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气温和降水》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教案(表格式)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气温与降水测定及变化, 绘制并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71-77页,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两部分,是气候的基本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章节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描述气温、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学习上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是该阶段的学习障碍。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能力。

学生对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气温与降水的测定及变化,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测定,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运用气温与降水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人与环境协调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测定与变化。

(2)降水的定义与测定。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示分析法。

课前准备温度计、量杯、2023年陵水县气温与降水数据、陵水县暴雨图片、PPT。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央视天气预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气温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课时:2课时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的天气好不好?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一下天气预报啊。

然后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同时也是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本节课就来学习气温。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1. 知道气温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

2.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年均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三、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圈点知识点。

四、讲授新课:1.播放藏服和阳光海滩图片,让学生指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指出气温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举例。

过渡:气温对人们很重要。

你知道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吗?学生的答案不一,指出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必须依靠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气温,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实物展示测量工具温度计,引导学生使用和读数。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

然后提出:“我们自己可以测量气温吗?”引导学生学习62页活动,让学生口述测量气温的方法,练习温度计的读数以及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3.指导学生阅读图4-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学习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可以和等高线相联系,得出相关规律。

给出读图指导如下:①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是什么?和纬线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什么?②用铅笔描一下20 ℃等温线,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③注意在北半球有一条封闭的0 ℃等温线,这是什么地方?它比周围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间、、、。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气温(℃) -1-6 0 5 12 18 20 17 15 95 -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 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测量仪器和读法、测定方法、单位5. 掌握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和示意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像】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学生思考、回答略【小结】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展示】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学生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板书】一、气温【阅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1——72页相关文字,自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气温指,单位是。

2.气温的测量:测量仪器是,测量时间是。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是,同时推导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

【交流展示】1.小组内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认证答案,并请优秀小组展示。

2.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强调气温单位的正确书写和如何准确的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数。

【过度】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气温在分布上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板书】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展示】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问题:1.A、C气温比较可知,纬度越高,气温越;由A、B气温比较可知,同纬度海陆气温,夏季A、B相比,气温高;D、E两地的比较可知,地势越高,气温越。

2.根据观察,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读图、思考】学生读图思考,自主解决以上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小组讨论或请教师释疑。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训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课前准备: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知道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4.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5.能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气温、世界气温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等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气象台站所采用的单位为摄氏温度(℃),零度以下为负值。

观测的气温是指离地面1.5米高处百叶箱里的温度表或温度计上所读取的温度。

了解一地的气温分布状况,最常用的是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因为它们基本上反映一年中某地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的分布状况。

为达到本“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图等。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内容首先从“气温”的概念入手,说明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人类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

接着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气温测定的方法和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概念。

然后以三幅气温分布图为信息载体,通过“活动”的形式达成“标准”所需之教学要求。

“主要降水类型”和“世界降水的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的归纳,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但为了达到本“标准”的要求,再好能对“降水”的概念、形成条件、测量方法和主要类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降水教案1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降水教案1 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较多,分4课时讲授,第一课时讲气温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讲主要降水类型和降水量的测定,第三课时讲世界降水的分布,第四课时讲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通过读图、析图,学生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将地图中蕴含的地理信息挖掘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2.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3.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4.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5.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板书读教材P.60的两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

板书 1.概念讲述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学案.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学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南极地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方案2:当我们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时就会发现;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色和不同的生活习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气候不同),气候是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60图文资料及P62“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2)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3)分别读出图4—7中4次观测气温数值(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5)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个性化修改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教师精讲点拨】在生活当中大家都认为中午12点气温最高、晚上12点气温最低,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中午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13点左右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在在14时左右,14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第二天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二、教学过程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next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1.北的温差大约有几度?2.过什么地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暑假旅游】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市雨季的长短,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小结: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植被不同?只是与降水量有关系吗?以乌鲁木齐为例分析降水量和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②半湿润区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200㎜400㎜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认识干湿地区的三条重要分界线。

