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

合集下载

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

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

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宓简介吴宓,一个拥有文学家、国学大师和诗人三种称号的中国现代学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吴宓简历。

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吴宓简介:吴宓1911年考入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所以吴宓也常被世人说是毕业于清华大学。

1916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就远赴美国,于19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书。

一年后即1918年,转入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读书,于1920年取得了学士学位,1921年硕士毕业。

1930年到1931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吴宓在欧洲游学,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文学研究。

回国后担任了国内许多所知名大学的教授,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多家著名大学。

1950年开始,在西南师范学院担任多个系的教授。

之后还担任了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

吴宓讲授过英语、英散文、外国文学、西洋批判文学、世界文学史、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等课程,还参与编写了《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简明英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包括钱钟书、季羡林等。

4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始作红楼梦的演讲。

还用中英文发表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等等,为中国的红学研究事业的走向世界作出了许多贡献。

吴宓是干什么的吴宓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

但是具体吴宓是干什么的大家好像还不太清楚。

今天就来讲讲这个吴宓是干什么的。

吴宓其实干过很多事情,主要都是文学研究、知识传授等工作。

现在一点一点来看一下。

吴宓在1921年回国后,就被东南大学聘请为文学院的教授,负责讲述世界文学史等课程。

《吴宓先生其人——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三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吴宓先生其人——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三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吴宓先生其人——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三个译本的对比赏析自从清末的知识分子吴宓先生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吴宓先生是一位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多学科的研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宓学说”。

此外,他还以自己独到的观点对中国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发表了许多精辟而有用的评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吴宓先生其人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的三个译本,看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第一个译本是“吴宓先生其人学者和博雅之士”,翻译者是著名学者费孝通。

他的译本着重于吴宓先生作为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所取得的丰硕成就,认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挖掘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故而选择《学者和博雅之士》作为译本题目。

费孝通针对吴宓先生的著作和思想,深入剖析了他是如何将学术贡献结合实践,在时代异军突起的情况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个译本是《吴宓先生一位实干家》,翻译者是著名历史学家钱钟书。

钱钟书在翻译中,把吴宓先生作为一位实干家进行描述。

他强调吴宓先生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行动果断,他出身贫民,但从不放弃,用智慧、勤奋和努力推动中国的文化进步,为中国的文化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一个译本是《吴宓先生一位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者是著名哲学家马英俊。

他的译本着重于吴宓先生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活动,认为吴宓先生深刻把握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将学术贡献融入到实际应用活动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以上三个译本可以看出,吴宓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博雅之士,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他的学术成就让他受到全球赞誉,而他的实践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和博雅之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文化变革的历史进程。

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

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

原文1: 原文 :
Mr.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林语堂译文: 林语堂译文:
世上只有一个吴雨生,叫你一见不能忘。
赏析: 赏析 : “Mr. Wu Mi”译成“吴雨生”而非
“吴宓先生”易使读者迷惑,最好加注“吴宓, 字雨生”;“like nothing”译成“只有一个” 没有“独一无二”来的文气。
时会爆炸的炸药,“爆发性”一词出入太大。 虽然“wan in colour”是苍白的意思,但中 文多用“脸色黄”来形容人虚弱,憔悴。
小结: 小结:
1. 翻译时,要注意被动态的转化。 2. 不要过分追求“四字格”的使用,而忽略 意义的准确。 3. 注意中西方语言习惯及文化的差异:量词, 颜色词等。 4. 注意语言结构的差异,汉语重意合,不加 连词,语片依然连贯。 5. 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要忠于原著。不 可随意删减,语义可能不变,但语境会变。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他的脑袋形似一枚炸弹,且使人觉着行将爆 发一般。瘦削的面庞,有些苍白、憔悴;胡 须时有进出毛孔欲蔓延全脸之势,但每天清 晨总是被规规矩矩地刺得干干净净。粗犷的 面部,颧骨高耸,两须深陷,一双眼睛好似 烧亮的炭火,灼灼逼人。——所有这一切又 都安放在一个加倍地过长的脖颈上。他的身 躯干瘦,像根钢条那样健壮,坚硬得难以伸 缩。
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是瘦黄胡须儿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每晨刮的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
文学翻译鉴赏
------<吴宓先生其人 吴宓先生其人> 吴宓先生其人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鑛:文I魏邦良吴范宓对爱情的态度可谓热烈而真诚。

