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看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合集下载

歇后语认知语言学研究

歇后语认知语言学研究

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贵州大学外语学院曾贤模提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歇后语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主要讨论歇后语的隐喻类别和认知机制。

歇后语是一个隐喻的宝库,其使用的隐喻类别多样,主要有语音隐喻、拟形隐喻、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

其认知机制涉及到了人的经验、注意角度、突显程度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歇后语隐喻类别认知机制A Brief Stud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Sayings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Linguistics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discus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ypes of metaphors used in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nd their cognitive base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re a treasury of metaphors. Metaphors used in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re diversiform, and mainly there are four types:phonological metaphors, semantic metaphors, form-imitating metaphors andgrammatical metaphors. The cognition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concerns with salience of the entities and people’s experiences and attention.Key word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types of metaphorscognitive mechanism1. 引言1.1. 自1924年白启明先生在《歌谣周刊》上发表《采集歌谣所宜兼收的---- 歇后语》以来,许多学者对歇后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认知语境下隐喻的理解

认知语境下隐喻的理解

传统的语境研究观没有认识到语境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 ,只是机械地 把语境视作是事前设定 的,静态的条件 ; 另外 ,它忽视了语言交 际中交
中圈分类号 : 8 3 G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0 1 1— 0 0 0 0 6— 2 X 2 1 )1 0 0 — 2


引 奢
兰、传统语境观对 隐喻理解的局限
隐喻的话题由来 已久 ,最初隐喻只是被 当做一种修辞 的手段 ,隐喻
的研究经历了一段 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人们对 隐 喻的研究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隐喻不再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被
的一个重要部分 ,隐喻的理 解离不开语境的参与。
认知语境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强调 了语境的动态生成过程 。认知语境是一种 心理结构体 ,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 听者根 据相关原 则,以最小的加工努 力在 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 出最相关联 的部分进行 匹配 ,采推 导出说 话者隐含的信息 意图,因而,认知语境 对隐喻理 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听话者推导 出的语 义可能附带有其 旧的知识经验 的 “ 影子” 本文试 图从认知的视 角,揭 示认知语境的本质及其与 .
语 言研 究 . 1 17
认 知 语 境 下 隐喻 的理 解
胡 文君
( 西师范大学 江

江西
南昌 302 ) 30 2
要:隐喻在人类语 言 中 无处不在 ,隐喻研 究越来越成为社会科 学各个领域研究的热 门话题 。在传统修 辞学里,隐喻是很常用 的修
辞格之 一。然而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则被看作人们 用简练语言表 达 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的一种思维和认知 方式。隐喻 理解是隐喻研 究中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性探究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性探究

实证研究歇后语的认知性特点
为了深入探究歇后语的认知性特点,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歇后语实例进行分 析。一项基于100个常用歇后语的实证研究显示,大多数歇后语都具有上述的认 知性特点。在隐喻性方面,70%的歇后语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在象征性方面,
60%的歇后语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在文化传承性方面,90%的歇后语都反映 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习俗或故事。
3、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歇后语文化,举办歇后语比赛和文化节等活动, 提高公众对歇后语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4、鼓励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家等对歇后语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 更多认知性特点和价值,为歇后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课堂提问的认知性研究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通过深入 了解课堂提问的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 的比喻或描述,后一部分是简洁明了的解释或寓意,通过巧妙的谐音、对比、夸 张等修辞手法,
让听者或读者在思考与想象中体会其幽默风趣或寓意深刻的内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认知特点。首先,歇后语 是一种基于相似性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将 它们在一起,形成有趣且富有哲理的表述。这种联想方式不仅体现了人类思维的 基本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加速发展,歇后语的使用和传承也面 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歇后语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 措施:
1、加强歇后语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歇后 语,培养他们对民间语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认知语境观和隐喻话语的阐释

认知语境观和隐喻话语的阐释

作者: 石岩
作者机构: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30-3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5期
主题词: 隐喻话语;传统语境观;最佳关联;认知语境观
摘要: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话语的阐释需要语境提供线索。

