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章 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①开创“时务文体”,也叫“新文体”。 ②对新闻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在我国新闻史上影响深远的“耳目喉 舌”论。 ③阐述报纸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如“开风气”、教愚民、振民气等。 ④对“报章体例”等报刊业务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要完善“报章体例。”
第二节 国人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梁启超
第一节 国人办报的尝试及其新闻思想
(二)洪仁玕及其新闻思想 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广东花 县人,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 全的族弟。1859年6月,他从香港辗转 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 遂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 洪仁玕到天京后,向洪秀全呈奏《资 政新篇》,为太平天国描绘了一幅现 代化的理想蓝图。他主张仿效西洋, 建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办银行, 立报馆,等等。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中还提出了自己的办报主张,并阐述 了他的新闻思想。
办报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内容:①报纸“以通外 情为要务”。②新闻记者应该恪守职业道德。③记 者要有自己的坚守,不要一味迎合讨好受众。
第二节 国人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国闻报》
《国闻报》
1897年10月26日,为更好地宣传变法维新 的思想和唤起民众的觉悟,严复邀集王修植、 夏曾佑、杭辛斋共同创办了《国闻报》,当年 12月8日,又创办了《国闻汇编》旬刊。《国闻 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其内容主要 有电传上谕、路透电报、本馆论说、地方新闻、 外洋新闻等。《国闻汇编》十日一册,每册约3 万字。其内容首译域外评论,次译俄、英、法、 德、美、日各国报纸中的纪闻和学术文章。
第二节 国人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三、严复及其他维新人士的办报活动与报刊思想
(一)严复办报活动及报刊思想 严复
严复(1854—1921)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摘要】清末民初我国新闻报刊业的发展几经起伏,而且,清末与民初的新闻发展特点也不同,这些都与当时政府机构的新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奠基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

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

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

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

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

”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

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

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第四章清末民初《清议报》: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①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

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①版式新颖。

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着名报纸。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

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 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 重功能。
《中》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 报》,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粤讴、南音、班本等文 艺体裁,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中国旬刊》停 刊后,有关内容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是 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 《中国日报》的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 宣传方式,并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 的新阶段。

于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份机 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民报》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 它的宗旨是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民 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从此《民 报》致力于这一主义的宣传。 ► 设有论说、时评、纪事等栏目,并以刊 登政论文章为主,此外还大量地介绍各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 方的各种新思潮,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一面 鲜明的旗帜。
►陈 ►少 ►白
►陈 ►少 ►白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 号夔石,广东新会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重要的报 刊活动家。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并称反清“四大 寇”。 ► 1888年入广州格致书院。1890年入香港西医书院, 与孙中山拜盟为兄弟。每于学课余暇,与孙中山、尤列、 杨鹤龄聚会于杨耀记,畅谈革命,无所忌讳。 ► 1895年参与组织香港兴中会,筹备广州起义,事败 与孙中山、郑士良逃亡日本,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 1897年去台湾设立兴中会分会。 ► 1899年奉孙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 与保皇会刊论战。同时联络三合会、哥老会,与毕永年 等组织兴汉会,推孙为总会长。

《新民说》梁启超发表的代表作 长达11万字之多。

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次办报高潮但戊戌政变后,各地报纸纷纷停刊,国人自办报刊走向低谷,“圣主幽囚,新政隳堕,内地报馆封禁无存。

天津、上海、澳门为权奸势力所不能及,巍然存者,仅二三焉。

”不过,报业很快恢复并加强了发展势头。

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遂步放开报禁与言禁。

在经历了由戊戌政变所导致的发展低谷后,国人自办报刊很快恢复,掀起了报业扩展的第二次高潮。

这次办报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12年,成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海外保皇报刊的活跃: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版由来已久。

鸦片战争前在东南亚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等是最早的一批。

其后,从19世纪50年代到1998年,主要在美国和东南亚,先后出现过20多种华文报刊。

1854年的《金山日新录》——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1856年的《沙架免度新录》——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华侨自己创办的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日报;李根——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1875的《唐番公报》(《华番汇报》)是19世纪在美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华文报纸;1883年的《华美新报》是纽约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2、海外保皇报刊:上述海外华文报刊大都多是宗教或商业性的,主办者有外国人也有华侨,这些报刊都以当地华人为读者对象,与中国国内的联系较少。