为了 i追求真爱,他付出了真情,至于真金白 银更是在所不惜。

然而满怀热望的他总是竹篮 打水一场空,到头来还是形影相吊,孤身一 人。

浪漫多情,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陈心一:“恐贻负心之讥”吴宓在美国留学时,同学陈烈勋把妹妹 陈心一介绍给他。

远在美国的吴宓就委托昔日 同窗、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代为“调 查”陈心一。

毛彦文调查后将结论寄给了朱君毅,朱 再转给吴宓。

对陈心一,毛彦文在信中有这样 的介绍:“陈女士外面观之,颇老实。

在校中 与别班同学,不甚往来,似不喜与他人交际。

对于校课,有中等成绩。

除课务外,未见有何 发展,其貌平常。

”毛彦文在信中问吴宓:是希望未来的妻 子具有世界知识呢,还是仅通晓中国知识就 可?是要求妻子“善于交际”还是“仅能在家 为一贤主妇”?毛彦文提醒吴宓:以上二端,要先做决定。

而她则认为,“陈女士似适应于 第二种”。

另外,毛彦文也坦承,一个人的性情很 难调查,所以吴宓最好能与陈心一通信交往,然后再行订婚,较有把握。

这封信让吴宓左右为难,他也知道,不 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就订婚非常不妥,但身在美 国的他,要想知晓对方的性情谈何容易。

在H 记中,他写道:“拒之,则恐贻负心之讥;允 之,则虑性情未必如何和善。

”于是他请毛彦文重新做一次详细考察,供他最后的决断参考。

不久,朱君毅转来毛彦 文的调查。

这一次,毛彦文的用语非常注意分 寸,她说陈心一 “不十分活泼,然亦不板滞。

不十分美丽,然亦不丑。

不十分善于交际,然 亦不过于静默”。

所以,若吴宓想找一个贤良 主妇,料理家务,陈心一是理想人选;但若想 找一位能与西方人士交往、堪当沙龙女主人的 人选,“或虑不足”。

当然,事关婚姻大事,毛彦文提醒吴宓 不能相信别人的目光,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先和 陈心一交友,等回国看到本人后再行决定。

毛彦文讲的道理吴宓何尝不懂,但一则,陈烈勋催得紧;二则吴宓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也 命儿子尽早订婚。

吴宓的著译与翻译观

吴宓的著译与翻译观

的。除精通英文之外,吴宓还 懂法、意、德、俄、拉丁、希腊等 多种语言。并对这些语言文学
李译 月观
档 案
溯 源
一人。1930 年,吴宓赴欧洲先后游历了英、 前,不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知其不可而为之, 全部贯通,烂熟于心,吴宓是
法、意、瑞、德等许多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访问了诗人雪莱、 其学术精神十分难能可贵。
我国翻译界公认的理论先驱,也是卓有成就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来又双目失明。因生活不能自理,1977 年由胞 学史的对 照 的 学
一、吴宓的学术成就
妹吴须曼接回泾阳居住。于 1978 年 1 月 17 日 识。吴宓在其弟子中素有文学
吴宓的学术成就与他的成长及求学经 去世,终年 84 岁。1979 年 8 月获平反昭雪[1]77。 百科全书、活字典的称呼,由
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 然留在国内,并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事业就 曲〉通论》、《孔子老子学说对于德国青年之影
西比较文学等课,同时兼任《武汉日报·文学 要植根于祖国大地。1956 年,吴宓将自己珍 响》、《论循规蹈矩之益与纵性任情之害》、《薛
藏多年的 1000 多册稀有的西文图书,包括许 尔曼评传》等译著,反响热烈。1928 年后,吴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 副刊》主编。1949 年,吴宓赴重庆任重庆北碚 认为,是吴宓最先
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 相辉学院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 强调了文 学 的 延
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 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后又兼任重庆大学外文 续,倡导欲包括我
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西洋文学史、欧 吴宓心中,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诗作 终完成,但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自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吴宓(1868-1940)是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深受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本文将从吴宓的翻译思想出发,探讨德国翻译家对他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德国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该尊重原著的思想和风格,通过翻译来传达原著的精神。