本文从传统语境观对隐喻话语阐释的局限入手.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隐喻话语的阐释就是受话者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关联为目标而进行的话语推理的过程,即受话者通过认知语境利用逻辑知识、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对新旧信息和假设不断进行选择、激活和重组,获得最佳关联,从而理解隐喻话语含义的过程。

汉语言文学论文:探析歇后语中的隐喻

汉语言文学论文:探析歇后语中的隐喻

探析歇后语中的隐喻一、简介(一)隐喻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途径。

认知语言学家就把隐喻定义为:它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

“来源域”一般来说是可以被直接理解的经验,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标域”更为熟悉,更为熟悉的具体事物的意义被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可以帮助认识抽象事物的意义。

(二)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对歇后语的定义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

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做出严格划分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分析歇后语对隐喻的运用,我们暂从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及解析。

二、歇后语中的隐喻(一)从歇后语的分类看待隐喻歇后语中最常见的是谐音歇后语,这种歇后语是利用汉语中相同的拼音可以指代不同词的这一特有现象,把源域中的一种现象投射到目标域中,利用源域和目标域中的谐音字来表达在目标域中的意思。

如: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十月的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储藏不好的萝卜心会被冻坏而出现孔洞,有的地方叫“糠”了,这只是一种生活现象。

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训练

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训练

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训练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推理形式,它兼具幽默和智慧,常常被用于表达特定情境、解释某种现象或传达深刻的哲理。

本文将探讨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并提供相应的训练方法。

一、歇后语的解析技巧1. 语义分析:歇后语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后一部分是隐晦含义。

解析歇后语的关键是理解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前一部分是具体的描述,而后一部分则是借用常见的成语、俗语或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

通过对前后部分的语义分析,可以揭示歇后语的含义。

2. 联想法:歇后语中的后半部分往往暗示了某种意象或具体场景。

在解析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法来寻找与后一部分有关的词语、成语或典故,以帮助理解其含义。

联想可以从语音、形象或情感等方面展开,通过触发联想,有助于解析歇后语的真正含义。

3. 文化背景: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特点,对于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其所表达的含义和内涵也会有所差异。

在解析歇后语时,了解相关的地域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很重要的。

深入了解歇后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二、歇后语的运用技巧1. 文学创作: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

将歇后语巧妙融入故事情节、对话或人物描写中,能够增添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同时,通过歇后语的运用,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在。

2. 演讲演讲:歇后语的简洁明了特点使其在演讲中非常受欢迎。

利用一两句巧妙的歇后语,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加演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演讲中妙用歇后语,能够更好地传达主题,并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3. 广告宣传: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在广告宣传中,通过嵌入歇后语,可以让广告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和记住。

巧妙地运用歇后语,能够突出产品或品牌的独特卖点,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三、歇后语的技巧训练方法1. 阅读训练:通过大量的歇后语阅读,培养对歇后语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认知作用