而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控制的报刊,则有很强的政治性。

其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出版的,还大量发行到国内。

保皇会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主要有:1898的《天南新报》——新加坡;1898年的《清议报》——日本横滨;1899年《文兴报》——美国旧金山;1900年的《新中国报》——檀香山;1902年《新民丛报》——日本横滨;1902年《东华报》——澳大利亚。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但总的来看,他办报的宗旨是: 是广民智,振民气, 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 虽然梁启超所办的报刊,存在的时间部不很长,一殷 都只存在两三年,但他的办报目的却是很明确的,即办报 是为了救国。因此,才能具有持久的思想动力,才能艰苦 奋斗,为祖国的新闻布业献身。
二、办报的原则和报刊的作用
办报的原则一:衡量报刊“良否”的四条标 准

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早在维新交法运动时期就已趋于 成熟,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等,都在他们撰写的奏折、著作、文章和信件中 阐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
较之林则徐、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所谓“思想新而正”

照他的看法,报馆之著述,贵在以语言文字开将来 之世界,若所讲都是些尽人皆知的东西,则与其阅报, 不如坐禅;若只是拾取前人的牙慧,则与其阅报,不如 看戏。 所以思想不可不新,但在现今万芽齐茁的世界上, 各种新思想混列,因此又必须“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 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 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
谭嗣同
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 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二是报纸要代 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他说: “报纸,即民史也。被夫二十四家之撰 述„„要不过一姓之谱牒焉耳。”“不有报纸以彰民史, 其将长此汶汶暗暗以穷天,而终古为暗哑之民乎!”他又 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 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 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 何复忧乎?国有口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4.1 结构脉络图4.2 本章要点详解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6:清末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6:清末新闻事业

上海《时报》自4月份起连续报道江令被害案,揭露王安之 行凶杀人的凶残面目。 五月中旬,该报登出江召棠笔迹照片一张。上面写着 ‚竟是逼我自刎,我怕痛,不致死。他有三人,两拉手腕, 一在颈上割有两下‛,又小字云:‚痛二次,方知加割两次, 欲我死无对证。‛
用不容争辩的事实戳穿了所谓江系自杀的谎言,使王安之杀 害南昌县令江召棠的真相昭然若揭。
《中华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上层
有影响力的报道:
南昌教案真相的揭露
“南昌教案”:即1906年2月25日南昌群众毁教堂、杀教士事件。 1.1906年2月22日,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强求南昌知 县江召棠扩大传教特权。江坚拒不允,遂被刺死。

2.全城顿时鼎沸,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25日, 各县民众数万人集会,连毁法、英教堂、学堂4处,打死王安 之等传教士9人。

3、新昌(今宜丰)县棠浦镇发生教民罗检强奸一位老师女 儿的案件。老师向县衙投诉,法国传教士王安之挟迫县令以 ‚诬告罪‛将老师下狱。

4、乡民怒不可遏,与罗检论理,罗仗教会欺民,乡民忍无 5、县衙惊恐万分,即去棠浦抓人。棠浦百姓举起‚官逼民
忍将罗殴打致死。

反‛旗臶与官兵对臷。

6. 江召棠得悉后,禀请上司和平解决,经过上司同意,江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务的发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多大部分政治上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的报纸。
《京话日报》 《东方杂志》 《中外日报》


