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 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及其基本内容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特点: • 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 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改造不 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 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 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的总路线.
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 矛盾 •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 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和平赎买的改造方法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
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 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采取赎买方式的有利条件:
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 其次,中国
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 一战线的关系。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起 来的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 就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的以土地 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根据自原互利的原则,由 质的农业合作组织 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社会 农民组织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 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这是最低层次的农业 合作化组织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视 频 播 放
农业合作化运动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第三步:
高级 农业合作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
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 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
农业 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 初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4年-1955年夏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秋-1956年
高级形式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二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体
主义 有制
主义 有制
1956
主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失误和偏差?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 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 社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 作社, 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 起了“三条驴腿” 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 到一块儿了” 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依靠自己的双手, 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 勇敢地前进。 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 王国藩(支部委员) 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 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 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 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 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 去砍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 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 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开了个豆腐坊。 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 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①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②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关系
•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 5、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
• 5、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 助合作的道路
• B 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 D 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一)总路线的提出
•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 后)
• (1)过渡时间:15—20年
• (2)过渡条件:只有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 (3)过渡步骤、方式:
• 发展工业 壮大国营经济 国有化资本 主义工商业、集体化个体农业。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 削?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 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第四章【毛概】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 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出现的失误和 偏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 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已经建立起来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最伟大的变革 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原因、必要性 和可能性 “一化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是不断突破苏联模 式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 认识中国国情和特殊规律的过程;又是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 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可能性 合作化是使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达到集体化从 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概
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入社农户 96.3%
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 的91 . 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 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
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供 第 销 二 合 步 作 社
供 第 销 一 步 小 组
稳步
稳步
第 三 步
生 产 合 作 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手工业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 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文 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
人 民 大 众
地主阶级
国民党残余势力 帝国主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和政策 改造就 是把资本家 的私有制变 为社会主义 的全民所有 制。利用、 限制都是为 了改造,改 造是政策的 核心。
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后,挂上新厂牌,职工 向经理祝贺。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 国 第 一 架 飞 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 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 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 改造。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 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 的集体化。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 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二: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6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 质的社会? 质的社会? 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 、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7
问题之一: 问题之一: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2)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 )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 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 余之间的矛盾。 2、1953年至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盾即是工人阶级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 盾,故不应再将民 族资产阶级称为中 间阶级。 间阶级。”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国际形势尤其是苏联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 期的理论和实践。 • 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孤立新中国, 而社会主义的苏联是中国唯一可以学习的榜 样。而斯大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特殊道路 不以为然,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多种经 济成分并存,尤其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存 在更不能接受,这样给中共形成了压力。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 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2、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3、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 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 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 在城市,资产阶级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追求暴利; • 私营企业中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 盗窃经济情报和行贿等违法行为大量增加; • 在农村,由于个体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 无力抗拒自然灾害,也不利于采用新的科学技术, 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贫富分化开始 出现。 • 3、对过渡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新认识。 • 1962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新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此把以实现国 家的工业化为中心,变为事实上以消灭生产资料私 有制、改变生产关系为中心。
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低级到高 级逐步过渡形式。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4、制定依靠贫下中农、团结 中农的农村阶级政策。
王凤英的父亲 是地主,她家也 加入了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 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
1955年,毛 泽东撰写《中国 农村的社会主义 高潮》一书的按 语。
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资本主义因素: 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 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 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 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 • 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 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 独立和富强。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必要的基 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需要。
a、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规 模狭小,生产工具缺乏,贫穷落后; b、农村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本节知识结构: •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 策 • 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 数,这是中国的国情。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 的难题。那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怎样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 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改造 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革命成功后,引导农民 走合作化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 思想。
• 第三,在农村土 地改革完成后, 为发展生产和抵 御自然灾害,广 大农民具有走互 助合作道路的要 求。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 与农民交谈
1952年,毛泽东在北京近郊德胜门 外访问农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 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 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 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 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过渡性 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遗 留下来的任务,主要矛盾仍然是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扼杀中国,军事上威胁中国。
• 这五种经济成分确切的说应该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 为什么?因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 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过渡的形式。
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 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 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 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
广东省某农 业社使用新型的 拖拉机在耕作
观看视频(01:18)
农业合作化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 论、方针和政策
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同时,抓紧了对个体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 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
关于转变的条件: 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 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 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 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 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 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 1952年底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战略构想开始转 变。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总路线, 最终中断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 为什么提前结束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呢?原 因如下; • 1、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国有经济的扩大。 • 政权巩固; •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清理帝国主义在华资产 使得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领导地位加强; • 农村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亿农民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 • 2、经济生活中暴露出了新问题。
“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 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 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 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
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 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
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 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一、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 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钢产量: 1949年 中国 16 美国 7004 英国 1580 西德 1092 法国 915 日本 311 (单位:万吨)
中国 1949年 钢 煤 电 化肥 水泥 原油 16万吨 3200万吨 43亿度 0、6万吨 66万吨 12万吨
印度 1950年 147万吨 3280万吨 58亿度 1、8万吨 270万吨 0、25万吨
美 国 对 中 国 的 包 围 圈
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圈
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消灭国民党残余 势力。图为我军攻克成都时的入城式。
1951年8月,毛泽东在罗 瑞卿《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 告》上的批示。
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 力的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特 别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国内阶级关系发 生历史性的变化。这时,工人阶级同资产 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 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列宁指出,在国 家政权掌握在工人 阶级手里,全部生 产资料已掌握在工 人阶级手里的条件 下,“合作社的发 展也就等于社会主 义的发展”。
• 第二,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在中国,分 散落后的个体农业在发展生产方面的局限 性越来越明显,难易适应国家工业化大规 模经济建设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土 地改革后,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 题;a、耕地少,经营规模小(全国农民平 均3亩地,南方地区人均只有几分地)。B、 分散落后,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平 均每户只有牲畜0.47头,基本仍处在“刀 耕火种”的传统水平)。C、资金短缺,农 民无力扩大再生产,无力开展多种经营 (贫雇农每户一年的支出仅135元。D、生 产落后,产量低(全国平均亩产仅160斤)。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本章知识结构
•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重点问题
• 党和毛泽东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原因
•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像
“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 对于小 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 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 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 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 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 供社会帮助。” ——恩格斯
列宁提出了用合作化吸引农民参加社会 主义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主体与两翼的关系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础和目的
两者的关 系体现了发展 生产力与变革 生产关系的有 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 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 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改变了原来先 工业化、后改造和15-20年后一举 实现过渡的初步设想,而改为从现 在起逐步同时并举地实现工业化和 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这是符合 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