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减隔震加固案例分析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如下:
1. 学校建筑: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将学校建筑与避难场所相结合,其中公立学校约90%有避难场所功能。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推出了“校舍补强计划”,对中小学校舍及体育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抗震性能出发,找出最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抗震加固。
例如采用增加斜向钢支撑、屋盖水平拉结措施来增加建筑物强度,采用柱子外包钢或增大截面等来控制构件变形。
2. 体育馆建筑:美国主要采取的抗震加固措施是将体育馆外墙的填充墙改为钢板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并在与墙相连接的径向钢梁的连接节点上增加梁腋板以提高节点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此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建筑主要为砌体结构,规模较小,承重形式单一,未考虑抗震设防。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建筑师。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隔震设计作为建筑结构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减震设计案例,以供参考。
1.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著名的超高层建筑,该大楼采用了多种减隔震措施,其中包括液压减震器和摩擦阻尼器。
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使得台北101大楼成为台北地区的重要地标之一,也为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日本东京Skytree塔东京Skytree塔是一座高度达634米的塔楼,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设计师采用了多层减震系统,包括液压减震器、钢制减震框架和TMD(质量调节器)等。
这些减震措施使得东京Skytree塔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少摇动幅度,确保了塔楼的安全稳定。
3. 美国旧金山湾区大桥旧金山湾区大桥是一座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价值的跨海大桥,设计师在其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多项减震技术,包括隔震支座、摩擦阻尼器和形状记忆合金等。
这些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得在大地震发生时,大桥可以灵活地减少震动,减小破坏程度,保护了大桥的完整性和使用安全。
4. 中国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在其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减震技术,包括阻尼器和阻尼橡胶支座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了大厦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稳定。
在这些成功的减隔震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减隔震技术上的创新与应用,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未来的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希望不断有更多的建筑和结构工程师能够在抗震设计中发挥创造力,创新更多高效可靠的减隔震技术,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优化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优化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优化策略及实践效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水平和竖向的力,导致结构变形和破坏。
因此,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一定强度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接下来,让我们以某一实际的高层建筑为例。
这是一座位于地震多发区的 50 层写字楼,总高度约 200 米。
在最初的设计中,虽然满足了当地的抗震规范要求,但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仍有优化的空间。
首先,在结构体系方面,原设计采用了框架核心筒结构。
为了提高抗震性能,优化方案增加了剪力墙的数量和厚度,使得结构的抗侧刚度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对框架柱和梁的截面尺寸进行了调整,以增强其承载能力。
在材料选择上,原设计使用了普通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
优化后,选用了高强度的钢材和高性能混凝土,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延性,从而增强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基础设计也是抗震优化的重要环节。
原基础设计为筏板基础,经过地质勘察和分析,发现采用桩筏基础更为合适。
通过合理布置桩位和调整桩长,有效地提高了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了地震作用下的不均匀沉降。
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增加了梁柱节点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和箍筋间距,提高了节点的抗震性能。
同时,加强了楼梯间等关键部位的构造措施,确保在地震时人员疏散通道的安全。
在计算分析方面,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分析软件和方法,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确定了最优的设计参数。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优化措施,该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分析中,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分布更加合理,最大层间位移角明显减小,满足了更高的抗震性能目标。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
下面列举了10个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设计案例:1. 摩天大楼的消能减震设计:摩天大楼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力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大楼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大楼的底部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大楼的破坏。
2. 桥梁的消能减震设计:桥梁是地震中易受损的结构之一,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消能减震措施。