吴宓深受这种理论的影响,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著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理念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译作在传达原著情感的也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德国的翻译家对吴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德国是欧洲翻译事业的先驱,德国翻译家们对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吴宓在翻译实践中吸收了德国翻译家们的经验和教训,例如他借鉴了德国翻译家的“横向比较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来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在《红楼梦》的翻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吴宓对各种旧译进行了仔细比较,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文。

德国的文学作品也对吴宓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文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了中文,在中国引起了轰动。

吴宓受到了德国文学的启发,他翻译了许多德国文学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海涅的诗歌等,这些作品对他的翻译风格和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翻译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吴宓的翻译思想深受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德国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德国文学作品都对他的翻译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宓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学习、吸收外来的翻译理论和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技巧,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情僧吴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高手”。

吴宓生性痴愚,行事常常不合常理,有时会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有一次,他住在一个客店里,晚上想要上厕所,但由于天色已晚,灯火不亮,在黑暗中他无法分清东南西北,就搞错了方向,反而走到了客房的梁上,一脚踩在了梁上,摔了个趔趄跌倒在地,把自己摔得鼻青脸肿,可是他却不以为意,还在一旁自语,说什么“一步登天、九霄云外”的话来。

还有一次,吴宓去农村探访一个朋友,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他问长问短,事实上老人就是他要拜访的那位朋友,但他却不知道。

最后到达目的地后,他发现原来那位老人就是要拜访的那位朋友,并在当天晚上邀请吴宓做客,吃了一顿美食。

可是事后吴宓又忘记了自己拜访的目的,还问起“谁家请我来了”。

尽管吴宓行事痴愚甚,但是他在文学方面非常的有才华,在当时的文学圈里也是颇有名气。

他的画作也常常被人们传颂,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十八学士图”,这幅画作中描绘了唐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等十八位名人的生动形象。

此外,吴宓的书法也非常出色,被称为“碑帖三绝”之一。

最后,我们学习吴宓这位情僧,除了欣赏他的才华之外,更应该理解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即便有些人走的路线不合常理,也有可能他们看到的不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宽容包容。

黄世坦译文《吴宓先生其人 -- 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鉴赏

黄世坦译文《吴宓先生其人 -- 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鉴赏

六、添加形容词或副词,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1)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译文:所有这一切都安放在一个加倍地过长的脖颈上。 评析:例(1)中,增译了副词“加倍地”,更显示出脖子比一般人的长, 将这脖颈长一特点鲜明突出。
8
例如:(2)Punctual as his lectures. 译文:他像钟表一样守时,像奴隶船上的一名划船苦工那样辛苦地备课。 评析:译文中增译了形容词“奴隶船上的”以及副词“辛苦地”。使译文更加 通顺。不会生硬拗口。
英译汉中的增词技巧 ——黄世坦
译文《吴宓先生其人 -- 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 鉴赏
前言
◆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法结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出现词的添加现象。翻译时常常有必 要在译文的词量上作适当的增加,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 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 增词是由于意义、语法、修辞或逻辑上的需要,也是翻译 中必不可少的技巧。 ◆ 黄世坦在翻译<Mr.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时, 多处使用该方法,以达到译文准确,清晰,且符合原文意 思。
例如:(2)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no mannerisms,no "anything",just plain Jack,Tom and Harry. 译文:他们的面孔太一般化了:没有丝毫个性,简直“一无所有”,仅 仅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张三,李四或王五而已。 评析:例(1)中,“独一”与“无二”意同,但为了符合汉语习惯, 增译了“无二”。同样的例(2)中,增译了“丝毫”“常常”。
二、增译量词,使译文增加修辞效果

