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胃与哪些疾病有关

中医认为脾胃与哪些疾病有关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不和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比如常见的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往往是由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所致。
再比如胃炎,无论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都可能与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有关。
脾胃虚弱时,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饮食、情志等的影响,从而引发炎症。
还有胃溃疡,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虚寒、肝郁气滞等导致。
脾胃虚寒时,胃部的血液循环不畅,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形成溃疡;肝郁气滞则会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进而影响消化功能,也可能促使胃溃疡的发生。
脾胃与肥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中医角度看,肥胖多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痰湿内生,积聚在体内而形成。
当脾胃不能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而是转化为多余的脂肪和痰湿,就会使人逐渐发胖。
而且,肥胖者往往还伴有乏力、气短、嗜睡等脾虚的症状。
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血糖无法被充分利用和代谢,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同时,脾胃功能失调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脾胃不好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影响心脏的供血和功能,导致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
而且,脾胃运化失常产生的痰湿,还可能阻塞血脉,形成瘀血,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失眠也可能与脾胃有关。
“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比如饮食积滞、胃火亢盛等,都会扰动心神,使人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不佳。
在儿科疾病中,脾胃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小儿脾胃娇弱,容易出现脾胃失调的情况。
比如小儿厌食症,多因喂养不当、脾胃虚弱导致。
还有小儿腹泻,可能是由于脾胃受寒、湿热困脾等引起。
中医内科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多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吞酸”、“嘈杂”等范围。
发病原因为长期的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以致肝胃不和,脾胃不健,胃气郁滞而发生疼痛。
并可进一步气郁化火而伤阴,气滞寒凝而伤阳,或由气及血。
【诊断】1.上腹(胃脱)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暧气、嘈杂、泛酸。
在秋、冬季节发作较多,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胃溃疡疼痛多在食后半小时〜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后2~4小时,食后反可减轻。
2 .发作时上腹部有轻微压痛,胃溃疡的压痛点大多在中上腹部剑突下稍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大多在中上腹或脐上方及其偏右处。
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检、胃液分析、钢餐造影均有助于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
3 .如大便呈黑漆样颜色,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提示有内出血。
4 .注意出现并发症凡反复呕吐大量腐臭食物,尤以晚上为甚者,常为幽门梗阻。
中年以上的病人长期不愈,疼痛的规律性消失,消瘦,贫血,或上腹部摸到肿块的,为癌变表现。
可作钢餐造影、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合并大量呕血、便血,或因急性穿孔,突然剧烈腹痛,腹部肌肉强直的,应及时送外科作必要的诊查和处理。
5 .鉴别诊断慢性胃炎:上腹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上腹部压痛区域较广,且不固定,食欲不佳,食后疼痛胀闷加重,常伴呕吐。
胃神经官能症:上腹疼痛无规律,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常因情志刺激引起疼痛,上腹部一般无压痛,或压痛部位常有变动。
慢性胆道疾病:上腹疼痛无规律,以往有阵发性腹绞痛或黄疸史,发作与吃油脂食物有关,右上腹(胆囊区)有压痛,可伴局部腹肌紧张,或有低热。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与饮食的关系,辨别虚实寒热气血的不同。
如久痛不已,痛势隐隐喜按,食后减轻,为虚证;痛势急剧,拒按,食后加重,为实证;冷痛喜热为寒证;灼热急痛为热证;胀痛或走窜疼痛为气滞;刺痛且痛处固定为血瘀。
临床常见证候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两大类。
治疗原则以调和胃气、疏肝运脾为主。
1.肝胃不和胃皖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背后,食后痛甚,胸闷,暧气,泛酸,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探讨中医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胃酸过多、恶心等。
中医认为,胃炎与脾胃虚弱、肝胃湿热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胃炎时,中医通常采用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的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疗法: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降逆止呕和清热利湿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治疗胃炎中的重要性。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
