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观察与猜想,归纳与证明
数学-观察、猜想与证明专题复习
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专项练习专练一:观察猜想知识点一:观察与实验1.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但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验证。
正如恩格斯所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2.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目的的探索过程,一般是为了检验某种猜想或理论而进行的操作或活动。
知识点二:归纳与类比1.不完全归纳法:以上规律是从几个特殊的情况中归纳出来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去解决类似的问题,这种根据一些(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2.类比就是结局问题方法、步骤是相同的,但是细节的内容必须依照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由课本上的例子可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相同,但是不等式在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而方程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知识点三:猜想与证明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可以得出猜想,这是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2.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得出的结论还需要通过证明来确认它的正确性。
3.证明:就是由已知条件和前面所学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一个过程,要有因有果。
例题分析1.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孝感市某中学课外科技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制作了一个电动智能玩具,玩具中的四个动物小鱼、小羊、燕子和熊猫分别在1、2、3、4号位置上(如图1),玩具的程序是:让四个动物按图中所示的规律变换位置,第一次上、下两排交换位置;第二次是在第一次换位后,再左、右两列交换位置;第三次再上、下两排交换位置;第四次再左、右两列交换位置;按这种规律,一直交换下去,那么第2 008次交换位置后,熊猫所在位置的号码是()(A)1号(B)2号(C)3号(D)4号2.探索规律:根据下图中箭头指向的规律,从2 004到2 005再到2 006,箭头的方向是()3.我们常用的数是十进制的数,而计算机程序处理中使用的是只有数码0和1的二进制数.这两者可以相互换算,如将二进制数1 101换算成十进制数应为1×23+1×22+0×21+1×20=13,按此方式,则将十进制数25换算成二进制数应为_______.4.用黑白两种颜色正方形的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加l的规律拼成一列图案:(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5.人民公园的侧门口有9级台阶,小聪一步只能上1级台阶或2级台阶,小聪发现当台阶数分别为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逐渐增加时,上台阶的不同方法的种数依次为1、2、3、5、8、13、21、….那么小聪上这9级台阶共有________种不同方法.6.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现了下面的单位分数三角形(单位分数是分子为1,分母为正整数的分数):根据前五行的规律,可以知道第六行的数依次是:__________.7.如图,每一个图形都是由小三角形“△”拼成的:……⑴⑵⑶⑷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个小三角形,第n个图形需要个小三角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五章相交线及平行线5.1 相交线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及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一点及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3和∠6。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一) 平行线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及这条直线平行。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视觉错觉和其对人的影响;2.知道视觉错觉的分类;3.理解视觉错觉的原因;4.通过图片观察和思考,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视觉错觉与人的感知错觉之间的关系,教师将让学生看一些视觉错觉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特点,认识视觉错觉的现象,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的话或短小精悍的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错觉与人的感知错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视觉错觉对人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步骤2:示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已知为视觉错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并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图片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视觉错觉的现象。
教学步骤3:计算判断教师通过简单的计算判断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视觉错觉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经过计算后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更长的,或直接比较两幅图形的大小。
教学步骤4:示例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已知为视觉错觉的图片,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后,让学生讲解自己发现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学步骤5:反思总结教师通过简单的反思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并在讨论中总结几个视觉错觉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加深理解。
教学扩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扩展。