例如,可以在桥梁的支座处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3. 地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地下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地下建筑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地下建筑的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下建筑的破坏。
4. 钢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钢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较大的地震力。
因此,钢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钢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安装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钢结构建筑的破坏。
5. 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混凝土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一定的地震力。
因此,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破坏。
6. 地震防护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地震防护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抵御地震力的结构,它采用了多种消能减震技术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地震防护结构的支撑系统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震防护结构的影响。
7. 防震设备的消能减震设计:防震设备是一种用于减轻地震力对建筑物影响的设备,它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措施例子
隔震措施例子1. 引言隔震措施是指在建筑物或设备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或设备的影响。
隔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地区,以保护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隔震措施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隔震技术的应用。
2. 隔震措施例子2.1. 弹簧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隔震措施。
它由一根或多根弹簧构成,可以通过在建筑结构和地震波之间插入弹簧,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弹簧隔震器可以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类型,具体选择取决于建筑物的需求和设计要求。
2.2. 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是一种通过流体阻尼来减震的设备。
它由一个封闭的容器和一定量的液体组成,通过流体的黏滞阻尼来减少地震波的能量传递。
液体阻尼器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高层建筑和桥梁。
它的主要优点是稳定性和可调节性。
2.3. 橡胶隔震垫橡胶隔震垫是一种常见的隔震材料。
它由一层或多层橡胶材料构成,可以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橡胶隔震垫主要应用于小型建筑物和设备,对于地震波的减震效果非常显著。
2.4. 悬挂隔震系统悬挂隔震系统是一种通过钢丝绳和橡胶支座来减震的系统。
它可以将建筑物或设备悬挂在橡胶支座上,使其能够自由摆动,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
悬挂隔震系统广泛应用于桥梁和高层建筑等需要较大位移的结构中,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5. 加固结构体系加固结构体系是一种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措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结构中增加钢材或混凝土柱、加固墙体、设置加固筋等。
加固结构体系适用于旧建筑的改造和新建建筑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结论隔震措施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减少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或设备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隔震措施的例子,包括弹簧隔震器、液体阻尼器、橡胶隔震垫、悬挂隔震系统和加固结构体系。
每种隔震措施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隔震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和设备的抗震性能。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技术研究
148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技术研究文/李春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前提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各级政府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已逐步对老旧小区实施房屋品质提升改造。
文章通过介绍山东省某小区老旧砌体结构住宅实施加固改造的工程实例,针对原结构抗震能力存在的不足,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的规定, 并根据既有砌体结构的实际状况,对既有砌体结构运用合理的加固改造方法,使得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改善, 保证了房屋结构的安全性能。
研究结果对于运用合理的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实现对既有砌体结构房屋的综合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建筑抗震中“三水准、两阶段”的提出,人们逐渐提高了建筑抗震加固手段的重视程度,但由于既有建筑物在建造时抗震要求及标准相对较低,加之其使用时间过于长久,有必要采取抗震加固手段,并要注意建筑改造中结构之间的衔接,从而保证既有建筑的抗震效果。
做好既有的房屋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作,让加固后的老旧小区焕发青春,兼顾居民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其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
因此,既有建筑的结构抗震加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意义及原因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人口密度逐步呈现上升趋势,对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于农村建筑物,城市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城市建筑较为密集,楼层较高,一旦发生塌就会造成逃生困难,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加固改造既有建筑物,从而减轻地震灾害对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