二、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发生溃疡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胃酸过多、食欲不振等。
中医认为,胃溃疡多与肝气郁结、胃热炽盛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胃溃疡时,中医通常采用疏肝解郁、清胃降火的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疗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泻心汤、龙胆泻肝汤等,可起到疏肝解郁、清胃降火和抗菌止痛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建议胃溃疡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瘦肉等。
三、胆囊炎胆囊炎是指胆囊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等。
中医认为,胆囊炎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胆囊炎时,中医通常采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的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疗法:常用的中药有茵陈蒿汤、柴胡疏肝汤等,可起到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和抗菌消炎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建议胆囊炎患者忌食油腻和辛辣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汤等。
综上所述,中医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疏肝解郁等方法,中医能够有效缓解胃炎、胃溃疡和胆囊炎等疾病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中医饮食疗法在调理肠胃方面的经验

中医饮食疗法在调理肠胃方面的经验肠胃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医饮食疗法作为一种自然、温和且具有悠久历史的调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肠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饮食疗法在调理肠胃方面的经验,介绍几类常见的肠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
一、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肠胃疾病,患者常常感到胃胀、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主要是脾胃功能弱,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
在饮食调理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经验: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材,如糯米、白粥、蔬菜等。
2.三餐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和适量的进食量,避免过饱或过饥。
3.细嚼慢咽: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
二、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认为胃炎大多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2.适度进食温热食物:冷热过食都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建议选择温热的食物。
3.增加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类等,有助于胃黏膜修复和保护。
三、胃溃疡胃溃疡指胃黏膜受损形成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食欲减退等。
中医认为胃溃疡多由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引起,以下是饮食调理的经验:1.禁忌刺激食物:如辛辣、油炸、酒精等,这些食物会刺激溃疡面,延缓溃疡的愈合。
2.健脾养胃:可适量摄入脾胃健运的食物,如山药、白扁豆等,有益于溃疡的康复。
3.增加维生素摄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有助于胃黏膜修复。
四、腹泻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
中医认为腹泻多与寒湿内侵、脾胃虚弱有关,以下是饮食调理的经验:1.忌食寒凉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这些食物容易使肠胃寒凉,加重腹泻症状。
2.宜食温热食物:选择温热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肠胃寒湿,如姜汤、熟食等。
胃溃疡 中医典故

胃溃疡中医典故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对于胃溃疡的理解有着独特的典故。
古代中医师们认为,胃溃疡的形成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有关。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则与胃溃疡相关的中医典故。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氏的中医师傅,他擅长治疗胃病,尤其是胃溃疡。
他的治疗方法独特而有效,备受病人的赞誉。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了李氏的诊所,他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经常感到胃部疼痛。
经过仔细询问,李氏得知这位年轻人日常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饮食无节制,加之精神压力大,导致了胃部的阴阳失衡,进而形成了胃溃疡。
李氏采用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来治疗这位年轻人的胃溃疡。
他首先给他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其中包括了黄连、黄芩等草药,这些草药有着清热解毒、平和胃气的作用。
此外,李氏还建议他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减少精神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年轻人的胃溃疡症状逐渐减轻,他的面色也恢复了红润。
他深深感激李氏的治疗方法,向他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胃溃疡的形成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不规律的作息、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的精神压力都可能导致胃部的