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认知作用

1 . 源 自故 事 的歇 后 语
“ 马尾 栓 豆 腐 ” 省 去 的是 “ 提不 起 ”
通 过观 察 . 我 们 发 现对 歇 后 语 的定 义 和 分 类 做 出
中 国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 产 生 了 很 多 大 家 喜 闻 乐 见
的故事传说 . 这 些 故 事 在 我们 的认 知 系统 下 与 生 活 经 验 相 结 合 .产 生 了 一些 带 有 寓 意 或 讽 刺 效 果 的 短 语 。 即把 古 代 历 史 故 事 投 射 到 现 在 的 生 活 中 .产 生 了 隐
源 也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在 这 里 我 们 简 单 从 以 下 几个 方 面 来 分 析 我 国 的 歇后 语 文 化
有 名 的 故事 、 剧 目。 ( 2 ) 扩 大 意 义 的 歇 后语 , 在北京 叫
俏 皮话 . 是 指 可 以 把 一句 话 的后 面 一 半 省 去 不 说 如
的‘ 秋 胡 戏 ”’ . 就是用来影射“ 妻” . 因为 “ 秋 胡戏 妻 ” 是
场. 这 个 投 射 到 目标 域 中 . 就 用 来 比 喻 事 情 发 展 到 手
忙 脚 乱 的 地 步 ( 二) 从歇 后 语 的来 源 看 待 隐 喻
歇 后 语 是 中 国所 特 有 的一 种 语 言 文化 现 象 . 其 来
说 明 肚 子 里 面 有很 多 的数 . 歇 后 的部 分 在 目标 域 中用 来 比喻一个人 对某件 事情 的处理 有分 寸和把 握 : 再
最 早 出现 “ 歇后 ” 这 一 名 称 是 在唐 代 但 它 作 为 一
种 语 言 形式 和语 言 现 象 . 却 远 在 先 秦 时 期 就 已经 出现 如 . 在 旧时 农 村 . 人 们 都 是 在 麦 场 上 把 刚 割 的 麦 穗 晒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 ) 言 知识 与 隐 喻 理解 。语 言知 识 指 的是 有 关 语 音 、 一 语 词 然 积 累无 数 的 经 验 与 知识 , 静 态 地 储 存 在 脑 中 . 为选 择 认 素 、 义 、 法 、 篇 及 句法 等 方 面 的 知识 。当然 这 些 知识 并 不 并 作 语 语 语 知语 境 的存 在 基 础 。在话 语 交 际 的 过程 中 , 激活 的不 是一 个 是独 立 存 在 的 , 反 他 们彼 此 作 用 , 互 联 系 。隐喻 理 解 中 , 被 相 相 有
A: “T m a h’ b e t Sf raIU me W e e h s
丰 富 ,对认 知 语 境 还没 有 一 个 统 一或 权 威 的 阐 释 。S ebr pre 和
【 日期10 0 0 - 8 收稿 2 1- 6 0
关 键词 : 知语 境 ; 认 隐喻 理 解 ; 关 相
中 图分 类 号 : 5 H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3 ( 0 0 0 - 1 5 0 2 9 - 4 8 2 1 )6 0 2 - 2
隐 喻 不 仅仅 是 一 种修 辞 手 法 。也是 人类 认 知 和 体 验 世 界 Wio ln s
人 所 有 的知 识 或 经 验 , 是 与 当前 话 语 相关 的知 识 和 经 验 。 而
些 可 以依 靠 某 些 中心 词 的语 义 知识 推 断 出来 ;有些 则 需 要有 正 如传 统 语 境 的 定 义 一 样 , 于语 境 因 素 繁 杂 、 境 内容 具 体 的语 篇 知 识参 与 。 如 : 由 语
对 隐 喻理 解 的影 响 。


认知语境
二、 认知语境的选择与隐喻的理解

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

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

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它通过巧妙地结合形象比喻和简洁的语言,传递着丰富的含义和情感。

在隐喻视角下研究歇后语,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歇后语的本质和特点,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文化、历史之间的。

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本质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隐喻。

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进行巧妙地结合,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寓意。

歇后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歇后语通常以自然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

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这个歇后语,就以水仙花和蒜作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故作谦虚,装糊涂”的含义。

歇后语在句子结构上通常以并列、对偶的方式出现,具有节奏感强、韵律优美、易记易懂的特点。

例如,“墙内开花墙外香——好事传千里”,这个歇后语以花作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好的事情、名声等远扬四海”的含义。

隐喻在歇后语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事物。

在歇后语中,隐喻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们更容易记住和传播。

例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个歇后语,将“打水”这个概念映射到“吊桶”这个具体事物上,形象地表达了“心情不安、焦急”的含义。

歇后语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歇后语往往反映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例如,“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这个歇后语,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族、亲情的重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则反映了人们对老鼠这一动物的厌恶和贬低,以及追求正义和公平的社会心态。

歇后语作为民间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从隐喻视角研究歇后语,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歇后语的本质和魅力。