目前,20世纪70~80年代所修建的房屋建筑已经迈人中老年阶段,若大规模拆除这类受损或老化房屋并不现实,所以要加固改造建筑结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设计与材料因素,在20世纪70~80年代,部分工程建设所使用的水泥、砂石等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导致建筑结构发生膨胀损坏,使得建筑结构强度不足;二是施工因素,部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配合比、钢筋位置等存在偏差或不够精准,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够、承载力下降;三是使用因素,老旧城区建筑物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地基结构不同程度地发生不均匀沉降,加之房屋建筑使用功能变化等,容易造成建筑结构的构件损伤等;四是环境因素,腐蚀性介质、冻融循环作用等都容易对建筑混凝土造成损伤,使钢筋构件发生锈蚀等。
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要点和典型案例剖析
减隔震工程是指采用减震装置来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和人员安全。
合理的质量监管对于减隔震工程至关重要,而典型案例的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本文将从减隔震工程的监管要点和典型案例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要点1. 监管机构和责任:减隔震工程的质量监管应当由专业的监管机构进行,包括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
各方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共同推动减隔震工程的规范实施。
2. 技术标准和规范:减隔震工程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监管部门应当定期更新标准和规范,及时跟进国际先进技术,确保减隔震工程始终处于规范的轨道上。
3. 质量监督和检测:对于减隔震工程的质量监管不仅需要设计、施工、验收过程中的监督,还需要对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进行定期的技术状态检测和评估,确保减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
4. 风险评估和管理:减隔震工程的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减隔震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 教育培训和宣传:质量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减隔震工程的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推动减隔震工程的质量持续提升。
二、典型案例剖析1. XXX大厦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不力导致设备损坏事件在XXX大厦减隔震工程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减隔震装置的异常状况,导致部分减隔震设备损坏,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
这一事件揭示了监管部门在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盲区和不足之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 XXX项目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经验共享在XXX项目的减隔震工程中,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质量监管措施,包括多方合作、定期检测、风险评估和技术培训等,确保了减隔震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这一案例为其他减隔震工程的质量监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通过对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要点和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减隔震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既有建筑减隔震加固案例分析
消能减振阻尼器
分类 工作原理 技术水平 需关注的问题
粘滞流体 粘滞流体 ☆ ☆ ☆ ☆ 阻尼器 速度相关
粘弹性 粘弹材料 阻尼器 速度相关
☆☆☆
软钢 金属屈服 ☆ ☆ ☆ ☆ 阻尼器 位移相关
超高压试验 温度影响
仅地震
防屈曲 杆件屈曲 耗能支撑 位移相关 ☆ ☆ ☆ ☆
摩擦 摩擦耗能 阻尼器 位移相关 ☆ ☆
既有建筑结构减隔震加固案例
报告 内容
❖ 减隔震技术的现实需求 ❖ 减振系列技术 ❖ 减振系列产品 ❖ 工程案例 ❖ 工作思考
减隔震技术应用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现实意义
传统抗震加固有待解决的问题:
1 墙体拆除与恢复工程量
2
设备设施搬迁
3
对原结构损伤
4 新旧构件的结合问题
5
工期
6
造价
7 抗震性能改善程度
8
城区条件限制
减振技术标准化
阻尼器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筑消能阻 尼器(JG/T209-2007,2012)[S]. 北京, 2007,2012. 东南大学主编
消能减震设计图集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筑结 构消能减震(振)设计——国家建 筑标准设计图集(09SG6610-2)[S]. 北京, 2009. 东南大学为主编单位之 一
软钢阻尼器/防屈曲支撑
TMD
通过改变质量或刚度调整子结构 的自振频率,当主结构受激励而 振动时,子结构产生与结构振动 方向相反的惯性,控制主结构的 振动反应。
高阻尼隔震支研座究中心产品简介
❖ 天然橡胶隔震支座 ❖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 高阻尼隔震支座
高阻尼隔震支座
产品性能试验 ➢ 压缩性能试验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也日益凸显。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以现有的一些成功案例为例,分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点和技术要求。
案例一: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东京地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高度333米,建成于1958年。
由于中国与日本位于同一地震带,因此东京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使用了一种先进的摩擦阻尼器设计,将摩擦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的底部。
当地震发生时,摩擦阻尼器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建筑结构的受力。
此外,在建筑的核心部分设置了混凝土核心筒,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