例如,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有趣的视觉错觉图片,或者在课堂上加入更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从思维启发、创新设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扩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总结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视觉错觉对人的影响,认识视觉错觉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并通过观察和思考、计算和判断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在教学扩展中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多方面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课题 14.3.2.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刘莹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ACB=90°,∠A=30°CD ⊥AB ,AB=4,则BC= ,∠BCD= , BD=2、如图1,∠ABC=30°,AC ⊥BC ,AB=4cm , (1) 求AC 的长,(2) 如图2,若D 是AB 中点,连结DC ,求DC 的长 (3) 如图3,若D 是AB 中点,DE ⊥BC ,求DE 的长如图1如图2 4、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 是斜梁AB A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 AB=7.4 m ,∠A=30°,立柱BC 、DE 要多长? 追问:(1)若D 变成AB 上使CD ⊥AB 于D 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如图a ,你能分解出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吗?求出那些线段的长? (2)如图a ,BD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此结论与AB 的长度有关吗?(课后讨论) 课堂练习:1、填空:C .(1)、(3)D .(2)、(4)学生仔细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提示:要准确选择直角三角形 请个别学生板演详细过程,强调解题格式要规范 如图3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解:∵DE ⊥AC ,BC ⊥AC ,∠A=30°, ∴ BC=1/2AB ,DE=1/2AD , ∴BC=1/2×7.4=3.7(m). 又∵AD=1/2AB , ∴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 m ,DE 的长是1.85 m . 图a 直角三角形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课堂练习反馈调控综合应用,巩固提高课本例题涉及的线段、角较多,学生不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设计该分层推进的补充题,为解答以下例题做好铺垫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A BCA B E CD C AD B A BE C D BA E C D。
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学习证明几何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重点。
作为初中数学新知识,证明几何涉及到许多概念和证明方法,需要学生逐一理解掌握。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明几何。
一、直线垂直平分线建立在垂直平分线定义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定理是初学者掌握证明几何的重要起点。
相关知识点包括:1.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两点间距离公式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4.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5.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二、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证明几何中的基础概念之一,涉及到许多定理和推导方法,需要学生认真掌握。
相关知识点包括:1.相似三角形定义及其性质2.对应角、对应边、比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相似三角形基本定理4.勾股定理在相似三角形中的应用三、等腰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是证明几何中的另外两个基础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
相关知识点包括:1.等腰三角形定义及其性质2.等角三角形定义及其性质3.等腰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的关系4.等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5.等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四、圆的性质及其相关定理作为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又一大重点,圆的性质及其相关定理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相关知识点包括:1.圆的概念及其性质2.圆心角、圆周角以及弧和角的度量3.弧长的计算公式4.同圆弧的定义及其性质5.圆锥角定理五、平移、翻转、旋转和对称平移、翻转、旋转和对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类基础变换,也是证明几何常用的一类证明方法。
相关知识点包括:1.平移、翻转、旋转和对称的定义及其性质2.平移、翻转、旋转和对称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3.平移、翻转、旋转和对称在证明几何中的基本应用六、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是证明几何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许多性质和定理。
相关知识点包括:1.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的定义及其性质2.三角形内心的计算方法及其定理3.三角形的玄学定理和作图技巧4.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旁心等的位置关系七、解析几何及其应用解析几何是证明几何中比较高级的一类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课件
竖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上下,使人的身材显得更苗条——这就是高估错觉的效果。
这是利用运动错觉,调整服务手段。
通过观察图形和提出猜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队员们穿着这样的队服各个显得十分潇洒,身材更令人羡慕不已。
(3)图3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不一样长 (1)图1中三组线段中线段a与b哪一条长?
6、不可思议的错觉摄影
2、图2中的圆A大还是圆B大? 我们可以看到有四条向上的楼梯,并且都是相互延伸的,让你产生了错觉,看着就像是一个无线循环的阶梯,让你永远也走不到终点. (2)左右两条线向外凸 1、Anna Bullus的设计 我们可以看到有四条向上的楼梯,并且都是相互延伸的,让你产生了错觉,看着就像是一个无线循环的阶梯,让你永远也走不到终点. 在这种错觉效果下,驾驶员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车速,从而产生了零车祸的奇特效果。 要对事物作出某种判断,总是基于对这个事物的观察、实验与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所以观察必须认真、仔 细,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兰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1、图1三组线段中线段a与b哪一条长? 世界著名的视错觉图片欣赏,眼睛已懵圈! (2)不平行,中间凸出一些 如果你是一位顾客,亲眼见到这两添三过秤的一切,就会感到确实量足秤实,心中也踏实,对卖糕人很信任。 不可能的门是一个典型的视错觉图片,看中的一个门柱,看上面的门梁时发现并无多大的问题,但你看下面的柱子的时候,明显就发 现这个柱子和其他两根并不在同一条线上。 流线型的线条非常美丽,整体的设计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冲突。 1、图1三组线段中线段a与b哪一条长?