通过分析歇后语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历史之间的和互动。

浅谈隐喻与汉语歇后语

浅谈隐喻与汉语歇后语

浅谈隐喻与汉语歇后语作者:童僮来源:《双语学习》2018年第08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隐喻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思维表达方式。

歇后语,是一种有着特殊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词汇类型。

汉语歇后语运用比喻、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很巧妙地表达了隐喻义,本文主要以汉语歇后语这一文化载体,分析出汉语歇后语中存在的隐喻现象。

关键词:隐喻;汉语;歇后语一、引言歇后语是一种群众语言,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气息。

歇后语在表现手法上,利用比喻、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丰富了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的语义内涵。

马国凡、高歌东在《歇后语》一书中将歇后语分为:“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在汉语歇后语中,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都恰当而巧妙地展现了隐喻表达的效果,为语言交际提供了新鲜、活泼、生动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二、隐喻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表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是简单的修辞格和语言产物,而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

它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

换言之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

“来源域”一般来说是可以被直接理解的经验。

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标域”更为熟悉的具体事物的意义被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可以帮助认识抽象事物的意义。

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现代认知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正是人们认识自身经验和客观事物的结果。

语义学和语用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手段,其形象的基础是建立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之上,根据相同或类似意义特征转用其他词语代替的语义转移现象,即:“以此物比此物”“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汉语歇后语的结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运用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和固定结构的语言形式。

它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主要通过运用比喻和双关的手法,由前一部分引出后一部分,而后一部分则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两部分之间通常有较长的停顿,书面上一般用破折号来表示,这类语言形式一般称之为歇后语,有的学者分别称这两个部分为引子和注释。

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

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

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1.引言歇后语是一种特殊言语形式,它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歇后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描写浅显事象,富含深奥哲理,耐人寻味,因而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特别是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赋予了汉民族极强的思想内容,这是其它语言所没有的。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把歇后语归入到修辞中去研究,或对之进行翻译方面的研究。

因此,通过认知理论对歇后语作心理认知表征的探究尤为必要。

传统上,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从结构上来说,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一般是一个比喻(喻体);后部分说明本意(本体)。

就结构联系方式而言,歇后语大致分为两大类:比喻式和谐(同)音式。

尽管有不同的分类,它们仍共享同一个语义结构特征:歇后语的前文可视为能指,后文可视为所指。

以下我们将运用概念隐喻、概念合成以及关联等理论对歇后语的认知心理过程作一探讨。

2.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对歇后语的静态认知心理表征两千多年来对语言感兴趣的学者,诸如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家都对隐喻做了诸多的研究。

传统上隐喻被看作是在有限条件下使用的非常规语言。

认知语言学的当代隐喻理论提出,广义的隐喻是语言和思想的最基本的成分,是构成常规理性认知活动的概念系统。

这也为歇后语的认知静态理解提供了理论框架。

2.1 现代隐喻理论概述现代隐喻理论的划时代著作是Lakoff 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思维问题,因此从广义上来说,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与思维之中。

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构建的,人的行为是通过隐喻构建的,因此,语言也是通过隐喻构建的。

Lakoff 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察歇后语

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察歇后语

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察歇后语作者:李馨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中体现出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至今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

回顾国内外学者以往对歇后语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起源、结构构成、分类、修辞手法等。

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歇后语的语义核心。

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传入我国的认知语言学,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更适合于分析歇后语内部的语义构成。

歇后语的语义是它的核心,隐喻对歇后语意义理解起着关键的认知作用,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正是通过二者的相似相关性,来体现其意义趣味性;而体现“相似(相类)”联想的重要途径就是“隐喻类比”。

关键词:歇后语;认知语言学;隐喻作者简介:李馨逸(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它给语言学界带来的新的视角和观念给了语言学者新的研究空间,并且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更是得到了重视,它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歇后语是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语言诙谐幽默、口口相传且富有丰富的内涵。