通过这些抗震设计手段,东京塔在历次地震中都表现出色,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案例二:101大楼101大楼位于台北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高度达508米。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着地震和台风这两种自然灾害的挑战。
为了增加抗震能力,设计团队选择了阻尼材料和阻尼器的组合使用。
阻尼材料包括了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可以有效地减缓地震引起的振动。
而阻尼器则通过调节建筑的刚度和阻尼系数,进一步控制结构的响应。
此外,101大楼还采用了分级阻尼器系统,具备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101大楼成功地经受了多次大地震和台风的考验。
案例三: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上海地区的一座超高层建筑,高度632米。
设计师在抗震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其中,地震隔离系统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元素。
通过设置弹性隔震层,将建筑与地基隔离,可以减少地震的冲击力对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还采用了扭转抑制技术,通过调整建筑的刚度和阻尼器的位置,降低地震引起的建筑结构的扭转变形。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一座具备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减隔震设计是一种用于减少建筑物或结构物受地震影响的设计方法。
通过使用减震器件和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减隔震设计案例,以展示减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1.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也是一座经典的减隔震设计案例。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采用了摩天大楼减震器——大尺度液态贮能阻尼器(TLCD),有效地减低了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在2004年的天然地震测试中,台北101大楼的减震系统表现出色,成功保护了建筑物和内部设施,展示了减隔震设计的有效性。
2. 东京Skytree塔东京Skytree塔是世界上第二高的自立式塔,也是一座典型的减隔震设计案例。
在建筑过程中,工程师使用了液压减震器和加筋混凝土结构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塔的地震抗震能力。
在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中,东京Skytree塔的减震系统成功保护了塔身和内部设施,为城市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3. 圣弗朗西斯基大教堂圣弗朗西斯基大教堂是美国旧金山的地标建筑,也是一座成功的减隔震设计案例。
在大教堂的修复过程中,工程师采用了减震支撑和隔震橡胶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1989年旧金山地震中,圣弗朗西斯基大教堂的减震系统成功减轻了地震带来的破坏,展示了减隔震设计在历史建筑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案例展示了减隔震设计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成功应用,通过减震器件和隔震技术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了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随着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案例出现,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带来新的突破。
既有建筑混合隔震性能试验分析
第26卷第5期结构工程师v。
i.26,N o.5 2010年10月St r uct ur a l Engi ne e rs O ct.2010既有建筑混合隔震性能试验分析靳金堂1’。
卢文胜2李梦1董海林1(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要既有建筑结构整体移位后可采用隔震连接技术就位。
为某移位保护性建筑结构就位进行了混合隔震层设计,对所采用的叠层橡胶滑板支座及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静力试验,获得其隔震性能参数,并采用SA P2000对采用混合隔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分析,与未采取隔震措施时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工程采用混合隔震技术融合了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该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建筑保护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整体移位,隔震连接,混合隔震,试验A sei s m i e Tes t i ng and A nal ysi s of E xi st i ngB ui l di ngsw i t h H ybr i d I sol at i on Sys t emJI N J i nt an91’LU W e nshe n92L I M en91D O N G H a i l i nl(1.CoH ege of C ivi l E ns i neef i ng,Tongj i U ni ver si t y,Sha nghai200092,Chi na;2.S t at e K ey L abor at or y ofD i s as t er R e duct i on i n C ivi lE ns i neef i ng,Tongj i U ni v er si t y,Shang hai200092,C hi na)A bs t r act T he t ec hnol ogy of se i sm i c al l y i so l at ed connect i on can be conduct ed i n exi st i ng bu i l di ng’8 m onol i t hi c t ra ns l oca t i on.T a ki ng an bui l di ng m ovi ng pr oj ec t w i t h hybr i d i sol a t i on s y s t em des i gned by t he a ut hor as a n e xa m pl e,s t a t i c t est s w er e r e spec t i vel y m ade on l am i na t ed r ubber sl i der bear i ngs a nd l ead r ub ber bear i ng s,and per f orm ance par am et ers w er e obt ai ned.T hen el ast o—pl ast i c anal ysi s and com par i son w er e ca rr i e d out bet w een t he over al l st r uct ur e w i t h hybr i d i sol a t i on s ys t em and non—i sol at i on st r uct ur e w i t h SA P2000 s of t w a r e.The r esul t s s how t h at hybri d i sol at i on s ys t em i n t hi s pr oj ect com bi nes t he advant ages of t w o ki nds of bea ri ngs,gre at l y i m pr ovi ng t he s ei sm i c i sol a t i on ef f ect of ex i st i n g bui l di ng s t r uct ur es,w hi ch m eet s t he r equi rem en t of bu i l di ng’S pr ot ect i on.K eyw or ds bui l di ng’S m onol i t hi c t r ansl oca t i on,s ei sm i ca l l y i s ol at e d co nnect i o n,h ybr i d i sol at i on,t est1引言目前,既有建筑移位后的就位连接技术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与新基础的刚性连接,另一种是采用隔震支座的隔震就位连接。