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16页

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16页

林语堂译文:
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 是瘦黄,胡须儿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 每晨刮的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 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 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 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
种人面貌太平凡” 中“这种人”做到了句子间 的连贯。比之“他们的面孔”,译为“面貌如 何”更好,但此译文省略了原文后半句,语义 虽全,效果欠佳。
原文4: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黄世坦译文:
有些人,即使被介绍过一百次后,到第一 百零一次见面时,还需要再经人介绍才能 认识。
赏析:“be introduced”被动句译成“经人介
绍”;此句与前一句有一种反衬的关系,一 般翻译时会加连词,但考虑到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聚”,不加连词更佳。
原文3:
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 no mannerisms, no "anything", just plain Jack, Tom and Harry.
黄世坦译文:
他的脑袋形似一枚炸弹,且使人觉着行将爆 发一般。瘦削的面庞,有些苍白、憔悴;胡 须时有进出毛孔欲蔓延全脸之势,但每天清 晨总是被规规矩矩地刺得干干净净。粗犷的 面部,颧骨高耸,两须深陷,一双眼睛好似 烧亮的炭火,灼灼逼人。——所有这一切又 都安放在一个加倍地过长的脖颈上。他的身 躯干瘦,像根钢条那样健壮,坚硬得难以伸 缩。
文学翻译鉴赏
------<吴宓先生其人>
墨鱼制作
内容简介: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作者:姜筠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晚近学术界较为关注吴宓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实践,其中包括西方翻译思想对吴宓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本文拟探讨吴宓对歌德的翻译思想及威廉·施莱格尔的翻译实践的接受。

根据歌德的翻译思想,以及吴宓对施莱格尔翻译工作的评价,就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价值、翻译的方法、及诗歌翻译这四个问题,讨论德国翻译家的影响与吴宓的翻译思想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思想;吴宓;歌德、威廉·施莱格尔;影响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06010226)。

作者简介:姜筠,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

Title:Wu Mi’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German TranslatorsAbstract: Recent res earch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Wu Mi’s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on thei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Wu Mi’s reception of Goethe’s transl ation thoughts and Wilhelm Schlegel’s tra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Goethe’s translation thoughts,and Wu Mi’s evaluation of Schlegel’s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discuss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influence of German translators and Wu Mi’s translation thoughts by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un)translatability,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ranslation of poetry.Key words: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Wu Mi; Goethe; Wilhelm Schlegel; study of influenceAuthor: Jiang Yun, Ph.D. candidate from English 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hn Languag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on translation studies. E-mail: jiangyun1104@國内外学术界晚近较为关注20世纪上叶吴宓对当代及历史上西方翻译思想的关注、介绍与传布,以及后者对其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德国翻译思想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吴宓(1868-193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德国翻译家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吴宓以其翻译理论的深刻探讨和翻译实践的丰富经验而著称,对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吴宓的翻译思想及其与德国翻译家的关系,分析德国翻译家对吴宓翻译思想的影响,以及吴宓对中国翻译事业的促进作用。

一、吴宓的翻译思想吴宓在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在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翻译方法和技巧。

在翻译理论方面,吴宓主张“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即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以便读者能够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体现了吴宓对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关注,成为了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宓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德国翻译家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德国罗曼语言学派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影响。

德国罗曼语言学派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强调了翻译应当尊重原意的也要适当考虑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

这与吴宓的翻译原则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德国罗曼语言学派对吴宓的翻译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在翻译理论方面受到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外,吴宓在翻译实践中也积极借鉴了德国翻译家的经验,如提高对原著的理解,注重在译文中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力求做到忠实再现原作风貌。

这些都体现了德国翻译家对吴宓翻译实践的影响。

二、德国翻译家对吴宓的影响德国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大国,德国翻译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的成就对世界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德国翻译家也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吴宓的翻译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的一些著名文学作品也对吴宓的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马丁·路德》等作品都在中国有着重要的翻译史价值。

德国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从读者反应论比较赏析《吴宓先生》三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比较赏析《吴宓先生》三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比较赏析《吴宓先生》三译本刘可景(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影响颇深,他所提出的读者反应论在中国也引起了不小轰动。