这种思想内涵就主要靠隐喻和转喻来体现。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观察,同时关联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对歇后语中存在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以便更深刻地体会歇后语的内涵和意蕴。

歇后语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而认知方法也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所以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研究歇后语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存在着共同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研究歇后语提供了可能性”[1]。

1、从歇后语的类别的实例中观察其中的隐喻现象1.1谐音歇后语谐音歇后语是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毫无关系,需要用语音的象似性(也就是修辞学中所讲的谐音)来构建语音隐喻。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歇后语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流行的谜语游戏,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歇后语的语言和认知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个研究重点是语节构成上的研究。

本文旨在从语节构成上对歇后语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歇后语的语节构成特征、歇后语的褒义认知功能及歇后语的意义转换作用。

歇后语的语节构成特征是指其由一联句和二联句构成,一联句通常给出提示词,而二联句则是答案,因此歇后语主要是对答案的提示。

歇后语的语节构成特征还可以分析出若干语言特征,包括句子结构、词汇表达、词义认知和语用层面上的特征。

此外,歇后语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歇后语用比喻、隐喻等文化因素来调节语义,因此也可以看出歇后语对文化传承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褒义认知功能是指,歇后语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褒义语义的浅层转换及其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口头表达的记忆和复述。

通过褒义认知功能,人们可以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正常的言论表达和掌握正确的文化知识。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意义转换作用是指,歇后语不仅具有褒义认知功能,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意义的深层转换,也就是套用、转换和扩展语义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提高了读者的语义解码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语义理解能力,因此歇后语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背景知识,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获取正确的文化知识和理解正确的文章信息。

以上就是关于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的概述,可以看出歇后语在中国文化传承和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知和理解褒义语义、还可以有助于人们理解更多深层含义,因此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些大众文化话语中总结和归纳歇后语的语义转换特征,从而检验歇后语的褒义认知功能;其次,我们也可以把歇后语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以更为深入的视角来研究它的语义和意义转换作用;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数据挖掘技术来研究歇后语,挖掘出其中语义和认知特征,从而更好地解读歇后语的文化价值。

学习歇后语的运用与理解

学习歇后语的运用与理解

学习歇后语的运用与理解歇后语是一种非常特别而有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歇后语不仅能增加我们的语言储备,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幽默感。

本文将探讨学习歇后语的运用与理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歇后语的定义与特点歇后语是由两个成语、词语或者句子组合而成的,形式上前一部分是承上启下的,后一部分是表达某种含义或者思想的。

歇后语通常以简洁、形象、幽默的方式传达思想,具有一定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大家熟知的“亡羊补牢”就是一个经典的歇后语。

它的全称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表达的是纠正错误的重要性以及及时处理问题的必要性。

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歇后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一个重要的道理。

二、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和表达方式。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歇后语常常被用作开篇或者结尾的点睛之笔。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运用歇后语来点明主题、增加趣味。

同时,影视作品也时常将歇后语作为对话中的点睛之笔,增加情节的戏剧性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在教育教学中,歇后语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歇后语,让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中得到锻炼。

通过分析歇后语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智慧和道理。

再次,在广告宣传中,歇后语经常用于标题或者口号。

歇后语具有很强的记忆性和吸引力,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加深对产品或者品牌的印象。

三、理解歇后语的方法理解歇后语需要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对具体的成语或者词语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熟知的成语,如“井底之蛙”、“病从口入”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歇后语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关注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同时,通过学习和思考歇后语,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幽默感。

歇后语的组合方式需要我们进行联想和推理,通过追寻其中的联系,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理解歇后语也需要注重细节的感知和敏感度。

认知视角下歇后语语音隐喻及其教学研究

认知视角下歇后语语音隐喻及其教学研究

认知视角下歇后语语音隐喻及其教学研究歇后语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儿童游戏,又称“顺口溜”。

它存在于古代,并伴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

歇后语不仅有趣,而且有启迪、富有寓意的作用。

解决歇后语的关键是要将它放在自己领域的语境之中,把它当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运用它来表达思想、行动,以达到目的。