阴阳失衡,从而引发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减少精神压力,以预防和治疗胃溃疡。
中医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方法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通过深入了解中医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胃溃疡的形成机制,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护好我们的胃部健康。
中药养身缓解胃溃疡的中药调理方法

中药养身缓解胃溃疡的中药调理方法胃溃疡,是指胃壁或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发生损伤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胃溃疡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饮食不当、情绪紧张、生活习惯不良等。
在中药学中,有很多中药可以用来缓解胃溃疡的症状,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调理方法,帮助人们通过中药养身来缓解胃溃疡。
一、中药养身缓解胃溃疡的介绍中药养身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其核心观点是通过中药的调理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对胃溃疡病患者,在中药中有很多药材被认为具有缓解胃溃疡症状的功效。
二、中药养身缓解胃溃疡的常用中药1. 黄连(Huang Lian)黄连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独特的酮类、黄连素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抑制幽门螺杆菌等功效。
可以通过煎煮、炖煮等方式服用黄连,能够有效地缓解胃溃疡引起的胃痛、消炎、抑制细菌繁殖等作用。
2. 当归(Dang Gui)当归是传统中药中的重要成分之一,被广泛用于妇科、补血调经等方面。
而在缓解胃溃疡方面,当归有助于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对于胃溃疡引起的疼痛、炎症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 甘草(Gan Cao)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调和药性等功效。
对于胃溃疡病患者,甘草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消炎、缓解疼痛等作用。
可以将甘草煎汤或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缓解胃溃疡症状的效果。
4. 大黄(Da Huang)大黄作为一味泻药,可以帮助促进胃肠蠕动,并加速废物的排出。
对于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溃疡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将大黄与其他药材一同煎汤服用,或采用适当的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
5. 千岁养胃丸千岁养胃丸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由多种中药材组成。
它具有保护胃粘膜、提高胃肠功能、缓解症状等多种功效。
是中药调理胃溃疡的常用方剂之一。
三、中药养身缓解胃溃疡的应用方法中药调理胃溃疡的应用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煎汤的方式服用中药,方法是将中药材与适量的水一同煮沸,然后将药液过滤后饮用。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的分析

疗 ,对慢性盆腔炎有理想疗效 。
活血祛湿法是 中医 中调节气息 、活血的药物 ,以减轻血凝 的多种 治疗法 之一 ,这类疾病 的药 物治疗主要依 仗着活 血通络 、祛淤生新 、
胃炎 胃溃疡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与 中医脾 胃关系的分析
邪实正虚 ,湿热淤滞不去 ,又可表为寒热错杂 ,虚实转化 的证侯 。 本研 究进行常规 抗生素治疗 ,使 盆腔周围组织淤血 得以改善 ,促 使炎性 产物吸收 ,在常规治疗 方案基础上加用 自拟活血 祛湿方 ,方 中
红藤 、败 酱草 、 白芷 清热 解毒 可改善 盆腔循 环 ,降低炎 症 区毛细血 管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 出,促 进炎性渗 出物 的吸收,还具有较强 的镇 痛作用桃 仁、红花 丹参 、J I i t * 子四药合用共奏疏肝理 气、活血化瘀 之功 ,片姜黄可达破血行气 的作用 ,海藻 、昆布 、浙 贝母协 同发挥软 坚散结 。全方 均 以清 热解毒 、活血化瘀 、祛湿散 结、消淤散结为主治
陈宜 伟 刘金 连
( 上栗县 中医院内科 ,江西 上栗 3 3 7 0 0 0 )
【 摘要】 目的 对 胃炎 胃溃疡 的发病 与 中医脾 胃的关 系 进 行 分析探 讨 , 为今后 的 临床 诊 治工作提 供 可靠 的参考依 据 。方法 从脾 胃的 气机升 降 、 脾 胃病 与其他 脏腑 病 因病机 关 系、脾 胃病 的临床 表现 以及 治疗 方法 等方 面对 胃炎 胃溃疡 的 发病 与 中医脾 胃的 关 系展开探 讨 。结果
自行消除 ,增加疗效。
2 . 2肝胃郁热型
1脾 胃的升 降 失调 与胃病 的关 系
在 中医领域 ,气机 的升降 出入为人 体生命活动 的基 本形式 ,气机 的升降 出入在 各脏腑的功能 活动及其之间 的协调 关系中得到 了具体 的
中医理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道及其附属器官的各种病变和功能障碍,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理论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理论认为,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脾胃功能的调理。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主要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
在中医的五脏学说中,脾胃属于“脏腑之源”,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则被视为脾胃失调、气血不畅的结果。
二、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注重辨证施治。
辨证主要包括辨别病机、辨别病性和辨别病位。
根据不同的病理状态,中医医生会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1.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通常采用健脾益胃的方法,如使用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如党参、白术等中药,以及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来改善脾胃的功能。