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摘要:1.减隔震设计简介2.减隔震设计案例集概述3.案例一:某城市地铁站减隔震设计4.案例二:某高层建筑减隔震设计5.案例三:某博物馆减隔震设计6.减隔震设计案例集的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减隔震设计简介减隔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减隔震设计主要包括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两个方面。
减震设计是通过调整建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弹性等性能,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小的变形和破坏。
隔震设计则是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变形和耗能,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减隔震设计案例集概述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减隔震设计案例,分别是某城市地铁站、某高层建筑和某博物馆的减隔震设计。
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减隔震设计的参考。
三、案例一:某城市地铁站减隔震设计某城市地铁站采用隔震设计,通过在车站底部设置隔震层,减小地震对车站结构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车站周围的地质条件、地震活动情况等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确保隔震层的合理设置。
此外,设计人员还对车站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等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车站的抗震性能。
四、案例二:某高层建筑减隔震设计某高层建筑采用减震设计,通过调整建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弹性等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采用了先进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技术,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小的变形和破坏。
此外,设计人员还对建筑材料进行了严格筛选,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五、案例三:某博物馆减隔震设计某博物馆采用减隔震设计,通过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馆内的文物和展品。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博物馆的特殊性,采用了针对性的减隔震设计策略。
此外,设计人员还对博物馆的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等进行了严格筛选和优化,以提高博物馆的抗震性能。
六、减隔震设计案例集的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以上三个减隔震设计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减隔震设计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加固设计优秀案例
加固设计优秀案例加固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旨在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下面列举了十个优秀的加固设计案例,以展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 案例一:某高层住宅楼的加固设计该住宅楼位于地震频发地区,经过加固设计后,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结构框架的组合结构,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2. 案例二:某历史建筑的加固设计该历史建筑是一座古老的城堡,在进行加固设计时,结合了传统的石材结构和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保留了建筑物的原始外观,同时提高了其抗震能力。
3. 案例三:某桥梁的加固设计该桥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裂缝和变形等问题,通过加固设计,在关键部位增加了钢筋混凝土梁柱和加固板,增强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 案例四:某地下车库的加固设计该地下车库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地下水位较高的问题,通过加固设计,在地下车库的墙体和地板上增加了防水层,有效防止了地下水渗漏,提高了车库的使用寿命。
5. 案例五:某办公楼的加固设计该办公楼位于海边,受到海水侵蚀的影响较大,通过加固设计,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地基上增加了防腐层和防水层,提高了建筑物的抗腐蚀能力。
6. 案例六:某工业厂房的加固设计该工业厂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结构破损的问题,通过加固设计,在厂房的梁柱和屋面上增加了钢结构和加固板,提高了厂房的结构稳定性。
7. 案例七:某学校教学楼的加固设计该教学楼存在部分墙体开裂和变形的问题,通过加固设计,在教学楼的墙体和楼板上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加固梁,提高了教学楼的结构安全性。
8. 案例八:某医院手术室的加固设计该手术室在使用过程中要求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加固设计,在手术室的墙体和地板上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防震设备,提高了手术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9. 案例九:某体育馆的加固设计该体育馆在大型活动时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通过加固设计,在体育馆的梁柱和屋面上增加了钢结构和加固板,提高了体育馆的结构承载能力。
既有框架结构隔震加固的设计、检测及施工
2. 节点及非结构构件安全性评估缺失
鉴定报告中 1)重视构件的强度,对节点区 的混凝土质量、箍 筋配置情况等无描述。 2)忽 略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安全性。
2016-05-04
-05-04
2016-05-04
2016-05-04
2016-05-04
2016-05-04