《吴宓先生》是温源宁先生的英文名作,语言幽默、调侃意味十足。

笔者选取江枫,黄世坦和林语堂三位大师的译文,从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角度赏析《吴宓先生》三译本外貌描写部分的翻译,提出译者翻译时必须心中有读者,同时注意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与风格,力求使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感受,体会到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译本;对比赏析;外貌描写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4-0125-02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影响颇深,他所提出的读者反应论在中国也引起了不小轰动。

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和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比较,看两者反应是否基本一致[1]。

因此奈达关注的主要是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同时强调原文信息及风格的准确传达。

本文首先对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进行综述,然后结合《吴宓先生》一文中的外貌描写部分进行译本分析,尝试说明读者反应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1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建树颇丰,尤其是他的“读者反应论”意义尤为特殊,其一经提出,即在翻译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读者反应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译者首先必须是读者。

作为读者的译者无论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还是对源文本的阐释都同其他读者并无二致。

第二,译文是译者通过对字、词、句等有意识的选择、运用,使原文本显现的必然性产物[2]。

但是译者与读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永远处于动态的循环之中,因此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必然是动态变化的。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吴宓(1893-1985),字仲特,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在法国留学,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后又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吴宓擅长英、法、德三国语言,主要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

作为中国现代翻译界的先驱者,他的翻译思想深受德国翻译家的影响,为中国翻译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吴宓的翻译思想吴宓的翻译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母语的追求、对目标语的迁就以及对原文的忠实。

吴宓十分重视对母语的追求。

他认为,翻译要想得到成功,首先要在母语方面下苦功。

只有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能完全掌握下,翻译才能得心应手。

吴宓强调对目标语的迁就。

他认为,翻译应当在保持原文风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迁就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语感,使译文既忠实于原著,又能得到接受。

吴宓主张对原文的忠实。

他认为,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不改变原文的语言风格,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尽可能地还原原著的风采。

这些翻译观念,受到了德国翻译家的深刻影响。

二、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吴宓在德国留学期间,受到了德国翻译家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席勒等人对他的影响尤为显著。

尼采的翻译思想对吴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强调翻译要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诠释原文,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吴宓在翻译工作中也主张将原著的文化内涵完整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

他在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时,注重对原作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这正是受到尼采翻译思想的影响所致。

席勒的翻译理念也对吴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席勒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应当在迁就目标语的前提下,注入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感悟,使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吴宓在翻译工作中也注重迁就目标语的语感和文化习惯,同时又在译文中加入了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感悟,使译文更加生动和有力。

这种创造性的翻译理念正是受到席勒的影响所致。

吴宓: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

吴宓: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
国古 书全 体校 印一 过 ,并 取外 国 佳 书尽 数 翻译 ,期成 学 术文 章 之大 观 ,而 于 国家精 神 之前 途 ,亦 不无 小补 ;而尤 要 之事则 社 友 均 当实行 完全 之 道德 ,期为 世之 修学 者 、营 业 者 树 一模 范 ,使 知躬 行道 德未 尽 无 用 ,且 终 致最 后之 成 功 ,或者 道 可光 明 、俗 可变 易 ,则 区区百 年之 志也 。”
清末 民初 ,报刊在中国作 为新 生事 物 ,正 在 兴起 和发 展 之 中 。这 自然为吴 宓 “期期 于道 义文章 ”,以 逞其 “区区百年之 志”,提供 了展示 其 才能 的平 台 。在清 华 读 书 时 ,他 就有志 于 “杂志与化学 二种”。在他 看来 ,“化 学 工业 ” 是 门 “实 学 ”, 可 以 发 展 中 国 的 科 学 ,以 富 国强 民。他 之所 以没有 选择 ,是 因为 自
108
0 人物述林
复学 ,在 圣 约翰 大学 不 过 2个 月 的 他 又复 人清华 ,直 至 1916年夏 ,于 清华 学校高等科毕业 。
他 年 少 时就 喜舞 文 弄 墨 ,10岁 那 年 就练 笔 写小 说 ,清 华 复试那 年 就开 始记 日记 ,直 至终 身几 乎从 未 辍 笔 。入 清华 后 ,他 利 用暑 假 ,将 自己的诗稿 编成 《雨僧诗稿 》。他还 与 同学 汤用 彤合 著 章 回体 小说 《崆 峒片羽 录》。他们 只写成前 三 回 ,有 3万 字 左 右 ,后 又散 佚 。他 还 与 同 学施济合作用 英文写成 《天坛》,并 作 为美 籍 教 师 所 授 “欧 洲 古 代 史 ” 的课 程成 绩 。在 清华 读 书 时 ,发表 过纪实小说 《二城新事 》、剧本 《沧 桑艳传奇》 和若 干诗 文。