2. 胃火亢盛型胃火亢盛型是指消化系统疾病中胃火过旺引起的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口臭等症状。
中医治疗一般采用清热降火的方法,如使用降火清胃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以及针灸疗法,来降低胃火的燥热程度。
3. 胃湿痰浊型胃湿痰浊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湿热困脾引起的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治疗一般采用燥湿化痰的方法,如使用理气健脾的中药,如苍术、神曲等,以及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来化解湿痰。
三、中医药物治疗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经常使用中药治疗。
根据病情和证型不同,中医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枳壳、陈皮、泽泻、苍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胃、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功效,能够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缓解症状。
四、中医养生调理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同时,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和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饮食起居与健康密切相关。
脾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脾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疾病是指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
针对脾胃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被广泛应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调节脾胃功能。
西医则运用药物和现代检查技术来治疗病变,提供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一、脾胃疾病脾胃疾病是指涉及脾脏和胃部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等。
脾胃在中医中被视为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的重要器官,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
脾胃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胃痛、恶心呕吐等。
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既包括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等,也包括中医的草药、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疾病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湿热、痰浊等因素有关。
治疗脾胃疾病时,中医着重调理脾胃功能、疏通气机、祛除湿热、疏散痰浊等,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改善症状和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也是预防和辅助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方面。
如果您怀疑患有脾胃疾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限制1. 医学证据不足:尽管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证据支持相对较少。
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使得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被全面确认。
2. 个体差异较大: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脾胃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之间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差异较大,使得中医治疗的个体化程度相对有限,无法达到完全精确的个体化治疗。
3. 治疗周期较长:中医治疗一般采用温和的调理和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理和恢复脾胃功能。
中医说:关于胃溃疡的六种辩证论治!

中医说:关于胃溃疡的六种辩证论治!我们都知道,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
并且随着现代人的饮食发展和作息发展下去,将会出现更多的胃溃疡患者。
“十人九胃”这个词是一点都没错。
西医认为胃溃疡是指胃肠道的黏膜发生损害,而中医认为胃溃疡即是中医中所指的“胃脘痛”。
它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且提出胃脘痛与其它脏器的关系。
最后,总结出胃溃疡的六种证型。
一、肝胃不和型胃溃疡表现为胃脘痛,胃胀,有嗳气,可因恼怒或情绪波动而疼痛加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用法用量:甘草3g,陈皮、柴胡、川芎、香附6g、枳壳各6g,芍药9g。
用水煎煮,在饭前服用。
柴胡二、脾胃虚寒型胃溃疡胃部隐隐作痛,喜暖恶冷,可因劳累和受寒而发作。
当空腹疼痛急剧,在食用之后减缓,食欲不振,吐清水等。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用法用量:黄芪15g,甘草20g,桂枝、生姜各30克,白芍60g,大枣12个,饴糖约100g。
将中药材用水煎煮后加入饴糖饮用。
三、胃阴亏虚型胃溃疡胃部出现隐痛或灼痛,在午后加重,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不畅。
治法:益胃养阴。
方药:一贯煎。
用法用量:川楝子4.5g,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g,枸杞子9-18g,生地黄18-30g。
用水煎服。
川楝子四、瘀血停滞型胃溃疡胃脘疼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丹参饮。
用法用量:丹参30克,檀香6克,白糖15克。
用水煎服。
五、湿热壅阻型胃溃疡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粘,头痛重着,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大承气汤。
用法用量:芒硝9克,大黄、枳实各12克,厚朴24克。
