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联系与发展)【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联系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1)世界的普遍联系(见表5-1)
表5-1 世界的普遍联系
(2)系统论(见表5-2)
表5-2 系统论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联系的种类如表5-3所示。

表5-3 联系的种类
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1)运动、变化和发展(见表5-4)
表5-4 运动、变化和发展
(2)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
①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具体内容见表5-5。

表5-5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方向性
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上升性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具体内容见表5-6
表5-6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区别及前途
考点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1)决定论流派之争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见表5-7)
表5-7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
(2)因果联系(见表5-8)
表5-8 因果联系
(3)必然性和偶然性(见表5-9)
表5-9 必然性和偶然性
2.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见表5-10)
表5-10 规律及其实现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见表5-11)
表5-11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②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讲义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讲义

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基本观点并 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自己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 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
何为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一脉 相承的科学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反映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经过时?(2)

实践角度: 革命和建设的每一重大胜利都是靠科学世界 观方法论的指导; 革命和建设的每一重大无不是背离了科 学世界观方法论; 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重大失误的纠正又无不是从学 上解决问题; 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也是背离马 克 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西方有识之士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态度(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恩格斯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第一次科学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 两种生产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 了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 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作用; 个人意志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阐明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


科学性:建立了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辩证法唯物论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历史唯物论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圣才】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圣才】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1.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1)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见表7-1)表7-1 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2)社会发展的客观性①历史合力论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原因社会发展的他人活动对某人活动的制约就是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前人活动对后人活动的制约就是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活动及其关系的制约;在前人活动中,个人活动又是相互制约的客观性原因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见表7-2)表7-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2)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见表7-3)表7-3 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密切相关,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具体内容见表7-4。

表7-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见表7-5)表7-5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考点二: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1.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见表7-6)表7-6 科技与科技革命2.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1)社会革命和改革(见表7-7)表7-7 社会革命和改革(2)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见表7-8)表7-8 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3)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并不在于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而在于把这种作用绝对化。

3.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见表7-9)表7-9 伟大人物4.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1)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个人与社会)【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个人与社会)【圣才出品】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一、名词解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答:①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

②个人价值的含义: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人应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又依赖于社会,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

二、辨析题“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它的基本前提是错误的。

它是以人性自私论为前提的。

这既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和现实情况,又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割裂了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两者的统一,把其作为评价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依据。

在这一观点中,主观是人的动机,客观是人们的行为效果。

诚然,主观为自己有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但并不总能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特别是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为自己作为出发点的人,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3)它也背离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统一。

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特征。

而此观点却把自我存在的价值即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私欲而斗争作为个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简答题1.你如何理解人的价值?答: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当个人作为主体时,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即个人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即个人的存在和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或者说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2)当人作为客体时人生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责任,即社会价值。

人是依赖社会而生活又对社会发生作用的社会存在物,因此,所谓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积极的、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即人对于社会的价值,或者说,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责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9-12章)【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9-12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一、名词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答:(1)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二、辨析题1.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

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该观点是不全面的。

具体分析如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

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2.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

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模拟题及答案2(2套)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模拟题及答案2(2套)

模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必然王国(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

是一种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即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因而受自然规律的束缚;同时由于对社会规律一无所知,以及私有制的狭隘性,人们又受自己创造的社会力量的束缚。

“必然王国”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不合理状况,即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性现象,是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

在这一层含义上,“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以及此前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即由物役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真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中,人类主体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历史地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

二、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到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南开大学2015年研)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范畴是指揭示不同社会状态的本质的范畴。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接下来,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探讨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实质①必然王国的实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使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和加强,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使人们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一种物的形式反过来反对人们本身,把人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不仅劳动者不自由,剥削者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只有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从这个“必然王国”中摆脱出来。

这就是由人受历史必然性统治的状态向人支配历史必然性的状态过渡,由人受社会关系支配的状态向人支配社会关系的状态过渡。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圣才出品】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一、名词解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南开大学2014年研)答: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

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经济基础发生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

体现在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其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起阻碍作用。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辨析题1.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2.英雄创造历史。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所有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并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普通个人对历史影响较小,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较大,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即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 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