因此,歇后语是以语音隐喻的形式来传播的。

一、歇后语语音隐喻特征1、押韵特点:歇后语采用押韵,可能是最重要的特征。

自明代以来,押韵一直是社会上口头信息传播重要的工具。

押韵,也就是将句子中不同字拼成一句话,这吸引了听众,让歇后语更有趣、更抢眼、更容易被记住。

2、押韵头特点:歇后语句首经常是定语或名词,或者含有动词动宾结构的谓词,把句子的轻重点和主要信息突出出来,这种隐喻令对话更加生动有力。

3、词语特点:歇后语运用了许多特殊词语,这些词语不同于一般说话者使用的词语,和传统汉语保留了许多特殊的汉字。

它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特征,使歇后语的意思更加浓缩,更容易被记住。

4、叵见隐喻特点:歇后语把上句、下句和语言艺术变成了一个整体,叵见跟语言技巧的互动,为歇后语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深入性和超出性。

二、歇后语语音隐喻教学研究1、通过看图猜歇后语引发学生兴趣:选一些有趣的图片作为素材,学生可以通过看图来联想歇后语,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歇后语,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边聊话边学歇后语:教师可以布置简单的问题,学生以小组方式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能够产生几个歇后语。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从实际的谈话当中掌握歇后语知识。

3、通过歌曲学习歇后语:利用学生喜欢听歌,老师可以选择容易懂的歌曲,这样学生们在认识歌曲当中也可以学习歇后语。

4、歇后语趣味小游戏: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允许小组或整个班级一起参与竞猜歇后语,运用不同的技巧推测歇后语,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习歇后语的表达方式及隐义,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内容懂得,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歇后语的乐趣。

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遍存在 于我们 的 E常 生活 中 , t 不但 存在 于语 言 中 , 而
且 存在 于我们 的思 想 和行为 中。我们赖 以思 维 和行 动的一 般 概念 系统 , 根 本上 讲 是 隐喻 式 的 。 … 在 从 ” 隐喻的运 作机 制 中 , 语境 的作 用是 不 可或 缺 的 。O - r t y针对历 史上 种种 隐喻 定义 的缺 陷指 出 : 任 何 忽 o n “ 视 语境 因素 的隐 喻 定 义 都 是 不 完整 的 。 _ 离开 了 ”2
在认 知语 言学 研 究 中 , 喻 认 知是 一 个 重 要 内 隐 容 。隐喻 不再被 看 作 是 一种 可有 可 无 的修 辞 方法 ,
而 是人类 认识世 界 过程 中一种 重要 的认 知模 式 。它
事 基地 , 他们 也并 未亲 身经 历过这 样 的场景 , 以并 所 不是 具体 的语 境使 他们 作 出这样 的判 断 。他 们之所 以会 得 出这样 的结 论 是 由于 受 到身 边 家 人 、 师 以 老
“ 这是 美 国 , 后 是 什 么 啊 ? 小 朋 友 们 回答 : 是 农 树 ” “
庄 。 他 又把 同样 的照 片 给 另 一 组 小 朋 友 看 , 问 : ” 并 “ 这是苏 联 , 后 面 是 什 么 啊 ? 小 朋 友 们 答 : 是 军 树 ” “ 事 基地 。 显然 , ” 这些 小 朋友 并 未 亲 眼 见过 苏 联 的 军
语境 , 隐喻 的产 生和理 解都 是不 可能 的 , 的强 大功 它
能也是 无法 实现 的 。一 些专 家学 者 曾对语 境知识 在
2 隐喻的理解
束 定 芳将 隐喻 的理解 分 为 两个 阶段 , 即隐喻 的
辨 认 阶段 和隐 喻意义 的推 断 阶段 。隐喻 的辨认 是指 “ 听话 者通过 明确 信 号 或语 义 冲 突及 其 性质 做 出对 句 子须 作 隐 喻性 理解 的判 断 ” 隐 喻 意 义 的 推 断 是 ; “ 据 隐喻所涉 及 的 两方 事 物 之 间 的关 系对 该 隐 喻 根