用水煎服,先煮厚朴、枳实,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大黄六、肝胃郁热型胃溃疡胃脘灼热疼痛,痛窜两胁,每因恼怒加重,面红目赤,口干口苦。
治法:泻肝降火,和胃止痛。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有关于治疗胃病的原理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胃是脾胃之海,主管水谷之宜。
胃的功能主要包括接受和消化食物,以供给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胃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与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有关。
治疗胃病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养脾胃:黄帝内经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调养脾胃来治疗胃病。
脾胃虚弱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如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冷饮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运动等方法来调养脾胃功能。
2. 理气和胃:黄帝内经认为胃病的发生与气机郁滞有关,郁滞则胃气不舒,导致胃病发生。
因此,治疗胃病时需要疏通气机,理气和胃。
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贴敷等,以促进气机的正常运行。
3. 平衡阴阳: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在治疗胃病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阴阳平衡。
例如,胃热湿热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脾胃虚寒者则需要温补脾胃,调养阳气。
总之,黄帝内经治疗胃病的原理主要包括调养脾胃、理气和胃、平衡阴阳。
通过
这些方法来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调理气机,从而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胃溃疡中医辩证诊疗

胃溃疡中医辩证诊疗中医专家张兆霞指出,胃溃疡是胃病中常见的⼀种,中药调理副作⽤⼩,所以越来越多的⼈选择⽤中药。
胃部灼痛、⼝⼲⾆燥都是胃溃疡常见的症状,所以胃溃疡对⾝体伤害很⼤。
胃溃疡中医如何辩证治疗的呢?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玩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频繁、纳呆⾷少、⼝⼲⼝苦、⼤便⼲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热、⼩便淡黄。
具备主证两项加次正⼀项,或主证第⼀项佳次证两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穿⼝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覆盖厚⽩苔,可伴有渗出或⾎痂,周围潮红,充⾎⽔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或⽩⾊苔,⽆出⾎,周围充⾎或⽔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细⾎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苔消失,呈现新⽣粘膜,称红⾊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粘膜由红⾊转为⽩⾊,有时不易与周围粘膜区别,称⽩⾊瘢痕期。
(三)证侯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频繁;⼝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质淡⽩或薄黄;脉弦。
2.脾胃⽓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后尤甚;⼤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懒⾔;⾯⾊萎黄;消瘦;⾊淡苔⽩;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痛减;纳呆⾷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便溏腹泻;⾆质胖,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或迟。
常见脾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脾胃者主仓廪养身本此为本胃主纳

常见脾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脾胃者主仓廪养身本此为本胃主纳脾主运中州健营养分脾和胃是主管仓廪供给全身养料的,所以说它是养身体的基本脏腑。
胃主纳入饮食,脾主运送养料,如果脾胃所主的中州健全,就能把养料消化好,分布到身体各个部分。
【注释】脾胃者,主仓廪:《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失健四君添若虚寒理中痊脾失升用补中脾湿滞平胃功脾失健运用四君子汤加味健脾。
属虚寒症就当用理中汤来温补。
脾若是失于升,不能输精上达,就当用补中益气汤来升提。
脾要是困于湿滞,就当用平胃散来燥湿调中。
胃主降脾主升胃阴亏食难增滋胃阴养胃灵胃是主降而纳食的,脾是主升而输精上达的。
胃阴亏虚,胃气不降,消化汁液不足,饮食就难增加,这就应当。
滋养胃阴以养胃汤最见效。
若胃炎治不同慢胃炎溃疡同本一类分轻重治胃炎安胃能成溃疡蒲贝攻依法治病自平胃炎,治疗与上述的症候不同,属慢性胃炎病,和胃溃疡基本是同类的,只是症状上轻重不同而已。
治疗慢性胃炎用安胃汤疗效较好,如果已成了溃疡,再用上蒲贝丸。
如果依法治疗,病自会好转。
【注释】慢性胃炎:时觉胃中不适,或有呕酸,胃部有发烧感及一般性疼痛等症。
胃溃疡:症同慢性胃炎,但病较利害,痛时如刀刺,或有吐饭,呕酸带血者,或吐血者。
调饮食忌辛重能自养病必宁胃病必须注意饮食调理,并忌食辣性和难消化食物,能自己调养,病就能安宁下去。
附方(证型分析+药证分析):(1)四君子汤:治一切阳虚气弱,脾衰肺损,饮食少思,体瘦面黄、皮聚毛落,脉来细软。
人参6g 焦术6g 云苓6g 炙甘草3g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2)理中汤:治脾寒、少食、腹痛、便溏、脉沉迟无力等。
焦术15g 人参9g 炮姜9g 炙甘草9g水二杯煎八分服。
(3)补中益气汤:治脾胃虚弱,食不知味,倦怠懒言,或由劳倦内伤而致的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洪大而虚;或因中气不足,气陷脱肛、胃及子宫下垂等。
人参3g 黄芪9g 炙甘草5g 升麻3g柴胡3g 白术9g 当归6g 陈皮3g加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升 降不及 、升 降反作 、升 降失调是气 机 升降失 调在 脾 胃病 中的主要病理 表现 ,因此 ,主要采用 的治疗 方法 大致 分 为 :补其不 足 以助 升运 和降 ;纠其 反作 以举 陷逆 ;调理 升 降以复气 机顺 行。补益法 用于脾 胃虚弱 ,运 化失 调 ,升 降不及 的各 种疾 患 ,如脾虚 生化乏 源的气 虚 、血虚证尤 需 健脾益气 ;胃阴不 足失于润 泽者 ,又 当滋养 胃阴 ,恢 复其 顺 降之性。升降法用 于脾 胃升 降反作 的疾患 ,“ 升” 用于 当 升反降的中气下 陷之证 ; “ 降”,用 于当降反升的 胃气 上逆 证 。调 理升降法 用 于其 它脏 腑病 变影 响脾 胃升 降 的疾 患 ,