吴宓先生《文学与人生》中的《红楼梦》-兼论吴宓与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些问题

吴宓先生《文学与人生》中的《红楼梦》-兼论吴宓与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些问题

吴宓先生《文学与人生》中的《红楼梦》-兼论吴宓与中国文
化重建的一些问题
韩云波
【期刊名称】《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9(014)001
【摘要】吴宓的红学研究,即是文学研究,又是哲学和文化研究,吴宓之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重视《红楼梦》,其核心点在于:(1)《红楼梦》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吴宓重建真理的人生理想;(2)《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符合吴宓的人生方式;(3)《红楼梦》的传统文化意蕴,和吴宓的人格意气相吻合,从这里出发,吴宓表现了他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使命意识。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韩云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 [J], 朱寿桐
2.勾勒吴宓学术人生的轨迹--《吴宓著译系年目录辑要》评介 [J], 李虎
3.吴宓《文学与人生》中的伦理道德建构 [J], 何苗苗
4.文化视野下的吴宓——兼论吴宓陈寅恪交往之于《学衡》 [J], 刘焱鸿;赵正彬
5.《文学与人生》中吴宓比较文学思想再审视 [J], 杨晓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翻译 第一次作业

文学翻译 第一次作业

1Mr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There are some people one has to be introduced to a hundred times, and on the hundredth and one time one has to be introduced again. 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 no mannerisms, no “anything”, just plain Jack, Tom and Harry.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 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 gaunt wan in color, with hair threatening to break out all over the face, but always kept well within bounds by a clean shave every morning, rugged, 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 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 --- 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 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rod of steel.吴宓先生可谓当今世上独一无二:你见过一面,就永世难忘。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吴宓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翻译教育家和文化交流专家,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翻译思想深受德国翻译家和文化学者的影响,在其翻译实践中运用了许多德国翻译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翻译学”研究方法。

一、德国翻译学派的影响吴宓先生在其翻译实践中运用了许多德国翻译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化翻译学”和“功能翻译学”两个学派。

1、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学是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翻译方法,认为翻译是在文化间进行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翻译者需要对原文和目标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这一理论在德国翻译学界颇有影响,在吴宓先生的翻译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吴宓先生在翻译《红楼梦》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小说的影响,并通过注释、解释等方式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小说背后的文化内涵。

2、功能翻译学功能翻译学主张以翻译的充分发挥功能为标准来评判翻译的质量,而非以忠实于原文的程度为标准。

这一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对翻译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吴宓先生在其翻译和翻译教育中,也运用了功能翻译学的方法,注重翻译目的、受众需求,充分发挥翻译的功能作用。

例如,吴宓先生在翻译《原则》一书时,遵循了该书的“简洁、清晰、直白”的原则,讲解了作者对基本经济学原理的想法,保留了文本的特点,同时又让读者易于理解。

二、吴宓的翻译思想吴宓先生主张翻译家在翻译中要主动融通中西文化,既要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也要让翻译品成为受众习惯和接受的文化产品。

例如,他在翻译法国经典小说《玛露娜》时,采用了中式“楹联式”书法封面设计,既表现了小说的法国文化特征,又在形式上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增加了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接受度。

2、语言韵律吴宓先生非常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语感,他认为翻译家不仅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传递上下功夫,还要注重语言的韵律美和语感,提高译文的整体品质和艺术价值。

解读诗人吴宓先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解读诗人吴宓先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解读诗人吴宓先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薛曦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吴宓(1894—1978),曾名玉衡,小名陀曼,字雨生(又作雨僧),别号藤影荷声馆主,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教授的教授",有"才子"、"诗人"之称,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吕叔湘、张俊祥、季羡林、李赋宁等都曾是他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培养的学生。