正确,还要借助于实验进行检验。 现这个柱子和其他两根并不在同一条线上。
螺帽被上方光源照到,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6、不可思议的错觉摄影 最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的咖啡调的太浓了; 竖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上下,使人的身材显得更苗条——这就是高估错觉的效果。 如果房间墙壁上有一块大镜子,镜子里就可以反映出全屋的景象,似乎有一种房屋扩大了的感觉,其实这是光学幻觉在起作用。 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兰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2)不平行,中间凸出一些 (2)不平行,中间凸出一些 (2)左右两条线向外凸 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兰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自学时间3分钟,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讨论或者举手问老师。 搜集一些看图时产生错觉的图片,并附上解释;
七年级下册数学证明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证明知识点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大部分。
在数学学习中,证明是数学重要的一部分,证明知识点的掌握将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数学证明知识点的总结。
一、垂直线段的相交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直线段相交时,如果相交点同时是两个直线段的垂足,则垂直。
证明:设直线段AB、CD相交于点E,垂足分别为F、G。
连接EF、EG,由于AFB≅DGC(右边)且AF=DC,所以BF=CG,即EF=EG,同时EF⊥EG,因此AB⊥CD。
二、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条边上的中线与另一边相交,则交点是这条边的中点。
证明:设三角形ABC中,点D为BC上的中点,则AD为AC的中线。
由于AD⊥BC(中线),所以ADB、ADC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D为公共边。
所以,∠ADE=∠ADF,∠AED=∠AFD,故ADE≌ADF,所以AE=AF。
因此,AD是BC的中线。
三、平衡点的存在性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从顶点到对边的三角形中线相等,则三角形的三垂线交于一个点,且该点是三条垂线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平衡点。
证明:设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BC、AC、AB上的中点,AF、BE、CD为三角形的三条垂线交于点G。
由于ABDE、BCEF、ACDF均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C=2AE、AB=2AF、BC=2BD,又由于AFEG、BDGF、CEGD分别为平行四边形,所以GE=2AF、GF=2BD、GD=2CE,因此AG=GF+AF=BD+BD=BC/2,BG=BE+EG=AC/2+2AE=AC/2+AC/2=AC。
所以,G位于三角形的内部,且AG:GB=2:1,它是三角形平面内所固有的一个特殊点,称为三角形的平衡点。
四、三角形的高在一个三角形中,三角形某一边上的高与该边的延长线相交于该三角形外的点,则该点与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所构成的两个角互补。
证明:设三角形ABC中,AD为BC所在直线的高,P为AD与BC延长线的交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观察与猜想
沿着中线剪开后。。。。
三等分?
四等分? 五等分?
三叶扭结 中国科技馆的标志 性的物体,是由莫比 乌斯带演变而成的。
Hale Waihona Puke 活中的“怪圈”克莱因瓶 数学中的克莱因瓶 (Klein bottle)是 一种不可定向的闭 曲面,没有“内部” 和“外部”之分。 克莱因瓶最初的概 念是由德国数学家 菲利克斯·克莱因提 出的。
观察与猜想
心情好的时候 看到的是少女的脸, 不好的时候是巫婆的脸 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4. 图4321中... 图图图的321中中线中的的a的与四圆线b边A互段大形相a还与是平是b正行哪圆方吗一B形?大条吗?长??
莫比乌斯带
把长方形纸条两条宽相对,然后把其中 一边的纸条扭转180度。与相对的另一边相连, 用固体胶粘起来 。
七年级数学下册《猜想与证明》教案、教学设计
-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让学生习惯于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和证明过程。
-难点:提高学生在数学表达中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数学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猜想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索和证明的热情。
2.分步引导,逐步深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会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关系的故事,他通过观察和猜想,得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然后,我会提出问题:“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的?他又是如何证明这个定理的呢?”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猜想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猜想与证明。
4.数学猜想与证明的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猜想及其证明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总结猜想与证明的方法,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进行证明。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数学猜想,并尝试用不同的证明方法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例题:
请观察以下数列:1, 3, 6, 10, 15, ...