【 关键词 】 胃炎 胃溃疡 ;中医 ;脾胃
【 中图分类号 】R5. 297
【 文献标识码 】 A
【 编号 】10 — 57 (02 5 02 — 2 文章 07 81 21 )1 — 02 0
胃炎 、胃溃疡是 现代 医学名称 ,属 临床 常见病 ,从 其
临床表现来看 , 该病 属 中医学 的 “ 杂” “ 嘈 、 胃痞”、 “ 吐 酸” 胃脘痛 ” 心痛 ”等范畴 。胃炎 胃溃疡根据 中医辨 、“ 、“
证 论 治 ,可 分 为 几 个 类 型 :脾 胃虚 寒 型 , 胃 阴 不 足 型 ,肝
I 临床表现来 看 , 病属 中医学 的 “ 该 嘈杂” “ 、 胃痞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吐
酸” 胃脘痛 ” 心痛 ”等 范畴。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活 、“ 、“
水平的提高 ,饮食过 于精 细 ,再加上 工作压 力大 、烟酒 过 度 、环境恶化等 ,导致 消化道疾病 的 ( 胃炎 、胃溃疡等病 ) 发病率逐年上 升。现代 医学对 胃炎 、胃溃疡 的病 因和病理 学研究 日趋深入 ,极 大地 提高 了西医对 胃炎 、消化 性溃疡
中医脾胃病试题及答案

中医脾胃病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中医脾胃病?中医脾胃病是指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脾胃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们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病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胃炎、胃溃疡等。
2. 中医对于脾胃虚弱的认识是什么?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脾胃虚弱可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饮食、草药调理以及针灸等。
3. 什么是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酸过多、腹痛、烧心等。
中医认为胃炎与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调理饮食、针灸等。
4. 什么是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发生溃疡病变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饭后不适等。
中医认为胃溃疡与情绪不稳、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溃疡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调理饮食、草药调理等。
5. 中医脾胃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中医强调平衡饮食和健康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脾胃病的重要性。
具体措施包括:-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饱或过饥。
- 情绪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适量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健康。
- 避免刺激因素:如辛辣食物、烟酒等对脾胃有刺激作用的物质应避免或少量摄入。
总结:中医脾胃病是指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脾胃虚弱、胃炎和胃溃疡。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强调调理饮食、草药调理和针灸等。
预防脾胃病的关键是保持饮食规律、良好的情绪调节和适量运动,避免刺激因素的摄入。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可以维护脾胃的健康,促进身体的整体健康。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还指出,要从辨证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通则不伤”的方法。
中医与胃肠道疾病

中医与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是指包括胃、肠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然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并分析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理论依据。
一、中医理论与胃肠道疾病1.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中医理论以“整体观”为核心,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在中医理论中,胃、肠等消化器官与脾、肝、胆等其他相关脏腑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时,注重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综合分析病因、病程、病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 脏腑理论与胃肠道疾病根据中医理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肠则是吸收养分的重要场所。
胃肠道疾病往往涉及到脾、胃、肝、胆等多个脏腑。
中医认为,胃属于脾土,与脾相互关联,在消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肝与胆则在胃肠道功能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时,往往需要调理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3. 病机理论与胃肠道疾病中医病机理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理论。
在胃肠道疾病方面,中医病机理论强调阴阳失衡、气机紊乱等。
根据不同的病机,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和中、清热、祛湿等,以达到调理体内阴阳平衡、纠正气机紊乱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常见胃肠道疾病的方法1. 脾胃虚弱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主要采用和中、健脾、理气等方法,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2. 胃热与胃溃疡胃热和胃溃疡是胃肠道疾病中常见的病症。