作为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教育部聘一级教授,早在解放前几十年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即已列有专门词条记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刊,【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薛曦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解读诗人吴宓先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J], 薛曦
2.诗人的浪漫与哲人的情怀——读王振海先生《兰溪集·诗词卷》札记 [J], 高原
3.缅怀先辈爱国情怀继承先辈未尽事业——纪念著名学者、爱国诗人擦珠·阿旺洛桑先生逝世55周年 [J], 拉巴平措;
4.最具诗人气质的现代学人--论吴宓先生的旧体诗 [J], 刘士林
5.诗人情怀与学者眼光的完美统一——读从药汀先生《屈原赋辨译》 [J], 吴格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摘要】吴宓是中国翻译界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宓主张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并注重文化的传达,他提倡翻译要注重表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

而德国翻译家们对吴宓的研究和赞誉也对他的翻译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德国翻译家们善于挖掘吴宓的翻译理念,借鉴其精神,加以发扬和应用,从而促进了翻译技艺的不断提升。

吴宓的翻译思想在德国翻译界得到认可和传承,这种跨文化交流与借鉴使得吴宓的翻译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关键词】吴宓、翻译思想、德国翻译家、影响、引言、正文、结论、总结1. 引言1.1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吴宓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翻译家对吴宓的研究和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翻译工作和翻译理念。

吴宓的翻译思想主张忠实、通顺、雅致,注重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力求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让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

这一思想观念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德国翻译家对吴宓的翻译成果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促进了双方在翻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吴宓的翻译思想与德国翻译家的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 正文2.1 吴宓的翻译思想:吴宓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影响深远。

吴宓主张翻译应该忠实原文,力求准确表达原意。

他提倡研究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特点,深入解读原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力求使译文达到最佳的传达效果。

吴宓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

他注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在保持忠实原意的基础上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吴宓的翻译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翻译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翻译理念成为许多翻译学者和从业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提高。

《吴宓先生》三译本比较分析

《吴宓先生》三译本比较分析

整体的把握与细节的合理处理——《吴宓先生》三译本比较分析摘要:《吴宓先生》是温源宁先生的名作,一篇生动而形象地描写吴宓先生的杰出散文。

本文选取了林语堂、江枫和黄世坦三位翻译家的不同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整体把握和细节处理上分析三译本的差别。

关键词:译本;对比;分析; 整体把握;细节处理Abstract: Mr. Wu Mi - 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is a masterpiece of Mr. Wen Yuanning, an essay which describes Mr. Wu Mi vividly. This articleselects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ree famous translators—Lin Yutang, Jiang Feng and Huang Shitan to contrast and analyze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grasp of whole and the processing of details among these three versions. Key Words: translated version; contrast;analyze; the grasp of whole; the processing of details1引言《吴宓先生》是《不够知己》中的一篇人物小传。

《吴宓先生》该文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吴宓先生一生的贡献,中肯地评价了他的功过,外貌与性格的描写尤其生动传神、刻画逼真,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杰出散文。