(1)你能发现这个数列的规律吗?请提出你的猜想。
(2)请尝试用归纳法或直接证明法证明你的猜想。
4.小组合作题:安排一些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题目,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证明的知识点。
证明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是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一、数学证明的基本结构数学证明的基本结构是由“定理、命题、引理、推论、定义、公理、假设、证明”等构成的。
其中,定理是针对较大范畴的命题,引理是较小规模的附属命题,推论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推得的新命题,定义是界定一个概念的准确定义,公理是人们接受的一些基本事实或法则,假设是指在推理过程中所需的前提条件,证明则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二、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法是证明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分类讨论法中,我们将要证明的问题分成几种可能的情况,并逐一讨论每种情况。
如果每种情况都能够得到正确结论,那么整个问题就得到了证明。
三、反证法反证法是证明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反证法中,我们假设结论不成立,进而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先假设的结论是正确的。
四、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数学归纳法中,我们首先证明条件成立的一般情况,然后证明如果条件成立于任何一个满足条件的整数,那么条件也会成立于其后连续的整数。
五、求反证求反证是证明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求反证中,我们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引出矛盾,并撤回对假设结论的否定。
六、比例证明比例证明是在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比例证明中,我们根据给定的比例关系,先利用面积比例或者相似三角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进而推出结论的正确性。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证明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证明能力,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证明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解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共26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
觉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数学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思维导图
数学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教学设计
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教学内容】:教材P10 观察与猜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看图时会产生错觉;了解错觉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现有的工具(如刻度尺、三角尺等)来验证自己对图形的猜想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观察猜想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认识事物的方法,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借助现有的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难点】:掌握观察猜想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认识事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感知错觉的存在活动1.观察下列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大象有几条腿?柱子到哪儿去了?不可能存在的楼梯静止的图片(从PPT上看是转动的)你认为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事实吗?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人的错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板书课题)二.互动导学,探究错觉的数学验证:活动2. 看一看猜一猜3.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4.图4中的线a与b平行吗?5.观察图片(1),思考:图片中的哪个人的身高最高?观察图片(2),思考:图片中的两条线是直线吗?图(1)图(2)活动3.验证猜想你对各组图形的猜想是正确的吗?你对自己的结论有把握吗?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这时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分组展示:验证你对上述4个问题猜想的结论.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图1、2、3的验证. 2.图4的验证,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平行线的判定),因此教师适当指导,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解释.以上的活动,对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师生一起归纳:观察——猜想——验证,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活动4.知识拓展错觉是一种普遍的感知现象,那我们就有必要对错觉的知识作进一步的了解。
1.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知觉误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2.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它们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是描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度。
同位角具有相同的位置关系,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具有特定的位置关系。
5.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6.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且等于原图形中的一边。
7.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 画法:平行线的画法包括“落”、“靠”、“移”、“画”四步。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内容,需要掌握它们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理解和练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归纳猜想总结
初中归纳猜想总结初中阶段是学生开始接触猜想思维的重要时期,在各个学科中,猜想总结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学习价值。
以下是初中阶段学生常见的归纳猜想及其总结。
1. 数学领域的归纳猜想与总结在数学学科中,归纳猜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有许多经典的数学猜想,如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等,但初中阶段的数学归纳猜想更多地与基础知识和技巧紧密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学归纳猜想及其总结:a. 质数与合数- 归纳猜想:所有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 总结:通过对自然数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所有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被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初步认识。
b. 偶数与奇数- 归纳猜想:任意两个奇数之和是一个偶数。
- 总结:通过观察和验证,我们可以发现任意两个奇数相加的结果都是一个偶数。
这个归纳猜想在数学计算中有重要的应用。
c. 平方数与立方数- 归纳猜想:任意连续三个自然数中,平方数和立方数最多只有一个重合。
- 总结:通过列举自然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规律,即连续三个自然数中平方数和立方数最多只有一个重合。
2. 科学领域的归纳猜想与总结科学学科中,猜想与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以下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归纳猜想及其总结:a. 热传导与热对流- 归纳猜想:固体的热传导速度大于液体和气体的热对流速度。
- 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固体的热传导速度明显快于液体和气体的热对流速度。
b. 植物对光的反应- 归纳猜想:植物没有光照会导致生长受到抑制。
- 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光合作用,如果没有光照,植物会出现生长迟缓或停止生长的现象。
c. 静电现象- 归纳猜想:相同电荷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不同电荷之间会产生吸引力。
- 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两个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靠近时,它们会产生相互排斥的现象,而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观察与猜想 看图时的错觉 (8)
1、通过探索,领会得到结论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 验证;知道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了解数学研究的一般 方法;理解验证是得到结论的唯一途径,并且理解验证 的一般方法.
3、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并 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一般的验证方法,从而 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增 强我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64=65? 怎么回事?
3D艺术欣赏
播放
下面哪个人最高?
4.5cm 4.5cm
其实他们一样高
它们是直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实它们是直线
甲
甲甲乙
甲
乙乙 丙 丙 乙
甲
甲甲乙
甲
乙乙 丙 丙 乙
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还 想到了些什么?
