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且除氩气外,其余几种在大气中含量很少(尤其是氦),故得名“稀有气体”,历史上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这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构型除氦为1s2外,其余均为8电子构型(ns2np6),而这两种构型均为稳定的结构。

因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过去人们曾认为他们与其他元素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称之为“惰性气体”。

然而正是这种绝对的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研究。

1962年,在加拿大工作的26岁的英国青年化学家N.Bartlett合成了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PtF6],引起了化学界的很大兴趣和重视。

许多化学家竞相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先后陆续合成了多种“稀有气体化合物”,促进了稀有气体化学的发展。

而“惰性气体”一名也不再符合事实,故改称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空气中约含1%(体积百分)稀有气体,其中绝大部分是氩。

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臭、无味的,微溶于水,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稀有气体的分子都是由单原子组成的,它们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随着原子量的增加,熔点和沸点增大。

它们在低温时都可以液化。

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为ns2np6(氦为1s2),是最稳定的结构,因此,在通常条件下不与其他元素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不能形成化合物的惰性元素。

直到1962年,英国化学家N.巴利特才利用强氧化剂PtF6与氙作用,制得了第一种惰性气体的化合物Xe[PtF6],以后又陆续合成了其他惰性气体化合物,并将它的名称改为稀有气体。

空气是制取稀有气体的主要原料,通过液态空气分级蒸馏,可得稀有气体混合物,再用活性炭低温选择吸附法,就可以将稀有气体分离开来。

稀有气体的应用:/view/30601.htm酸雨的形成原因:/2002-03-06/105472.shtml臭氧层:/question/1406111715418.html大气污染物:/question/1306072700043.html伦敦烟雾事件:/view/18219.htm初中《科学》课程对空气的认识要求是能用一定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需要占据空间,知道空气有重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空气中氧气存在及含量的测定”除了教材上的“磷燃烧”实验外,还可利用一个比较简易的实验:把一根稍长一点的蜡烛竖在水槽中燃烧,然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杯内液面的上升。

(为了明显可把水槽中的水改为红颜色)这个实验虽然不是最精确但比较简单安全,而且现象明显,教学效果很好。

磷燃烧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若气体体积减小小于1/5,可能是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充分冷却、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等;若气体体积减小大于1/5,可能是红磷点燃后,烧得很旺,再慢慢放进集气瓶等。

空气成分的发现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

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

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全一册》第一章阅读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