汪汉溪(1874—1924年)
字龙标,浙江温州人,著名报人,经营家。 汪汉溪为《新闻报》总经理兼董事。 汪汉溪事必躬亲。他提出‚经济自主‛、‚无偏无党‛的 办报宗旨,集中主力开辟经济新闻。 他坚持不卷入政治旋涡,不在报业以外经营他业的原则,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办报上,形成《新闻报》的一大特色, 使之成为在商界人士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中国第一家经 济独立的报纸。 因为重视经济新闻,满足了本地读者对于商界动态、商业 行情的资讯需要。 不仅上海的工商界,大至工厂、公司、洋行,小至澡堂、 理发店,都订阅一份《新闻报》。即使江南各县镇较大的 商号,凡需向沪批发商品,要随时了解上海行情的,也要 订阅《新闻报》。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康有为
《中外纪闻》
• 1895年,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 任编务。 • 1895年11月中旬,《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作为自己的机 关报。
梁启超
编排的改进
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注重新闻质量与时效,重视广告与报刊发行。 2.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3.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向 美、英、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瞿秋白、 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报道列宁领导的苏联第一批 新闻记者。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赠 蒋 经 国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同盟会在 国内创办的第一 家大型日报,也 是于右任创办的 第一家报纸。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1909年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 1909年 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 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 眼,仍要呼喊。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中国新闻事业史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1866.11.12生于广东省香山县.
1892年7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66-1925)
1894年在檀香山 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东京创建第一 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兴中会宣言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 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乃以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 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 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 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
郑贯公(1880-1906)
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广东中山人。
早年赴日留学,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组织开智社,在日本主编《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 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 《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 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
从创刊开始,《中国日报》倡言 “大抵以开中国之风气、祛中国人 之萎靡颓庸,
增中国人兴奋之热心,破中国人之 拘泥于旧习,而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 以兴。”
力倡“救国保民”、“复兴中国”。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1.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3.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革命活动; 4.宣传反帝救亡;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1894-1899)
个别革命党人游说、演讲、向中外报刊 投稿和编印、翻印小册子等方式
“劝者谆谆,听者终归邈邈,其欢迎革命 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数十人而已。”
二、《中国日报》的创办 (1900.1.5-1913.8)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报名由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 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 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对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普遍不满,反清情绪高涨。清政府对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份官报是《北洋官报》,倡扬道德情感、启发民智。1902年,袁世凯首先在天津创办了《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一批中央报纸,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近十年间,清政府陆续开办各类官报近50种。可以说,早期官报的主要任务在于晓谕朝廷法令、新政、洋务新说等。当然,官办报纸的宗旨在于教化民众、统一政令。此外,由于清政府对国内新闻报刊业的控制有所松弛,全国创办的刊物数量增速迅猛。这十年中,国内大约有1100种之多的报刊问世,到19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达4200万份。4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我国初期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次办报运动中,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占据了舆论主流。从1903年兴中会由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05年《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在东京创刊,除了这两个在海外创办的报刊外,国内主要有以于右任创办的以竖三民系列报刊,整个辛亥革命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大约176种报刊,主要宣扬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前后,由于孙中山所倡导的报界言论自由的主张,整个新闻界呈现繁荣局面。但随着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控制舆论,1913年,整个报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多报纸被查封。癸丑报灾后,全国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至1916年的130150家,同时,促使报刊的报道重心从政治转向商业和其他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舆论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在此时期,各方军阀混战割据,更在客观上打破了封建传统一元专制的思想和文化局面。五四前后,我国报业再次大发展,五四时期,即1917年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5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物大多数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统治方面。此时期,一批新型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和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1916年,陈其美、叶楚伦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五四时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等,都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都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党的理论刊物《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创刊,着力于宣传社会建设。但在此期间,北洋军阀在不同程度上压制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级军阀都对革命进步报刊进行了压制,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针对新闻界的反帝爱国、反对军阀暴力血腥的宣传活动,段祺瑞政府一次下令就查封了北京的19种报刊,并做出了种种严苛的报刊出版限制。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

命名: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梁启超看来,中 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不在列强的侵略,也 不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在于国民素质低 下,缺乏“公德”和“私德”,缺乏国家 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利思想、缺乏进取、 冒险、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 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 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 望。所以,从创刊号起,该报就连载梁启 超的《新民说》,直到1906年刊完。
1.《中国日报》(1900-1913)
1900年1月,创办于香港,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 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 纸。名称取意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孙 中山的占有陈少白主持报政。 宣传内容:反清革命;天赋人权、自由、人权、 民主;与保皇派展开论战。 辛亥革命后,该报前往广州出版,卢信担任社 长和主编,1913年被袁世凯政府查封。共出版了 13年8个月。
3.马来西亚出版的华文报纸:影响较大的有 《槟城新报》
1895年8月创办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896年7月, 改为日报,是马来半岛最重要的中文报纸。
19世纪70年代后,华文报纸在世界很多国 家出版,如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朝鲜、 德国、加拿大等。这些报纸的影响都不大。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 传 (一)背景与概况
2.“新政”的积极意义 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 群体迅速形成,中国民族报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 的时期,使清末10年出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国内报业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新创办报刊113种、 1907年110种、1908年118种、1909年116种、 1910年136种、1911年209种。 从办报地点看,覆盖了60多个城市和地区,几 乎遍布全国。 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东方杂志》和上 海的新老商业报纸、

新传史第四章

新传史第四章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套一.选择⒈已知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是于1854年美国基督教会在旧金山创办的(B)。

A.《东涯新录》B.《金山日新录》C.《旧金山唐人新闻纸》D. 《益友新报》⒉19世纪70年代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这次的华文报刊大多诞生在(D)。

A.美国、加拿大B.加拿大、英国C.加拿大、南洋D. 美国、南洋⒊19世纪在美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华文报纸是(A)。

A. 《唐番公报》B.《文兴报》C.《华人记录》D.《华美新报》⒋于1883年创刊,并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一度倾向革命,成为兴中会的言论机关,被简称为“隆记报”的是(B)。

A.《华夏报》B.《檀山新报》C.《丽记报》D.《华美新报》⒌1866年1月在伦敦创办的,欧洲最早的华文月刊报纸是(C)。

A.《日新报》B.《华字新报》C.《飞龙报篇》D.《东华新报》6. 1899年10月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创办,为保皇派在加拿大的言论机关的是(A)。