1.搜集一些看图时产生错觉 的图片,并附上解释;
2. 欣赏一部应用错觉原理设 计的电影和动画.
同样的面积, 为什么多出一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观察、猜想与证明》一、【观察与实验】认识来源于实践,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规律。
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但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验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目的的探索过程,一般是为了检验某种猜想或理论而进行的操作或活动。
实验的关键是要具有可重复操作性。
例题:1.下面给出了两个图形,你能分别用一笔画出来吗?(每部分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2.【错觉】①上图(3)中的两条紫色的线条是平行的吗?图(4)中线段AB与线段CD哪个比较长?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观察?②下面左边两幅图形中,哪个图形的竖线更长?右图中有曲线吗?【结论】:观察可能产生错觉;所以观察的结果需要验证。
3.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分别标上文字“观,察,猜,想,证,明”是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几个汉字 . 观察图形中的汉字特点,那么,“观”相对面上的汉字是;“察”相对面上的汉字是;“猜”相对面上的汉字是;4.用锯锯木,锯会发热;用锉锉物,锉会发热;在石头上磨刀,刀会发热,所以物体摩擦会发热.此结论的得出运用的方法是()A.观察 B.实验 C.归纳 D.类比5.【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目的的探索过程】①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②用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尺,你能拼出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能拼出多少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摆一摆,试一试)③如图,OM 为∠AOB 的平分线,点 P是射线 OM 上的一点,PA ⊥ OA 于点 A,PB ⊥ OB 于点 B,分别度量PA,PB 的长度,并判断它们的数量关系;如果在射线 OM 上再取几个不同位置的点 P,然后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刚才的数量关系还存在吗?④用剪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了一次,剩余的一部分纸是什么图形?把长方形纸片剪成两部分,用剪得的两部分可以拼成哪些形状不同的图形?你能拼接成一个三角形吗?并画出拼接后的示意图。
【归纳与类比】归纳与类比是得出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 .【归纳】归纳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归纳法有归纳法和归纳法两类,初中阶段只要了解归纳的一些补步知识,在高中阶段将会进一步进行研究。
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可以由一些特殊性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同时也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有时可能是不正确的。
例题:1. 当a为正整数时,比较a、a的倒数与a的平方的大小;2.三个苹果放入甲、乙两个抽屉中,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3.鲁班根据丝茅草有锋利的小细齿可以划破手指,类比推理如果把铁片做成带细齿的形状,就可以锯树,这样便发明了锯子鲁班发明锯子的过程,就是运用了 .4.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观察它共有几条线段?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呢?一条直线上有5个点呢?一条直线上有2016个点呢?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呢?5. 从2开始,连续的偶数相加,和的情况如下:2+2=2×22+4=6=2×32+4+6=12=3×42+4+6+8=20=4×5…(1)请推测从2开始,n个连续偶数相加,和是多少?(2)取n=6,验证(1)的结论是否正确?【类比】通过对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某些属性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以此为依据,推测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结论。
1.如图,在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上取四个点,把这些点与这条边所对的顶点联结起来 . 问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 请你通过与数线段或数角的问题进行类比来思考。
2.紫薇同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ABCD 中,若各边都被三等分,那么图中正方形的总数为 3 × 3 + 2 × 2 + 1 × 1 = 14;在长方形 EFGH 中,已知该长方形各边上最短的线段分别相等。
请你用类比的方法,计算图中正方形的总数。
3. 从下面的关系中归纳出规律,然后进行计算。
1×3=3,而3=22-1; 3×5=15,而15=42-1;5×7=35,而35=62-1;7×9= ,而 = 2-1;……将你归纳出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并按此规律计算19×21=_____________;2015×2017+1= ;4.用黑白两种颜色正方形的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加l的规律拼成一列图案:(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第2016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5.若“!”是一种数学运算符号,并且1!=1,2!=2×1=2,3!=3×2×1=6,4!=4×3×2×1,…,则100! 98!的值为;6. 如图,是小明用火柴搭的1条,2条,3条…“金鱼”,按此规律搭100条金鱼需要火柴数为____根,按此规律搭n条金鱼需要火柴数S=_______根.7.你能化简(x-1)(x99+x98+x97+…+x+1)吗?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从简单的情形入手.分别计算下列各式的值:①(x-1)(x+1)=x2-1;②(x-1)(x2+x+1)=x3-1;;③(x-1)(x3+x2+1)=x4-1;;……由此我们可以得到:(x-1)(x99+x98+x97+…+x+1)=;请你利用上面的结论,完成下面两题的计算:(1) 299+298+297+…+2+1;(2)(-2)50+(-2)49+(-2)48+…+(-2)+1.8.除去零以外的自然数按以下规律排列,根据第一列的奇数行的数的规律,写出第一列第10行的数为,再结合第一行的偶数列的数的规律,判断2016所在的位置是第行第列。