论如何解读歇后语

论如何解读歇后语

论如何解读歇后语作者:范青概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把概念整合网络融入歇后语的意义构建,动态地展现了人们对歇后语的抽象认知过程,以强大的阐释力和全新的視角帮助解读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歇后语背后的认知逻辑。

认知语言学家首先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更是概念转换的过程,是概念系统中的从源域到目标域跨域映现。

[2]Turner和Fauconnier发展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并最终整理为概念整合理论。

所谓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

[3]概念整合本质上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由来自于独立认知域的信息所构成的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

概念整合就是这样一个用来分析在感知、理解和记忆等层次上发生的意义建构的系统。

[4]1.概念整合网络的主要类型Fauconnier &Turner[5]指出,框架网络是一种概念整合网络,概念整合网络涉及各个心智空间(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动态整合与意义建构。

Fauconnier和Turner指出概念整合网络的最基本的类型有: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

2.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事实上,不少注释歇后语的工具书对歇后语的解释总给人以不完整的感觉。

往往是只注意解释歇后语的引申义,而忽视了其语面义。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歇后语的认知解读,不仅能够得到解释歇后语理解的认知路径,而且还能够检测和改善概念整合的一些方面。

汉语中歇后语的资源颇为丰富,下面就以几条与概念整合网络相应的的歇后语为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和揭示歇后语的认知动因和推理机制,分析说明其中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1)镜像型网络在“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这则镜像型网络歇后语中,“仓老鼠借(入)粮”构成了输入空间1,“老鸹借(出)梁”构成了输入空间2;在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都有类似的元素,如:借粮的过程、时间、地点、借粮的方式等等;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框架“借粮”构成了类属空间。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

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认知研究歇后语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文化气息的口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形式创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在歇后语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机理也是备受语言学家的追捧的前沿研究话题之一。

首先,要认知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就必须先认识歇后语本身。

歇后语是一种以典故为基础组织语境的用文形式,通常包括两个词语,一般情况下,前面一个词语指代简单的主题,后面一个词语指代另一种含义或解释,使人们能够识别出其中藏匿的讽刺、暗含的智慧等,比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心栽花花不发”等。

歇后语的组成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有四字歇后语、双句成语式的歇后语,还有双调式歇后语、三字式歇后语、双音式歇后语、谜语式歇后语等,而多种组成形式各自也都有独特的语用机理,使得歇后语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要认知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就要认识歇后语的语用特点。

歇后语的语用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重写作方式,一句歇后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作方式,并能够选择最精练的表达方式,以表达出语言的全部内涵;二是多样语用视角,一句歇后语,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解释,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歇后语的多层次性;三是多维精准定位,一句歇后语,可以最大程度地准确定位准确地表达出其中的含义,从而达到语言在表达上的最高效果。

再次,要认知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就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剖析。

从语法角度来看,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具有一定的潜在语义和语法规则,既有一定的语言结构,又具有一定的语境效果;从语义学角度来看,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可以抽象成一组相互关联、有一定凝结力的原子关系,通过这组语义渊源,可以反映出其中蕴藏的智慧精髓;从认知角度来看,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可以激发读者的认知活动,带动读者从形象的层面建立起一种新的联想和最终引发一种具有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度思考。

最后,要认知歇后语语节构成上的语用价值,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反思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语境看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摘要】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

而歇后语类型中包含一类隐喻型歇后语,笔者认为其理解需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隐喻思维中两个概念域间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

【关键词】歇后语;隐喻;语境;认知语境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

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该文拟将探讨认知语境在隐喻型歇后语的理解中的作用。

一、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1]“引子”,是语义生成的基础,但只起辅助作用,只表示附加意义,而从“引子”引出来的“注释”部分才是表意的重点所在,才是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