A.《日新报》B.《华字新报》C.《飞龙报篇》D.《东华新报》7.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是(C)。

A. 《商报》B. 《海外杂志》C.《中国日报》D. 《清议报》8. 陈少白创办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乡报(C)。

A.《开智录》B.《清议报》C.《海外杂志》D. 《中国日报》9. 下列哪项不是郑贯公创办的报刊?(D)A.《世界公益报》B. 《广东日报》C.《有所谓报》D.《民报》10.发刊词由孙中山署名,刊登在第一号的首页,第一次用文字全面的诠释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的报纸是(A)?A. 《民报》B. 《中国日报》C. .《世界公益报》D. 《海外杂志》二.填空⒈《东涯新录》是由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的中国留美学生_________担任华文编辑。

⒉为人们所认同,被誉为“南洋第一报”的,是1881年12月在新加坡创刊的_____________.⒊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后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醒噩生”为笔名,文笔流畅,理论新颖,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____________。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ppt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ppt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一、背景介绍清末民初(1840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和革命思潮的兴起,新闻事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二、新闻事业的兴起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变革,传统意识被冲击、社会秩序动荡,新兴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

2.1 外国传教士的介入19世纪中后期,外国传教士开始逐渐涌入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新闻观念和技术。

他们创办的报纸和杂志成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2.2 报刊的涌现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相继问世,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方面都有所涉及。

例如,《申报》、《新闻报》等报纸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3 新闻机构的建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闻需求,一些新闻机构相继成立。

这些机构通过创办报纸、雇佣记者以及进行新闻报道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新闻宣传的意义新闻事业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新闻宣传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放,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增强民众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3.2 新闻技术的进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种新闻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例如,印刷术的普及使报纸能够更快速地传播,摄影技术的引入让新闻报道更直观生动。

3.3 新闻机构的专业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机构逐渐形成一种专业化的模式。

记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新闻编辑、摄影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四、新闻事业的影响4.1 社会变革的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和批评权威,新闻媒体促进了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民众的反思,为民主、自由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4.2 信息传播的加速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方式了解各种时事新闻和知识,加深了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



《国民公报》

《国民公报》,1910年7月立宪运动进入高潮后由梁 启超支持的密友徐佛苏在北京创办,借以联络各省立宪 派人士,指导各地的立宪运动。
这个报纸虽然由徐佛苏主编,梁启超“每三四日平均 寄文一篇,畅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之理由”。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苏报》和“苏报案”、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中国女报》、 于右任和“竖三民”报、 《楚报》、 《商务报》、 “大江报案”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上海

上海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印刷条件先进, 又有外国租界可以作为庇护所,因此成为革命派在国 内办报的首选之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报》《中 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 报。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大公报》、 《时报》、 《时事新报》、 《政论》月刊、 《国风报》旬刊、 《国民公报》、 《预备立宪工会报》
《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报头 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该报经费主 要来自天主教徒资本家柴天宠、朱志尧及王郅隆等人的投 资,也有少量法国传教士和法驻华公使的入股。 发起创办并 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入英华。 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发生后,该权连续报道事件真相, 并将被法国传教士残害致死的南吕知县江召棠遗体的照片公 诸报端,揭穿了江是自杀的谎言,激发起读者对帝国主义的 极大义愤。 该报曾连续揭露清朝王府活埋侍妾的罪行和驻京淮军经 常骚扰百姓的事件,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并与读者保 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深受读者的信任和赞许, 却得罪了官僚和权贵。 1906年9月28日,清廷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的罪名 将该报查封,彭冀仲被处流放新疆10年。在他离京之日, “市民去送者数干人,赠送程仪者无算”,一位读者还自愿 陪他去新疆。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复刊《京话日 报》.但不久又因触怒定世凯再度被封。袁世凯死后,再度 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美国
《金山日新录》
《东涯新录》
《沙架免度新录》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

1856-1858,办了两年。

初为日报,后为周二刊,以华人社会新闻为主,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16年的沉寂时期。

19世纪70年代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原因:
1.鸦战前,清朝海禁,劳工非法秘密出境,人数不多。

1860后,被迫取消海禁,允许华工出国。

人数激增。

2.还有商人和知识分子。

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侨民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信息需求量变大。

3.中国境内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的中文报刊,为海外华文报刊提供了直接样板,成为设备,人员,稿件来源
的坚实后方。

主要刊物:p101
南洋地区
新加坡
《日升报》
《叻报》
菲律宾
马来亚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和港澳的宣传活动。

《清议报》
《新民从报》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与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中国日报》
《民报》
四.六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
五.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和发展。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于新闻法规的制颁。

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三.新闻团体的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