5)采用SAP2000、ETABS或MIDAS软件,对施工阶段各种情况下结 构的安全性进行验算,并确定结构可能承受的最大差异沉降。
6)考虑施工误差、施工操作空间需求、顶升状态下的结构荷载情况 等,设计、分析并优化顶升装置,使其能重复使用。(需保证托换 装置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7)选择荷载中等的结构柱,进行与顶升施工的各种连接节点和构件 的承载力和刚度检验。确保各种情况下结构及顶升装置的变形均在 允许的范围内。(比较关键)
本工程采用隔震技术后能达到设定的隔震目标。 3)通过柱侧满贴钢板或四角粘贴角钢(角钢间设缀板),将框架柱 改造为钢管混凝土柱或外贴钢缀板柱的钢筋混凝土柱。设计考虑即 使是在强烈地震下,混凝土部分丧失承载力,外贴钢管或缀板柱也 可以支承上部竖向荷载。 4)关键节点区域的柱侧钢的钢板厚度增加1倍,设置必要的加劲肋
2 柱下交叉梁基础,无需进行加固处理即可满足现行相关规 范或 标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3 基础梁顶至二层楼面的高度为4.65m,建筑未来的使用功 能允 许将底层的层高降低至3.4m,这为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结 构 加固提供了空间可行性支持。
4. 结论 隔震加固。具体如下:
1 采用基础隔震技术,水平地震作用降低1度后,原框架梁 柱 的配筋仍然存在普遍偏低的情况。
3) 外包钢与原有混凝土柱间,在每一侧面设φ20@300(三级 钢筋)植筋,与外包钢穿孔焊接后灌注结构胶。外包钢需考虑与 托换装置的连接需求。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控制技术,通过减震、隔离等方式来降低地震、风荷载等外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隔震技术应用的实例。
1. 日本东京塔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高33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塔楼,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塔楼的基础和顶部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和减轻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塔楼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东京塔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抗震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观光和通信服务。
2. 台湾101大楼台湾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结构建筑,其采用了多种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大楼的地基设置了隔震支座,能够减轻地震带来的水平冲击力。
此外,大楼的中央核心筒也采用了减震装置,能够吸收地震引起的振动能量。
通过这些隔震技术的应用,台湾101大楼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大楼内部的租户和游客提供了安全的工作和观光环境。
3. 横滨希尔顿酒店横滨希尔顿酒店是一座高层建筑,其地下室和上部结构之间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地下室设置了一组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则通过连接装置与地下室隔震支座相连。
当地震发生时,隔震支座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横滨希尔顿酒店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酒店的客人提供了安全的住宿环境。
4. 某地铁隧道某地铁隧道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程,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隧道的基础和顶部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隧道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某地铁隧道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快捷的出行环境。
5. 某大型桥梁某大型桥梁是一座重要的交通工程,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桥梁的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和减轻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桥梁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刍议建筑隔震技术在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
振动理论等前沿学科 为一体的工程 设计新技 术。其主要作 用是通过一 定的控制和 隔离措施 , 以抑制和减轻 建筑物 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动 力反应 , 提 高结构抵抗外界振动的能力 , 从而 实现建筑结构在舒适性与安全性上的需要 。本文结合 实际工 作经验 , 从建筑 隔震技 术的发展 与基本原理 出发 , 并就 隔震技 术在 既有框 架结构加 固中的应用进行 了研 究。
议 值 , 严 格 计 算 基 础 的 实 际 土 压 力 ,若 对 勘 查 告 的建 议 值 有 怀 疑, 可 以再做载荷试验验证 。施工人员在天然地基上建造大中型 工程时, 应 复 核 设计 地 基 承 载 力 的 合 理性 。一 旦 发生 地 基 产 生 较 大 的沉 降 或 倾 斜 , 必须立 即停工, 会同勘查 、 设 计 和 使 用 单 位 共 同研 究 。采 取 必 要 措 施 , 防止 地 基 和 建筑 物 发 生 灾 难 性破 坏 。
2 0 1 3年 8月
建 知 目 蒜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
陈建 军
( 江 苏 江 都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司 扬 州 2 2 5 2 0 0 )
摘
要: 建筑隔震技 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 门新兴 学科 , 也是 集合 了新材料科 学技术 、 综合控 制理论 以及结构
在 1 9 7 2年 ,美 国学者 J . T . P . Y A O首次提 出了结构控制 的概 念 ,并根据建筑结构是否 需要 外部能源 的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 ( P a s s i v e C o n t r o 1 ) 、 主 动控 制 ( A c t i v e C o n t r o 1 ) 与混合 控 制 ( H y b i r d c o n t m1 ) 三类 。建筑隔震技术属于建筑结构被 动控制 理论中的一 类, 通 过 几 十年 的 不 断 发 展 与 完 善 , 世 界 各 国也 相 继 开 展 了相 关 技 术和 理 论 方 面 的研 究 , 并 积 极 致 力 于在 建 筑 领 域 中 的推 广 和 应
谈既有建筑减震改造施工
工 中先在隔振墩外设置临时支撑 , 将部分建筑荷载托换到临时 支撑上 ; 拆除隔振支座位置 的墙体 、 混凝 土柱基础 , 浇筑新基础
与 隔振墩 、 预埋隔振支座下钢板 ( 同时对 原基础进行加 固 ) , 再
安
徽
建
筑
2 0 1 3年第 5期【 总1 9 3期 )
传统抗震技术与隔震技术综合项 目比较
图 2 支座 安装完成后荷载示意图
在建筑地面 、 地下设置隔震层 , 安装橡胶 隔震支座。 隔震支
座使基础和 上部结构 断开 , 将建筑物分 为上部结构 、 隔震层 和
/、
下部结构三部分 。 利用隔震 层消耗地震能量 , 使地震作用减小 , 提高了隔震建筑 的安全性 。 施工 中先在隔振墩位置 的两侧设置 临时支撑 ( 千斤顶或型钢 ) ,将部分建筑荷载托换到临时支撑 上: 拆除此位置原墙体 、 混凝土柱基础 , 预埋隔振支 座下钢板 ,
