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看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语境看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摘要】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而歇后语类型中包含一类隐喻型歇后语,笔者认为其理解需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隐喻思维中两个概念域间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

【关键词】歇后语;隐喻;语境;认知语境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该文拟将探讨认知语境在隐喻型歇后语的理解中的作用。

一、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1]“引子”,是语义生成的基础,但只起辅助作用,只表示附加意义,而从“引子”引出来的“注释”部分才是表意的重点所在,才是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2]如下面的例子:

(1)“哈哈!”佟祥得比他笑得更畅快,”我看,你是矮子过河,淹(安)了心的。不给我带路,你大约不舒服。好吧,我们就一起走

走吧!”(克非《山河颂》二三章)

(2)他是越输越来火,输了的都想捞回来,哪晓得矮子过河,越盘越深。输光了,没得玩了,想同头家借钱。牌子不香,头家不肯借。(王丽堂《武松》六回)

而要很好的理解整句歇后语的完整意思,很多时候还得将前句的附加意义与后句的基本意义结合。如:

(3)“真是绣球配了个牡丹,天生的一对儿!”巧凤高兴得抿不住嘴,眉是叶子眼是花。(贺为政《黄河儿女》)

(4)她跟陈歪脖真是瘸驴配破磨,天生的一对儿,又诡又恶又缺德!(舒丽珍《峦城火焰》)

根据歇后语的构成与意义的关系,笔者将其主要分为三类:直接型,语义双关型,谐音双关型。[3]后两者笔者又将其归为隐喻型歇后语。本文则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型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 [4] “直接型”指其只有本义而无别义,如:(5)三个侦查员又分头在附近查看。查来查去,却似烂网打鱼——一无所获。(张作为《园林深处》)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其引申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如:

(6)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修房不给你批地基……

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崔巍《爱与恨》)例(6)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

“谐音双关”指利用同音或近音相谐而产生别义。如:

(7)你就别“拉着胡子过街——牵须啦。”(袁静《伏虎记》)“牵须”谐“谦虚”。

二、隐喻和认知语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被当成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而被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5]隐喻思维中存在两个认知域,人们往往是通过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ivan fónagy(1999,19)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了“语音隐喻”,但王寅教授主张将其归为“语音象似性”,而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6]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括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7]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

顺应等,而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认知语境标志着意义的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揭示了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理据和心理状态,理解话语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8]

三、认知语境下语义双关型歇后语的隐喻理解

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两个概念域之间如何建立联系,认知语境起了关键性作用。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例子来了解这一过程:

(8)这李老实也是爆竹性子——一点就炸。他翻过院墙,低头一看,果然这样,便喊了起来:“好一个干生姜,你自己偷了芝麻,却要扣我的工钱!”(王成君《石秀勘芝麻》)

“爆竹性子”,这前一部分已经用了拟人,爆竹的特点是一点就炸,但是只有人才有“性子”,这里也就是用爆竹的这一特点比喻人的性格暴躁,这里的“炸”具有双关意义,构成了“爆竹一点就炸”与“脾气暴躁,很容易发脾气”之间的映射。这里还可能激活认知主体相关的说法,比如“火炮脾气”,“火药味重”,“发火”这个表达可能就是这样的类比产生的吧。但是一个词,一句话的隐喻理解,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并结合认知者已有的一些百科知识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即在认知语境中得到激活。

四、认知语境下谐音双关型歇后语的隐喻理解

谐音歇后语在歇后语总数中占了很高的比例,一般都是运用后一部分语音相近或相同,即在语音隐喻上形成的,通过语音层面来实现“跨域喻指”。认知语境在这些歇后语的理解中,同样起了很重要作用。如下面的例子:

(9)呸!宝玉的爹——贾政!我看她只怕去当小老婆也干!(成平《干杯,女兵们》一二)

在这个例子中,当认知主体首先听到前一部分的时候,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的记忆可能被激活,宝玉的爹是贾政。可句首的语气词“呸”和后面一句话显然有些尖酸刻薄,认知主体头脑中像“小老婆”等这些概念会被激活,传统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这里正是用“贾政”谐音喻指“假正”,也就是说装正经。

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歇后语这一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