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

表4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见表7)表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见表8)表8 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圣才出品】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1.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见表9-1)表9-1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2.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2)表9-2 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3.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3)表9-3 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考点二: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见表9-4)表9-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反思、建构与虚拟(见表9-5)表9-5 反思、建构与虚拟3.语言符号与认识(见表9-6)见表9-6 语言符号与认识4.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见表9-7)表9-7 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见表9-8)表9-8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6.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见表9-9)表9-9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9.2 考研真题(含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反思(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和一般思维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包括:①反思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②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二、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答: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属于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2.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答: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

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

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

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

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

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二、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哲学与科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

科学是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

(2)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哲学不能囊括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不能否弃哲学,具体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正确的哲学的指导。

同时哲学以具体科学作为自己理论的实践来源。

②区别a.从研究对象来说,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

b.从研究方式来说,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它是一种反思一种思想对现实的反映,而科学是具体的实际。

c.从研究内容来说,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试卷与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试卷与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谁是历史上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是()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2、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A.唯生产力论 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5、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6、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矛盾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A.均衡点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A.不可之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客体非对象化:2、人类世界:3、价值原则:三、解答题(本大共40分)1、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什么地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10 D D B C B B C A D D二、名词解释1、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李秀林是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两个阶段,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李秀林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

一、辩证唯物主义1.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李秀林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本质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的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物质决定意识”,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意识、思想和精神都是由物质的存在和变化所决定的。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统一、发展、曲折四个方面。

李秀林认为,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来实现的。

统一是指在矛盾的基础上,通过对立面的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前进的历史过程。

曲折是指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不连续的特点。

3.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关系李秀林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学说。

实践是推动世界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第一的立场,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检验。

4. 合理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李秀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合理使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决定的。

李秀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运动规律等方面。

李秀林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李秀林是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被广泛认可和赞誉。

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中国哲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李秀林主张的哲学理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有机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整体。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而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发展的观点是“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的、冲突的、各自相斗争的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的原因。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李秀林另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历史是在阶级斗争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别的动物性社会到人类的文明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理论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四、典型题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普遍存在”和“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一切方面”?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3.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唯物是认识的起点,唯心主义是认识的终点”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方面来看,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1-4章)【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1-4章)【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答: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属于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2.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答: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

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

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

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

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

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二、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哲学与科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

科学是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

(2)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哲学不能囊括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不能否弃哲学,具体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正确的哲学的指导。

同时哲学以具体科学作为自己理论的实践来源。

②区别a.从研究对象来说,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

b.从研究方式来说,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它是一种反思一种思想对现实的反映,而科学是具体的实际。

c.从研究内容来说,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认识与实践)【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认识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一、名词解释反映论与可知论(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反映论与可知论统一于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

①反映论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②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

前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后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辨析题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错误认识的产生,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既有认识根源,又有社会阶级根源,所以产生错误认识是难免的。

三、简答题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答: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这是认识发生的关键。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

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研)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联系和发展答:(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2.可能性和现实性答:(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二、辨析题凡是承认事物不断变化的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但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事物的变化,也包括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承认事物不断变化只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

(2)辩证法承认发展变化,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变化,但两者对发展变化的理解是对立的。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具有适合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历史必然性,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新事物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它摒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又包含更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4)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得到人民的支持。

所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主要包括:(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联系的根本内容就在于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没有排斥就没有任何联系。

同时,辩证法还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回复和前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

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依此观察、思考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的认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

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区别与联系?(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答: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1)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区别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它不包含人和社会的因素。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更加困难。

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解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对立统一问题,不仅有利于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更有利于人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才能按人们的目的服务。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对必然性的认识,才能创造理想的世界。

四、论述题1.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答:(1)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无不处在联系之中。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两重含义: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的原因人与自然既是相互依赖关系,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类的各种活动,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以使其满足自己的需求。

普遍联系的观点表明,人类在从事改造自然活动时,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的目的与自然界的规律和谐统一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2.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答:(1)我国的环境问题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

③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化等生态功能。

④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等“三化”面积逐年增加。

⑤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

(2)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①要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错误态度。

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

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

马克思认识到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看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而人与自然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量变与质变答:(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2.肯定和否定方面答:(1)肯定方面的含义: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他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2)否定方面的含义: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3)二者之间的关系: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②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包含的。

③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①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双方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它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矛盾的斗争性,反映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趋势,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寓于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离。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二、辨析题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这里的量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多少,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结构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具体分析如下:上述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著名命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有其合理性。

因为这个命题说明了灾祸与幸福的相互依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4.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自然而然地也就解决了。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主要矛盾在事物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主要矛盾解决了就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但不等于次要矛盾也就解决了。

5.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