三、【猜想与证明】我们借助于以往的经验或直觉思维,对某一命题作出猜测,这便是猜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猜想便是哥德巴赫猜想;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可以得出猜想,这是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题:1.1840年,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烈同时用数学方法发现了海王星,亚当斯等天文学家观察到天王星的运行有“失常”现象.于是猜想天王星之外有一颗行星x.他先假设x的运行轨道为圆,结果与观测结果出入很大.于是,他又设想x的轨道为椭圆,再进行计算、误差缩小,再作一次次的假想实验,反复修正,逐步逼近观测结果.勒维烈也做了同样的工作,他把结果寄给柏林天文台,信中写道:“请把望远镜对准黄道上经度为326度的地方,你会看到一颗九等小星,最后的实践检验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就是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得出的结论还需要通过证明来确认它的正确性】2. 某地发生了一起盗窃案,警察局拘留了甲、乙、丙、丁4个嫌疑犯.审讯时,甲说:“这事不是我干的”.乙说:“这事我没干”.丙说:“这事是甲干的”.丁说:“这事是丙干的”.侦破的结果,4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盗窃犯是()A.甲 B.乙 C.丙 D.丁3.从前有一个国王,他企图谋杀一个大臣 . 国王对这个大臣说:“我已经写好了两个阄,一个写有‘杀’字,另一个写有‘赦’字,你从里面抓一个,抓到哪一个,我就按上面的方法处置你 . ”这位聪明的大臣已事先得知两个阄上写的都是“杀”字,无论他抓到哪一个,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但这位大臣动用逻辑的方法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从而免去了杀身之祸 . 你知道这位大臣想出的是什么主意吗?他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1 ) 定义:对一个名词或术语的意义的说明叫做定义 .( 2 ) 命题:判断某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 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接的部分是结论。
命题又分真命题和假命题。
( 3 ) 公理:被人们长期的实践所证实,并作为推理依据的事实叫做公理 .( 4 ) 定理:用逻辑的方法判断为正确,并作为推理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例题:填空:(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_______;(2)数学中每个命题都由_____和_____两部分组成.正确的命题叫____ _,不正确的称为______;(3)被人们长期的实践所证实,并作为推理依据的事实叫做_______;(4)用逻辑的方法判断为正确,并作为推理依据的真命题叫做________;(5)下列命题:①所有的直角都相等②所有的等边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③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④a2>0,则a>0,其中真命题有_______ (填序).2. 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画一个三角形 B.你讨厌数学吗?C.锐角总大于钝角 D.等式两边都加上53.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有()①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②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平角③如果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这三个角中,至少有两个为锐角.A.0个 B.1个 C.2个 D.3个4. 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练习与检测】1.平面有4个点,过任意两点作直线,一共可作多少条直线?2.找规律填数字:(1)-1,2,-3,5,-8,13,-21,34,(),()(2)3.下列四个句子是命题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对顶角相等吗C.利用三角形画60°的角 D.直线、射线、线段4.等量公理:①等量加等量,_______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______b+c;②等量减等量,差_______,即如果a=b,那么a-c______b-c;③等量的同位量相等,即如果a=b,那么ac_______ac;④等量的同分量________,即如果a=b,c≠0,那么ac________bc;⑤等量代换,即如果a=b,b=c,那么a_______c.5.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它们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6.挂历上用一矩形任意框出4个数,如果它们的数字之和是100,求这四天的日期。
7.举反例说明命题“大于90°的角是钝角”是假命题。
8.将“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9.观察下列等式12-02=1; 22-12=3;32-22=5;42-32=7 …根据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该规律.10. 甲、乙、丙三人中一个是教师,一个是护士,一个是工人;现在只知道丙比工人年龄大,甲和护士不同岁,护士比乙年龄小。
请你猜猜他们当中谁是教师,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