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习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 含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 含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诗歌鉴赏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事唐·王维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______,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2.两首诗都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

《竹里馆》写弹琴、长嘴,是以声响衬托静境。

《书事》中三、四句却是化静为动,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3.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不变的谈论话题。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他们看来,家乡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

他们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恋。

阅读下面两首,完成下面两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

①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6.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有时候,你只需说起一个意象,我便知晓你的心意。

请你在以上诗歌中找出两个这样的意象,并简要概括这些意象传递出的情绪。

7.“借人言己”是诗人创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你比较《春夜洛城闻笛》和《新年作》两首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资料分析一下两位诗人这样做的目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诗句中“散”字能否改为“落”字?为什么?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教部编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参考译⽂】迷离⽉⾊和轻烟笼罩寒⽔和⽩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仍在⾼唱着⽟树后庭花。

【阅读赏析】1.体会“烟笼寒⽔⽉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2.如何理解“隔江”⼆字?3.作者对商⼥唱《后庭花》⼀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全诗表现了诗⼈怎样的感情?(⼆)贾⽣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参考译⽂】汉⽂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与伦⽐。

可叹的是,空有了⽂帝挪前席位与⾂⼦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事,⽽是那些虚妄的⿁神之事。

【阅读赏析】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感?2.这⾸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3.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莫⾔下岭便⽆难,赚得⾏⼈错喜欢。

政⼊万⼭围⼦⾥,⼀⼭放出⼀⼭拦。

【参考译⽂】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的⼈⽩⽩地欢喜⼀场。

当你进⼊到崇⼭峻岭的圈⼦⾥以后,你刚攀过⼀座⼭,另⼀座⼭⽴刻将你阻拦。

【阅读赏析】1.末句的“放过”和“拦”⽤了什么修辞⼿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四)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落灯花。

【参考译⽂】黄梅时节,在⼀个梅⾬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这时已经是半夜了,诗⼈的朋友却没有如约来下棋,他⽆聊地敲着棋⼦。

灯灰震落在棋盘上,⼼中有些失落。

【阅读赏析】1.诗中开头两句运⽤了的修辞⼿法,描写了 (季节)江南特有的景⾊。

2.请你⾃选⾓度,对“闲敲棋⼦落灯花”⼀句进⾏赏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一语文学习材料学习内容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品味诗词韵律之美、准确的理解诗词大意。

2.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诗词,体会蕴含的基本感情。

重点:梳理作者文常,掌握诗词大意。

难点: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诗词,体会蕴含的基本感情。

回顾学习:知识梳理:《竹里馆》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内容回顾【原文】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赏析】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含答案)

班级:课时:课型: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1.王维 (701—761) ,字,号,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有“”之称,苏轼评价其:“”。

2.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唐代伟大的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合称“”。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 幽篁:(2) 折柳:(3) 故园:2.翻译下面的诗句。

(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 赏析诗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关键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预习检测】1.摩诘;摩诘居士;王孟;诗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李杜【共同探究】1. (1) 幽深的竹林。

(2)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3) 故乡,家乡。

2. (1)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3.该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自然融为一体。

4.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5.“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班级:课时:课型: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逢入京使》的作者是,其诗歌富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擅长以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要学习的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积累诗歌,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积累课文,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三、原文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注释《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五、诗意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烦劳你捎个口信,给我家里报个平安。

六、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整体赏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后作业——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后作业——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1.,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2.,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二、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5.王维在《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6.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的句子是“,”。

7.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

8.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写笛声暗送,似乎意在飞来给在外做客的人听,以触动其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9.岑参《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10.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11.韩愈在《晚春》中,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的句子是“,”。

12.韩愈在《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次赞许的句子是“,”。

三、划分句子朗读节奏1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弹琴/复长啸B.散入/春风/满洛城C.故/园东/望路漫漫D.草树/知春/不久归四、古代诗歌阅读14.(四川南充中考)阅读《竹里馆》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15.阅读《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述离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字富有表现力,试简要赏析。

16.阅读《逢入京使》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木兰诗》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XXX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XXX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XXX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D.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二、竹里馆/XXXXXX的《竹里馆》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竹林、泉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竹林清幽、泉水潺潺、花草香浓、鸟兽欢腾的自然景象,具有浓郁的山水田园风情。

5、下列哪句诗句最能表现出竹林清幽的特点?A.疏影横斜水清浅B.远上寒山石径斜C.人闲桂花落,XXX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下列哪句诗句最能表现出泉水潺潺的特点?A.疏影横斜水清浅B.远上寒山石径斜C.人闲桂花落,XXX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7、下列哪句诗句最能表现出花草香浓的特点?A.疏影横斜水清浅B.远上寒山石径斜C.人闲桂花落,XXX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8、下列哪句诗句最能表现出鸟兽欢腾的特点?A.疏影横斜水清浅B.远上寒山石径斜C.人闲桂花落,XXX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XXX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豪放洒脱、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诗歌。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跟踪测试及答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跟踪测试及答案(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跟踪测试题】一、基础训练1.独坐幽篁里,。

2. ,明月来相照。

3. 。

散入春风满洛城。

4.此夜曲中闻折柳,。

二、思考探究(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解释词语幽篁:啸: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请简单作一下分析。

三、小作文将《竹里馆》改写成散文。

【参考答案】一、1.弹琴复长啸2.深林人不知3.谁家玉笛暗飞声4.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一)1.解释词语:幽深的竹林长常的口哨2.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例文一缕缕清风拂过,茂密的竹林被风吹的飒飒轻响。

在一片片竹叶的沙沙中,一条绿叶铺就的弯弯小径延伸至竹林深处……夜晚静悄悄的,似乎一切都沉睡入梦,幽静的空谷一片寂静。

“咚”…“咚”…一声声悠扬的古琴音婉转回荡。

这琴声时而高昂,时而欢快,时而悠长。

乐曲令人陶醉。

循着音乐深入这片深深浅浅的“绿海”,走的越深,林中越发神秘而美丽。

清凉的空气容易了鼻息,令人心旷神怡。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习题答案解析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习题答案解析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读《逢入京使》,诗的标题读法是( )A、逢入京/史B、逢/入京/史C、逢入/京史D、逢/入京史【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

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1) ,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故园东望路漫漫, 。

, 。

(岑参《逢入京使》)二、阅读理解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风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①李益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1)从《春夜洛城闻笛》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后题答案及名句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后题答案及名句赏析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 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蕴含的生活哲 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 机,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7.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诗人以落花自比,表明诗人虽然脱离 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后指甘愿 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8.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 的困难吓倒。掌握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一 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 的表象迷惑。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 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 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 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 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 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 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 寞,悲从中。”两句诗营 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 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 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 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 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
情。

B、”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
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
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
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逢入京使》,诗的标题读法是( )
A、逢入京/史
B、逢/入京/史
C、逢入/京史
D、逢/入京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
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

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
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连那些“无才思”的杨
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
有趣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
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
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
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本诗属于“行旅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______以及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本诗语言的特点是______,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本题的主旨句是“______”,其中“______”一词表达了诗人的心愿。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本诗中点题句是“______”。

其中______一词是说明作者与“入京史”都在来去匆匆的征途上,暗含了事件的环境,更突出了作者的乡思之情。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本诗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______”,摄取生活镜头,有浓厚的______生活气息,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______,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双袖龙钟泪不干”用______修辞手法写______的情状。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读《逢入京使》,本文作者______,唐代诗人,其诗与______齐名,并称“高岑”。

擅长于七言歌行。

本诗选自《岑嘉州诗》,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______之情。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