2 0 1 3年 第 5期 ( 总1 9 3期 )
安
徽
建
筑
虽 谈既有建筑减震改造施 工
Re f o r m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Da mp i n g o f Ex i s t i n g Bu i l d i n g
程 凤梅 ( 南 京 九 竹 科 技 实 业 有限 公司, 江 苏 南 京 2 1 1 1 0 2 )
言
图1 建 筑 外 墙 体 叠 层橡 胶 隔震 支 座
00 3 5
南京市有一 大批 中小学教学楼建于上世纪 9 0年代 ,随着
社 会 对 地 震 严 重性 认 识 的提 高 , 政 府 加 强 对 学 校 基 础 设 施 加 固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方法及其应用
1 2 改 变结 构受 力体 系 的方 法 .
加 固 工 程 中 , 工 便 捷 , 固效 果 易保 证 , 施 加
球 两个 最 为 活 跃 的 地 震 带 之 一 , 于 地 震 属 对 结 构 受 力 体 系 的 改 造 , 要 可 以 采 只是 对 建 筑 立 面 有 所 影 响 。 主 频发 的国家 , 因此 在 我 国做 好 建 筑 物 抗 震 用 两 种 方 式 : 先 是 通 过 框 架 结 构 原 有 的 2 3 隔震加 固方法 首 . 分 隔墙 以及 围护 墙 的 位 置 增 设 一 定 数 量 的 当 对 房 屋 加 固 后 抗 震 性 能 要 求 较 高 剪 力墙 , 者 是 在 框 架 柱 的两 侧 设 置 翼 墙 , 时 , 采 用 隔震 方 法 进 行 加 固 。 或 可 隔震 支座 具 我 国经 过 几 十 年 在这 方 面 的 科学 研 究 以及 将 原 有 的 框 架 结 构 改 变 为 壁 式 框 架 机 构 或 有 很 大 的 竖 向 刚 度 和 相 对 较 小 的 水 平 刚 在 实 践 中 所 积 累的 经 验 , 国在 既 有 建 筑 者 是 剪 力 墙 框 架 结 构 ; 当 建 筑 物 是 学 校 度 , 我 而 在非 灾害 荷 载 作 用 下 , 隔震 支座 处 于 弹 的 抗 震 加 固 方 面 基 本 形 成 了要 求 明 确 、 概 或 者 商 场 时 , 可 以 采 用 在 原 有 的 框 架 的 性 状 态 , 也 变形 很 小 , 以 完 全满 足 上 部 结 构 可 加 固显 的尤 为 重 要 。 随着建筑 业和科 学技 术的 不断发 展 , 念 清 楚 、 次 配 套 以 及 易 于 操 作 的 施 工 技 基 础 上 增加 新 的 支 撑 , 柔 性 的 框 架 结 构 较 高 的 加 固 目标 ; 灾 害 荷 载 ( 震 ) 用 层 将 在 大 作 术 。 者 在 下 面 以 钢 筋 缓 凝 土 结 构 和 砌 体 改 变 为 支 撑 框 架 结 构 , 种 方法 主 要 是 通 下 , 笔 这 由于 支 座 的 水 平 刚 度 较 小 , 支座 发 生较 结构为例 , 对一 些 常 见 的 抗 震 加 固方 法 做 过 将 结 构 的 抗 侧 力 体 系 进 行 改 变 , 而 将 大 的变 形 , 人 塑性 状态 , 时 整 个结 构 体 进 进 此 说明 。 原 有 的 框 架 分 担 的地 震 作 用 降 低 , 减 少 系 的 基 本 周 期 很 大 ( 对 于 固定 基 础 的 结 在 相 对 原有 柱 以及 梁 框 架 的加 固工 作 量 的 基 础 构 ) 结 构 受 到 的 地 震 作 用 也 相 对 很 小 。 , 事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1、采用隔震加固的既有建筑,应按本标准第4.1节~第4.3节的规定计算其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
2、既有建筑隔震后,下部结构宜符合本标准第4.7节的规定。
既有隔震建筑上部结构构件在地震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式中:S——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将本标准式(4.4.6-1)中S Ehk以CS Ehk代替后采用(N);其中,S Ehk为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C为既有建筑水平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取1/3;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γRa——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 3相关规定采用。
3、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时,宜计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规定。
4、既有建筑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可按底部剪力比及相应地震烈度确定:(1)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大于0.5时,隔震结构应按原设防烈度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2)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不大于0.5且大于0.25时,上部结构可适当降低按原设防烈度采取的抗震措施,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
下部结构应仍按原设防烈度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不大于0.25时,上部结构可适当降低按原设防烈度采取的抗震措施,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2度。
下部结构应仍按原设防烈度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5、既有建筑经隔震加固,按本标准第10.2.5条进行调整后,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抗震鉴定与加固相关标准的变形、承载能力及抗震措施的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可提出更高的性能设计目标。
6、既有建筑周边存在邻近建筑时,其净距应符合本标准第5.4.1条的变形规定;不符合时可通过局部切割、平移或设置消能阻尼限位装置等方式解决。
7、上部结构的竖向荷载应通过隔震层有效地传递给下部结构及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南立面
问题与需求
2.1 存在的问题
➢ 场地类别由原设计 的II类调整为III类;
➢ 抗震设防类别由丙类 改为乙类,框架抗震 等级需提高;
➢ 单体D为单跨框架, 不符合“乙类建筑不 应采用单跨框架” 。
2.2 造价限制和使用要求
➢ 之前刚刚改造完工的教学楼,采 用常规增大截面等法进行加固, 工期长,造价高达1200元/ ㎡ ;
仅地震
自恢复能力差 耐久性差,仅地 震
应Hale Waihona Puke 范围 应用程度 发展方向高耸结构 大跨结构
多/高层 结构
☆☆☆☆ ☆☆
☆☆☆☆
新型高性 能 阻尼器
研发
结构减振 新方案/新体 系
复杂结构 桥梁结构
☆☆☆☆
设计/分析 (性能指标量化)
标准/规程完
☆
善 推广应用
粘滞流体阻尼器
➢工程结构减振流体阻尼器(ZL00219648.4) ➢可控式粘滞阻尼器(ZL200910027945.1) ➢螺旋孔式粘滞阻尼器(ZL200910027946.6) ➢大出力快速响应阻尼器(ZL200920045830.0) ➢阻尼力可调的粘滞阻尼器(ZL200920045831.5
复杂结构减振应用案例
➢厦门时代广场 (地震/粘滞流体阻尼器+橡胶支座
)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 (地震/软钢阻尼器)
厦门时代广场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
广州自行车轮滑馆
优秀历史建筑隔震应用案例
三大指标
☆顶升高度3米 ☆单层顶升面积 ☆顶升点数161个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加固顶升工程
2010年11月27日顶升到位!