中医治疗胃热和胃溃疡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消肿等方法,并常配合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式,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3. 肝胆湿热与胆石症肝胆湿热和胆石症是胆道疾病中常见的类型。
中医治疗肝胆湿热和胆石症主要采用祛湿、清热、通胆等方法,帮助患者排除湿热,减轻胆道压力。
三、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胃肠道疾病也不例外。
中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调理在中医学中,消化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以及日常养生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和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胃炎与胃溃疡胃炎和胃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与脾胃失调、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建议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的调节。
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包括草本药物的服用和针灸等疗法,以帮助改善胃病症状。
二、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是指胃肠道在消化、吸收和排泄等方面出现问题的状况。
中医学认为,胃肠功能紊乱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为了改善胃肠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可以尝试中药调理或按摩等方法。
三、肝胆疾病肝胆疾病是指肝脏和胆囊等器官出现问题引发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肝胆疾病的发生与肝火旺盛、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为了保护肝脏和胆囊的健康,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建议: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量参加体育锻炼,饮食要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此外,也可以通过中草药调理和针灸等疗法,有助于改善肝胆疾病的症状。
四、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学认为,胃肠道感染与脾胃虚弱、饮食不洁等因素有关。
预防胃肠道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当感染发生时,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服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以加快康复进程。
总结起来,中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调理,涉及到胃炎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疾病以及胃肠道感染等多个方面。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情绪稳定,采取合理的生活作息等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这些疾病。
探讨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理论与中医脾胃原理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理论与中医脾胃原理的相关性研究发表时间:2015-11-16T14:22:21.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作者:周连庚[导读] 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其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高达92%,这说明中医辩证治疗在胃炎胃溃疡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周连庚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 151801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炎胃溃疡发病理论和中医脾胃原理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胃炎胃溃疡患者98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0例患者,对照组4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中医辩证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其发病理论和中医脾胃原理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从中医脾胃原理上可将胃炎胃溃疡分为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肝胃气滞型、脾胃虚寒型等,采取辩证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更高。
结论:脾胃功能失调是胃炎胃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治疗时应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施治,以提高胃炎胃溃疡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炎胃溃疡;中医脾胃原理;相关性胃炎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临床治疗上,常采取杀菌、消炎等治疗措施进行治疗[1],临床效果明显,但对患者的副作用较大,且在愈后易复发,因而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中药治疗方法对胃炎胃溃疡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文主要对胃炎胃溃疡发病理论和中医脾胃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求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原理上对胃炎胃溃疡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胃炎胃溃疡患者共98例,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为24~53岁,平均为43.6±6.4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胃炎胃溃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0例患者,对照组48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经过调查发现,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跟中医脾胃有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根据基本的中医理论,需要对胃炎和胃溃疡之间的具体临床特征进行区别,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特效分别从各自的整体进行入手,然后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才可以为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标签:胃炎;胃溃疡;发病;中医脾胃