[2]如下面的例子:
(1)“哈哈!”佟祥得比他笑得更畅快,”我看,你是矮子过河,淹(安)了心的。

不给我带路,你大约不舒服。

好吧,我们就一起走
走吧!”(克非《山河颂》二三章)
(2)他是越输越来火,输了的都想捞回来,哪晓得矮子过河,越盘越深。

输光了,没得玩了,想同头家借钱。

牌子不香,头家不肯借。

(王丽堂《武松》六回)
而要很好的理解整句歇后语的完整意思,很多时候还得将前句的附加意义与后句的基本意义结合。

如:
(3)“真是绣球配了个牡丹,天生的一对儿!”巧凤高兴得抿不住嘴,眉是叶子眼是花。

(贺为政《黄河儿女》)
(4)她跟陈歪脖真是瘸驴配破磨,天生的一对儿,又诡又恶又缺德!(舒丽珍《峦城火焰》)
根据歇后语的构成与意义的关系,笔者将其主要分为三类:直接型,语义双关型,谐音双关型。

[3]后两者笔者又将其归为隐喻型歇后语。

本文则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型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

” [4] “直接型”指其只有本义而无别义,如:(5)三个侦查员又分头在附近查看。

查来查去,却似烂网打鱼——一无所获。

(张作为《园林深处》)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其引申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如:
(6)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

修房不给你批地基……
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

(崔巍《爱与恨》)例(6)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

“谐音双关”指利用同音或近音相谐而产生别义。

如:
(7)你就别“拉着胡子过街——牵须啦。

”(袁静《伏虎记》)“牵须”谐“谦虚”。

二、隐喻和认知语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被当成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而被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

[5]隐喻思维中存在两个认知域,人们往往是通过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

ivan fónagy(1999,19)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了“语音隐喻”,但王寅教授主张将其归为“语音象似性”,而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6]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括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

[7]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
顺应等,而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

认知语境标志着意义的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揭示了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理据和心理状态,理解话语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

[8]
三、认知语境下语义双关型歇后语的隐喻理解
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

两个概念域之间如何建立联系,认知语境起了关键性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例子来了解这一过程:
(8)这李老实也是爆竹性子——一点就炸。

他翻过院墙,低头一看,果然这样,便喊了起来:“好一个干生姜,你自己偷了芝麻,却要扣我的工钱!”(王成君《石秀勘芝麻》)
“爆竹性子”,这前一部分已经用了拟人,爆竹的特点是一点就炸,但是只有人才有“性子”,这里也就是用爆竹的这一特点比喻人的性格暴躁,这里的“炸”具有双关意义,构成了“爆竹一点就炸”与“脾气暴躁,很容易发脾气”之间的映射。

这里还可能激活认知主体相关的说法,比如“火炮脾气”,“火药味重”,“发火”这个表达可能就是这样的类比产生的吧。

但是一个词,一句话的隐喻理解,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并结合认知者已有的一些百科知识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即在认知语境中得到激活。

四、认知语境下谐音双关型歇后语的隐喻理解
谐音歇后语在歇后语总数中占了很高的比例,一般都是运用后一部分语音相近或相同,即在语音隐喻上形成的,通过语音层面来实现“跨域喻指”。

认知语境在这些歇后语的理解中,同样起了很重要作用。

如下面的例子:
(9)呸!宝玉的爹——贾政!我看她只怕去当小老婆也干!(成平《干杯,女兵们》一二)
在这个例子中,当认知主体首先听到前一部分的时候,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的记忆可能被激活,宝玉的爹是贾政。

可句首的语气词“呸”和后面一句话显然有些尖酸刻薄,认知主体头脑中像“小老婆”等这些概念会被激活,传统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

这里正是用“贾政”谐音喻指“假正”,也就是说装正经。

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

歇后语这一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

【参考文献】
[1] [2] [3] [4]温端政. 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7, 8, 9.
[5] [6]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06, 431.
[7]戴桂玉. 关联理论与英语谚语汉译——认知语境对英谚汉译的制约作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3): 55.
[8]石小娟. 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j]. 外语研究, 2002,(02):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