➢ 徐变性能试验 ➢ 极限位移试验
高耸结构减震应用案例
➢南京电视塔(风/AMD)
➢ 南京奥体中心观光塔 (风/粘滞流体阻尼器) ➢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演播塔 (风/ TMD )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风/ TMD)
大跨结构减振应用案例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 (人行/TMD
) ➢ 新长沙站站房 (人行/ TMD) ➢ 西安北站站房 (人行/ TMD ) ➢ 沈阳火车站站房(人行/ TMD)
既有建筑结构减隔震加固案例
报告 内容
❖ 减隔震技术的现实需求 ❖ 减振系列技术 ❖ 减振系列产品 ❖ 工程案例 ❖ 工作思考
减隔震技术应用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现实意义
传统抗震加固有待解决的问题:
1 墙体拆除与恢复工程量
2
设备设施搬迁
3
对原结构损伤
4 新旧构件的结合问题
5
工期
6
造价
7 抗震性能改善程度
❖需求分析 高烈度区/指标控制/ 高性能要求 ❖减振技术比选 位移相关型/速度相关型
多高层结构减震应用案例
宿迁民丰农村合作银行综合楼
宿迁交通大厦
西安长庆石油大楼
濉宁县供电局综合楼
在芦山地震中表现优异的高层减震住宅
绿地锦天府工程
20130420芦山地震中
该建筑主体结构、围护墙体和装修均
未出现任何裂缝,而其周边类似高层剪力 墙住宅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
减隔震加固技术的优点
造价 工期 破损面 抗震性能
思考:
➢ 结构设计目标:
安全/经济/耐久
➢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
中震弹性/中震不屈服 大震不倒/大震安全/安心 特大震安全
➢ 我们的愿望:
有备无震,大震安全与安心 结构减隔震技术可有效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可实现结构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五大关键技术
☆整体加固与托换技术
☆整体顶升悬吊技术 ☆同步顶升与控制技术 ☆在线监测与监控技术 ☆基础隔震加固技术
宿迁钟吾初级中学科技楼隔震加固案例
工程概况:
6个单体,抗震缝宽100mm, 2001年建造。 A1,6层;A2,7层 ;A3,6层;B,2层;C,1层(两 层高);D,2层。
抗震设计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8度(0.30g),场地 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
消能减振阻尼器
分类 工作原理 技术水平 需关注的问题
粘滞流体 粘滞流体 ☆ ☆ ☆ ☆ 阻尼器 速度相关
粘弹性 粘弹材料 阻尼器 速度相关
☆☆☆
软钢 金属屈服 ☆ ☆ ☆ ☆ 阻尼器 位移相关
超高压试验 温度影响
仅地震
防屈曲 杆件屈曲 耗能支撑 位移相关 ☆ ☆ ☆ ☆
摩擦 摩擦耗能 阻尼器 位移相关 ☆ ☆
8
城区条件限制
减振技术标准化
阻尼器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筑消能阻 尼器(JG/T209-2007,2012)[S]. 北京, 2007,2012. 东南大学主编
消能减震设计图集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筑结 构消能减震(振)设计——国家建 筑标准设计图集(09SG6610-2)[S]. 北京, 2009. 东南大学为主编单位之 一
)
黏弹性阻尼器
应变滞后于应力的阻尼特性
➢工程结构铅销黏弹性阻尼
(器ZL00112125.1)
较小的振动下即能发挥耗能减振作用➢大温差黏弹性阻尼器
既可减小风振响应
➢高阻尼黏弹性阻尼
也可用于地震响应控制。
器
➢黏弹性阻尼墙
软钢阻尼器
➢复合式软钢耗能桥梁支座 (CN101694085A ) ➢软钢芯橡胶垫钢弹簧组合减隔震支座 (CN201874092U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
西安火车站北站
❖MTMD大跨楼盖振动控制 ❖参数可调可控
大跨结构减振应用案例
新长沙火车站
北京工人体育场站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西安火车站北站
多高层结构减震应用案例
➢宿迁民丰农村合作银行主楼 (地震/粘滞流体阻尼器)
➢ 新疆医学院耗能减震工程 (地震/粘滞流体阻尼器) ➢ 江宁铜山小学1﹟教学楼 (地震/隔震) ➢ 昆明圣托里尼大酒店 (地震/隔震)
(需要拆除填充墙、补强结构构件、恢复填充 墙、门窗更换、室内重新装饰等)
➢ 科技楼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 、微机实验室,拆除搬离损失很 大,无处临时安置。
基础隔震方案分析
➢方案1 ±0.000整体大梁 板,抗震缝不变 ➢方案2 单体±0.000梁板 上部阻尼器连接
方案3
方案1 方案4
方案2
➢方案3 单体±0.000梁板 隔震缝加宽
方案4 单体±0.000梁板 结构平移
平移方案和工程实施
500mm
500mm
500mm
500mm
520mm
桥梁减振应用案例
重庆某人行天桥(2015) 北京某人行天桥(2005)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
❖高烈度设防区
❖高柔/大跨/超高层建筑
❖高性能结构 (特殊设防/重点设防/生命线建筑/保护性建筑)
软钢阻尼器/防屈曲支撑
TMD
通过改变质量或刚度调整子结构 的自振频率,当主结构受激励而 振动时,子结构产生与结构振动 方向相反的惯性,控制主结构的 振动反应。
高阻尼隔震支研座究中心产品简介
❖ 天然橡胶隔震支座 ❖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 高阻尼隔震支座
高阻尼隔震支座
产品性能试验 ➢ 压缩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