胃炎和胃溃疡都是一种在临床疾病中常见的胃病。
但西医中对于这方面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虽然效用明显,但依旧会存在很多弊端。
因此,需要用中医脾胃的研究方法进行对胃炎、胃溃疡的治疗。
本次试验运用具体中医理论对脾胃的治疗方式分析如下[1]。
1 脾胃与气机升降的基本关系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也朝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
或许正因为如此,条件越发方便的生活使得很多人都染上了饮酒过度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快,导致患者胃炎和胃溃疡疾病的因素越发增多。
因此,如何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便成为医学界目前关注的课题之一。
由于中医认为,人体进行过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气机的出入和升降来调节的。
毕竟,调节好气机的出入和升降,便可以正确协调人体的脏腑器官活动,从而让人体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比如肾水上升可让人体的心火下降,心火下降则会温暖身体内的肾水。
而作为气机升降的主要活动区域,居于人体脏腑中间的脾胃终究可以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胃气的下降则会让身体内地废物都逐渐排出体内,致使气机越来越可以吸收食物的精髓,上升作用越發明显。
脾胃总是在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脾胃升降协调了,才可以不断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让人体处于一个平衡脾胃的气机升降出入,逐渐避免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的
发生[2]。
2 有关胃病的根本病因分析
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的发病机制是脾胃气机的升降。
且胃病的病因发生的原因有:(1)有包括喜怒哀乐恶欲等多方面的七情六欲方面的影响,都有可能对身体正常的脾胃升降造成相应的影响。
比如忧思伤脾、久怒伤肝等各种典型事例。
都是负面情绪而引起的胃病原因所在。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可以总结为六淫,这六淫的产生都会对身体的脾胃造成相应的影响。
过于湿润会阻碍脾胃的功能,而过于干燥则会让胃阴受到伤害。
(3)第三种则是患者的饮食无度。
人体在受饥饿时脾胃往往会呈现虚证现象,而食量太多则会导致消化不良。
如此饮食无规律会导致脾胃升降问题严重,从而引发胃病。
(4)生活不规律、没有劳逸结合,则会在导致“久坐伤肉、过劳伤气、久卧伤身”的说法,这些都会造成患
者的脾胃出现各种不良问题。
(5)虫积:人体内寄生虫过多而严重伤害到脾胃,因此可以用驱虫的方式来达到保养脾胃的目的。
(6)当脾胃出现淤血状况时,食积和水气等情况依旧会反过来成为胃病,并致使身体虚弱。
3 脾胃失和和胃炎、胃溃疡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气机”是一种可以抽象表明体内脏器组织的生理病理活动。
其“气”的概念将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机能。
相关中医脾胃理论有:(1)肺气升降所实现的宣发、肃降。
宣发是将机体内的邪气秽物取出来,并将脾脏提供津液、水谷精微等全身肌肤皮毛传输排泄。
肃降则是将肺气向下运动,并能够从外界吸入清气形成宗气来滋润元气。
(2)肝主疏泄,调达气机升降。
身体内调节气机运动的关键在于肝脏,只有在肝脏内疏泄作用并保证肝脏的气机通畅,才可活跃内脏。
因此,如果气机得不到通畅,那么很容易降低机体的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毛病。
(3)“升”指的是当升反降的中气下陷进行治疗,“降”指的是胃气上逆证进行治疗。
调理升降法,在其他脏腑病中产生的是整个疾患脾胃升降的良好治疗效果。
4 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基本中医疗法
在中医认为,胃炎、胃溃疡等各种胃病的发病机制其实跟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等息息相关。
而根据实际治疗状况,很多有关治疗或者调解脾胃的药物也可以用来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且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较于西医,中医治疗脾胃的效果虽然见效较慢,但明显效果要更好,疗效也更彻底。
相对的,其基本的临床价值也较高。
而在这种情况下,将相关中医理论知识和实际效用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完善中医脾胃理论知识,并为治疗胃炎和胃溃疡奠定好基本的基础。
在胃病中医理论方法中,胃炎和胃溃疡是作为一种临床疾病存在,病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但在中医理论中,引起胃病的根本机制都是因脾胃失调引起的。
其基本方法包括补、温、消、清四种方法。
“补”指得是温补的方法来达到对脾气的补充,并用于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的胃病患者。
最终达到补中益气的作用,以及对胃阴不足者采取不错的治疗效果。
而“温”的方式却是可以治疗肝胃气滞型的胃病,并对虚寒型胃病采取相当显著的疗效。
“消”是指消除肝火的前提下,通过泻出干燥而让患者的大便保持通畅,从而调解患者的脾胃。
“清”则是利用甘露消毒来清除患者的湿热症状,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总而言之,掌握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疾病和中医脾胃之间的具体疗效关系,可以为胃溃疡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该清楚胃炎和胃溃疡之间的发病关系,这样才能够逐渐了解患者的脾胃病基本发病机制所在。
找对病根,方可以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 赵泽英.关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2] 叶爱霞.分析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