【你说我说】不同的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知识拓展】新疆葡萄干晾房江南水乡斜顶高屋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各地不同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②出示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饮食习惯图片,说明分种植业区畜牧业区不同的农业类型三、课后部分四、评委点评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到位,教材分析非常透彻,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来精心的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新颖活泼,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在线地图应用:运用在线地图软件,让学生实时查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3)虚拟实验软件:运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测量方法和原理。
4.课后跟进
-收集学生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与总结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环节,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层次,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对于能力层次,教师需要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对于素质层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行为习惯,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P60-63。

内容包括“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两部分,是气候最基本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课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气温和学会测量气温,首先媒体播报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引出气温,采取“小小气象学家”自主探究法,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以及气温的时间变化。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采用“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点拨释疑——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媒体演示,采取《探索·发现》的推理、图文结合分析、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的方法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等温线概念和特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找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联系家乡实际,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温的测定;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播放FJ-少儿频道中“号号播天气”,并提问:①我们一般最
关注天气预报中的哪些报道?生答:气温、降水等。

②为什么这么关注?举例说
明。

生答:降温了多穿衣服;下雨了要携带雨具等。

由此可见,气温和降水与我
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播报天气预报中自然引出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既让地理
回归生活,又突出了学习气温的价值。

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迅
速进入最佳状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了解“气温”学*科* 【设问】我们每天都会关注气温的播报,那么气温是用什么测得的呢?生答:
温度计。

教师出示一支温度计,让身边的学生读出气温数值,并及时启发学生思
考:这个温度能不能作为气象部门采用的数据,来分析今天天气状况?生答:不
能。

【承转】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小气象学家,来了解气温的观测。

板书:二、学会测量气温
【小小气象学家】快速阅读课本P62 “测定气温”活动材料,完成下列探
究活动:
实践操作:测量气温时,温度计要放在哪里?离地面有多高?
观测结果:请读出“一天中的4次气温观测记录(图4-7)”的数据。

数据分析:请你分析当天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求出当日的平均气温数值。

归纳总结: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
拓展延伸: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小结: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观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ZXXK]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中观察出时间与气温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好和分析问题能力有帮助,使用数学方法计算气温平均值,体现学科之间知识的
迁移。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地方的气温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变
化的,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世
界各地气温的分布。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4-6) Zxxk 指导: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颜
色的界限为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复习等高线定义。

慢慢擦去其中的“海拔”
“高”三字,用彩色粉笔补上“气温”“温”三字,成了等温线定义,接着媒体
动态显示20℃、10℃、0℃、-10℃等温线;让学生用彩笔勾画出这几条等温线,
感知等温线的概念。

【承转】了解了等温线,下面我们重点从等温线的数值变化来分析世界气
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媒体展示】动画小人走的两条线路:①从北极穿赤道到南极;②在亚欧大
陆穿青藏高原到太平洋。

请你们沿着这两条线路走一走,共同《探索·发现》世
界气温的变化吧!
【探索·发现】体验完请你说说你能得到世界气温分布的什么特点?还有什
么新发现?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规律,并追问原因,简单的引导学生了解气
温分布原因。

学生A:沿着路线①,我发现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追问:为什么样?
结合太阳的照射给出简单讲解。

学.科.网Z.X.X.K]
学生B:沿着路线②或北半球20℃等温线,我发现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气温
不一样。

追问:为什么?结合夏季午后去海边,感觉沙滩和海水温度。

学生C:沿着北半球10℃等温线,我发现亚洲陆地内部出现巨大弯曲,弯曲
处出现0℃等温线。

教师指出这里是青藏高原,并追问:为什么?结合学生爬山对气温的体验讲解。

学,科, 学生D:我发现南半球0℃等温线比较平直几乎与纬线平行。

追问:为什么?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海水性质单一。

……
师生共同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板书:①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②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③同纬度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Z#xx#k
【承转】这幅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年中一个地区的冷热情况,但是它不能给我们提供这段时间内的气温状态,若获得所需应使用月平均气温图,最好是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探究活动】分组阅读图4-8和4-9,完成课本P63活动三道题目。

小结:1、媒体展示两张穿皮袄和衬衫的圣诞老人图片加以理解,强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媒体展示下列表格。

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不同:
【设计意图】采取图文结合,让学生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隐含在图中的等温线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科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媒体展示知识脉络,学生自我小结。

【板书设计】 Z。

xx。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