2《吴宓先生》三译本比较分析2.1 译本作者比较林语堂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

Imperfect Underst anding一书问世不久,林语堂曾经译过其中的几篇。

《吴宓先生》便是其中的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他的脑袋形似一枚炸弹,且使人觉着行将爆 发一般。瘦削的面庞,有些苍白、憔悴;胡 须时有进出毛孔欲蔓延全脸之势,但每天清 晨总是被规规矩矩地刺得干干净净。粗犷的 面部,颧骨高耸,两须深陷,一双眼睛好似 烧亮的炭火,灼灼逼人。——所有这一切又 都安放在一个加倍地过长的脖颈上。他的身 躯干瘦,像根钢条那样健壮,坚硬得难以伸 缩。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当今世上吴宓先生可谓独一无二:他让你见 过一面,就永难忘记。
赏析: 赏析:“like nothing”什么都不像,译成“独
一无二”;“on earth”译成“世上”符合汉语 用词;“当今”以此体现出了时态,与“is” 相符。本句翻译时注意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序的调整及主语的 补充。
原文1: 原文 :
文学翻译鉴赏
------<吴宓先生其人 吴宓先生其人> 吴宓先生其人
墨鱼制作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吴宓先生其人——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 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吴宓一生的贡献,中肯 地评价了他的功过,外貌与性格的描写尤其 生动传神、刻画逼真,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杰 出散文。
原文1: 原文 :
Mr.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林语堂译文: 林语堂译文:
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 是瘦黄,胡须儿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 每晨刮的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 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 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 —— 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
赏析: 赏析: “suggestively explosive”意思是随
原文2: 原文 :
There are some people one has to be introduced to a hundred times, and on the hundredth and one time one has to be introduced again.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他们的面孔太一般化了:没有丝毫个性,简 直“一无所有”,仅仅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张 三、李四或王五而已。
赏析:“no ‘anything’”追求四字格,译成
“一无所有”有些牵强,若译为“毫无特点” 较好,但“简直”一词添加的十分符合语境。 “Jack, Tom and Harry.”运用归化。
Mr.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林语堂译文: 林语堂译文:
世上只有一个吴雨生,叫你一见不能忘。
赏析: 赏析 : “Mr. Wu Mi”译成“吴雨生”而非
“吴宓先生”易使读者迷惑,最好加注“吴宓, 字雨生”;“like nothing”译成“只有一个” 没有“独一无二”来的文气。
有些人,即使被介绍过一百次后,到第一 百零一次见面时,还需要再经人介绍才能 认识。
赏析: 赏析:“be introduced”被动句译成“经人介
绍”;此句与前一句有一种反衬的关系,一 般翻译时会加连词,但考虑到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聚”,不加连词更佳。
原文3: 原文 :
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 no mannerisms, no "anything", just plain Jack, Tom and Harry.
种人面貌太平凡” 中“这种人”做到了句子间 的连贯。比之“他们的面孔”,译为“面貌如 何”更好,但此译文省略了原文后半句,语义 虽全,效果欠佳。
原文4: 原文 :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林语堂译文: 林语堂译文:
但是雨生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禀赋,恢奇的 像一副讽刺画。
赏析: 赏析:“天生禀赋”是褒义词,而“讽刺画”
偏向于贬义,这使语义上有点矛盾,结合全 文看,作者对吴宓先生是敬重的,故不应有 贬低之意。
原文5: 原文 :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 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 gaunt, wan in colour, with hair threatening to break out all over the face, but always kept well within bounds by a clean shave every morning, rugged, 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 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 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 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a rod of steel!(P47)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而吴先生的面孔可谓得天独厚:奇绝得犹 如一幅漫画。
赏析: 赏析:此句中“face”译成“面孔”,感觉
没有“相貌”来的好。但“得天独厚”用的 十分绝妙。
原文4: 原文 :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赏析: 赏析:
1. 用“枚”而非“个”,注意了英汉差异: 汉语特有的量词。 2. 将长句拆分成了短句,并调整了语序, 层次分明。 3. “stare at one stare one”本意是“凝视”此处译 成“灼灼逼人”,结合上下文及标题中 的“Gentleman”,这个词不适合用于吴 宓先生身上。 4. “elastic”指有弹力,那么“little elastic” 就是坚硬,不必译成“坚硬得难以伸缩” 且坚硬和伸缩没有关联。
Thank you for you attention!
原文3: 原文 :
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 no mannerisms, no "anything", just plain Jack, Tom and Harry.
林语堂译文: 林语堂译文:
这种人面貌太平凡,没有怪样没有个性,就 是平平无奇一个面庞。
赏析:“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译成“这
时会爆炸的炸药,“爆发性”一词出入太大。 虽然“wan in colour”是苍白的意思,但中 文多用“脸色黄”来形容人虚弱,憔悴。
小结: 小结:
1. 翻译时,要注意被动态的转化。 2. 不要过分追求“四字格”的使用,而忽略 意义的准确。 3. 注意中西方语言习惯及文化的差异:量词, 颜色词等。 4. 注意语言结构的差异,汉语重意合,不加 连词,语片依然连贯。 5. 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要忠于原著。不 可随意删减,语义可能不变,但语境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